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2月25日刊載之未刪節原版2011年12月,一套名叫《Black Mirror》的劇集在BBC播出,引起了國內觀眾的興趣,這是在《Downton Abbey》之後,又一套英國劇集在中國引起關注。
不過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美國艾美奬加持之後,才曲折地發起了熱議,前者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得到垂青。
在中國,不少愛好者給予此節目高水準評價,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雖然不至於轟動,卻成為小範圍的共識。
那麼,《Black Mirror》到底是甚麼?
製作人Charlie Brooker說,“Black Mirror”就是每一面牆,每一張寫字檯,每一塊手掌上都可以見到的,冰冷又閃亮的,電視,顯示屏和智能手機。
這樣的解釋當然讓我們明白了這一套短劇的主旨:它嘲笑和報復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和我們越來越無法割捨的精神枷鎖。
三集三個小時的構造,也是英劇最常見的短劇標準。
英國人的工業水準比美國要來得乾脆利落,絕不拖沓,三集或六集是他們通常鋪陳故事的結構。
而劇集選取的三集分別不同劇情的模式,製作人稱是因為美劇《The Twilight Zone》的影響。
後者當然是以怪異和扭曲著稱的美劇標榜,每一集一個故事,世界觀設定不同,甚至整個拍攝團隊也可以不同。
《Black Mirror》可以說將電視,網絡,智能手機釘死在架上,一集一集逐個擊破。
在第一集里,英國政府的無能和公眾媒體的貪婪被暴露地相當徹底。
同時中槍的,也少不了那些集體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
因為長時間讓人惡心的蜂鳴趕不走他們,極度暴力與非人道的內容也趕不走他們,最終他們只是將這場悲劇當做一個節目來獲取滿足和快感,在同時,遭綁架的公主遊蕩在無人的街區,卻沒有人報警和幫助。
第二集,則構造了另一個世界來影射網絡與人的關係。
在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虛擬化,他們不再相互關心,最後人的意志為其他人片刻的快感所左右。
第三集是第三個世界。
人們將自己的見聞全部儲存起來,但生活和感情並沒有變得更容易和更快樂。
在製作投入和劇情安排上,《Black Mirror》並沒有失准,是典型的英倫製作,各方面都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沒有過於突出噱頭,算是沈穩之作。
但相比製作人喜愛的《The Twilight Zone》,《Black Mirror》顯然是討巧又溫和的。
前者並不是以諷刺和批判為主旨,劇集核心是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敢作敢為,主角未必能得到好的下場。
《Black Mirror》則以較平靜的態度處理故事主線,劇情簡介看似瘋狂,實際上相當文藝,瘋狂指數有限。
即便比起BBC前段時間的自家作品《Psychoville》,《Black Mirror》也極其斯文。
《Psychoville》並沒有另造一個世界,而是就以我們的現實為背景,加入光怪陸離的人物,形成鮮明的戲劇性。
這一點上,《Black Mirror》要認輸,因為它的戲劇性是普通的,儘管背景設定有新意,但是這些是即便在平常的世界里,也可以完美完成的戲劇衝突,力道就打了折扣。
用“文藝”二字來定位,恐怕最恰當不過了。
《Black Mirror》的立意和製作完成度頗高,但最後還是以溫和的手法展示出來,倒有悖於英國人的一貫特色。
這並不意味著其英國色彩的缺失,在英國最近的風風雨雨裡,傳播對於人生活和心靈的影響顯然是最需要也最迫切的命題。
最終,這樣一出諷刺短劇,還是依靠它所鄙夷的大眾傳播來到我們的視野,這樣的結局,想深一層比劇情本身還辛辣的多。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问过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
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觉得压力很大。
作为一个爱情片悬疑片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什么类型片都通杀的人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是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在滔滔江水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忽然想明白这个问题。
我喜欢“有料”的电影。
电影的主题是对某些东西有所探讨的,如社会,如人性,或者在常规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往前走一步看看,哎,会变成什么样子。
《黑镜》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是这样一部剧,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电视剧。
我可以臆想的是,该剧的编剧一定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死忠粉丝。
整一集就是对它的阐释,和体现。
因此整集看下来,我仿佛看到了娱乐至死+1984+楚门的世界的影子。
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可以谈的。
窃以为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研究的样本。
而我想谈的是只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体现在这部剧本身。
剧情设定在一个完全电子化的世界里,每个人住在一个四面环绕的电视墙小格子里,底层人们靠踏自行车来挣取虚拟的货币。
吃喝拉撒全都靠它。
人们唯一的消遣,或者说生活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人们的一切时间就是在看电视上,和在虚拟世界里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级系统。
《一千五百的价值》其中探讨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生活被电视被广告被娱乐完全掌控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
《1984》里是被老大哥所掌控的世界,而《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里则是被无形的娱乐广告电视商业所操控的世界。
你活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电视墙下,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电视里一个我认为很巧妙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当男主角因为没有了虚拟货币,不能跳过那四面的广告,想从小格子里逃出去的时候,大屏幕上显示一句“广告时间不得外出”。
电视巨头掌控着人们的生活,你只能接收它给你的信息。
电视巨头还控制着人们的上行途径。
你要怎样才能脱离那每天反复蹬自行车的日子?
