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这部挪威小语种电影意外成为黑马,包揽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女主角四项天坛奖,创下北欧电影在国际 A 类电影节的历史最佳成绩。
评委会盛赞其 “用日常细节剖开情感真相,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挪威媒体称其为 “继《让子弹飞》后姜文最推崇的情感电影”。
影片在挪威本土收获 225 万美元票房,虽未大规模引进中国,却在豆瓣、IMDb 等平台收获 8.2 分以上高分。
观众评论集中在 “像在看自己的婚姻纪录片”“每句台词都戳中情感痛点”,社交媒体上#婚姻暂停键# 话题引发 10 万 + 讨论,成为年度 “治愈系致郁” 代表作。
《爱的暂停键》
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将故事锁定在挪威小城的秋冬,用漫长的极夜、窗上的冰花、永不停歇的雪,构建出婚姻危机的视觉隐喻。
没有狗血冲突,只有晨起时的沉默早餐、深夜里的行李箱拉链声、谘商室里的哽咽独白,用 “生活流” 叙事让观众在熟悉场景中心惊。
原来爱情的消逝,早藏在无数个未被接住的瞬间里。
影片从碎片化回忆展开。
聚会上,玛利亚主动走向高大沉默的西格蒙德,指尖颤抖着递出电话号码。
这段 “女追男” 的初见被镜头赋予柔光滤镜,她眼中的星光与两个孩子的笑声,为这段迅速组建的重组家庭镀上理想主义金边。
但导演刻意埋下伏笔 —— 西格蒙德始终被动的态度、玛利亚过度用力的 “完美妻子” 表演,早已为七年后的 “我不爱了” 埋下裂痕。
当西格蒙德突然提出离婚,玛利亚的世界开始倾斜。
谘商室成为情感解剖台:她颤抖着回忆凌晨独自照顾婴儿的深夜、家庭聚会中被忽视的座位、为孩子放弃的插画事业。
最刺痛的场景是她发现丈夫偷偷整理行李箱,却仍要假装平静煎蛋,油锅里的滋滋声与心跳同频,婚姻的崩塌在无声处掀起海啸。
导演拒绝戏剧化冲突,反而用 “整理衣柜时发现对方偷偷拿走的衬衫”“孩子问‘爸爸为什么不回家’” 等细节,让观众喘不过气。
谘商过程成为玛利亚的 “精神重生”:她逐渐意识到,对婚姻的执着源于童年被忽视的创伤,试图用 “完美家庭” 填补内心缺口。
当她在镜前练习 “我值得被爱” 时崩溃痛哭,当她第一次对西格蒙德说 “我需要时间想想”。
镜头从仰拍转为平视,暗示她终于从 “妻子”“母亲” 的角色外壳中剥离,看见真实的自己。
片尾她翻开尘封的插画本,笔尖落下的瞬间,婚姻暂停键成为自我重启键。
不同于《婚姻故事》的法庭对峙、《消失的爱人》的悬疑反转,《爱的暂停键》选择 “温和的真实”。
婚姻失败不是某一方的错,而是两个带着原生家庭伤痕的人,在爱中迷失了自我。
玛利亚的经历让无数观众惊醒。
我们是否在关系中过度牺牲,用 “付出” 掩盖对孤独的恐惧?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却用细腻的情感流动告诉我们:健康的爱,始于学会与自己的阴影握手言和。
对比好莱坞的浪漫幻想、东亚家庭剧的伦理负重,挪威电影擅长用极简美学承载复杂情感。
影片中,玛利亚与闺蜜在咖啡馆的闲聊、孩子无意识的拥抱、甚至街角面包店的热气,都在极冷色调中注入 “hygge” 式温暖 —— 承认生活的寒冷,但依然相信微小确幸的力量。
这种 “不煽情的治愈”,成为北欧电影征服全球的情感密码。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将自身经历融入剧本。
玛利亚的插画师职业、重组家庭结构、甚至谘商室的布置,都带有强烈自传色彩。
这种 “私人化叙事” 让细节充满生命力。
玛利亚崩溃时反复擦拭已经干净的餐桌,精准捕捉焦虑者用机械劳动对抗情绪的心理;西格蒙德沉默时摩挲婚戒的动作,暗示其内心的挣扎而非冷漠。
女主角赫尔加・古莲的演技被称为 “微表情教科书”。
听到 “离婚” 时喉结滚动却强装镇定,回忆创伤时手指绞纸巾直至变形,眼泪在眼眶打转却始终不落。
这种 “克制的爆发” 比嚎啕大哭更让人心碎。
摄影采用大量手持跟拍,镜头随玛利亚在厨房、卧室、谘商室走动时轻微晃动,营造 “沉浸式疼痛”;配乐以钢琴单音为主,留白处让观众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从另一个角度看,影片过度聚焦玛利亚的内心世界,对西格蒙德的心理挖掘稍显单薄。
他 “突然不爱” 的动机仅用 “累了”“没感觉了” 带过,原生家庭创伤的铺垫不足,导致部分观众认为角色 “工具化”。
这种 “女性中心” 叙事虽强化了共情力度,却也让婚姻危机显得单方面失衡,引发 “是否忽视男性情感困境” 的争议。
导演刻意摒弃戏剧冲突,前半段大量堆砌日常片段(如准备早餐、接送孩子、整理房间),虽极致真实,却让习惯强剧情的观众感到拖沓。
例如重复三次 “玛利亚在厨房发呆” 的场景,虽暗示内心变化,却被批评 “节奏像挪威的冬天一样漫长”。
这种 “反高潮” 处理,是文艺片的坚持,也是商业接受度的壁垒。
爱是一场没有答案的自我练习。
当玛利亚在片尾目送西格蒙德离开,没有拥抱或争吵,只有一句轻轻的 “照顾好自己”。
镜头定格在她的插画本上:空白页中央,一个小人正在给自己画翅膀。
这部电影没有教我们如何维持婚姻,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关系中的失去。
不是抓住对方不放,而是在暂停的时刻,重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或许,最好的爱的练习,从来不是学会留住谁,而是学会在爱别人的同时,依然记得为自己留一盏灯。
