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所谓经典,其原因是故事情节以及哲理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失去它的警醒与实用性。
从《傲慢与偏见》里开头的那句旷世箴言“再有钱的男人也必定需要一个妻子”,到《简·爱》里女猪脚对待男主人公劈头盖脸那一顿人文教育“我的灵魂与你平等”,我们果然只能鼓着掌感叹纵使再过几个世纪,两性关系或是由此展现出的人性深浅的核心价值体系永远都不会变。
简爱这个故事放到如今用天涯体来描述描述,也无非就是个傲骄文艺个性小萝莉PK忧郁多金悲情已婚叔。
爱情貌似是一瞬间发生的,闪婚也随即进行,只可惜最后发现,即使你的老婆是很傻很暴力,也不能改变你就是个已婚男的事实。
于是,小清新挥泪斩情丝,一手拽掉手工蕾丝婚纱,怀着一份纯洁的爱,朝着自由的天地含泪狂奔而去。
直到最后,大叔一无所有,包括那个又傻又暴力的老婆也挂掉了,小清新这才坦然回归,稳坐大婆之位,一展贞烈之英姿。
当然,话说回来,不以娱乐精神来评断,这当然是一个舒心而且纯洁的故事。
怀着一颗久违的纯爱之心,心无旁骛地来享受这两个小时,你会看到纯英国式的庄园美景,夹杂着永远灰暗的天气里纯正的口音,火炉旁安静的日子里迸发出的爱情,以及那些传统的,稳固的,单纯的价值观。
离开或者不离开,能或者不能,爱或者不爱,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里,都展现了一个旧时代女子铿锵的现代灵魂。
她想要爱,想要关怀,想要自由,却又不屑于乞讨,哀求,或者以此自怜。
她的世界界限分明,爱恨果敢干脆,深爱或者逃跑都是那样一气呵成,重塑了我们现代的很多女子都无法找到的自我。
影片的最后,他抱着她:你终于获得了自由。
电影里更多展现的是对爱的抉择,但是,我依然热爱它这样圆满的结局。
我们常常说道,爱是所向披靡的,但这毕竟只是人类的幻想。
爱在现实世界里,难免受到尊严与自由的阻碍。
当简离开那座黑色学校的时候,她选择了自由;当她全身心付出对男主人公的时候她选择了爱;当她忍痛离开的时候她选择了尊严;最后她却依然因爱而回头。
因为那时候,她找到爱与尊严的平衡,她在爱情里寻找到了自由。
而如今的女性很幸运,高喊了很多年的平等凑效,大都是不再需要为尊严而讨好爱了,更多的是因为自由而离开爱人。
我们的觉醒让我们就像简站在庄园的窗边说“天际不是我们世界的尽头”。
我们的尽头,当然也不会止于一个男人的怀抱。
端庄与温润的女人们,往往有一颗狂野而不羁的心。
不要小看,更不要轻蔑,因为总有一天,它让人为之惊叹。
我们有多久没有全身心地去追求什么东西了?
不论是爱也好,尊严也好,自由也好。
信息时代的世俗空气总让我们觉得,探讨一些过于精神化的东西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但是,当物质充斥着我们的毛孔的时候,你却不得不承认:人,的确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那是睡前醒来那一秒呆滞时候你下意识的思索,是你活着的一点勇气与一点刺激。
读经典给我们的感觉更多是返璞归真,它让我们觉得有些精神化的东西,是就是,非就非,黑就黑,白就白,比如我们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比如已婚的男人就是不能嫁哪怕爱得再伟大,比如若爱他所以必须要回去又不论他有多穷又瞎。
这些最最基本的坚守其实很难做到,而身为现代人,我们聪明的,便用无数虚幻的借口来原谅我们的这些堕落,而经典里的那些传统价值观——那是一种净化的感觉。
吸进肺里是一些千百年来最原始的情感,吐出去的,是一些现代社会里打着旗号的,千丝万缕理不清的纠结。
她们不把出轨叫做真爱,他们不把真爱叫做犯贱。
这是只属于我们的词语。
其实,爱情果真美好。
从来都是。
我想起前段日子看到周国平的一本书,题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写道: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非常讽刺的是,在我完完全全想借用这段话,来借用简爱这样一部经典,来重申我们需要一些全身心以及“专注”的东西的时候,他却美其名曰为他的在我看来也不过就是出轨事件美文了一篇。
我其实是最最不擅长也最最不喜欢使用“道德”这两个字的女人,因为总让自己显得有些正襟危坐,甚至像个性生活不满足的卫道士。
只是如今,我果然还听说,某著名作家、某著名音乐人都大张旗鼓以人权以及真爱的字眼,毫不遮掩身为已婚人士对其他女人的渴望以及对出轨的容忍,甚至“亲自用身体和姑娘们进行艺术探讨”——他们真把出轨当纯爱,管垂涎叫艺术了。
坏事以这样美好的名义被原谅的太久,我们便果然不记得他们其实做的是不正确的事啊。
他们其实有更好的选择——自由!