参加选秀,胜出成为人上人。
而这一切只在乎你有没有卖点。
为了卖点,他们可以把一个只想唱歌的女生哄骗成一个av女星。
而且我觉得很讽刺的一个是,电视里头的娱乐节目《折磨真人秀》里肆无忌惮地对胖人的仇视和折磨,难道不是对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审美观的一个放大化表达吗?
第二层讽刺 这个要从我们的男主角说起。
男主角倾家荡产帮助自己喜爱的女生去参加达人秀节目后,女主角却被弄成了一个av女星,男主角伤心欲绝痛不欲生。
当男主角揣着一片三角形的碎玻璃去参加达人秀节目时,我还以为他会杀掉那些评委,或者血刃赛场,以自己的鲜血控诉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现实,以唤醒这些愚昧的民众明了这个被操控的现实。
我以为电影会到这里就结束。
但是不是,当我们的男主角情绪激烈声泪俱下地发表完那番控诉现实的话以后,达人秀的评委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注意是表演。
然后虚拟的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当你说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希望唤醒那些还处在愚昧当中的人们的时候,他们却以为这只是你另一种新奇的表演模式。
这就是《娱乐至死》里面所说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对话无果,所有严肃的控诉被消解为一种娱乐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是男主角所没有预想到的。
达人秀评委某电视台高层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到他的电视台以他这种表演方式表演脱口秀。
男主角接受了。
显然他不是一个坚决的信仰者,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人可以要求他去做一个牺牲者,特别是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真的能改变什么还存在疑问的时候。
但是我只能讲,编剧的这个处理,让我无比叹服。
第三层讽刺 第三层讽刺是什么?
是由你和我等各位看官完成的。
当我们在看完剧之后,到处吹嘘这部剧有多牛逼有多神作,它怎么怎么反映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之后之后,你转身继续去刷微薄偷人家的菜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看得哈哈大笑。
你以为你看懂了这部剧,却不知道你自己却身处那部剧所阐述的一个逻辑中,你被什么控制着而你却不自知。
这言外之意的讽刺,没有什么能比这讽刺更多的了。
第一次接触到《黑镜》的时候,完全被其作品的深层意义所震撼到了。
对于此片,实在不能说是喜欢。
因为每看完一集心中都会有点抑郁。
但是就是想要看下去。
S01E01为什么说这一集令我最震撼,是因为最后领导者的那一幕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却因为大家的围观心态而没有避免。
在他实施罪犯的要求之前,公主已经被放了。
最后是罪犯赢了这场“戏”。
实在无法理解,民众为何对那样一个要求没有丝毫厌恶感,而是对那一幕充满了期待?
但其实这又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大家只想看领导者的笑话。
片中的人们在笑,屏幕前的我却心中悲凉。
没人想到要想方设法去救公主,而是全部守在电视机前看他的笑话。
但是,只要哪怕是一个人不那么专注于笑话,哪怕只要分散一点点的注意力,都会发现公主其实早已经被放出来了。
然而,街道上却没有一个人。
最后,领导者的家庭破灭了,而他在群众中的形象却高大了。
这让我想起了《悲惨世界》中的那句话:有罪的人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这一场悲剧并不是罪犯制造的,而是民众本身。
围观、麻木的心态,毁了一个人一个家。
S01E02最开始,我是很喜欢男主角的。
而且我以为他会改变一点什么的。
但当他答应做那个专题节目时,我就明白,他也成为了曾经他的厌恶的那类人。
他让我看到,要坚持去实现一个梦想很难,更难的是你要在一群有同样思想的人中坚持实现梦想。
男主被同化让我感觉比较意外,最后他手中拿起水果汁的时候,看似生活不同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同。
相比较,还是更之前努力奋斗的男主角更招人喜欢。
S01E03这一集的最大感受就是:不要去刨根究底地去追寻别人的过去,否则会伤害别人;不要反反复复地去回想令人痛苦或者烦闷的事,那样会伤害自己。
此片中,很多人说是反对科技的,不过我认为,科技只是一种事物,而人的思想才是关键。
男主一味地翻看曾经的事,想要把问题彻底弄个明白。
结果只会庸人自扰。
看完《黑镜》,觉得它是我看过的有良心的电视剧作品。
说是“神作”也不为过。
但是如果灌上这样的名称,又会觉得此剧会有一些神秘色彩。
我很想说我喜欢这部英剧,但却自觉不能用“喜欢”来表达我对这部剧的感觉。