当女主去见妈妈的时候,应该是告诉了妈妈自己正在经历痛苦的离婚,妈妈对她的安慰方式看上去好正常,说 我们家的女人都超强的,什么都能熬过来,你也肯定能撑过来,实际上这种说法也透露着她妈妈对她的强烈的情感隔离,以及不去接纳她的感受。
同样的,她之前也一直这样对待她自己的女儿,例如面对她女儿的恨意她也是强行否认、不接纳、一厢情愿地靠近、夸赞她女儿很听话懂事在学校也是任劳任怨等等,却一直被她女儿怨恨而且她也从来没有理解过女儿。
关于她和母亲的那一段呈现很有意思。
她的母亲也是一直在忙里忙外,说自己被这事那事牵制连收拾屋子都没时间。
有趣的是她的母亲告诉她你就是坐在餐桌的那个位置被我伺候着,你就是喜欢像个公主一样被人伺候着,一切都是我做的。
女主那一刻才发觉,其实她的母亲一直也是无意识地把她投射成了一个坏的、让母亲不得已操劳照顾的对象,还说自己是为了她才在离婚以后一直没结婚,刚离婚的时候自己每天在厨房以泪洗面之类的话。
这一段很清晰地呈现出这对母女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方面母亲要做那个包揽一切辛苦的人,把孩子投射成被动接受被伺候不愿付出的人,所以女主当时问,你是觉得我要的太多了吗?
对啊,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了我要面对这么多艰辛,我还把一切都伺候得这么好,你作为小孩,你还想提你的需求吗?
你不会愧疚吗?
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人吗?
长大以后,你会觉得自己配得上很好的关系吗?
这种无意识的怨恨就跟女主把丈夫投射成一个坏人是完全一样的模式,显然女主跟妈妈聊完天也发现了自己其实继承了母亲的那种模式,让自己成为家庭里最忙碌那一个,然后让身边的人都成为“不负责任的坏人”,像女主的解释一样,这样她丈夫就会觉得自己比她差,然后就不会离开她了。
很喜欢电影里细化的心理咨询的内容,当心理咨询师温柔又坚定地告诉她,你可以接受我给你提供的休息空间,这是你需要的,也是我主动愿意的,一开始对她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而当咨询师让她逐渐相信,她可以直面自己的需求,不带任何恐惧地接受别人安全的爱意,而且她愿意坐在那里、关注她。
那一刻,女主越过自己潜意识的恐惧,打破旧有模式,能够直面自己想要被爱的需求,真正的疗愈也就开始了,从这时起真正的内在改变也得以发生。
回到家以后她面对镜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应该是全世界的女儿都希望听到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说的一段话吧,看到这里我已经泣不成声。
她说:你 完全没问题的,你是个好人,我之前没能告诉你,因为我感觉很痛苦。
我的女儿,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值得,你值得被爱。
你该拥有爱的。
你可太棒了。
你真棒。
没关系,你是需要爱的。
你真棒。
我爱你。
我爱你。
这段话是女主对自己的女儿说的,也是女主代替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说的。
再回看当时女主收到丈夫发的信息,说 你要为我离开你做好准备 她崩溃大哭的时候抱着枕头说的竟然是,妈妈,我受不了了。
其实,有多少女儿能发现,自己的母亲其实是讨厌自己的,然后自己长大以后又活成了妈妈的样子。
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很难承认自己其实也不爱自己的小孩吧,而一个小孩就更难承认自己的妈妈并不爱自己,这种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恨意其实很难被挖掘,就像女主跟她妈妈对话那段,她妈妈一直说自己就是随口一说开个玩笑,还说她收到礼物很开心,其实她自己都意识不到她其实并不开心,还一直说自己喝不了红茶了。
对于孩子承认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就更难了,他们对父母无条件的爱最忠诚的体现就是长大以后还在继续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
她开始相信自己是好的,也开始能够接受女儿和丈夫与自己的分离,接纳他们可以做出自己想做的选择。
而这个时候,反而关系变好了。
她的女儿不再跟她对抗,而是流露出真实的内心感受。
她的丈夫也勇敢地去面对自己。
最后,希望所有的女儿们可以学会像电影里那位咨询师一样对待自己,告诉自己,你可以渴望爱,你有需要被爱的感觉,这很正常。
你可以接受被爱,你也值得被爱。
好久沒寫長文了,但看到這部電影真的蠻多想法想要寫下來⋯⋯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覺是又是恐婚恐育的一天呢,這完全是婚姻中女性的家庭恐怖故事,我看了真的特別崩潰。
婚姻中的女人總是為了家庭犧牲、為了家庭取消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計畫,男人在家庭外不停的成功、女人卻停滯不前,因為女人已經被習慣要委曲求全、以家庭為重、為家庭改變、要照顧所有人的情緒,女人就自然而然被視為關係中的弱者。
