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片刚开始的时候,David有笑着说过几句话,大意是,我们厨师在厨房之外感觉什么都不会,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样子,但是走进厨房,我们就好像是特种部队。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是真的很热爱烹饪吧。
因为热爱,所以所有的精力只能放在这一件事情上,所以即使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变成了一件有点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过越往后看,我越觉得我把“热爱”这种情感看得太过轻巧了。
如果真得热爱一个事物,你是不会独自守着这个事物的,你想做的不再是自己如何把它做得更好,而是要怎样做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也了解这个事物,并且和你一样开始对它痴迷,愿意为了它更长久的存续去做之前不会做或者不愿做的事情。
就像爱一个人一样,当你热爱一个事物的时候,你也会想着去了解它更多的细节:它过去是怎么样的?
它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它是否还有我所不了解的一面?
充满期待又小心翼翼,在它过去的故事中或喜或悲,然后更添誓死捍卫它的决心。
老实讲,有几个人会在一开始就喜欢上David这样的人呢?
正如他的朋友所言,他讲话总是很大声,有很多自己的看法,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喜欢和别人争论,永远一副要掀桌子打架的样子。
刚开始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他张嘴就是F**K、Damn之类的脏话,简直让我崩溃。
但是看完整个纪录片之后你会发现,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铁骨柔情的亚洲人,虽然他从小在美国长大。
只要是面对和食物相关的事情,他都会充满敬畏之心,情感会变得异常的细腻丰富。
一个会在摄像机面前对一个不怎么熟的女士说“你什么时候可以放弃假装你那该死的丹麦口音”的粗鲁男子,却会在吃不惯中国宫廷菜中的海参时不安地让身边的人转达自己的歉意,表示只是自己不喜欢这种口感而已;在听到炸鸡在黑人种族那里意味着种族歧视的时候,眼中的错愕一览无余,在之后的采访中都面带悲痛之情,和黑人对话的时候,也变得小心翼翼,就连讲话的分贝都降低了不少;最让人触动的还是“烤肉”那一期,他去到日本的一家餐馆里,平常都只会大声地说f**king delicious的人,那天却一直笑嘻嘻地问餐厅里的工作人员"你知道这个很好吃的,对不对?
”。
我还纳闷这个人今天怎么怪怪的啊,然后过了一会儿就看到他眼圈都红了,之后他就跑进厨房说要和主厨拥抱一下,主厨就彻底眼含热泪了.....作为一个很喜欢吃的人,我觉得这世上并没有任何食物能够好吃到真得让人流泪。
David会这样,更多的是因为理解做出这样的食物的主厨的心情吧,知道他为了做出这样的美味一定花费了很多心思,但是这些心思却不能被大众所知或者说他的努力和才华没有被大众所认同,这实在太憋屈了!
这就跟他在和西方饮食代表辩论中被攻击是在嫉妒意式料理的地位的时候一样,他说他不是嫉妒,而是气愤,气愤亚洲饮食为何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地位。
最后一期中David说道,我也有不喜欢的食物,我也有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为更多人做出价廉味美的食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关于一切被热爱的事物的共同真相吧:它并不是总是完美的,它给你带来的也不会总是愉悦,但是毫无疑问,它一直是你感到幸福的理由。
哎呀,真是太羡慕这些年纪轻轻就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的人啦!
美食文化纪录片,还不错,试图把东亚菜系提升到和意大利餐同样的高度:对于美国人而言,二者都是随移民而来的外来餐种,但意餐的地位陡然直升,东亚菜包括中餐等却被认定为中下水平,甚至遭受歧视。
对于这样的歧视,我认为有三个需要处理的基本点:1.种族、文化、性别、阶级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没吃就已经有想法了,吃了果然印证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一旦有了这种固有观念,人从本能上就会拒绝异质文化,拒绝去理解、尝试,更难以尊重、包容,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异质文化的贬低、抹黑和歧视(或许“妖魔化”这词儿更准确)。
2.味觉舒适区,或当地人的固有的饮食习惯。
我就爱吃这口儿,别的我不尝试。
这类人嘴上会说着“哦,我当然尊重你们的饮食文化,你们的美食很棒!
但是,抱歉,我不习惯于吃这些美食,所以现实中我并不想去尝试。
”也许他们是表现出了对异质文化的某种尊重,但内心深处他们还是排斥的,所以实际行动上就不会选择去吃。
不批评、不尝试、不关心,也就是不在乎:你过你的,我过我的。
3.有的食物就是不好吃。
无关文化多样性、尊重和政治正确,不好吃的东西就是不好吃。
举个例子,片中出现的中餐不要说外国人了,我跟我老婆看了也觉得大部分都不怎么样,不论其是否为地道中餐,都引不起我们的食欲。
还有,MSG(味精)我俩真的从小到大几乎就没吃过,因为加了之后鲜的恶心,享不了。
人之蜜糖,我之毒药。
有些东西对有些人而言就是生理上的不好吃,咱也犯不着强迫别人去吃不是?
