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字母
关于真实人物,先出场人物1:有口音的美女LOU。
专有她的传记
恋上哲学家 (2016)7.62016 / 德国 奥地利 意大利 瑞士 / 剧情 爱情 传记 / 考度拉·卡布里茨-珀斯特 / 妮可·黑斯特斯 凯塔琳娜·洛伦茨片中人物2:男主布罗依尔医生,本尊照片如下:
片子选角再演绎得算神还原。
看学术书,他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由此又不得不提到他著名学生荣格,不在本片中,但相关的危险方法,涉及弗洛伊德。
危险方法 (2011)6.62011 / 英国 德国 加拿大 瑞士 / 剧情 惊悚 传记 / 大卫·柯南伯格 / 凯拉·奈特莉 维果·莫腾森人物3:主角尼采。
尼采奔赴的意大利城市是都灵,此处手动添加
都灵之马 (2011)8.42011 / 匈牙利 法国 瑞士 德国 美国 / 剧情 / 贝拉·塔尔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 亚诺什·德尔日 艾丽卡·博克拐个弯儿,当年去旅行,还曾闲得专门按片找地儿
不能读懂些许尼采的波斯预言家书,音乐可以多震撼一下: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璜8.9柏林爱乐乐团 / 2007 人物4:弗洛伊德,本片以青年才俊面貌出现:
又能催眠又能分析,梦境里还能追过狂野下水救人。
由他的研究可以蔓延到
歇斯底里 (2011)7.22011 / 英国 法国 德国 卢森堡 / 喜剧 爱情 / 谭雅·维克斯勒 / 玛吉·吉伦哈尔 休·丹西人物5:红头发的年轻漂亮女病人,专业领域的安娜O案例。
意大利曾拍过她的传记
Il giovane dottor Freud (1980)暂无评分1980 / 意大利 / 传记 / Alessandro Cane / Aldo Barberito Marina Berti但语言不通只知道有这部影片,Google过,说她后来写作并积极参加社团从事女性引领工作,具体的资料么……这是本片提到的纪念邮票:
家庭伦理片,而不是哲学解释学。
这是一部让人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片子。
毕竟,尼采是不容易被理解的。
但这种不被理解也许只归于他那个世纪。
尼采是个强者么?
或如他自己所说,要成为一个超人?
他是从虚无中汲取力量的人。
而医生是从存在中汲取的。
整起事件可以看成一个老男人想翘家的心理体验。
不过如此老套情节中的新意是尼采。
血红的眼睛,蓬乱的头发,斩钉截铁的拒绝————这确实是尼采。
牧师称之为撒旦。
但是————魔鬼也会哭么?
魔鬼在失恋后,在失去那个俄罗斯少女之爱后,也会因爱生恨么?
为爱痴狂么?
尼采哭了。
因为孤独。
孤独源自于孤独。
愈孤独,愈孤独。
这是影片最后给大家揭示的秘密。
也便是尼采痛苦的原因。
影片还告诉大家,分享孤独,会获得解放。
尼采和医生因此成为了朋友。
尼采享受这种朋友的感觉。
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离开。
朋友需要立刻变成陌生人。
这是作为一个超人,必须遵守的法则。
必须走上不同的路。
尼采很快拭干了眼泪,去寻找查拉士图拉。
医生则重新获得了家庭之爱。
而佛洛伊德,则很高兴的和俄罗斯少女在一起,并帮助她成为了一流的心理分析师。
这个结局皆大欢喜。
所有对结局的逆转只体现于过程之中的一个梦里。
潜意识的活动,自我医疗。
是尼采救赎了医生么?
