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很喜欢贾玲,她减了100斤我真的特别佩服,但是,不能否认,这真的是一部烂片!
老公本来不想看,被我硬拉着看,看完就后悔了。
前期,贾玲想营造很丧的感觉。
可是给观众的感觉是她很虚弱,为了丧而丧,并不是真正的丧。
妹妹说她每天躺着翻身是她最大的运动量,可贾玲还下楼了,还在大街上逛。
整个影片没有对她十年都没工作原因做出明确的交代。
正常人十年没工作,整天在家里躺着是抑郁的状态,是近乎神经质的状态,是受过巨大打击内心无法和解的状态,而贾玲演的是感觉她好像刚生完病很虚弱的样子。
中期和雷佳音莫名其妙上床,莫名其妙在一起真的太突兀了,还有烧烤店老板能预支工资,对她图谋不轨,电台远方亲戚不关耳麦就直接暴露真面目,我真的太想吐槽了~处理的太粗糙了,后面雷佳音渣男甩了她我也无法真正共情。
后期就是减肥纪录片。
她突然要打拳击,突然想赢一次,突然改变的支点太单薄了,一个躺了十年的人,要想唤醒她有那么大的毅力改变,我认为事件的冲击力还不够,人物改变的也突兀。
以至于后面她说我想赢一次我也无法共情。
整个电影真的感觉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我承认贾玲减肥很励志,我没有贾玲的毅力减100斤,但它真的是一部烂片。
减100斤和好片不能划等号。
还有,普通人想复刻贾玲减100斤会更难,因为普通人没有条件请健身教练营养师,每天应对繁重的工作后再抽时间减肥,而贾玲在这部电影中的工作就是减肥。
————————分界线———————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偶然写的影评竟然获得这么大的热度,收获了很多人的肯定,当然也有很多人的不认可,甚至有的上升到人身攻击,恶意揣测我文化程度,现实生活。
我想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观众眼中有一万个杜乐莹,看法不一致很正常,我只是表达我的观点,也很乐意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乐意接受每个不同的声音,只是不能接受谩骂和人身攻击。
豆瓣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网络暴力,没点心理承受能力还真的容易抑郁😂。
当然,我在评论中也看到了很多和我不一致观点的同志们,看到了电影中我没注意的点,分析的也很有道理。
也有同志和我看法基本一致,又深入挖掘分析了一番,让人感叹。
还有人说和我的看法一致,但是怕被喷,说我是“勇士”默默给我点赞支持。
现在的人文环境这么差了吗?
没有涉及敏感话题,只是想发表一下自己对一部电影的看法都战战兢兢,还要所谓的“勇士”出来面临被喷成筛子的风险?
豆瓣本来就是让大家交流看法,交流观影心得的,一味的赞扬只会让电影制作者迷惑于票房而忽视质量,国产电影只会越来越差。
过度的捧杀也会让其本人失去初心。
只有有质疑,有批判,才会不断前进和提高。
再好的电影也会有瑕疵,再烂的电影也有高光。
我之所以给热辣打低分,就是觉得前期期望太高了,看完之后觉得不好看,说了一些我认为的不合理之处。
私以为,好的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本,剧本不合理,再好的演技,导演,剪辑和拍摄手法都无法挽救。
当然,看完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强的减肥动力,减肥之后人真的变得不一样,自信阳光,气场强大。
贾玲本人是很值得敬佩的,减肥100斤真的毅力太强了,我之前减肥后又反弹,也清楚明白减肥的痛苦,这份感动是贾玲给我的,与电影无关。
我也开启我的减肥之旅,这次一定要坚持下去。
题外话:电影没感动我,但是后面发的那首歌感动我了,歌词励志,mv有部分减肥的过程,能感到减肥的艰辛。
最后祝愿大家2024年的新年愿望实现,开足马力迎接新的一年!
二编:转眼已经2025年了,2024年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虽然我对这部影片不满意,但贾玲减肥真给了我动力,我今年减肥56斤,虽然没有100斤,但是已经很满足了,今年希望再减20斤。
不得不承认减肥作为一大卖点是非常成功的,也很励志。
整部电影女主角作为拳击手出场的那一幕几乎可以说是唯一具有观赏性的一幕。
谁看了都要感慨一句,贾玲身材真好啊。
但是打着女性主义的幌子拍什么呢?
剧情稀巴烂就不说了,那些低俗的情节和梗是什么意思?
很好笑吗?
闺蜜当小三和丑八怪男友苟合很好笑吗?
妹妹婚内出轨孩子也不是老公的很好笑吗?
大姨妈应该出出血很好笑吗?
对着一个路边大小便的男的一见钟情很合理吗?
健身房男教练和女学员搞暧昧不是刻板印象吗?
好笑吗?
一无所长的男主角被至少两个人莫名其妙地喜欢合理吗?
烧烤店老板随时随地对着随便什么人发情好笑吗?
讽刺的意味在哪里呢?
用并不真实也并不普遍的情节制造笑点是想反馈什么呢?
在讨好谁?
在向谁卖乖呢?
身为年轻女性的我,对这种笑点并不买账,反而觉得很恶心、很不适。
(体验感仅代表个人。
) 你要说励志也行,但励志的是贾玲,不是电影的女主角。
电影的女主角到最后都没认清自己真正的缺陷是什么,这一切和她减肥与否、练拳击与否都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可以预料到,电影讲的并不是《被嫌弃的杜乐莹的一生》,杜乐莹就算瘦下来了,就算打赢了拳击比赛,依然会数十年如一日地吸着父母的血而并不感到愧疚,依然会对随地大小便的男的心动,依然不敢大声说话,依然不会反击伤害自己的人。
别什么烂东西都拿着女性主义当挡箭牌了。
女性主义是什么很低级的东西吗,什么烂东西都要来分一奔羹?
午夜梦回我都要爬起来说一句《热辣滚烫》真是一坨狗屎。
最恶心的地方就是明明整部电影哪怕站在导演的视角下都是厌女的,居然还要说这些情节都代表着女性的观点。
一部全员恶人或者说全员假人的💩。
一坨情节全部都是用偏见和刻板印象堆砌起来的狗屎。
抛开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而去谈剧情,本身就是不对的。
然而就算我们只谈剧情,这剧情真的好吗?
