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导演徐汉强和编剧蔡坤霖从一个简单的灵感出发,自掏腰包百万元拍摄了段先导预告短片。
除了陈柏霖、张榕容等明星加盟演出外,这部预告最为出圈的便是它解构厉鬼的有趣设定,借鬼喻人把厉鬼争锋变成了鬼界娱乐,把拍电影和鬼吓人巧妙融为一体。
6分多钟,它便让观众牢牢记住了其所预告的电影片名——《鬼才之道》,也让人记住了片尾“总之会尽快”的潦草上映“时间”。
在想看片单中等待了三年之久,该片终于问世并在2025年惊喜登陆国内院线。
不得不说这是场让人满意的恐怖喜剧之旅,也是意外的自我疗愈故事。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人会死亡三次。
菜鸟新鬼同学已经经历了前两次——死亡和埋葬,现在的她在人世间上做一个活人看不见的孤魂野鬼,和好朋友卡蜜拉一起过着吃吃贡品、四处遛弯的闲鬼生活。
然而想做孤魂野鬼也是有要求的,鬼生前的家人要保留好其至关重要的物品,一旦物品被遗弃,鬼也就会在30天后魂飞魄散。
好巧不巧,同学生前最珍重的一张努力奖状被家人意外搞丢。
30天后,她将迎接魂飞魄散的第三次死亡。
无奈之下,同学只得硬着头皮参加厉鬼选秀。
在鬼界只要成为吓人专业户,按时为鬼委会上缴贡品,厉鬼便能一直留在人间。
虽然表现糟糕,但不着调的经纪人Makoto看上了同学,力邀她与过气鬼后凯萨琳携手再创“旺来温泉大饭店”的恐怖辉煌。
作为导演徐汉强的第二部电影长片,这部《诡才之道》更像是他创作生涯的首作。
可能部分观众不知道他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因为那是部游戏改编而来的恐怖电影,票房口碑还不错,但后来台湾制作组暴雷就懂得都懂了,那部电影同样也是饰演同学的王净的成名作。
那么离开被原作制约着元素和主题表达的改编项目,徐汉强在《诡才之道》的创作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一部真正能让他从自我出发,讲自己故事的首作。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看到导演和编剧从个人生活提炼出的酸甜苦辣,和其用熟悉的电影元素来解构鬼界的设计。
前者的主题贯穿了整部电影,也是同学身上背负着的最大心结。
终其一生,同学都在寻找证明自己价值的方法。
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路子却一事无成,它们无一例外都没带给她能肯定自我的答案。
只有那张父亲打印的努力奖状,成为了她心中唯一认可自我的寄托。
但当同学要以怨念为动力展露真身时,她脑海中回忆的也是父亲。
父亲说的努力要被看见,是她心中的巨石。
如果没有被看见,我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
相信许多人都在心中有着这样的期望焦虑,这也是东亚家庭普遍的。
没成就,没达到期待,就草草否定了自己的存在。
可人的存在不该由他人的目光来决定,人也不该只有特别的存在。
同学在电影最后感受到了活着,她和朋友们抱在一起享受着那刻的快乐。
跳楼都失败的她并没有在这场惊吓夜向他人证明什么,她还是她,只是这次的惊天一跳她不再是被别人推下去的——我们价值取决于自己。
没了父亲的奖状也没拿到金鬼奖,抛开阳间阴间两个世界里他人的认可,同学现在活得幸福快乐。
她回到曾经的家告诉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命: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特别的人,没关系的。
