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满满的沙滩,几个少年在戏水,一把蓝白相间的遮阳伞下,一个穿格子衬衫的中年男人在看书。
镜头推进,书中内容仍模糊不清,镜头转个角度一看,原来是《万历十五年》。
香港电影里海滩的场景不少,男人在海滩上的场景也不少,不过男人在海滩上读书的场景极为稀罕,更不用说读的是这本书。
再看下去,还有更多惊喜,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用铿锵有力的粤语诵读,让我连皮肉带灵魂一起激动起来;还有男主角---中学国文老师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我们中国第一代去东京留学兼扫货的型仔”,哈哈,够另类,够颠覆;还有叛逆少女的美文《重阳节偶拾》,“什么是重阳?
登高、鲜花、香烛、坟墓,重阳是死人的佳节,清净的白骨在泥土下伸个懒腰,哎哟,谁人扰我清梦……”,无限佩服编剧岸西的文字功力,是什么让这位中年妈妈级人物写出如此清新俏皮的文字,她大概是有着小女孩的灵魂吧?
《男人四十》讲的是男人的故事,却在女编剧女导演的手中,变得格外细腻温和,那么清淡,几乎不着痕迹,就是一团人到中年怀才不遇又怅然失落的无奈叹息。
但是,电影给我们最大的惊喜,就是慢慢展开的那段回忆,从半小时左右开始,到结尾处才终于讲完。
至此,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才逐渐丰满成熟,所以才特别令人难忘。
而现实中的这段主线也非常精彩:中学国文教师林耀国面对早熟的女学生的爱慕,从视若无睹到默然接受,过渡得非常自然。
他太太向儿子道出儿子身世以及二十年前那段往事之时,也是林耀国的这段师生恋达到高潮之时。
他应该能够意识到自己完全在重复二十多年前盛老师所经历的一切。
是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人总是能够做出选择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所以,对于争论最多的那个问题:那晚在深圳,悄然闭上的旅馆房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的答案是什么都没发生。
林耀国并不是盛老师,这就是为什么他太太陈文靖回答儿子说,“如果当初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嫁给他,怎么会捱得过二十年呢?
”;这也是为什么第二天回香港的火车上,林嘉欣扮演的胡彩蓝会埋怨老师林耀国,“为什么你活得这么辛苦?
真不知道我喜欢你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最后在盛老师的病榻前三个人彻底解开各自心结的那一幕。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病榻那一幕非常精彩,不仅好在三个人接力背诵《前赤壁赋》,真正的亮点在于不论生者如何动情如何慈悲,弥留者始终没有醒来,也没有用滥了的“手指微动”或“眼角淌泪”等桥段,更不会有国产电影之特色恶俗脑残煽情片段,如“颤颤巍巍复活”,甚而“复活多次”,更甚者如“交完党费再咽气”等等。
没有临终遗言,没有痛悔原谅轻松上路,没有嚎啕大哭忸怩作态,只有生者那说出和没说出的心里话,没了回应,堵在心里。
少女胡彩蓝是片中的另一个亮点,林嘉欣演技了得,尤其是眼神和微笑。
她敢想敢做,藐视一切循规蹈矩的价值观,不爱考试证书却文笔犀利,不落俗套。
她对林耀国的感情确实是发乎于情的爱,而不是什么少女怀春,盲目崇拜。
她应该是在林耀国身上发现了某些极为难得的东西,比如才华、真实、质朴、执着、包容还有幽默的言辞之下隐藏的严肃认真。
她和他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正如她说他,“你小时候一定有人天天逼你反省自己,而我是个绝对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人总是会被完全不同的人所吸引,看来这是个定律。
《海角七号》那七封感人至深的情书中也如是说。
当然会有人说师生恋之所以会展开,完全是因为林耀国恼怒妻子仍然对旧情人念念不忘,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二十年来为了家庭所做的辛苦努力究竟应不应该。
妻子对他明说过去的那一段她仍然无法释怀,想送那个男人最后一程,但保证每天回来做晚饭。
终于有一天出了意外状况,她没回来做晚饭,他怒气冲冲的带着两个孩子在餐馆里大吃一顿。
这里便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爱?
对于太太陈文靖来说,究竟这二十多年爱恨交织未能解开的心结是爱,还是几十年如一日柴米油盐买菜做饭是爱?
如果说难以释怀,痛彻心扉是爱,那么洗衣做饭,生儿育女又算什么?
影片最后,两人应该都已经释然,虽然妻子内疚,提出离婚,做丈夫的也只是调侃两句,两人结伴游三峡去。
只是观影的我们,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爱情,才会有两人到底会不会离婚的争论,这就是所谓“旁观者迷,当局者清”吧。
《男人四十》的惆怅,也是因两个女人而起,那《女人四十》的烦恼呢,会有几个男人搅局?
下载中,期待ing。
鲁迅评《红楼梦》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其实什么话被他一说都成了经典,只不过这一句尤其经典:“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同样,在这部普通的港产片里,我看到的不是男人的责任,女人的矛盾,往事的不堪,对比的失落,生活的不易……我看到的是一个女孩对一个男人的迷恋。
闹哄哄的教室,他在讲台上抑扬顿挫地讲着一段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她也没有听,百无聊赖的神情,在课本上用铅笔画稚拙的线条,勾勒的是他的样子,画里的他嘴里还衔着一朵花。
最初的镜头让我觉得这无非是一场寻常的暗恋。
“什么是重阳? 登高、鲜花、香烛、坟墓……重阳是死人的佳节,清净的白骨在泥土下伸个懒腰, 哎唷……谁人扰我清梦…… 什么是偶拾?