有一种观点叫做“这部电影里对恶女的塑造是女导演做出的与男导演不同的史无前例的改变”,你告诉我,这些恶女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
闺蜜一定要觊觎男友?
亲戚一定要为利益伤害亲人?
妹妹一定要鄙夷姐姐?
出轨了也云淡风轻?
电影里的世界完全是一个虚假的、哗众取宠的雌竞世界,恕我对这种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女性的情节完全无法共情。
我本来以为女性主义是支持女性反抗恶,可是在这个电影的拥趸者看来,女性主义却变成了支持女性的恶。
退一万步说,也许电影的内核、立意是很好的,也许贾玲不是故意去拍这些在我看来很低俗的桥段。
然而,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呈现与表达的方式真的很差劲。
不但叙事结构混乱,每个角色都不饱满,台词与表演同样很低级,镜头语言也丝毫没有美感,连bgm都不合时宜。
它首先是一部电影,其次才是贾玲想表达什么。
差劲。
以上。
大年初一连着看了飞驰人生2和热辣滚烫,但因为观影顺序不对,沈腾韩寒给我带来的喜悦完全被热辣滚烫给压制住了,一直到六个小时后的现在,在集合了抖音微博朋友圈的消息汇总后,我可要开始吐槽啦。
热辣滚烫,太压抑了!
这啥啊,129分钟的电影,有100分钟在压抑情绪,20分钟滚烫了一下,最后放了9分钟的纪录片和字幕!
如果看飞驰人生2的心情是↑↑↑↑↑—↓—↑↑↑↑↑那热辣滚烫就是↓↓↓↓↓↓—↑—↓↓↓↓↓剧情部分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比如:贾玲的声音怎么一直那么小啊,这听起来太不爽了,压抑啊压抑,难受啊难受!
为什么乔杉和李雪琴会有感情戏啊,太油了啊,太腻了啊,李雪琴还有了乔杉的孩子,照顾一下观众的眼睛好吗!
为什么十年躺平,说出去打工就打工了???
这符合人设吗?
为啥不早去?
为啥?
她姥姥的房子呢?
如果现在住的是他姥姥的房子,那他们的户口都应该在这房子上,如果不是,那她姥姥的房子呢??
搬回姥姥家不行吗?
为啥和雷佳音一下就看对眼了啊,雷佳音你人物的动机呢?
你就是让她办卡啊,她那个样你怎么能下得去手?
这合理吗?
你后来不当拳击教练了,去搬砖?
真去搬砖?
这合理吗?
你说说这合理吗?
贾玲你租房子都得从妈妈那要的2000,一个月工资2500,你办卡的钱哪来的,就算你妈可以给你你老板可以预支,你就拿这些钱去办卡?
你这时候也没啥健身的理想,你纯粹看中雷佳音这人了?
你看中健身教练了?
你看中健身教练了?
嗯,这是挺合理,你俩感情啥时候发展的呢?
张小斐你也是,你要房子就要房子呗,说你两句就生气,咋的还突然的动手了呢,这家以前动过手吗,怎么就突然动手了呢,为了刺激贾玲理智都不要了是吧?
你后来看拳击的时候嘀咕啥呢,到后来也没看到转变,完全没有额外的刻画,纯粹是个工具人是吧?
杨紫你一个实习生,为了转正啥事都干得出来啊,为了节目效果费尽心思坑你姐,最后把她逼得跳楼,这是一个实习生干得出来的事?
这是没摔死,那要是摔死了呢?
沈涛你可是什么活都敢接啊,你们台欠的那几个人命网友可都还记得呢!
雷佳音你也是,你收完钱怎么突然就对贾玲那么凶了呢,你得心理转折呢,你就没有什么想解释的?
你人物动机怎么又都不见了?
你这个人是工具人里的机器人啊,为了成全贾玲的蜕变你是啥逻辑都不讲啊!
贾玲啊最后说你,你被闺女绿了,被渣男坑了,被杨紫害了,你自杀没成功,你就去练拳了?
你当初雷教练教你那两下子学明白了?
对拳击那么用心吗?
咱们剧情里有表现吗?
你的动机又是怎么来的呢?
咱们说,你跳楼不成功,浑身上下疼,你就不想死了,没想过换个死法?
这时候你怎么就能想到要赢一次了呗?
为啥呢?
后脑勺有个开关一下子被杵开了吗?
电影至此,开始热辣,贾玲我是佩服的,太厉害了,一步一步真的瘦下来的,动作敏捷,身法矫健,但最大的问题来了,这到底是贾玲还是杜乐莹?
整体观感全面崩坏。
整个大脑都被贾玲的意志力和健身成果所打动,在佩服贾玲的同时,杜乐莹在20分钟的时间里几乎消失。
人家演员是尽力再讲角色的故事,演谁像谁,跳脱出演员只呈现角色,好么,到这里,完全没有角色了,全是演员!
我看啥呢?
这是一部纪录片吗?
整个剧情贾玲一直被欺负,被背叛,先抑后扬,但抑制的时间太长了,最最后马上要扬的时候,又闪回几个更压抑的剧情,最后竟然没有扬!
坑爹呢这是!!!
你这虽然翻拍,但不是瞎拍啊,这是贺岁档,不是清明档!
我的过年观影首选必须是期待已久的《热辣滚烫》,我相信大家这几天都被贾玲姐的新形象惊到了,我被惊到的时间要比大家早一些,但就算是这样,也完全不会影响观影体验,因为它本质上不是告诉我们,瘦了,练拳了,而是变了。
贾玲姐真的变了,上个月我才终于见到瘦了的她,见面第一件事就先给我秀了一把肌肉,那天我拒绝了提前看《热辣滚烫》,我得攒到电影院看!
