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过的电影中,这部电影不一定能够排到五星,可是我还是打了五星,因为CHE,电影最后那个士兵枪杀切的镜头,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毁灭感,切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一个有理想主义者,现实就这样把他绞杀了。
杀死他的,不是玻利维亚军政府,也不是美国中情局,是那个士兵,是那些农民,是每一个你我。
生活 ,这就是残酷的生活。
但我们在电脑前看完这部电影,或者在街上穿着印有切头像的文化衫以示不同的时候,我们一样地是在绞杀切。
理想不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理想需要行动,可惜,我们早已变成了侏儒。
很想说一声, long live ,che,可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那革命的激情,也许片尾曲是我们唯一的慰藉,也是我们掩盖自己堕落的借口。
"让我们忠于理想,面对现实。
"我们早已忘记了CHE这句话,我们唯一记住的却是“在这个人类最不合理的时代。
我们都被痛苦征服了。
”
有的人奔波一生做了很多事情,有的人碌碌无为未着一笔,有的人在等待中坚持一个信念,有的人在挫折中实践唯一的信念……号称爱他的人很多,曾经千千万,曾经人们急切把他的挂在胸前背后,生怕有什么不符的地方被人嘲笑。
在这样热情的期待中,人们昏昏欲睡应付了这样一部电影,然后说太失望了,就算给自己曾经荷尔蒙冲动画上一个虚伪的句号。
时尚找到他,铺天盖地,在他走过的阳光大道旁边的羊肠小道上越偏越远。
有人说这是切的悲哀,我说切一直昂然屹立在阳光的方向,只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给他穿上这样那样的花花绿绿,而浮躁的人们同样的虚伪,如浮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抱怨自己流离的追逐而一无所获后,从未追问自己的信念是什么。
这不是切的悲哀,是人们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流水一般的纪实如陈年老酒,从浓郁的美洲弥漫到我的小房间直至心房。
电影让我产生了幻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已经不是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明明就是切,雪茄、气喘、简短的话语、坚定的眼神。
说自己是理想主义不难,做理想主义也不是那么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
当革命来临的时候,我们会随着洪流一直走下去,或者我们怀抱理想,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收获胜利,于是我们安然自得的躺在胜利的成果上享受荣华富贵,认为这是应得的,于是忘记了当初的理性,于是抛弃了理想主义,于是豪言壮语也成了过眼云烟。
切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抛弃的不是信念、理想,抛弃的是胜利这个容易上瘾的毒品,拿起枪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理想虚无如空气,坚持或放弃存乎一念,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只是一件简单是事情。
任正非退役后,开办了华为,将华为打造成一只饥渴的狼,在国内夺城掠地,成为显然的老大,名声鹊起。
然而任正非没有就此停步,时时疾呼“冬天来了”,时时刻刻打好行军包继续前行,跨出国门,从亚洲、非洲、拉美到欧洲再到美国……理想主义从未过时。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但还是庸俗的在潮流的尾巴上认识切,开始也不过将其当做一个时尚的符号,虽没有将他挂在胸前背后,却将一个发黄的军旅黄布包从大一背到大三。
随着逐渐深入了解,切慢慢深入我心。
当人们逐渐忘却的时候,心逐渐老去的我却想穿上有你头像的T桖表达信念。
有的人以为传奇应当是不平凡的活着,而你却用纯粹朴素执着追求理想谱写传奇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二十世纪是自由思潮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人们对于偶像的崇拜如日中天,偶像可以给予他们一种认同,一种慰藉,一种指引。
这对于身处大变革之中的年轻人来说,才格外重要。
而放眼整个二十世纪的偶像群体中,有这两位一直处于一种巅峰状态,且是一种无人匹敌的存在。