编剧让我想起了鲁迅,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也会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社会问题。
如果此剧真正能够给予人们反思并作出改变,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不是无可救药。
最后感谢一下剧组,看完全剧反思一下也算是对心灵的洗涤吧。
刚才看微博上林奕华用镜像理论分析陈凯歌新片《搜索》,于是就想起了前几天刚看完的那部英国“三集片”《黑镜》。
短短三集,每集都沉重压抑得要人命,看完根本没力气再去思考里面的道道。
不过,也可以先找个轻松的着眼点,比如联想到三不五时就会爆出来的闹市大屏幕放A片的新闻。
电子屏幕对生活的影响,几乎可以用“入侵”、“攻陷”来形容。
公共场所放映A片所表现出的荒诞感,还只不过是无关痛痒,将来各种由屏幕表现出的怪现象只会越来越夸张,将生活改造得越来越彻底。
关于“黑镜”这个片名,我本来也没多想,只知道三个独立的故事都是关于现代媒体和科技的。
现在才明白,这个“镜”,就是遍布于我们生活周围的屏幕。
三集分别表现出的对媒体和科技的三种反思,都是以屏幕为载体的。
屏幕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角。
而且三集的排列有其内在顺序:第一集表现的是早就已经存在的屏幕,也就是电视机;第二集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展并且越来越泛滥的屏幕,也就是遍布于各种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电子显示屏,剧中只不过将这种屏幕的前景做了合理的想象,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就是会完全被显示屏包围,只能看到虚拟的事物,而难以看到实景。
第三集想象的则是更加久远的未来,并且和个人记忆的存储再现相关联。
我们可以将我们看到听到的所有内容全都储存于脑中的芯片,不但可以随时在眼前回放,还能和别人一起在屏幕上观看。
这种技术现在暂时还没有出现,但并非不可能。
屏幕的发展史,也就是个人的观看史。
《黑镜》的这三集,非常明确地提示了我们从观看领袖名人——到观看平民百姓草根人物——最后到观看我们自身的“三步走”过程。
最早的屏幕并非电视机,而是电影大银幕。
那时候,观众都要集体端坐于电影院或露天广场,呈仰望姿势。
最开始的电影,更类似于宣传片的性质,即使主打的是剧情片,通常也会在片头加插一段领袖讲话。
而几十年后,领袖人物更多是在电视机里出现,人们也不再仰望,而是边吃饭边看,以调侃政治人物作为下饭的佐料。
及至如今,领袖这个词也已经不存在,而多了在屏幕前无所遁形的政客。
《黑镜》第一集里的英国首相,在民意的压力下被迫在电视镜头前与一头猪性交,完全反转领导人与民众之间的位置。
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热衷于观看草根人物。
不管是电视真人秀还是微博热点,草根已然比明星更易吸引人们的视线。
这一方面让每一个人都能被重视,获得存在感,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其中,失去自己的空间。
《黑镜》第二集中,人们的生活只剩下对着屏幕观看别人。
对人的划分只剩下两类:一类是观看者,另一类是被观看者。
在这种模式下,你根本没有另外的选择,观看与被看都是被迫的。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观看自己的阶段,现在也已显露了雏形,无数的对手机四十五度角嘟嘴自拍就是明证。
我们从未像现在这么自恋过。
在《黑镜》第三集中,对自我的审视达到了极致。
一旦记忆再现技术成为可能,你随时都会停下正在发生的现实,而在脑中播放过去的一幕一幕。
当你的每一句言语和每一个表情,都能成为一个永远存在的清晰的记忆标本,并且可以被他人看到,由此而带来的压力,毫无疑问地将会使你的生活陷入一片窒息。
可怕的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已经部分成为了现实。
那些特别自恋的人,会把自己的无数瞬间通过照片视频文字定型保存;对于那些有窥视欲的人来说,则会躲在暗处偷窥,将看到的东西复制过来并私自封装,即便对方已将原文件删掉,也能随时拿出来当呈堂证供。
人与人的关系,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这些可再现的记忆而岌岌可危。
个人观看史由名人到草根再到自身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公与私的转换与混淆的过程。
一开始,公共与私人是有明确界限的,能上镜头的一般都是权力与精英人物,而他只要到了镜头前,就会自觉地表现出某种适宜于公开的姿态,而不会把他在卧室和厕所里的动作表情带过来。
可随时媒体力量的发展,已不再满足于低姿态地配合被拍摄者,而是强势地侵入他们的生活。
慢慢地,媒体开始偏离监督权力的本意,一些权力人物作出的与权力使用情况无关的行为也会落入镜头,成为取悦平民的手段。
再到后来,平民越来越多地成为公共人物,与此同时,他们的私生活也一并被抖落出来。
这样发展到最后,不管是精英还是平民,都从被迫暴露,到主动敞开。