也许。
尼采只是提供了成为强人的道路。
但是通过自由之路也可能是通过奴役之路。
本来就是寻求欲望的医生,走上的只能是后一条。
他选择了退缩,选择了拥抱现实生活。
尼采是魔鬼,他让人见到地狱的图景,从而真正领会在人间的福音。
也许尼采是这样,也许不是这样。
但影片只想言说他所言说的东西。
“千帆”组织的一场电影,我莫名而去.是播映[当尼采哭泣].进来也看到”千帆”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很桎梏地在怀疑自己的想走的路与正在走的道路上的冲突,乃至想法较单一化,刚好这样的一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帮助或是警示自己思考的方向与定位.也能起到一些作用的.入场时我迟到,因此留低座位时已经开播了一小节.但约莫能理解出个大概.影片开初的时候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整合.是因为医生布雷尔是抱着一个目的性去治疗大师尼采.但可能只是尼采当时的名声噪起,而非了解而不能治愈.因此,布雷尔需要整合,整合尼采存在式的诗歌般地思想,以利于对症下药.而一开始提出的,也是当场被预言为现代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谈话治疗.而整合的具体对象是在于对行为准则的整合.即产生出一套可循的路子.就如现在的律法,指导方针,SOP等.都可以这样来归类.继而是在治疗开始时候对事情的发展做不断地假设.即不断地切换镜头,更换场景.在这方面没有影片[罗拉快跑]做得好,后者对于假设的切换能做到很纯粹地重演情节.而该部影片采用的也是纯思想假设,就是不抱目的性地假设,不会为着结果的更好方面而去假设,亦不会朝着结果的反方面去假设.只是在于事物的表象展开,对发生的状况进行场合的变更,或者是年龄段的变更.从而冲击大脑中的思想变动.这一点,很像王小波先生的作品文章.进行反复假设,演绎,再假设,再演绎.因此过程非常之精彩.影片中采用的音乐更多的是交响乐,因为播放单一音乐时的背景人物往往只是1-2个人的场景,而争执与吵闹预示着音乐是能激起某种情绪化拨动的,而交响乐的存在则让较多人数的情绪整合.就如尼采疯狂地指挥着挥瓦格纳音乐的场面,他表现很极端.可能是瓦格纳的音乐是极度受叔本华先生的思想影响,而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而更甚的是尼采自己本身就是当时反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激昂的演绎场景可见一斑.影片中还提及到的一种治疗方式是对现实进行否定.就如对自由地思考.布雷尔医生就一开始就自问,如果像尼采这样活着,没有家庭,没有责任,那能给他的定义就是自由.后来布雷尔也有直接向尼采讨教关于自由的问题.直到布雷尔自己离开现有的家庭.因为他也将自己的生活现状进行着否定.看片的时候我想起着 The Eagles 的歌曲[Desperado]“And Freedom, oh Freedom well, 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 “,不禁自己对自己笑了一下.以上这些是当场写下的零碎.无耐着观众有人吃面,有人凌乱地唠嗑.我没看完结尾部分径自退场.想起”千帆”近来不断地重新审视着自己,想起自己曾站在起跑线上(也没有去和别人抢着争先),却往着自己曾经看到的道路上一度跑偏.而后又看到他的关于[当尼采哭泣]的影片评论,不禁黯神起来.我以为的精神领域的研究在于对人,对事物表现状态的分析,而非对心灵的分析,因此那在一定高度时无章可循.但可以做的是揣测他人的心灵,夺度他人的想法.这,即可进行精神分析和研究.因此,在这个领域,自己对自己的深层次的思考也是需要避讳的,是禁忌.你无法想象着自己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因为人类探索自身的方向之一也无非是”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至于我自己今天晚上吃什么当然是可以自我商讨的)回到影片中去,弗洛伊德的出镜让我冷不丁了一下.因为我对他的理解执着与他对”性”高度的认知.包括他创立的”自我,超我”等意识.而我谨记着的他的思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来源于对性的探索.这可能是他理论的最高高度,所以我紧紧抓牢的是这个.影片中弗洛伊德的学生对尼采进行催眠,一并同事提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概念.这对于存在主义的尼采来说是很大的冲击.意识的存在性与尼采土生土长的存在观点能较融合,但是无意识的状态出现后不断地冲击着意识状态生活,也同时冲击着被催眠状态下的尼采.这…我偏执地想到这里面有着寓意,但我说不出来.想起影片伊始,布雷尔要求尼采给彼此相互治疗的时候,尼采说着:我只是个文人,但不是医生.我嘴角微微翘起.来源:http://net.hiing.net/2010/08/when-nietzsche-wept/
关于生命中的幻象——和尼采的哭泣有关又无关看完这部片子的感觉是,我总算,过完了青春期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生命中有的是幻象。
当然,我不是个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一元二元三元四元等等世界的拯救者。
所以,我所说的幻想,不是指窗外葱笼的南国景色,也不是指手上这杯美好的蜂蜜柚子茶。
幻象,是和人有关的。
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既然我们不生活在非洲丛林,又有多少人能都赤身裸体站在众人面前呢?