我尊重你吃的权利,你也应该尊重我吃的权利。
要不然,沟通和理解不会长久,割裂和谩骂才是必然。
尝试吃印度菜,但不想直接下手吃印度菜,我觉得体现了“以个人自由选择的方式,在尊重多样性和尝试可能性的基础上,接受异质文化”。
——我不喜欢任何“强迫观念”,不管是他者强加给自己的还是世界强加给自己的,甚至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我都不喜欢。
我不会因为别人告诉我“好吃”就说好吃,也不会因为自己觉得“好吃”就必须让别人都认可其好吃。
你来,是客人,是朋友;你不来,是邻居,是住户。
各自的梦想,汇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世界,放得下不同的梦想。
第二季投入了更多的儿童、女性、阶层偏好、印度和东南亚。
Much politics than foods. 说起文化选择和尊重,我当然也尊重印度菜,实际上北京也有一些印度餐馆,也还能吃。
可是,我绝对无法接受用手抓着吃饭,就像我不会选择手抓火锅。
这时候有人就会说,“不,你不能这样吃印度菜,这样是不符合印度文化的。
”我说:“朋友,我接受也愿意尝试印度菜,因为我想体验美食文化和世界的多样性,我也尊重印度的饮食文化。
现在,可否请印度文化对我的自由与选择也表示一下尊重,不要为了我用筷子、勺子、刀叉或是手去吃印度菜,而要求我去接受我绝对无法接受的习惯?
你有你的习惯和尊严,我也有我的自由和选择。
尊重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单方迁就。
”观看地址:【第一季】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7411K7Xo?p=1 【第二季】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7411K7Xo?p=10
片名叫Ugly Delicious,译为《不中看的美食》,事实上看那些美食卖相也并不差啦,译为《其貌不扬的美食》岂不更好?
刚刚上豆瓣找剧照,发现片名又变成了《美食不美》,还不如不改。
简直是厨师们的噩梦第一集讲披萨,讨论了正宗的奥义。
众所周知,那不勒斯的披萨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那里是披萨的发源地,看过一篇游记,那里有一家店总是排着长队,曾多次在世界最好吃的披萨里排名第一。
曾经也很执着于所谓正宗,偏执地认为美食必须到当地吃正宗的才好吃。
于是,跑到武汉吃热干面,纠结地筛选着琳琅满目的店,跑到杭州吃片儿川,跑到云南吃气锅鸡,过桥米线,跑到苏州吃青团,腌笃鲜,跑到重庆吃小面,每到一处,总是苦苦搜寻当地特色美食,只为吃得正宗。
剧里对正宗的定义很赞同,意大利美食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你人在意大利,他们就地取材,基本不进口食材,从而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加上身处在那样的风土人情里,会觉得好吃到哭。
而离开了原产地,依靠进口所谓正宗的食材,也不可能复制原产地的美味。
虽然现在的物流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跨国物流还是没办法做到极度新鲜。
过年的时候花了200多块在网上买了波士顿龙虾。
所谓波士顿龙虾,其实产地是加拿大,只是龙虾采集后通过波士顿港发往全球各地,故得名。
店家在上海,应该是收到龙虾后在上放养,再销往全国各地。
北上广深,江浙沪地区包活,二线城市包鲜。
结果龙虾发到老家汕头县级市,花了近四天时间,龙虾当然是必死无疑,然后又放到冰箱冷冻,年三十再拿出来解冻。
黄油,白洋葱,迷迭香,橄榄油,固然是全西式的黄油龙虾,食材不新鲜,再好的辅料也是白搭,肉质真的一点Q弹感都没有,更别说鲜甜了。
所以这种蠢事以后是不会再做了。
那么离开了意大利,是不是就吃不到好吃的披萨了?
那也未必。
任何名小吃,掌握了其奥义,再结合现状加以适当改良,虽然美味无法复制,起码可以创造另一番风味。
比如剧中谈到美国一家披萨店,采用当地水牛制作乳酪替代意大利所谓正宗乳酪,这种乳酪通过进口需要七天,而且成本可想而知,成品也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
以及日本的披萨店加入鱼肉,特殊的酱料,绝对的不正宗,但也差不到哪里去。
第二集讲塔可。
之前对这个食物还知之甚少。
看完后觉得,这不就是肉夹馍,煎饼果子么?
区别就是肉夹馍是面粉做的皮,包的肉,煎饼果子绿豆磨粉做的皮,包馃篦儿,鸡蛋等,任君选择。
剧里也提到这些相似的食物究竟先起源于谁的问题,其实又何必去争论谁是正统,谁是正宗的问题?
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只是灵光一闪,创造出来了,然后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后代们就要争吵了,这是我们的,我们的专利,你们用就是侵权!
其实大家吃着从小吃到大的食物,吃得惯,吃得开心,不就挺好吗?
