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Lee,李·米勒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安迪·萨姆伯格,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玛丽昂·歌迪亚,乔什·奥康纳,安德丽娅·赖斯伯勒,诺米·梅兰特,詹姆斯·莫瑞,塞缪尔·巴奈特,恩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3

《李》剧照

李 剧照 NO.1李 剧照 NO.2李 剧照 NO.3李 剧照 NO.4李 剧照 NO.5李 剧照 NO.6李 剧照 NO.13李 剧照 NO.14李 剧照 NO.15李 剧照 NO.16李 剧照 NO.17李 剧照 NO.18李 剧照 NO.19李 剧照 NO.20

《李》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传奇摄影记者李·米勒的故事。李·米勒原是一名时尚模特,后成为《Vogue》杂志的著名战地记者。影片通过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李·米勒在晚年隐居于英国农舍的采访框架展开,深入探讨了她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和内心世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零异频道第四季治愈系邻居有秘密林场追杀惊魂鬼书东厂西厂黑客军团第一季东京制面所协奏曲怒水西流贝尔女巫萦绕先遣连死者的天启壳中少女:排气遗传厄运十八洞村猎毒人绝对会变成BL的世界VS绝不想变成BL的男人第二季战地神探第八季眼镜部四大名捕舞女纯情逆袭的青春血寡妇诚实的生活男人唱歌的六个女人朱雀战纪埃兹拉人肉之花夏日之书

《李》长篇影评

 1 ) 绝代佳人的一世芳华

传记电影通常不讨好市场,但总有一些人应该被世人铭记。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通过和儿子的谈话介绍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略显平淡,但对于不了解这个人物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传记就是要先交待人物生平和性格养成;后半部分的剧情就非常吸引人,矛盾冲突设置恰如其分,节奏紧凑不拖拉,片尾中规中矩地致敬了现实中的人物原型。

凯特·温斯莱特的演技真是配的上“小金人”,会得终身成就奖,真正的演员。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女性主义题材作品,是关于人类对于自由、热爱、坚持和自我实现的电影。

Lee在农庄的后半生并不孤独,从她给孩子留下的那个盒子里的纪念品就能看出她的家庭主妇生活和她的战地摄影生涯一样爱在其中;Lee生前不为世人颂扬是因为她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使命是不需要他人评判的加持,她不是媒体眼里的明星、网红和流量。

她能从时尚模特变成摄影记者是因为她知道她不应该是别人的“艺术”而是可以去创作自己的艺术,通过照相机让世人了解女性视角里的真实世界。

Lee是一名真正自由的完美的人。

 2 ) 妈妈年轻的时候一定也有梦想吧

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妈一直扮演着一个暴躁母亲的角色。

从小到大,无论我做什么事,似乎都不能获得她的认可。

她一边喜怒无常,忍不住对所有人发泄情绪,一边又不遗余力地对所有人好,几乎将自己所有精力都用来维护家庭的正常运行。

她最在乎的似乎全是我和我爸不在意的小事,比如衣服怎么叠最整齐,公交车怎么坐最省钱,家里哪个亲戚帮你修了个碗,你要记得电话致谢等等。

我总是觉得,就是因为她太在乎这些小事,所以才永远无法摆脱焦虑,才会陷在无法控制的暴躁情绪中,搞得所有人都不得安生,但我从来没想过也许这些都只是她被迫接受的生活而已。

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转变,因为我妈从退休以后开始经常旅游了。

我也和她一起去过几次国外,我基本还是很宅的人,每次旅游到后面几天,我都累得迫不及待想坐上回程的飞机,但我妈总是很开心,热情地和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交流,用手机计算器和小贩讨价还价,甚至不想回家。

当然,心情好了,她回国之后也会对我和我爸态度更平和。

我想,如果我妈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另一条路,有个实力过硬的家庭支持她走南闯北,也许她会活得更快乐一些吧。

妈妈和爸爸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爸爸会把年轻时的梦想存在心里,适合的时候会告诉他的孩子,而妈妈呢,经常日子过着过着,自己就把曾经有梦这档事彻底忘了。

这部影片的结尾,当安东尼抱着母亲的照片,幻想Lee跟自己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母亲”地时候,我能共情到他不是在怨恨母亲,而是很难过,为什么妈妈见过这么多人间惨剧,却狠狠憋在心里,从来不跟自己诉说。

