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打仗的 戏份感觉拍得很儿戏,但是越看到后面越是伤感。
杨佑宁是土帅了。
眉目清晰,脸庞坚毅,身材挺拔,年代感。
看怪了小鲜肉,才发现这才是我的菜。
李淳和李安长得太像了。
杨佑宁缺一个好的剧本好的导演,一定可以红起来的。
期待李安导演可以拍一部海峡的故事。
就像我爸爸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照。
厚厚的嘴唇,难怪一直看得眼熟,太像了。。。
就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1、尸横遍野的战场,盛连长选择的是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见其高贵的节操与品格;2、逃亡路上,炸弹几乎就要落在身后了,看到一个与家人失散的小孩,尽管有丧命的风险,他选择收留下这可怜的小孩;我有设身处地的想过,面对同样的情境,我的选择会是怎样。
可能真的太老实和实诚了吧,我也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救那个小孩子。
不这么做,我会良心不安。
小时候听过太多大道理,背过太多政治课文,做不到为保全自己,见死不救。
3、面对两位无理取闹急躁爱发火的下属,他没有嫌弃。
甚至在吵架掀翻饭桌之后,当掉了唯一的念想,为他们办理了“身份证”。
喜静的我,怕是早就炸毛远远走开了,哪管他们的死活。
两个下属分明是成人了,这点事都忍不了,枉为军人了。
4、小奉成年后,游手好闲,工作丢了不少,颇让人恨铁不成钢。
又是一个晚上,小奉先回家吃晚饭,盛连长看着不争气的儿子,说“你以为生活那么容易啊,这么大的人了,连碗面钱都付不起。
”就这么一句话,我的眼泪刷就掉了。
生活不易。
出乎意料的是,说完这句话,儿子呆在餐桌的时候,他又新盛了一碗面条端到儿子面前,说”快吃吧。
“有如此正义有担当责任感强烈的父亲以身作则,儿子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每天每天的耳濡目染,没有大的变故,儿子会成为下一个父亲般优秀的大人。
我掉眼泪,只为那四个字”生活不易“。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爱自己爱所爱的物爱所爱的人,管它沧海桑田,浮华绚烂,我只要好好经营我的小世界我的小生活。
说点自己的心事,去年此时还会排斥领养小孩,到现在,越来越觉得血脉这个事儿也挺没意义的。
就像我的父亲与母亲,我并不觉得因为血缘,我与他们的关系会比有话聊的老朋友更亲近,与有相似灵魂的伴侣更是没得比。
我们之间的牵绊,不过是靠着法律以及那一点点的义务感维系着。
动物本能的基因传承意识,我的骨子里应该还是有的,虽然我现在已经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但肯定是有的。
短时间内还不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继续好好走自己的路,带着一点美好回忆带着一些自己热爱的物件带着一些自己喜欢的人们的陪伴,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温暖的归处。
豆瓣的电影评价分数不高,可是看的人数还真的不少啊。
大家众口难调,看完后说完自己的感受吧。
对台湾片一直都很喜欢,不管好片烂片,我似乎都会觉得不错。
我喜欢台湾女孩说话的那种嗲嗲的腔调,我喜欢台湾的街道:繁体字的招牌,朴实的装修,温良的阿嬷和阿公;感觉好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内心滚动的真情实意,让人觉得安心舒服;盛鹏打下那一枪,他再也不敢回家,只能在心底默默的思念巧玲和还未出生的孩子。
跟着部队仅剩下的三个人逃去了台湾,认识了邱香一家人。
因为受伤的原因,退了役带着逃出来的顺子和小范走去一个贫民窟开始过起自己的日子。
这辈子的盛鹏,因为战争和国共关系,没法享受家庭的温暖;一辈子只是在过着日子,带着领养的奉先生活;他不敢奢求重新遇到的爱情,同样因为政治的原因,自己的喜欢的人无法如愿和自己在一起;这个时候,我真的理解那么一些,人真的只是为活着而活着。
很多想要拥有的东西和很多失去的珍重的东西,这些似乎都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
可是有一些,天灾人祸,失去了一切。
不还是要站起来,重新习惯,重新开始过日子吗?