关于移民问题,一墨西哥厨师在美国两度遭驱赶,回墨西哥后被告知永久不得回美国。
另一墨西哥人在美国开了家塔可店,生意很好,交税,招工,创造工作岗位和GDP,没干啥伤天害理的事,却没有容身之处。
塔可来自文化极度交融的墨西哥,美国本身也是多种族多国籍交融的国度,是否能给一些勤劳善良的人民一点喘息的空间,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第三集讲家常菜。
关于家常菜,张大卫起初并不会在他的餐厅做,因为卖相不好看,后来也放下了这个执念,人们乐于接受丑陋的食物,只要它是美味的。
有个观点很有意思,就像人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们也无法两次做出同一个菜肴,即使你的菜谱不变,有些变量却是无法控制的。
说到有个大厨老公,多数人可能会觉得作为老婆很幸福,可以天天吃到大厨的手艺。
而实际上像张大卫和雷内,都是在餐厅里忙活了一天,在家里反倒很少下厨。
感恩节那天回家准备大餐,张大卫就连吐苦水,在家里什么都得自己干,你不能指使你的家人,不能对他们大喊大叫,不能大喊:“清洁工,把这里打扫一下!
”在餐厅威风八面,到家里却默不作声。
第五集讲BBQ。
光美国一个国家BBQ就分很多种。
还互相都不服谁。
讲到一个农村82岁的老奶奶凌晨两点就起来准备烤肉,八点就有客人上门来吃了。
一个顾客握着老奶奶的手说很好吃,下次一定再来,老奶奶热泪盈眶。
我想这就是老奶奶坚持了50年的原因吧。
倒不是说这能挣多少钱,她的成就感更多的是来自于客人对她的信任和肯定吧。
日本一家小馆子里的烤鸡杂串,张大卫吃得连声称赞,当他激动地给厨师拥抱时,厨师热泪盈眶,我想这是厨师最自豪的时刻吧,得到客人发自内心的赞赏。
让我想到《圆桌派》有一期讲到匠人,聊到寿司之神,如果是男顾客,手一握,140颗米;如果是女顾客,手一握,120颗米。
神乎其技。
天妇罗之神,每一次烹饪都恰到好处,对每一种食材在烹饪时间上的把握游刃有余,每一次按烹饪时间长短以及客人进食速度,恰到好处地把完美的食材呈现给顾客,对待烹饪像对待艺术那样认真精进。
真正好的食物能感受到厨师的用心,这也是美食的奥义所在。
第六集讲炸鸡。
想不到炸鸡这个词还能跟种族主义扯上关系。
食物不该都是带来美好享受的吗?
介绍了各种炸鸡秘方,但是就是对油炸食品不感兴趣,最多下次再去KFC试试吮指原味鸡。
第七集讲中餐。
美国人眼里的中餐,美式中餐,以及近几年拉斯维加斯的正宗中餐。
中餐在美国的地位低下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期中国赴美移民地位低下,充当廉价劳动力,后来连廉价劳动力的资格都被剥夺,只能进入洗衣和餐饮两个行业。
鉴于中餐价格偏低,食材源头不可追溯,美国人难免对成品健康与否存有疑虑。
而且中餐服务水平有限,有些菜品很难准确翻译到位,以及由味精引起的“中餐馆综合症”,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中餐在美国餐饮业中的地位。
味精这东西我从来是抵触的,因为他非天然,摄入过量会有不良反应。
虽然说那要摄入很大量,但也不想冒这个风险。
我自己做饭从来不放味精,鸡精。
在外面吃饭就不能避免了,不过尽量不去那些很明显放了很多味精提鲜的店面吃饭。
让我惊奇的是剧里的张大卫倒是味精的坚实拥趸,一点都不反感做饭时使用味精,说盐能吸附在味精上。
他跟一个科学家请了几个美国人到一个小房间里,询问他们对中餐的看法,有人说吃完中餐会头晕,头痛,有不良反应,基本都是差评的。
究其原因,都把责任推到味精身上。
然后张大卫默默地掏出几包薯片发给在座的各位,大家漫不经心地吃起来。
张大卫问是否有人觉得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没人觉得不适。
于是张大卫示意包装上的谷氨酸钠其实就是味精,所谓的吃中餐引起不适其实是心理因素作祟,即所谓的“中餐馆综合症”。
还真别说,不说我还不知道薯片里也加了味精。
不过已经很久没吃薯片了。
自从发现了网易严选的薯条脆,就再也不能接受其他各种品牌的薯片。
私以为薯条脆已经在土豆成为零食领域里算是极致了。
M记的薯条就是快餐水平,汉堡王的不错,有些西餐馆也有出品不错的薯条,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零食范畴,食物总是新鲜的最诱人,而有些美食如何不添加防腐剂地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却依然是个难题。
第五行:味精前些天心血来潮买了包薯片来吃,距离上次吃薯片估计得好几年了。
看了看配料,赫然写着“味精”二字,在超市看了看其他品牌含蓄点,写着“谷氨酸钠”。
刚开始吃的时候感觉不错,久违了的感觉。
快吃完的时候已经感觉恶心了,每次都是吃多了就会有这感觉。
太久没吃会很想念,没吃几片就很讨厌,这是不是种病?
估计有生之年不会再吃薯片了,不过人生啊,谁又说得准呢?