我很难替Lee解释,但是从Vogue主编那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猜得一二,people need to move on,人们需要向前走。

如果年轻的时候用尽全力也没法替被强暴的女孩门发声,那年长之后又何必突然提起呢。

更何况后来,犹太大屠杀已经有无数的记者在报道了。

战争结束后的1950年代,正是社会把女人赶回家庭的年代,那个年代的Vogue上开始刊登属于家庭主妇的穿搭。

我没有研究过Lee的生平,只是从电影看,她后来大概还是循着社会规律,回归家庭了。

电影花了大量篇幅拍她如何在战后从法国一路开车到德国,拍下许多恐怖照片,在希特勒公寓里搞怪,却从没拍她在和丈夫幸福生活中生下孩子的画面。

如果她的照片全部发表出来,她穿越前线的事迹被其他记者写成故事,那她还会不会变成那个所谓不好的母亲呢?

 3 ) 凯特·温斯莱特:李·米勒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

凯特·温斯莱特拍了很多部电影,电影《李》是她拍得最艰难的一部电影,也是她投入最多感情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她第一次当制片人。

《李》这部电影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九年的时间,夸张一点说,如果没有凯特·温斯莱特,这部电影很难完成。

凯特·温斯莱特之所以为了这部电影付出那么多,是因为她被这个故事的原型李·米勒打动了。

作为二战中唯一的一位战地女记者,凯特·温斯莱特认为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书写了女性气质:意志力、力量、勇气、同情心。

自从凯特·温斯莱特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她就一直等待有人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却迟迟没有等到。

其实,在这期间,的确有很多人打算把李·米勒的故事拍成电影,可是都被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拒绝了,因为这些导演看中的李·米勒身上的标签“男艺术家的缪斯”、“顶级时尚模特”恰恰是李·米勒最讨厌,一生都想摆脱的男凝“标签”。

通常说一个女人是某个男人的“缪斯”,也意味着这个女人是这个男人的情人。

不管她激发了这个男人怎样的创作灵感,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始终是男人,而不是这个被看、被当作客体的女人。

所以,“缪斯”这个词是一个被动词,而且带有严重的性别歧视,这个词并不是对一个女人的赞赏,而是对一个女人的贬低。

而凯特·温斯莱特也同样厌恶这些加诸在她身上的“男凝”标签,所以她和她的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决绝这种“男凝视角”,所以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她是谁谁谁的缪斯,她是谁谁谁的情人,她是怎样美貌怎样前凸后翘的顶级模特。

电影《李》完全采用一种女性叙事,女性视角,电影一开始就是从她作为一个摄影师给人拍照开始。

因为李·米勒说“相比被人拍我更喜欢当一个拿起相机拍别人的人”。

这说明,李·米勒是一个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女人,是一个主体意识非常强烈的女人。

比起“被看”,她喜欢做一个主动去“看”的人,所以,她拿起照相机,去上战场,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真相,哪怕她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通常的战争片,都是以男人的视角讲述,而《李》这部电影以女人的视角呈现战争,作为少有的战地女记者,李·米勒告诉你,在一个女人眼中,战争是什么样的?

李·米勒在通往前线的路上却遭遇重重阻碍。

因为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战争,就像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政治一样。

同样作为记者,《LIFE》杂志的大卫·费尔曼和李·米勒一起去军队采访,李·米勒却被拒之门外,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但是李·米勒根本不管这一套,她反问“为什么女人不能去前线?

凭什么男人来决定这一切”。

作为这个世界上人口一半的性别,李·米勒从未将自己排除在这个世界之外,而是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中去。

带着这样的反问,她一路前行,像一头猛狮一样,根本没有人能真正阻挡她。

早在战争前夕,李·米勒就在关注这个世界的局势变化,等到战争一爆发,她就跟《VOGUE》的主编说,时机成熟,赶紧派她去欧洲。

作为一名时尚杂志的记者,她根本不关心什么发型和服饰,她更关心这个世界的动向和走向。

等她好不容易拿到了美国记者通行证到了军队,又被告知女人不能参加新闻发布会,更不能去前方战场。

于是李·米勒一边拍摄受伤的士兵、医生、护士,一边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去前线,最后她终于来到了前方战场。