一个是我国伟大的教员,另一个则是古巴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
当然,在我们看来,切格瓦拉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并没有太多可以标榜成功的事迹,然而却在全球范围内享受到一种荣耀,甚至于迄今为止,切格瓦拉的头像是印刷最多的图标。
但这正是东方人的思维,对于不注重实用主义的西方世界来说,切格瓦拉是一种指引,虽然他最终的结局并不好,甚至是失败了,然而他的精神却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西方人或者是受西方世界影响的大多数人所崇尚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落魄英雄,在这样的理念当中,悲壮的死去永远比成功的荣耀更加辉煌。
成功被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除了荣耀与掌声之外,并不需要别人标榜什么。
然而失败就不一样了,对于失败者的颂扬可以体现自己独立于别人的品味,而这种品味以及对品味的诉求正是西方思维背景下的人们的一种强烈的个人诉求,很明显,切格瓦拉的出现,弥补了这种精神诉求的长久以来的缺失。
他在西方人民中间且在大多数革命发源地被尊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来给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吧,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08年的时候,拍摄了这部切格瓦拉的传记电影《切格瓦拉传》,本片时长230多分钟,因此,最终被切割成上下两部。
其实这部电影应该一起看的,因为不论是看哪一部,对于切格瓦拉本人来说都是不完整的。
因此,建议大家不要怕太长,抽时间可以一睹。
本片意在重现这个二十世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切格瓦拉的辉煌一生。
从全片的观感来说,本片也达到了目的,不熟悉切格瓦拉的人可以通过观看本片细致的了解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辉煌,而已经了解过切格瓦拉的人也可以通过本片更加深入的了解下切格瓦拉本人对于自由革命的理念的风采。
总之,对于观众而言,时间虽然不短,然而可看的东西很丰富。
影片回顾了切格瓦拉从阿根廷开始,一直到玻利维亚结束。
从革命的兴盛到功成身退,最后到客死他乡。
通过切格瓦拉的日记,索德伯格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战士短暂且辉煌的一生,当然,这种展现带着某种崇拜以及主观解构的色彩。
可能更多的观众看完本片后,会对于切格瓦拉的辉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陷,而这种致命的缺陷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路线错误,更是来源于一些具有实际性的行为使然。
当然,索德伯格并没有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丝毫的展现。
可以看出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自由革命者,而这样的形象,也是观众们,尤其是当代信仰缺失的观众们所注重的。
切格瓦拉的失败,恰恰是源于他之前取得的成功,切格瓦拉的成功在于从阿根廷发家,带着几十人来到古巴将这把革命的火星形成燎原之势。
最终,这几十个人顺应了古巴当时的独立需求,最终引导古巴人民开始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古巴革命成功了。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一样的伟大事件。
不止美国没想到,就连苏联都觉得差异。
在没有最大限度争取民众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当时的古巴政府且遭到的抵抗很小,这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契机,另一部分更多的是运气。
然而这样的成功已经足以鼓励切格瓦拉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了。
在古巴新政府成立后,在工业上一塌糊涂的他对于得来的胜利感觉到了疏离。
而这个时候,卡斯特罗与他的见解不同而导致了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切格瓦拉继续着自己未尽的革命事业,而卡斯特罗此时却致力于古巴的安全和稳定,再向外输出革命的事情短期内不会考虑了。
