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西方世界的黑帮电影,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则更偏好于英伦的黑帮片,倒并不是说美国的黑帮片不够好。
毕竟美国的《教父》、《美国往事》这样的作品属于黑帮片的经典之作,美国黑帮片在风格上总体偏重于写实,当然也有象昆汀塔兰蒂诺这样的另类。
但就近几年来看,美国的黑帮片没什么出彩的作品,倒是英伦的黑帮片另树一帜大放异彩,尤以新锐导演盖里奇为代表拍出了《两杆老烟枪》、《掠夺》这样漂亮的作品。
但盖里奇自从和麦当娜结婚后,拍了部喜剧题材的影片《踩过界》却引来骂声一片,于是歇了一阵后开始重操旧刀,最新黑帮片《左轮手枪》却迟迟未能面世。
在黑帮片漫长的真空期里,影片《夹心蛋糕》却带给观众新的惊喜。
《夹心蛋糕》的导演马修•沃恩也是和盖里奇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他们两人一起合作成立了斯卡电影公司,共同制作了影片《两杆老烟枪》和《掠夺》。
这一次他从制片人转而亲自执导了这部黑帮电影。
基于他曾经作为盖里奇作品的制片人,因此在他的黑帮影片《夹心蛋糕》中仍不可避免有着盖里奇作品的影子,但这并不是问题。
如果说他从盖里奇处学到了不少好的技巧,但同样也在自己的电影中避免了盖里奇那种MTV式过分花哨的画面剪切。
应该说马修在这部自己的作品中溶入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影片有了自己的标签,而非单一的盖里奇式的。
回过头来谈谈这部电影,就个人以为这也是近几年来为数不多的黑帮电影中的佳作。
影片中的出现的主人公是个规矩人,当然不是指正常社会中的,而是指黑社会当中。
他在黑社会中安安份份地做他的毒品中转生意,其次绝不和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混混打交道避免惹上麻烦,只等有一天能够安然地退休享受生活。
说实话在这样的黑帮片里你挑不出一个好人,在盖里奇的电影中早就领教过了,不过在一大帮混蛋当中主人公还算是个说得过去的家伙。
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主人公的名字,事实上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他其实代表了大部分毒贩的思维方式,把毒品交易当成一门生意来做,从中获取超额利润。
主人公甚至幻想毒品交易的合法化,如陈列于超市的商品。
西方的黑帮片与东方典型的香港黑帮片不一样的就是,他们很少讲义气之类的情感东西,利益才是驱动一切的至高动力。
就象马克思说的那样,为了百分之几百的利润人们愿意铤而走险。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围绕着斗争的还是那些利益。
其实相对于黑帮电影的暴力场面,我欣赏英伦黑帮电影的是它并不非常血腥却很有趣,加之一些冷幽默,让影片看起来非常轻松。
而并不仅止于此,更加关键的是它那些独特巧妙的局情设置和不同条线的交汇产生出的结果。
相对于盖里奇过分的散乱众多的人物线索,马修在《夹心蛋糕》中的主线和主人公还是相当清楚的,虽然也有一些复线围绕在左右,总体来说让观众在观赏中还是容易领会的。
在《夹心蛋糕》中的主人公办事小心,在江湖中尽量避免惹上麻烦。
但俗话说的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同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麻烦。
因为老板给他的任务,他随之而来陷入到两个大麻烦当中,有可能连命都搭上。
其实到这里我渐渐明白了影片的片名“夹心蛋糕”的含义,一个小人物事实上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当影片中主人公面临这一大堆麻烦时他最终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危机,而他正好被夹在当中。
这其实也是英伦黑帮片熟悉的套路,镜头常常对准那些黑帮小人物,有趣之处就在于在这个大鱼吃小鱼的黑社会之中,小鱼如何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大鱼的捕食,甚至利用环境和复杂的帮派关系来反戈一击。
当我们的主人公明白自己的危难处境后,于是开动脑部机器寻找使自己安全脱身同时又得利的办法。