男人在爭吵中總是沈默或視而不見甚至搞消失,讓女人被迫要提高音量才能傳達訴求、表達憤怒,到頭來情緒激動的是女人、無理的潑婦也是女人。
而在關係中最先認輸、最先檢討自己的通常也是女人。
男人熱愛自由不能是不負責任的藉口,而愛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男人愛孩子愛的是他們的天真可愛,卻總是忽略了背後的麻煩,對待育兒責任卻置身事外,所以男人不懂問題在哪與實際需要,是能說漂亮話,所以往往是父親扮白臉、母親扮黑臉,男人可以輕鬆成為好爸爸,女人要承受所有的辛苦卻無法成為兒女喜愛的好媽媽,因為對兒女的在意經常演變成令人煩躁的說教與嘮叨、因為大家都只喜歡笑臉相迎的人卻討厭提出尖銳問題戳破表象的人。
男人在事業上遭遇不愉快可以回家傾訴,但女人在事業上與家庭裡的不愉快該找誰訴苦⋯⋯好像也只有同為女人的友人了。
男人一旦犧牲家庭空間便叫苦連天、開始斤斤計較,但女人卻同時犧牲了工作空間與家庭空間,被生活壓縮到一點「獨處」靜下來思考或冥想的空間都沒有。
我真的無法理解男主角怎麼可以用離開來作為結束一段親密關係的動詞,好像感情的維繫與他無關似的,明明是兩人的事,他卻是掌握主導權「選擇」離開那方,隨時可以拋棄一切責任,放棄一段破碎的感情,全身而退,而把殘局交由女性收拾。
女主角在回憶並且被諮詢師質問時我覺得好心疼她,情緒與疲倦是累積的,儘管工作是男人事先訂好的、夫妻雙方也共同協商好了,但憑什麼男人可以毫無顧忌的分享他的快樂、憑什麼他可以對家庭裡糟糕的一切不表示羞愧,為何女主角會有這樣的情緒,總歸到底是因為男人付出的成本太低了,而男人又太過自信了,憑什麼他可以心安理得只享受好的部分而總是忽視細節與其中的痛苦。
我也無力去檢討女主角性格上的缺失,因為我覺得她的憤怒、她的無力是有理由的,任何人在筋疲力盡到極致時都沒辦法理性思考的,男主角明明做了更過分的事,在女性本位的作品裡卻仍然被指責得不多。
我發現女人往往愛得比較深,是因為她們周遭的一切空間、一切機會都被被動的剝奪了,迫使她必須倚靠關係的另一方,從而獲得情緒價值,所以變得害怕對方離開,她反而忘記了自己美好的優點。
但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我深刻意識到,我們女人處在親密關係時絕對不要有「被拋棄」的想法,我們努力變好是因為我們做得到,而不是不想被拋棄,不應該把男人放在主體,女人就應該是女人的主體,我們應該嘗試更自我中心一點,正視心裡的那些不愉快與不適。
不是女人堅強到不需要幫忙,只是太多太多時候遇到問題根本沒有人能幫忙,只能自己撐過來,說服自己一切都能變好,就算不情願也只能獨自承受所有的痛苦,被痛苦磨礪到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事務。
我其實蠻慶幸女主角是其他人眼中自我中心的人,起碼她能正視自己的不滿並表達,而不是一直被困在自我厭棄裡,當別人的壞人總比當自己的壞人好,儘管我認為她也確實需要體諒自己的母親也會有不那麼喜歡兒女的時候,我想同是母親的她也會明白。
最後的結局實在有些微妙,我並不太喜歡,我認為當出現「接受與否」的問題時,就已經產生了悖論,因為根本不應該有這樣的討論,至少我是不可能原諒的,再愛都無法消減那些自私的作為與帶來的傷害。
可以需要愛,但絕對不要在愛裡委屈了自己,要先愛自己,因為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的竞争异常激烈。
有关注儿童少数群体的《纳维》,有女性互助主题的《好好的》,还有西北悬疑风《大风杀》等15部作品。
不过,最后还是由来自挪威的电影《爱的暂停键》成为最大赢家,同时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
此前,该片还在2024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入围水晶地球仪奖,并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等多项大奖。
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曾执导多部短片并入选多个国际影展,而该片是其首部剧情长片,触及挪威电影中少见的离婚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它不只是讲述男女婚姻中的那些事,还探讨了「亲密关系里的个体」——《爱的暂停键》Elskling
01七年之痒西格蒙德(奥德盖尔·图内 饰)是玛丽(赫尔加·古莲 饰)的第二任丈夫。
他们相识于一场派对上。
玛丽那时过得并不好,她正在经历离婚。
没有一个妈妈能平衡工作与带娃。
玛丽,亦是如此。
焦灼的离婚官司,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她来照顾,繁忙的工作安排又不能说停止就停止。
(《爱的暂停键》截影)幸运的是,玛丽遇见了第二个“他”。
“很奇怪,我感觉我好像以前就认识他。
”她对西格蒙德一见钟情,并主动又强势地追求对方。
相爱,总是很容易。
他们迅速坠入爱河,西格蒙德开始参与玛丽的生活,还把她与前夫的两个孩子照顾得很好。
(《爱的暂停键》截影)相识、相恋、相爱。
结婚七年,玛丽生下了和西格蒙德的另外两个孩子。
她变成了四个孩子的妈妈。
但七年前面对的问题,如今还要再来一次。
丈夫长期出差,为照顾四个年纪不同的孩子,玛丽早就没有了正式工作。
家庭琐事压得她透不过气。
大女儿青春期闹情绪,埋怨妈妈脾气不好,也不愿意和妈妈住一起。
小儿子们不懂事嚷嚷着要上厕所,乱成一团。