这样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分道扬镳。
而这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古巴的顺利革命本身是不可复制的,然而到了玻利维亚的切格瓦拉却继续用这种自由主义推行自己的理念。
他所著的《游击战》虽然在战法上有所建树,然而却忘记了一个根本,同样的游击战术中,教员始终不忘记团结当地的民众,建立根据地,然后逐步瓦解反动派统治,然而切格瓦拉对于团结当地群众做的并不好,而这种不好,却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时至今日,评价切格瓦拉始终是非常复杂的,自由着实可贵,然而只有活着才能将事业继续,理想主义者死后,理想大多无以为继。
因为理想最终要结合
索德伯格的非线性叙事我们都见识过,不过这次感觉玩脱了,碎片化过于严重。
如果你对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不了解的话很可能看得云里雾里。
好像格瓦拉一拍脑袋就上格拉玛号了,几十人的游击队莫名其妙就发展壮大了,有美帝撑腰的巴蒂斯塔政权谈笑间就灰飞烟灭了,网红格瓦拉转眼又跑到联合国大会上舌战群儒了。
下集更狠,格瓦拉从1959年七二六运动胜利到1965年刚果游击战失败的诸多经历都直接无视,改名换姓再婚生子的他突然就空降玻利维亚的山区丛林中了。
虽然时间线没有再跳来跳去(代价是让上下集感觉像是不同人拍的,缺乏艺术上的连贯性),但导演仍然拒绝做任何背景介绍,宁愿花大篇幅表现游击队日常生活的艰辛也不愿交代前因后果。
诚然,以格瓦拉的丰富履历4个半小时的片长是远远不够说清楚的,可是这样剥离上下文的人生片段图景实在很难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
格瓦拉被(萨特)称为完人,被与玻利瓦尔并论(在南美乃至世界各处闹革命),被比作耶稣基督(放弃高官厚禄去“拯救”黎民苍生),甚至被很多玻利维亚人供为神明(尤其是其死亡地附近居民);但他也有暴力冷血的一面(古巴建国后主持清算),被指医术不精战术拙劣(除了跟卡米洛等一起攻占圣克拉拉外,其实鲜有胜仗,所以本片的选材就有问题),周恩来评价说格瓦拉主义实为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我不期望一部影片能让我们认识真正的格瓦拉,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还是另有隐情,是坚定地共产战士还是热衷战争,但好歹能给出可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可惜就像本片纪实风格的镜头一样,我看完只感觉头晕眼花,捉摸不定。
难得的机会看电影不是在迅雷上死磕,螃蟹带着到nova影院看两部连放。
我要给你的忠告是,你看电影前最好看点切格瓦拉生平简介。
在我连续好几次在黑呼呼的电影院里用手机百度百科后,就已经证明现在很多电影都需要你看之前做点功课,尤其是我这种只适合看好莱坞G级电影的人。
幸亏我在大约是2007年在三联上读过一篇写切的文章,要是记不起来这篇文章,整部电影我是甭想看懂了。
那篇文章里讲:1. '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却成为古巴革命的领导人。
这一点体现了他无私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
'part one很强调这一点:刚一开始,他肺不好,严重时能帮着搀一下的就只有那么两个人。
后来,他的游击队开始壮大,开大会时,有那么三排人了,下一次开会时有五六排人了,下下次开会我真想递给他个扩音器。
后来,攻城时感觉到处是切的人。
总之,part one有点好莱坞励志片的感觉,一个happy endding搞得我很振奋得期望下一部讲攻占哈瓦那吧! 大导演就这么给我开了个玩笑。
2. ‘切格瓦拉好像天生属于那种丛林里的游击生活,他离开古巴领导玻利维亚革命,这次失败了。
’part two刚开始放时我没想起这句话来。
心想part one好不容易看懂了,part two又在捣鼓什么了。
后来想起来这句话,就知道马上要看一个悲剧了。
游击队的成员越来越少,part one故意疏忽的哮喘开始严重,直到切一个人被一大堆玻利维亚政府军包围。
从电影院回来,到豆瓣上划勾,才发现这电影的导演原来是索德伯格。
怪不得我能看懂啊。
感觉索导就是生来为我这种白痴观众做艺术片启蒙的,真的是感激不尽。
我14岁时,生活无聊得每周的节日是看南方周末电影版和btv-1的全球电影回顾。
他们用很大的笔墨从各个角度写索德伯格,伍迪艾伦等人,而我呢,家里连个DVD都没有,那时候还不知道BT是什么,只能从报纸上去读电影,读陆川贾樟柯王小帅等人,但是现在你让我看他们的电影我根本看不懂。
那时觉得我这辈子还有机会看看索德伯格或者伍迪艾伦的电影吗?