片段、印象、见闻、随想…… 偶拾是死人的字句,停了呼吸缺了脉搏, 早已僵硬在辞海的乱葬岗里, 今天趁着重阳佳节竟然…… 哎唷……不得了……僵尸复活了……”狭促的房间,他皱着眉在灯下批改学生作文,间或向妻子抱怨。
忽见他眉头一展,旁白温温软软地响起。
朴素但又有些怪异的文字被一点点慢慢念出,竟有些惊艳的感觉。
林嘉欣的声音慵懒娇嗔得很,但又不觉做作。
我知道女孩必然喜欢这个男人了,不仅因为他的内涵他的笑容他的好脾气,更因为他能读懂她在写什么,他发现了她殊于众人的不同之处。
男人和女孩去泡吧去开房。
我想他大概是婚后第一次夜不归宿,清晨的列车上,他沉默不语,侧头凝望窗外。
女孩坐在他对面,看着他,忽然笑了,她回想起了自己当初为何中意这个男人。
那是一堂默写课,他也是这样子,侧头凝望窗外……女孩娓娓地说着,男人笑。
他不会懂得这种惊人的记忆力从何而来。
细枝末节纤毫毕现,每个表情神态连带那天的衣衫周围的布景,全部定格,并且是时间越久它越清晰,就似住在高楼的人可以将地面的声响听得更真切。
说不清这是为什么,一场觉睡醒,可能连自己身在何处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意识不到,却对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念念不忘历历在目。
她对他说,将来要是做了导演,一定要拍他,拍他侧头凝望的这一幕。
嗯,我偷偷承认,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又何止是导演,我若是画家,定要画他在雨中走路,我若是雕塑家,定要铸他皱眉抽烟,我若是作家,定要写他帮我暖手叫我孩子。
可她不是导演,我也只能在自己的小角色里认真。
毕业晚会的时候,辍学的她又出现在他面前,随意地抽出他胸前的笔,任性地拉过他的手,飞快地在手背上写下自己的新号码,然后离开。
他有家室有孩子要工作要声誉,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完全可以看得清感动和心动,爱情和激情,责任和游戏……他毫无悬念地回到了妻子身边,那个把他的衬衫熨得笔挺,做好饭菜等他回家的模范妻子,他还搂住她说要一起去三峡游长江。
最后一个片段。
我把它单独拿出来写,是因为那句倔强的话多么地合我心意!
巴士上,女孩追问男人,在课堂上错叫的名字究竟是谁。
他语句含糊,一转头,正迎上她抬起的脸,迷离的眼神,扬起的嘴角,刻意的挑逗明显的勾引,却又不带色情,年龄允许她有小孩子的调皮放肆。
他慌了,说要下车,她耍赖,也说正要下车。
下了车,街边,终于把话挑明。
她朝他吼:“你应该尊重我的自由!
我心里想什么是我自己的事!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这与任何人任何事无关。
“爱情是吉卜赛人的孩子,无法无天!
你不爱我,我偏要爱你;我爱上你,你可要当心……”卡门诡魅地唱着咏叹调。
“爱情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玩意儿一点也不稀奇,男人不过是一件消谴的东西有什么了不起……”卡门是自由的典范,但愿她真的如自己标榜那样洒脱。
女孩走得飞快,没有一滴眼泪。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一首歌。
自尊常常将人拖着 把爱都走曲折 假装了解是怕 真相太赤裸裸 狼狈比失去难受我放手 我让座 假洒脱 谁懂我多么不舍得 太爱了 所以我 没有哭 没有说(此篇写于2008-12-07 23:29:59断网前最后一秒 祝今天的寿星Z生日快乐)
林耀国在自己的中学时代曾是学校有名的才子,学习好,人也好,暗恋班里名叫陈文婧的女生,而这个女生则爱慕当时教国文的盛老师。
陈与盛发生关系而怀孕,时值高考结束,盛对陈说,要同妻子回台湾、永远离开香港。
孤立无依的陈文婧叫来林耀国陪自己去做人流手术,却因二人均未成年不得行。
林为保护陈,与其结婚,孩子降生,后二人又有一子,看似和睦的生活一过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后,四十岁的林耀国也成了一名中学国文教师,生活清贫、薪水微薄,昔日同学都飞黄腾达,聚会中,这位当年的才子默默无声。
此时,则传来已妻离子散的盛老师患晚期尿毒症只身来港治疗的消息,陈文婧即提出要去照顾盛,林耀国心有不满。
家里的两个孩子,非亲生的大儿子处处懂事,亲生的小儿子则不学无术,让林头痛不已。
另一边,林的一位学生胡彩蓝对其展开大胆追求,家庭事业双不顺的林耀国开始与胡约会。
影片结尾,盛老师病逝,胡彩蓝毕业,大儿子知晓了自己的身世。
陈文婧主动提出离婚,林耀国没有回答,只说要二人先一同去游年轻时想去的三峡。
影片中轮回重复的明暗两条叙事线,似乎是在说两段互相关联的师生恋情,实则以之为链条,而林耀国本人在其中的自我寻找过程更值得玩味。
出现在林耀国青春期时代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暗恋许久的陈文婧,他每天上课都看着陈脑后的马尾辫发呆;一个是他非常尊敬、亦十分关照自己的盛老师,他是因盛老师喜欢上国文,成了学校数一数二的才子。
在整部影片中,盛老师一直是作为一个“他者”存在的,这个“他者”如影随形地跟在林耀国的身边。
一方面,盛老师作为教师而林耀国作为学生,前者是后者尊敬的对象,也规训着后者。