在被偷窥多了以后,人们终于开始放下防备,主动暴露自己,加入这个只剩下偷窥狂与暴露癖的狂欢时代。
简单来讲,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条轨迹:观看精英的公共形象——观看精英的私人形象——观看草根的公共形象——观看草根的私人形象——精英和草根都热衷于暴露自己的私人形象————发展到最后,所有人都对观看他人失去了兴趣,而只希望被人观看,于是所有人都只能观看自己。
偷窥癖渐渐消失,人人都是暴露狂。
闹市大屏幕放A片这种公私混淆的典型事件,最终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你在公共场所公开播放自己的性爱录像,却发现没有第二个人愿意停下观看。
<红色袜子>从头到尾,男主角的红色袜子在一身笔挺西装的印衬下亮眼而醒目。
红得汹涌,像是一抹宁湖下暗藏的旋窝,像是苍茫荒野看不尽的地平线外狂奔的牛群。
晃荡一下,戛然而止的镜头,剩下的都是这一斑猩红。
<一半的记忆都是不重要的>第二幕的聚餐中说到,人的记忆中,一半都是不重要的。
这似曾相识的句子命中主旨,因为记忆不好,所以大脑自动筛选保留下来的,都是重要的,快乐相比难过,自然是快乐比较重要。
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快乐;因为记性能以保存,所以EP3 的世界中,多了很多不快乐。
但是,真实的场景还原出真实的情感,不快乐冲淡了我们的快乐,甚至突然知道事实的人会因为感觉被欺骗而产生更多不快,这样获得真实的踏实感换来的是倍加的不快乐。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记起父母时常的争吵,无非是我记得是这个你不同意这个,相互拌嘴还原事实,最后一方妥协以求安宁。
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真相有着不可抑制的欲求——直到发觉这条记忆之路走不回真实,才以爱的名义去妥协。
于是我又想起曾经给一位朋友的建议,若深爱,请健忘。
<伤疤>还是第二幕,聚餐。
最后登场的海伦,是少数摘除了记忆芯片的人。
男二号触摸她的记忆芯片伤疤时候,暧昧的言语下这段伏笔被巧妙带过。
直到片尾,交织在爱欲与悔恨中的男主角拿起了刀片,走向了同样的道路。
<喋喋不休>心理学中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事物存有执念之人,莫不是对自己的不满足对事物存有过多欲求。
反观片中男主角的喋喋不休不依不饶,是个人都会觉得气量小又敏感,这是一个多么不自信的人啊。
但是越看到后面越会发现这确实他高智商的表现,精准的直觉与异于常人的观察力。
噗噗几声,捅破了玻璃纸看清真相。
又噗噗几声,心口中了一枪。
<做爱时候的其他早期的激情记忆>男主角的敏锐不无道理,跟妻子做爱,眼前看见的却不是现在的欢愉而是过往的云烟,这至少说明现在不欢愉(尼玛俩人轻轻抽动就完事儿了,这也太……==)都说身体是能感觉到彼此的情感的,真高潮还是假高潮,是个正常人都能感受到。
所以两个人都选择沉醉在记忆中来达到真高潮。
但是这样心照不宣的谎言,又能维持多久呢?
果然维持不了多久。
<直觉>善忘的人更依靠判断,而不是直觉。
这句话听起来不是特别对劲,但我觉得,善忘的人没有过去可以分析,直觉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加危险的,所以一般人会更需要判断。
在片中,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印证。
能读取每一段记忆的世界中,太多的片段可以溯洄,所以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判断,只需要直觉,前进,对比,前进,靠着直觉捅破窗户纸。
对比?
对比不是判断么?
当然不是,判断哪里只有对比那么简单。
<欺骗>不看到最后,是难以想象那么冠冕堂皇看似矜持有度的女主角竟然隐藏着这么龌蹉的记忆。
不知怎么我自己也中了一枪,我自诩是个记忆力还不错但是会经常主动忘记事情的人。
不是不想获得真相,而是有的时候,道德和欲望之间,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真诚的。
可能你最爱的那个人,暗地里背叛你最多。
但是有的时候,爱情这样珍贵的事物,你一旦得到了表象,是不会再忍心把它擦干净看透它的。
<记忆>片尾晃荡的记忆场景,有着亮金色如晨辉的美感。
然后晃荡一下,就变回白灰暗杂乱的现实。
这几分钟的镜头,让我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之强。
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好的画面好的音乐,但是他之所以好很多时候不是所有的东西珠联璧合,而是突然一个点敲到你的心坎。
所以这个蒙太奇画面降临的时候,我必须说我被敲到了<删除>对应第二幕中海伦的伤疤,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禁联想那个女人是不是也有这样不希望回忆起来的画面。
把记忆芯片扯出来这版血肉模糊的场景,戛然而止。
我在想,这样就算忘掉了不快乐,用伤疤换来快乐了呢,还是男主角再也看不清事情了睁眼一片瞎了呢?
毕竟,有人问海伦摘除记忆芯片后没有影响吗?