顺子的老婆不也如此?
盛鹏不也如此?
失去纵然痛苦,可是还是要接受。
台湾以前对它的了解真的很少,从没有听老师讲过那段历史。
后来,阅读到点滴。
一大批GMD的军人跟着蒋介石逃去了那边生活,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多的人再也没有回国家乡,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的最后一面。
在内陆人的心中,他们不过时或者得死人而已;只能像怀念一个死人一样想念他们!
【3.5星】1、男主的大舅子——小马是个逃兵,和男主回到台湾的2个手下也是逃兵,男主自己感觉也是个逃兵——他都没怎么受伤,就那点伤就退役了,真会玩2、呵呵🙂大小姐来你一个路边摊吃牛肉面,现实中是随便走到哪里,穷人根本就看不到真正的有钱人,人家出门就是汽车、商务座飞机、商务座高铁,电影真是不知人间疾苦3、“这也不能教,那也不能教,就是给学生洗脑,我这系主任还有什么干的?
”台湾和大陆真是一体两面,中国来自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就喜欢愚民这一套4、笑死我了,外面起火了,那个胖矮女的一直哭,然后手伸向着火的房屋那里,然后给其他人说里面有人,自己就是不进去,直接开始为里面的人哭丧,真牛皮5、爱情有了新高度:死于盼望。
真会吹6、生活化的电影,有一点人生的无常在里面,但感觉比较浅,不能触动我。
就是以内战为背景,国民党逃到台湾,那些退伍士兵在台湾想念在大陆的亲人,因为时代而被割裂的家庭,平平淡淡,没有奇迹,男主最后和女主也没有在一起,最后男主也不知生死7、女主挺好看的,还有那个去山上种梨的,虽然脾气不好,但还是挺帅的。
男主和女主的相遇虽然含蓄,但是套路比较多,男主送深红色头绳
大约在1984年,某一个深夜,睡梦中醒来的我,懵懵懂懂中看到影影绰绰中大人们的影子,他们似乎在悄悄的说着什么,有人在读一封信。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封寄自台北辗转美国的海外来信。
分别时只有三岁的父亲,直到四十岁才终于知道祖父还活着。
1948年,祖父与哥哥、弟弟在青岛分散,各自颠肺流离到台北落脚,似乎在1954年兄弟聚首。
暌违36年之后,两岸消息才能真切联络。
再过五年,我终于见到了祖父。
然而,祖父的“与妻书”,却是阴阳之隔,大跃进时代便已永别。
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林觉民在一个无眠的夜晚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诀别信,“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此文感人肺腑,不忍卒读,即我们熟知的《与妻书》。
1949年冬,在国共的苏北战场上,杨祐宁饰演的国军连长盛鹏也给怀有身孕的妻子写下了家书。
而杨祐宁的“与妻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直到2010年他的养子盛奉先从台湾飞到大陆,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
林觉民最终成为的光荣的烈士,而在王童导演的新作《对风说爱你》中盛鹏(杨祐宁饰演)至死也没能心安理得,始终牵挂着对岸的妻与子,守护着一份承诺和一枚婚戒,彼此只能对着风说一声“我爱你”,也许只有风才能在海峡两岸自由穿梭吧。
然而盛鹏以为只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殊不知早已是“你在里头,而我在外头”。
王童出生于1942年,也在1949年天地仓皇之时来台。
年过古稀的王童导演对这一段历史念念不忘,不论是《稻草人》(1987年)、《香蕉天堂》(1989年)还是《无言的山丘》(1992年),将台湾近代史深刻记录。