另一方面,盛老师是林耀国喜欢的陈文婧所爱慕的人。
如果关系对等,那么盛老师应当是林耀国的“情敌”,但这个关系并没有被直接提出;相对的,作为一个听话的、中学里的“好学生”,正因为盛老师是林所尊敬的老师,而他居然又如此轻易地获得了陈文婧的芳心,于是盛就成为林心中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山。
对于尚处在青春期、还没完全形成完整自我的林,这座高山长期压抑在他的心头,在他高中结束后的二十年里,无论是看到大儿子还是看到陈文婧,或者是讲授到某篇当年的课文,都会勾起自己对盛的回忆。
整整二十年,林几乎每时每刻都活在盛的阴影下。
片中提到回忆时,反复出现的两个镜头就是:第一个,中学时代的林耀国坐在陈文婧身后盯着她的背影发呆;第二个,陈文婧和盛老师说笑同行,留下陈的背影和盛的笑着的侧脸。
对于第一个镜头,这一出神的凝视无疑是一种欲望的传达,即“我想得到她”。
那么对“得到后”的场景的幻想,则莫如第二个镜头呈现的,二人相处愉悦。
但事实是,林没有获得陈的芳心,这无疑是一种匮乏,这种匮乏来自于与盛的比照。
林像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婴儿,不得不面对“母亲”的不在场,而这“不在场”的缘由是其欲望对象指向着盛老师。
此时的盛老师充当着一个完美的“他者”形象,这个“他者”提醒着林,除非林变成和盛一样的人、进入并且接受盛的象征秩序,否则不能获得陈文婧的爱。
“否则”,是林二十年来心中压抑与焦虑的源头。
他并不喜欢盛老师,因为盛老师占有了他的陈文婧,所以毕业后他扔掉了盛曾经送给自己的书籍、钢笔等等,企图将盛从自己心中抹去,坦坦荡荡做自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成为盛老师,因为他爱陈文婧,所以担下一切本不需由自己承担的责任,默默无闻地做了二十年盛老师亲生儿子的父亲。
而他的焦虑,则来自对陈文婧随时可能的离开,虽然自己已经是陈的丈夫,但他深知陈嫁给他实属“不得已”,如果那个去往台湾的完美的“他者”有一天突然回来,陈或许还会离开,再给他留下一个不可捉摸的背影——后面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所以,在矛盾的状态下,林的“自我”定位就被异化为盛老师,即使多年来林一直试图用逃避的方法脱离盛老师留下的阴影或其他影响,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盛老师一出现、陈就离开自己(虽然是暂时的)的现实。
这个定位,与林自己真心想成为的自己并不符合,不然他就不会丢弃盛老师送他的东西,不会在盛回港治病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去看望他。
这个定位,是通过陈文婧这面镜子投射出的扭曲的“我”,是一个在林的脑海中占据牢固地位的虚无的幻象,林看到了这个“我”,不得已地要成为“伪自我”。
在影片中,一次作品分析课上,林耀国站在教室最后看学生答题,恍惚中将前排的胡彩蓝看成了当年的陈文婧,而当年的盛老师则在台上讲课,突然对林耀国发问。
恍惚后,林耀国上讲台提问,张口即叫出了“陈文婧”三个字。
在这里,无异是林耀国将自己当作了盛老师。
学生时代的他只能看陈文婧的背影,如今的他和当年的盛老师站在相同的地方,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喊陈文婧,因为他现在是老师了。
同样,影片中,林耀国问起胡彩蓝为什么喜欢自己,说:“因为我是老师吗?
”胡彩蓝大笑,说林耀国太没自信。
“老师”这个身份在林耀国这里有着独特的含义,因为自己不是老师,所以不能拥有陈文婧;因为盛老师是老师,所以他可以得到陈文婧;现在自己是老师了,这个“匮乏”终于得以弥补,但却显得相当无力。
作为学生的林耀国是十分自卑的,只有“老师”这个身份能给他些许慰藉。
当“老师”与“自我”相结合的时候,林耀国终于觉得自己完整了。
林耀国在整部影片中的形象是严肃、稍显古板的,全片中只有两处场合他脱离了这种形象:第一个是课堂上,面对讲台下一群丝毫听不进半句古文的学生,他努力“表演”,讲笑话,试图贴近学生;第二个是和胡彩蓝在深圳的酒吧里,前提是他已喝了不少酒。
比“盛老师”更适合林耀国的定位其实是“好学生”。
因为是“好学生”,所以顺从盛老师的意志,哪怕是一个虚无的幻影;因为是“好学生”,他一方面不肯放下“身段”与更多以前的同学交朋友,另一方面又和阿锐(中学时班上倒数、后来基本与市井混混相似)做朋友,因为“几时都有优越感”。
他几乎不喝酒,也不抽烟,对人客客气气,上班兢兢业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应该做”的。
这一系列的“应该”,构成了林耀国的“自我”。
这个“自我”来自于无数“他者”的投射,做“他者”认为他应当做的事,以此完成自我认同,以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在整个的林耀国的漫长的生活中,他始终是“被替代”地活着。
直到胡彩蓝闯进他的生活,这种“被替代”才开始动摇。
作为一个好学生,作为一个好老师,作为一个对“老师”有独特情结的人,林耀国的“本我”、他的最真实的情感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胡彩蓝则要来“拆招牌”。