看到这个阶段时我们基本知道他会采取什么行动,同时也知道这个影片有可能的结果。
果然他骗过了大部分人,但只是结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影片巧妙的设置,还是让我们领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小人物还只是大人物手中的棋子,弱肉强食,动物世界的基本原则。
虽说与盖里奇以往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导演马修有节制的对影片进行了控制,并没有让《夹心蛋糕》玩得跟盖里奇的电影那样张场,画面剪切得象MTV式眼花缭乱。
不过他在场景的转换上保持着漂亮的手法,衔接得天衣无缝,还是有着奇妙的技巧活,不过并不显得张场。
对于影片中的诸多出场的黑帮人物,在人物的刻画上依然非常的鲜明和夸张化,使每个人物看起来都特征明显得代表着自己在黑帮中的地位。
但是与盖里奇那种极度幽默和夸张的表现手法相比,马修在这方面是相当内敛的。
虽说象《夹心蛋糕》这样的黑帮电影基本上是属于娱乐片范畴的,但是马修并没有如盖里奇那样让整部影片充满了娱乐元素,从而看起来有趣精彩但在是非观念上概念模糊。
我个人觉得马修最后让影片出现的这个出意料的结尾多少接受了东方黑帮电影的一些理念。
仿佛在说着一入江湖深似海的无奈,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由不得你的,并非想离开就能离得开的。
道出了当你朝自己的人生方向迈出关键一步时,就已经决定了你的归宿,连回头都变得困难。
虽说象这样带着批判性的说教并不多也并不刻意,但仍然对影片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使影片的层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文:眉间尺
刚看完《the lord of war》,顺着豆瓣的评论于是看到《千层膏》,看完了最后才知道这片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男主角的名字。
只是,大概真的也不是人人都那么聪明吧。
不知道那软弱的一枪要了他的命没。
英式英语听起来虽然很gentle,不过大概真不适合我这种嫩头青,我是说我还要在这部片子中努力的分辨各种不同的英语口音,很累。
长的非常棱角分明的男一号很合我的口味,尽管大家都说他很俄罗斯,不过俄罗斯也谬啥不好,男人就该长成这样。
老实说,第一次看还是感觉很混乱的剧情,从头到尾都非常紧张,但过于庞杂的分支让人很累,我想我得抽个时间再看一遍。
故事涉及太多人物,对于外国人名字又记得不清,又很多情节和述说,看到一大半还没明白咋回事!
但是凭借着又一次伟大的觉悟,我又猜到男主角最后功成身退但会因为抢了别人的女朋友,这件小事,而被小器的小男人杀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别去抢小男人的女友,虽然他很差劲,但是正是因为他差劲,他会做一些你想像不到的蠢事致你于死地!
就算你本已很小心,也很聪明,却也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所以小心!
小心!
再小心,别惹小男人!
Layer Cake典型的英伦黑帮片,导演是Matthew Vaughn,英国近些年红一点的《两杆大烟枪》、《Snatch》、《Mean Machine》和《Swept Away》都是由其监制。
当Guy Richie抱着麦当娜在好莱坞闯荡的时候,他留在英国导演了这部《Layer Cake》。
同片名一样,新版金发007 - Craig演的是一个毒贩头子,在金盆洗手之前状况不断,他就像一块夹心蛋糕一般被压得动弹不得。
可故事提供的线索太多,剧情陈铺又凌乱,前40分钟让人摸不到头脑。
所以虽然《Layer Cake》的摄影剪辑仍是Guy Rochie的MV式的,但在电影整体的把握上两人还是有差距的,电影让人看得累。
不知不觉整部电影中没有出现男主角的名字,满牛比的,片尾字幕上打的是 XXXX - Daniel Craig。
《两杆大烟枪》里的厨师和那个高个小气鬼都有出现,还是一样搞笑。
只因为他们不是肌肉男,就不能和Jason Statham一样混美国片。
英式英语真的是好听。
如果你喜欢《两秆大烟枪》的话,那么别错过《夹心蛋糕》,同一个制片人,因此片子的风格也差不多。
这部片子很奇怪,看到最后,偶也不知道主人公的名字,暂且叫他X吧!