有时候,人们真的可以自己选一选,爱,或者自由。
如果你可以平衡,请爱;如果你无法平衡,你还是爱自由好了。
这样,才会给爱情最后一点尊严。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它果然可以荡涤灵魂,明辨善恶。
让我们重温那段话:“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
”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
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
——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
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
——你不是想错了吗?
——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
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
好吧,我是个外貌党,这版俩主演深得我心啊,尤其是罗切斯特就及其符合我心中的那种男人味男主形象。
而这版的简算是最年轻的一版了吧,少女感十足有没有?
实在厌倦了各种老处女形象了,人家本来就是19、20的小姑娘而已。
说白了《简爱》就是一个夹杂着哥特风和女权意味的灰姑娘故事。
原著各种好看,说文艺点就是:一个如杂草般成长起来的坚韧的灰姑娘和一个受过伤等待心灵救赎的王子之间的不得不说的那点事。
说直白点,照今天的话说就是各种狗血剧情的集中表现:女主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处境卑微、气质独特、个性斐然;男主有专制的老爹、金钱婚姻、可怕的大老婆、练就一身柔韧有余的腹黑天蝎男气质;女主入住男主家、朝夕相对、斗斗嘴、碰碰小眼神;男主阴谋秘密暴露、婚礼上出现变故、女主离家出走、被人解救、飞来横财,认祖归宗;男主房子烧了、大老婆死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琼瑶阿姨、现代小言、呕像剧们都要甘拜下风啊。
)虽然剧情狗血,可人家那个年代写出来就叫成功,而且那场景描述的优美、个性塑造的生动、桥段铺陈的精彩、对白设计的绝妙是绝对有高度的。
这版电影倒叙啥的我没意见啊,可是明明俩钟头长度的电影,咋就不能多给点时间给那些经典的台词呢,初次碰面的“默罕默德”那段居然给我删了,怕观众理解不了咋的?
虽然俩人有不少小眼神啥的,但还是觉得要是用96年那版的剧本的台词舒服些,其实人家也就会多搬搬勃朗特阿姨的原话而已,省力又讨好。
这版的编剧要不是把观众当弱智,要不然太爱表现,非要把对白搞得平淡又通俗。
96版我不太喜欢男主,但的确是一版蛮温情的简爱。
特别是俩人表白那段,很是自然好看,这版简爱小姑娘的这段表白甚是愤世嫉俗了些,好像罗先生不是她的得不到的意中人,而是品行卑鄙、欠她一车钱的无赖一般,伤心感深情感少了些。
而且好多好看的桥段删了,如罗先生腹黑的要送简小姑娘“去爱尔兰”,简小姑娘深情又压抑地回答“太远啦”啥的,以及半告白式的“但愿我从来没有出生过,但愿我从来没有来桑菲尔德。。。
”还有,既然是电影,咱就不能像电视剧集那样面面俱到不是?
表哥啥的就别占太多版面成吗?
没人想看表哥啊,我们更想看简爱俩夫妻斗斗嘴啥的哈。
阿黛拉小姑娘也有点抢戏,不如分点给英格拉姆小姐,嫉妒吃醋戏码最好看了啊。
最后抱怨一句,结局太安静了,简爱利用表哥让罗先生嫉妒这段精彩戏码给删得片甲不留,而且罗切斯特的“我还不如一棵枯树”如此沧桑令人心疼的话,简爱的绝妙回答:“不管你要不要,你的根部周围都会长出花草,因为它们喜欢你的浓荫”,编剧你怎么好意思给吞了?