面对妻子要去照顾盛老师的现实,林耀国开始和胡彩蓝约会,但说不到三两句话就要绕回到“考试”、“毕业”、“补课”的话题上来,胡彩蓝则直言不讳地笑他泡妞还要找这些理由。
当林耀国以为的作为一个老师的“应当”与“不应当”在通通不管用时,当他在胡彩蓝处可以片刻地逃离盛老师的阴影时,他才终于开始重新审思“我”是谁。
同胡彩蓝在深圳的酒吧彻夜未归后,次日早上,林耀国和胡彩蓝面对面坐轻轨回港。
胡彩蓝说林耀国做人太辛苦,要不停地解释。
林面对窗外发呆,说:“人生就是一场场考不完的会考。
”“会考”是他人给定成绩评优劣的,这也直接阐明了林耀国一直以来的人生观,就是被放置在一个被“他者”的镜子围起来的“水晶房”里,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评判好坏,这些好坏交织而成了林耀国的“自我”。
而事实上,整个场里只有他一个人罢了,那些被投射出的映像都是虚假的“自我”。
而胡彩蓝,一个典型的“中学问题少女”,和校长对骂,要求退学,无视所谓礼数,对林耀国的一套“应”与“不应”全然不感兴趣。
相对于被“框定”的林耀国,胡彩蓝是在从另一个世界不断地冲击自己的价值观。
在轻轨上,胡彩蓝说自己喜欢林耀国是因为看到他望着窗外发呆的样子。
这个理由与“老师”毫无关系。
林耀国心中最初的被异化的“自我”情结则因之松动。
对于胡彩蓝,林耀国或许并没有什么感情层面的“喜欢”,然而她与盛老师的同时出现,使得两段师生恋在结构上各自变得完整,仿佛是过去的重演。
但作为这个双环结构的唯一交合点,在过去重演之时,改写命运的剧本,林耀国得以走出之前的“怪圈”。
影片最后,盛老师病逝,陈文婧主动提出离婚,多年来压在心头的枷锁似乎终于可以去掉了,然而林耀国却不再逃,因为那个扭动的异化的“应然”与“自我”终于安静了。
《男人四十》让林嘉欣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和最佳女配角奖。
这一阵子我老说hk出色的男演员太多多到可以演水浒;其实想想也是,好的女演员确实死的死走的走嫁的嫁歇的歇……梅艳芳一举手一投足,林嘉欣一颦一笑,唉……尽在不言中了。
老说苏杭的吴侬软语如何如何,呵呵,我咋觉得粤语更是幽幽怨怨荡气回肠?
小林真不错
默写课上,他坐在窗前,手里拿着粉笔,呆呆的看着窗外“我撕下一张纸画你。
将来我做导演,一定要拍这个镜头。
你不要笑,我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彩蓝的课本,书边上这里有面林耀国的侧影、那边是株开花的树。
最好的一张里,林耀国微笑着,嘴里衔着一朵花。
夏日闷热的教室,吊扇的叶片徐徐转动,最沉闷的文言课、最昏昏欲睡的45分钟,林耀国依然谈笑风声指点方遒。
老师要与学生扮好朋友,这样学生才会给面子他,才会来上课,不然就逃学或者睡觉。
讲台上的林耀国已经早已习惯扮演这样的角色,三尺讲台就是舞台,所有的辉煌就在这方寸之间,那一刻无须考虑房贷、儿子、老婆、没事打打高尔夫用“纳斯达克”赚到的钱请客的昔日同窗,那一刻倒掉的偶像盛老师灵魂附体。
讲台下一双清澈的眼睛紧紧相随,集中人生所有的精彩。
“你在讲台上那么民主,下来却这么老套”“我本来就是一个老头子。
”记忆在不断闪回。
海边山上,盛老师微笑回头“林耀国,快点跟上。
你没有去过三峡吧?
等联考结束我们可以组队一起去,去看看苏东坡笔下赤壁和长江。
”林耀国独自坐在昏暗凌乱的办公间,坐在更加昏暗的图书室,一人静静的坐着,他不太说话、不太习惯表达自己,除了在讲台上。
开心、不开心、诸般心事,藏匿压抑着,无处也无法述说,他心里有太多的结,这次第,如李白诗曰“唯见长江天际流”。
长江,他至今不曾去过;盛老师送的书,被他塞进学校图书馆书架里,长出很大蛀虫,从来没有任何人借阅过。
结发二十多年的妻子陈文靖说“我想送他最后一程”,“去吧,菲佣也有假,你在家做了二十多年的饭,就当给自己放个假吧”。
极深的落寞,再加一笔浓重的不安和失望。
林耀国没有想到,二十年了,他还会回来,而妻竟依然一如当年义无返顾的要再去找他。
自己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输在那个人手里,他承受不了;而此刻,年轻、主动的彩蓝正在步步逼近,她比林耀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
课堂下的她倒象是林耀国的老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不好你可以给我打四十分,最土就是六十分”“你必须给别人自由”“我在想,你从小一定常常反省别人、反省自己”。
港人董桥说“中年是下午茶”,红茶加奶加糖,刚出炉的两碟饼干和小面包,慢慢悠悠,与三五好友闲话聊天,那是英式的、事业成功家庭圆满的中年。
林耀国的中年是场期中会考,“做人本来就是一场考不完的会考”。
事业一事无成的压力、解不开的心结、对妻子的不满和怀疑,还有彩蓝大胆直白的诱惑。
他也要给自己放一个假,甚至潜意识里刻意重蹈盛老师的复撤——在他更年轻、与学生们年龄更接近的时候,他没有尝试师生恋,此时他却在彩蓝的引导下,渐渐释放自己。
“你刚才的眼神很凶,盯着那个流口水的老人时候。
我原来以为你会很有同情心的递上一张餐巾纸”“有些事情你不懂得。
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
十一、二岁的时候,隔壁住着一个女孩,她有一双很美很美的腿。
我看着她会心跳、会脸红的!