所以,每个人都有伪装,这不是值得羞耻的事实,而是人生必须的衣装。
只是,有些人穿得比较华丽,有些人穿得比较质朴,如此而已。
当然,也有少部分并不生活在非洲从里却赞同裸体主义者的人(nudism),这里就不说他们了。
幻象骗人,骗得很厉害。
一个最孤傲最不可一世的人,就如同尼采,其实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许软到无形。
一个外表温顺的人,却可以害起人来无声无息,快速干净。
当然,这不是绝对,我没有说所有恶人其实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只是想说,要是只看表面,是要不得的。
是会上当受骗的。
生活也有幻象,满是幻象。
有些幻象是人造的,因为这些幻象是美丽的,我们需要它,于是我们把其捏造出来,然后自得于其中。
这无毒无害,只要我们喜欢,造再多也没有关系。
要命的是,有些幻象,丑陋的不得了,每个人都想要逃避的幻象,却是真实的。
比如,终极的孤独和虚空。
尼采在讲台上指手画脚,喊出上帝已死,似乎无惧于一切,无惧于孤独。
但后来他还是说了“我想要有朋友,我不希望一个人死去,让我的尸体是因为发臭才让人循着臭味发现我。
”于我,纵然,我还没有经历完全年轻的变化,波荡的激动,但是,那近在咫尺的安稳海滩,有时候也让我忍不住想到,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可能有一天,变成一个循环,一个死循环,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果的时间流动。
时间跟我开玩笑,让我不知今日究竟是今日还是昨日还是前日,然后再我的额头上刻上皱纹。
噢,噩梦噩梦噩梦。
尼采问,“现在,你闭上眼睛,如果有一个魔鬼告诉你,你现在所经历的生命,以前已经经历过了,而且你可以再经历一次甚至无数次,但其中不会再有新的东西,你生命中所有痛苦所有欢乐,所有不可言说的大事小事,会在你身上如数重演,同样的先后,同样的顺序,周而复始。
无限。
考虑你所采取的行动,每一个,都会无数次重演。
那么那些所有未曾经历的生命,就会永远不再被经历,你还会采取同样的选择么?
”我不喜欢这个主意,雷尔不喜欢,于是他行动,想要冲破现实,并且不顾一切。
我也曾经这样做过,那构成了我动荡的青春期的大部分主题。
反叛一切。
学校,家庭再加上自己。
反叛者有时候是得救的,但是,那时的我并不能得救,因为我的反叛仅仅是基于盲目。
如果我反叛了现实,却又不知何处可去,这种反叛,就是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所以,当我看到催眠中的罗尔像青春期的我一样,盲目地想要走出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着急了,心里面暗暗骂他是个傻医生,骂这导演怎么这么不开窍,直到后来发现仅仅是一个梦境,于是呼出一口气。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无比确定,自己终于走出了青春期。
生活真美好~Oh yeah
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改编作品,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导演完全是在独立的讲故事。
影片的美术很清澈,让我们在观看时更为冷静,这对于需要理解的大段台词是有帮助的。
片中通过几次嵌套,使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立体。
有意的安排将人物关系相互转换,尤其是那个绝对的主角约瑟夫·布雷尔(主角并不是尼采,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在影片中是一个最多彩的人物,不仅扮演着尼采的医生以及尼采的病人,同时也扮演了我们——尼采的读者,他代替我们经历了一遍在尼采世界中的奇妙旅程,这个过程被真实地呈现了出来,我相信很多读过尼采著作的人会颇有同感,这种感受需要亲自阅读理解才能体会。
尼采最终留下了热泪,一个最能忍受孤独的人也会本能的向往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的,即便那很短暂,当尼采发现这种短暂其实是种常态时,他被激怒了,疯狂的非理智的给卢·沙乐美写那些恶毒的具有攻击性的信,发泄他作为一个非超人的情绪,这说明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超人,那只是一个被平面化的书本上的概念罢了。
