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的特色之一,是把人物的专访相当恰当地剪辑进了影片之中,另一个特色是每个人物的名字都反应了各自的人设。
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这部影片,相当会埋梗。
比如说:赞助给的面膜、胖虎的宣传海报等等。
这部影片不仅是荒诞的,也是快乐的,不简单地是对春晚的吐槽,也是对春晚的再一次解构。
这部影片上传时间是2022年1月,爆火是在2022年的国庆节。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或许是国庆节开始,疫情也随之又一次爆发,很多人都被困在一个地方,放假的快乐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打碎了。
于是开始在网上去寻找一些简单的快乐,不那么正式的快乐,于是这部影片就被发掘出来了,于是我也享受了这之中的快乐。
2022年,我们在一次次地见证历史,这一年,发生了很多荒诞的事情。
如何在这荒诞的世界,获取快乐,除了那些奶头乐,我想或许荒诞的作品也能带给我们快乐,毕竟荒诞可以抵抗荒诞。
我一直在大笑,真的很多东西很怪诞,电影把生活当中的怪诞以艺术的方式加工,而更加直面的呈现出来,特别是那个胖虎,我真的笑死!!!
我没能get这部电影所有的点,但这部电影确实反应了生活当中许多的怪诞现象,并且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更能体现出对这些怪诞的嘲笑,仿佛是在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看了一眼那些打低分的评论,很多挺无脑的,甚至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看这部电影,很遗憾这部电影里面没有讽刺这种无脑的行为。
本身欣赏幽默和荒诞就是需要门槛的。
这部电影说实话多亏了没上院线,即使上了院线,一定会是口碑两级分化极其严重的,所以看到了很多差评的影评真的十分理解,我倒觉得也不用在意,因为这个电影本身就不是他们可以欣赏的。
换个思维想想,这个电影,你让父母爷爷奶奶看,他们会觉得好笑么?
抖音刷到了一个片段,然后去b站没开弹幕完整的看了一遍(开弹幕有剧透),然后被设计精细的铺垫和前后呼应,各种烂梗或者小心机笑到前仰后合,会不断的努力去发现细节,会发现前面的坑后面全填满的快乐。
看完之后又快速开了弹幕二刷,果真又发现了很多此前错过的细节和梗,比如must love……然后就一键三连,转发朋友圈,来看影评。
其实看影评时候,就深刻感受到了,这个电影一定会有人觉得不好笑或者看不懂。
一方面就是有很多较真的,做事刻板的人,他只会觉得无聊没有意义,甚至觉得侮辱中华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你很难让一些没有一定段子储备或者不刷网络信息的人理解,胖虎,宝可梦,或者或者导演对于很多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暗喻到底是什么。
甚至还有觉得rapper不错建议出道的,那只能说他们看到最后连龙井是谁都不知道,你怎么能指望他们会从这个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这就像有人觉得脱口秀看不懂,或者看美剧不懂笑点在哪的原因是一样的,喜剧是需要门槛的,是需要知识储备的,如果觉得这个电影不好笑,我只能说抱歉,你可能跟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不是一类人。
另外太较真或者直接上价值用道德批判一个荒诞喜剧的,本身就挺荒诞的,喜剧是用来笑的,不是用来评价是否侮辱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和真春晚高判立下的。
如果这么喜欢批判和较真,真的还是又红又正的主流电影更适合你,这种年轻人的快乐,还是留给年轻人吧。
另外估计这个片子快火了,哈哈哈,早点留坑。
哥特人各色各地尬舞四个{$lookup: {from: 'users',localField: 'userId',foreignField: '_id',as: 'user',},},{$unwind: {path: '$user',preserveNullAndEmptyArrays: true,},},{$lookup: {from: 'users',localField: 'userId',foreignField: '_id',as: 'user',},},{$unwind: {path: '$user',preserveNullAndEmptyArrays: true,},},{$lookup: {from: 'users',localField: 'userId',foreignField: '_id',as: 'user',},},{$unwind: {path: '$user',preserveNullAndEmptyArrays: true,},},{$lookup: {from: 'users',localField: 'userId',foreignField: '_id',as: 'user',},},{$unwind: {path: '$user',preserveNullAndEmptyArrays: true,},},
这是自己今年看过最好笑的片子,果然搞笑的最好手段就是讽刺。
但看到后半段笑得有点艰难,主要因为勾起了以前在学校工作的类似经历:1-纯粹想做一件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2-有着一流想法,二流团队,以及各种意外,再用三流鬼点子应急,看着不伦不类3-反正最后也还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看到最后,感觉喜剧的灵感来源,果然还是那些痛并快乐的经历。
感谢生活