有一次,我趴在窗口,她在楼下等的士,我想:哇,太好了。
今天我可以好好的看看她。
正这么想着,她突然“呸”的,在人行道上吐出好大一块痰,还用那双美丽的腿去踩。
““不就说了你一句没有同情心吗?
编这么一个无聊的故事来讲,真是老套。
那你以前怎么炮妞的?
”“我以前用诚意泡码子的”他们在黄昏的林边大声说笑,流云急速的掠过楼群。
林耀国有多久没有如此开怀大笑了?
这笑里,有苦涩、自嘲、搪塞和秘密。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在电影中吟咏过两次。
一次是林耀国为有钱同学的儿子的家教做教案,找出一大堆三峡、长江的录影资料,还有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如泣如诉的二胡触动耀国与文靖,他们一起诵咏“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然而被儿子一声大喝打断“妈!
汤已经滚了。
”“哎哟……”文靖冲进厨房,诗情终归为现实的嘈杂中断。
《前赤壁赋》的第二次的出现,表达着一种宽容与和解。
妻子文靖、养子安然、林耀国,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盛老师。
“盛老师”林耀国俯身在昏迷不醒的老人身边,他知道老师已经听不到他说话,然而他还是温柔的说“很久没有跟你聊天了。
你从前送我的书和钢笔,有些我已经送人了,你从前教我的文章,有些我还记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靖吟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安然:“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小小的病房里,吟咏声错落起伏,竟似有一轮冉冉攀生的明月,流水潺潺,如人生种种美好渐行渐远。
盛老师就在清冷的月华里离开人世,他终于得到林耀国的宽容和原谅。
观《男人四十》,处处有种无法言说的凄凉。
这凄凉,下午茶里饮不到,在中国的山水、诗词、曲目中却比比皆是。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杜甫苏东坡,却从来没有见过长江、三峡。
等去了长江三峡,回来再说吧。
”淡淡的对话、淡淡的凄凉,无论面对的是生离还是死别。
张学友生涩,林嘉欣的彩蓝不应这么风尘,唯梅艳芳演出了文靖的隐忍、痛苦与挣扎。
我心目中的香港电影有两个时代,以亚洲金融风暴为界限,之前是极尽繁华,之后是流水落花。
梅艳芳们在两个时代间挣扎徘徊,,终于也随春去也。
这话外音,亦为电影增加一层落寞与凄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tlccd
充满人文气质和文化内涵的电影,应该是历久弥新的,再加上温暖舒缓的摄影风格,带着浓浓的乡愁,和对大陆的风土的思念,总让人觉得是那样的亲切与自然。
一个四十岁的男人,一个人到中年的中学国文老师,过来寂然与平静的日子,没有大的追求与理想,在校园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光辉的年华。
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光拉开了他与同学之间长远的距离,他选择疏远与无声无息。
靠自己付自己那一份饭钱来维持自己做为一个文化人特有尊严,他不想因为自己是一名教书匠而被别人瞧不起。
日子在平淡中如流水一样缓缓流过,突然间闯入的女学生给生活带来一丝波澜,让他想起自己的中学时的恋人也就是想在的老婆,此刻她正在想着另一个男人,命运是如此的重复,当年的故事,今天在他身长又在重演,无法逃离的宿命。
阳光温暖的照在面前这个纯美的学生脸上,她凑的是那样的近,以是那样的美,充满着无邪与天真,胸中的汹涌澎湃只能化作脸上的平静如水,因为他还有自己的妻子,四十岁,没有激情的年龄或者激情沉寂的年龄,是重拾那久违的情怀还是面对无边的寂寥,在妻子无法忘怀旧日情人的那一刻他选择了重拾青春,算是对自己旧日年少的补偿。
那流传千古的《前赤壁赋》,也为电影增色不少,它贯穿其中,用一种古老的情感诉说着似有若无的浓浓哀伤与惆怅,《江河水》的乐曲响起,那悠远的长江,无声的流淌,流过了千年的岁月,流过的了万古的年华,流过那滚滚红尘,流过那古往今来,流过那消逝不见的帝王与生民。
这部有名的片子也是才看,应该也算是相见恨晚。
难得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之后、回归之后余温尚存的用心之作。
许鞍华风格都不意外,张学友稳重表演令人赞赏,林嘉欣自是印象深刻,梅艳芳大家风范拿捏自如。
不去着重谈及所谓”中年不惑“的本片主题。
已有评论里”黑白灰“的归纳——虽然我并不完全赞成这个”灰度“的结论,在回复里也有更高格局的”包容/原谅“的共识文字——这固然是本片最难演绎却是演绎得非常精彩得特色所在。
最想强调的感受其实是一开始就从”万历十五年“里令我耳目一新的观感:那么商业片泛滥的香港,来一个如此串联起中华文化脉络的书本符号;这必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和故事。