影片有好几段都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是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的一段,开始时不经意出现的怀表到了后面成为我们认清嵌套的关键道具。
医生抛弃了妻儿坐上了火车,这和我们在初读尼采时所感受到的一样,仿佛开启了一道自由之门;随后他来到了贝莎的面前,发现他对贝莎的情感和认识只是一厢情愿的幻觉,这和我们企图认为尼采就是真理之时却听见尼采对我们说“世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时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医生在返回家中的途中和想象中与尼采对话,尼采告诉他“你要想变得更坚强,首先要一无所有。
”这里的确显示出了尼采惊人的心理学天赋,无论是电影中的表达还是我们在读尼采的著作时,都能发现,我们的心理变化一早被他掌握了,并且他会恰到好处的辅导我们从这种彷徨和空虚中继续向前走;通过这次催眠,医生最终走出了此前的焦虑,正视了眼前的现实生活,并泰然处之。
这个过程看似是多余的,甚至一些人会认为是自取烦恼,但真正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一切虽然没有变样,但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
真理是由非信仰和怀疑论而来。
是我们创造了上帝,我们又一起杀死了他。
上帝死了。
尼采承受着最深切的绝望。
真理是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你说上帝死了,而不是从不存在?
在人们的生活中,上帝已经不再作为一种衡量的力量。
如果上帝死了,任何事情都被允许了,没有道德,没有规则。
人是必须被超越的。
人必须向神人进化。
身体的健康和社会和心理的幸福是分不开的。
我发现瞬间野兽般的快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数个小时的自我厌恶。
因此,这种兽类的快感并不属于我。
每次我尝试与他人建立桥梁,我都被背叛。
他把积极情绪的任何表达都理解为权力的交出。
这让人几乎无法接近他。
我的目标是用十句话说完别人一本书说的。
——我无家无妻无子,我对任何人都没有义务。
我没有压力。
——你极端的孤独本身就是压力。
——伟大思想者自己选择友伴让它疼吧,让它疼吧,你会觉得好些。
任何东西都不能阻碍你内在的超人的生长,如果肉欲拦在中间,那么肉欲必须被克制!
如果你需要生长的喜悦就得准备受一些痛苦。
看这树,如果它要获得这骄傲的高度,就需要雷雨天气——人的认识创造发现——但这些从痛苦中来。
尼采他拥有比任何人都敏锐的关于人类的认知,我想,他也许可能是至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让他帮助你,你才能最好地帮助他。
当死亡悄然逼近,生命的价值却会增长,你必须学会说是,对生命的每一刻说是,要热情,有自由思考的精神,超越你的界限,请做个超人!
做个男人,别模仿我,做你自己。
想象你想要的生活,继续想下去,然后你会看到过程,结果,然后你会醒悟,然后你就可以“过别样的生活”了!
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他失去了一切,没有人真正爱他,与他交往的人视他为过客或工具,而他,却视之为“神圣的一刻”。
他否定一切,却又时刻希望拥有相信别人的能力,可现实的打击,让他不断以高傲的孤独为幌子,掩饰可怜的自己。
实际上,他想要爱情,他希望着家庭,他渴望着有人能真正爱他,童年以及成年之后的遭遇,无人与之为伍,都认为他是疯子,他也不觉得自己正常,用美化了的孤独不断自慰,安抚那颗空缺着的,空虚着的,心脏。
一面标榜着孤独者的自豪,一面终又害怕“孤独地死去”,他曾以为莎乐美会帮他除去了这种恐惧,谁知却归于幻觉。
他高唱自由,却从未给予眼泪以自由。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
“我们是朋友”,你喜欢这么说,因为没有人这样对你说。
你的使命是什么?