她的回答只是,至少我现在还看得见,这就说明没有问题。
这个本身就是问题嘛,看得见现实,看不见事实;看得见快乐,看不见难过。
坦白说,在去芬兰之前,自己也并不十分理解将要去读的这个专业具体指的是什么。
digital culture这么暧昧又混搭的词语,每当被询问,只能尴尬地一笑而过。
听到digital,大多人联想到it编程什么,那和我们专业完全搭不着边,或者说我们够不着人家脚跟,那都是要真功夫懂得玩弄仪器软件的人才行。
我们充其量只能在围观各种奇思被实现后,震惊以及在隔壁鼓掌。
可正是开始了课程,才让我逐渐意识到,我们所学习的,正是平日习以为常的各种现象。
之所以出现数字文化,数字生活,那是建立在与早期没有各种数字化设备相对比的基础上。
作为我们,与网络共同成长,或许已经逐渐忘记了没有fb,twitter,微博,没有网络的时代。
而这些产物的诞生,彻底颠覆了我们的生活。
而我们所研究的正式这些数字化种种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更。
说起来或许过于抽象,于是在今天看完black mirror后,切身体会到,或许用这个影片说话,会比较深入浅出。
之所以建议大家观看,重心当然不是因为“首相上猪”的部分,而是某艺术家利用各种新媒介网络逼迫首相在大庭广众下上了一头猪并定性为一次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 ;不是因为影片对于xfactor的讽刺而是对于“真实性”逐渐从生活中消失,消费品逐渐从可触摸到无形产物的变迁;更不是因为大脑成为硬盘可以任意储存删除记忆的陈词滥调,而是当这些大胆设想一步一步实现后,我们是否有能力承受我们所创造的一切。
这些,就是过去两年我所学习到观察这个世界的新角度,而在此之前,一切都只是这么的理所当然的存在着,发生着,仅此而已。
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的三集都是精品,其中S1E2最为突出,这部电视剧构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乍一看难以想象,其实却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夸张版和未来版。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剧中的世界由一座座巨型居民楼组成,满21岁的普通人都要居住在里面(Bing说Abi是新来的,而Abi的解释是自己刚满21岁),每人拥有一个极小的居所,卧室面积只比两张单人床略大一点,另外还有一个浴室,在剧中出现的仅此而已(洗手间貌似是公用的)。
卧室墙壁和天花板都是显示屏,这些显示屏是现有触摸屏的加强版,可以感知一定距离内的动作并作出反应。
(某次在某商场看到一个小女孩用手指在商场地图上拖了几下,见没有反应时问爸爸为什么这个不动,再联想到现在几岁大的孩子玩ipad时的熟练,笔者不由得感叹:我们的下一代注定是触摸屏一代了)剧中普通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每天早上七点半被显示屏上的闹钟叫醒,搭乘电梯前往单车房骑固定的健身单车,以挣得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点数(Merit)。
这些和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不是很相像吗?
我们虽然可以在无数品牌中选择不同颜色款式材料的衣服,但都是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大同小异的东西,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的枯燥乏味而又简单重复的工作,和骑单车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点数不就是数字化的钱的吗?
除了别人的赠予外,骑单车似乎是获得点数(Merit)的唯一办法。
获取点数并不容易,因为Abi曾说自己只能挣到仅够喂饱自己的点数。
而Bing为了挣得自己的第二个1500万点数必须每天竭尽全力骑车,同时尽可能减少自己的一切消耗,连吃饭也要靠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点数是万万不能的,就跟现实世界里没有钱万万不能一样。
刷牙的牙膏要消耗点数,吃饭要用点数,看喜欢的节目要用点数,不看自己不想看的广告也要被扣点数,不幸的是,各种节目广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连浴室镜子都会在你刷牙的时候播出广告,这是现实世界中无孔不入的广告轰炸的加强版,现实中我们至少看到广告可以换台,但剧中是无法换台的,即使闭上眼睛不看,也立刻会有无法忍受的噪音和光电效果逼迫你就范。
单车房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点数即时排行榜,低分者要身穿黄衣打扫卫生,同时遭到其他人理所当然的鄙视和谩骂,甚至低分者们也认同自己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对鄙视和谩骂只有默默承受,甚至不敢反唇相讥。
屏幕上会播放戏弄低分者的无聊娱乐节目,连付费的射击游戏也以这些黄衣胖子(身材肥胖者大多体能不佳,几乎必然会在骑单车竞赛中成为低分者)为反派。
这些人就是失败者,和现实社会中的失败者相比没有多大区别。
剧中的普通人有选择的权利,可以用挣得的点数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人规定你只能要这个不能要那个,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你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因为你的一切选择都已被设定好了。
你可以买各种看上去很酷的虚拟道具,但拥有一个小小的折纸企鹅都要偷偷摸摸;你的虚拟形象可以拥有各种不同的衣服,现实生活里你却只能穿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你可以购买各种不同的食品,但它们全部都是从培养皿里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没有一样是天然的。
现实中我们也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选什么其实都是由别人为我们决定的。
现代商业社会中生活的我们早已被广告完全催眠,由他们决定去购买各种我们自以为需要而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其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是iphone付费软件、网络游戏的装备一类的虚拟的东西,也许这样发展下去,虚拟世界的东西反而会越来越重要?
