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原之战係一场发生係日本战国后期,几乎牵动所有实力大名嘅大型会战,虽然往后还历经两次大阪合战,先最终迎嚟德川幕府嘅正式开业,但关原之战嘅规模同历史意义还係空前绝后嘅。
电影从石田三成嘅角度,以著名嘅“三献茶事件”拉开序幕,叙述咗石田如何年仅39岁就位居五奉行之首,到秀吉病逝,与德川矛盾一触即发,最后各自集结盟友,决战关原嘅经过。
全片最基础嘅思想脉络在于石田所以要讨伐德川,皆因要贯彻“正义”嘅理念。
且不论旁人对呢一艺术创作係认同抑或反对,至少我係持保留意见嘅。
石田自幼仕从丰臣,而猴子正係逆袭天下人嘅最典型代表,从石田“大一大吉大万”家纹足见,石田三成亦係胸怀天下野心之人。
虽然历史中石田确实生性耿直,人缘差,战术不灵,但讲石田仅为虚无缥缈嘅两个字而决战关原,不免将佢刻画得太过迂腐古板,有啲太浪漫了。
其实,电影只截取咗从壬辰战争(文禄庆长之役)结束到关原之战间几年嘅片段,放大至上百年日本战国史嚟睇,不过一个短暂嘅瞬间,虽然闪亮,却係应仁之乱以嚟133年时光发展出嘅必然结果。
从相模之虎北条早云,西国之雄毛利元就,到甲斐虎武田信玄、越后龙上杉谦信,再到织田信长“布武天下”,战火燃遍咗东瀛66国。
最后,係关原对峙嘅双方其实既非最聪明,亦非最强大嘅竞争者,只不过佢哋係最后,亦最幸运嘅幸存者。
纵观德川家康嘅一生,先苟活于尾张织田同骏河今川两座大山嘅夹缝中,再得信长垂青成长为四天王之一,到面对信玄公嘅赤军几乎命丧三方原,乃至同丰臣大战长久手竟能全身而退,从丧家犬到天下人,完美诠释咗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嘅传奇。
我哋从电影中睇倒嘅,不过係家康已经羽翼丰满嘅样子,殊不知,係佢最终成功嘅背后,隐含咗多少不为人知嘅辛酸。
如若北条、毛利、武田、上杉、织田、丰臣随便一人晚出生个几十年,或者能有多一分时运,怕且亦冇家康嘅机会了。
因此,得以顺利上洛君临天下,既係家康步步为营,左右平衡,把握机遇嘅结果,亦离唔开一众前辈为佢奠定嘅时势根基。
反观石田三成,虽然亦係响当当嘅人才,但空凭一腔热血同一面“正义”嘅旗帜,乱世中係远远唔够嘅,根本无法牢固咁团结足够强大嘅领主们。
以丰臣嘅名义讨伐德川,反而被德川阵中“大阪七本枪”为首嘅丰臣旧将打败,实在令人唏嘘。
如果唔係真田赤军为石田拖住咗“红虎”德川秀忠嘅两万大军,为西军挽回些许颜面,西军或者会败得更惨。
有如明智光秀,后世嘅同情无法改写历史,成王败寇,错过嘅人就注定只能被时间淹没。
第一次睇正统嘅日本历史片,服饰、礼节、大具、忍者、母衣众还原度都很高,令我眼前一亮,即使唔为故事,单纯睇表演同画面亦值矣。
精彩,推荐畀有心人,不收藏。
关原之战酝酿已久,可真正打起来也就短短的那么几个小时,这部电影以石田三成为正面描写,以义字为主题,但对义的描写模模糊糊,几声大喝,几句夸词就成了义了吗?
