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1987》,1987那年,我正搬着小板凳,快乐的去上学。
转眼之间,30年过去了,所谓流年似水,鬓已白,额渐秃。
当年强烈地盼望着长大,现在却一再梦想着回到童年。
然时光终不可倒流,情怀亦渐消逝,而《1987》的那份感情,却犹如历经30年酿藏的烈酒,变得绵柔,变得细腻,变得醇美,让人陶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一直都觉得,科幻片看好来坞,故事片看台湾,警匪片看香港,爱情片看大陆。
盖因为相同的文化背景,最容易理解大陆爱情片所表达的感情,也最容易被触动内心那根柔软的弦。
《那年1987》也是这样,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跌宕起伏,全片看下来,犹如在听别人娓娓地讲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不知不觉中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能让人感动,能让人共鸣,就足以称之为一部好片了!
时代不同,感情的表达自不一样,但两情相悦,相互间的关怀和挂念,是爱情永恒而纯真的主题,虽历经沧海,而历久弥新。
如果能相濡以沫,自是圆满;倘若只能隔空相思,又何偿不是最诚挚的感情?
正如《梁祝》,那个千古流传的故事。
有时候,留有遗憾的凄美,最能直击人心!
《那年1987》,那情挥之不去!
说道创业电影我们脑海中的景象大概是这样的《华尔街之狼》《中国合伙人》《当幸福来敲门》《社交网络》《乔布斯》这些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的这些创业者中大多数都是一副执着的形象。
他们中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都是偏激且不可靠近的形象。
于是,在这些励志大片的面前,我们这些被社会磨得不剩棱角的普通则变得与成功有些遥不可及。
然而,最近即将上映的电影《那年1987》则用了另一种打开方式,告诉你就算是呆萌迷茫的普通人也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电影中,从山东一路来到广州的打工仔叶振云,与他雄心勃勃的小叔比起来,似乎缺少了一份干劲和冲劲。
他在父亲的压力下,干着工地搬运工的工作。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象征,一个迷茫时代的迷茫人。
然而,是时代的大环境推动着这个普通人一路往前。
从一个搬运工到一家拥有自主品牌的服装厂拥有者,在他平淡的叙述中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然而,就是这种不知成就了后来的他,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激进不懒散,刚刚好和时代一同成就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在创业电影中都注重表现人物本身的特质和努力,而在忽略了时代和环境的力量。
《那年1987》则尝试着走时代的路线,让主人公的成功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促成而不显得突兀。
据悉,由企鹅影视出品,冬樾影业《那年1987》将于10月26日于腾讯视频独家上映。
说实话,知道女主得了病还给男主打电话的时候很心酸。
知道女孩是叶振云女儿的时候,我为墓碑前的李先生哭了。
女主一直付出,男主人是不错,很勇敢有担当但是偏偏对到女主有那么多的...不知说什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多次有“我来替男主去爱她的冲动”,感叹为何这么好的女人偏遇上这么个人,碰到这样的女孩不知要抵上几辈子的运气,本该有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可是总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
还有李先生,其实进行到,女主跟着去香港和李先生结婚的时候,觉得真是很不错的结局了,这时候还会为男主有那么些可惜,可是后来,最后一夜,男主太木了,既然已经明白,就要抓住不放,以至于最后到香港,跟李先生也没有个完满的结果。
所以觉得女主是真爱,李先生是真爱,男主不是,为女主和李先生的一生惋惜流泪。
男主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创立品牌四叶草,应该的,整片展现了男主是多么幸运。
《那年1987》,挺有年代感和文艺气息的一部片子。
文笔不好,影评写的不专业请见谅。
思来想去不知道怎么写评论,写写自己从大背景下看待这段跨越阶级和时空的爱恋吧,具体情节就不再重复啰嗦了:改革开放下从农村出来的一个木纳但是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叶振云,遇到同样是一见钟情的女大学生刘芳,两人顿生好感。
叶振云从开始的自卑到后面救刘芳,完成了第一次转变:从不敢靠近到慢慢接近。
两人你来我往隐隐的爱情擦出浪漫的火花,期间叶振云虽然被诬陷导致开除,但是在刘芳的帮助下事业上也慢慢的有了起色,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两人会走到一起结婚生子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但因为叶川成全了侄子的爱恋,出船患上坏血病去世,这一转折点将剧情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这也导致叶振云的第二次转变:家人认为叶川的死跟刘芳有关系的原因,不敢去面对刘芳甚至疏远了刘芳(剧中刘芳说为了叶振云在广州孤独而自责的耗了很多年)这对刘芳是极不公平的,这也是电影想表达的最大的悲剧,农村落后的思想文化生生扼杀了年轻人美好的爱情。
最后刘芳选择和李先生去香港发展,为了家里人未来的生活好一点,只是很简单很纯粹的要求,但是叶振云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还是没有坚持挽留刘芳,错过了一时,却是两个人一辈子的遗憾。
剧中最能体现刘芳坚决的爱上一个人的力量:“叶振云,你这辈子欠我的,还不清”,细想起来真是无比的难受,刘芳是遭受了多大多久的煎熬啊。
后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高潮,国家发展飞快,叶振云事业也比较成功,思想也赶了时代的潮流。
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叶振云厂子破产,李先生雪中送炭(不如说是刘芳)为叶振云送来资金,叶振云却得知刘芳患乳腺癌早已去世,但是生下的孩子是叶振云的,从李先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猜到虽然刘芳跟了李先生,但心中无时无刻想的不是叶振云吗?