X是个本分的毒品中间商,他一直觉得低调行事是商业之本,差不多就该退休了……本来X的事业一帆风顺,可是当他最大的供货商吉米交给他一项任务以后,生活突然变的一团糟。
吉米先给他介绍了一批货,公爵价值一百万的迷幻药。
当他给这批货找下家的时候,他的合作买主告诉他,这批货是公爵从一个塞族人那里抢过来的,而这个人可不是吃素的,他手下有个叫威龙的杀手,谁要是得罪了塞族人,那么威龙就回提着他的人头来见老板……吉米交给他的另外一项任务是寻找一个大人物爱迪的女儿,看起来是个优差,正在X积极寻找的时候,大人物找到他,告诉他一些内情:原来吉米是警察的内线,正筹划着要把X送进监狱,而吉米想寻找爱迪的女儿是想做人质,因为他生意失败,想爱迪出面帮他解决……现在X惹了大麻烦,他的身边突然出现了不少麻烦事:首先是如何摆平要陷害他入狱的吉米,然后如何打发寻上门来找货的塞族人杀手,接着公爵的货不知道如何在大人物爱迪和他的买家之间分配……最后呢?
是不是和两秆大烟枪一样有个戏剧性的结尾?
我可以透露的是,以上说的麻烦他都摆平了,然而……
导演和低俗小说的那个估计是一路的,镜头切换的超级利落精巧,叹为观止。
可是我总是觉得这部电影技巧过于臻于完美(镜头确实是漂亮的厉害的噢),电影本身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却相对显得薄弱,查同学说 it seems that 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 but the reality is always beyond you。
我知道导演也是要体现生命的无序性和宿命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不如旺角黑夜,低俗小说,这个杀手有点冷,或者神秘河来得那么深刻,引人思考。
是不是男主脚太酷太不近人间烟火让人无法感同身受?
是不是女孩子看电影还是比较重视人性和相对人情流露的部分?
不知道了,总之这些东西让我觉得作为电影背后的思想内涵,可能蝴蝶给我的震撼更加多更加深入一些。
诶,电影看刁了的人就是这个样子的里面伦敦的场景,部分演员的newcastle口音还是让我觉得亲切万分。
因为涉及的内容太多,新老两代黑帮的恩怨纠葛(不能用情仇,正如上面老兄说的,老外的黑帮中只有利益,没有义气),主人公接的两件事本身联系也不是太紧密,所以看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特别是药丸最终怎么回到主人公手里,交待不清。
情节就不说了,英式黑帮片和港式和美式有些不同,倒是觉得《黑社会2》和本片差不多,表面很绅士,实际上是用绅士来掩盖暴力,这样衬托出来的暴力反差更大。
几个暴力场面很真实也很血腥,比如把电熨斗放在人的胸上,滚烫的咖啡浇在人的头人上等。
刚开始看情节有点乱,头绪太多,所以这部电影叫千层糕嘛。
音乐不错,迷幻的英伦摇滚,有时间下张原声听听。
拍摄剪辑也很好,很见功力。
男主角没有名字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特色,只是冠以聪明的小子来代称,把黑帮毒品生意当正当职业来做,还考虑退休问题,是个反讽。
最后说男主角的表演者丹尼尔·克雷格,他已经被选做新一代的007,这个英国人怎么看都像俄国人,走起路来很有形,像模特一样。
身材一般,老兄还要加劲啊,演007有许多床戏,还要加紧练啊,别对不起咱们观众啊!