为了义,而囚禁大名家眷以至于闹出人命,这种义来的可是真的无耻。
大一大万大吉真的不是为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正如电影最后的描写,石田三成临死之前口呼大义,之后影片便戛然而止,毫无内涵。
1,场面调度太差了,两军接近18万人的大会战,拍的和乡村械斗一样。
2,剧情跳太快,没有铺垫,人物交代不清晰。
3,同样是改自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却被老版完爆。
4,实际上连大河剧《葵三代》的关原之战的水平都没有。
5,导演之前在《最后的武士》里扮演过配角,但这部戏的战争场面反而不如《最后的武士》
电影无论场面质感等等,确实感觉非常细腻出色,但是剧情有些单薄,演员发挥演技的空间实在有限,像德川的老奸巨猾等等,其实展现的还不足够。
里面穿插了大量的忍者,而且主要以女性为主,感觉更像一场忍者间的较量,初芽、阿茶等人,无论心机手腕还是武力,都可称得上出类拔萃,但是感觉他们仿佛没有思想,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立场,没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换立场,换主家就像喝水一样方便,甘愿自己去当狗,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见了日本的国民性,只知道顺从,觉得只要自己的主人赢了,从此就天下太平了。
在主角石田三成的身上,仿佛寄托了一种创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理想主义从来都是以悲剧终结的,因为往往他们太脱离实际,比如空中楼阁,纵然美好,但却无法建立。
石田三成等人尽管始终坚持心中的正义,尽管知道太阁秀吉的种种不是,尽管知道自己的种种弱点,但是想的从来不是怎么去克服去争取,只是固执的重复正义的口号,看到他居然去拜托小早川秀秋帮助自己,还说要让对方来当关白辅佐秀赖,自己去浪迹天涯,找自己的恋人,我真的觉得要被蠢哭了,他哪里能看不出秀秋对自己的厌恶,看不出来他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家臣吗?
他难道看不出来这种安排隐患巨大吗?
他寄希望于前田利家去抗衡德川家康,结果利家早逝;他寄希望于岛津家毛利家小早川家,结果他们全都只记得自己的利益而不肯出力,他其实早就看穿了他们的虚伪自私,仍然一意孤行,居然口口声声说要将天下一分为二,最后一决雌雄,那一刻他心中真的有正义,有天下太平吗?
他难道没有想过有多少人会为了他去陪葬?
一切仅仅为了践行他心中的正义和理想。
尽管时光里过去的几百年,但似乎一切都没什么改变,我想到了1936年的226事变,其实那些动兵变的下层官兵们,他们一心想的也是要革除这个国家种种贪腐和弊病,改变这个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对立的世界,让大家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们也是一腔热血,满怀理想,可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他们不过是拉了一群高官给他们陪葬,让他们心爱的国家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堕落进深渊,直到今天也没能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曾经热血的昭和男儿被冷漠的平成废宅取代。
谁有资格说自己的理想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绝对正义的呢?
那些军国主义者没资格,石田三成他们也没资格,他们在擅自发动流血事件,在侵略别国时,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所谓的正义到底是谁的正义?
没有想过自己所谓的天下太平,究竟是让谁太平?
人呐,真的不应该太过狂妄。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主角基本就是左右逢源,拉拢党羽,战场上完全没有谋略可言也没有统帅能力!
最终输在刚愎自用和用人有误上!
胜败居然还掌握再援军手里,这是大人应该打的仗吗?
最后还一句:这就是正义让我更无语!
成王败寇 没有对错 只有胜败!
整个大傻子一个,还拉来一帮送死的!
实在无语!
扔三国里分分钟教你怎么打仗,用人和攻心!
德川家康轻松拿下一个大傻子得了天下!
上映之初就看了,今天补录,评论直接从朋友圈搬录了。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尽管本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可是人很难不局限于先入为主,所以,评论里许多对于美化和节奏快的问题,有时候在我看来恰恰是本作的有点和特色,并没有妨碍电影成功塑造那个关于日本战国定局的大战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以下是短评,短评竟然超字数了,我真是一个唠叨的人啊。
“我们很难想象为何本片的ost是这样的应景,当石田三成仰天哀叹时,当他进入刑场面临死亡之时都伴随着“関ヶ原 -メインテーマ- ”,悲壮凄侧。
正义的大朋友石田三成,做为西军实际领导者,在这场日本命运的大决战—-关原合战中作用和才能更近于几年前壬辰战争对垒的大明宋应昌,动员兵力调备军务督运军粮,才得以于石封十几倍于自己的德川家康对抗。
