跟朋友推荐的时候把它定义为伦理片。
是的,未婚男人和已婚女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爱情故事。
杯具的集装箱。
1984,圣经的饥荒。
伦敦。
Benefit Party,上层社会的交际;忽然闯入的“暴徒”,带着骨瘦如柴的孩子,穿着白色礼服的新娘被人群撞倒(当时我还以为Nick被Sarah甩了来砸场)。
于是男猪脚站在围观群众之间大骂你们这些钞票里冒出来的浓痰,知不知道埃塞俄比亚有多少人濒临死亡。
那女人,真是可爱又傻气。
听过这番话后亲自跑到埃塞俄比亚,穿着白色长裙。
她和Nick吵架,被强势的思想征服,爱上他。
然后回到伦敦,继续自己的生活,以联合国难民救济组织成员的身份。
那时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她为了工作很少给他讲故事。
因为埃塞俄比亚相处过的朋友的请求,她一个人跑到柬埔寨。
为了难民,为了见Nick.其实,是棋子。
大家都利用她的善良。
输送物资的路上因为货物里夹带了武器和情报图,差点被杀;到地方后又因为没有带来武器和图,牺牲一名同事。
然后,和他不伦之爱。
在没有社会力量约束的陌生国度,该发生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他拒绝她,说不可以这样;她哭,她无奈,她回英。
那一年1989,柬埔寨越南,红色高棉。
后来她有了一个小女孩。
1995年。
她知道Nick在战乱的车臣失踪。
神魂不安半夜想悄声走掉,丈夫出现,劝解无效。
(意料之中必定会精神出轨的丈夫。
是啊,谁能忍受自己的妻子爱另外一个男人,对自己又联敷衍都不假装呢?
)Sarah倒像是受到巨大侮辱,去车臣找Nick——又一次一个人。
(内牛满面……姐啊,您真能跑……)大胡子男人跟她说了Nick的下落,她去。
那男人昏迷着,外面到处是飞来的炮弹。
谁让这是茫茫雪地,这屋子自然是靶子。
童话里,女主角都被王子唤醒;电影里,情节对换。
她跟他说很多情话,摇他,说她的女儿流着他的血。
他醒来,两个人跑,终于无路可逃。
他说:Sarah你走吧,他们不会拿我怎么样的。
她跑,踩到地雷。
回头看他向她跑来,眼神绝望。
或许那瞬间,她想起柬埔寨瘸腿司机对她说的话“你永远忘不了那情节,地雷在你身边炸开。
那巨大的声音,你永远忘不了。
”忘不了的,只愿是那薄情郎,而不是巨响吧。
Nick活下来,片尾他去了伦敦,隔着窗户,看到他和Sarah的女儿弹钢琴的样子很可爱。
片头,Sarah也弹着优美的曲调,那悠扬和整个电影的主题——战乱,贫困,饥荒,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无法窥觑,这一半人的日子那一半人无法想象。
她本可以过贵妇生活,虽然萧条的经济会带来一些压力,但是她永远没有露宿街头,靠装猴子获得香蕉的机会。
可是Nick打破了这平静,他带来黑人小孩JOJO,在有人向他们扔来香蕉的哄堂大笑后说出让人无法挤出哪怕一丝笑的话。
或许,本来Sarah就有着一颗狂野的心,不懂得平淡的安分守己有何意义。
早在Nick第一次亮相,潜意识里她就被俘虏了心。
“如果拼命都要在对方心里留下什么痕迹,那么,就是前辈子欠你的债吧。
”一命换一命。
柬埔寨婴儿的命,是将被拨开保险的手榴弹扔出室外的美国人的命换来的。
Nick在车臣的命,是踩上地雷的Sarah的命换来的。
那些一个人的大镜头——站在非洲高崖上白衣翻飞的Sarah;被枪指着头的婴孩;笑着对Sarah说"Ture love?"的车臣商人……细腻的表情,让人受到强烈的震撼。
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