徐汉强在这一主题上的表达,让我想到的是去年的港片《年少日记》。
怎么都考不好的有杰和什么都做不好的同学,二人的经历以及亚洲家庭的特色让很多人都深有共鸣。
两部电影的视角合在一起也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态度。
爱平凡的孩子,爱平凡的自己,不特别但却有自己的价值。
个人生活带来的情感主题外,导演电影圈的视角则帮助该片构建了一个足够有趣和讽刺的死者世界。
鬼不再是传统恐怖电影中无所不能的存在,他们和活人一起挤公交坐飞机,用各种电影拍摄技巧来达成“装神弄鬼”的惊吓效果,替身、走位、训练,但却还不如活人拍的鬼片惊骇。
贯穿始终搭建起鬼界电影圈的,是两大金鬼后凯萨琳和洁西卡的矛盾。
传统没落和新生代崛起,二人的关系是现实明星时代更替的缩影,同时也是老一辈与年轻人间的观念冲突。
当然这场娱乐风暴最重要的一笔还是凯萨琳对同学所说的:我们把自己搞成什么样子了。
做人做鬼,卷得好累。
谈完剧情,回到该片的其他部分。
首先《诡才之道》虽然是喜剧为主各种笑料不断,特别陈柏霖实在是太搞了,片尾彩蛋疯狂鬼畜,恐怖桥段并没有刻意的惊吓观众,但徐汉强的处理还是相当有趣的,像是回放和幕后的段落都有伪纪录电影的感觉,鬼片惊吓手法的解构也让这些拍片场景变得迷影起来。
同学跳楼的场景更是格外有力,那血腥程度和最后的血女好恨啊完全可以放在一部正经恐怖电影里了。
能在大银幕看到这种场景,只需要无足轻重的收尾补足,我真有《死神来了6:血脉诅咒》同步上映的幻觉了。
而几位角色的服装设计,都幻视到了《富江:无限制》和《未麻的部屋》。
这也让我有个想法,就是日版翻拍《诡才之道》会特别有趣。
毕竟日本都市传说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女鬼都不用原创。
直接裂口女、半身女、妃姬子、隙间女、花子等等,大牌云集加上都市传说胜地的文化解构,就连该片的结局那段第一时间都让我想起来的都是白石晃士2016年《贞子大战伽椰子》。
总而言之《诡才之道》是一部符合我个人期待的恐怖电影,在大银幕上它展现了不错的恐怖视觉设计,有一定的都市传说和恐怖电影解构色彩,整个情感主题的表达也算完整。
而且王净的表演越来越好了,在综艺上被羞辱时的尴尬和委屈,把握很出色。
最后则还是,我想看裂口女评选日本鬼影学院奖 。
做人难,做鬼更难。
当群鬼开始参加选秀节目,当女鬼们为搏出位无所不用其极,银屏前笑到抽搐的你们是否被内涵到了?
那个入住鬼屋,面对所有灵异事件都置若罔闻,就算被鬼吓晕也不忘了和领导报备工作的社畜,不就是每一位职场人的真实写照吗?
2025年2月22日全国上映的电影《诡才之道》,将中式恐怖发挥到了极致。
电影中几乎集结了所有最吊诡的中式恐怖传说,其中包括红衣小女孩等,但最恐怖的是,表面上看的是鬼的故事,实际上看的是我们的人生。
01内卷为了让人记住,每一位鬼都无所不用其极地吓人,因为只有成功吓到人的鬼才能获得“厉鬼证”。
这个证就有点像人间的身份证,如果是“黑户”总有一天会被人遗忘,然后在鬼界消失。
其实这个设定也不陌生,皮克斯的动画《寻梦环游记》里也有这个设定。
不同的是,动画片里被遗忘的是爷爷,因为全家只有奶奶记得,而奶奶得了老年痴呆越来越不记得爷爷了,所以孙子在帮爷爷留住记忆。
而电影《诡才之道》里即将被遗忘的是一位代号“同学”的年轻人,她在鬼界就相当于是“废柴”,因为长得不够出众,身材也不好,最重要的是死亡时没有上新闻。
当她唯一留在家里的东西被不小心丢掉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即将消失了,这就证明,家里人在慢慢遗忘她。
为了不让自己消失,她决定参加选秀!