战争远比她想像的恐怖的多。

因为女人不是嗜血的动物,所以她们对暴力更敏感也更反感。

所以,她在第一次在枪林弹药的战场上奔跑时,她害怕的要死,整个人一直在颤抖,但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她还是不顾生死的想把眼前的这一切暴行记录下来。

对李·米勒来说,战争最恐怖的莫过于她在达豪集中营看到的一切。

当法国的战争结束后,李·米勒从朋友口中得知好多人人失踪了,而当时没有一家媒体提及此事,大家只报道胜利的消息,对胜利背后的真相置若罔闻。

李·米勒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她继续追踪真相“那么多人消失了,他们去了哪里”。

带着这些的疑问,她来到了达豪集中营。

在达豪集中营,她找到了那些失踪的人口,在一间间牢房里,在一节节火车车厢里,成堆成堆的尸体,在死去之前,这些人已经瘦的皮包骨头。

电影里这一幕是最恐怖的,比我看过的所有集中营的影片拍摄的都要恐怖。

而我深知,真实的场景远比这可怕的多。

李·米勒就在真实的场景中,跳上了一辆火车车厢,拍下了这些受害者的惨像。

此时,她不仅仅在记录真实,也在凝望类恶的深渊。

因为她拍照的时候,她从不看镜头,而是直视拍摄者。

也就是说,她不通过镜头看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直视这个世界。

她因为直视恶的深渊的这段经历,后来得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她后半生一直在用食物和酒精疗愈自己,效果甚微。

在他人眼中,她成了一位情绪化的人,一位难以相处的母亲。

她深埋了自己的这段经历,直到死后,他的儿子安东尼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曾是一名目睹战争真相的战地记者。

至于她为什么对这段经历闭口不谈,原因很复杂。

刚开始,她把自己在战场上拍到的照片寄给杂志社,但是却没有发表,因为她的上司接到通知,不能在公布这样惨烈的照片,因为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人们的生活要怎么继续?

如果人们不能直视战争的的残酷真相,也就不可能真的从战争中吸取教训,那么战争将不可避免。

现在的世界局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李·米勒在战争中另一个切身的感悟是“为什么男人把女人排除在战争之外,却要女人来承担战争的恶果?

”。

在电影《李》中,玛丽昂·歌是一位家庭妇女,她没有主动参与战争,却成了战争的受害者。

她的丈夫和儿子被纳粹杀死了,她自己被纳粹关起来强暴了三年。

三年前,她还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女人,三年后,李·米勒再见到她时,她成了一个眼神黯淡、精神错乱的女人。

在战争中,即正义正义的一方也夹杂着很多不正义,这种不正义却要女人来兜底。

同盟军解放法国后,李·米勒看到一个美国士兵不顾法国姑娘的意愿,试图强奸她时,她跑过去,愤怒地赶走了这个傲慢的士兵。

这个士兵认为他们解放了她们,就能够享有女人的一切。

在战争中,明明向德国投降的是法国男人,战后,他们却把这一屈辱强加给法国女人,他们把那些被迫跟德国人发生关系的女人拉到街上,公开进行“荡妇羞辱”,好像他们多正义似的?

明明主动向德国人跪地求饶的是这些男人们?

而遭受侮辱的却是女人们。

战争中,女性受害者中,最触动李·米勒的是一个在达豪集中营的八九岁的小女孩。

当李·米勒穿着士兵制服突然出现时,这个屋子里的所有女人都露出一副紧张的表情,于是李·米勒扯着自己的头发,示意自己是女人时,其他女人都放松了警惕,继续吃面包可是这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还是害怕的不行。

李·米勒走过来的时候,她一直往后退,直到退无可退,整个人蜷缩在墙边瑟瑟发抖,在李·米勒多次示意自己是女人,一直让这个小女孩感受到来自同一个性别的安全感时,她才安定下来,继续吃面包。

这种只有从女性性别感受到的安全感,是因为她们曾经遭遇被男性性别深深伤害。

李·米勒从这个小女孩极度恐慌的眼神中,一下子就看出她曾经遭受过男人的性侵犯,这种性侵犯给她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因为李·米勒自己也曾在七岁的时候被一个男人强奸,而这段经历给她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童年创伤。