剧中绝大多数人对剧中这个体系的认可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这种生活乐在其中。
Bing旁边那位汉子显然极为享受这一切,被各种垃圾节目逗得乐不可支并慷慨消费merti,同时对大家都认为低人一等的穿黄衣者们极尽谩骂侮辱之能事。
红发男青年则不停用挣来的点数美化自己的个人虚拟形象,比如换发型、买虚拟道具等等。
剧中的普通人要想逃离这种生活,只有一个方法:用1500万点数(貌似价格是上升中的,因为起初Bing以为只是1200万,而不是要一下子耗尽自己全部积蓄的1500万)换来一次上Hot Shot选秀节目的机会。
而且,并不是你付了1500万就一定能上节目,还要指望评委们的大发慈悲或者心血来潮,在众多参赛者中选中你。
Hot Shot是所有普通人的节日,大家都会在自己的小单间里观看三位不知权力由谁赋予的尖酸刻薄的评委们用各种方式讽刺挖苦参赛者,或者让他们一步登天,而观众的即时反应会在大屏幕上以虚拟形象同步显示出来。
观众们的情绪大多会被评委们轻易操控,几分钟前才被Abi的歌声感动得流泪的红发青年,在听到评委们鼓动她放弃当歌手的想法改当色情女星时照样跟着大众起哄,大喊“Do it”。
显然剧中普通人的思维比我们现代人更为简单淳朴,更易操控,笔者以前就认为:越来越发达的大众传媒使我们不需要跑到人山人海之中才热烈的群体情绪所影响,并为之裹挟,成为头脑简单的二货,而只需要你在家里乖乖地看电视就行了。
看来黑镜子的作者和笔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一步登天、远的枯燥重复的单车、穿上漂亮衣服而不是灰色的制服、看着窗外真实的风景而不是显示屏、吃着真正的天然食品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等等一切加在一起,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诱惑,无人可以抵挡,正如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可以抵挡“成功”的巨大诱惑一样。
Abi在喝下上台前必喝的致幻剂后,在广大虚拟观众山呼海啸的呼声放弃了当歌手的理想,成为色情女星。
Bing可能以为自己比Abi更坚强、更能经受诱惑,可是他最后和Abi一样选择了出人头地,而不是事先计划的血溅五步。
他转而选择了把自己激愤的言辞变成了一种商品,正如很多现代明星把媒体塑造出的特立独行的形象变成商品销售给我们一样。
剧中的强大体系可以说是坚不可摧的。
要打破这个体系,似乎毫无办法,即使Bing刺穿了了自己的咽喉,难道体系就会改变吗?
恐怕不见得,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对这个体系怀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一具尸体并不足以改变这些,此外,说不定这个惨烈场面根本就不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呢?
而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现代人虽然总是颇有牢骚,但同样也乐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企图做出出格的举动,都会沿着上学——工作挣钱消费——成为成功者或者失败者——死亡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即使少数几个人做出尝试,他们的声音也会像滴入大海的一滴水一样,淹没在无比强大的大众中,不为大多数人所闻。
黑镜子在短短一小时里浓缩了极大的信息量,有无数引人深思的亮点,无疑是近期最出色的电视剧之一。
我们中有的人在看完黑镜子之后可能会认为自己看了一部很有深度的片子,拥有了独立思考的愉悦,比起沉迷于无聊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可以对他们进行某种程度的俯视时,难道没有感觉到一股寒意掠过后背:我们会不会只是在别人为我们设定好的选择范围中行使了自己虚幻的自主选择权,而我们实际上并不比沉迷于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初酣畅淋漓的看完,无法把三部戏连到一块,更别说片名black mirror作何解释了。
后来渐渐明白,这就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题目内容很简单:这样一块屏幕,到底能用来作什么?
第一集:反传播,大小屏幕的搏斗,消息的控制权电视从发明至今不足百年,却已经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最主要的消息载体之一。
最开始只是负责播放所属政府的政策法规与世界各地的新鲜事,作为政府的喉舌出现。
目前新闻仍处在电视节目的核心地位,即便手机和电脑慢慢偷走一部分电视观众,但难以撼动电视机作为最主要也最权威的消息传播地位。
这点,从第一集下午四点万人空巷大家全部都等在电视机前等待消息发布就能看出。
但电视本身作为传播消息的能力和地位已经受到公然挑衅:剧中youtube发送绑架消息,twitter爆料首相被掉包,甚至电视台与Z&*¥F职员用自己的裸露照片来换取独家爆料,消息快速而大量的传播所带来的全面失控远非权利所能控制。
此时,作为消息传播方的Z&*¥F与电视台,消息接收方的民众都在时时经历着考验。
消息真实吗?
消息来源可信吗?
如何表现事实?
字眼如何拿捏?
怎么传递给观众?
观众如何反馈?
我们在看什么?
我们为什么想看这些?。。。。。。
结尾,电视前面所有观众脸上的表情,即是对电视所承担的角色与电视后面那个看似强大的群体的失望。
公主踉踉跄跄回到这个城市,却只见万人空巷。
电视手机网络已无人关心事实真相,大家都只是消息的奴隶。
第二集:娱乐至上,观众角色的逆转,革命电视发展到现在,商家乃是制作电视节目的主体。
他们制作大量新鲜有趣的电视节目黏住观众而从中牟利。
为了吸引观众,商家使出了各种手段,尺度也逐渐变宽。
此时电视的主题,是娱乐。
从最初简单温吞的电视节目到后来贩卖色情暴力,挖苦弱势群体,甚至哄骗观众鼓励其“实现”自我价值来到电视舞台卖力表现,形成“观众就是明星,明星就是观众”的良性循环(?