悲剧是在你眼前毁灭美好,而你无能为力;悲剧是你爱的人爱了别人,你却只能绿帽子下去;悲剧是你知道两人相爱,却苦于现实无法在一起;悲剧是为了一个人涉水拔山,最后依然无法白头偕老;悲剧是看着心爱的人在眼前,你张开嘴唇,发现无话可说;悲剧,是你不该打扰我内心的宁静,让我踏着荆棘不觉痛苦,也再也不能忘记你。
我忘记了什么叫悲剧,只记得我很爱你。
而你说:我们的爱,从来没有边界……附电影背景历史知识(来自谷歌):一。
1984-1985埃塞俄比亚。
被考虑其中一在人类的历史的最毁灭的饥荒。
实际上有二次饥荒,在这个期间-一在北部地区和一在南部地区,其中之二是平等地破坏性的。
在北部的饥荒主要归结于政府的无情粗心大意,并且在南部的饥荒那时主要归结于短的雨的失败。
Derg的王朝在埃塞俄比亚广泛被认为饥荒的最重要的起因1984年。
当Derg在控制,有在多达的叛乱十四国家的行政区。
在这个期间,很多局部组竞争互相反对控制国家。
因此,为了结束所有这些叛乱, Derg开始杀害政府的‘被怀疑的’敌人。
这个期间(1977年到1978)称数十万人民由Derg系统地丧生的红色恐怖。
它不会是牵强附会的说在红色恐怖期间,饥荒的种子在埃塞俄比亚1984故意地被播种了。
在这个期间, AMC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rporation),公司由Derg在乡区设定,开始提取食物从农民喂养城市人口。
这移动是全国性不安的一个直接结果在城市人口由于之中的叛乱。
Derg设法通过给食物谷类抚慰城市人口以非常便宜的价格。
然而,这结果是农村人口的一个灾害,特别是农民。
Derg在乡区固定了食物谷类的结果的非常低价和此是障碍因素到生产。
农夫,应该给食物谷类他们的份额AMC,在累积很多债务的开放的市场上买了五谷。
其中一Derg的最可恨的移动是非农业活动的制约。
幸亏这可怕的移动,农夫没有能参与非农业活动例如劳务输出和狭窄贸易。
结果,他们没有能补充他们恶劣的收入。
在这个期间,几乎500,000位农夫丢失了导致崩溃在状态跑的商业农场他们的收入的一个重大部分。
所有这些事导致了饥荒在国家的北部的埃塞俄比亚1984年。
在中间80,事是混乱的在埃塞俄比亚。
地方叛乱、庄稼的惨败和Derg的鲁莽的态度导致了一次主要人道主义危机在饥荒的后果期间在埃塞俄比亚1984年。
几乎六百万人民依靠安心食物,并且水运疾病和饥饿死亡是繁茂的。
在这时间,国际社会严厉地批评了政府,并且很多救援组织为受影响的人民提供了食物。
在居住的人民饥荒击中了一部分的国家被移动了向南部的部分。
饥荒在埃塞俄比亚1984影响了几乎八百万人民。
估计的死亡人数一百万。
很多史学家在20世纪称它‘圣经的饥荒’。
很多国家包括美国、苏联、德国、波兰、加拿大和瑞士在对famine.的人道主义反应介入。
二。
越南,柬埔寨。
红色高棉时期。
1978年12月25日,越南因为赤柬屠杀2万越南裔柬埔寨人,集中10万主力部队从七路推进。
一路除了少数红色高棉武装以外,几乎没有遭遇什么抵抗。
老百姓对杀人如麻的赤柬早就深恶痛绝,恨不得食肉寝皮,将波尔布特等人碎尸万段。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越南鬼子再坏,也不会超过安卡(赤柬国内老百姓对赤柬的称呼)。
由于内部清洗的严重,红色高棉内部人人自危,军队失去战斗力。
越南军队打进来的时候,柬埔寨人民起来拥护支持越军,部分红色高棉军队倒戈投降越军。
越南出兵仅仅二周之后,1月7日,越南军队攻陷金边,8日由在清洗中侥幸逃到越南的 赤柬师长和省委书记 韩桑林建立政府"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韩桑林同时宣布越南并非入侵,而是帮助柬埔寨人民实现了解放。