这是剧中叶振云的第三次转变:彻底的看开,如果能重来我相信他一定会选择去挽留,但是过去早已过去,爱的人已经离世,人生只剩迟暮之年,留给观众无尽的遗憾之感。
叶振云、刘芳只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无数普通人的缩影,叶振云、刘芳个人波澜起伏的命运也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经过时代洗礼的印证,改变中虽伴有剧痛,但是依然要相信美好的爱情,尽管结局并不完美。
这个需要自己去好好感悟。
写到此处,忽然想起张爱玲的《一别,就是一生》这样说道,“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不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爱了。
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
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
然后你忽然醒悟,是没有好好珍惜,或者不敢面对。
一别,就是一生。
” 我们现实中这样的好伙子好姑娘几乎很难遇到了,最后希望每个人遇到自己真正值得去爱的人,就要用心去爱,用力去爱。
莫再错过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回今生这一次擦肩而过。
因为一部电影,喜欢上一个人。
作为一部网络电影,已经在腾讯视频上线的《那年1987》,有着将近两个小时的长度,有着非常贴合年代感的服、化、道,有着一干演员相当走心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影片的故事贯通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风起云涌,以小人物的生存、奋斗,来折射大时代的变迁,由此让这部作品,在写实的风格之上,拥有了史诗化的风骨,相当难得。
爱情:温情脉脉中扣人心弦虽然《那年1987》的篇幅不短,但却能让人一口气看完,毕竟,剧中人物的命运,格外的跌宕起伏,特别是男女主角叶振云与刘芳,绵延几十年却终于错过的爱恋,一眼看尽半生心酸,让人唏嘘不已。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脑畔会响起孙燕姿的那首《遇见》:"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我排著队拿著爱的号码牌……"。
确实如此,如果说社会的变革,如一股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那么人们内心的干涸,则要靠爱情的滋养。
敞开心扉的人们,对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美好,有着同样的渴望。
由此,让片中的人物塑造,更加真实和丰满。
《那年1987》作为一部非常具有怀旧意味,又相当励志的影片,以爱情和事业这两个纬度为基点,让我们重赴那段最难忘的流金岁月,在影片开篇,我们就能看到,从山东赴广东打工的叔侄俩叶振云和叶川,在火车上偶遇同行的刘芳,便一见倾情,在内心埋下了思念的种子,那种温情脉脉,虽然没有太直白的表白,却更能让观者感同身受。
特别是对于叶振云来说,这份深藏的爱,几乎伴随了他的半生奋斗。
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事业上的左右相伴,令观者有种极力要将他们两人尽快"撮合"到一起的冲动,用如今的话来说,这是毋庸置疑的CP,只可惜,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圆满?