乱世以利益交换为凭借,不以道义和恩惠为联衔,石田三成宿命论的注定要失败。
想来他这样的人,以“大一大万大吉”做为旗印,取“一人为万众,则天下太平也”之意,这也正是石田三成所信奉的东西。
”
关原之战,日本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会战,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两大军事集团,总集结近20万大军进行了一次战略性的总决战,这场战略决战,是统治日本两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的开幕之战,也是丰臣家族覆灭的开始。
司马辽太郎写了同名小说,电影把这部宏大的日本小说搬到了大银幕进行了全新的改编。
这部电影设计到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背景非常之大,从年轻的丰臣秀吉和年幼的石田三成因为“三献茶”相识开始一段主臣缘分,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削平群雄,一统全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进而想要以此为跳板征服大明。
参与侵朝战争的中的诸多名将都有在片中登场。
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晚年陷入巨大的继承人危机,他本来没有子嗣,收养了养子丰臣秀次,丰臣秀次继承了关白之位,但是没想到丰臣秀吉老来得子,生下了三子丰臣秀赖,秀吉准备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直接导致了与养子矛盾的激化,最终丰臣秀次遭到了满门抄斩的命运,而执行杀戮的就是秀吉忠实的家臣石田三成。
电影的一号男主角是在关原之战中战败的一方石田三成,这部戏对这个战败的历史人物寄予了非常高的历史评价和同情。
“大一大万大吉”是他秉持的理念,他希望为“正义”而战,不是为了逐利,他收服岛左近和初芽,有着匡正天下的雄心,但是另一方面这个人在政治斗争和与人相处过程中也有人缘很差的一面,他和小早川秀秋、加藤清正这些丰臣家族的股肱之将都有矛盾,不能团结,这反而给了自己的政敌德川家康机会。
德川家康帮他捡起掉在地上的竹杖,他居然毫无礼貌的拿起就走,这些都看出这个人性格在政治斗争过程中的爱憎分明,不容妥协,也是他性格命运悲剧的一面,尽管有岛左近的辅佐,但是还是在政治同盟巩固方面落了下风。
德川家康是真正的老狐狸,日本老演员役所广司把这位枭雄演的很好,他和石田三成的对决,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他有着刘邦式的狡猾,而在丰臣秀吉那里,他表现的有很像三国时代的司马懿,他最终也像司马懿终结曹魏政权一样,终结了丰臣秀吉奠基的霸业。
石田三成的性格在政治中还是有非常理想化的一面,他秉持自己的正义之心行事,但是兵不厌诈,政治的斗争则更是复杂,他完全为了义理去趟直了走,这个和德川家康这样不择手段胜利的对手比起来,他等于自缚手脚。
这部电影全景式的展示了关原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算得上近年来日本电影中最有史诗气魄的作品,关原之战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涉及到上方的战略部署,排兵布阵,也是后世军事史学家们非常热衷研究的战争。
在后来的明治时代,日本陆军聘请的德国军事专家米切尔少校看到由日军提供的当时关原合战的布阵图时曾经说过“西军必胜”,仅凭战场布阵来看,西军(石田三成一方)可说是占尽了优势,但是战争自古以来就不是单纯的军事武器的较量,涉及到外交、政治、经济动员等综合能力,石田三成这一方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的矛盾被德川家康分化瓦解,小早川秀秋临阵倒戈给了石田三成军事集团崩溃以致命的一击。
小早川在电影中的态度被处理得也是非常暧昧,他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相持阶段决定胜负的关键少数,这个位置有点像楚汉相争关键时期的韩信,如果当时项羽也能成功游说韩信倒戈,历史的天平估计不会是汉家天下。
这部电影最后的高潮部分无疑是战争部分,系统的看到了当时古代日本战国时代的军事打法,很多人会对日本古代将士打仗背后插的旗帜印象深刻,其实在那个时代日本武士上战场都是自备盔甲,电影中也有交换头盔和解的武士传统,几万人,十几万人的会战,没有统一的军服,各个军事集团大名统领的军队服装也不一样,很容易打乱套,自己人杀起自己人来,所以都用这种后背插上旗帜的方式标识,也便于将领指挥阵型。
这部电影在战场呈现出的交战态势还是显得有些混乱,石田三成到处奔忙,看不出整个战场总体的进程和态势的攻防转化,在场面驾驭上还是有些失控和混乱的感觉,但是总体上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古典军事题材作品。
关原之战,是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决战。
电影《关原之战》却没能成为经典,男主角石田三成也不能说是一个完人,甚至算不上一个好人。
我家小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问我“哪个是好人?
哪个是坏人”?