一群人一起做一件在大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虽然在筹办期间笑料百出,困难重重,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最后都一一解决了春晚,我觉得他们举办的这一届是最还原春晚本真的一届,有什么才艺就上,不管节目如何,主打一个真实还有就是在海外的华人们,他们为了求学为了生存很久不回家让我很是触动,因为我目前没有出过国,工作的地方距离家乡有点远在过年的时候我都感觉到一种无力感,更不要说海外华人们总之,这种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我很是艳羡
全程嘴角上扬看完,这部伪纪录片真就挺荒诞挺无厘头的,全片围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春晚”这一主题。
从取名到视听语言,各种玩梗、打脸、整活,甚至摄像也接连各种奇妙镜头,海选那里笑点太密集了,说唱那块实在没有绷住哈哈哈。
在影片的筹备阶段,大家为了体现自己的认真一本正经的说废话提没有意义的建议,太好玩了,也很真实了(是团队作业现状没错了),这样一个“毫无效率”的团队制作出炉的作品也可想而知,说这个“春晚”不烂那是假的,它烂过我们初中的元旦晚会,但圆满是真的,它真的帮助了很多人圆了梦。
整片中到真正演出那里,竟让人有一丝感动,那些荒唐太真实了,小人物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抽象的,兴许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坚持着,达不到目的硬凑也要上,“想都不敢想,但是没想到我们还都做成了”,他们中间有着坚定艺术信仰的盲人,有做着小本生意却渴望表演的rapper(他们在自己的店里看到导演组满眼泛光,不管水平如何,他们也在渴望某一天能登上某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呀!
两个人正式表演那里也是全片的高光时刻,真的蛮好听的)片中“信念”这一词很能描述他们所有人,谁都希望他们能做到一个不一样的春晚,无论看的人多不多,谁都希望自己在舞台上展现最完美的一面,为圆梦与帮助他人圆梦而努力(两黑衣人,噗,不要想,一想我又要开始笑了)“烟雾骑手”组合在救场那里,强行押韵与尴尬的表演与一本正经的春晚报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然意识到他们只是普通人,普通人最真实的一面才是大家希望在春晚舞台上能看到的,不要太多渲染,太多刻意的迎合流行文化,不要太多完美!
春晚该是属于普通人的狂欢!
最终每个人都与这荒诞的一切和解,“笑点低”甚至一直乐在其中,仿佛所有的尴尬都是节目效果,团长听着《同一首歌》眼眶湿润了,虽然可能是“错觉”,但她认为他们做到了!
导演一本正经讲述自己的感受:烂活,但是另一种烂,烂的太好了。
当你成为荒诞本身,那荒诞也就是另一种艺术。
片中还有一个非常正经的桥段,就是团长家里人在国内去世她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然后采访在加拿大很久没有回国的华人,那里我看出了大家的艰辛,无论外面的天空有多蓝,家里的年夜饭永远是心之神往,春晚的意义在于团聚,在于共赏,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唯有家里人在一起的日子,才能叫做节日。
他们制作这么一款春晚(国外版)想必也是为了唤醒大家心里对春晚最初的认识吧。
远在他乡的中国人找到了归属感,找到那种家的氛围,片中台下的华人莫名其妙被拉到后台准备帮助节目,虽然不知道是干什么但还是乐意帮忙,因为他们愿意去帮忙完成这么一件事,即使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但对方是中国人,那就是远在他乡遇上的的老乡,足足的信任感一下子就上来了,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人还是需要“春晚”的。
太喜欢这个影片了,演员们极强的信念感以及剧中埋着的那些小彩蛋真的是绝。
比如一个个名字的谐音梗;比如老二次元专家;比如一开始在STOP sign迷路的导演其实就是之后总采访的流浪汉;比如多次背景板中出现最终撞坏了桌子的轮滑小哥;还比如SmokeRider海选时候的 ‘你 Must Love’——堂而皇之的国骂输出...不胜枚举。
对于国内的很多观众来说,可能是搞笑。
但对于海外华人,特别是参与过类似春晚的人来说,那就是感同身受了。
海外的华人春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学校里,一般以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牵头来办。
演员和观众主体以留学生和年轻人为主。
领馆多少会给点资助,再加上学校的拨款和一些当地华商的赞助。
大家出国时间都不长,节目与国内更接轨一些。
场地是高校的礼堂,年轻人愿意投入自己的热情去办节目,水平一般也不错。
民谣流行的时候,演民谣的会比较多。
有嘻哈新说唱火了,会有Rapper。
这和国内高校的晚会很类似。
第二类则是当地华人社区举办的春晚,那就精彩纷呈,大开眼界了。
晚会的名称一般都不小,以美国这边为例。
很多是 年份+A+B+C 的组合,其中A=(东)西海岸/全美/北美/全球; B=华人;C=春晚。
规模上来说 经常是(观众+演员数)<500的三位数。
为了保证观众数量,会安排很多群体节目,比如广场舞,比如小盆友的群舞,群体节目演员的亲友们一来,观众席就满坑满谷了,掌声的分贝值也有了,以及一点点晚会的门票收益。
晚会组织者:比如慈善基金会-慈善可能是其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避税。
又比如校友会或同乡会-一般单个校友会是很难攒出一场大活的,联合其他高校校友会和同乡会一起来办也是常有的。
再比如华文学校-那么演员主力就是小盆友了。
再或者是当地的华人社团-比如电影中就是如此。
甚至还有私人-就仿佛古代大老爷们请戏班去家里演出-当然这是以当地华人春晚为名。
然后是演出地点的多样性(只列出自己参与过的):比如领馆,礼堂,餐厅,华语KTV,教堂(是的,出钱就可以租教堂的场地演春晚),更离谱的还有葡萄酒庄...>_<!