赤柬军队保护党和政府,还有数量高达近万人的中国援柬专家团夺路而逃,一路逃到柬泰边境。
1989年随着苏联解体,越南从柬埔寨全面撤军,将政权移交给柬埔寨人和联合国。
三。
车臣1995年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2--1996.12.) 1994年12月11日,叶利钦签署《解除非法武装和在车臣境内恢复宪法法律制度》的命令,同一天早晨7点,俄联邦武装力量和内务部部队约3万余人从西部、西北和东部三个方向向格罗兹尼方向开进;12月16日,俄军进入车臣;12月31日,俄军攻打格罗兹尼。
1995年1月-3月初:战争第一阶段,即攻打格罗兹尼 1995年3月初至1995年4月末:战争第二阶段,俄军攻打格罗兹尼外部地区 1995年5月至6月:战争第三阶段,俄军山地剿匪 1995年6月至1996年12月:战争结束阶段,俄车和谈、解救人质、撤军 据俄国防部统计仅首次攻入市中心的俄军131旅,在3天中就损失了近800人和20辆坦克、102辆装甲车。
到1月28日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不得不宣布俄军攻打格罗兹尼的人数增至38000人,坦克230辆、步兵战斗车454辆、火炮和迫击炮388门。
俄军的重型装备在车臣的小村落完全起不了作用,首尾相接的坦克、车队进入车臣的村落后,头车及尾车即被摧毁,车队夹在中间进退不得,成了待宰的羔羊,大部分俄军因此成了枪下亡魂。
截至1996年8月30日,在车臣战争中,俄军阵亡2837人、伤13270人、失踪337人、被俘432人;损失飞机5架,作战直升机8架,坦克、装甲输送车、步兵战斗车和装甲侦察车500余辆;车臣武装分子有15000人被消灭。
1995年2月,格罗兹尼南郊,待命的坦克部队 被RPG从车体侧面打翻的Т-72Б1 在11月大街上进行战斗的276摩步团的坦克分队,他们特别幸运,从没被车臣匪徒击中过
实在不明白女主角为什么到最后要踩上莫名其妙的地雷,生生制造一个刻骨铭心、悲壮浪漫的分离。
这颗地雷哪怕是爱侣在一起扛着救灾物资赶往灾区的时候踩上的也好些啊!
偏偏是在为了爱情逃离灾区的时候踩上。
我一直觉得电影里的爱情要有些比平常生活深刻的意义,就像“面纱”里面为了救助瘟疫不幸染病而死,“泰坦尼克”里先人后己一命换命而死。
“超越边界”里的爱人死得冤枉啊,既不是为了救难民于水火,也不是为了延续爱人生命于不测。
这样的故事何必浪费胶片,去看晨报的情感金刊吧!
抛开上面的攻击与嘲讽,这部电影的确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疾病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再现了非洲、亚洲战乱地区的难民的真实生活,甚至难能可贵的是,那个拍摄“黄金眼”、“垂直极限”的导演,带着开着宝马的男主角和拿着双枪的女主角,在电影中浅挖了一下某些名义上的国际救援组织内部的黑暗。
有些人可能平时不去看Discovery,不看凤凰资讯或者新闻联播,甚至不看“探索·发现”,却冲着俊男美女搭配碰巧看了这部影片,幡然觉醒成为一个人道主义战士,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也算这电影的意义所在了。
这是念大学时期,试听课上看到的影片。
这是AJ首部让我感动的作品。
洗净铅华的她朴实的表演更容易让人专注于故事,Oh My God!
我真的喜欢这个故事!