我却不知道怎么回答。
成年人或许是只讲利益,不讲好坏对错的。
但政治家以此精算形势,却往往难免行着踏错。
因为在政治家的标准来看,大部分的群众,见识其实与小儿无异。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和价值观还是值得后人深思的,即大义名分并非可以忽略不计。
战斗民族在俄乌冲突中打成这个样子,我认为失去大义名分是主因,为政者不可慎之。
影片以石田三成为正面主角,以“大一大万大吉”为主题,但对义的描写模模糊糊,以致电影通篇看起来只是丰臣政权内部权力斗争,中国人对丰臣尚且没感觉,更何况是丰臣家的狗咬狗,因此更加无法进行角色代入,这是电影《关原之战》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历史上的三成以及这个人的“大义”,多少总有让人动容之处。
在我看来,是要比“英雄”“黄金甲”之类要好的。
关原之战本来就千头万绪,电影忠实于司马的原著,对其历史背景铺排甚多,却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到了真正的战争场面有所不足,关原几十万大军对峙搞得像个村斗,战场排兵布阵交代不清,对于战争片的发烧友来说有点不爽,但对我这种小白,倒是可以借此了解一下日本战国历史。
影片从石田三成的“三献茶”开始。
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打猎路过长滨城一间寺院,打杂的童子献茶,先上一杯冷的,后上一小杯微温的,最后上热茶。
秀吉问缘故,童子答:将军进门后,满头大汗,如果我给你喝热茶,您不仅不解渴,还会因为茶太烫而责怪我,其实,并不是茶太烫,而是因为您一时无法适应。
我便给您了一碗凉水,见您解渴,便应该以身体为重,再喝凉水便会伤身体,我便给您了一点点不算太热的茶,仔细观察您的反映,见您已经逐步适应,才敢把刚起好的上茶奉给您。
秀吉大喜,遂收童子为侍从,他就是石田三成。
从“三献茶”的故事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三成,注重细节,头脑聪明,有条有理,很重礼仪。
三成受到秀吉的恩宠,年纪轻轻就成为19万石身价的大名。
此时的他依旧本性不改,对正直、清廉的人态度良好,当别人都排斥麻风病的大谷吉继、商人出身还信天主教的小西行长时候,石田三成尊重他们并且赢得了信任,这两个人成为了他的死党;石田三成对家臣也很慷慨,家臣大多忠心耿耿,比如把自己收入一半给还是浪人的岛左近,君臣同禄,在其领地内,石田三成的德政也深受居民热爱。
这样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为何会和丰臣七将产生矛盾甚至刀剑相向呢(影片中七本剑追杀三成)?
影片详细交待了,石田三成对于罪人、小人或做出让他觉得不齿的行为之人态度就很冷淡。
比如他如实报告了福岛正则、加藤清正在朝鲜杀平民的做法,引起了这些武将的反感。
三成对被武田吓得拉一裤子屎、被迫让儿子自杀的德川家康也没有好感,有一天,家康和三成一起在大佛殿,三成的手杖不小心落地,家康立即拾起来交给三成,三成连一声道谢也没有。
如果只看电影,就不明白小早川为什么叛变,西军为什么不团结,就是因为三成耿直得罪人太多?
但双方交恶并最终引发关原合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个人情感上的私仇,更多的则是价值观上的冲突。
在秀吉统治下,日本即将一统,代表武将的家康与代表文臣的三成也能同心协力。
但是,随着日本侵略朝鲜被我大明打败,发动战争的秀吉连气带病,一命呜呼。
秀吉担心自己的儿子秀赖年幼,去世前立德川家康等五大老和石田三成等五奉行。
要求这10人全力辅佐自己的儿子,于是各个都发了誓。
但石田三成想的是万事以丰臣家的家业为主,德川家康却意图替代丰臣谋求天下。
失去了秀吉的制约,德川家康公然违背秀吉遗言,欺负秀吉留下的孤儿寡母,玩弄权术,频繁与其他大名缔结婚约。
眼见着德川家康一步步蚕食着丰臣政权,秀吉的旧臣们却不能戮力同心对抗德川家康。
石田三成联合三奉行颁布《內府之条条》,细数德川家康罪行,打出讨伐家康的大义名分。
石田三成的家纹或军旗即为“大一大万大吉”,按照后世人的说法,大一大万大吉的意思是:大一即天下,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那么天下太平之日就会降临, 天下就会大吉。
可见三成是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的。
石田三成以区区奉行之身,不到二十万石,敢于挑战五大老的首席,领地比自己大十几倍的德川家康,这又是一种不畏强权的表现。
影片详细叙述了德川家康如何以高明的手段,拉拢诸大名私下结党进行反叛。
三成则发挥其组织能力,纠集关西诸侯,成立西军,对抗德川家康的东军。
双方在关原合战。
战争初期西军的局面不错,依山布阵把德川军包了起来。
三成长于民政,兵略却非所长,也不像家康那样会拉拢人心。
结果实力最强的队友小早川秀秋背刺,岛津家族作壁上观。
元帅毛利辉元干脆就宅在家中没有出兵。
而家康不愧是枭雄,他在大本营被忍者刺杀,待女阿茶抱住刺客对家康说,别犹豫,连我一起杀了,家康基本是同时拔刀将两人击杀的,没有分毫犹豫。
关原一战,石田三成先胜后败,大谷刑部为友情,明知是死,也毅然前往。
受火枪袭击重伤的岛左近突入地阵壮烈战死,实践了“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小西行长也用自己的生命回报了这份尊重。
石田三成没有自杀,他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失败不可舍命,应全力逃出战场,以图大事,此乃合乎兵法。
不过最后三成下痢倒在山洞里,又无食物,自知命该断绝,力劝收藏他的农夫去出首,于是被捕。
影片结尾,被抬向刑场路上的石田三成与恋人初芽对视,初芽低声轻语“大一大万大吉”以告慰之。
历史上还有一件小事,在刑场上,人们为三成念佛,遭拒绝,他的态度和平常一样镇静,毫无畏惧。
处刑前,三成口渴请卫兵给水喝,卫兵欲给他柿子替代,却被一口回绝:“吃柿子会生痰,对身体不好。
”旁人嘲笑道:“你都死到临头,何必挂念自己身体?