而台湾80后实力派兼偶像派演员杨祐宁,在《对风说爱你》中将一个国军连长到台湾外省人从1949年到1987年的隐忍、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因为战争、民族创伤给个人带来的伤害与自我疗养阐释得丝丝缕缕如泣如诉,但又波澜不惊。
妻与子生死未卜,杨祐宁所有的思念都只能写在家书和日记中,而所有的坚守和承诺都只能随风消散。
然而对一个年盛的男人来说,这种坚守不仅是时间的消磨,更是情感和生理的折磨。
《对风说爱你》三兄弟住在眷村,老二黄德顺(李晓川饰演)在一次火灾中因救人逝去,剩下遗孀阿玉(柯佳嬿饰演)与盛鹏相依为命,日久生情,当盛鹏把阿玉拥抱他的手狠狠挪开的时候,证明他还要坚持下去。
更让人折磨的是他与邱香(郭碧婷饰演)的真情,两人干柴烈火,但不是孤男寡女。
盛鹏惦记着大陆的妻子,邱香背负家庭的压力要到美国与别人结婚,然而邱香努力挣脱家庭的逼迫,盛鹏却始终不能背弃自己的承诺。
之所以说这段感情的处理很苦,是相当多数渡海国军都在台湾又结婚,于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特别的“重婚”,为此两岸都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承认海峡两岸的婚姻都属于合法。
盛鹏与邱香的爱很低调,因为彼此都有牵扯,然而也爱的深沉。
在两人的恋爱发展过程里,邱香始终占据着主动:初见时主动向盛鹏点头示意,主动给盛鹏留联系方式,主动提出教小奉先弹钢琴,主动送礼物,到最后主动与盛鹏缠绵在一起……郭碧婷将一个保守知识分子家庭背景下的女孩遇到真爱后,试图逃脱种种束缚,勇敢追求爱情的心态表达到了极致。
杨祐宁也将一个坚守承诺、爱而不能、欲言又止、隐忍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风说爱你》结尾处盒子里存留了给妻子的家书还有邱香送的《贝多芬传》,让人扼腕叹息,谁在为难这对相爱的人,有情人如何不能成眷属呢!
杨祐宁一直以阳光外向的形象示人,也曾在电视剧《倾世皇妃》中颠覆形象,把刘连曦阴暗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神凌厉肃杀不说,表现更犀利毕现游刃有余,赢得观众的好评。
这一次,他再次突破,在《对风说爱你》中大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而且不动声色、不事张扬,表演看似平淡却极为有力,看似隐忍实则坚韧。
电影以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史诗风格、磅礴叙事将杨祐宁的“与妻书”书写得“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暗自垂泪。
时至今日,国民党在下届“总统选举”推出的候选人洪秀柱,浙江人,1948年生于台北县。
显而易见,外省人第一代基本已经凋零,所谓老兵不死,也更多是一种精神姿势。
祖父兄弟三人,以及他们的同辈人,故友多不存。
想想少年时,见到N多探亲的旅台人,已经大约只有小爷爷了,也已经八十五岁了。
感谢王童和杨祐宁,又能见到那一代人的悲欣与坎坷。
王童导演的新片《对风说爱你》,其实2011年就来过上海电影节,还走过当时的红地毯。
那时这个项目刚在戛纳电影节宣布,名叫《海峡》,主演是任贤齐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新人苑新雨。
时间倏忽而过,四年之后,当年入围创投的《海峡》,变成了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对风说爱你》;而当年上海电影节红毯上站在导演身边的主演,并没出现在电影里。
任贤齐要演的那个角色,换成了杨佑宁来演;苑新雨则变成了郭采洁——当时的宣传说苑是杨紫琼的经纪公司“星城娱乐”力捧的内地新星,几年过去,她参演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可能就是电视剧《华胥引》了。
说这些,是想说人和电影都有自己的际遇,往往身不由己。
从《海峡》到《对风说爱你》,过了这么久才拍出来,换了演员,这里头,应该有关于际遇的故事吧?