感觉遥不可及。
去年我在coma看了午夜巴塞罗那,今年看了切格瓦拉。
儿时的梦想就这么实现了。
倒是很怀念那种渴望某种东西的感觉。
切格瓦拉也有那种对南美革命的渴望,而且他死在那种渴望中,其实他很幸福的。
《切·格瓦拉传》没有讲述切年轻时的旅行,这部影片已经不再关注切是怎样变成一个革命者这样的话题,恰恰相反,这部雄心壮志的电影要描绘的是一个成熟之后的切,并且探索切是如何变成人们口耳相传的那个人……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影片在总体上有些沉闷……关于切本身的讨论已经太多,这个人也早已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退化为一堆事迹,继而又幻化为一种理想主义的生存态度,从这样的角度而言,无论我们怎样想凭借各种各样的资料来拼凑一个真实的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有谁又会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去探寻西施真正的长相呢?
所谓的电影,只是我们将一个偶像雕塑化并私有化的一个过程而已……相对于走向成功的上部,下部显得有些平淡,似乎有些对不起“游击队”这样一个刺激的副标题,最后的三十分钟却亮点迭出:一是切最后的战斗,在丛林山丘中奔跑、隐蔽,疲惫而惊心动魄,随着被一颗子弹命中,枪声和周围的呼喊淡了下去,虚焦的摇晃,背景围上来的士兵。
二是夜间的牢房,Che对看守他的Eduardo说,他信仰人本身,接着伸出双手问道,帮我解开,好吗?
黑色的剪影,Eduardo夺门而出……最后则是Che死后,一段闪回的画面,蓝的发白的浪花切入,一如影片的开头,去Cuba的船上,年轻的Che一扭头,看到了船头的Fidel,画面嘎然而止,影片结束……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次旅行而言,有两个端点,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假如你真的想要完成这段旅程,那么,就千万不要反复考虑这其中的过程。
”影片开头的浪花和最后的浪花仿佛形成了宿命的起点和端点,对于这样理想主义的启程和终点,回想坐在电脑前的整整四个小时,仿佛梦境一般,变得虚幻而不再真实起来……
Che,当你面对那管黑洞洞的枪口你想到了什么Che,天气已进入十月丛林里的每一天是不是都又重现Che,你美丽的妻子和5个孩子有没有在你的梦里出现Che,如果你生来就是一副健壮的体魄还会不会说出那些诗歌般的话语Che,你永远在寻找自己的身份你从来就以美洲为自己的国籍Che,农民的目光里充满了怀疑你的信仰里却只有人民Che,你曾经的伙伴们站在船头你却在船舷边独自一人凝视远方Che,你已经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失败已无可争辩近在眼前Che,为了实现一种或几种救赎抗拒或接受死亡对你来说都是一次必要的战斗
这部在戛纳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影片,其导演是好莱坞着名导演索德伯格。
德尔特洛凭此片拿到了戛纳的最佳男主角。
仅仅4000万美金,总共拍了79天。
这部影片比充满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好一百倍。
索德伯格是个成功人士,好好混,去做斯皮尔伯格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索导一心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为了《切格瓦拉》,他筹备了7年。
从《性、谎言、录像带》开始,索德伯格的起步就与其他的好莱坞导演不大一样,虽然拍了大量商业片,甚至还自己主演过一部喜剧,有名有利,但是,索导没有忘了自己最初是要做艺术家。
德尔特洛的表演,基本你看不出他在表演,他就是切格瓦拉本人。
哮喘是个外部手段,德尔特洛通过哮喘,进入到人物的身体,最终进入人物的灵魂。
拉丁裔,沉稳,充满表现力,真是顶尖级的演员。
美国和古巴复杂的历史和彼此微妙的关系众所周知,作为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的导演,记者们对索德伯格在影片中倾注的对古巴和切的善意立场表示关注。
但是索德伯格并不想把观众关注的视野引入政治讨论中,他说拍摄这部影片,不是古巴这个国家,真正吸引自己的是切-格瓦纳二次放弃属于自己的舒适生活和家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他人幸福的解放战斗中。
切-格瓦纳一生经历的丰富和神秘,是每个导演都想要展示的电影题材。
同样是这段表述,在中国媒体的转述中成了:索德伯格声称拍摄这部影片,不是为了探讨政治,他感兴趣的是人的故事。
中国媒体故意把“放弃自己的舒适生活”“解放战斗”这样的关键词屏蔽掉了,好像索德伯格是个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人物的精神实质不关心的导演,好像他只是在猎奇地拍这部影片。
事实正好相反!