也就是说,不管在战争之中,还是在战争之外,女人一直都是各种暴力的受害者。

而只有在女性叙事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受害者的身影。

这也是李·米勒这个人深深打动凯特·温斯莱特的一个原因。

尽管在电影拍摄中,极力避免一切“男凝”的镜头,在电影之外,李·米勒还是无法摆脱“男凝”。

不信,你现在搜索一下李·米勒,最醒目的依然是“谁谁谁的缪斯”、“谁谁谁的情人”、“谁谁谁的妻子”、“超级模特”、“美人”这样的字眼。

在采访中,尽管凯特·温斯莱特一直在讲李·米勒作为一个女人如何突破界限,成为一名战地女记者的故事,她在八十年前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她是女人中的女人。

结果她刚说完这段话,对面的男主持人就说“她是超级模特,她很性感”。

这就是“历史照进现实”的写照。

电影里,男人谈起李·米勒的模特生涯时,意味着男人关注的是她的“胸和屁股”,电影外,男人只关注李·米勒的“胸和屁股”。

半小时的采访,这个男主持人一半时间都在往李·米勒的“胸和屁股”上扯,真可悲,好像除了这些,他想不到其他的,真怀疑他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更多文章,见公号“时空记1994”

 4 ) 美丽的女人

我喜欢凯特温丝莱特,不仅因为漂亮,演技出众,还因为她的最突出的一项才能~选片,她所出演的影视没有水准之下的。

《李·米勒》,二战中一位罕有的女性战地摄影师的传记。

影片的魅力或者说女主角的魅力在于再现了一位兼具女性温柔细腻和男性勇敢坚强品质的美丽女性。

有两种审美观:一种认为男人就应该像男人,女人就应该像女人,简言之:男性应该突出其男性气质,反之亦然。

另一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活出所有的气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凯特温丝莱特在本片中成功地做到了后者,塑造了极富魅力的现代人的形象。

 5 ) 图像记忆

洗衣机的嗡嗡声,宁静的夜,海芋在灯光下的影子是悬浮在半空的“心”。

电影中的李在抽着烟,我记忆中的《泰坦尼克号》也在时间中被腐蚀殆尽,“海洋之心”作为记忆的符号,在此刻与二战的“照片”相统一。

在读《少年来了》,在读《布鲁克林有棵树》,光州惨案、一战、二战,仿佛本月的开端就卷入到人类残酷的生存形态之中,在不同矛盾之中的剧烈碰撞,再回归到血腥的“和平”。

和平,就像歇斯底里之后的平静,理解与爱才会逐渐上浮,人才能从剧烈中苏醒,才能在存活的喜悦中,又面对自我的崩塌。

为谁而战?

为谁而活?

《西线归来》给了一部分答案,《李》的照片给了另一部分。

虽然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中,对纳粹思想有所理解,但是被隐藏的部分,就如同科技时代的“暗网”,存在且被遮蔽,同样暗流涌动。

于是,一部个人传记电影,混杂着女性觉醒的意味,被发掘与描述。

有着时代的欢愉、战争的残酷、摄影师的戏谑以及对人类残酷的颤栗,我们无从得知这些永恒背后的思绪,我们看见的河流,就是河流本身的样子。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里战斗,认知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城墙。

我们所拥有的共情能力,所展示的宽容接纳,是一种弥合认知的方式,在探索可能性的世界中,减少交流的成本,以信任为基础向“真”前行。

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执着与骄傲,有时也是一种残酷的品质。

影片中的奥黛丽已经尽力,在时代的车轮下将相片寄去美国,防止 lee 的心血被遗忘。

作为女性,她也展示出了智慧与能力,虽然她没有 lee 战地记者的勇气,但是在后方,她一直稳定地支持着 lee 的工作。

而 lee 的狂怒,显然低估了“真实”对社会环境与民众情绪的影响,也同样忽视了奥黛丽的努力。

不过这一切是被理解的,整个电影表述也比较平淡,像是一部日常生活的状态,不紧不慢地走到了终局。

没有太多的印象,只有摄影师相机中的凌厉、残酷与温暖。

 6 ) 强烈推荐女性视角反思二战电影

2024金鸡观影最震憾我的电影 Lee,尽管观影后搜索查找了一番才真正了解Lee Miller一生传奇。

影片聚焦二战时Lee Miller作为战地摄影师的经历,从直接参与 、见证战争残酷的女性视角反思历史。

在战争风云再起的当下,我个人认同并赞赏Lee Miller坚持一切暴行都要被如实记录并勇敢揭露,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血淋淋的战争与牺牲,而且还有常常被无视被忽略的各种隐形暴力与歧视,特别是普通女性作为战争受害者心理所遭受的巨大伤害。