最后一集讲饺子。
对比了意式饺子和中式饺子。
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面皮包馅料。
意式饺子用料比较讲究,剧中提到所用的干酪就极其稀有。
有一种饺子看起来好小,包起来就费劲,吃起来也不痛快。
一份小笼包在中餐厅的价格可能是8美金左右,但是如果是在意式餐厅,同样的东西一个盘子里只放两到三个,价格可以差好几倍。
张大卫因此对亚洲食物没受到重视而愤愤不平。
其实就蟹黄汤包来说,其用料也不可说不讲究。
拆蟹肉,做皮冻,包成多少褶的包子,无一不是技术活。
但这也不表示它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顶级餐厅的认可。
张大卫来到东北一大妈家中,看她用朴实无华的大白菜,猪肉等做成水饺,极其普通,却也美味。
相对于讲究的用料,有些美味的秘诀只在于传承。
就像有时实在不知道吃啥时,我也会包饺子吃,因为它简单,又能填饱肚子。
那是小时候跟妈妈和其他大人一起包饺子的时候学会的,也就传承了下来。
说到底美食究竟是什么?
是简约而不简单的怀石料理?
是精致讲究的法国菜?
是推崇正宗的意大利菜?
还是中国传承了千年却难登大雅之堂的街边小吃?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或许我们的味蕾所追求的美味,不过是我们儿时留存在大脑深处最初的记忆。
才看完第二集,太强的价值观输入略令人反感啊...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说到具体的食物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有刻板印象,为什么pizza和taco待遇相差那么多,仿佛就要把pizza拉下神坛(那还是你意大利老祖宗,人家设立一个传统pizza协会就不思进取似的),仿佛就要替taco正名(说着什么taco其实不是Taco Bell里那样的,再找来几个原始场景镜头,又何尝不是从居高临下的角度压制,还不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用食物来讨论政治,大大的狡猾。
不论是什么文化传统的代表食物,都有兢兢业业的手工人,也有追求效率管理的大企业,都有坚持传统的原教旨,也有求新求异的冒险家。
如果对待两种食物,侧重点却不一样,反而是对食物本身不尊重吧。
嗯...一点看法,很不成熟。
这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领略了食物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下饭美食剧”被网友们挖掘出来。
大多数美食纪录片,都在向人们孜孜不倦地介绍着,食材如何讲究、烹饪如何技艺高超。
镜头中的美食更是色香味俱全,让食客们垂涎膜拜不已。
不过总有人不走寻常路,常年不按理出牌的网飞NetFlix就为大家带来这样一部并不“美”,极度接地气的美食大片——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导演: Eddie Schmidt / 摩根·内维尔 / Jason Zeldes / Laura Gabbert主演: 大卫·张 / 彼得·米汉 / 阿兹·安萨里首播: 2018-02-23(美国)
片如其名,与其说是美食节目,不如说是“丑食节目”。
人可以很丑很温柔,食物也可以很丑很美味。
这部纪录片的宗旨在于,食物只要好吃就可以。
除去那些虚头巴脑的噱头,味道才是第一位啊!
所以片中介绍的美食都是非常之接地气,绝对没有三六九等之分。
全片共有8集,镜头对准了8类在美国难登大雅之堂,好吃却卖不出价钱的美食。
披萨、塔可、家常菜、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子饺子……片中出现的食物们,只需要叫个外卖就能吃到,绝对不用仰望!
但这些“大众”食物,总是被美食评价家长期忽视,莫非只因为逼格不够高?
纪录片中,韩裔美籍厨子张大卫(David Chang)带朋友们踏上令人垂涎三尺的跨美食之旅,从美食出发,讨论了烹饪哲学,文化差异,种族歧视。
讲述食物的前世今生,背后的饮食文化,以及不同菜系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探寻世界各地真正令大家心满意足的美味佳肴。
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交织融合的地方,食物种类自然也是五花八门。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同样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而无法避免的种族歧视,也隐约潜伏于食物的三六九等之中。
总有些食物是“高大上”的,有些食物是“低人一等”的,很多时候吃什么,决定了你是谁。
这就好比很多人喝星巴克会自拍,但这种自拍的热情,也许不会发生在路边摊大排档。
人们会给各种食物打上标签:黑人吃炸鸡,中国人吃炒饭,韩国人吃泡菜,印度人闻起来一股咖喱味……这些刻板印象,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潜在的歧视。
而《美食不美》的主持人美籍韩裔厨师张大卫,披着美食的战旗横空出世。
亚裔身份的他,在其中体会最深。
直率的他,就是要尖锐戳穿美食背后的偏见。
张大卫 David Chang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他在《美食不美》还探讨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美食的正宗有那么重要吗?
什么时候美食也要论出身,这也是一种对食物的偏见。
譬如说拿波里披萨,这一源自意大利的食物。
正宗的拿波里披萨要用意大利小番茄,配意大利的马苏里拉芝士,再配上罗勒叶烹饪,卷边的占比也必须统一。
但如果在美国,等意大利小番茄运到,也不新鲜了。
还不如因地制宜,用当地的食材,满足当地人的口味。
在美国可以用本地奶酪,在日本甚至可以用芥末和金枪鱼。
在中国,用水煮鱼做披萨,也未尝不可啊!