”三成反驳:“欲成大事者,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可以说,三成一直到死,都抱定着打倒德川一族的决心,甚至要带着健康的身体去九泉之下侍奉秀吉,其傲骨、气节、理念可见一斑。
有的人说成王败寇才是正义,那么我们可以跟中国的《三国演义》比较一下。
历史上炎汉是亡了国,后人也很难论定汉为正统,但关云长最后率领数十余骑落荒而走,中国民间仍奉之为战神;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立,却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丞相,云长血战汉水襄樊!
孔明星落秋风五丈原!
千古之下我们仍不禁为之落泪。
可见民心自有忠义二字,这不是愚忠二字所能解释的。
在后世两三百年里,德川家族统治了整个日本,因此把与其作对过的三成描写为傲慢的小人、误事的佞臣。
三百年后的明治维新之战,当年石田三成的猪队友毛利、岛津家族最终推了德川幕府,日本从此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在日本,也有一段时期称为“战国时期”(1467-1585年)。
这段时期,日本各地大名(也即我们所说的诸侯)纷纷崛起,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最后决定日本命运的,是一场大战,此战之后,日本被德川幕府再次统一。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关原之战関ヶ原
导演原田真人——
曾经那部新闻行业如泣如诉的悲剧《独家新闻》,就出自其手。
风格沉稳,张弛有度,叙事节奏缓慢,但细致入微,原田真人的电影,总有一种给你讲故事的感觉。
而在他的故事中,那些被称为“主角”的人们,却往往走向悲惨的命途。
我承认,这是他电影的另一种魅力所在,恰巧,这部《关原之战》,也是。
影片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说,所以,和真实的日本历史及人物想比,应该掺杂了不少艺术加工成分。
由于对日本历史的知识空白,一般观众看起电影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北。
时光尽量将日本的历史知识杂糅进影片剧情中,以便众位更好的欣赏电影本身的乐趣。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开篇就讲述了“三献茶”事件的故事。
三献茶,是日本的著名典故,相传当时年仅15岁的石田三成(也就是我们的男主,当时幼名为石田佐吉),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学习。
一天丰臣秀吉(泷藤贤一 饰)外出打猎,口渴到访该寺讨一碗茶喝,于是佐吉端上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后又捧半碗微热的茶,感觉已适应,最后献上一碗刚刚沏好的热茶。
后人问其为何如此,石田说,将军刚来,口感燥热,无心品尝,便献大碗凉茶以解渴;待解渴后,献中碗温茶以润口;待润口后,献小碗茗茶以品之。
其心思细腻聪敏过人让秀吉大为赏识,这是石田鱼跃龙门的开端。
回忆过后,以讨论关白大人的谋反事件开始。
所谓关白,是当时真正统治者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秀次,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一说真正谋反,正史中流传是丰臣秀吉为其新诞儿子丰臣秀赖扫清障碍)被流放至高野山后自尽,在伏见城议事对其遗孀处决问题。
两位主角,石田三成(冈田准一饰)和德川家康(役所广司饰),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荧幕上。
一个求保,一个主杀。
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基调,也在一个场景中予以奠定。
之后秀次的全部家眷均被斩杀,只有一个侍女初芽(有村架纯饰)幸存下来,成为石田三成的情报人员(历史中为伊贺忍者)。
在刑场上,石田无意间看到了名士岛左近(平岳大饰),便奔跑着前去招募。
岛左近,原本是筒井家臣,后因为BOSS太弱,成了浪人。
而竹林招募岛左近,是日本战国史上类似于“三顾茅庐”一般的佳话。
石田三成因为爱财,刚开始要岛左近作自己家臣,他不肯,后又称朋友,最后直接让其作自己兄长,最终岛左近被感动,而石田也愿意用自己俸禄的二分之一两万石为代价,君臣同禄。
影片中,与主角关系最亲密的两个人,就此也一一展示出来。
一转眼,来到三年后,此时的石田三成,已经是丰臣秀吉手下的红人,类似于文官第一,全国丞相的地位。
岛左近和石田关系已如刘备孔明一般,伏见城议事,此时又引出一段典故——竹仗事件。
石田三成在方广寺实地勘察时,用于现场指挥的竹杖无意间掉地上了,当时德川家康偶然路过,便拾起竹杖并递给了三成,而三成没有行礼也没有表示感谢,只是接过竹杖,掉头就往别的地方走了,被世人视为傲慢之举。
导演借助这个小细节,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借岛左近之口,指出石田的性格缺陷——为人太过耿直鲁莽,肆意而为,人缘极差。