同样,没有制片兼主演凯特·温斯莱特的坚持与推动,也许就没有这部电影。

就外形、年龄和体态而言,凯特与模特出身、二战时30多岁、身材削瘦的Lee Miller相差太远了,但是长达7、8年的热情投入,高超的演技,演出了人物的果敢勇毅,映后交流前播放了凯特金鸡独家问候视频,惊喜。

遗憾之一,电影改编自其子所写传记,以儿子追寻母亲真相展开,人物塑造略显单薄;遗憾之二,导演因各种原因没有如约而至,引发部分专门赶来交流的观众不满,幸好主持人和该片中方制作人访谈与问答环节给力,不虚此行

 7 ) 先锋女性LEE Miller: 从时尚模特到女战地记者,A photographer but a creator of history

1907年4月23日,Lee Miller 出生于美国纽约州。

20年后,她成为了一名时装模特,在各大杂志封面上算得上脸熟。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朵婀娜多姿在后花园中绽放的花朵,后来成为了战火纷飞中的铿锵玫瑰。

二战爆发后,Lee 毅然投身战地新闻工作,以Vogue 杂志记者和摄影师的身份,通过镜头展现战争的残酷与真实,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战地记者之一。

她的报道不仅仅限于战场,还包括了战后重建以及战争对平民生活的影响。

作为一名女性战地记者,她在当时几乎全是男性主导的领域里打破了常规。

她拍摄了许多历史性的照片,例如记录了诺曼底登陆、巴黎解放,以及贝尔森集中营解放的场景。

Miller 并不回避战争的残酷,她的镜头往往对准那些苦难、伤痕和毁灭的景象。

她拍摄的贝尔森集中营照片尤其令人震撼,让世界看到了纳粹集中营的真实情况。

电影以访谈场景开篇,故事的讲述者正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也正对应了Miller 在历史中被授予的身份——“目击者中的目击者”随着讲述,画面由战前文艺复兴油画般的惬意,转向支离破碎,横尸遍野。

没有红色血腥,没有震撼的场面,本片导演采用冷灰色以及高密度,来呈现人们不复存在的家园,惨烈又压抑,观众甚至能呼吸到空气的凛冽和弥漫的硝烟,更大程度地还原Lee Miller 所记录下来的战后世界。

该片由Ellen Kuras指导,Kate winslet主演并担任制片人,导演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多年的资料收集,并与她的儿子建立紧密联系,Lee Miller 常被简化为“前模特”或“缪斯”,而忽视了她作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开创性工作,本片希望捕捉主角的复杂性;温丝莱特表示,LEE 是一个有缺陷但坚韧不拔的中年女性,执着于在战乱中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

“A middle-aged woman who was flawed, resilient, and determined to carve her own path during a tumultuous time in history.” —— Hanna Woodside(2024). Kate Winslet On Her New Film. GRAZIA二战结束后,Lee Miller 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PTSD)。

战时所见的苦难和暴行深深影响了她,她刻意的淡出大众视野,直到20世纪70年代,她的儿子 Antony Penrose 发现了她许多隐藏的摄影作品。

影片在整个结构以及结尾上对此进行了呼应,并使用超现实的手法,不得不说,导演是否有意的连结了那些珍贵照片的艺术视角。

Lee Miller 深受20世纪30年代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合作过Man Ray、Pablo Picasso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她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是在纳粹元首希特勒慕尼黑公寓中的自拍。

在希特勒自杀后不久,Miller 和战友进入了他的公寓,拍下了她在希特勒浴缸里洗澡的照片。

这个场景象征性地结束了这个战争时代,象征了战争后的胜利与个人的解放。

Lee所处的时代,女性逐渐从家庭角色中走出来,进入社会领域,特别是在职业和艺术上的突破,她的影像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还展现了人们面对战争的勇气与坚韧,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成为了一位先锋女性,她记录了历史,也终被历史所铭记。