电影对于鬼界的设定有点像娱乐圈,草根鬼需要通过选秀展现自己的才华,有才华的鬼会被经纪人签约,然后找到自己的吓人“必杀技”。
比如凯萨琳的必杀技是414被诅咒的房间,她会突然出现撞墙,然后上演折腰绝技。
洁西卡则利用互联网,把贞子和自己的优势相结合,先让活人看一段影片,然后自己再突然出现在对方身后吓人。
菜鸟同学一直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因为她的死因平平无奇,而自卑的心态也让她无法完成吓人的任务,那么最后在凯萨琳和Makoto的帮助下,她找到了自己吓人的方法,就是被诅咒的手机。
Makoto是阴间经纪人,他不是直接参与吓人行动,而是通过策划和组织其他鬼的表演来完成任务。
菜鸟同学的吓人计划就是他想出来的,但是每一步都需要团队的合作。
阴间就是小型的娱乐圈隐喻,不仅有阴间的节目,会对这些厉鬼进行采访,甚至还有颁奖典礼。
曾经获得过无数大奖的414天后,却因为有新人洁西卡的出现而让自己的风头全部被抢。
其实凯萨琳代表的就是老一派的艺人,他们的招数老套,很难吸引年轻人,而且414房间也因为闹鬼的传说而变得无人问津。
洁西卡代表的就是年轻人,因为她擅长利用新鲜事物,擅长利用互联网的威力,不仅将自己的影片扩散到了全台北,甚至还扩散到了纽约,成为了国际名鬼。
在影片高潮部分,甚至还有两鬼合作吓人的高燃剧情,两方也都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派出了团队。
这更展现了娱乐圈竞争的残酷性,如果你不能成名,要么消失,要么成为别人的“替身”。
但是大家关注的是明星本身,根本无人在乎替身的死活。
前几天《漂白》赵今麦替身被车辆碾压,生死未卜的新闻就冲上了热搜,但是类似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观众至少注意到了替身的存在,而之前又不知道有多少替身遭受了不公的待遇而无人问津。
02你不需要被人看见生前平庸,死因平平,就连做鬼之后也一事无成,菜鸟同学卓晓雷看上去就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亮点的鬼。
为了参加选秀节目,她编造了自己的死因——谋杀,不,是车祸。
但实际上,都不是。
卓晓雷不过是在家里地震的时候,守护了自己唯一获得的一张奖状,然后被一柜子姐姐获得的奖杯砸死。
而那张奖状,还是父亲为了鼓励卓晓雷自己做的“努力奖”。
卓晓雷的人生可以用悲催两个字来说。
她甚至给自己订立了一大堆目标,然后因为无法实现,而一个又一个在纸上划掉。
甚至她最后一个心愿是成为一个好女儿,都因为自己的死亡而泯灭了。
卓晓雷在开局是悲剧人物,因为她一直以来都想要被看见,只是因为她的父亲虽然说着最温柔的话,却一直在教导她要成为那个被大家认识的人,要功成名就。
死后,她也因为没有厉鬼证而成为了孤魂野鬼,直到发现自己将被遗忘才鼓足勇气参加选秀。
当她得知自己一吓成名的方式是要坠楼惨死的时候,她是退缩而犹豫的。
所以第一次坠楼,是被凯萨琳踹下去的。
但是想想也很残忍,因为“同学”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厉鬼地位而不得不重复死亡,经历无数次坠楼的恐惧是很残忍的一件事情,虽然鬼本身不会再死。
她决定退出厉鬼圈也是因为曾经羞涩笨拙的视频被曝光,她忍受不了所有人的嘲笑,因为她的潜意识里,自己被别人记住的方式不应该是这样的窘境。
然而,当她认识了凯萨琳和Makoto之后,她就会发现其实她不用被所有人看见。
凯萨琳让她获得了厉鬼证,而最后当两鬼吓人的行动失败,活人的摄影机被大车碾碎,相当于他们今日所拍摄的所有素材都白费了。
那么在活人的世界里,他们不会看到两鬼联合吓人的壮观,在鬼界,她们的行动就是失败的。
然而,凯萨琳为了保住“同学”,她不惜永久关闭了414诅咒房间的传说,变成了“同学”的替身。
最后在吓成功三位网红之后,Makoto等人都扮成“同学”的样子追逐网红,即便无人看见,他们也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
很想被看见的鬼最后决定退隐,一直以来都是废柴的“同学”却突然间有了很多帮自己干活的替身。
她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可以完完全全去做自己。
所以当家人搬走,唯独留下了那个装着奖状的空柜子之后,只有“同学”还时常回去怀念,活人的世界里却早就没有了自己的身影。
鬼之间的友谊好像更好磕一些。
03恐怖的地方最好笑恐怖与喜剧的类型杂糅我还是第一次见,虽然林正英系列也是恐怖喜剧,但还是恐怖的成分多一些,《诡才之道》却让我从头笑到尾。
这部电影真的是越恐怖的地方越搞笑。
比如“同学”要通过跳楼达到吓人的效果,但是她第一次是被踹下去的,精准落到了酒店的灯牌上。
灯牌的字母是尖锐的,所以直接插入了“同学”的身体,确实非常恐怖,而后,因为串电了,“同学”一直在灯牌上挣扎,好像放烟花一样。
这一段整个影院的人都要笑疯了。
还有两鬼一起合力吓三个网红的片段,凯萨琳和洁西卡为了争夺C位大打出手。
还有凯萨琳等人穿着同样的学生制服一起追三个网红的桥段也让人忍俊不禁。
总之,电影用非常搞笑的手段在拍摄恐怖的事情。
尤其是菜鸟同学要跟着凯萨琳学习那种女鬼轻蔑的表情,导演用一个仰拍的方式让这个表情变得又诡异又好笑。
徐汉强真的很会拍这种吊诡的电影风格,而且就算走出台湾也仍然受用。
很久没看过这么讽刺又有新意的电影了,说实话,除了春节档电影之外,这部电影是目前为止继《好东西》之后电影院上座率最高的电影了。
所以还是推荐给大家,就像菜鸟“同学”最后吓人成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样,这部恐怖惊悚电影实际上也碰瓷了喜剧片,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资源自取:https://pan.quark.cn/s/8057938fe042从去年开始我们这儿陆续引进了若干部看似尺度很大的影片在戏院上映,引起一些话题,甚至有人惊呼不会是从此以后尺度都放开了吧?