而70多岁的王童还是把这电影做出来,执意要讲的,也是一个关于际遇的故事。
1949年,三个战败的国军士兵带着路上偶遇的孩子,坐船来到了台湾。
这个关于际遇的故事,像是《太平轮》的续集,讲那些历史浪潮里的人海孤鸿,如何在海峡的另一边继续生活。
影片的时间从1949到2010年,跨度很大,制作认真,但说实话,整部电影四平八稳得有些普通了。
和吴宇森在《太平轮》里一样,曾经拍出《假如我是真的》、《稻草人》、《策马入林》等台湾电影名作的王童,在《对风说爱你》里,也显出了手法上的老气。
一辈子拍电影,越到老手艺越淬炼得精湛,这样的导演,全世界也为数不多,同样需要际遇。
《对风说爱你》有很多小事,其实都有时代背景,比如老兵拿到垦田证,比如女主角的父亲被抓走,但对不熟悉台湾历史的观众来说,只看电影大概很难明白其中的纠葛——这是我的另一点不满足。
这两年很喜欢看高晓松的谈话节目,从优酷的《晓说》到爱奇艺的《晓松奇谈》,《晓松奇谈》用了十几期,讲台湾从被清朝割让到国共内战、1949之后的故事,上述电影里的小事背景,里头都曾经深谈,感兴趣的不妨看看。
其中某期,高晓松讲了个崔大师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习武之人,如何成为国共双方的特工,一路辗转直到落脚美国,孤独终老。
这故事他也曾在《如丧》一书中写过,精彩程度和唏嘘之感都远胜《对风说爱你》。
但此岸的我们,不知要到何时,才能拍出那样面对历史的电影。
而彼岸的老导演王童捧出这样一部作品,让人不要忘记那曾经奔涌的大江大河,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片子初看打着史诗的旗号,叙事从一九四五年开始,到二零一零年止,但整体看下来还是一贯的台湾小清新,谈恋爱是主旋律。
盛鹏、顺子、小范带着在国共战争的战场里捡来的孤儿小奉先,从淮北到上海,从上海到台湾。
从基隆到台北,挣扎、生存、生活。
盛鹏只敢默默的想念山东的妻子和未见面的儿子,嘴里却一句都不敢提,只能写寄不出的信。
他保护着逃兵顺子和小范,像对待新生儿子一样的疼爱小奉先。
顺子无心插柳的开了面店,娶了米线摊的老板娘阿玉。
只有小范,始终闷闷不乐,当被宪兵巡查不能出去工作、当顺子跟当地人谈上了恋爱,小范悲伤、愤怒,他大声的嚷,我想回家,我答应我妈收完租就回家,可是我一直没回去。
小范后来托关系去了农村种梨,或许这种远离人烟的生活才能让他忘却有家不能回的痛。
顺子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留下了阿玉和肚子里的孩子。
盛鹏、阿玉、小奉先和顺子的儿子,这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像一家人一样生活。
片子里有两条爱情线,一条是盛鹏和邱香,一条是小奉先与邱梅。
盛鹏与邱香,温吞隐秘,船上初遇,台北偶遇,面店再见,每次话语不多甚至无话,只有眼神的交流,学琴、送书、送花,相会,离别,甚至最终远嫁美国的邱香回台湾参加邱梅的婚礼,见到盛鹏仍然只是淡淡的点个头。
百年修得同船度,想想他们当初真的是做统一艘船去的台湾。
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但是到老都能相见,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而小奉先与邱梅,就欢快明亮的多了,而且发生在六七十年代,有种很复古摩登的感觉。
弹球厅、猫王、disco、摩托车都带有很深的年代印记。
李淳的表演是个惊喜,头顶李安次子的光环,没有给父辈丢人,少年奉先的调皮不懂事被李淳展现的淋漓尽致,郭采洁的灵气已不需赘述,俩个人的戏很有看头(虽然在戏外郭采洁与片子里的岳父杨佑宁才是真正的一对吧)。