(《爱的暂停键》截影)最“要命”的是,玛丽一手牵着大儿子,一手抱着小儿子。
母子三人进入超市购物,结账时才发现她的信用卡竟无法使用。
场面十分尴尬不说,丈夫还不能及时接到她的“求助”电话。
缺席六周的丈夫终于到家,对方本想给玛丽一个拥抱,又被她推开了。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目光躲闪的模样,任谁都看得出她不开心。
丈夫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但他随手拿起抹布边擦炒菜用的锅,边分享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
就是这时,玛丽情绪彻底失控。
儿子惹祸,学校来电要求家长到场解决。
为等丈夫一起面对,她向学校推迟许多天,为什么丈夫把自己撇开,只给学校打电话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丈夫总是在远处,而她一直被困在家里?
(《爱的暂停键》截影)发生矛盾,夫妻吵架很正常。
可丈夫竟然要求玛丽离开这个家,并结束掉这段关系。
她的婚姻,走入了第二个“七年之痒”。
02结束看起来,玛丽是为这个“家”牺牲的人。
实际上,丈夫在玛丽抱怨后当晚,就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但玛丽还是不依不饶。
她不断挑毛病,诉说自己做了哪些牺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丈夫的一举一动。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试图用惩罚丈夫的方式,让他觉得内疚和不舒服。
其实,这源自于玛丽内心深处的恐惧。
拥有片刻的幸福,只会让她感到不安,她始终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爱,是会被抛弃的那个。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也害怕拥有。
她甚至用推开爱的方式来期望爱。
她控诉丈夫在家庭责任中的缺失,却发现是她自己先忽略了无法表达丈夫归家时的喜悦。
她不明白女儿为何总是对自己如此抗拒和躲避,却忘了是她从来都没有关心过女儿的作业和在校生活。
(《爱的暂停键》截影)她浑身是刺、情绪失控、不可理喻、脾气暴躁,甚至是压抑愤怒,像个“疯女人”一样让所有人讨厌。
直到与婚姻咨询师聊天,濒临崩溃的玛丽才得以喘息。
尤其对她来说,和他人聊天的时间,都成了奢侈。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提出离开家,丈夫没有挽留,她“炸”了。
出门前,她抱住丈夫说“我爱你”,却没有得到丈夫同等的回应和拥抱,她又“炸”了,大骂丈夫是个混蛋。
离开家后,她又向丈夫疯狂发短信,她难以忍受丈夫的“冷暴力”,她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她害怕自己配不上丈夫,害怕丈夫再也不要她了。
她是矛盾的、拧巴的、偏执的、病态的。
渴望得到爱,又拒绝被爱。
思想上想留住丈夫,但行为上却是一次又一次推开丈夫。
她佯装坚强,反而适得其反。
(《爱的暂停键》截影)因为迷茫,所以玛丽在亲密关系中又不断挣扎。
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婚姻里,没有谁对谁错,更不要去求证是我付出多,还是你付出多。
03“你已经足够好了”与其说该片是在讲述婚姻危机,不如说是告诉被困在婚姻危机中的女性要先懂得自我的和解与关照,教会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
影片结尾,玛丽终于承认且勇敢地向丈夫说出,虽然自己很害怕失去他,但如果真的没有他,自己照样能够过得很好。
(《爱的暂停键》截影)影片名《爱的暂停键》,即为如果你感到是不平等的爱,那么请按下暂停键,不必感到内疚或失落亦或者害怕失去。
当然,即便是暂停了,意味着也还能继续开始。
英文名《loveable》,即为爱的能力,是爱别人,也是爱自己。
归根到底还是说明——爱他人前,要先坚定的爱自己。
另一方面,该片也不是一味地让玛丽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是通过自省,找到解决办法。
那天,她站在镜子前徘徊不定,双手抚摸自己的胸口,艰难地对镜子里的那个自己说出安慰、鼓励、肯定以及爱的话语。
她用母亲的视角告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同时,她也学会了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一切。
(《爱的暂停键》截影)不可否认,如此现实的剧情发展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一度感到窒息,争吵、拉扯、自我察觉,但婚姻的本质并非只有爱,还有各式各样的难题,更多的是需要学会如何经营。
爱的反面也不是恨,不要害怕和恐惧被抛弃。
总之,渴望被爱没有错,但爱不是纠缠对方,而是先肯定自己,学会正视自己,更没必要把所谓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
图源于网络腊月初八 / 作者