餐厅作场地是最可怕的 - 调音啥的就是寂寞了。
更可怕的是台上演员在那卖力得嗷嗷嗷,台下则是一片觥筹交错,偶尔会有人叫个好-大概率是演员的亲友-很快这叫好声便被淹没在一篇叮叮当当的碰杯和碗筷声中了:松鼠桂鱼和三鲜锅巴不趁着刚上桌夹两筷子,谁在那等你一个民谣歌手在那讲述异国他乡内心孤寂和对这个城市的眷恋?
然后就是演员们了:少量的留学生,第一代移民,以及二代三代华人。
由于出国时间不同,每个人脱离中华文化母体的时期不一样,节目的呈递有着极强的年代感。
有许多的舞台风格,如今已经很少在国内舞台上出现了-比如说独唱的时候站得笔直,眼神望向天边,歌声伴随着麦克风上扬的费玉清style。
又比如一些苏联歌曲的联唱。
又或者是民国七歌后的一些时代曲(非改编版)。
舞个龙或者狮子,也是常有的。
不同时代阶段的艺术形式不能说是与时俱进吧,只能说是泾渭分明-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泾渭分明,也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缺乏生机-文艺终归是不能脱离母体的。
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去这几年的种种,海外华人群体与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割裂了。
然后在一些极端网络语境的加持下甚至变成了类反贼的存在。
哪怕这其中很多很多人是真心热爱着祖国。
这一部喜剧作品鲜活得将海外华人这一群体呈递了出来,呈递出来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哪怕是以这样一种一本正经的荒诞搞笑的方式来呈递。
而这,一定程度弥合了炎黄子孙们的割裂,尽管这可能不是影片的本意,但它确确实实在观影者中起到了作用。
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一群拥有正统国产基因的人聚集在没有过年气息的地方会发生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聚在一起看春晚春晚的意义在之前可能是娱乐而现在的意义在于过年聚在一起后有一个可以坐下来聊天的理由之前我们探讨的是节目的好笑现在讨论的大部分是节目是如何逃过被砍并且如此乏味的也许年轻人不喜欢春晚有了自己的过年方式但春晚的初衷我觉得本就不是去看很多的其实是聚给人们一个坐下来唠叨的理由全片怪诞无厘头,但隐约看到了现在社会的现状,资本操纵、所谓的艺术、所谓的大师、难以融入的异类、不被理解的草根、只会着急不解决问题的领导、看不清自己的人、没有主导意见的人,各式各样各种问题,千奇百怪,每一种都让人悲伤且快乐。
社会本就这样何必将“很”都变为“没”呢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也是一件美事
今年为止看过最有笑点内涵的一波三折小成本喜剧电影 。
一下就联想到《摄影机不要停》很巧妙的收回所有伏笔 、怪诞蹩脚交织着真情实感、摄影师的镜头也有笑点。
比一些逻辑不在线,糊弄观众硬分喜剧片蛋糕的烂片好太多…今年为止看过最有笑点内涵的一波三折小成本喜剧电影 。
一下就联想到《摄影机不要停》很巧妙的收回所有伏笔 、怪诞蹩脚交织着真情实感、摄影师的镜头也有笑点。
比一些逻辑不在线,糊弄观众硬分喜剧片蛋糕的烂片好太多…
直白的戏谑,无厘头中锋利的荒诞。有人在短视频里看电影,竟也有人试图把短视频扩充成电影。优点是比春晚好笑,遗憾的是虽然时长被扩充,但这毕竟不是一部电影。
有吐槽、有嘲讽、尬又不失无厘头,内容上塞了很多私货,制作细节也可以更舒服一些,国内大公司的尾牙可以多借鉴借鉴~
牛哇!一本正经的伪纪录片,演员信念感也太强了哈哈哈哈哈!离谱到十分合理,当代社会本就这么荒诞,各行各业一本正经地聚集一批人做着看似程式化有逻辑,实则敷衍无聊的事情,人们一本正经地说些废话,表演正常人,其实各疯各的。失序的世界,正常是一种反常。
中式meme合集,电影门槛已经低到B站up就可以拍的程度了吗?