痴人做梦,洗洗睡啦。
妄图凭借这种幼稚的手段提振市场信心,然而无甚卵用。
前几天网传一张即将采用分级制的图片,实际不过是每年4.1都开的愚人节玩笑。
若真想做事就不会只放开引进片的尺度,何况放开也只是权宜之计,具体怎么放?
以后怎么操作?
都未形成规则,一切靠官老爷拍脑袋决定。
最根本的是要放开对自己电影人的残酷约束嘛,靠人不如靠己,但首先你得善待自己人不是?
好了,回到今天要介绍的这个片子上来。
这个片子故事其实挺老套的,一个很废很丧的年轻人在一个失意前辈的带领下出人头地,只不过把环境换成了鬼界,一些俗套的设定变得有趣起来,比如鬼也有KPI,鬼要吓到人并且让人因此做法事才算完成业绩,最引人发笑的应该是我们在各种鬼片里见惯了的鬼的动作,其实是他们拿来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
比如那位失意前辈靠的就是“下桥”这个动作吓人,也就是仰面下腰,很考验柔韧性。
这个绝活是她苦练而成的,并非成为鬼之后就会了。
这些小细节构成了影片的一个个笑点,让喜欢看恐怖片的人和想要看喜剧片的人各尽所需,市场反馈也不错,取得了4000万的票房,已经逼近去年湾湾在我们这儿公映影片的票房榜首4800万。
但这些都只是逗人发笑的技俩,透过这层表象我看到的是湾湾人的有趣、轻盈和开得起玩笑,除了普世价值巍然不动,比如家庭观念、父母亲情这些,其他都可以拿来解构,这个好像是我们缺少的。
我们天生比较拘谨、庄重、严肃,很多东西都不能拿来开玩笑。
好容易出了一部都市轻喜剧《好东西》,一大堆人跟在后面分析这个主义那个表达,还有《哪吒2》也是,不就是一部合家欢美术片,非要扣上民族主义的帽子,搞得人很累。
你看饺子导演看到事情不可收拾,早早就闭关修炼去了。
我们喜欢给作品上价值、扣帽子,而缺乏一种包容的、开得起玩笑的精神,所以我们这里诞生不了无厘头、B级片、Cult片、恶搞片,以及还有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电影。
注意,现实题材不等于现实主义。
汝若欲辨,先观此片名——《诡才之道》。
你就写“鬼”怎么了?
有一些玻璃心和G点是基本盘自带的,有一些则是官老爷生怕基本盘太弱小擅自给做的主,根子上还是青天大老爷、为人父母官的那一套。
这,才是最牛逼的爹味。
注:《诡才之道》的原名为《鬼才之道》(英文名:Dead Talents Society或Talents Society)
1.旺来温泉大饭店& 414号房间电影的主舞台旺来温泉大饭店与414号房间显然缝了许多阴宅具备的都市传说要素,例如国内论坛比较知名的台北君悦酒店、南锣鼓巷110号房间等,都市传说里的种种细节虽与电影中发生在旺来大饭店414房的内容有所雷同,但要说是现实原型的最佳答案显然都比较牵强。
而视角放到台湾以外,旺来大饭店的主要灵感来源则更像是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南大街640号的西塞尔酒店。
塞西尔酒店电影里在旺来大饭店同时出现了房间中被拦腰斩断的女鬼和失控的电梯按键的情节,分别可以对应发生在西塞尔酒店中的两个知名真实案件——黑色大丽花和蓝可儿事件。
伊丽莎白·萧特(“黑色大丽花案”遇害者)
“蓝可儿事件”部分电梯监控画面2.玉山小飞侠被“鬼委会”销户的雨衣鬼原型是1990年代台湾流行起来的都市传说“玉山小飞侠”——传说是在“台湾最高山峰”玉山南峰岔路口会遇到三个(电影中只出现了两个)戴斗笠穿黄色雨衣的男子站在山谷边缘,引导脱队的登山客向错误的方向行进,直至坠谷。
电影中的“小飞侠”二人组3.黄家驹只能说是个极度相似的设计吧,陈柏霖饰演的厉鬼经纪人Makoto生前的复古偶像人设和因演出事故扭断脖子的要素联系在一起很难不联想到有着类似经历的Beyond乐队前成员黄家驹,RIP。
黄家驹
