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莲
Maryline
导演:圭洛姆·加里尼
主演:阿德琳·戴尔米,凡妮莎·帕拉迪丝,爱丽丝·波尔,艾瑞克·拉夫,泽维尔·布瓦,拉斯·艾丁格,帕斯卡·艾比约,克洛蒂尔德·莫莱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7
简介:拥有天赋的玛丽莲在追梦途中遭受了接连二三的打击,与演员生涯渐行渐远。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并在与自我的抗衡和挣扎中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导演圭洛姆·加里尼曾凭处女作《男孩们和吉约姆》横扫法国凯撒奖五项大奖,片中更有凡妮莎·帕拉迪丝加盟。影片获得第30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详细 >
如果女主一败涂地,再也没有从酗酒中起来,我会更相信这个故事。
打不开的骨灰盎,落水的龙套,救不活雪中之鸟,不愿再让人失望,“你终于拍出了自己想拍的电影。”自说自话跑远的男人还牵着她的狗,晚礼服深藏马桶,餐厅沉默献礼……所有伤痕皆表演,表演即生活,挺好
说不出话却选择了一个必须要说话的职业。不是惨,就是抗争,没得选的。
欧盟影展第二部/3.5,电影太法国了。虽说讲述的是一位女演员奋斗的故事,但是奋斗这种感觉并没有太多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抓住机遇和同自己的insecurity抗争。不过女主演得真的好,被导演嘲笑的怯懦和委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又不想让别人失望于是开始放弃自我的那种无奈沮丧,女主的眼睛都表现出来了,她天生的抑郁和丧气到终于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演员看得还是挺感动的。电影结束观众鼓掌/希望我们都可以在伤痛中努力复原,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恰到好处的法式温情表达,追梦的过程可能不够明显,好在情感的部分因为演技而显得夺目。
看过~
活着还行
偶然看到的片 果然很欧洲 女主戏很好 剧情还行 歌好听
不知道为什么会看哭,但是直到最后那场戏,我想我才开始读懂玛丽莲吧。没有神秘感的电影不值得看,玛丽莲其人正如这部电影一样,神秘、诱人、骄傲、感性,她的苦痛和成绩都是来自生活短暂的阅历,她的爱情和收获的掌声则是时间留下的痕迹。模糊戏剧与现实,在幻境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记得她说,离开这里吧,不要回来。
演技是不錯的 但是前後有割裂的感覺,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在這樣的敘事中並不感人,想到瑪麗蓮
玛丽莲的故事告诉我,一个有点权威的人谩骂,侮辱,施压,是会让人崩溃的。反过来,如果是包容,鼓励,真诚,又会让人振作。影片中那个狂怒的烂导演和冷静的女演员之间除了上述区别,还有就是能否看到人的闪光点,也就是蠢和聪明的区别。别人的评价不在太在乎,可能过高也可能过低,小马过河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一个人的恶意一定要在乎,在乎的方式可以是骂回去,也可以是打回去。
女主在片中回答她名字源于父母对玛丽莲·梦露(的喜爱),讲的是小乡镇女孩的演员路。我承认她非常有灵气、有演技,某些角度也很美,但真的从一开始就被她的八字眉八字眼和大眼袋带出戏!这是海报上看不出来的。最后一幕分不清现实和戏剧,看得憋屈,但总归还是镜头拉开后释然了。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
整个电影的氛围都是沉重的,让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复杂感受。我想,是不是能用几句前人成言来表达这种“意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玛丽莲的生命底色,于是只能“一生惆怅为伊多”(“伊”在原诗中指“情”)。无论在自己现实的人生里还是在电影的世界里,都是“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然而,她终于还是为自己与生俱来的“电影的神秘感”而自豪的,正是“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最后的一幕对于玛丽莲来说,前面丧的值了,天堂姐真的超级温柔。
用痛苦缓慢成长
三星半
支离破碎的剧情,实在有点做作……看的时候会多次想到《弗兰西斯哈》,最后的戏中戏也用力过猛,其实关于戏内戏外的互文,随便哪个《推销员》就高级得多。关于表达本身的“失语”和“无声”还挺妙的。
金色头发,非老牌玛丽莲。比较写实,后面也没大红大紫。一个普通女演员怎么越挫越勇,一步一步站住脚,也可以说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挣扎史,微笑时依然怅惘的眼睛还挺动人。无声念白的一段有张力。牙缝妹加持。最后舞台内外分不清,但《昨天》那样的处理更妙吧,这里强行穿插生硬了。结尾歌不错,这就是伤痛,犹如夜间开放的公园。
又是女主逆袭事件 同学们好像对这一类型的电影不感冒 而我全程关注了女主的着装 除了那套睡衣 其他还是很美的 最后一个人吃晚饭的剧情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