 8 ) 李

《李·米勒》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著名战地记者兼时尚模特李·米勒为主角的传记电影。

该片由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执导,并由一位极具魅力的女演员领衔主演,旨在展现米勒在战争中的勇敢与坚韧,以及她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

电影在视觉呈现和情感表达上都有不少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 视觉与技术层面电影的摄影工作非常出色,无论是战时的紧张气氛还是战后的萧条景象,都被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得恰到好处。

场景的设计和服装的搭配也十分考究,成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特别是在展现李·米勒作为战地记者的工作时,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黑白与彩色画面的转换,既突出了历史的真实感,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 演员表现主演的表现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她不仅在外形上与真实的李·米勒极为相似,更重要的是,她通过细腻入微的演技,将米勒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初登战场时的不安与恐惧,到后来面对残酷现实时的坚定与勇气,再到战争结束后内心的创伤与挣扎,演员的每一次转变都让人信服。

### 剧情与叙事《李·米勒》的故事线清晰,基本遵循了李·米勒的真实人生轨迹。

然而,在叙事节奏上,电影有时显得略显拖沓,尤其是在描述米勒早期职业生涯的部分,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有些沉闷。

此外,虽然电影尝试展现米勒多面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在处理一些关键转折点时,剧情推进稍显仓促,缺乏足够的铺垫,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

### 主题与意义影片试图探讨的主题包括女性在男性主导领域中的奋斗、战争对人性的影响以及艺术的力量等。

这些主题本身都非常有价值,但电影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有时显得过于直白,缺少了一些深层次的挖掘。

例如,关于米勒如何通过摄影来治愈自己战争创伤的部分,虽然有提及,但未能充分展开,留下了一些遗憾。

### 总结总体而言,《李·米勒》是一部制作精良、情感真挚的电影,它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李·米勒这位非凡女性的生平与贡献。

尽管在叙事结构和主题深化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这部电影依然值得推荐给那些对历史、战争和女性主义感兴趣的观众。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李·米勒及其时代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作品。

 9 ) 叙事平庸,和导演没找到要点

这片的最大问题在叙事平庸,和导演没找到要点上.时长过半都在流水账,都没有出现主要的矛盾点,而导演过于强调"im a women"这个点导致把所有美德都加到李身上试图打造一个feminist代言人形象,这让角色只有一个面,很空.李本人的作品充满故事,哪怕就是给每张照片做个历史片段剪影都不可能拍出这么无聊的片.

 10 ) 镜头是她的武器

或许很多人对她不够熟悉,她被誉为是20世纪最顶尖的女性摄影师之一,同时她最著名的拍摄于希特勒浴室里的照片也为人称道。

影片伴随着一场已经跨越时间完成的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开始讲述她传奇的一生,包括她早年的生活,婚后战时如何走上战地摄影的道路,到她坚持着去完成创作,到最后回到家中遇到的关于发表和自我治愈的过程。

影片的拍摄方式比较传统,集中讲述这位女性在工作中所见证和经历的一切,在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位女性在环境里遇到的困难,克服的过程,以及她所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战争的影响。

这些即是李的作品能被大家推崇,她能被历史记住的理由,也是影片极力想要呈现的一个点。

她用她女性的观察和工作时的境遇去呈现了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点:那些被遗忘被伤害被痛苦笼罩的人们。

不只是女性,孩子,还有伤者和尸体。

她没有记录下那些被歌功颂德的英雄,也不只是拍摄战火,她看到了被欺骗后被剃了头发的女性,她看到战战兢兢的孩子,她看到空无一人的城市和战火席卷后的成堆的尸骸。

这些都令人触动,成就了她的事业,也毁灭了她的生活。

她曾经作为模特是艺术家们的缪斯,美丽吸引人,也拥有了爱情和家庭,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投身了摄影事业,和她的伙伴一起。

友谊,爱情,家庭其实也能看出对她来说是重要的,她是强硬的,也是坚持的,这些都是她成功的关键。

而因为后来的ptsd,她可能缺少了很多对儿子的关爱,也因此有这样一场隔空的对话。

当她去世后,儿子发现了她曾拍摄的照片,才能理解到一些母亲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能得到一些宽慰,在这个部分的讲述也让人感受到她的真实:她并不是完美的标杆,而是一个鲜活的女性。