那么真实,那么直入人心,他们的爱情那么隐忍深刻。
谢谢你Martin Campbell,曾经让我感动过。
PS:我后来在音像店里找到了这部电影的DVD,RMB7元。
现在才发现大四下学期窝在342寝室看了很多电影。
今天(2006年3月17)刚看的电影,Angelina Jolie和Martin Campbell 主演。
其实一直不太喜欢Angelia Jolie,不喜欢她太厚的唇以及和Bradley Pitt的婚外情。
但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还是揪得紧紧的,不是为他们的love,而是那群无奈而又顽强生存的我们的同类,还有那些同样无奈而又坚强存在的志愿者。
还有导演的安排,在优雅的英国是灰黑的单调衣服,而在那些地区却是一身清爽的白或直接的黑。
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他们那样,毫无顾忌地付出,抛弃那么多的东西,真正的置身事外,只是为了生命的存在。
但是也真的很想很想能那样活着,觉得很有价值。
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很理想化的人,就像去支教。
瞒着父母就报名了,等一切都定下来了才打电话告诉他们。
知道他们不理解也不同意,可生米煮成熟饭了,他们只能接受。
因为真的很想去,觉得很美好很纯粹,虽然现在发生的事情让这一切没有原来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我仍然期待我的云南。
最后是片尾的话The film is dedicated to al relief workersl and the millions of people who are victims of war and persecution.They still inspire us all with their courage and will to survive.
她问:“你为什么从来不叫我的名字?
”他走了那么远的旅程,却走不出彼此沉默的想念;他跨越了那么多边境,却始终跨越不了那个熟悉的名字;直到那些裹挟他在生死边缘来回穿梭的勇气终于化作一句绝望的呼唤…… 我想说他是一名战士,而不是一个慈善工作者,如果你想问的是他的真是身份。
他为信仰而战,为生命而战,为勇气而战,为尊严而战,他很强大,他也很弱小,因为面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和邪恶,温暖和冷漠,他的所有武器只是爱。
“我有个营地,共3万人,每天有40个人垂死中……”他的每日生活便是作为一个全职医生,在供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负责这三万人的生命的艰难维护;作为营地的负责人,负责这三万人的饮食起居及其艰难和曲折甚至忍辱负重的来源……营地里,当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恩,或许还不止一个。
这些人在生死的边缘挣扎,可是他们仍然热爱生命,当人们在地中海享受烂漫的阳光时他们站在饥饿的临界点上从生存的苦难里仰望生命之美,当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成为每日日程表的必答题,他们拿出了令人惊异的勇气。
作为这样一个救援营地的负责人,以无限的爱心和无私的付出组建了这样一个营地的人,难倒会不是一个美好伟大、和蔼可亲的人么?
你能理解为什么他甚至不愿叫出营地的人,这些他为之付出了几乎整个生命的人的名字?
“我在伦敦当医生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对我说‘玛塔妮’,他们不会用这里的方式来感谢你。
因为在这里,他们感受一切,直接来自上帝的东西。
没有药物,没有止痛药,不可思议的,最纯粹的事情——苦难。
当你从一个孩子身上看到那种勇气时,你怎么能够抑制将他们拥入怀中的冲动?
还记得‘球球’吗?
伦敦的那个男孩。
他是我救的第一个人,十岁。
他瘦的几乎站不起来,但他还是鼓足了力气掩埋了全家人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那种勇气从何而来,他过去常常给我写这些纸条,在医务所里帮我。
他是个好孩子,一个可爱的好孩子。
他想像我这样,我很高兴。
傻傻的,孩子气,但那使我自我感觉很好,所以我带他去了伦敦。
我的护身符,勇敢的非洲人。
我怎么能那么愚蠢?
我怎么能那么自私?