还有阿,像枯树一般的罗切斯特头发能乱、胡子也可以拉碴,但别整大胡子成吗?
一下精分到鲁滨逊啥的去了。
其实,要是时间充裕,83年007男主版的最后结局处理很细致,罗切斯特内心的小卑微以及相关产品小愤怒很让人心疼,而对表哥的小嫉妒也可爱至极,与他雄健的身影、刚毅的面容对比好有戏剧效果。
而06版时间也充裕,但可惜罗先生结局从原来的冷酷男变为委屈小孩了,不过简将他扑到在地那个设计倒挺有看头。
其他还好,场景造型不错,感官上赏心悦目,好古典风英伦风这口的会喜欢,摄影也不错,强调了光影、人物也设定了很多小动作小眼神增加暧昧感,罗切斯特给小姑娘头发上别朵小兰花真动人啊。
有人说这版老罗有点邪气,好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圣女一般纯情的简小姑娘搭个带着玩味表情的天蝎老罗,还是有看头的。
戏中还增加了一处小姑娘看到没穿长裤的老罗而害羞的场景,有着性启蒙的意味感,其实这也是勃朗特心中理想的男性形象、男人味十足、阅历十足、在某方面对女性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当然勃朗特心中又追求男女情感的对等性,所以最后免不了男主被女主救赎的戏码。
虽然我也是女人,我也只能说,女人真的是很矛盾的。
正如率先领导反抗农场主的动物反而是最具压迫力的动物,我想最具女权意识的女性可能内心都是最柔弱最需要爱的女人。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第一次阅读简爱的时候的压抑与心悸。
那年我还是十四岁的小姑娘,赤脚坐在木地板上,窗外是潮湿的江南的夏天,空气弥漫着濡化不开的湿气,而与此同时,那个巨大的黑色身影在幽冥的雾气中,从桑菲尔德的郊外,走向我。
身后风草虫鸣,簌簌有声。
在长大的这些年里,看了很多书,遇到了很多事情,和女伴谈论过这本文艺女青年代入感极强的书,同时我又羞于承认自己喜欢它,就好像羞于承认喜欢傲慢与偏见一样。
昨天晚上我打开了这部影片,然后看到深夜,看到结局,居然潸然泪下。
有关影片的遗憾在于,对于一个女人的前半生而言,120分钟实在是太过于短暂,以至于完全无法有足够的耐心去铺垫,叙述,就一直奔向相恋相离相聚结局。
但是至少,导演试图刻画并表现了爱情最苍凉的本质——孤独。
如果没有孤独,或许简爱只是另一部玛丽苏的小说。
简孑然一生,从幼时开始,她就处在一种缺乏安全和信任的环境中。
凌辱和歧视给一个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外的冷漠坚硬,同时也是内心的自卑残缺。
进入修道院之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孤立,海伦的出现为其打开心门,而她的过早去世又让简失去了唯一的情感纽带,尽管进入桑菲尔德以后与佣人和管家、孩子之间有融洽的关系,但是谁都无法走入她的内心。
她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的与世隔绝,清苦的修道院,与世隔绝的桑菲尔德,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其他的心灵相隔绝。
她用画笔去对抗枯燥的田园和无尽的旷野,在那凝滞不动的时间里,一呼一吸之间都需要极大的耐心,能够保持生机勃勃的姿态,又是何其不易。
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有关于平等的对话被传为美谈,被认为是女性平等意识觉醒的写照。
可是为什么我在其中看到的竟是一个因为深刻自卑而极端敏感的孩子对罗切斯特逗弄一般的情感的极端抗拒?