这部荣获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佳作,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现代女性在婚姻与母职困境中的精神图景。
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性在经历婚姻破裂后,带着子女独自生活的故事。
当她再次步入婚姻殿堂,却发现自己依然被困在相似的命运轮回之中。
导演以近乎残酷的真实性展现了当代母亲的生存困境:在育儿的琐碎中逐渐迷失自我,在配偶的缺席里耗尽热情,在社会的期待下支离破碎。
女主角的遭遇不是个案,而是千万母亲的集体写照——那些被尿布与作业淹没的日日夜夜,那些在厨房与学校间奔波的疲惫身影,那些渴望被看见却最终沉默的灵魂呐喊。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其心理描摹的深度。
当女主角陷入情绪深渊时,摄影机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她的内心世界:对爱的渴求与恐惧交织,控制欲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不配得感,这种心理机制让她不自觉地用愧疚感捆绑所爱之人。
这种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的呈现,展现了亲密关系中最隐秘的伤痛。
心理治疗场景堪称全片的转折点。
在专业引导下,女主角开始了一场穿越童年创伤的精神之旅。
那个永远得不到母亲认可的小女孩,那个在指责中长大的灵魂,终于被现在的自己温柔拥抱。
这一精神分析式的自我探索过程,被演员以惊人的表现力诠释得淋漓尽致。
浴室的独白戏是影片的诗眼。
当水流冲刷过疲惫的身躯,女主角完成了从"他者"到"主体"的转变。
这一刻,她不再是妻子、母亲或女儿,而是一个重新找回自我的独立个体。
导演用极具象征意味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生命蜕变的动人瞬间。
影片结尾处那个张开的手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隐喻:松开控制,才能真正拥有;放下执念,方能获得自由。
这种存在主义式的顿悟,让影片超越了家庭伦理剧的范畴,升华为关于人性与成长的深刻寓言。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展示了真实的生命困境与可能的出路。
它告诉我们:救赎永远始于自我认知,成长必然伴随痛苦。
在这个强调"为母则刚"的社会里,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承认脆弱、接纳局限、并勇敢地重新开始。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个现代人内心那个渴望被爱又害怕受伤的自我。
它提醒我们:唯有直面内心的阴影,才能活出生命的完整与自由。
家里经常吵架的,推荐看看这个片子。
这是个挪威的片子,一个叫莉莉娅的女导演拍的,讲夫妻关系濒临破裂的时候,女性如何通过自我觉醒来挽救婚姻。
她的挽救方式一开始是等丈夫悔悟,接着是自己主动示好,最后是通过专业咨询和以朋友、妈妈为镜子照见自己的问题,从而变成一个宽容的、不轴的自己,来改善和女儿、和丈夫的关系。
我之所以推荐这个片子,一是它和别的讲婚姻关系的片子不同。
别的片子都是专注于女性觉醒,咱们女人不能让男人占了便宜,与其在婚姻里受气还不如散了得了,姐一个人过得更好,而这个片子它不是这样的爽文思路。
影片的最后女主通过把自己变得宽松、不再那么拧巴,给自己也给女儿、丈夫更宽容的选择,即便你们离开也没有关系,我一个人也能好好的活下去,你们不要有心里负担。
这就让旁人也放开了,一向冷脸的女儿主动跑上来抱着她哭,男人也主动反省起自己的问题来。
所以说它不是一刀切,在男女之间搞对立,导演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的。
我相信这个片能够为许许多多普通的家庭提供解决矛盾的办法。
第二呢,很多讲述亲密关系的片子都太过戏剧化。
我看美国片比较多,不得不说美国的家庭片有很浓重的戏剧性,尤其他们喜欢让大明星来演那种鸡毛蒜皮的片子,偏偏大明星又很爱演这种戏,为了获得演技上的肯定嘛,但总的来说很让人脱戏,从《革命之路》到《婚姻故事》都是,精彩归精彩,但就只是戏。
而挪威的演员我都不认识,况且他们都巨投入,完全演出了生活流的感觉。
虽然远在地球另一端,但他们演出来的那种情绪、那种压抑的氛围,仿佛就在眼前。
据说这个故事是导演莉莉娅根据自身的经历改编的,剧本定稿花了七年,其中演员们磨练台词,甚至拍了一部先导片来寻找感觉,这花了五年,真是慢工出细活啊。
最终呈现出来的是高度逼真的、与观众零距离的夫妻生活状态,而七年恰好也是电影中的时间流,很可能又是一部同轨时间轴的片子(近期看的另一部同轨的是《战·争》)。
这种“素人”营造出的真实感,比较能让我产生共鸣。
最后,紧接着上一点,共鸣,片中夫妻俩的状态,真的太典型了,我敢说它也是非常非常多东亚夫妻的状态,就是妻子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而丈夫一脸木然沉默不语。
这是长年累月吵了无数次架后的结果。
但很多人觉得这就是生活啊,它是无解的,尤其现在女性觉醒,搞性别对立,整个社会的思潮更倾向于把罪过推给男方,责怪他们没有能力、不负责任,这也是吵架时经常从妻子嘴巴里蹦出来的话。
但真的是这样吗?