世界的联系越来紧密,我们没有理由固守原来的套路,而拒绝融合与创造。
大卫并不是反对正宗,而是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正宗。
可能美国就是个大熔炉,任何文化到了这里多少都会有变化。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的中餐。
中餐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菜系,七大洲都有它的身影。
包括南极洲,南极最大的科研中心麦克默多站,每周一都是中餐之夜。
宇宙中也有中餐,美国宇航局甚至为宇航员供应糖醋里脊。
毫无疑问,中餐在海外也非常受欢迎。
美国的中餐馆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德基加起来还多。
像是左宗棠鸡(本土好像没有这个菜式)和春卷都是美国人耳熟能详的菜。
有句玩笑就说:“美国人一年364天都吃中餐,只有一天吃火鸡。
”
可是美式中餐,完全不是我们常见的酸辣鲜香俱全的中餐。
它们多半是左宗棠鸡,酸甜鸡,幸运饼干……比如幸运饼干,看起来就是一种像饺子一样的小甜品,通常里面会放一个预测运势的小纸条。
当然这个小东西,作为中国人本人可能都没见过。
但这些,却是美国人从小到大对中餐的印象。
美式中餐一般都偏酸偏甜,和中国本土口味很不一样。
不过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多元饮食文化接受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中餐馆,开始将中国本土美食带到了美国。
他们会从中国聘请厨艺高超的厨师,以“正宗”来吸引食客。
尝试过“正宗”中餐的张大卫也不禁被征服,忍不住高呼,这是他在美国吃到最好吃的。
甚至一些非常本土的菜,比如像毛血旺这些内脏料理,在过去时常遭人诟病,而如今却也卖得很好。
传统的左宗棠鸡和春卷,已经不再是“美式中餐”中最受欢迎的菜品。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度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促进了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早期的中餐馆大都是第一代移民开的,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餐馆工作。
他们更希望孩子能从事医生律师之类更好的工作,所以早期的中餐馆悄悄地在相继关闭。
也有一些二代三代移民继承了餐馆事业,但他们放弃了做左宗棠鸡和春卷这类美式中餐。
作为第三代移民的布兰登,原本学习的是意大利菜。
后来他将意餐的元素融入中餐,用牛里脊去搭配炒饭,尝试让更多的人去接受中餐。
越来越多的亚裔三代移民,逐渐“做回自己”。
主打家常口味的料理涌现出来,努力打破外界对亚洲菜的刻板印象。
而西方对中餐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把中餐和味精联系在一起。
以前的电视上就这样宣传,很多中餐店不得不祭出“不加味精”的申明。
这大概因为早期的华人移民,一时找不到本土常见的调味品,于是为了使食物味道好,会加味精。
而韩裔厨子张大卫对味精却不以为然,他自诩是味精的忠实拥护者。
他认为味精只是一种能吸附食盐的谷氨酸,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如果味精要被中伤,那所有食材都应该被中伤。
为了给中餐正名,他特意请来了一些对中餐存在偏见的志愿者。
这些人自称,吃中餐会让身体不适。
张大卫分给他们一些市面上常见的零食,让他们吃过之后谈谈有没有感觉到不舒服。
结果当然是没有,可这些零食里也都加了味精。
所以说到底,这只是心理作用,而且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美国每年用掉上百万吨的味精,主要是用在食品加工行业,而不是中餐厅。
很多中国谈到“西餐”的时候,也会认为西餐非常单调简易,口味寡淡。
但是西餐也有很多种类,法餐、意餐、美式等等,并不能一概而论。
这也正如很多西方人,看待中餐只知道炒饭外卖和味精过量一样,大家彼此之间都有刻板印象。
而破除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品尝一下陌生的美食。
张大卫为此来到中国北京,和中餐专家扶霞一起去感受本土中餐。
扶霞首先让张大卫挑战了鹿蹄筋,她自己很喜欢这道菜。
但这绝对是西方人完全陌生的口感,便是所谓的“嚼劲”。
西方人更喜欢酥脆感和油炸食物,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口感的分类就很多了。
韩裔厨子张大卫努力嚼了好几口鹿蹄筋,还是吐了出来。
他满脸歉意地请扶霞,用中文对这道菜对厨师说对不起:“能告诉他我真的很抱歉嘛?