转眼,丰臣秀吉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天下眼见又起纷争。
遗言五大老(相当于我国皇帝驾崩时设立的五位托孤大臣)写下保证辅佐秀赖的书信后,丰成秀吉带着这些谎言草草去世。
于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开始一场权利的游戏。
他们各方拉拢,收集情报,排兵布阵,暗度陈仓,展开对决。
具体的阴谋环节和战争过程,这里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在电影中自己细品。
抛开历史,就电影本身而言,《关原之战》作为一部历史电影,我给10分,而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却只能给0分。
满分,因为人物的精致刻画和史实细节的还原。
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说历史由战胜方书写,可原田真人却给我们不同的角度。
纵观全片,从头到尾,伟光正的主角光耀全都给了后来战败的石田三成。
他为妇孺求情,广施大爱;他救助婢女,还是个暖男。
他招募浪人,有情有义;他忠心耿耿,又是个忠臣。
同时,导演又毫不避讳石田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短板。
太过直率鲁莽的性格,让他没什么盟友,人缘极差,直接导致后来决战中友军倒戈,全盘皆输,太过正义的行事方式,让他缺少军事才能,原本可以接受岛左近的意见,暗杀德川,或接受岛津义弘的策略,黑夜偷袭,可他坚持这些都有违武士道精神,倔强的认为单凭最后的决战就能获胜,哪知一败涂地。
导演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里,石田三成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将领,是个义士,却不是个好统帅。
复杂吗?
复杂。
可真实吗?
虽然不是纪录片,却也给我们凌厉的真实感。
抛开历史,但就看电影中这个角色,你脑子里会不会也跟我一样,出现一连串的名字?
关羽,宋江,项羽,吕布,吴三桂……这就是历史电影的魅力,即便没有共同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我们也会因为一个角色,一种性格,联想到无数我们自己历史文化中的英雄。
这种可贵的通感式共鸣,在最后石田三成战败被杀时达到顶峰,也如同《三国》《水浒》这些中国名著一样,正义的一方最终战败的悲惨结局,给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一个合理的解释——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取决于鼠辈的。
这个鼠辈,并非曹操这样的奸雄,而是那些临阵倒戈,战中叛变之人。
反面,又不得不说一说德川家康。
电影开始,德川家康就一副职场老油条的样子,为了体现自己赶路的匆忙,没换正装(类似于中国上朝时的官服),就匆匆议事,其心机可见一斑。
武将小早川秀秋(后为石田友军,临阵倒戈直接导致石田失败)因追杀逃兵被石田弹劾,德川家康却乘机笼络,还把自己养子安排给秀秋作家臣,可见其老谋深算。
最后,石田的间谍,“顺风耳”去刺杀德川家康,他又毫不犹豫得将自己的贴身女谋士蛇白和间谍一起杀死自保,可见其心狠手辣。
可最后,胜利的天平却最终倒向了这样的人。
很多时候,历史是共通的,导演用这部细腻的历史电影,告诉我们,历史选择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不论是枭雄曹操,还是小人刘邦,亦或是老油条德川家康,他们都是用自己最契合当时历史进程的品质,得到了胜利和天下,同时,也留给我们无数可以用电影慢慢体会的故事。
不论是日本的动漫,还是电影,比起中国,他们更加注重对真实细节的还原。
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江之电平江道口——
比如《你的名字》中的东京须贺神社——
虽然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日本历史,但我相信,这些考究的细节,仍然是导演不遗余力求证后,反映在电影中的。
这些细节,是对日本战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导演对电影和历史共通的态度。
在战国时期,日本女性的地位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芽被石田救下时,自称为“狗”的原因,
石田初次探访岛左近家,岛左近的妻子村花(坛蜜 饰)惊魂一瞥,
当见到客人后,有一个伸手用衣角捂住露在外边脚踝的动作——
可见当时日本女性的家庭地位及对礼仪的尊崇,更不用说当时风靡一时的“引眉染齿”了——
一般有身份的成年人都会染齿引眉。
女性在结婚后染齿,因此称呼夫家人有“铁浆亲(かねおや)”一词,指的是染齿用的铁浆。
不少武士上战场也染齿。
且当时引眉后画的眉毛很高画在额头之上,称为殿上眉。