片子的主要内容的确是小清新谈恋爱,细节丰富有趣,真实感十足,整个观影过程中完全不沉闷,信息量很足。
伴随着两段恋爱故事的发展,时间跨度以字幕的方式出现,可以很明显看出时代的变迁。
导演王童以前是美工出身,时代背景的展示非常完美,与其说是厚重的史诗,倒不如说是轻快的时代剪影。
一众的偶像明星奉上了非常接地气的表演,郭采洁和柯佳燕表演功力早获肯定,李淳后起之秀不容小窥,胡宇崴和李晓川很好的表现出了一对思念故乡的逃兵,客串的张世还彪了几句四川话很是有趣。
倒是一直以来以美貌著称的杨佑宁,展现了一次演技,让人惊喜,把疼爱继子的隐忍父亲,思念远在大陆妻儿的丈夫,两个兄弟的大哥,表演的很到位,尤其是眼神很传神。
全片看下来,盛鹏对大陆妻子的回忆与思念这条线的位置稍显尴尬,如果说这是交代盛鹏的另一条感情线,那么篇幅过少;但是结尾又回到这里,又不能说这条线没有存在的意义。
我想导演的意图,大抵不在于展现盛鹏与妻子的爱情,更多的是对家的期盼、思念与等待,我想这也是片子的一条暗线。
妻子和孩子,是象征意义上的家,就像最后两枚金戒指重于又回到一起,象征着什么我想大家都不言自明,这或许是每个台湾导演心目中都过不去的坎儿。
作为暑期档,我觉得这部是个值得一看的电影,不沉闷,信息量十足,细节接地气,节奏感明快,不乏笑点,就是略有煽情之嫌,但是鉴于现实更煽情,勉强也就忍了。
《对风说爱你》名字很文艺,听到的时候以为又是一部类似于《海角七号》这样的电影,结果开场的时候时间定格在1949年,颇有鸿篇巨制感,不禁想到《太平轮》。
灰蒙蒙的荒原与形单影只的士兵,抗日神剧即视感。
不得不承认虽然影片有刻意靠拢大陆市场的桥段,但它仍然散发着浓浓的台湾味道(比如说令人跳戏的港台腔和明显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服装)。
影片在台湾名为《风中家族》,内地以《对风说爱你》的片名公映(显然台湾公映的名字更符合这部电影的感觉和基调)。
还是从导演王童说起,8岁随父母移居台湾,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关乎台湾人文历史,且多年的美工经验让他的电影看起来总像一幅画那样隽永细腻。
这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也不例外,导演显然是想拍出一部类似于“家书”的电影,于是试图以历史大背景下的人物群戏,勾连起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与重聚。
于是我们看到因战争而结缘的三兄弟收养了孤儿“小奉先”,偶遇邱家人共赴台湾的故事。
令人惊喜的是,格局虽大,但人物情感都把握的很到位,几位偶像剧演员也是豁出去了。
前半段明显不如后半段,大概是演员们还太年轻把握不好那个年代的质感,于是怎么看前半段怎么有偶像剧嫌疑。
至于后半段,则结结实实的让我想到了杨德昌和李安,尤其是李安,这个树立起台湾乃至华语电影里父亲形象的人多少给王童造成了影响吧。
由父亲所支撑的大家庭,“失母”的隐喻,还有父子之间的对抗与理解,简直是把李安那三部曲的精华都融入其中,甚至盛奉先这么重要的角色都要李安的儿子李淳来演,简直有“接棒”的感觉呀。
电影中对于风俗的还原我认为特别好,尤其是三次婚礼场景,尊重历史而且能够让人清楚的感受到时代变迁。
很多情感处理的很细腻,很感人,整体不错。
断断续续红着眼睛看完这部《对风说爱你》!
一念之差,咫尺天涯,一湾海峡,生死相隔。
回想电影那碗小孩子恶作剧而成的川味牛肉面也只有离家多年的人儿日夜思念家的味道!
很多人不解电影的名字有何意义主角盛鹏既不能回到大陆与妻儿团聚,也不能在台湾和邱香携手白头,思念和爱也就只能对风吐露,随风飘散吧!
片中🈶️很多细节拍的很好很细腻,也🈶️很多不足!