她的生活也并没有事事如意,但她却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天分做对世界有意义的摄影这件事。

影片的讲述还是很中规中矩,但凯特温斯莱特的演绎显然是加大分的,同时配乐也非常出彩,对于战争过程中她们的所见所闻以及过程的艰辛,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作用,整体还是比较完整。

《李》短评

《李》Lee Miller,时尚模特,战时记者,在纳粹集中营和希特勒公寓的新闻照片。二战结束后,Lee Miller 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PTSD)。为凯特温斯莱特量身定制的传记片。

7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还行

很好的传记视角,照片和物件会讲述故事。

10分钟前
  • 上世纪老人家🍦
  • 推荐

当做纪录片看还行,电影的话相对来说有点太沉闷了。约上朋友去看,一个比一个困。。没明白女主突然去前线做战地记者的初衷是什么?

11分钟前
  • 儿儿的小披风
  • 较差

剧本单一且显薄弱,这个人物的故事应该可以讲得更精彩。肥温不是当年拍《朗读者》的时候就说不再露点了么?怎么这次又…

1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非常的寡淡,镜头语言或者表演比安吉丽娜朱丽那个电影还要差一点。所谓“战地记者”嘛tough and strong 精神上的,眼神总要有点东西吧

18分钟前
  • 浮生路遥遥
  • 较差

Kate Winslet 在片中尤其電影後段有著不錯的表演,可惜整部電影寡淡的讓人索然無味。

23分钟前
  • 大雲特雲
  • 较差

整体上中规中矩的一部新闻传记电影,并且有很多令人动容的时刻,凯特的表演也无功无过。Kirstin Dunst是不是后悔自己应该放弃《美国内战》来演这个。

27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今天放映厅好小,凯特离我好近,激动得要晕过去了啊啊啊!凯特说到拍这部电影的缘起是收了一张李家的老桌子…然后为了拍这部电影努力了七八年,除了和另一位凯特联合制片还有女导演女编剧,李米勒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女性瞬间,她们让人们看到李米勒勇闯战地的瞬间,这本身就很令人感动。

31分钟前
  • Silence🌸🌸
  • 力荐

【2.5】

36分钟前
  • 文森
  • 较差

6.5/10

39分钟前
  • avicii
  • 还行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远不及原型。再次证明提炼和裁剪的重要性。为lee和kate 加一星。

4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这个题材和故事拍成这样是有点可惜的。凯特一如既往的出色,但碍于作品本身底子太薄,看完仍然心里有所疑问,结尾的落点也有点离主体太远,比较遗憾。

48分钟前
  • Stephanie
  • 还行

过瘾。 到位。凯特出品实属佳品。(看了容易犯烟瘾,法国生活的美好没有其他地方可及,我我也想)

51分钟前
  • annie
  • 力荐

这电影真好啊!一个在战争中努力为此发声的记者。

56分钟前
  • 劉二智
  • 推荐

凯特算女明星里衰老速度慢的了,还没太下垂。果然国外女人对于喜欢的男性需要遮起来自己的奶子和身躯,对于无感的人随便露,国人正好相反。电影记录了一个记者的改变历程,灵魂蜕变,找到自己的过程。

60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还行

11.1 平庸寡淡又无聊

1小时前
  • 豆友139544931
  • 较差

犹鱼资本还真努力,然而本片拍的太平庸无聊了

1小时前
  • 喵与刀
  • 较差

看过电影觉得挺好,有一点点保守,并没有深挖这个人物的内心,但还行吧,Lee视角(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历史。/ 查过Lee本人的真实资料:呃……如此丰富的一生,为什么要把她降维成单一身份的“战地记者”啊?Lee评价自己的人生,“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相互配接。”我觉得她的人生更适合拍成电视剧。如果是电影的话,真的需要一个特别特别好的编剧和导演,现在的这个体量不太够。反倒显得Kate为了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拿她做了工具人。而且政治不正确地说,我认为演员应该把女性主义放在角色后面,包括自然的身材。

1小时前
  • 桃子
  • 还行

四星半。"Really bad things do happen to us girls."

1小时前
  • Snglrty
  • 推荐

3.4分。

1小时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