你的路通向哪里?
你重估一切价值,却又用自定的规则束缚自己,当心扉于那个洒满阳光的房间缓缓开启,你就用这规则把它再狠狠闩起,朋友终究会成为陌生人。
你我只是两条船。
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医生勇敢还是尼采勇敢。
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各自看清了人性,婚姻,爱情和欲望。
在帮助对方的过程中也帮助他们认识了自己。
人这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选择的人生。
除了在梦中,我们永远无法知道how it feels to live otherwise。
无人阻止我们做尼采亦无人阻止我们选择幸福并相信我们选择的幸福。
成就和幸福感是两回事而两者绝不矛盾。
选择了绵延而悠长的幸福感我们就必须放弃无时无刻迸发的激情,而激情四溢的人生永远是危险和缺少幸福感的。
选择在激情里埋葬和为幸福感献身都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现代社会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等同是可悲的构建,但就像宗教,它绝不是偶然而是人类社会长期共同选择的结果。
我们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幸福并苦心经营,在为我们爱的人和事付出中终老一生。
如果可以,我会选择做医生或者佛洛伊德,观察领悟纪录和研究别人的生活,虽然有时他们因为投入过深而痛苦绝望但他们终究不是尼采亦不会做尼采。
但无疑,这个世界需要尼采。
当一个人离真理越接近、当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也会感觉高处不胜寒,孤独、寂寞。
影片设计了一段经典的“谈话治疗”。
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并在心理大师弗洛伊德的催眠疗法下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珍惜已经存在的现有幸福生活。
关于病情,并不复杂,布雷尔爱上的是欲望的本身,贝莎不过是一个载体,在她身上他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欲望,何况贝莎是一位善于撩拨男性欲望的女人,他会对每一个心理医生说:“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
”人要实现欲望必然背弃伦理、道德。
当他失去妻子孩子时,他一无所有。
没有了心理大师令人尊敬的职位、没有了贤淑善良的妻子、没有了可爱的孩子们的幸福拥抱,与其美其名曰:得到了自由,不如说在落魄地游荡.....存在主义哲学的确晦涩而深奥,由于我并没有对尼采的著作进行过通读和精读,因此在故事情节背后,以及影片的经典台词中,也许有更多没有深刻挖掘出的思想内涵。
仅有慢慢学习和领会了,按照尼采的话说,伟大的思想往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探寻到伟大的思想。
《尼采哭泣时》: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 ■文。
火神纪。
需求;渴望;妄想;满足。
人物真实;情节虚构。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大师的意淫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窥私欲望。
——火神纪。
题记。
卡门爱上霍塞,然后又爱上埃斯卡米里奥,以致最后死于霍塞的长剑之下。
卡门之殇并不在于卡门,而在于霍塞。
当我们依旧还深爱着的情人另投他人怀抱,如何经过那个暗淡的悲戚时光,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同霍塞那样暴力,然而他们所有的绝望而伤痛却如出一辙。
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适当的人,爱情就发生了;而在不适当的时候遇上不适当的人,也许,将要发生的只能是悲情了。
卡门之死是死于爱情;而卡门之殇却永远地留给了霍塞。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饰演的尼采与Ben Cross饰演的布雷尔医生两个人间的故事;不如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同病相怜的霍塞一起度过了卡门离开后同样艰难的悲悯时光。
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然后离开。
当霍塞遇上霍塞,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卡门,也不再是埃斯卡米里奥,而是两个相互慰藉彼此关心的霍塞。
这就是这部电影它给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了——两个霍塞间形而上的友情。
每个人的爱情模式也许都不尽相同,但是从宏观角度上看,所有的爱情似乎都惊人地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