她是多么卑微而骄傲着啊,就像一头反抗的小兽一样,在汹涌而来的感情与难以割舍的自尊之间纠结反复。
所以我以为,分隔这两颗灵魂的并非是世俗观念或者什么普世价值,而只是因为这两颗灵魂都有无法拥抱他人的残缺之处,而这,就是他们孤独的本质。
简的自尊之心最终让她离开了罗切斯特先生。
而她再次回到罗切斯特先生身边的时候,是罗切斯特先生一无所有,或许只有这个时候,她那自卑而敏感的灵魂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感情,坦然接受罗切斯特先生。
世人却愚昧,称赞这是超脱于金钱与世俗的爱情,却不知金钱原本就非两颗灵魂辗转反侧的理由。
只有这样的残缺被弥补,被填满,这两颗孤独的灵魂才能对彼此敞开,才能坦然而无惧的拥抱。
这弥补残缺的过程却艰险,却要跋涉千山万水,它需要九死一生的运气,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而有的时候,却又要等。
有人幸运,生来就被填满,有人不幸,功亏一篑失于人海。
在无边无际的荒蛮旷野中,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彼此偶遇、照亮对方,已经是这个宇宙的奇迹。
而能走过这漫漫长路,完成这一场修行,又是何其幸运。
让人落泪的爱情,都是孤独的灵魂在漫漫人海中的遥相呼应。
简爱 一个经典的英伦故事。
我竟然用了三天的时间才在百忙中抽空将它看完。
全文给我最大的冲击力,遍是女主角那与生俱来的自尊感与道德感。
即使再相爱,面对已有妻子的罗切斯特,哪怕海一样深度的爱恋也无法成为继续和他厮守一生的理由。
而面对双眼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简 会从心底再次燃起对这个男人爱的冲动和勇气。
原因很简单。
因为此时,这个男人真正的属于了自己。
其实,一直以来,都认为罗切斯特先生的心里远远没有简爱强大。
他太懦弱了。
他甚至没有勇气去对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做选择。
这也便是给他以后的悲惨命运打下了一个牢牢地导火索。
他软弱到,不敢面对现实,逃避,不让简知道他还有个疯妻子。
而最终命运就是这么爱开玩笑,上帝让他爱上了一个自我价值和自我存在感非常强的简爱。
她是个有信仰,有原则的人。
罗切斯特的懦夫般的行径是与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抗衡。
结果简,选择了自己的心。
离开这个男人是必然的。
而其后的回归也是女性对于感情原始性的低头。
女人都是感性的生物。
但我相信,如果简的那次回归,发现罗切斯特先生依旧在他的古堡里和他的疯妻子在一起,无论这个男人眼神中透露出的感情多么炽烈,无论这个男人的口中诉说的话语多么幽怨。
也不能打动简爱的心。
从首到尾,简爱一直跟随的不是她对罗切斯特的爱,而是自己的心。
只可惜她眼光不太好,爱上了一个懦弱到无法替自己做命运选择的男人。
我们爱一个人,也许不容我们自己的控制。
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不去联络他。
因为,女人 天生就应该是高傲的。
即使是爱情,也无法成为跨越自身底线的理由。
一个有自知,自尊,自爱的女性,她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的。
爱值得爱的人。
跟随自己的心。
看完之后的第一想法-赶快重温一下06版吧,Toby Stephens和Ruth Wilson太搭了。
相比较而言,Michael Fassbender演不出Mr Rochester内心的挣扎和多面性,Mia Wasikowska大概是太年轻了,实在是没看出来她演的Jane的张力。
Jamie Bell竟然是St John...有点没说服力,尤其是当回想Andrew Buchan在06版的演绎。
Sally Hawkins没恶毒舅妈的气势,在小孩眼中相当诡异的red room看起来比普通人家的卧室还亮堂。
不过怎么说《简爱》都是我小时候看的第一本外国名著,也是至今最喜欢的,怎么说都得给个三星啦。
如果说一位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用光影进行创作的话,那么毋庸置疑,导演凯瑞·福永在2011年的这版简爱中是成功的。
第一张照片是开头简爱倒在一片夜色中的田野,导演用近景拉向远景的这样一个大俯视的拍摄手法,演员本身也融于整体的空间之中,同时也证明了在一个大的空间面前演员本身也只是一件道具而已,从远处看,像极了一张拥有丰富色彩的素描,以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关系,用光影效果营造出与简爱内心相适应的环境关系。
第二张照片是简爱穿上婚纱站在镜子面前,白色的婚纱遮掩着简爱的面庞,有一种说不出的朦胧感。
镜子也同样代表着所有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暗示着谎言即将被戳破。
我觉得在简爱心中始终是有顾虑的——楼阁上的疯女人,所以简爱是不是同样在正视自己的内心。
第三张照片是简爱在知道谎言之后与罗切斯特在走廊之间的一场对话,画面如同西方古典油画大师笔下的创作——富力与细腻,中世纪的美学和历史感油然而生,浮现于眼前,栩栩如生。
跳动的烛火映射着内心的不安与悸动。
看到第四张图片我想起了郑愁予的《赋别》天空的颜色是:“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的多美丽。
”风景是:“是风,是雨,是夜晚。
”像一张延绵起伏的水粉画在展开,同时也体现了简爱的心情:“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你了。
念此际你已静静入睡,留我们未完的一切。
”无论是电影还是书中,简爱在罗切斯特一无所有之后,依旧选择回到他的身边,这一选择总是让我动容,也许是现实太过于残酷与无情,也许是书中有太多的美好与感动。
爱是否能超越一切这一哲学命题总是被人们泛泛而谈,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权衡利弊是人之本性,但是我能在权衡之后,依旧选择涌你入怀,这便超越了人性,世界上任何一种爱只有超越人之本性之后才是伟大的爱,这也正是爱的伟大之处。
电影的开场就充满悬念,女主为什么会逃离这座城堡?