及至张学友饰演的林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纯正的文言文名篇、收集长江三峡的风景和诗词、背诵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和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这其中的节奏和韵味,地道十足,一股更甚于经典咏流传的中华文明文化之风扑面而来,既熟悉又亲切,更因为影片所处的香港城市背景,而显得更加珍贵。
影片的气质和人物的气质,都在这个铺陈和反复呈现中,丰满而深厚地立起来了。
我知道在高度都市化的香港这个东方之珠,中西文化的交融里其实有一批渊源深厚的中华文化根源脉络,一直顽强不息的成长,并且正是因为其前沿节点的地位和实力,反而得到了更加特别的保护和弘扬;只不过在高度模式化的电影产业里,能够字正腔圆的进行定位和表达——须知这是要服务从属于故事人物以及整部片子的必须考虑的商业逻辑的——仍然凤毛麟角,而《男人四十》在总体上和细节上能够全方位地将这种文脉嵌入片中,不能不令我倾佩和赞叹。
因为这个,许鞍华等创作团队,本身就是这种文脉的传承者。
这是这个片子其实甚至大于前述的“四十男人师生恋”的主题更令我印象深刻必须记录的所在。
文脉之外,“文艺”仍是本片的最大标签。
——舒缓从容的节奏,行云流水。
即使是古灵精怪的小女生,厚积薄发的师生恋,也没有那么虚张声势地过分渲染。
也有各种矛盾和冲突,都在潜移默化和点到为止中交待过去。
按理说,这其中数十年的喜怒哀乐,换了其他影片免不了慷慨激昂和泪流满面——用人到四十的成熟与稳重,来控制了全片的基调,就有了隽永的风格。
——回忆和现实交织闪回的叙事。
过去的一场师生恋和同学恋,与今天的一场师生恋;平行叙述,时而前后印证,既交代清楚,又能互相引发,进而推进故事和人物发展;精妙复杂,殊为不易。
这也是典型的文学式的表达逻辑,催生了更加幽深绵长的共情和体验。
——几篇原创的作文,均是片中的亮色。
《端午偶拾》和《第一次》各具特色,前者大开大合、开篇就树立了林嘉欣/胡彩蓝特立独行的女主形象;后者更是全片对于“男人四十”的一个自白书,等于是一个内心独白。
——这又得提到片中的诗文了。
如果仔细研读,其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在内容上、隐喻上,与片中的故事和人物相得益彰的更显示出这样的国文的精美、中华文化之伟大、其与时代的融合与生生不息——等等。
其余几个附记:——林嘉欣的北美身世和经历,大约是其与港台影视摩擦生电的性格化爆发;已有评论“天真的性感,不羁的诱惑”,更无言辞比这到位了;——林/张从深圳回来前一晚的住店细节,有诸多讨论。
更倾向于事件已经发生,但张回来说明的情节,仍令人困惑:他能说什么呢?
而且从评论区看到,判断其二人早已发生的逻辑是有道理的(后来那样的说话方式),那么就更不应出现其在此解释说明的情节了不明白——张学友此片出演完全值得上大奖。
香港金像和台湾金马没有给他,不合理;大概是觉得他的歌唱大奖已经拿的够多了吧?
胡彩蓝林嘉欣:聪明叛逆的青春期,却又处处透露着聪明有主见,相比林耀国更为洒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为自己负责,这样有个性的女孩,应该会让每一个处于不惑之年的男人心动吧。
这个女孩总是能让林耀国平静的心再起涟漪。
尤其那一句你要习惯没有我的日子,这个女孩子真是聪明,知道这个男人喜欢上她了。
林嘉欣演技5星。
陈文靖梅艳芳:年轻时的她应该是和年轻胡彩蓝一样,聪明早熟,肆意生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敢爱敢恨,后来当盛老师说出回台湾那些话时,她选择不告诉他怀孕的事,去打胎,她骨子里是倔强的,是有主见的,20年过去了,她依旧是倔强,她要去照顾盛老师,不顾丈夫反对。
当她对儿子说:如果只是为了解决问题,怎么可能过了一起过20年。
平静的说出这样的话,这个女人真是理智又充满智慧。
可是后来她逃避丈夫向她解释在外边过夜的事,又莫名让人心疼,她不想听或者说害怕听到丈夫出轨的事。
尤其结尾,陈文靖对林耀国说:没办法和我一起生活可以出去找工作。
她说这句话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她害怕丈夫会同意离婚,又觉得对不起他,因为自己所以这些年一直穷困潦倒,是试探却又担心试探的结果。
因为她真的爱上这个男人,不是因为感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是因为他的人品。
梅艳芳虽没有太大发挥演技空间,不过肢体语言倒是把一个家庭主妇诠释的淋漓尽致,什么角色都游刃有余,看过她的其他作品再来看这个,大跌眼镜,如果给她多些时间,或许能获得更多电影奖项。
张学友林耀国:我看到的林耀国真别人的是个好男人,接受妻子过往养大儿子,尤其是那一句我想当了老师就可以每天都看见她的正脸,真是感动,对于胡彩蓝感情总是在克制,多年来没有改变自己曾经的梦想,即使贫困依旧做喜欢的职业,对非亲儿子那么好,宽容的去看盛老师,对于妻子,即使没有那么爱了,依旧舍不得离开。
很符和张学友本身气质,温和,宽容。
林耀国和陈文靖最后应该不会离婚,毕竟林耀国是个好男人,俩人就是那种即使不爱了,也舍不得离开的夫妻。
日常生活:一個悠閒的沙灘,卻是黃昏……〈男人四十〉整部電影帶出濃烈的生活質感,質感的豐厚的支撐在於場景的力量。
電影開首的場景是一個悠閒的沙灘,中年男人林耀國拿著一本《萬曆十五年》,向兒子訴說和諧家庭背後的風暴般的故事。
沙灘的意義在於參差對照的力量,表面看來悠閒,林耀國在平靜地讀書,誰也不知道他的內心的紛亂和激盪。
然而沙灘的時間是黃昏,鏡頭(即導演)似乎出賣了角色:內心總從某些表象裡露出馬腳,與此同時把電影重要的主題:時間,帶出來。