”
“我不是不喜欢,就是没见过。
”张大卫跟扶霞说,“我没吃过这种口感的东西。
这就像我在学习一个新技能一样,第一次上手是完全的陌生。
”扶霞很理解,作为一个西方人,她刚来中国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口感,但是现在她已经爱上了中国菜。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扶霞说。
连张大卫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面对一些完全陌生口感的食物时,有时接受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但问题是,你能不能开放自己的包容度。
尝试去接受不同的文化,这不仅仅关乎食物。
无论是意大利餐、韩餐、中餐、越南餐、日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登陆美国这个大熔炉之后,都经历了“美式”。
现在,它们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
中餐是最早的移民菜系之一,为了适应欧美人的口味做了改良。
但现在大家的味蕾都更加全球化,接受度更高,博大精深的中餐,也在慢慢恢复原有的面貌。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和文化,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
”这就是《美食不美》想要传达的精神。
*本文作者:RAMA
与其说是美食纪录片,更多是在探讨背后的文化和国家。
第七集深入讨论了中餐在美国的地位,意外的是,那么多美国人,依然把中餐和肮脏,恶劣服务,添加MSG这样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Dave Chang说,在美国的所有文化中,亚洲文化是最被轻视的,他说,他想鼓励人们去吃他们通常不会想要吃的食物,“ I can’t change their politics, but maybe I can by opening up their viewpoint to food.” 他说,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是最棒的主意之一,我要扯掉无谓的元素,回到食物本身。
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很难成为种族主义者。
热爱其他美好文化的人,应该也一样。
就像片中提到的意大利菜,其中传统的原料西红柿,原产地其实在墨西哥,是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后才传到亚非。
至于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和意大利的但丁,也从来没用叉子卷起过西红柿意大利面。
想起《人类简史》里说的,“全球早已没有‘纯正’的文化,在过去几世纪中,全球化浪潮几乎让所有文化改头换面,再也难窥原貌。
”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地被动地出生在某个国境线之内,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骄傲或者嘲讽的资本呢。
(标题苦手)参考网址:The Restaurants of Netflix's Ugly DeliciousCau Ba Quan用Google map这样打进去找这个地方就行。
胡志明第一区靠河边的一个小独栋。
照着Google map上别人拍的外观照找,挺好找的。
2019-04-282019-05-05 去了越南,之前没想到这一茬的,最后一个在胡志明的晚上突然想起来David Chang好像有一集找了个越南厨师,马上找着去吃。
菜单的封面点了Chef's signature就是剧里提到的cajun-viet风味的大头虾。
说实话,我不喜欢大头虾这个品种,且挺难入味的,但是食材还算新鲜,肉质紧实。
最重要的是那个Cajun-Viet的酱汁搭配现烤的面包真的似神仙了,我好喜欢这个味道!
蒜香和不知道什么herbal的味道混合,又越南又美式。
里面还加了点香肠和玉米,啊,都是我喜欢的食材。
就是这个惹!
菜单上还有其他的海鲜,比如蟹什么的还另点了一个asparagus w/ beef一个炸tofu一个pork ribs。
炸豆腐的摆盘很不street food了,一个小小圆圆日本豆腐上都小心的在中间撒了淋过酱汁的葱花。
吃了将近690k越南盾,两个人算下来也200人民币了。
其实作为street food并不特别便宜大碗。
这部片去年就听说,时隔一年终于看完了!
看完才发现这不是想象中的美食纪录片啊,而是一场以食物为线索的美国文化探讨。
这位看起来贱贱的韩裔美籍明星厨师David Chang带领大家,去发现美国餐饮界的当代风貌以及历史形成渊源;同时片子也是这位亚裔厨师,在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但白人仍然处于社会主流地位的国度,在寻找味觉身份的认同。
谈论美国饮食,和正宗基本无关,更多的本土化,是移民的本地适应,以及他们所带去的饮食的融合、变化甚至创新,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新的风格和流派,也最终造就了文化的多样。
归根结底,兼容并包在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的重要,但又时而令人困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哪,这些终极问题会一直如影随形,提醒你去叩问。
当然,作为一部讲食物的片子,食物本身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深夜看的话,恐怕会忍不住想叫个披萨或炸鸡的外卖吃,尤其对于那些没尝试过的食物以及隐秘的小店,看完也还是会被种个草。
就算那个著名的左宗棠鸡,在中国找不到的一种中国式食物,看完真得也很想试一下。
每次David狼吞虎咽吃东西的场面,看起来可真香呢,但我总觉得他对好吃的理解令我有点费解,因为每次他都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之一。。。
而且有时候他脾气上来口无遮拦非要争个鱼死网破的样子,看着可真想抽他的。
不过恐怕也正是他这种喜欢追根究底决不妥协的态度,才能让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显露出来,并且他所代表的亚裔一族,才能在美国社会不断争取地位,让非主流的移民饮食文化获得尊重和肯定。
这部片子的制作和创意实在值得夸赞,比如包馅这集,以一场东西辩论的形式展开,看起来相当有趣,最后一集特别版,跑到左宗棠的故乡来寻根,看的实在叫人23333啊。
半个多月前,让众多国人牵挂许久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然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种种原因使得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没能延续前两部给观众们带来的对食物的渴望和延续,以至于很多人现在一提起《舌尖3》,就是一副嫌弃的表情。
就在人们还停留在对《舌尖3》的嫌弃中时,网剧大厂Netflix悄悄地上线了一部美食类纪录片:《Ugly Delicious》(中文译名:《不中看的美食》),而且秉持着网飞一贯的特色,八集同时放出,还自带中文字幕。
虽然这部纪录片放的很低调,但却在小圈子里迅速流传,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达到8.8分,远超《舌尖上的中国3》的4.1评分。
这些年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下,国内网友也开始迷上了美食类纪录片,例如《寻味顺德》、《味道》等许多优秀纪录片纷纷成为我们的“下饭神片”。
在这些纪录片的带动下,仿佛一提到美食,我们想到的就是那些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食物,但这部《不中看的美食》却偏偏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看名字就能猜到,出现在《Ugly Delicious》这部纪录片中的美食不会是什么精美的食物。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将镜头停留在那些做工精细或者食材难得的美食面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许多美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披萨、BBQ、玉米饼等等,这些东西似乎都和美食挂不上边,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食物。