太久没见,必须纯聊天局。
于是我俩就噼里叭啦聊了快五个小时,聊天过程中贾玲姐给我点了很多她最爱吃的烤串和海鲜,还给我烤面包加黄油,自己喝了六杯白水,菜一口没动。
“我感觉你没以前快乐了。
”这句话是那天她问我的,我瞬间触动。
这是朋友才能察觉的细节,确实这一年我在不同节目喊过好多次:“不惧流言,自由自在!
”那一刻我的回答就是《热辣滚烫》里告诉我们的答案。
看这部电影时我的情绪一直被牵绊,一开始贾玲姐在周深的歌声中穿街走巷我就已经眼眶湿润了,到后面更是哭得不行,那些会真实出现在你我身边的“恶人”,都不再会撼动我们了。
电影看完,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了,新的一年,我们都要好好爱自己!
我好骄傲这是我朋友拍出的电影!
大家一定要记得!
“你只活一次!
”
《百元之恋》:原作平静自然又暗潮涌动,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个底层小人物混沌人生中一段明亮深刻的觉醒拍得惊心动魄,更难能可贵的是,原作在窄小的犹如水洼的一隅,折射出日本社会在经济泡沫之后,垮掉的一代和颓丧文化盛行的内层肌理。
周遭遍是泥泞,一颗嫩芽却茁壮而发。
《热辣滚烫》:作为翻拍,先说最喜欢的三点,也是我给三星的原因:其一是那段意象浓烈的风雨交加之夜,那是杜乐莹的蜕变之夜,涅槃之夜,旧我已死,新我重生;其二是结尾比赛时,一段接近一个回合的一镜到底的挨揍长镜头,既考验调度又考验演员的付出,贾玲扛了下来;其三就是整部影片的技法,那就是没有技法,唯有真诚,真诚成了唯一的技法,对于普通观众来讲,也不懂多少电影言语,能看到你在认真做这件事,付出了真心,也触动了我的情感,便足够了。
再说感觉蹩脚的几点:其一:女主的成长环境由原著的“底层泥泞”变成了“全员恶人”,原著描绘是底层的浮世绘,人物百态却符合逻辑,因而更具有“现实主义”力量,《热辣滚烫》做了抽象化处理,试图尖锐矛盾和增加笑料,却拔离了现实土壤,背景虚化缥缈;其二:打拳赢一次的动机不足,原著有着拳击在心里埋下种子发芽茁壮到势不可挡的清晰脉络,特别是在自己的工作(劳动)场所练拳的场景,已经将打拳融进了生活,成了宣泄方式,《热辣》里最初就是因恋爱脑去办卡打拳,在整个练拳过程中也都是粉红色的回忆,打拳在觉醒前未融进骨髓,一夜觉醒,减肥变瘦的决心是有的,打拳的念想牵强,虽然宣传海报乱飞。
其三:影片意义的直白表露,甚至是过剩表露。
怕观众看不懂“虽败犹荣”,在影片的结尾甚至花絮反复明着强调“我赢了”,这也是被很多人诟病“自我感动”的地方。
如果项羽复活了,在乌江边天天喊“我虽败犹荣”,那大家倒是感觉这个人挺无趣的,电影嘛,可以亲民,但一定要有“隐”的艺术,一定要尝试更高级一些的表达。
无论是《百元之恋》还是《热辣滚烫》,故事逻辑我是喜欢的,特别是第一次看《百元》时便触动非常,我想它们大概是想讲这样一个故事:我和我糟糕的人生苟且日久,直到某一天受到刺激的我突然觉醒暴走,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想给糟糕的生活一顿胖揍,却不料仍是被按地摩擦,但我已经向它挥出重拳,哪怕只有寥寥几拳击中,却足以令它对我心生敬畏,不再敢如往日一般欺辱于我。
—— —— —— —— ——补充:我觉得贾玲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作为转型过来做导演的“外行”导演,她目前拍摄的两部电影,都成功的做到了让观众关注的焦点从“戏内”走到了“戏外”,从“电影院”延伸到了“电影院外”。
也就是说她成功的避开了在电影技法上、叙事上或者结构上与其他专业人士的短兵相见(虽然她也有意在学习和提高中),她成功的将观众引到了她的“主场”——即她新人导演的“真诚”和女性导演的“细腻”,用“魂”来照观众,这就厉害了,观众一看一个不吱声。
《你好,李焕英》平平无奇冗长的前半段,结尾突然拿出“母爱”反转,进行降维打击,最后大家在电影院哭的已经不是李焕英,而是自己的母亲了,脑海中放的已经不是电影,而是观众自己的回忆了;《热辣滚烫》,一部励志逆袭题材,可没上映前,贾玲已经将这部电影真诚与否挂靠在了自己减肥成功与否上,观众进电影院前的潜意识是“只要她真瘦了,那么这张电影票就值了”,至于电影技法本身上的得失已退而求其次了。
很少见哪个导演戏里戏外跟自己的“戏”绑的这么紧密的,她不像是在“创作”她的电影,更像是在“生产-分娩”她的电影!这里面可能有作为新手导演的生涩,可能有女性导演特有的视角和情感,也可能有观众和她本身都未发觉却已悄然形成的一种“贾式风格”。
在经历了味如爵蜡的“假热闹假开心”的春晚之后,社会大众渴望在电影荧幕上,在网络空间上重新找寻一份“真”,可以是开怀的笑,也可以是酣畅的哭。
“贾式电影”能否再次迎合期冀,取得“商业上的”和“社会话题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平心观之。
前期过于恶俗,显得里面没一个正常人,甚至觉得导演是不是被全身烟臭味酒臭味汗臭味尿骚味和爹味的老男人附体。
但坚持看到最后,还是有不少惊喜在,是一部值得一看、能够值回票价的好电影。
贾玲是适合做导演的。
下方影评涉及大量剧透,基本上透完了,谨慎点击。
————————剧透分界线———————————————剧透分界线———————————————剧透分界线———————————————剧透分界线———————————————剧透分界线———————啃老十年疑似抑郁+社恐+讨好型人格的女主,遭遇闺蜜和男朋友出轨背叛,妹妹算计房子,离家出走做服务员。
然后听落魄男人说梦想,为了男人买300一节的拳击课+为男人偷偷花五千块钱买比赛机会还不让男人知道+为男人当保姆做奶妈。
然后男人打算把自己的梦想卖了,女主反对,被男的骂。
到最后上了赛场发现,那男的是真不行,空谈罢了,实际只一下就被打趴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真有点忍不了了,该不会要搞什么性缘脑为爱逆袭吧😅但还是勉强坚持看下去。
这个剧吧,当妈的拉偏架,当爹的隐身,妹妹毫无道德底线,男的更是个个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臭味,以为除了杨紫演那个表妹之外,就没一个正常人。
结果这个唯一“正常人”,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终于发现,之前倾尽一切支持那个男人,并不是恋爱脑,而是“想赢一次”的执念,这执念不该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是关于这部电影我最爱的点!
