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玛
益西卓玛,Song of Tibet
导演:谢飞
主演:丹增卓嘎,仁青顿珠,拉琼,大旺堆,巴桑,次仁多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00
简介: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详细 >
风光很美,苍凉空旷感十足,但整体戏剧张力还是有所些淡
女主只是件被抢来扔去的东西,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画外音就不要强行拔高幸福感了。故事没讲囫囵,情节转得突兀,叙事枝枝节节的。可能因为演员功力不够,可能普通话配音太生硬,也可能因为刻意想讲大的历史民族社会,总之个人情感的表现不到位。
7 极其的工整和扎实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影片里看到了更多的一种可能性 2000年拍的片子在那个年代不算老 但放下2021来看 讲故事的手法有一些太陈旧了
看完这部才知道藏地新浪潮对于主流叙事体系有多大突破
震撼…剧本很神奇 被裹挟在时代中的女主 孙女又非常有现代化的思想 宣扬独身主义 还堕过胎 感觉元素太多元 只能说是很精细的制作。 从性别叙事视角去看会觉得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着对益西卓玛三种维度上的压迫。。。可是在镜头语言下不知是苦难被美化了还是这种对于苦难的逆来顺受甚至千里寻夫最后还归结为爱情的复杂的女主的一生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外表下的苦难表达…脱离性别议题感觉导演有着对于老旧西藏宏伟叙事的野心可还是较为浮于表面。但诚然可以说是一部好片子。
庆幸在现场!我当时突然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心向西藏,因为西藏总给人以震撼和慰藉。
#PYIFF 拍得特别美,也看得津津有味,又哭又笑。本来以为是被强取豪夺的穷苦少女的故事,原来是段位极高的早年玛丽苏的一生,以及她一生中跟“生菜”大喇嘛、高官少爷和匪帮老大三个男人的故事。能让丈夫请来情敌送走自己真的是太牛了!这样的故事现在可不敢这么讲。但是真的很好看!
七分
不喜欢这个故事,但还好得意于谢飞的功力,所以完成的整体很工整。
感觉风景很好。就是剧情一般。
沙漠冰山空旷-苍凉°
从故事到拍摄都不是那么水到渠成,你我都懂的因为太多制度和题材敏感的原因,能够呈现出现在的故事完整度已实属不易。到底是老导演,缺少灵性,但异常工整。一个女人带着她三个男人三段故事,各有精彩情感相同。一头一尾的独白倒胃口。
可以看出劇本本身是特別平淡流水帳的,但是拍成的電影卻娓娓道來極具感染力,這就是導演的功力。這種劇本若是落入其他人手中,是多容易拍成無極、芳華、山楂樹那種不知所云的感覺啊。
对藏文化不了解,只当这是一个普通爱情故事来看,但冥冥中又透着一种信仰的力量。穿插叙述倒也不算乱,后面有点纪录片的味道。
益西卓玛敢爱敢恨,真实虔诚。另外成长于新时代的我们能看见二十年前拉萨的景象、非常让人动容。
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个体生命与藏区六十年间的历史沧桑因缘际会。谢飞导演迄今为止最后的电影作品,因题材之故,这也是他最难被看到的作品。影片叙事手法有些陈旧,对藏区的表现带有明显的汉族视角,导演虽然有宏大叙事的野心,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谢飞在学校办的小影展看的。只记得最后一个大远景镜头。
理想的女性形象。虽描写女性主角,但是展现奴隶社会与新社会时代与历史变迁的工具,并不是真正着笔女性视角。益西卓玛是野蛮与文明两种文化之间的焦点。加措-野蛮与暴力;少爷-阶级差距与奴隶社会;桑秋-佛教精神信仰。双线叙事,想塑造为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孙女仍不够“新女性”。结尾天葬的间接展现很美,西藏奇观景色很典型,但主旋律上升结尾仍然没有让我信服的力量。
通过一个女人一生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西藏六十多年的变化,相对于她的三个男人,时间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据说当年因为审查的原因,谢飞导演拍摄完本片后再未执导任何一部影片,甚至说道:若中国的电影审查体制不改,谢某绝不再拍电影,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体制依然如故。
对民风民俗和藏地文化的刻画贴近现实的,也展现了另一种世界观,真没想到导演居然是汉族人。不过最后结束得略显仓促,感觉每段感情都还可以再展开说说。另外,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喜福会》,动荡波折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女性的苦难史。(全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幕:油菜花田俯拍。康巴汉子,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