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空中回荡的声音又是谁?
首先闪现的回忆是女主的童年,道出了她悲惨的身世,以及她不会迎合世故、有自我意识的性格。
影片也主要是歌颂女主的性格。
我最震撼的一句,就是女主说的“我要尊重我自己”。
当时女主被迫发现男主的秘密,男主家里人为了金钱与地位,让男主娶了他不爱的人,结婚几年后,疯疯癫癫的妻子被他关在了阁楼,成为他不可言说的黑暗历史。
男主只想对帮助过自己家族的妻子尽责,但他爱女主,于是在女主知道秘密的当晚,祈求挽留女主,利用女主对他的爱把她留在身边。
女主是爱男主,但她也爱自己,无法跨过道德的那关说服自己,才说出那句“我要尊重我自己”的话。
这教会了我们自爱,不要被爱情迷失了自我。
电影采用了插叙倒叙的方法,把简爱与圣约翰、简爱与舅母、简爱在学校这几条线索来回穿插,最后用简爱和罗切斯特这个主要线索来推动发展,很好的把书中主要情节突出来了而且这种结构对于表现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有很好的效果,通过情节穿插,跳跃,光线的安排,很好的表现出原著中所带的悬疑,恐怖的哥特风但是这种插叙倒叙,在感情的铺垫上就略显乏力了,我们通常会在看诺兰的那些烧脑科幻电影中,在一些悬疑电影中用上插叙倒叙,这种结构很适合叙事性的电影,但对于感情方面,可能安排在一条时间线上发展会更自然,就像“爱在三部曲”,三部都是围绕两个主角边走边聊天,在单一的情节中,每部电影只有一条时间线,就很自然的把感情铺垫好了。
对于人物,以前看简爱的时候,觉得简爱就是女性之光,并没怎么关注罗切斯特,看完电影,在回想以前书中的情节,会发现罗切斯特有着很严重的大男子主义,他始终站在一个高人一等的位置去看待与简爱的爱情,并且简爱对于罗切斯特的了解,仅仅只是罗切斯特单方面的讲述,对于阁楼上女人,也是罗切斯特一方面的言辞,他有没有说谎呢?
我们可以猜想,最后简爱和罗切斯特,真的会幸福吗?
先说选角。
女主从头到尾一副别人欠她几百万的样子,无论是罗切斯特夸她,跟她搞暧昧,还是对她说情话,依然是一副拉不出shi的样子。
以至于宴会的时候女主中途离场,罗切斯特说她看起来有点depressed,我丝毫看不出她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这货把简演成一个苦面婆,看起来的确是一个无趣又讨人厌的家庭教师。
法鲨非常非常不适合演罗切斯特。
我看得出他在努力演一个冷酷、苦情的罗切斯特,但是跟女主一样,表情僵化,我看不出他怎么会爱上女主。
而且,哪有这么年轻的罗切斯特!
这一看还像个吊儿郎当的贪玩青年,一点也没有罗切斯特的那种成熟与癫狂,这两点是原著小说中该人物的最大特点,但是法鲨根本没有演出来。
这两个人是怎么擦出火花的??