爱的视线~(洗脑中4.隧道隧道女团的工作单位有概率是“台湾第一诡隧道”——辛亥隧道,由于隧道建在坟地的山里,大安区一侧的出口又是台湾第二殡仪馆,辛亥隧道早已是台湾出名的闹鬼胜地。
辛亥隧道以该隧道为蓝本诞生了包括但不限于“鬼乘客”“鬼电台”“鬼打墙”等一系列恐怖故事,但电影中女团介绍利用时间差追车的idea在这条隧道里暂时貌似没有原型可循,更像是缝了譬如“山羊人”这类公路都市传说里的要素。
杰西卡&隧道女团5.《未麻的部屋》是个导演亲口证实过的彩蛋,杰西卡的红裙造型致敬的是今敏《未麻的部屋》中的主角,经典角色也刚好对应了杰西卡在影片中阴间偶像新秀与对成名带有偏执追求的定位。
就是这套6.《午夜凶铃》杰西卡的诅咒视频是《午夜凶铃》的梗,只不过时代变了,贞子的录像带要拿什么卷互联网。
同时也有端联想到另一部台湾恐怖片《咒》里“不转发就倒霉”的结尾处理。
《午夜凶铃》(1998)剧照7.红衣小女孩内地和台湾都不缺少红衣女鬼的都市传说,毕竟相关的形象算是中式恐怖的代表性符号,电影里具体特指的应该是台湾本土的都市传说“红衣小女孩”。
可爱捏都市传说源自1998年台湾GTV电视台放送的灵异节目《神出鬼没》,节目中的一段录像记录了一个家族在台中市北屯区大坑风景区风动石郊游时拍摄到登山队后方混入一名“红衣小女孩”的灵异画面,不久后郊游队伍其中一人病死,故投稿者将影片送往节目组寻求解释。
节目播出后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是台湾一代人的童年阴影。
轰动台湾的“红衣小女孩”灵异录像截图8.《林投姐》电影中提到的阴间前辈,角色取材自台湾民间广传清代台湾四大奇案之一的林投姐传说,之后故事改编为台湾经典恐怖片《林投姐》于1988年上映,岛上的影史地位大概可以对标咱们这儿的《山村老尸》。
《林投姐》(1988)剧照9.《攻壳机动队》片中阴间脱口秀节目《名鬼会客室》的英文译名Ghost in the Tale的logo设计连带标题,都是来自《攻壳机动队》英文片名Ghost in the Shell的logo设计与谐音,扣钱。
Ghost in the Shell
Ghost in the Tale10.路边的红包电影开头公园段落里提到的捡红包,是台湾比较old school的冥婚配对形式了,具体操作大概就是把单身逝者的毛发和相片放到红包中,如果捡到就要跟鬼新娘/新郎配冥婚。
相关习俗在前些年台湾的另一部大热喜剧《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里也有涉猎。
《鬼家人》(2022)剧照11.《夜市缘》诅咒电话的铃声是DJ问号与哈特利在2012年为《魔兽世界》二创影片“电视巫妖王2”中“夜市万事兴”片段制作的配乐,并于2021年在保留2012版原曲的情况下,新增了第二版歌词,制作了重制版“夜市缘2021”,算是闽南地区和暴雪社群的小众迷因。
《夜市缘2021》截图12.地震电影中王净饰演的新鬼“同学”生前死于地震,台湾本身处在地震频发的板块交界地区,只2024年规模5.5级以上的地震便超过35起,剧情的设计和《铃芽户缔》类似,都是基于本土灾难环境进行的伤痕创作。
《铃芽之旅》(2022)剧照13.午夜公交说起有关公交车的都市传说,大部分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北京375路,但电影里的幽灵班车应该对应的是台北260公车都市传说,除了是台湾本土有原型可以对照之外,也更贴近剧情中末班车接送幽灵的剧情。
《诡才之道》内地宣发物料截图14.皮克斯用了《寻梦环游记》里“被遗忘是人的二次死亡”的设定还是比较明显的。
另外鬼靠累积吓活人的业绩进编制也和《怪兽电力公司》里社畜怪兽以收集小朋友的惊吓为工作的情节比较类似。
《寻梦环游记》(2017)剧照15.芙玛琳还有杰西卡和凯萨琳都代言过的芙玛琳化妆品,当然就是……福尔马林谐音,乐。
一刷总结难免不完善,有遗漏欢迎补充,最后祝大家招财净宝。
为什么做鬼都要这么累?