以为自己是因为爱而付出,但实际不过是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对方身上罢了,这终究是虚妄。
)她也终于发现,自己被那么多人欺负,是因为自己允许他们来欺负。
之后就是训练、逆袭、找到自信,观众也终于心里不堵得慌了。
前半截的恶心感,终于被贾玲各种高难度的训练动作、合理的运动服装+汗水+极度真实的狰狞充血的表情给洗干净了。
到底是女导演,最终没有强行大团圆,没有强行给男人过多浪子回头的戏份,也没有强行唯心主义胜利让业余打赢专业。
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展现女主成长的过程。
贾玲在大雨里上楼那个镜头,实在是太绝了。
大雨滂沱,黑暗的夜里,灯亮起,又熄灭,一盏又一盏,归于黑暗。
最终,她自己为自己点起了一盏灯。
一个倾尽自己所有去对别人好的人,因为没有得到善意而厌世避世。
最终寻找到了一种方式,去看到自己,接纳自己,为自己亮起一盏灯,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贾玲的肌肉真好看啊!
羡慕死我了!
ps. 我觉得这部电影被各种恶意差评,核心原因是:女主既不是为了男人减肥逆袭,减肥后还不化妆不服美役,素面朝天满面狰狞去运动,最后直接抛开男人自顾自成长去了;可是,毕竟女主前期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男人身上了,又不太符合现阶段女性思想要求的“不沾男”。
这就既要被大部分男的骂,又要被一部分女性骂。
其次是抄袭/改编没有明说这个说法。
别人说的原电影呢我没看,找个时间去看看。
至于是借鉴还是抄袭,看完再说。
(后续更新:现已确认是改编,原作为《百元之恋》。
改编跟抄袭两码事,改编也不是差评的理由。
并且,我认为结局改得特别好,这部的结局在我心目中胜过原作!
)至于别的理由,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大部分在骂营销。
营销算恶评的理由吗?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在电影行业根本就不成立,不营销那导演都自己砸锅卖铁赔钱拍电影去呗?
再次ps. 本来打的四星,但恶意差评太多了,那我就得改打五星了🤗
缠好拳击绑带去看的,绑带最后用来抹眼泪了。
这个故事有诸多为了完成度而简化处理或者不够完美的地方:比如闺蜜偷男友这种老套而现实悬浮的设定,比如续训练卡的钱哪来的以及杜乐莹打大比赛之前不实战的情节漏洞;比如性格扁平的情节工具人妹妹和爸妈,比如杜乐莹遭罪的铺垫太长了而训练的场景迟迟不来,叙事节奏有点前缓慢后草率。
但这都不妨碍故事的内核狠狠地让我产生共鸣。
这是一个对抗性体育如何给人力量的故事。
讲讲我的经历吧。
认真力训一年,入门格斗半年。
同一学期还进了足球校队。
这一年从快递都没有力气去拿,到有了四块腹肌、胸中缝、背部线条和清晰的三角肌,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引体向上,体测长跑拿了满分,可以持续每天训练两三个小时了。
放个胳膊吧实在有太多训练细节让我感同身受。
拳击课前热身跳绳练协调性,力训时的怒吼,拉伸和按摩的尖叫,自重有氧做到想哭。
但是更重要的共鸣来自于主角和自己是同一性别带来的相似处境。
特别喜欢前后对比的那个镜头:曾经是失意的杜乐莹在窗前看教练打沙袋,后来变成落魄的教练在窗前看精神焕发的杜乐莹训练。
前任曾经是我唯一知道的能做引体的女生,而在分手一年多后第一次把自己的身体拉过横杠时,我知道沙漏已经发生翻转。
我不再是记忆里那个只能仰望她的旁观者。
我是故事的主角。
(第一个引体的时刻:刺刺一枚的广播 )训练,而不是给人做饭。
去做梦想的主角,而不是耗材。
在密集地照护过有自杀自伤倾向的前任一年多后,这种重新把自己放回第一顺位的感觉我好明白。
尽管在去看之前还担心主角是不是一直就喜欢这个教练,做出重大改变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她好爱。
但是贾玲作为一名优秀的女导演,果然没有让女观众吃这口屎(据说这里是改编的!!
贾玲好棒!
就凭这点就值五颗星)。
虽然雷佳音是明面上对等的领衔主演,但其实也只是情节工具人。
中途退出对主角造成重创成就主角的人物弧光然后落魄,这类冰箱里的男人真不错!