回顾生活点滴,妻子就没有过错吗?
这个片子里,女主角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回忆起了一些细节,发现自己有咄咄逼人的一面,它们淹没在大量的生活碎片之中,但却让丈夫的情绪一点点湮灭,最终变成一个回到家时双目无光的男人。
其实说回来,片中的丈夫还好啦,他工作再忙回来还会抱抱女主,制造点小浪漫,我们儒家文化圈的丈夫很少能做到这一点的。
片中女主还有一点让我感到害怕的,是她为了证明丈夫的“无能”、“不负责任”,专门找丈夫不擅长、搞不清楚的问题来挑他的刺,比如孩子们的衣服,丈夫搞不清楚谁是谁的,女主就一件件地拿起来问他,让他很难看,而在此之前他还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过着欢乐的亲子时光,并且邀请女主也加入进来,但她却拒绝了,上楼来叠衣服。
这种通过给自己加压来让对方也不舒服的做法,是对亲密关系毁灭性的打击,只会让对方越走越远。
所以在提出离婚的时候,丈夫的理由是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女主则很疑惑甚至很生气,因为她觉得自己才是那个被琐碎的家庭生活挤走最后一丝空间的人,而丈夫每天忙于工作,有的是个人空间。
其实丈夫所说的空间既指物理空间,也指的是情绪上的空间。
女主把家庭氛围搞得太压抑了。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部爽片,是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的一部生活流电影,演员们的表演丝丝入扣,令人信服,女主的变化能给生活中的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是一部耐看、有用的片子。
听说它在今年的北影节拿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四个大奖,实至名归啊。
难得东大的电影节不完全是政治炮台,也有一点点品味的。
爱的暂停键:冻结的情感辩证法 以科幻外壳包裹着最古典的情感命题。
当科技赋予恋人冻结关系的能力,那些被暂停的争吵背后,暴露出爱情最脆弱的真相——我们害怕的不是冲突,而是面对冲突时自己的无能为力。
导演用冷色调的实验室场景与暖色调的回忆片段形成残酷对照,暗示所谓"情感保鲜"不过是现代人逃避成长的精致借口。
最终那个未被按下的重启键,成为了对爱情最诚实的告白:真正的亲密,从来不需要暂停。
剧情很写实,表现手法又很生动有趣,把好大部分的咨询揉进电影中,看上去不枯燥,不难懂,这就已经很成功。
两处泪点,一处是当女主在咨询室被全然接纳的瞬间,那种贴心关爱的感觉好温暖,好戳心。
另一处是女主在黑黑的夜里,乘坐向上缓缓攀升的电梯,走过一条黑黑的冗长的通道,打开空无一人的住所,对着镜子对自己说,你很好,你完全没错,我的女儿,你值得被爱……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自我对话的时刻,我在想,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说?