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了。
如果这两者没有同步,这就是伤感的爱情故事了。
当尼采爱上罗·莎乐美,莎乐美也为尼采而着迷;然而,这不是莎乐美的爱情模式。
为什么拒绝尼采的求婚,不是因为她不爱他,而是她希望去了解,不愿意被征服。
尼采也许并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的内情,在他看来,莎乐美曾经爱过他,然而现在她爱上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这部电影里,尼采的哲学理伦以及留给后世的智慧都用不上了,他仅仅只是一个被卡门抛弃的霍塞,跟任何一个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孤独、走出孤独的渴望与尝试、失望;随之而来的常常会是绝望。
在十九世纪的维也纳,浪漫之都的谈话疗法也许更接近于现代的心理治疗;那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治疗的雏形。
然而正是这个雏形拯救了尼采。
布雷尔也有一个属于他的卡门;那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安娜·O。
“你永远是我生命里唯一的男人”,当一个女人向自己的医生坦露自己做过的那个梦,梦见自己与医生做爱,医生会不会都如同布雷尔一样欣喜若狂。
布雷尔的这段情感似乎总是停留在梦里。
安娜·O的梦,或者他自己的梦。
与尼采的狂放不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雷尔的小心谨慎与一成不变。
然而,从心理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渴望爱,渴望被爱上,渴望拥有,渴望幸福。
布雷尔也许是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他所渴望的一切其实他都已经拥有了;而安娜·O对他来说,也许是他那一成不变的乏味生活里唯一的宣泄之途。
尼采医治布雷尔的灵魂,布雷尔医治尼采的身体;这被当成一个交易而开始了两个人形而上的交流。
露天咖啡馆、公园的树荫下、湖边、萧瑟的墓地、炉火边的沙发,一场又一场关于爱情、肉欲、生命、自由、孤独、堕落的对话开始了。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导演也许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但是从台词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来看,这也许是一部值得看上许多次的电影。
在雷雨的背景声中、在午后阳光的轻风里或者在炉火烧开木材的噼啪声里,所有的那些争辩和谈论引用了多少名言警句。
救治,或者相互搀扶着度过人生最阴霾的时光;我最亲爱的朋友,我想,尼采的眼泪是因为他不再感觉那么孤独而无助了。
布雷尔的梦境掺杂着达利油画里的荒诞;弗洛伊德的存在也许正是这种荒诞所在的真实。
坠落、棺材、死亡、性、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情人的身份置换、危机、湮没……等等这些所有在弗洛伊德著作里常见的意象都被搬上了这部电影的镜头之中。
而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了之后所经历的那场梦魇,也许是他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最后抉择。
爱和欲望也许并不是最真实可信的宣泄之路。
布雷尔所渴望的是童年时代母亲的离逝,以及自己没有半点意外的人生轨迹可能有的偶然。
尼采曾说:人生,我们竟究是在经历人生还是被人生经历,我们是否选择了我们的人生或者被人生选择而盲目地听从。
安娜·O只是布雷尔对自己已经年介中年的最后守望,不再顺着自己应该有的轨迹继续走下去,自己选择的人生将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或多或少,任何人都曾有这样的渴望。
只是在一成不变的布雷尔身上,这样的欲望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折射出来。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幕并不是尼采哭泣时的那场对于孤独和友情的华丽演讲;而是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弹钢琴。
从现实陷入了沉思,然后回忆起莎乐美和他最美好的时光,最后彻底地陷入了疯狂。
他爬上了钢琴之上,手臂在空气中挥舞,指挥着他妄想里的那个乐队。
最初的安魂曲;安魂,却是安谁之魂。
这是尼采妄想里最孤独的演奏。
所有的悲情以及煽情加起来也许也不如这一幕如此感人。
莎乐美就站在他的脚下,叫唤他;可是他什么也听不到。
这是最疯狂的孤独,一个人,听着自己脑海里的声音而不闻身边的其它声响。
也许,这一幕是所有对孤独写照最形象也最深入人心的;歌剧《卡门》穿插在这一组镜头之前,在我看来,从配乐到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那近乎歇斯底里的悲愤叫喊,这组镜头所透射出来的是那种足以刺痛人的孤独。
卡门之殇。
当卡门爱上了埃斯卡米里奥,霍塞又该如何呢。