当年通过这个电影第一次对后来的信任007留下深刻印象。
主角在以生意人身份进行制毒工作赚够之后,尝试轻松退出,但是美梦敌不过江湖身不由己,最后消除一切麻烦本可以加冕时选择功成身退,却被小瘪三暗杀,有点香港风格。
感觉影片不断在讽刺英伦生活的冠冕堂皇和竞争力消失,Drug dealers don't work in weekends. 伦敦、阿姆斯特丹的黑帮在安逸生活之中遭遇来自塞尔维亚逃亡战犯的复仇威胁,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
开篇主人公的自白,就让我深信这是个职场故事,不过行业特殊而已.主人公一路的遭遇,从头至尾的自白,道尽了"职业经理人"的辛酸:你年轻聪敏,行业里的新生力量; 你一路行事低调沉稳,恪守所有职业操守,努力牵线搭桥,扮好"中间人"的角色;你每天踏实积攒着养老金,只盼早日退休上岸...只是你的老大早已为了自己的利益设局将你出卖,你那一班实在有点"二"的手下/同僚又在外招惹了麻烦,要你出来善后...你于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果敢,和一群相当的同道中人结成盟友,共同作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释放了一点小宇宙的"魄力"...一次次化险为夷后,终将一切摆平...只是最后的最后,你还是成为了一个"小白"无谓的牺牲品...虽然一路兢兢业业的你,有点小能耐,但终其一生,下场惨淡...只盼下次轮回中,投胎到好人家,一生做个"职业学生",不必出来做事...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实在是真的...这个故事,看了实在是有点"戳心戳肺"的...痛的...C'est la vie...只好先睡一下,明天继续...
看腐国片的最大乐趣就是认人脸
我说这电影好盖里奇的味道,看导演的简历才知道,他是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的制片人。也是盖·里奇与麦当娜婚礼上的伴郎。。。
從這部片被Daniel Craig煞到
好的经商策略是做一个好的中间人
The art of good business is being a good middleman
叙事混乱,脸盲的我根本就没认清人...不过克雷格拿枪那一刻确实很帅
我在家庭影院看的。我認識電影裡的007。我感覺電影拍得特別散,看完了感覺他們拍的是啥我都不知道。可能是我理解力低下的問題吧劇情梳理特別費勁,看完了覺得好累。最後來了一個心靈雞湯感覺特別不適應,我不喜歡心靈雞湯。
平庸之作。。。Morty很可爱
不好说是否成功。但很喜欢X先生专注的眼神,的样子
挺逗,但也没啥新鲜的。我真不能相信craig还有两部007合同,他不累么!芬奇还会继续拍千禧年吗?感觉没戏了。就算拍完三部那个也是离完结超远的感觉,what's the point
克雷格好身材!走路有风范……配乐很激情,把人绷在弦上……[那是一双仇恨的眼睛!编剧因为是原作者所以还蛮忠于原著的,结局其实也没有很凄惨...
作为盖里奇的制片人兼基友,马修沃恩导演处女作的风格很像大烟枪/摇滚黑帮。同样也是英国黑帮片,本片更加严肃地道出了黑道的宿命。出场人物很多,小本和哈迪戏份极少。金手指里出现的乡村俱乐部和克雷格试枪的场景都让人不免联系到007.
难怪节奏和叙事上这么像两杆大烟枪,原来是盖里奇的好基友拍的。小本演技超赞演啥像啥,相比之下丹叔花瓶很多演啥都是他自己。看到最后小本给了丹叔一枪好开心。
老湿这个酱油得来……结局爆了= =DC实在是激起人各种XXX感啊= =+
不太看得懂啊……太艰涩了不明白
007大破英国贩毒网,所以猪脚的名字其实是詹姆斯邦德
【千影计划053】拍的有够无聊……两颗星全部送给丹叔心中最好的007
long lives for the king .(who is the king)
这节奏这配乐看的真捉急。。小本真是演啥像啥啊。。。给跪了。。。
人物关系太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