我也看不出来。
俩人就像是机械地读着台词,毫无演技可言。
我全程是跳着看的,真的无法每分每秒坚持住。
唯一与这部电影产生“共鸣”的地方是,我全程跟女主的表情一样,“拉不出shi".....再说这台词。
一个词概括,苍白无力。
原谅我不够文化欣赏不来这种深邃的台词,我不知道,也可能是演员表演力的问题,感谢这部电影,我永远不会忘记男主向女主求婚时,女主说了一长串”不知所云“的拒绝给我带来的尴尬。。。
这电影之所以看起来冗长乏味,除了最致命的人物塑造失败之外,还有节奏掌控,失败。
可能有人会说这部电影的巧妙在于时间线上的倒叙安排,这的确是其他几版简爱所没有的新意。
但是你也不能没有高潮啊,或者来些小高潮也行啊。
明明是这么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硬生生给煮成一碗无味的白稀饭,恕我直言,实在是难以下咽。
最后一幕,即使再柔光和绿草茵茵的衬托下,我也丝毫感觉不到男女主经历那么多最后相见的那份激动。
真的!
一!
点!
火!
花!
都没有!
也不知道两位演员咋想,反正我感觉他们也不太enjoy拍这部戏。
所以说,一个角色的选择对一个演员又多重要!
ok,如果角色没选好,起码用演技来撑嘛?
没有。
演员表现力如何也就算了,导演的技法也很单调,男女主第一次相见时那场戏看得我莫名其妙,这马如变戏法一样突然出现,人家不是浪漫的邂逅,也起码来个惊险的相遇好伐?
现在这完全是惊吓....《傲慢与偏见》几乎每一个版本都有自己出彩的地方,所以同一本书其实是可以改编出各有特色的剧本,拍出有个性的电影。
但遗憾的是,《简爱》不仅翻拍得少,目前最爱的还是06年那版。
这个电影版虽然前面挂了个BBC Film的名头,本还有点小期待,结果被打脸得很惨。
唉,sen气,不说了。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
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正如电影里的所说的那样:我的灵魂与你平等。
在爱情的世界里,简爱始终是一个有灵魂的爱慕者,她懂得分寸,爱的明白。
简是一个在舅父家寄养的女孩子,在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她就一直过着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
这是神马!!!本来想给个三星风景分,看到结尾直接两星,都结局了还不来电火花吗!!!
羡慕你能这样坚强和独立,
三星半。童年深处的记忆,不知为何《简爱》总是和《远大前程》相互纠缠,原来是那个关在房间里的疯女人。音乐和摄影大赞,总体挺喜欢这个改编的,很感动。
这个简爱是不是有点木啊,为嘛觉得表哥其实还蛮帅的
女家庭教师和男主人的爱情捏他Get!留作脑补用....其他的都是渣渣好么其实小时候看过一点小说,那时我就一直搞不懂这种狗血小说到底哪里精彩了=L=(挖鼻孔)勃朗特三姐妹无感
我文学造诣太低,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不过这姑娘演技不错,很古典。
原著的经典让电影永远无法超越
很美
插叙零碎又突兀,主线又闷的发困,女主角是有点小清新,男主角貌似成熟(但是后来又变得扭扭捏捏的),可是两人毫无火花可言——之前的情节让人丝毫看不出他们有来电的可能性。
no chemistry是最大的敗筆
只看法叔。
真是一场煎熬,即使有Mia Wasikowska.
这货不是《简爱》,明显制作经费紧张不得做删改(缺失的还是关键转折点!)。烂番茄评分83%,7.4/10,头条评论为:如果电影1847年诞生,拍摄勃朗特的原著,可能就是如此。好坏都不是,小清新恋爱倒是真的。
文艺女青年的苦逼之恋。打三星的原因是因为没看到简和罗切斯特的火花。英腔还是挺对蜗胃口的
中规中矩。
对原著无感电影亦然
不喜欢这个版本 什么都没交代清楚
似乎很尊重原著,每个点都有,但每个点都很短,只带过一下。完全看不到罗切斯特对她的爱啊,缺乏细节。
我一直觉得书更好看!!!还有童年!!!不过这部有点中心不明...看了书的会比较懂
Cary Fukunaga不会讲故事是事实,但Jane Eyre的音乐、取景、色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点。120分钟,每一秒都感觉在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