因为设定。
设定是不出人头地就要消失。
谁想消失呢?
这万恶的设定。
其实设定是被遗忘就会消失更万恶,只不过大家都默认自己在这边,竟觉得还挺温情。
为什么有这样的设定?
鬼才知道。
下面要暴露年龄了:我经历过每周六天上学,一周五天一周六天轮流,和最终理论上双休实际上鬼才知道休不休的五天制。
据说在双休九五年正式执行的十年前,科委的人就鬼鬼祟祟开始试点...懒得骂了只希望他们十年前就开始试上四休三了。
我们的人生,一个个莫名其妙的,决定性的,设定。
鬼才知道为什么。
设定脑洞大开,题材新鲜有趣,主线是同学逐梦鬼艺圈找到新鬼我,内核拆分为寻真我被看见的个人成长和水深残酷的鬼娱界潜规则两个维度,套了一层人鬼两界互相叠合的外壳,本质上反映了东亚家庭与职场的高压运作。
《诡才之道》把喜剧与恐怖两个类型极端放到天秤上,恐怖一边稍高,喜剧一方更重。
把活人里的常规笑料放到冥界更加“地狱”,更令人捧腹,关键在于剧本将传统鬼怪都市传说与现代娱乐圈名梗丝滑融合,使包袱抖得流畅自然,剧组也都是先天整活圣体,鬼TV伪人界颁奖直播、陈柏霖片尾淘气的《爱的视线》都是好活,全场笑声不断。
恐怖桥段有突闪的jump scare,也有骇人的形体妆造,但大多是辅佐笑料捧出,作用不在吓人。
电影世界观开得其实很大,很多设定还不够完善,但不影响观感,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系列拍成连续剧,期待续作!
诡才之道 (2024)7.62024 / 中国台湾 / 喜剧 恐怖 / 徐汉强 / 陈柏霖 张榕容
8.2-8.5看完就是一个爽字,一边看一边笑个不停,真的很适合发泄情绪,整部电影的设定非常有新意,搞笑的部分给我感觉就是看了一集《喜剧大赛》电影版一样,用鬼的设定映射娱乐圈各种现象,不得不佩服在搞笑这一块台湾的艺人们做的真的很好,没有那种刻意的不适感,发出的都是真心的笑声,尤其是爱的视线,加上彩蛋的反复虚晃估计逗笑了我不下十次,从电影院出来都会唱了影片讨论了很多主题,娱乐圈的种种情况,媒体的曝光渲染,节目上的拉扯,明星的过气危机,曾经徒弟的背叛和反唇相讥,每个鬼把自己弄的面目全非每日痛苦练习惨态丑态尽显去博取活人的眼球赚流量的行为,无论是IT还是娱乐圈都有的刷业绩的社畜,剥削压榨的官方,剥夺名字和创意沦为没有个性的复制品,对“被看见”对才华认可单一化评价的讨论,呈现了一种死不如生的景象,看到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在猜会不会有一句“做鬼怎么比做人还难啊”的宣泄;还有优秀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压力(最后的抒情也是落到这点,和影片结尾将所有参与影片制作人员的小时候的照片放出来呼应),过气明星和一群“废柴”团队的搭建和互相支撑以及各个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刻画,可惜团队中柯和蜜拉的线没有梳理清楚,凯萨琳和兜哥人物也还有展开的可能性,而且很多情绪的处理有些突兀比如最后一起跑的那种爽感还没推到高潮就转向抒情(虽然我也能吃住这个抒情,卓晓蕾的哭声像极了一位受尽委屈的小孩),也会稍微打乱氛围和节奏,但总体而言,这部电影看了以后真的很开心,值得一个高分和被更多人/鬼看到的机会(顺带一提三位女演员就算扮鬼也那么美丽)
《诡才之道》是部值得被看到的电影,但这并不代表质量好到哪去。
虽然和《周除处三害》一样都有爆点和质量摆在那,但想复刻去年《周处除三害》的爆火看来是不可能了。
主要是题材限制,《周除处三害》这种犯罪爽片是有一定市场的,不过像《诡才之道》这类的鬼设定影片市场小,最近一次票房创佳绩,还是去年小火的《鸳鸯楼·惊魂》,票房也才1亿出头。
如果抛开某些片段不谈,那套着恐怖片的皮拍温情喜剧片,这就是《诡才之道》的概括。
创意非常好,好点子特别多,片子本身的设定就十分吸睛。
恐怖片段做得大差不差,能让你在享受B级血腥和jump scare 的同时大笑一场,代入感超强。
前三十分钟差强人意,没啥惊喜,后面逐入佳境。
最后的happy ending也算勉强撑住,全员转变自嗨显得尴尬,反转小惊喜。
差的地方也有,主要还是老套的人设和剧情和煽情戏,刀子嘴豆腐心的前辈,“冥乐圈”撕逼,和王净同学个人成长线的寻求自我价值。
特效做得也差,一股塑料感。
片尾有趣。
《诡才之道》这"诡"字改得好呀。
一字之差,就能过审上映,中文真博大精深。
其实改不改的有啥关系,这哪里有鬼,分明是人间鬼畜吧。
这个借鬼喻人的创意,还真是妙。
只会是二十一世纪后后现代主义的产物。
是对解构的反思和批判,是对意义的重新建构。
虽然笑料很脱线,但绝对带着温情和希望。
成功的恐怖片应该达到帮观众消解内在恐惧的作用。
本片收获一,如果你不接受任何预先设定,不怕让任何人失望(包括自己),那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本片收获二,陈柏霖是怎么变成平替金城武的?!