整部《男人四十》都發生在最日常的空間裡:學校、細小的房子、公園、醫院等。
可是最強烈的情感關係亦同樣在這表面上平平無奇的空間裡發生:胡彩藍(林嘉欣飾)表面是一個反叛的學生,卻有挑釁整個理性制度的力量,愛上國文老師(看似最僵化的科目),自立開店,漠視大學魅惑,以輕鬆的姿態向主流意識形態說不。
胡彩藍表演的,是一種女性力量,在學校裡、商場裡、公園裡,每一時刻佔著先機(相對林耀國)。
一本畫滿老師咀臉的課本,可以拆掉天空。
但原來一切師生戀婚外情的出現,為了揭開一段傷感往事:林耀國的太太陳文靖(梅豔芳飾),與自己最敬愛的盛老師(庹宗華飾)相戀,陳文靖未婚懷孕,盛老師不打算負責任,還是少年的林耀國成為陳文靖的唯一救助者,二人到深圳墮胎不遂,生下兒子安然,一切風浪過去了,隱沒在房子裡、書架裡、床子下,卻沒有消失的可能:反過來說,正因為日常生活空間具有相當的隱藏性,愈是隱藏,那反彈的力量更大。
整個和平的城市永遠在移動。
於是《男人四十》中的日常生活空間有新的意義。
日常的場景,是「時間淡化一切」這句美言的具體化(與此同時打破它),每天瑣碎的細節:上班、下班、買餸、吃飯……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彷似真的可以忘記一切。
當陳文靖向兒子安然說出故事的下半場,日常生活場景的功能立刻變成為失效的止痛劑:陳文靖在暗暗的廚房,埋藏不了一股清晰的聲音──她記憶猶新。
日常生活的埋藏之力,完全被推翻。
林耀國的位置轉換林耀國處於男性的位置,在整部電影中表現無力:總是受事者,他無法知道胡彩藍和陳文靖的內心,亦只能跟隨著陳胡二人的反應生活。
他與胡彩藍發展一段出軌戀情的時候,把胡彩藍視為一個障礙,並以「越過障礙」獲得主體性幻覺。
與此同時他與胡彩藍的師生戀,實際上是把自己當成陳文靖,具復仇意味地強行與陳文靖交換位置。
到頭來他當然失敗: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越過這重障礙,他知道自己的屬性正是安份地飄流:《前赤壁賦》的重點之一;因此電影最後部分他清楚冷靜地向陳文靖提出離婚:反過來在這一刻獲得了主體性。
前赤壁賦:吟詩的聲音電影的傷感之處在於,即使個人的力量如何強橫、一生的故事是如何風起雲湧,面對生死,我們也只能退回日常生活之中。
但《男人四十》最後向觀眾提出的,是吟詩的聲音的可貴。
結局一段林耀國一家在盛老師病危的床前一同唸著《前赤壁賦》,吟詩的聲音成為了想像的共同體:《前赤壁賦》的最重要觀念在於以豁達消解永恒與一時的矛盾──我們總會離開世界,而世界卻不停流動。
而詩文,正超越了時間撼動人心。
而唸的重要性在於:把感覺轉化成聲音,再流動別人的內心,把孤獨的閱讀變成一種流動的互通。
這亦是導演對於國文的執著與癡迷,把生活詩化的一個過程。
第二次写关于男人四十的影评了第一篇写的过于粗糙 很多事情没有讲清楚 这个电影真真是让我魂牵梦绕了 动不动就想拿出来回味一下(在睡前的几分钟内)本来想看一点写一点以免遗漏的 但那样又太过流水账 没有重点 于是还是决定看完了再写 挑出印象深刻值得思索和玩味的 再好好说一说。
陈文靖x胡彩蓝的正面林耀国当学生时暗恋坐在前面的陈文靖,他对儿子说,当时只能看到她的马尾,他想,如果他是老师,就可以看到她的正面了。
这时我在想他当老师难道是有这样一个执念在?
后来穿插着一个洗澡的画面,画面中的林耀国不停用水冲着头,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胡彩蓝的正面。
其实我一直在好奇,林耀国到底喜不喜欢胡彩蓝。
可能冥冥之中,他将旧日的执念—陈文靖的正面,与眼前所见胡彩蓝的正面所重叠也未可知。
也许,这一切都是一个重复。
当初的语文老师喜欢陈文靖,他可以看到她的正面。
而如今,林耀国可以看到胡彩蓝的正面,他或许不知不觉在将自己代入自己的语文老师,将胡彩蓝带入陈文靖,想要继续复制当年的故事…毕竟陈文靖对于语文老师也有所执着,他有些嫉妒,所以借此报复。
林耀国x胡彩蓝相处的小细节林耀国第一次与胡彩蓝约会时,整个人极其不自然。
不敢看周围,执着于眼前的冰淇淋和果汁。
当胡彩蓝把两人的饮料交换时,他则下意识看看周围——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每次我心虚的时候,都这样。
两人搭电梯,胡彩蓝在前面,林耀国在后几个楼梯,没有眼神交汇,想假装不认识。
看电影的时候林耀国坐在座位的偏右边。
本来只是无意的看时间,却看不见。
胡彩蓝把她的电子表拿到两人眼前看,接着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很妙的镜头:明明灭灭的电影院灯光下,胡彩蓝细细的腿,和他的腿,并排靠着,并没有靠在一起。
他戴着手表的左手克制地放在自己的腿上,和胡彩蓝的腿仅仅几厘米距离,动了一下,又安分下来。
无名指上的婚戒在黑暗的环境中闪闪发光。
这是一个充满许多矛盾的镜头。
后面第二次约会时则被道破心里活动:明明在做着自己认为不对的错事,却企图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弥补一下”,自欺欺人。
比如并不光明正大地和胡彩蓝站在一起,假装二人不认识,或者是偶遇。
在看电影时,林耀国则往旁边靠了靠,因为距离太近——想欺骗自己,其实不是故意买在一起的票,其实并不认识对方。
这一切,一刷是我都归结于:林耀国害羞。
他骨子里是非常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x学友演戏的小细节第一次和胡彩蓝约会日子,也正好是老婆第一天去照顾老师的日子。