说实话,这部纪录片既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又不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因为在整部片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是在看一个韩裔美国胖子和他的朋友们叨逼叨唠嗑,但奇怪的是,这种唠嗑却让人十分想看下去,就是下图的这个胖子。
这个胖子名叫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在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中,David Chang都会和他得朋友们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通常是某一种常见的并不精美的小吃,而他的朋友们也都是各路高人,除去那些美食作家,还有史蒂文元(美剧《行尸走肉》中格伦的扮演者)、沃尔夫冈·帕克(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吉米·坎摩尔(著名主持人)等等。
这些大人物们凑在一起聊天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更好玩的事他们不止是坐在那里空聊,而是亲身前往接触他们所聊到的这些美食。
比如第一集是聊披萨,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因为聊到了不同地区间披萨的差异,David Chang和他的朋友们就直接去了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去探寻各种风格的披萨,甚至还去了披萨连锁商多米诺,从而来分析和探寻不同种类的披萨背后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这的确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看完了它你就会对美国和美国文化有所了解。
在这部片里,我们看到美国人日常离不开的这些Ugly Delicious其实没有一样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这其中有意大利餐、有韩餐、有中餐、有越南餐、有日餐等等,这些来自全世界的日常美食在登陆美国后,经历时间的融合和改变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为了所谓的“美国食物”,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在经历的融合之后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在David Chang和朋友们的调侃中,在眼花缭乱的美食中,让我看到的是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在美国“建立——打破——再建立”的过程。
除去美食,这部纪录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来自David Chang以及他对美食背后文化的探讨。
David Chang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爱笑爱说,让人隔着屏幕就能产生亲近感,而且他还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吃到好吃的就激动地大喊“fxxk”,遇见看不太惯的人就直接开怼,比如怼丹麦妹子的口音问题等等。
而除了全世界去寻找这些日常美食的根源,他还试图去探寻这些美食的“母体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区别和未来。
本片第七集的主角是中餐,普通美国人印象中的中餐就是炒饭、左宗棠鸡这些与美国文化融合后的“伪中餐”,而David Chang则带着美国人去探寻了真正的中餐的样子,告诉所有观众,你们吃的中餐基本上都是“伪中餐”,但讨论并没有止于中餐的真伪之分,而是更加深刻的探讨,比如美国百多年来对中国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结合到韩餐、越南餐等亚洲美食,这些亚洲美食在美国之所以会变换了模样,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种族的隔阂。
比如他提到“也许再过二三十年,美国人也许就会想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正统的中国菜”的时候,旁边的妹子却一针见血的说“不可能,因为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
而除此之外,移民二代们对餐饮行业的远离,也成为正统美食在美国变得不伦不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整部纪录片中,关于这种饮食背后的文化探讨,还有很多很多,也让我们能够以此对美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饮食,是每一个文化血脉中共同的东西,看完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爱好美食的人永远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因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让人无法抵挡的美食”。
而这些美食并不是存在于高档餐厅中的那些炫目的精美菜肴,而是我们一日三餐中的常见食物,有时候我们不屑于去把它们与美食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些不中看的美食,才是流淌在我们文化血液之中的真正东西。
店铺推荐01 法兰克皮皮 Frank PEPE Pizzeria Napolitano02 托托诺披萨店 Totonno Pizzeria Napolitano03 达美乐披萨 Dominick’s Pizzeria04 维拉拿坡里披萨店 VERA PIZZA05 阿迪罗披萨店 ATTILIO’S PIZZERIA06 比斯特餐厅 Baest摘录01 我喜欢在厨房里,与人共事的那种手足情谊,我感觉就像是一群不与他人和流的人,我进入美食行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就像是一种叛逆和桀骜不驯,通过食物表达不羁的情感。
有种近似疯狂和一分为二的个性,他们出了厨房之后,几乎生活不能自理。
但在厨房里就像是一支特警部队,像训练有素的刺客。
02 当你置身某个地方的时候,我喜欢正宗的东西,我在意大利时候,我会尝试意大利食品。
但是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跟其他菜系融合在一起并没有错。
03 对于有好手艺的人来说,有创造力是一个好事情,如果你有基础知识,如果你非常谙熟自己的职业,你就可以去探索,尝试其他的东西。
04 但是要去改变,挑战传统,这会让人们不快。
人们讨厌改变。
05 叙述故事时的真实性于我而言很重要,但是食物是否正宗并不那么重要,任何向你传授正宗美食经验的人,或许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正宗的。
说一样东西很正宗是化繁为简的说法。
当你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时,有些东西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想要做正宗的美食,那一开始就别想着这是正宗的。
06 特别是在披萨届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就是最具意大利风格,但是如果你只是关注过去是怎么做的,或者应该怎么做才对,那么就会让自己固步自封。
如果你要做正宗的拿坡里披萨,你就必须从坎帕尼亚地区进口水牛奶莫扎瑞拉乳酪,那制定这条规则的人,明显可以从水牛奶莫扎瑞拉乳酪出口中获益,那样的话又怎么能说新鲜是重中之重呢?