四个半小时的故事,加之完全以西班牙语完成拍摄,记者对影片在美国的发行表示担忧,尤其是观众将不得不面对四个半小时的字幕。
而导演索德伯格和制片人透露,剧组曾做过巨大的资料搜集,甚至也有延长至7个多小时的拍摄想法,但是,终于因为要遵守拍摄预定时间,满足影院上映而不得不放弃。
对于影片最后的发行形式,现在根据各国国家的情况还在具体讨论中。
他希望可以先在放映首周以完整版的形式出现,此后再将上下二部份分开放映。
索德伯格为这部影片筹划了七年,仅仅筹到4000万美金,这在好莱坞,算是小成本制作。
如果是一部喜剧片或者科幻片甚至情感片,大导演索德伯格一定可以拿到7000万以上的投资。
这部充满诗意,饱含感情的佳作,足以震撼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内心。
然而,我们的《新京报》的报道标题是《索德伯格新片戛纳首映 《切-格瓦拉》遭恶评》,与境外媒体的反应不同,对于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影片,赞誉远远多于质疑,最佳男主演的获奖就是证明。
中国主流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感甚至害怕,已经溢于言表。
可以肯定的是,引进有汉奸电影嫌疑的《色戒》,引进有台独意识的《海角七号》,广电总局在一片反对声中,顽强地甚至是固执地引进这些有争议的影片,在斯皮尔伯格号召抵制奥运会的情况下,广电总局依然引进斯皮尔伯格的公司制作的《功夫熊猫》。
但是,广电总局不会引进英雄主义的《切格瓦拉》。
《集结号》被精英专家称为写了人性,《色戒》被称为写了人性,但是,真正写了高贵人性的《切格瓦拉》,没有任何国内影视专家写过一片评论。
他们在回避这部2008年全球最优秀的影片之一,他们害怕,因为,美国导演索德伯格在这部伟大的影片中写了:阶级斗争!
索德伯格毫不回避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对革命的联合剿杀,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写了切格瓦拉在联合国大会上驳斥西方的指责,向帝国主义宣战的豪情。
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已经绝迹了。
《英雄》《黄金甲》中对权力的畏惧,《集结号》中对革命的消解,整个中国影视界对好莱坞的顶礼膜拜,其实是对美元顶礼膜拜,真正的好莱坞的艺术家在中国却没有市场。
《切格瓦拉》中卡斯特罗说:古巴1%的人掌握了45%的土地,人民生活在赤贫中,我们要拿起枪。
切格瓦拉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在解放古巴以后,你要帮我把革命之火燃遍美洲。
切格瓦拉对农民说:你们的孩子应该去学校,我们将建学校和医院,请你们支持我们。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说:切格瓦拉本来可以坐着轿车,跟妻子儿女在一起快活地生活,但是他来这儿的丛林,我是一个面包师,我一辈子是个奴隶,但是我最终将获得自由。
看了《切格瓦拉》之后,吓得发抖的中国资改派怎么可能引进这样一部影片呢?
切.格瓦拉切.格瓦拉我时刻会念叨起这个名字一个印在T恤,墙头,海报上的符号当一个人,把自己活成一种符号,这意味着什么?