图影片中丰臣秀吉的正室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日本武士和士兵吃饭是大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日本特有的“腰兵粮”,里面放的是煮熟晒干的干饭、炒米、山芋和味噌等。
士兵吃饭时,只需把这些东 西放进用清水煮开的味噌汤里,再加盐一搅和就大功告成了。
战国时期,日本人还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要到江户时代才出现。
影片中,对“腰兵粮”,也特意借初芽的口描述一番——
影片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到了战国末期,大名们多数手持团扇坐于帐中指挥战役,盔甲的装饰性逐渐增强。
彼时夸张的头盔除了防御的作用外,主要勇于增加辨识度,为大名增添威严,所以头盔的造型也相当浮夸,《关原之战》中,这些大名的头盔造型,时光看了都不敢恭维,比如石田的独角兽——
岛左近的鸡毛盔——
还有这种类似兔耳朵和猫耳朵的,种类好不繁多。
另外,日本骑兵在战斗的时候,身后都会背一个“母衣笼”。
身背母衣笼的士兵,称为母衣众(母衣是用竹制骨架把布撑成一个大球,战斗时披在背后起装饰作用,亦可防流矢)。
这是另一种具有纹章的效果的道具,当骑手独自疾驰的时候母衣会被风撑起来,这往往也可以作为大名的骑马武士侍卫(马回众)的分辩特征。
电影中还借德川家康之口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母衣笼的由来——
这些精致的细节,电影中实在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不得不感谢导演借电影,给我们一个了解窥探日本战国历史文化的机会。
但回过头来,电影本身的战争戏份,实在下不去眼,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战争片给“零分”的缘由。
从头到尾,不论是前边的突袭和散斗,还是之后的大规模决战,《关原之战》的战争戏,实在和片名不在一个档次,随便给几个镜头——
粗糙的场面调度让战争戏份的节奏趋于灾难,虽然人员众多,但丝毫没有大决战的战斗气质,反而呈现出一股“两个村儿打架”的乡土气息,着实不敢恭维。
看一看中国的《赤壁》——
《满城尽带黄金甲》——
印度的《巴霍巴利王》——
《权利的游戏》私生子之战就不说了——
不过,我大概理解导演的意图,重文戏轻武戏,也正是我认为《关原之战》偏向历史剧而非战争片的原因。
文武的不平衡,让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并不熟悉日本历史的观众眼里难以打发,膀胱经受折磨的同时,还要听一帮不认识的演员读一句都听不懂的台词,对于欣赏电影的部分观众,应该真的是“如坐针毡”了吧。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全盘抹杀《关原之战》的优点,除了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观,电影中主角失败所树立的悲壮,却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战败的牺牲和英勇的就义,就像是眼前发生的故事,一分钟一分钟挨下来,却也足以收获本该收获的历史认同感和震撼感。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对抗小人的传说,而是一个有操守的武士在战乱国度的摸爬滚打。
它的沉稳与细腻,或许正是那些拥有大预算大场面,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所谓“大片”,一直以来的盲点。
看了狠多评论,看似说了很多,实则离题万里。
这里不是天涯煮酒,我们要讨论的就不是历史本身,也不是要借机表达我力挺西军还是死忠东军。
我们应该把目光从遥远的虚空收回到影片本身,就事论事,评论这部电影。
我想说,这部电影的节奏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耐心看完片尾字幕,我发现,本片的导演同时兼任脚本。
实际看片时,明显能感觉到,导演对于自己的孩子真是舍不得删改,不顾一切的要加入尽可能多的东西。
这导致电影节奏的崩溃。
尤其是在占全片多半的文戏方面。
演员念台词的速度在我看过的所有日本电影里还没见过比这更快的。
例如直江兼续,出场之后和石田高速飙一段贯口后退场,简直像春晚导演在台下举着计时板让他别耽误零点敲钟。
导演似乎还嫌节奏不快,还特意加入了一些快进镜头,让人更加焦躁。
想塞的东西太多,时间又有限,直接导致了大量角色的龙套化。
比如哥儿七个除了福岛正则基本上集体酱油,五奉行都在告诉快进,除去德川之外五大佬里只有前田还有点戏份。
整个东军,只有德川家康的戏比较有彩,这么乱的节奏下还能出彩真是难为役所广司了。
井伊不光戏份是大众脸,脸蛋更是大众脸……西军方面也好不了多少。
大谷跑龙套,宇喜多一帮人哭晕在厕所,岛津一直在念经,原作中岛左近的聪明才智基本没什么表现,光体现勇武了。
当然导演可能有话说,时间太紧,我也没办法啊。
可是这么紧的时间,却能拿出大把来给某村刷脸,给战神洗白白,你时间到底是紧不紧啊?