电影刚开始,便是一行字幕1949年1月,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文艺腔调的男音开始念旁白。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便应该换部片子来看,但总也不肯死心,文艺的名字《对风说爱你》给我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万一后面还有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呢。
大场面粗略的给个背景后,男主角便开始负伤撤退,来到一户农家小院,一张长相有点老的小孩,突然就在那莫名其妙的大笑。
而三个怎么看都象个兵痞子的人,就开始在那议论这小孩子为什么不害怕炮弹呢。
而偌大的一个村庄,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这三个主角和一个小孩子一路狂逃。
深夜当连长盛鹏无缘无故准备自杀时,小孩子醒了,睁眼看着他,我以为会是因为小孩子的劝阻而停止射击,没想到却莫名其妙的滚过来一枚戒指,然后又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台湾。
随便两个人便莫名其妙的当了逃兵跟连长一起跑了。
不过,随着后面越来越的生活气息,倒是慢慢让我吐槽的心沉静下来。
三个兄弟,互相调侃的友爱,彼此照顾的情义。
脱离那些空洞的大背景,这种带着浓郁生活味道的情节让我越来越喜欢。
可是好景不长,突然,小爸就莫名其妙的对着一个孩子说起了大爸的故事。。。。。
亲自打死自己的大舅子,有老婆孩子。。
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前置铺垫,明明大爸在照顾大家,帮他们和码头帮对打,帮他们弄到了退伍证,帮他们谋生摆脱逃兵身份。
而没过一阵子,三爸莫名其妙又把自己吃的中药倒入了二爸正在熬制的准备用来卖的牛肉汤里,教会了一群小孩子开始把醋、盐、辣椒甚至泥巴和水全倒入了锅中。
在一场媳妇争夺赛中,失败的三爸上山种田了。
而幸福的二爸,则在一场大火中可怜的OVER了。
我虽然说了一大堆不满,但是越往后面看,便越是感动。
看到大爸抱着孩子,二娘拿着勺子,一起细看来吃饭的邱梅时;看到邱香因为爸爸的事情不得不去求并不喜欢的名义未婚夫时;看到二娘向大爸示好时,大爸无声的拒绝和二娘悄然的离去时;特别是看到大爸端走小奉先的面,跟他讨要饭钱,那一时刻,他用一种瞧不起的语气激怒了小奉先,但是正当小奉先愤怒时,他却端回了面,里面多加了一点蔬菜和一个鸡蛋;大爸和二娘十年后再见面时,二娘说那句:咬着牙撑下去,还不是走过来了;拍全家福时,盛鹏回忆起自己的结婚画面。
看到这个时候,渐渐的被这些小小的细节一点点的在感动。
盛鹏对邱香说:日子啊,就过嘛。
再后来,看到两个戒指并排放在一起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整部剧是一部台湾的发展史,除了强硬插入的战争镜头有点不协调以外,每个年代的台湾,所有的细节和特征都处理的非常完美,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电影很干脆,甚至在某些细节上都没有多一分的笔墨去解释。
而那些看似被遗漏的细节,恰恰是沧桑历史留下痕迹。
比如二爸的面摊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小奉先再次丢失印刷厂的工作,邱香若干年后的归来,邱梅出嫁时墙上母亲的遗像,婚宴上三爸身边的那个女人。
岁月在流逝,时光在流走,人生便是在如此多的莫名其妙中渡过,在别人的眼中看似平静无常、平淡无奇,但在每一个当事人的心中却又都轰轰烈烈。
最后想说下,郭碧亭啊,老是让我跳戏。
杨佑宁啊,演的真好。
三星半吧。演员集体欠些火候。
一般。
平淡无奇的一通流水账啊。。。完全没有高潮我也很佩服我能忍住把它看完,好浪费我时间。。。郭采洁和李淳毫无CP感可言啊。。。把这么一个大时代放到两个钟头的电影里,每个片段都拍的太仓促,而且到后面时代感越来越不对啊。。。讲眷村的故事完全不能和伟忠哥比啊。。。光阴的故事比这个好看多了。。。
什么鬼,以为自己是三丁目再世么?人家那是国民电影,这样滥情刻意政治正确的片子注定只能得差评
喜欢,但是只能说一般。格局太大了,年代跨度也大,没很好把握住,没拍成上下,真是良心。倒是几个偶像角色,演的比想象中强。