符号的背后,除了T恤和墙壁,是否还有更多的含义,能供潮流去解读。
或者说,切本人,用他的生命换来的理想是否才是他更希望后来者去关注的,而不仅仅是他的肖像。
格瓦拉的肖像家喻户晓,格瓦拉的故事也为人传诵。
那么他的理想和他的精神还有多少人会去铭记,或着去追随。
格瓦拉所追求的,恰好是我们的政府所教导的那四个字--共产主义。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这四个字仿佛是一个笑话,又是一种禁忌。
但抛开这几个字的含义不谈,让眼光集中在格瓦拉本人的身上。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可能是虚幻的,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对于理想的追求与执着,却是格瓦拉最让人崇敬的地方。
片中的一个片段格瓦拉被捕后,一个玻利维亚士兵问他:你信神吗格瓦拉说:我相信人性至少在导演的安排下,这名士兵被震撼了。
他无法直视格瓦拉的眼镜,当格瓦拉要他为其解开绳索时。
士兵选择了逃避,在几句简短的对话后,心灵受到了冲击,显得局促不安,自己彷徨了自己。
导演安排的这个片段,深深的刻画了格瓦拉现世基督的形象。
他,用浓厚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信仰的坚持,将一帮外国人带到非洲,带到南美,去实践他们崇高的理想--解放人类。
这个阿根廷人没有国籍,没有人种,唯一有的就是纯粹的信念。
他犯下了无数的错误,他的革命一次次失败,他的同志一个个死亡。
他的错不止是个人的错,同时也是古巴的错,是南美的错,是人类的错。
而这些鲜血和惨痛后,结成一种执着的精神,留给了活着的人们对于政府,这些共产者是叛军,是土匪,是流氓。
政府要围剿他们,他们所努力解放的人民们也不理解他们。
人民们只关心战争是否会发生在自己的村庄。
格瓦拉们孤立无援,他们只是游荡在玻利维亚土地上的一群流氓。
只是这是一群有信仰的流氓征用食品会付钱,为村民看病也是义务,他们把人民看着奉献的对象,用信仰来坚持抗争这群流氓无所畏惧,可惜鲜血的热度依然唤不醒冰冷的子弹。
格瓦拉还是会死去。
哪怕他的信仰如此的坚定。
格瓦拉死去了,子弹打完了,血流光了,坚毅的眼神最终也空洞了最后冷冰冰的躺在担架上格瓦拉死去了,但是,在古巴,在刚果,在玻利维亚,在非洲,在南美,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上。
依然点亮了一团微弱的火光
1当年轻的切格瓦拉从阿根廷进入古巴,投奔卡斯特罗的7.26运动阵营时他只是被安排在后勤部队里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军医人们都亲切的叫他“埃内斯特医生”他却带着标志性的微笑,不厌其烦的更正“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他,总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他在山区挑选可加入游击队的农民,没有挑选三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却选了一个妇女和两个16岁的孩子因为只有他们三人会识字,能阅读,切格瓦拉说“我们在山上不只是打仗,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不会识字阅读,就容易被人蒙蔽”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甚至在与巴蒂斯塔的政府军交火最猛烈的日子,他也带着一本歌德传,停火时就靠在树荫下阅读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灵魂他从不抢掠粮食和女人,就算在游击队最饥饿的时候,他用钱去向当地农民买牛奶当农民害怕被盖上支持叛军的名目而不肯收钱,只是让他把牛牵走,他却毅然两手空空走了既然对方不愿意,那么就做不成生意交易,虽然他身后有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他尊重了别人,也尊重了自己,尊重了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他,总是知道自己的队伍是军人,从来不是强盗在获得在哈瓦那的最终胜利后,切格瓦拉于1965年,给卡斯特罗留下一封信,辞去高官职位,放下开国元勋可享有的一切待遇,然后远赴玻利维亚,继续战斗,继续无尽的游击战他从没忘记向世界解释“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切格瓦拉之所以那么的吸引人,完全在于其本人,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从不迷惑,如此坚定多么美丽的灵魂2记得威廉华莱士上断头台前说过“必须有一个人用死,才能唤醒千千万万人”人类中总是有人,把自己的死看得极度透彻,看透所谓死的意义例如逾越节前的耶稣,还有1963年越南西贡街头的释广德人类历史上,站在当局的立场来看,最最愚蠢的处决,有三宗处死耶稣,刺杀甘地,枪决切格瓦拉对于刽子手来说,与其说主动屠杀了他们的肉体,倒不如说,被他们强烈的意志吸引着,却帮助完成了他们理想道路上最伟大的一部分--用死来影响后世的千千万万人有什么比圣贤与领袖的死,更强烈的冲击旁观者的心灵呢?