如果想追求新鲜,我们必须亲手做,所有事情要遵循特定的方法,都必须坚持那种方法,这种思想真的激发了我去不断改变,去说“我认为可以做得更好”。
07 我是你所遇见过的最大的假内行,但是我讨厌精英主义,还有笼统的假内行,我讨厌别人告诉我,我不能喜欢什么,你不能这么做。
我去你的,我偏要这么做。
08 我觉得正宗像是极权主义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过誉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想知道为什么意大利的食物这么美味,那是因为你身临其境,风土人情让一切变得不同,有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当地的人,气息,这一切造就了味道。
并不是说我憎恨正宗,我憎恨的是人们一心只追求正宗。
09 一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无一例外。
音乐,美食,一切都是从复制开始的,但我认为日本擅长于借鉴,然后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变成原创。
10 好披萨吃起来味道相似。
感受相较于介绍美食,更多的是对于文化交融后正宗性的探讨,不同文化下的美食在传入他国时,会融合当地的文化与习惯,最终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新的存在。
但是我们要说它是不好吃的吗?
我们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的正宗,是原材料必须进口还是做法必须完全相同,改良后更符合当地口味的美食难道就是奇怪的存在吗?
我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我们的习惯和口味各不相同,但是相对于美食的正宗性,我更确定的是,每个人拥有对自己喜欢的食物的认同权利,我们可以说我们不喜欢某种食物,但我们无法为他人定义选择,告诉对方,你不能这么做,或是不能喜欢,因为它是不正宗的。
万物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在这场美食文化的“争夺战”里,到底意大利菜正宗,还是意大利式美国菜更正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两者都去体验一下,最终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就好了。
别的,谁能决定呢?
正吃着domino的我 有些尴尬哈哈哈
好多年前看了补记一下。绝对比chef’s Table好看。
其实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但剪辑实在是很乱也很跳脱
智障脸
看了两集 已弃。。
David Chang这个人物从讨厌到理解到喜欢
这是一部很明显边缘化中国美食的纪录片,什么仅次于龙肉的驴肉,高级餐厅里面的海参这些让老外不能理解的符号出来,这个朝鲜主持怎么不去诠释韩国人吃狗肉呢?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给这个片子打这么高的分数,片子制作人看到心里应该是偷笑吧:中国人就一群idiots
主持人粗鲁而狭隘
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食物,只有每个人自己不爱吃的食物
给每集的片头创意打满分,也好感于每集以食物所引入的侧重点,食物确实是一门历史与文化,牵引着一整个民族史。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外国人无法讲好中国菜,不是在这个菜系里长大,根本不能明白家乡菜系之于国人的意义。P.S:专业的厨师,绝不会跟你说好的炒饭要用隔夜饭。
食物的背后是文化
伪美食节目,实为多元文化
因为David Chang扣两星 大概我对他的不喜欢已经到了影响观剧的地步。 感觉他心里很多的愤怒犬儒都不停的通过言语流露出来 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愤怒叛逆青少年的气场 看得我非常想推荐他去看therapist 这种节目除了拍好吃的也要host讨喜 我宁愿去看Anthony Bourdain装逼
食物背后的文化融合、身份认同讨论很有意思
驢肉就能讓主持人高潮了,就這還做美食節目?反正我只是想看美食的,沒想看一個醜胖子表達政治觀點,這個胖子卻能讓美食遜色
嗯。被美食节目看哭了……被食客高度赞扬后落泪的厨子,即便她已80高龄。我是经历过好吃到哭的美食,真的是感动,人生何德何能可以有幸吃到如此美味……还有好友在身边分享。看着不起眼儿的食物,满世界去吃,追根溯源也是一番乐趣。ps:鸭头、鸭脖糖葫芦也是够了……莫名想吃(¯﹃¯)
炸鸡,炒饭,饺子对决,同样是涉及了种族问题,但没有Chef's table那种政治正确的感觉,非常真诚自然,可能因为David Chang本身就是少数族裔,没有高高在上patronized的感觉。剪辑的很棒,视角也不错,看到他在日本吃烧鸟感动到要哭的样子,真想知道这个被他称作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到底有什么魔力,看到他探访河北农村寻觅北方饺子的时候,活脱脱一个中国农村的胖娃娃,被David Chang圈粉一波。
American stir-fired style (a bit too much). My favorite is the “Home Cooking” episode.
好看炸了!!!
看起来就像一本精美的手账,在味蕾面前美味不分高低,在美食与文化相互促进交融的过程中迸发出了最纯粹的喜悦,我的真的毫无抵抗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