杜乐莹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参赛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这部片子从头到尾是关于她一个人的。
这位前任也是我要去学格斗的最初原因。
她家暴过我长达八个月。
不过,从离开关系到真的开始接触格斗,又花了我一整年的时间来做心理准备。
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无法面对被打,太容易闪回到创伤性的记忆了。
在经历了一整个学期的拳击大班课,八节柔术课和寒假又八节的拳击一对一之后,我仍然不是很确定此刻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同重量级的经验选手对打。
但我知道我的勇气在增加。
由于身高和体重在女生中还算占优势,我在目前经历过的和同学的实战中经常赢。
然而格斗精神的伟大之处不是在于赢,而是在压力最大的身体的窘境中,依然必须去思考,去应对。
不要跑,不要提前做闪躲,目光不要离开径直而来的拳头。
所有这些违背本能的训练,都是为了做出反击。
对抗项目让人直面创伤直面失败,而不放弃。
上校内课的时候我们老师总会说:“ta比你重量级大,打你四拳,你扛住,能回ta一拳,就是你厉害。
”不管是篮球还是足球,遇到劲敌的时候教练也总会说:“进攻能组织起来就是了不起”。
正像张伟丽20年卫冕失败但是又摘得金腰带那样;正像23年世界杯上中国队以10人应战海地那样。
这是GOAT的意义和竞技的意义。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而对我来说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无法再穿越回去挡掉当时对我挥来的拳头然后回击和KO对方,但是如果能站上拳台而不逃走,就意味着过去的痛苦,对我来说是可以面对和承受的了。
杜乐莹被痛打,但是她忍不住继续练习空击和富有力量地跑走。
格斗精神不是赢下去,格斗精神是试图去回那一记左拳。
我真的很开心故事无比精准地落在了最能诠释格斗精神的结局上,而不是一场热闹的胜利。
但是本片又和别的体育片子不同。
初中时班主任曾经给我们放过一个橄榄球题材的电影《面对巨人》中的片段。
主人公要背着队友做膝盖不碰地的death crawl,在教练的威逼利诱恐吓训斥鼓励下,爬出了前所未有的距离。
但我当时看完只有恐惧——要变强,要打破自己所有的心理防线,不惜给自己任何压力去变强。
软弱的自己是可鄙的,是应该抛弃的。
当时怀着这样的心态去跑800米,每次都会紧张到腿抖恶心。
可从这部电影中我只感到力量。
在上场之前,强壮的杜乐莹和过去的自己温柔地对望,碰拳。
变强,却依然理解和宽容曾经的自己。
那个弱小的,会逃走的她并不完美,但依然是值得被爱的。
因为当时的她力量更小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为在她的身体里慢慢诞生了那样大的信念。
我以相同的温柔对待曾经无法离开暴力关系的自己。
我尊重她,理解她,爱她。
是这样的情感,而非“尊重祝福”的讽刺,才能带一个人摆脱家暴。
所以,对于这样的和自己的关系可以被看见,我感到非常感动。
这就是为什么贾玲在访谈中反复说这是一部“爱自己”的电影。
这样的温柔是非常女性主义的,它挽救片子不陷入慕强与社达的叙事。
最后,上楼时感应灯依次亮起的长镜头,窗帘忽然乱飞,最后揭示是杜乐莹试图跳楼的叙述手法巧妙又动人。
杜乐莹打的对手的形象是参考张伟丽对手乔安娜设计的吗?
还是说这是标准格斗发型之一?
结束后互相抱抱说辛苦了的镜头我又在哭,立刻想起张伟丽和乔安娜打完赛后,两人在医院相遇,刚刚还在和她血肉相见的乔安娜对张伟丽说“你要一直卫冕下去,我会一直看着你”(https://b23.tv/JPi4DIx)女性运动员的体育精神真是太伟大了。
贾玲太了不起了,而且太帅了。
抛去电影不说,作为健身爱好者,光是训练的剪辑镜头我就愿意看20遍。
体重55kg的情况下硬拉120kg;负重10kg(还是20kg?
)引体向上,核心爆发力和耐力都惊人,太空步非常漂亮……还是一个40岁的姐姐!!!!
其实不这么大重量,在情节上也是能完成的。
但她真的练到把这组镜头做到了170%的效果…本身就足够成为榜样了😭😭看了片子就会知道,贾玲实际上做的是非常高强度的力训和拳击专项训练,减肥只是副产物。
宣发讲减肥是因为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只有减肥,实际宣发效果也很好。
支持女导演做不完美的表达赚大钱!
———————评论区有很多人问经验所以补一下我的健身入门经验:从快递都没力气去拿到训练容量以吨为单位:2023年我是如何无痛建立健身习惯的我的格斗入门体验:https://www.douban.com/people/182302478/status/4381984178/?_i=077930819512413&dt_dapp=1 我现在的拳击教练(女)也在豆瓣!
➡️A N S E L 很强(我觉得),不是健身房考证速成款是体制内训练出身!
但又有明确的女权主义立场。
上课极其认真,要求严格但好沟通,观察细,反馈多,信息量大。
特别棒的教练!
在上海的uu们可以去找她。
(上课不要迟到orz)(教练自己的谦虚介绍版本: 想好好教每一个对拳击有兴趣的学生 非常认真负责 特别想每个女学生都变得强大一些(在各个层面上的强大))
(本文有剧透,谨慎观看)很喜欢贾玲,也支持女性导演,但顶多三星了。
整部电影还不如片尾花絮里贾玲减肥、和专业拳击手击打、学画画来得真切感动。
一时之间不知道是在看一个宅家废柴的逆袭故事还是看贾玲自传式的减肥励志故事,甚至有点怀疑贾玲是为戏减肥还是更多出于自我实现。
如果和原版《百元之恋》相比,那毋庸置疑没得比,水平相差太大了。
就像是擂台上,即便贾玲饰演的乐莹很拼命,在专业选手面前,仍然不堪一击。