镜头转向第二天。
阳光明媚,鸟儿在高空飞翔,女主沉沉的睡到阳光洒满床上,导演的表现手法给的饱满,我Get 到这是女主的内心得到了自由和释放。
还有一个很大亮点是剧中咨询师的语言。
比如,我知道你有好多话要讲,我们先听一下……打断,安抚,聚焦,处理的干净利索。
还有女主不习惯表达自己的需求,用别人可能更糟糕来麻痹自己还好。
咨询师说,我知道别人可能更糟糕,但那也不意味着没有伤害,让女主不要回避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无论是身处婚姻困境的伴侣,还是恋爱中的情侣都推荐去学习。
越来越感觉,爱并不是相互的补充,而是各自圆满后的结伴同行。
所以,漫漫人生路,你所有看到的问题,感受到的情绪都在镜像自己,你终究要先修通自己,才能感恩结伴同行的伴侣。
这部荣获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佳作,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现代女性在婚姻与母职困境中的精神图景。
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性在经历婚姻破裂后,带着子女独自生活的故事。
当她再次步入婚姻殿堂,却发现自己依然被困在相似的命运轮回之中。
导演以近乎残酷的真实性展现了当代母亲的生存困境:在育儿的琐碎中逐渐迷失自我,在配偶的缺席里耗尽热情,在社会的期待下支离破碎。
女主角的遭遇不是个案,而是千万母亲的集体写照——那些被尿布与作业淹没的日日夜夜,那些在厨房与学校间奔波的疲惫身影,那些渴望被看见却最终沉默的灵魂呐喊。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其心理描摹的深度。
当女主角陷入情绪深渊时,摄影机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她的内心世界:对爱的渴求与恐惧交织,控制欲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不配得感,这种心理机制让她不自觉地用愧疚感捆绑所爱之人。
这种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的呈现,展现了亲密关系中最隐秘的伤痛。
心理治疗场景堪称全片的转折点。
在专业引导下,女主角开始了一场穿越童年创伤的精神之旅。
那个永远得不到母亲认可的小女孩,那个在指责中长大的灵魂,终于被现在的自己温柔拥抱。
这一精神分析式的自我探索过程,被演员以惊人的表现力诠释得淋漓尽致。
浴室的独白戏是影片的诗眼。
当水流冲刷过疲惫的身躯,女主角完成了从"他者"到"主体"的转变。
这一刻,她不再是妻子、母亲或女儿,而是一个重新找回自我的独立个体。
导演用极具象征意味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生命蜕变的动人瞬间。
影片结尾处那个张开的手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隐喻:松开控制,才能真正拥有;放下执念,方能获得自由。
这种存在主义式的顿悟,让影片超越了家庭伦理剧的范畴,升华为关于人性与成长的深刻寓言。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展示了真实的生命困境与可能的出路。
它告诉我们:救赎永远始于自我认知,成长必然伴随痛苦。
在这个强调"为母则刚"的社会里,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承认脆弱、接纳局限、并勇敢地重新开始。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个现代人内心那个渴望被爱又害怕受伤的自我。
它提醒我们:唯有直面内心的阴影,才能活出生命的完整与自由。
比《婚姻故事》更婚姻故事,比《坠落的审判》更窒息的自我审判。
女性的困境再一次被赤裸裸的揭露出来,二者并不只是婚姻和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困扰,而是在女性的一生里,从原生家庭中的母女代际伤痕所延伸出的深刻的自我探索。
不配得感,永远无法实现的自我认同,渴求爱却错误的爱的表达,用伤害的方式抓紧的关系中的自卑……如此宏大复杂,却真实甚至普遍的议题被浓缩在这短短100分钟里,让我感受到的是熟悉的自我和在结尾那一刻的心酸。
影片的议题令人难过同时伤人,甚至我认为陷入同样困境的人会感到冒犯和不适。
付出的人最后被困住成为了被抛弃的人,同时被“审判”成了有错需要改进的人,无论如何似乎也是难以接受的。
但当我们跳脱出自我,去观察她的行为,又很难不感到窒息。
这是当下很多人的困境,甚至一次又一次的被当作问题分析,为什么她们一边付出一边抱怨,一边痛苦一边又不离开?
而似乎我们跟着女主的脚步找到了一些答案:从小就认为无法满足母亲的期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也不够好,不配得感和不优秀的感觉在长大后延伸到了亲密关系里,极力去成为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却因为超出能力的逼迫自己而让自己陷入不松弛的状态里,紧绷的状态让她不断“向外求爱”,而身边的每个人都紧绷,都难受。
于是亲密关系出现裂痕,亲子关系出现彼此攻击,越这样似乎越在反向证明,她得不到爱。
于是情感像流沙,越抓紧越失去,最终走向了内心的失衡和行为的变形。
我心疼她,这也曾是我。
但我更感激她最后的自我成长,因为这也更是我与她的重叠。
学会爱自己,先找到自己一定是解决一切的良方。
肯定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本身值得被爱是一种能力,当她松弛下来,接受变化接受离开,接受自己的优劣,不再去追逐每个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爱的时刻,反而得到了女儿的拥抱和丈夫重新伸出的手。