布雷尔与尼采似乎都在这段阴霾时光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我记得布雷尔最后脸上那轻快而释然的表情,我也记得尼采那双通红的眼睛流下的那两行混浊的泪光。
卡门之殇也许并不一定只能依靠血泪来清洗;比如布雷尔,比如尼采。
这部电影至少开始让人思考。
生命,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究竟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一切决定了我们之后的经历,还是我们真的把握着自己的轨迹而自主地经历着。
我们是否继续延续我们从不曾活着的那种麻木的感觉。
电影并不曾给我们最后的答案,尼采选择了自由之门,而布雷尔则选择了解脱与责任。
生命的意义也许并不只有一种方式;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这两种选择最终的意义是否哪一种更符合自我的渴望。
然后我们至少开始思索,这也许是这部电影在人文意义上最后的积极意愿了。
2008/01/28;丁亥年癸丑月丁卯日。
五九第2天。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When Nietzsche Wept ■译名:当尼采哭泣 ■导演:Pinchas Perry ■编剧:Pinchas Perry/Irvin D. Yalom ■主演: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Andreas Beckett/Ben Cross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 ■发行:First Look Home Entertainment ■上映:2007年7月7日(以色列)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03152136561
印象最深的两句台词——我的生命只有一次。孤独只在孤独之中,分享之后它便蒸发。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不愿触及心里的伤疤,于是将它深埋,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适应了。可是孤独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这是一部关于自由,欲望,责任,爱和孤独的电影。“为了变得强大,你必须植根于虚无”。这虚无就是孤独,是布雷尔幼年逝母的孤独,是尼采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是商业社会人心渐远的孤独。孤独带来绝望,而欲望就是绝望最好的保护伞,欲望就是光明天使,是撒旦,她一身华丽,穿着爱的羽翼走来,诱惑着人们走进它幸福的国度,人们以为那就是自由,可却被他禁锢,丧失一切。而真正的自由必然是在孤独中撕毁欲望的面具后,找到自己生命责任之所在,能面对自身孤独的可怕。爱,也不再是孤独的逃避,而是孤独的分享和慰藉,平凡,琐碎,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布雷尔最终回归了生活,他的眼泪和最后的自由正是他期望尼采所达到的,可尼采最终还是选择了孤独和哲学这条不归路。自由是永恒轮回中一次次相同而又心甘情愿的选择,他通往的是爱。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来凑热闹。
神马乱七八糟的><意识流 胡编乱造
人被理性控制,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可内心的小鸟没有得到释放,被压抑。从而产生分裂,倍受煎熬。释放,也许带来不可挽救的后果,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催眠体味黄梁一梦。但也不该因恐惧而不敢触碰,在心里去尝试释放和演练,你会看的更加清楚。
两个男人为了两个女人,在弗洛伊德理论外衣下互相安慰。
莎乐美的角色符合期待~但电影拍的一般。
看过小说之后对这部电影极其失望
什么三流作品……………………
乍看之下以为是心理学对哲学的攻击。但其实不是啦,还不错。
拍的太差了,什么都没交代明白。女一的味道符合看书时的想想!唯一的一星给她
这个改法,何不直接叫《梦的解析》好了?
如果尼采学会催眠,会把更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拍这个人物这种题材真是太不讨好了。。怎么拍也拍不出人家大哲学家的内心戏吧,不是夸张荒诞和磨磨唧唧就可以了的是不~不过有趣的是把几个历史上牛逼闪闪的人物聚集到了一起!费罗伊德在这里好像一个打酱油的奶油小生!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谈话治疗,医患互换,心理医生的心理问题。电影其实拍得一般,真正出色的是欧文亚隆带有传记色彩的同名心理小说。布雷尔、尼采、莎乐美、波尔塔、弗洛伊德,群英荟萃的时代,他们的人生故事,电影拍不尽也很难拍好。
算了,导演,我看你还是去导演美剧比较合适~
果然改编电影都会有情节略仓促的问题。。。顺便吐槽一下:anna O明显不够漂亮啊
了解尼采的一个角度。囊括了尼采的一些基本思想。觉得尼采被塑造得有一点点猥琐,或者是我心里的尼采被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