情节设计片子的情节比较简单,整体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麻木压抑混日子、被伤害被瞧不起,后半部分沉迷拳击为热爱奋斗、实现自我蜕变。
《百元之恋》全片前半部分是安静地,面对伤害是安静的,难得的温情也是安静的。
安静的让人想要咆哮、结果连咆哮都是没有声音的。
一个人行走在巨大的黑暗里,活着本身都是如此艰难。
也正是因为这样,后面练习拳击的燃才让人感觉如此澎湃、如此有力。
但《热辣滚烫》呢,女主乐莹有爱她的爸妈,有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有男朋友,名下还有房产,有个亲戚追着她录节目,在烧烤店工作遇到友善的女同事。
这个设定已经超过很多人的境遇了吧,我真的想吼一声,不是生活薄待你,就是你自己不争气糟蹋日子而已。
甚至“乐莹”这个名字,我都觉得充满了用心和爱意(原片女主名字是“一子”,妹妹叫“二三子”)。
是的,不一定要像原片那样设计女主被qj、住在一起的男人转头就跟着别人跑了的悲惨情节,但起码铺垫地让人信服,否则后面很难跟着燃起来。
原片女主在便利店每天值夜班,那种社会的边缘感、孤独感油然而生。
这也是她白天有时间练习拳击的主要原因。
《热辣滚烫》里呢,乐莹在烧烤店当服务员,每天人头攒动,是热闹的、鲜活的、带着微微的辣。
而且电影里乐莹打了烧烤店老板,那肯定丢了工作,之后才开始狠心减肥练习拳击,瘦了之后回到家里的便利店帮忙,那这中间她的工作并没有交代,在那段时间她哪里来的时间、哪里来的金钱练拳呢。
这是让我感觉到片子有些悬浮的地方。
人物处理为了情节的需要人物处理地也简单化了。
为了强化对乐莹的伤害,激发她打拳的动力,周围人接近她都带着自私的目的,连善意似乎也扭曲了。
比如杨紫饰演的亲戚,一直希望乐莹参与录制节目,帮助自己转正,乐莹一直不同意。
后来乐莹打人进警局,是杨紫帮的忙。
当时半夜下着大雨,杨紫狼狈地鼓捣着电车,还笑着安慰乐莹,谎称自己另外找了采访对象。
那一刻,我是真的相信她流露出的善意,是真心地在宽慰乐莹,而不是演戏。
但在后面录制现场,她一直在引导制造看点,完全无视乐莹感受,还不屑地,不承认自己这个亲戚,让我觉得这个人物不连贯。
用亲戚的冷酷击垮乐莹心里的防线,为后面转变铺垫,是一味为了情节放弃人物塑造的偷懒。
还有雷佳音饰演的角色,是个很大的败笔。
《百元之恋》里男人是个拳击手,到一定年龄就要退休。
但雷佳音饰演的是个拳击教练啊,不至于后面没有工作门路,去工地搬砖。
他不会推销办卡,一心练习拳击,那说明水平不会特别差,打黑拳本来说着第四回合再装,结果一拳头就被打趴有点扯。
和女主乐莹酒后发生关系,按照女主不修边幅、不善交流、没有吸引力的设定,他可能会急着撇清关系,可能会保持距离,但直接选择了把自己东西搬进来住在一起??
我不理解。
结尾改编结尾是我唯一觉得改编不错的地方。
本片和原片结局各有各的精彩和回味之处。
女生练习拳击多多少少受到喜欢的男人影响、被身边人的伤害而激发,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完成了自我拯救,实现了成长和蜕变。
“看心情吧”,希望我们都能多多说出这句话。
絮叨一下从一个不知名女相声演员转型为票房最高女导演,拍电影减重100斤,不管主创团队和观众是否愿意,贾玲个人的色彩已经远盖过角色和故事本身,《热辣滚烫》的主角不是乐莹,是贾玲。
让我最感动的,不是乐莹在拳击台上被对手狠捶,依然喊着“不结束”。
而是片尾花絮里,贾玲尝试和专业选手对打,得知终于打到对方一拳后,激动欢呼,然后忍不住低头去擦拭眼睛的样子。
有一说一,这部电影水准还差很远,但我也会继续喜欢和支持贾玲的作品。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
原因是这部电影达成了多个条件:电影本身难看➕票价好贵(70x2)➕豆瓣高达7.9的评分(因为我看完只打了1星)➕期望变成失望1.电影本身难看:在电影的最开始时,是有几个小的笑点的,影院里还有人在笑,但遇到后面,影院里的反馈就越小。
我其实对于影视作品的要求并不高,做到“基本”就好。
但这部电影从人物塑造、剧情发展、基本逻辑、表达内核上,都只能给两星。
首先是贾玲塑造的女主,让我觉得很割裂,我知道她想让女主看起来“丧”,但我是经历过低谷经历过丧的人,贾玲的女主从头到尾只是让我感到她很虚弱,就是你知道她想演“丧”但就是演的不像,以至于她说话我就感觉很奇怪,说脏话的两处我觉得对味了,但和之前的表现又很割裂,全程就很痛苦。
其次是她和雷佳音的人物互动,他俩的人物关系发展,也太迅速及奇怪了吧,贾玲看见雷佳音撒了泡野尿还了个手套就爱上了?
雷佳音推销了会员卡,带着贾玲练拳击就处成好朋友了?
然后喝醉不小心发生了关系你俩就过上你俩的小日子了?
(即使你可以说是贾玲因为摆烂了十年男友分手正好缺爱,雷佳音正好需要给人推销办卡)但这也太牵强了吧?
十年没有社交能力突然就有了,长时间推销不了会员卡,有人办了你的会员你就推心置腹成为好哥们了?
误打误撞睡了就迅速升温了?
啊?
这样玩?
类似很奇怪的还有:一个睡了十年的人说自己其实挺喜欢拳击的;本来不参加节目下了个雨就突然同情亲戚去参加节目;以及最后因为看到一张健身房的传单所以想打拳改变自己赢一次(而且这还是最后十几分钟补上的所谓“转折”)。
我知道电影在最后一部分把之前观众没看到的视角补上了,很多细节以及贾玲的遭遇,但你有没有考虑到这些东西你前一百分钟没有表现出来就显现很突兀,前一百分钟看的人体验感很差,总是有:啊,为什么这么发展?
啊,这就要改变自己打拳击了?
等等等等……然后最后20分钟你告诉我原来发生了xxxxx这些事,但是这些事足以驱动之前的剧情如此发展吗?
我不见得,甚至感觉像是贾玲看完觉得剧情不通顺补拍的一样。
你这种表达方式没有给人一种“噢原来是这样子啊”的感觉,而是让人觉得“你在这补坑呢?
”的感觉。
至此,人物塑造稀烂,剧情发展牵强,基本逻辑不合理,已经在我内心处于一个不及格的水平了。
看完最后的二十分钟,让我在思考:贾玲拍这部电影想表达啥?