晚上吃饭的时候两人并无眼神交流,后来盛汤的时候林耀国看着老婆,似乎在确认老婆的心情,或者是,照顾完旧情人回来的老婆,是否有什么不同。
x关于长江电影中第一次提到长江应该是找录影带的时候,林耀国说长江变化很大了,接着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应该是两个人一起在语文课上被语文老师教的,这是一个共同的回忆以及情怀。
第二次提起或许是教小朋友《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时候,穿插着语文老师带着他去登山,并允诺一起去长江的画面,林耀国说:没有,我没去过长江。
最后尾声,林耀国抱着痛苦的妻子,跟她说,我们一起去长江吧。
可能也带着语文老师的一些执念,可能到了最后,林耀国也释怀了,去长江是一个仪式感,是放下了以前和陈文靖一起学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放下了语文老师与他的情义,是带着陈文靖完成了语文老师的执念,放下了以前暗恋陈文靖的那些野草般疯长的情感与往日时光,也放下了这段他执着的婚姻。
他也不在意了,不在意妻子去照顾别的男人,不恨语文老师了,也不爱了。
可能还没到那个年龄,可能还没有那样的人生阅历,所以很多很多东西都无法理解~~~ 男人四十,可能会有众多无奈,众多诱惑,众多烦恼~~~ 歌神 演技厉害,将这样一个男人演的隐忍~~~ 林嘉欣好有,将那样的一个学生演的不让人讨厌~~~ 给梅姑的表演空间不多,但是 演技派无论在哪,就是演技派~好喜欢安然~
老公让我看的,我现在很慌,我怕他四十岁出轨-.-
想到了我的语文老师
林嘉欣的亮相就像《伊莎贝拉》里面的梁洛施一样惊艳,三峡的部分所影射出的情怀真是深入我心挥之不去
曾经眼力好到能洞穿马尾那头的面容,如今老花看一上午书都翻不了一页。不知妻子是否为了报恩才共度二十载,偏要在她不归的傍晚带儿子大快朵颐来报复。深圳彻夜未归的解释被咽了回去,医院里初见儿子的激动却记了起来。我们背了那么多长江的诗词,若三峡一灌水,很多地方会淹没,很多感情是否也会消失。
大眼鸡的引擎逐步失灵了。它在海中心飘汤著,其他人也许还不知道,但,它自己知道。
“D人锺意睇小说,系因为锺意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局,但系咪个个结局都系你想要噶?”林嘉欣实在很适合这种纯真而又带着一丝狡诈的角色……不过,还是很可爱的!
看不大懂,看着好闷,感觉没有女人四十好看,等过些年再来看吧。
看得出许多叙事和摄影的新尝试,然而许鞍华对状态、情境的自然重现(创造)远远超过了对类型叙事的控制,因此本片中既有她渐渐过渡到自己最舒适创作路径的倾向,当然也有技术层面的相互撕扯。于此对观众来说话各取所需吧,追求一种全然的沉浸自洽并不是阅读它的最佳途径。
演的真棒,中年男人的游移不定,其实不太有普适性,主角一方面有着逃避与倔强心态,另一方面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有着沉湎于传统诗词的温柔内心。很多游移的剧情都聚焦于张学友扮演的主角下内心的些许波澜,林嘉欣的配角也有种青春隐约的娇嗔,虽然拍的不落俗套,归根到底还是男人与出轨欲望的克制那点心思罢了,说破了就是美化。比起同题的“女人四十”并不接地气,反而文艺的很。
不知是不是张学友演技太差的缘故,林耀国这个角色被塑造的过于懦弱与幼稚,与胡彩蓝的性感早熟形成鲜明对比,觉得看的很不舒服。
喜欢这部电影,非常之喜欢!导演导得好,演员选的妙O(∩_∩)O,演的更好。是我看过张学友演绎的最好的一个角色。淡淡的味道,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是我喜欢的调调。想起上中学时暗恋的物理老师,还有视我为掌上明珠的语文老师,不知道,你们现在还好吗?
没意思
比女人四十平淡了许多,学友的演技还是一贯的好
觉得没有女人四十拍的好。这个四十的男人,忍受人间冷暖,却没有丝毫成长的意味在里面。
中年男性国文老师,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国华,对这种角色真没一点好感,美化师生恋是最不能接受的。中年男人的困境离不开出轨,中年女人的困境离不开男人出轨。男人毫无起色的中年,需要通过女学生的仰慕获得一些成就感,到死都离不开裤裆里的那点事儿,现实中四十岁的已婚男人真的还有性吸引力吗?和女人四十差远了。
令我伤感的只有时间和那音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本该感受到国学之美,却一直只在年代感久远的色调里看到偏迂腐的味道,整体不太喜欢。学生时代曾觉得,英语和语文老师最容易有师生恋,因为情景和语言容易让人陷进去。但不知是不是自己变了,如今不好这种深究极伤的文艺青年的陈词滥调。跨越二十年的两段不同时期的禁忌恋,一段如父如子的阴影过往,以及结尾不知走向如何的长江边的杜甫李白......想想都觉得感情这玩意太伤了。然而猜测啊,两个儿子也成了文靖的骄傲与支柱,她这20年估计自己也不会后悔。另外,感觉这个故事线可以换个比男人四十更好的电影名。以及,林嘉欣是真美。
3.0。情绪带动算是到位,看这电影,我只加强了信念:男人不出个轨那都不符合人性,那都不正常……这个世道人心也是变了……
三星半 三峡情结就是看此片拉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