我是说——他是我的朋友,他有个名字。
所以到现在我都要记着他。
如果所有我失去的人都有个名字……”他很伟大,他很勇敢,他很美好,可是他依旧是个凡人。
他有快乐,有悲伤,有烦恼,有心痛,也有心理承受力的极限……在爱面前,他很勇敢,为了别人的生命,生命的勇气和尊严奋力争斗;在爱面前,他很懦弱,他害怕面对美好被撕碎时的巨大悲痛……或许,在爱面前,我们都只是懵懂的孩子,上帝的孩子。
If I canont call your name, forgive me, please, that’s just because L O V E…
罗素说,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们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情感得到了细致而精确的展现,那就是爱和同情。
爱与同情,本质上是互通的。
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
同情,是一个人对所属种群的爱。
尼克的心是浩大的。
他有着广泛的同情,把解救众生的苦难当成自己的使命。
萨拉,本来是一个小女人。
拥有一个小女人所该有的幸福。
可是,当尼克出现时,她的心被打开了。
她看到了深刻而普遍的苦难,也看到了一个苦难面前的勇士。
她性格中善良的一面被激发出来。
她放弃了画展的职业,成为联合国难民署的一员,为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提供帮助。
在这部电影中,善良与同情那么多。
到处都是人性的闪光。
这是一部残酷的电影,也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有了他们的努力,这个世界的阴暗面正在退却。
世界在变得更好。
顺便介绍一下无国界医生组织。
无国界医生(法文名称:Medicins Sans Frontieres;缩写是MSF,英文名称:Doctors Without Borders)是一个非牟利团体(NPO)。
199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
无国界医生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最初的成员皆为深信世界人类都有获得医疗权利的法国医生和记者。
但目前成员已遍及全世界,每年有2000多位志愿人员在约60个国家中服务,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在全球各地设有19个办事处,而五个主要的行动中心则都位于欧洲,分别是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和日内瓦。
http://baike.baidu.com/view/85924.htm
首先必须向在难民营工作的人道主义救援者致敬!
他们实在是很崇高,任何褒奖的词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很庆幸自己在安宁的地方幸福的生活,难民的生活让人触目惊心。
埃塞俄比亚难民营让人很绝望,那里看不到任何的曙光,除了水井都没有任何希望。
战争中受苦的总是平民,不管是红色高棉还是车臣。
找到真爱并携手为自己的信念奋斗也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女主死而无憾。
无疑,影片围绕着茱莉展开。
据IMDB介绍,茱莉自从参与了在柬埔寨取景的《古墓丽影》之后,目睹了柬埔寨当地的饥民,开始书写她人生中慈善的一页。
坐着越野车,在非洲沙漠中,茱莉穿着素白的丝质衣服;在热带柬埔寨,茱莉身着净色的短袖T恤;在冰天雪地的车臣,茱莉裹着高领毛衣头戴绒毛帽子。
如果换一下配乐,把刚才几个镜头组接起来,会不会又是一个《古墓丽影》呢?
这一次茱莉的角色完全没有雄性的阳刚,取而代之的是女性柔美的倔强。
她被饥荒的事实震惊之后的那个表情,眉头紧皱,眼中泛有泪光。
这些都是茱莉的基本功。
在灾难和慈善的舞台上,这样的表情几乎是规定动作。
而该片的感人之处,是本来就以身体力行的茱莉。
据说这片的拍摄在导演和演员的物色上都一波三折。
我却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片子是为茱莉而生的。
因为她萤幕之外的在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的工作身份就比得上任何一个演员的演技。
茱莉真的就去过难民营,而电影中那些被截肢的人的确是地雷炸伤的受害者。
不知道那些场景是不是都是搭建的。
我更愿意把这片看做是纪录片。
因为如果是在拍电影,导演喊一声Cut,这个场景是结束了,但是难民的饥饿和痛苦却无法停止。
那些茱莉的反打镜头不需要喊Action才能开始拍摄,它们时刻在茱莉脸上。
茱莉是好样的,因为此片收养了自己的孩子。
电影还引用了那张经典的普利策奖新闻照片的场景。
要表现痛苦和饥饿,不愁没有证明。
同寝的人说,那些穷人和挨饿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他们只会生孩子。
去扶贫、去支教有什么用?