是的,我们总是渴望被爱,但爱自己的模样才是最吸引人最容易被爱的,可我们常常忘了。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都相当欧洲,非常温柔,光影的运用和场景的布置都很美,大量的对白和高浓度的关于问题的讨论聚焦更是凸显了创作者的能力,而讨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共性,了不起。
女主的表演太过深入人心,绝佳。
自恋,我觉得我太明白她怎么想的,想表达什么了,但是就是挺自恋的然后…能力跟不上自己想表达的。有点小巧思但是远远不行,完成度差,塑造角色差,编排差,文戏也大有空间。6.5
前后视点之混淆、焦点之混乱,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想表达啥? 除了朋友外 所有人都在说女主有问题 所有情绪全部要自己来消化 然后给周围亲密关系的人 love和peace 人也不是机器啊 随便就重启加载崭新人格 这片最诡异的地方是一个自认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女主离开生了两个孩子的婚姻后迅速又生孩子开启下一段婚姻 而且是在有工作和追求的情况下 没有结尾我会觉得是控诉 然而结尾这光打的 圣母玛利亚啊
生孩子是原罪,不然女主也可以像那混蛋男一样拍拍屁股走人,而不是pua自己获得和解,多好。
15th BJIFF 第三部,4.5 今年唯一一部新片,也刚好抢到了映后场。(没想到唯一一部主竞赛横扫了北影节!真的值得!)不喜欢这个片名,不知道哪个大聪明弄了这么个狗屎名字,Loveable明显要更好。前半段一度绝望,以为是挪威版《婚姻生活》后半才发现是聚焦于女主自己个人,一个渴望被爱、怕被抛弃、无法与自己和解、时常愤怒、自命不凡的人,但好像也印证了我本人的一切劣根性。全片的情绪都在外放,不停直给,到最后对着镜子与自己和解的表达方法更是俗套,但没办法主题实在太戳我了,所以的确有用。我的爱沉重,我在找被爱的证据,我无数次怀疑和考验对方的意志…然后折磨到一切情感消散。结局和女儿的那里实在太打动我了,当我不再纠结自己优秀与否当我放下过往与包袱,我才有勇气拾起自己的爱。
相爱吧,终有一散的人们
站在女性的内心去剖析婚姻中那些病态的问题,面对曾经那炙热的爱情,我们确实要暂停下来,进行一场关于爱的练习。
第一次这么深入北影节,作为工作人员亲密接触场刊工作。最佳影片观影场,姜文对味,倪妮好美。
BJIFF2025 No.3 有伯格曼遗风,不管是《秋日奏鸣曲》中母女之间的剑拔弩张和厌女创伤的代际传承还是《婚姻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矛盾,都能在片中找到类似的情节和表达。从看完skam后挪威语就一向让我感到亲切和联结,带着被中文译名误导的预期,不设防地被女主几乎算是独角戏的表演震撼得无以复加,后半程流泪流到隐形眼镜一直滑片。剧本和台词是如何做到精准、锋利、见微知著地描绘出这些巨大的情感对抗呢?
#2025BJIFF# 7分,从歇斯底里到冷静讲理,女主在吵架分手的冷静期里终于看到了自己在这段婚姻中存在的问题与害怕的东西,也终于理智地倾听他人的诉求。事实证明,当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时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很有必要。
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还糟糕的人。电影很棒很真实很讨厌,源于出色的角色刻画,让我看到记忆中可怕的人和害怕可怕可怜人的自己。这位女导演几乎拍出了男性立场上最害怕面对的女人,爱情的尽头远到不了婚姻,而是生活刚一开始就已尽。
【8】他想跟你分享他工作的成就,生活的乐趣,夫妻间的幸福,以及你的快乐不快乐。你却责备他不关心家庭的琐碎,你无心关乎他工作与情绪,你只在乎自己的事业不顺,责怪他逃避责任。你依赖母亲万事包全,把她当成是你情绪崩溃的避风港,最后反过来质问她:“你不必为我委曲求全”。对婚姻剖析,已经双方层面的“不责备”了,而是以一种“我自以为是”的病态心理去展开本片的婚姻理论。我们真心,热烈地过拥有爱情,即使最后狼狈分开,我们也相爱过。本片对女性婚姻病态心理中的不满与矛盾纠结刻画十分深刻,以及当代中产婚姻的一种精准剖析,病态的,偏执的,不对等的爱,需要按下暂停键。女主角的表演,今年北影节主竞赛没有对手。
一个易怒的人是因为内心深处太害怕了。前半段压抑,后半段眼泪汪汪和暴哭交加,还好最后随着女主一起释怀了。太能共情女主了。
虽然是在讲女主用推开的方式去挽留丈夫终会失败,但其实并不觉得她无理取闹,因为承担的太多才会崩溃,才会想发泄,尽管这种情绪让人越来越糟,所以没办法改变现状就只能多爱自己一点,学会包容自己才能更好的包容他人,也会更轻松的面对生活
批着欧洲外衣的亚洲女性普遍性问题,但是在女主自我剖析过程中的几点原因过于烂俗且最后觉醒的格外突兀,实在难评······
真是很厉害的片子,印象很深的是剪辑,每一刀都恰到好处,节奏特别好,也很会删。那段重复说分手的闪回也很厉害。以及这部片子完整展现了心理咨询对大部分人的治愈程度,仅仅只是最简单的聚焦问题和提供倾诉空间就已经能让一个人获得新生了。最后:人是要自救的。爱不是怕别人放手,是自己要主动伸手。
制造内疚来避免指责,带着怨气的爱换不来平等和尊重。想把身边人拉进同样的黑洞,营造的不平衡感来自直系的遗传,听到歇斯底里的咆哮意识到窒息的处理。先学着拥抱自己,爱从来没有暂停键的说法,只有开始和结束。
我请问一个有四个小孩儿的女性,前夫不接小孩儿,现任不回家,银行卡刷不出来,一堆家务事缠身,还得在现任回家的时候提供大笑脸。这谁能做到啊我请问
前半段节奏很好,那种细致入微的无尽折磨,后来做了两次咨询突然就自省了疗愈了觉得太快太虎头蛇尾不切实际,缺少弧光。15th #BJIFF# 南新选送😆
动不动就是缺爱,不够自爱,原生家庭缺陷,好像这些bug消失了婚姻就能美满似的,no way,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