王童导演对“北上、南下”的乡愁时代感尤为看重。今年能看了他两部作品,也算机缘!现在还记得《红柿子》里的戏班子。战争遗留下的后遗症太过强烈,深深刻在了当时有乡愁情节的大陆人身上。对于此片没什么可说的,因为它并不优秀,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台湾历史电影。而对于时代事件确是我更感兴趣也更热衷于探求的!《对风说爱你》只是大陆士兵在台湾过上了生活。其实对于异地艰苦、生活恐惧、甚至是战争困局并没有什么涉猎。所以削弱了原本故事背景应该带来的重量。对于逃兵、搞对象、维持生活这类的琐碎,我更希望看到时代的悲怆、归乡的渴望、等待的煎熬,等这样深刻的内心变化。却不是兄弟与自己心爱的女孩结婚,同一屋檐下因为洞房声音而烦躁,然后思乡。这形式太过戏谑,人物也极度孤独与痛苦!此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由于之前对宣传(如有)的忽视,以及海报的误导,入院之前一直以为《对风说爱你》是一部台式鸡汤小清新爱情电影,结果却是一部跨度60年的两岸心灵史;2.王童导演拍得极其工整讲究,很多画面都令我想起台湾中影最辉煌时代的那些作品,李行、白景瑞他们;3.杨佑宁不容易,第一次觉得他演戏还是有点机会的,李晓川很抢戏,也很抢眼;4.大约在1992年,北京办台湾电影展,当时有王童导演的《稻草人》、陈国富导演的《国中女生》,还有侯孝贤和杨德昌两位的忘了什么作品,我当时选的是蔡扬名导演的《阿呆》,今天终于在电影院看了王童导演的作品,也属得偿所愿,不久之后,还有侯孝贤;5.《1942》、《太平轮》、《对风说爱你》票房都不理想,这既有历史的绝情,又有胜利者的傲慢,我们早晚会为此付出代价。2015.6.26
有点儿哀伤,有些人有些事可能错过了一辈子,不会再遇到,借着风对他们说爱。希望真爱不要再错过
王童想做的明明是个时代剧,确找来两位完全没有时代感的演员。片子比期待中的好,败在节奏和营销。
一个人的人生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 会折射出不同的颜色
然而海报与剧情不符。。。。。。
这是王童的水准??
1真好啊。虽然不尽善尽美,但比起现在流行的幼稚娱乐化,强多了。连看了两部台湾电影,这个和《周处除三害》,都很好。 2开头利索,中间厚重,结尾有点弱。 3小孩演得好,那几步跑,真像禾禾。
完全明白那个时期的状况,望穿秋水,思念如海!超出想象的惊喜之作,感动不断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这是一部好听又好看的故事。PS:→_→郭采洁是因为这部电影才跟杨佑宁分手的吧。。。。。★★★☆
相比以往。演员表演太偏都市偶像那一类,本身气质这方面也比较重,就是太现代化都市化了,感染力大打折扣。开场感觉音效铺的太紧,反倒嘈杂而失去了注意力。原本写实的拍摄也被大量暖光营造的小场景里丧失完了王童的个人风格,而落于大陆家庭类连续剧的画面,但一些道具细节还是比较有趣,比如“面线”。这不是王童第一次这样长时间跨度的故事,但这次细节更具体了,相对应所需要掌控和坚持也应该更多才对,但可惜这样的故事做在地化处理后看起来是相当不成功的。不过当故事走到最末,所有用时间积累起来的真心在那一刻来到一个无法修补的遗憾时,那种一代人的喜悲似乎一瞬间全部迸发出来,影视感情效果的烘托尽管显得俗套,但也的确让人动容。我儿子娶了你妹,好玩吧?!会想起《我团》那拨人,他们如果能来诠释,会好很多。
只能说这个题材真的不新鲜了,时间拉的越长就会越像编年史(liushuizhang),不停想起太平轮+悲情城市。美术(王童)不错,柯佳嬿不错。杨佑宁值一座金马影帝!配乐这尿性一听就是范宗沛,为什么一悲伤就得是提琴呢。|| 字幕太不严谨,干嘛/干麻交替出现,难受。
支持时代姐妹花!
小人物的命运就这么不受你们待见?
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有些大人物左右着时代的命运;也有些小人物的命运一直被时代所左右。这部电影就讲述着一些被时代所左右着的小人物和他们所折射出的大时代。通过对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族”的描写,刻画出了因内战被迫客居台湾的人们的离乡、思乡之情。影片大段的留白让故事更深刻和富有回味。
吞吞吐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