世界上那么多这样的人,能帮得完吗?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浪漫的电影是无法解决的。
并不是Nick在喝了High Energy Milk之后回复体力的胸前听听心跳,回头意味深长地说一句:One Life.那么让人看后产生去拯救他们的冲动。
而这浪漫的电影让我想起那个故事:一个哲学家清晨看见海滩上一个小孩在把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海星一只只扔回去。
哲学家说那么多你是扔不完的。
小孩说,我仍得一只是一只。
现在社会或许真的过于物质话化,社会该有的人文精神就显得如此苍白与颓废.或许又甚是流入历史的潮流中,看待人文精神就像一座古迹,文明,什么是文明?是先有物质文明还是现有精神文明的呢?这个确实是个愚蠢的问题.我忧伤的是现代,至少是感觉伟大历史的沉积下来的文明而今似乎如此的弱不禁风,但又突然忏悔自己的吃饱撑着没有事干.一个人,一个区域,一个民族,要是连温饱问题也无法得以解决,精神文明于他们又是什么啊?他们无法如此奢侈的享受.眼前晃过影片[beyond board]的影子.一群联合国难民署伟大的志愿者,超越自我的边界,甚至超越生命的边界,为他们的信念而艰苦的顽强的拼搏着.此刻,我不得不要落下一大堆的眼泪.我无法忘却尼克在埃塞俄比亚的绝望,无法忘却活着的尸体的腐蚀,无法忘却柬埔寨那射向艾略特的枪声,无法忘却车臣莎拉踩上地雷引爆自己来挽救尼克的一幕,无法忘却的一幕幕似乎把我细胞里面的浪漫全吞噬.在缺少最起码的物质的局限下,精神文明似乎也就没有它存在的空间了.啊,上帝,它真的存在吗?为什么还是那么多的他的信徒还是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在我看来那些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去帮助的区域的人们,在他们心里象尼克这样的人才是他们的上帝.看来物质文明驾驭着精神文明,否则全部是扯蛋.
去年某月看了一部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晨曦中的女孩》,看完之后不断慨叹自己生活该是有多幸福。
同样的感觉也在看过《追风筝的人》之后产生。
我把它们推荐给一个朋友,但是他很直接地说自己不会去看。
在他看来,这种感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且很快便会消失,并没有实际的效用,自己并不需要通过观看这种方式来得到同样的感受。
老实说我倒是有点不理解这种心态,毕竟很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便永远无法理解亲历的感受,虽然看完整个故事也是一样。
我是越长大越发觉这些年浪费了不少时间却并没有学到太多真正的东西,我经常听着关于塔利班的报道却从来没弄清过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从来没听说过“红色高棉”这个东西甚至不知道在我庸庸碌碌地成长的过程中邻国的人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共情来得太过迅速因为我发觉自认为越发成熟的自己到头来仍然是一无所知,那些平日里关注的不关注的事情,好像也并没多大回事。
从小的各种学习,拼命挤进大学,接着工作最后老去,生命就像一卷录音带,慢慢地按照既定的轨道转到末尾。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们在某些方面和朝鲜人民也并没太大区别,都是生活在一个狭小而闭塞的圈子里面,眼里只有现在和显得局限的未来(这里没有嘲笑朝鲜的意思,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而历史这一与现今连接的纽带,对于我本身来说,充满了种种的不确定和待考究之处。
我能看到的已经是经过长期删改和修饰的语句,就像是《1984》里面加工历史的真理部的工作一样。
这个时代能相信的东西太少,夸张过头的东西太多。
然而我又弄丢了仔细推敲的能力,失去了这个基点,值得成为信仰的东西便更加薄弱不堪。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假期转瞬即逝,而你眼睛的颜色让我领悟到真实的滋味”
心潮澎湃才是爱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最后玛利亚开着车载着丈夫,默默地湿润了眼眶......草莓酒被永久封存在了那个夏夜的玻璃瓶中......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校长好宠…对剧院的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有独特意义的、忧郁笼罩下的小假期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