)。
商家在此刻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节目足够娱乐,就会有人看。
片中三个配角代表着那么几种典型观众:A 低情商观众,电视给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不分好坏(暴躁男)B 盲从型观众,别人看什么,他们看什么,没有自己的意见只好听别人的意见(金发男)C 理性型观众,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相信电视(马尾女)第二集的环境很特别,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被电视占据(确切的说,是挤压),人们通过运动来维持生存并增加扩展生活空间的可能,而你的生活空间里只有电视。
还有个有意思的设定就是,没有广告时间,想不看电视才要花钱。
这就是说,不是观众消费电视,而是电视在消费观众。
承受不了这种消费的就变成yellow man,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人奚落嘲笑。
终于两个主角挑战了娱乐主义的下限与上限。
女主用纯真的视角看待眼前娱乐至上与消费主义,唤醒了一部分观众,但是马上被久经沙场的节目制作方诱惑,立刻从个体纯真抵抗群体盲从与复杂,变成了群体的反纯真围剿个体的单纯。
男主看不下去道德底线遭受践踏,借由体制提供的渠道努力攀登,最终毅然上台叫板整个体制。
哪想到评委(评委叫hope,囧)见招拆招,利用了以男主为首的少数派的愤怒情绪,再一次成功的消费了观众。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还交待了一下男主:男主从体制的反抗者彻底变成了体制的卫道士,虽然生存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面对的只是更大的荧幕,更让他感到舒服的假象,和更大的寂寞。
第三集:电视内容的零加工,电视-观众主客体的一体化,自我消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视在这一集终于回归了自己的根本属性:展示。
这是电视只是一块显示屏而已。
我们熟悉的新闻不见了,电视节目不见了,电视在实实在在的重播着观众自己的生活,成了检视自己生活的道具。
加上瞳孔摄像机这一超现实设定,电视真正完成了“所见即所得”的光荣使命。
播放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经历,而非出于政治或艺术的再加工。
表现出来的潜台词是“我们只相信我们曾经经历的现实生活”--人们的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没有电视节目制作方,只相信赤裸裸的真实。
而即使相信真实,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真实,这种赤裸裸的真实,无时无刻不在触碰着观众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
“我能够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
”“这些经历要给什么人看?
”“大家看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
片中的主角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和观众界限太过于模糊,不像以前出于政治或商业因素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当观众自己提供内容,要考虑的问题绝非一个人所能把控。
况且即使看到的是同一个样子,其他观众也会有五花八门的解释。
第一集中节目制作方有强大的班底仍然控制不了观众情绪的走向,第二集节目制作方固然赢了观众但无法直面良心的谴责,第三集则把前两集的矛盾焦点推向了一个极致,既要说服观众,也要保持本心,技术固然先进,也弥补不了真实场景对于看客最直面的冲击。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是“真实”的手下败将。
没人能承受真实情景再现所带来的一切负情绪,即便屏幕里走动的是你最相信的人,而那些影像背后透出来的种种暗示,好像在追问我们,我们透过这片薄薄的屏幕到底要得到什么?
什么节目才值得相信?
什么是节目,而什么又是生活?
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本是为了放松,可关掉喧闹的节目,那块屏幕竟好像一个黑色镜子,映衬出我们自己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
11年的剧了,特别短的电视剧,一季只有3集,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背景,不同的题材,但都是围绕着现实生活展开,每个故事都特别精彩!
第一个故事就让人印象深刻,讲的是英国首相的故事,我想说英国人也很厉害,调侃起自家首相也是特别的不遗余力了,这个首相不知道怎么被恐怖分子相中了,抓了公主要挟他跟头猪做爱并向全国做现场直播,我看到这的时候跟首相一样的反应,特么的要死啦,以为老子是吃素的呀,折腾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没什么用抓不到嫌犯还让民众心中可爱的公主受伤了,民众开始指责首相,不就是一头猪嘛,两眼一闭身子一挺就过去了,必须救我们的公主,而且这时候女王也出来了,我的公主是我的掌上明珠,你不救等着嗝屁吧,首相想了各种办法,比如找替身啦什么的,被英明神武的恐怖分子一眼识穿,你个傻逼首相,以为老子是瞎的哦,警告你不要乱来哦,最后首相终于日了头可爱的母猪,全国人民看着电视直播,幸灾乐祸的笑谈人生,可是没想到的是,公主其实在首相日猪的时候已经放出来了,可是大家只喜欢看笑话,包括之前义愤填膺让救公主的,甚至皇家,没人理公主了,啪,结束了,留白让人思考,虽然我也没思考出个什么东西,但就是觉得好厉害好棒棒的样子啊。
我看到第一集的时候就已经特么的震惊地不知道说什么了,现在的剧口味真重,嘿嘿嘿,我喜欢!
第一季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故事,喜欢这种讲现实有剧情,编剧功力强大的剧!