“不是八字重,是社畜”“根本是女鬼霸权,女鬼自助餐”这些金句出现的时候,电影院里的大家笑成一片。
其实创意点和影射的东西都很简单,但是故事轻盈又可爱,把职场,媒体,压抑的小孩等等所有东西借助鬼世界进行杂糅,整体很顺。
*吓人SOP,鬼也有职场片中煞有介事地将如何吓人做了“学术化的拆解”,一套扮鬼sop下来,帮你发掘项目亮点,培养你成为鬼界熟练工。
在所有人都在煞费苦心想着如何榨取“职场社畜”类主题影片红利的时候,本片用一种解构和荒诞的方式,交出了一份趣味答卷。
鬼也得卷业绩,拼转化。
所谓坟头蹦迪,地狱笑话,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多端媒体,布局出海业务,公司笑着感谢员工然后裁员。
业务组怎么做出爆款,嘴硬心软的mentor,隔壁部门能力很强的茶姐杰西卡和自己的领导凯瑟琳有渊源……这些职场八卦你就聊吧,够在茶水间蛐蛐一整天。
*鬼界也有女明星争奇斗艳
开头凯瑟琳和杰西卡的女明星争奇斗艳,前后辈的争斗状态,包括鬼界的选秀、评比、颁奖等等,都用一种奇观化娱乐圈的方式,给影片带来极强的娱乐性。
让我想起了一些台剧«影后»。
台前幕后明争暗斗,当鬼了也得搏露面,抢资源,不然就会魂飞魄散咯。
*恐怖片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又在被不断解构
一直以来,鬼其实都是由人或集体的想象,反射社会状态而共同建构而成。
有关恐怖故事的创作,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整体性的焦虑或情绪状态。
这部影片喜剧化程度很高,精巧地化用了一些已经融入文化共识的恐怖片元素,包括但不限于酒店凶宅,红衣小女孩ip等等。
而且对“鬼如何成为鬼”,给了一些新的角度。
“厉鬼”其实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心愿未了,本片没有故弄玄虚的苦大仇深,而且把落点放在了总是背负着父母期待但总觉得自己没有被看到的“普通小孩”。
同学在第一次被问起死因的时候,她下意识回复是“谋杀”,在剧情逐渐展开的过程中,观众越来越明白,致命的“荣誉柜”正代表了那一条条无法达成的好女儿目标,东亚小孩从被期待得高分到被期待多拿年终奖,“普通”总是不被允许的,哪怕已经是足够努力了。
所以在最后哪怕观众都已经离席,酒店团队的朋友们还是在努力吓人,他们虽然跑得乱七八糟,但还挺感人的。
片尾曲有一句是“挥火把的孩子他烧掉了戏棚”,非常触动我。
最最后,把makoto的mv完整的作为彩蛋放给观众,是好尊重角色的一种行为啊!