大部头名著改编电影本来就是一门学问,如何取舍更是关键。
战国影视剧方面。
《葵三代》里面那才叫政治斗争,表面上慢条斯理,下面黑脚频出,而不是本剧里比赛谁说话说得溜。
《清州会议》役所广司也有出演,演柴田胜家,那部片子的节奏比这部好多了,役所广司得以大飙演技,和老同事诀别一幕没什么台词,反而入木三分。
不知道何时还能看到《天与地》那样精彩的日本战国电影,现在看来,还是只能指望那些老导演吧。
真田老爹:猪一样的队友,带不动啊带不动~
(4.0)docudrama。
题材堆积,主题未见。
成者王,败者寇!这俨然就是项羽刘邦的剧本,败者往往都是英雄,英雄拘于小节终成不了大事,成大事者谋者也!
1。村花强行感情戏,麻烦删掉谢谢2。大谷刑部、岛津一堆人被匆匆略过,反而忍者戏超多3。小早川洗白没眼看,赤鬼怎么不能找帅哥演4。看石田完全不会跳戏到黑田如水,冈田准一居然能跟役所广司飙戏。伊藤步是真的让人惊喜。
节奏太差了 味如嚼蜡 还不如看ppt
打的太乱了,没点了解的根本看不懂
人物的刻画被剪的支离破碎,事件的呈现也像MV似的,完全没有战争的史诗感和厚重感。。。
前面铺垫太长,决战不够精彩,忍者的作用被夸大了。
无论剧情、节奏、台词,都感觉特别赶;倒的确去年暑期日本的大制作;几个主角塑造得还是挺立体丰满的,只是对一个完全不了解日本历史的外国人来说,还是看得稀里糊涂。
邻乡械斗~
6/10
人物塑造太矫情了。
前半段太散 后半段草草收场服化道不错
即使搭配了旁白依然没把司马辽太郎的原著说明白。支线盖过了主线,“太阁之恩”不是比“正义”更有说服性吗?这是爱情片?
在政治斗争方面 没有拍摄出来,配乐倒水五星水准,不了解日本这段历史一些来龙去脉 也不懂小早川为什么叛变… 战争场面比大河剧虽然大,但是老说着“正义”和“不义”其实也不太懂,开头娓娓道来的模式挺好,从三成小时候与秀吉相遇,三碗茶的故事讲起 后面剧情就拖沓和流水了,好的BGM和优秀的服化道就唯独剧情差强人意
20万人日本历史上本土参战人数最多的战斗,没拍出来宏大的效果。围绕石田三成描写比如围绕小早川秀秋,小早川身上的故事更迷乱。小早川是怎么在朝鲜战场表现的,是怎么拥有1.5万人军队(按照他的封地是无法养这么多兵力),是怎么在关原之战里左右摇摆最后被挟持加入德川集团的,最后是怎么族灭的,等等。也许是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很多谜团,包括石田三成,到底是不是他造成丰臣集团的破碎,在没有团结所有丰臣的藩主的前提下,为什么跳入陷阱,直接和德川家康开战,这些似乎都拍摄的糊里糊涂。
剧情太散了,石田三成跟忍者的感情线实在狗血。远没有《葵 德川三代》拍的好。
事实上是根据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时改编的,把石田三成这个(据现有历史材料)在善恶量表上普通中立的人物打造成有点天真的正义守护者,把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拍得像脑瘫,战场戏只有最后三十分钟,处理得含糊,但比较复合对战争草台本质的想象
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