我没看过日版的电影,也没怎么看过宣发的预告等等,最多知道这部电影贾玲减肥了,仅此而已。
看完最后一部分(贾玲开始减肥➡️进行拳击比赛➡️片尾),让我看不到是这个角色真正想做这件事。
以至于刚看完电影我的短评里写的:这部电影没有让我感觉贾玲是为了这部电影减肥,而是为了减肥自我感动自我坚持而去拍了这个电影。
站在贾玲的视角,我承认你很厉害,我也在给同行的人说贾玲虽然拍了个烂片但起码减了100斤还行啊。
但这是我站在贾玲的视角,当我站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观影者,一个大年初一花了140元钱想度过一个不那么糟糕两个小时的普通人来说,像吃了依托答辩。
你确实减的很好,练拳练的很好,但你有没有考虑过观众的感受?
这部电影如果是你的个人减肥记录,个人自传,个人vlog,也就罢了。
你在大年初一摆了一盘新鲜的,热乎的,放在贺岁档的影院,然后你还在自我感动。
我只能说:啊?
2.票价好贵(上面已经说了,贺岁档原因单张普通厅70/人)(仅代表我个人)3.豆瓣高达7.9的评分:截止我写这个评价的时候分数是7.9,没错是豆瓣7.9不是淘票票7.9不是猫眼7.9。
在我心目中7.9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已经是推荐一看、值得一看的分数了。
所以我不经产生了错觉,究竟我和大家出现了什么参差(我打了1星)。
翻了翻评价,有很经典的一条短评和一条长评:短评:
以及姐姐好棒,男凝视角等等类似诸如此类的评价。
我:啊?
我挺喜欢贾玲的,她的前几年小品给我印象都不错,《李焕英》也是春节档看的我给了4星。
我承认贾玲很优秀,她减了100斤更优秀,我很佩服她。
且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但这和这部电影是个烂片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男性承认贾玲优秀为什么会要了男性的命?
以及很多短评5星的内容就是在攻击打1星的都是男性,都是男凝视角。
不是,且不说你说的是不是事实,你这说的和这部电影本身有啥关系?
和你打5星有啥关系?
我给了我对于这部电影看完后的观感,说出了我认为它是一星的理由,然后你告诉我,就因为你打一星,我就要打5星!
nb长评:
在看一部电影之前,我不会care这部电影是男性/女性/跨性别等等各种性别的导演,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好歹我是个观影者,是个消费者,你只要电影拍出来好看我就为你拍手就好,电影拍出来烂我就给出我的差评。
这和什么导演有关系吗?
当你表述出这句话时天然的就把女性导演的位置低于男性导演了。
凭什么?
我不觉得女性导演拍出来好/差,也许女性导演和男性导演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但电影的好坏和这个视角有关系吗?
你男性导演视角拍出来诸如男凝、霸总、毫无逻辑的男性主导,群众自然会批评你,但假设你拍的是个古装戏里面皇帝够男凝吧,够男权吧?
但它表述的历史事实就是如此,你可以因为它的画风、它的剧情,它作为影视剧的本身去批评它,但你不能因为它拍了皇帝,有古代男权的思想,有封建的传统所以它烂,因为这就是影视作品啊,我们终究要有一个合理的评判标准,而不是和你心意的评判标准吧。
故所有性别导演都一样,我们不应该由“性别政治”去判断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吧?
我觉得这和主观客观男性女性没有关系。
这样对于女性导演才算是真正的尊重吧?
4.期望变成失望:上面的回答其实也说了,我蛮喜欢贾玲和她的作品的,《李焕英》看了也评价了,可能正是因为看了《李焕英》,觉得她的作品足够真诚,对她的作品有期待。
因此看完这部电影后落差感比较强吧,拍的烂我只给两星,但这种“自我感动”式的拍电影及为了减肥而拍这部电影(仅代表我刚看完电影时的感觉)让我又扣除了一颗星。
故最后我给出了一星的评价,希望贾玲之后的电影能弥补之前不足,越拍越好吧。
—————-分割线——————后面评论太多就不一一回复了,自己注意鉴别新注册的小号水军就行,欢迎友好讨论。
咱这的商业片导演们怎么了?
贾玲这部翻拍的日本导演武正晴的《百元之恋》,宁浩《红毯先生》抄的奥斯特伦德的2017年金棕榈奖电影《方形》(宣传都刻意回避这点)。
导演原创能力直线下降,靠着别人玩剩下的东西来撑面子挣钱,然后整点噱头来制造话题营销,重视真内容的导演越来越少,这种操作是在很难说是有导演创作能力。
哪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里,你诚实地说自己翻拍(哪怕说成“借鉴”呢)了别的电影,都还有救……照这样下去,确实要全部玩完了
其实不太好看,但是贾玲太敬业了🤦
没头没尾的故事,没头没尾的人物,没头没尾的情感。影片呈现的始终是断面,截断的拳击动机,截断的瘦身奇观,截断的心灵成长。断面之外是紧实的暗部,是小品、网络梗和微短剧之外的现实。可乐莹毕竟生活在一个梦想和丑恶都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佩服她重拳出击的勇气,也叹惋她平平无奇的表达。
前面段过于堆黄梗,烂梗,尤其是那句大姨妈还不能出点血给我恶心到了。大多数人说讨好性人格,从讨好他人到讨好自我。但是我想说摆烂十年就不是讨好型人格。宣扬女性主义,但片里的大部分女性都是坏的。学习拳击的动机根本就不成立。剪辑太割裂,很多角色过于扁平化,纯纯的工具人,像是看了一半小品和一半国脸百元的照抄,很多地方的分镜都是一模一样的。不过可能后半段减肥太累了,懒得去想新内容,能理解。最后我想说很多人的演技真的很差很差。本来是反感恶意营销。然后很多人说她好看。抱着期待的心情去电影院。然后一坨大b如果我是女生我很胖没减过肥,可能会打两星吧。
我愿称贾玲为中国电影的希望。不只是因为减肥增肌,她在这部电影中的导演能力和叙事水平都更上一层楼了,演得也很好,从头到尾乐莹的性格都没有“飘”,可以感觉到这个人物哪里变了又哪里没变。这不是一个全女的作品,也有很多下三路的东西,但能看到一个内敛温柔的女性的坚定的表达,没有《芭比》那样的直接讽刺,却把一个个男性不堪的样子刻画得入木三分,当然也有女性“恶人”,这部电影的定位不是女性主义,但它是一位女性的个人英雄主义,这样也很好。这部电影第一次让我觉得很亮眼的点是,贾玲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非常细致温情,这远比她拍男女感情细腻自然得多,如果有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应该会更好。除贾玲以外,也能看到其他人对她的支持,张小斐和杨紫的角色都不讨巧,却演得非常恰当,张小斐尤其是,把自己交付给朋友,交付给作品,这是希望。
感觉贾玲非常理解胖子和没有性魅力的女性的痛点,反而是对于“内向、自卑”的表达还是很浮于表面,所以一直在有气无力地讲话。唯一反鸡汤的点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小反转。男人、亲情、闺蜜、小人物逆袭的神话都不能拯救她,反而将她推下高楼。她只有自己。
建议看原版,省钱省心省事。
能感受到贾玲在这部片子里倾注的心血,尤其是故事后半段被昊坤和乐莹的对话爽到了“带你去吃牛蛙啊”“我不爱吃”“看哪天合适”,“看心情”,她赢了!