愚蠢人希望从世上抹去他们的肉体,可结束对他们的恐惧,却现实却令人讽刺的适得其反3切格瓦拉有两张照片最广为流传一张是阿尔贝托·科尔达拍摄的头戴贝雷帽的照片一张是弗雷迪·阿尔波塔拍下的,他去世时的照片两张都极其耐人寻味第一张目光坚定,被誉为“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被后世的摇滚界发展成一种标志第二张中的切格瓦拉,逝去得如此安详,骨瘦如柴,头发蓬乱对于这张“切格瓦拉之死”,评价得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玻利维亚当地的一名修女她不知道军队为何交火,也不知道被枪决的是什么人物在目睹切格瓦拉的尸体被抬出时,她说“这个人死去了,看上去好似耶稣”
总体来说,比第一集多了几分诗意,但格瓦拉的死交代的还是太简单了,3.0。
沒有了Part1裏面英雄傳記的感覺,英雄的隕落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
略显杂乱,成功的传记片。字幕看的我相当凌乱。
很遗憾,没有重现最后的瞻仰,不过我相信索德伯格是故意的,他不希望格瓦拉被当做神。
应该是省掉了切格瓦拉再非洲的游记经历,直接来讲南美了。毕竟结局比较惨,看得人糟心。
9D-D9 切格瓦拉:游击队
回过头再想想,这部电影,这部美国导演拍的格瓦拉的电影,如此平庸如此流水账,大概和全世界的政治氛围和导演的立场困境脱不了干系。理想主义到了21世纪,已经是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西方世界就不说了,就算是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态度也是对理想主义暴力gm的怀疑斥责,如果在这部电影里把切格瓦拉的浪漫化,不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反过来,如果指责切骂他是杀人犯恐怖分子,又正落了西方话语权的窠臼里。所以索德伯格想要拍切格瓦拉,可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导演选择把切作为主角搬上银幕,给观众播放一套没有旁白的幻灯片,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拍这部片都不算电影艺术了,这是行为艺术(即使行为艺术都无法掩盖它的无聊)。
和上一部一个毛病。亮点只有结局切被枪决时的第一人称视角和最后闪回到上部最初的画面的镜头,有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感。
好枯燥
时有亮点;沟壑;人民“敌意”的注视(集体无意识);知道结局的悲壮感;
7
失败的革命总是比成功的那类悲情一些,导演在上集的克制有所松懈,被捕、被杀的两段主观镜头非常动情,世界革命的试验最终还是遭遇了民族的边界。应该赞赏导演,毕竟,在神化和符号化这两个极端之间,他所面对的这个人都代表了个体生命的某种终极的可能性。
7.6,居然比上还平淡,一个这么好的题材这样处理,很遗憾
它是一个信号,一个标志,他就是革命
革命不只是轰轰烈烈,更多的其实是生活细碎、爱恨情仇还有可怕的内部斗争,无论是革命者还是保守者,都是合乎人性的,而人性大致上是四海而皆准的。将革命理想化、浪漫化,这是抗战初期去延安的知识分子的普遍问题,他们追求的是自己脑海中想象的革命,是文学性的、浪漫化的,也是许多悲剧产生的原因。
及其少的使用背景音乐,镜头也十分克制,把重点放在故事,而不是煽动情绪。唯一的主观镜头出现在最后时刻,枪决落地后的画面,呼吸声像极了鬼子来了
6/10。比上集激情更少。第一部以辉煌为起点却不享有浪漫号召力,第二部则始终泛溢着革命理念的挫败与自省气息,影调突出颓灰而不渲染悲壮。综合来看算是达到了客观目的,刻意关注主体淡化与其相关人物,叙事节奏、技巧卖弄被连根弃除,但电影是需要表现手法来控制的。感觉切的失利在于没获得农民支持。
车
感觉比上一部还要真实、残酷又诗意。《摩托日记》加这两部《切》都是极好的...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这种自己无法做到的理想主义
平凡的切格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