他不再是被忘却的nobody,所有观众都一起看到了他。
社畜那里真的很惨,深深共情。已经是鬼了,结果还是被困在内卷里,女鬼还是得服美役,天,好惨。
空有概念的电影。
其实煽情的部分可以少一点,不过有被旺来大饭店的团魂感动到啦,“你是全世界第二棒的女鬼”看得我心软软!还有张榕容和陈柏霖好配的一对鬼couple,有一幕完全是美艳大姐姐救赎被雨淋湿的小狗,恋爱脑观众就这么在恐怖喜剧里嗑起了西皮
现在这些剧本就跟ai生成的一样,好像都有定制的公式:烘托气氛的笑料加上引人注目的尺度再来点感人内核负责上价值,做不出创新就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糅杂在一起称之为新,阴间世界完全是套用现实生活(演艺圈/职场)的框架,驴头加马嘴就是四不像。鬼片+喜剧+娱乐圈+做个普通人就好=恐怖片爱好者觉得不够恐怖,喜剧片爱好者觉得不够好笑,温情片爱好者觉得隔靴搔痒,只能吸引来猎奇者说一句这真没见过。怎么做鬼都要卷,好累啊,真是死了都不让人安生,为什么不选消失啊,消失不好吗。
不喜类型片夹带浮皮潦草的道德教化 娱乐性尚可 可惜升不动番重复度太高 高潮戏还要靠扯头花就没啥意思了
前面节奏不错,后面煽情有点打乱节奏,但我们需要更多类似诡才这种片子,看完真的很开心。对大陆院线来说,恐怖尺度绝对够,期待特供版消失的那一天。
帅哥撅着屁股死在离成功只差一步的舞台414号房美女化身厉鬼,红到过气也等不来那个男人只能在中元节上线和好兄弟叙旧的游戏宅被荣誉柜砸死的废柴眼镜妹,拼命都没天赋做鬼也社畜,完不成KPI就消失,请卖力浮夸表演必杀赢不了的人,不努力的人,努力了也赢不了的人,都被抛弃,当做垃圾对待明明是喜剧鬼片,却流下悲伤的泪水一张伪造的努力奖,是人生全部的价值一句出人头地被看见,是比咒杀更恐怖的诅咒刻苦练习下腰,只换来挂断和三倍速娱乐至死流量密码才是最强灵骚万一努力到最后还是没被看见怎么办?数不清多少次独自一人去空旷的电影院,为了写出漂亮的影评看了五千部电影记不清清晨或深夜,太孤独开始幻想安全出口上的小人坐在旁边交心对谈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我看见我自己怪兽大学+摄像机不能停+阳光普照
看到死后还要这么卷 碎了
勾史当范
创意缺缺,喜剧恐怖片类型里少见这么匠气的。
内容梗概:预聘期一月,要求取得B类及以上科研成果一项;代表作挤进C刊选稿会最后一组,评议人安慰鼓励,幸得已成传说固步自封但心地善良的前系副主任收留,踢进某青年学者友好A刊选稿会,标题意外撞梗某领导讲话而中选,成为青年学者,续聘,每年一考核;撞梗一事出圈,被意识到与领导讲话无关,师德师风委员会要捏软柿子;绝望狂奔发出的论文意外被领导批示,上级在该单位要立基金专项,单位立即认定为A类智库成果,评上副高,上岸。始终疑惑:要怎样才算被看到啊!!
总设定很有意思,对鬼片的各种反向戏谑拆解。但剧情其实和正常片没两样,所有梗都很老,甚至很网大。王净的表现很出人意料,算是又解锁一个能拿出来讲的角色。
期待过高,反而点映后有些失望,不算烂片,但也着实没必要在电影院买票(这钱留着给哪吒冲榜不香吗?)
如坐针毡 如芒刺背 如鲠在喉可能是我在电影院看过最难看的电影
我需要在电影院看到更多这样的类型片,而不是单一的审美霸权。
和鬼家人一样,恐怖喜剧的外衣下还是父慈子孝的传统迂腐道德观念,好怕下一秒女主和她爹一起包饺子。明明以前6分钟的那个概念片就很棒,为什么衍生出这种东西啊(虽然还是有笑到,但还是觉得之前的概念片更出彩)
难得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尺度这么大,又真有鬼的鬼片!恐怖镜头很多,也挺血腥,不建议16岁以下孩子和有心脏病的观看(估计又要被一些家长举报了)。影片重构鬼界,竟然能让人睁大眼睛期待恐怖画面,在被惊吓的同时又能放声大笑。搞笑且温馨,价值观反传统,看完很想对还是宝宝的自己说:即便你很普通,不出众,也没有关系。
我个人觉得创意挺好,只是执行下来反映了创作者的平庸。
2.5,快消的短视频电影,媒介的使用有些许新意,但没建立起任何表达,只剩不好笑的乐子。
概念上还是蛮有创意,只是后半段剧情就感觉水水的,为了凑时长而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