要细究质量的话当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我喜欢贾玲。我喜欢看贾玲减肥,我喜欢看贾玲练拳击,我也喜欢结局:不要男人,也没有赢得什么,只是自己开心就好。
戏外现实与演员本身的好感加成,衷心佩服贾玲,无论是减肥成果还是导演能力的进步,很很努力很用心很真诚。影片后半段,女主的锻炼、拳击赛以及倒地之后闪回里的剧情填补,很打动人。
想不起百元之恋的具体内容了,但是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内心的震动一定比热辣滚烫要大得多。这部电影并没有触动到我的内心,大概是因为真实女性困境远比这要难要复杂的多,赢一次也确实无法改变现状。但是感谢贾玲,感谢有女性创作者,每一次激起社会讨论热度的女性创作都是好的,都是对“教父”们的嘲讽。当下,让劣币驱逐劣币,让魔法打败魔法也许是最简单的正确的路。
三星半。如果没有原版,我会给四星,给贾玲笨拙到刀刀见血的真诚,给竟然真敢坚持没有让乐莹打赢比赛的气魄,给最后那个看得我心惊肉跳只骂贾玲太傻的拳台长镜头。如果非要挑刺,我只能说我更喜欢原版从头到尾无可救药的丧,而贾玲的底色还是太过励志和明媚。
就冲着贾玲电影里的女性都是“活人”就值得五星了
明明想要看的是一个饱受社会冷眼旁观肥胖者发现自我,寻找自我最终获得自我价值的励志电影,但整部电影过了一个多小时我没有看到女主有任何心理上情感上的变化,反而是一直含情脉脉得盯着男主角看,根本没有一点思想上的改变,然后莫名其妙的成了讽刺恶意剪辑的讽刺电影,好不容易来了组励志镜头,结果没几分钟就瘦成一条闪电,继续无聊注水的剧情。而且,这电影男凝味道十分严重,开头李雪琴那段,把出轨这种不可饶恕的罪恶以喜剧化的效果展现出来是何居心?总之勉强给两星吧,算演员的付出。最后肥胖不是原罪,健康才是追求!
就凭最后没答应那个男的,这部片子的主动脉就体现出来了,一个女人的独立和自强。虽然不够成熟,中间让人如坐针毡,但是汗水撒过,没有人能不被打动,除了某些♂的
看到一年时间里贾玲一点点瘦下来、对着空气挥拳的那组镜头还是很震撼的。贾玲减重增肌这件事之所以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大的震动,是因为你能从中感受到一个人的意志力究竟能有多么强大,作为一个国民级明星,也许她有一百条捷径可以走,但她选择燃烧自己的血肉,去呈现一个故事,去激励更多人。拳击比赛她没有套招设计,就找职业拳击手对着她真打,镜头直直对着拍,打到连观众都感觉到了疼,打到让破碎的自己彻底重生。对于创作者来说,真诚始终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电影,请用电影的方式去赢;演员,也请用演技去赢。如果不是,那等于从来都没有赢。
对男人的形象塑造太到位了。随地大小便还理直气壮,嘴上说着“梦想”满口大概念,自命不凡自视甚高结果最先败下阵来,爱在别人面前装B,爱面子又嘴硬,刻画得太到位了。当你以为男的是酒后乱性,实际上就是清醒时候做的事儿,还问女的是不是第一次。还有个亮点就是,男的不会因为女的胖或者普通就不会不性骚扰,女的被性骚扰不代表外表要再遭受一次审判。在对女人的形象塑造方面,也终于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圣母,不再是傻白甜,不再是完美的“女神”,不再是刻板印象下的任何一种好女人形象。女人可以出轨,女人可以算计,女人可以有想法有梦想。张小斐的角色就算孩子也不是前夫的,还享受到了“她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犯的错”的待遇,我们看了这个电影不会去审判她,因为这是轻轻带过。所以女导演真的很重要,起码我不用在观影的两小时内吃到屎
杜乐莹感觉是讨好型人格,她一直对人好一直被伤害,其实蛮喜欢这个结局的,就是和雷佳音那个床戏太辣眼睛了。。。。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电影里贾玲的样子惊艳。故事里的喜剧包袱抖的很巧妙,数次出现的反转表达也令观众会心一笑。观影过程可以很明显感受到贾玲强大的观众缘。当然,也挺替杜乐莹感到委屈:就像电影里说的,她把两个苹果都给朋友,结果朋友却认为她不喜欢苹果,她全身心投入的对周围的人好,却总是被欺骗与利用,所以她像刺猬一样将自己包裹封闭起来。而电影最后她最后触底反弹为人生赢一次的样子好让人感动。
这两天系统一再推送贾玲的减肥视频,实在让人反感,贾玲真可谓是一个营销高手,成功将一部部烂片推到叫座大卖,这无疑是电影行业的一大悲哀!实际上我是一星都不想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