挺无理头的,小仙女绝对是全场最佳,如果能拍成摄影机不要停的“质感”,应该挺棒的
笑不活了。剧本非常妙,所有伏笔都有回收,而且造成的巧合顺理成章,最难得的是大部分演员都挺自然的。仙女姐姐好努力啊😂😂😂😂😂
4.5分。电影是在校学生作业水平,晚会是高中班里联欢会水平。采访视频加幕后VCR,不像电影,像b站搞笑区一个长视频。想玩另辟蹊径,加入老板椅大叔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刻意玩梗,有点尴尬。 前期筹划阶段试图模仿《大腕》,但没有葛大爷这种灵魂演员,差点意思。
“你must love”,还有诸多土味笑点,让我觉得央视春晚的确也不容易。
粗糙,原始,但有诚意,笑料不密集但却高级,尤其晚会部分,很多年看电影没这么笑过了。这些年某些人总是自诩常年浸泡于国内的网络环境下能抖出多少机灵,甩出多少自以为高级却可笑的包袱而看不上海外华人们在网络上的幽默,其实就如同开心麻花跟本片,挺具有代表性的。
2023春晚补的,在b站氛围中搭配弹幕食用就很好,没什么道理的戏谑和冷幽默,其实也是很简中网络代表性的片。
开头采访过后就很难笑出来了,说从头笑到尾不是笑点低是智商低吧
就确实get不到
我确实更想看这样的春晚,2022年度最佳喜剧,堪比《摄影机,不要停》。
实在无法理解这8.1分是咋来的,据说之前8.2分,难道一个所谓“伪纪录片风格”就可以掩盖一切问题?镜头随意,场景简陋,表演做作,台词尴尬,无音效,无配乐,无剪辑,这就是一普通视频博主vlog水平,这都能到八分多简直是在侮辱电影
哈哈哈哈哈哈我好喜欢啊,从头笑到尾,被你must love洗脑了!有几处设计明显有剧本的痕迹,但是不妨碍好笑,有些梗再放大一点再无厘头一点会更好,这种片子就应该一路荒诞到底。
一个很没必要的电影,水平太次
其实包括B站视频上的弹幕、评论区以及豆瓣上的条目、高达8.0的评分、热搜等等都是这部喜剧片作品的一部分了,共同构建了创作者和观众对于某种传统与定式的解构、叛逆、讽刺、不屑、批评与反抗。尤其是在今年这个只有ZXL电影的国庆档,上述的这种叛逆性会被更加突出。所以如此高的豆瓣评分真的代表拍得有多好或者有多么搞笑吗?我认为不尽然,的确有一些段落会有些忍俊不禁,但是对于春晚的揶揄其实过去已经有很多内容了,并不新鲜,只是在体量上相对大多数网络视频更大一些,花费的演员、精力也更多一些。所以这样一个片子,在我眼里更多的意义在于很多观众在借助对其的好评、吹捧、传播来表达对当下部分影视娱乐作品类型化单一、过于讲究宏大叙事、官方背景色彩浓厚等各种状态的不满与反叛。所以想到这里,多少还是有一些悲凉的。
哈哈哈,伪纪录片电影,配合如今摆烂明目张胆的各种春晚看👀更佳
还停留在搞笑的初级阶段,不过比我现实中看过的海外华人春晚有意思多了。其实我们看的不是春晚,我们只是每逢佳节盼团圆。那个{烧烤+外卖}组合可以出道哈...
23_063。前面一度在于有点好笑和太冷不好笑之间,然后到表演魔术时好笑到了极点哈哈哈哈哈。还可以吧,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整容脸太多其实挺影响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