文/caesarphoenix前两天和林霏同学谈到《黑镜》第一集《国歌》,决定还是记录一下。
1.这个故事展演的是一个被放大的伦理学困境,能被放大是因为信息自由和快捷的现代传媒,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常见的伦理学困境。
2.影片中的首相、公主都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人,和母猪做爱也可以替换为任何强迫(非出于自己意愿)的难堪之事。
用一般性的语言概括一下就是:任何一个恶人都可以通过绑架anyone,把逐步残害他/她的过程发到互联网(无法进行有效信息屏蔽和管制的平台),并指定另一个anyone必须去做一件anything,只有这样他才会停止残害放人。
可以想象,无论另一个anyone是否去做anything去拯救被残害的anyone。
他/她都将面临极大的人生危机。
3.这哪里是什么新型恐怖主义,这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的伦理学困境。
在马路边、地铁上,我们总会见到衣衫褴褛的老头或残疾人在乞讨,当他们的乞讨是面向泛泛的大家时,我们可能可以视而不见,但一旦他们的乞讨针对于“我”,说这位小伙子/小姑娘行行好时,我们的压力便会陡增。
《舞台春秋》中酗酒的卡维罗从充满瓦斯的屋中救出了意图自杀的芭蕾舞演员安布罗斯,便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照顾她直至身体和精神的痊愈。
世上有如此多不幸的人,但只有当机缘巧合将我们和某个人锚定捆绑在一起,我们才会倾注一切去帮助他/她。
这种个别的他人其实可以看作一般性他人的代表(在场),他/她是所有他者的凝聚。
肯尼迪在柏林墙下说“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然而真正为着不可分割的自由做出最大努力的还是西柏林的人民,因为他者如此之近,就在墙的对面。
4.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随具体的情境而变化,而且常常是无解的难题。
前几天看《深海长眠》,非常感人的影片,其中对人的尊严有着极富感染力的展示。
但如果审视影片的框架会发现,对“个人的尊严”的叙述,为主人公在他人协助下自杀的行为建立了合法性,但也掩盖了这个难以回答的自杀伦理问题。
最后得出“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的结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抒情,而不是对自杀困境的回答。
一个人的生死为什么会和他人相关?
我对他人到底有多少权力,又需要为他人承担多少义务?
5.我上高一时,同年级的一个女生跳楼自杀,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话题。
同住的同学及其家长说她实在是太自私,她的父母会多么的伤心,其家庭把她养大花了多少精力多少金钱云云。
我那时说这是她的选择和自由。
在当时和现在我都不理解这种选择,这也使我的辩论并没有底气。
而且我隐约觉得这其中有超越于她家人亲朋的东西尚未论及。
民法中有“自由不可抛弃”的原则,一个人尚且不能约定永远不结婚,又如何能决定永远不活。
人固然可能会陷入《离开拉斯维加斯》式的不可救赎,然而明日之我依然有希望的可能,今日之我要剥夺阻止他的出现,不免有些武断。
我认同一个人在意识彻底沉沦时进行安乐死,却觉得如果在灵台清明时选择自杀一定要反复思量慎之又慎。
自杀同时还诘问:我和全人类是否为一整体,我对他人是否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浮于存在之海中,和具体的他人和概念性的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一个联系在我们心中都有潜在的价值(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人类等等),如果进行线性打分,你会发现这些价值和远远高于我们所能付出的。
你所渴望保护/维护的比你的生命重要太多倍。
6.回到《黑镜》第一集,你会发现对于首相而言这是一场价值的战争,王室、政党、人民、一个锚定的只能由他解救的公主等等这些联系的价值,最终超过了他的尊严和他的妻子在他心中的价值。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我应对他人承担怎样的义务,是一个没有一次性解答的问题。
我们将在每时每刻遇到,并要每时每刻做出抉择。
7.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把关的当代媒体在资本至上的价值引导下,将伦理困境放大到这种地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在某种层面上本片倒是给我国的审查和屏蔽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当然即使审查也应该有一个透明的合理的程序,应针对特定的危急情况,而非是专制的禁声。
)8.是刘慈欣还是海因莱因在谈到永生给人带来的变化时,说到所有人都开始学习和谈论哲学,因为那些最复杂最远离生活的问题都成为了当今的现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其实已经如此。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我們需要那麼多真相麼?遊戲人生不好玩就罷了。
现有技术主导社会模型的再延伸,设定和前提的有趣。
说教性太强
一些普遍的众人皆知的观点配上极端刻意的题材好像就会变得更有说服力似的……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只能说,我不懂黑色幽默.
EP1:羊群效应..EP2:跳蚤效应..EP3:墨菲定律..对立面都是功利主义之下的物欲..主题该是寻找真实的自我吧..不知道是我思维太浅薄还是欧美剧看得太少..完全没有感觉到和豆瓣评分9.3相符的震撼啊...
第一季的三集概括起来就是,为了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而牺牲一下自己的面子是被民意强奸的,一个单调乏味的未来世界是消费主义的,屌丝想找到喜当爹的真相是可悲的,这世界是怎么了?
电视剧拍得比人家电影都好...让国产电影情何以堪。
这荒谬的现实 编剧很不错~
完全不惊艳啊,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现代社会反思意义,但好歹也要故事好看嘛。
虽然只有三集但剧情真心不咋地,第二集男主是《不》的黑人男主
短小精悍,直指人性最卑微的弱点
换汤不换药的家庭电视剧。
喜欢第二个故事。
每集都有奇思与有趣的看点。从娱乐到反思,两边都占到了。
後兩集實在是太差了。Toby Kebbell在《搖滾黑幫》里多酷啊,這裡真是多看一秒都煩。第一集多層次超現實,喜歡。當代藝術黑粉棒!
年度最佳电视剧,没有之一,但你必须有不会被轻易摧毁的强大内心。1.可怜的猪 2.可怜的碎玻璃 3.可怜的记忆
剧情太没逻辑了 漏洞太多 还是不能够容忍的大漏洞 真不知道九分怎么来的 真是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