几番周折之后,两人还是没能永远牵手,一个留在了内地,一个远赴了香港,尽管联系断断续续,但那份难以名状的苦思,也让观者揪心不已。
或许,每一段成功的事业背后,都要有一段流离的爱情,人生难两全。
事业:商海沉浮中荡气回肠环顾整部影片,更多的笔墨,还是落脚于主人公们事业的打拼之上。
改革的浪潮席卷着大地,万物复苏,百废待兴,无论是扛活的打工仔,还是经营的小企业主,无论是社会的最底层,还是家境优越的富二代,每个人都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变得兴奋,甚至躁动。
因此,他们的命运,也由此不断发生着各种变化,或者是从步步为营到功成名就,或者是从春风得意到跌落悬崖,金钱能衍生出欲望,机会能催化出成功,但狂傲也能让人吃尽苦头。
当整个社会生态都在突飞猛进的时候,也正是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让人目不暇接,疲于应对。
我们常说:不在疯狂中永生,就会在疯狂中毁灭。
虽然《那年1987》的故事风格,采用了纪年体,剧情进展时而紧张,时而舒缓,但若回头望去,这几十年的打拼,依然是在前所未有的疯狂中,迎风而立,逆风而行,强者越战越勇,弱者惨遭淘汰。
片中的众多人物,在此处有了概括和归纳的功能性,让我们得以从小人物、小群体,来窥见大时代的变迁,这是一部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凝练作品。
情怀:时代变迁中展望明天整部《那年1987》,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同时还要一种,离乡背井的愁绪。
正如叶振云和叶叔侄俩,千里迢迢从山东赴广州,而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当年的广州,俨然是中国经济的桥头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为青年,来这里挥洒血汗。
因此,片中的那种漂泊感,一直都在。
当然,对于一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国家而言,人口的流动,已经是一种常态。
当年的外来工,为了融入广州的氛围,要学习听、说粤语,而今又回来大陆发展的港商李想,也要学习普通话,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微妙因果关系。
正如片中刘芳对叶振云所说:"进步很重要,时代变了"。
这一句很点睛,时代一直在变,我们也应一直保有一颗学习、奋斗、进取的心,来随时适应这个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从这个层面看,《那年1987》并没有沉溺于对既往的回忆与呈现,而是由过往看未来,全片以一个相当开阔的眼界和心态,来审视过去,反思现在,畅想未来,无论是曾经的1987年,还是我们生存的每一年,都有太多值得记忆的事情,左右了我们的成长,鞭策着我们的进步。
《那年1987》由余斌编剧、执导,企鹅影视出品,上海冬樾影业联合出品,作为一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影片,整部电影的故事取材巧妙,人物塑造用心,全片未见口号式与模式化的假大空,而是以一个走心的故事,来反衬岁月的变迁,饱含的深情和奋斗正能量,让人过目难忘,非常值得用心一看。
都在骂男主叶振云死脑袋,这部剧谁也没错,就像《边城》里,错的是船再也没有回来,而这部剧错的是女主的病,。
男主一直没表白原因有很多,一:和自己小叔叶川喜欢上了同一个人,但这不是阻止主角在一起的关键,二:叶川死后,父亲以为是因为女主,叶川拼搏才累死的,但这也不是关键。
三:就是男主受不起这份爱,他不敢给女主任何承诺,所以每次女主都问自己要不要去男主都是回答“我也不知道”,一方面是男主不能回答我爱你,他怕自己给不了女主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在为自己的爱弱弱的挣扎,所以也没说自己不喜欢。
好,很多人又要说爱就要在一起,那就算俩人之前在一起,生了个娃,也就穷开心了几年,到后面男主工厂因亚洲金融缺钱资金而破产,然后女主得病去世。
男主带着个娃一事无成【大结局】(女主家弟弟可能也没钱上大学),,再来说女主:她对爱很执着一直鞭策着男主,等他告白,女主希望的是两人在一起奋斗,一直等到自己拖不住了(母亲老了,要照顾弟弟),而男主一直没答复,正如女主所说“生活还要继续,母亲老了,要照顾弟弟等”最后选择去香港发展,但她的爱一直在男主这边,所以去香港只是为了生活并没有接受李先生也没结婚,因为她还想和男主在一起也知道男主在等她,但当得知自己癌症时又怕耽误男主就给男主打电话,让他找个姑娘,别耽误自己,也正是因为自己在香港这边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李先生的帮助)所以到后来男主工厂金融危机才有钱出资救助男主。
到后来男主工厂生活越来越好。
收获女儿一枚(大结局)
这是一部虚幻的电影,1987的广州根本不是那样的,因为我差不多也是主角那个年龄那个时候来广州的,场景设计是那么回事,但人物却不是当时那么回事: 1、广州当时视外地人均为北方佬,“捞仔”、“捞妹”叫得可欢了,大概十年前开始,公开场合就很少这样叫了,应该是粤语日渐式微;我和我的太太相识在1995年,96年结婚,她是广州人,又是大学生,当时找外地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所以振云和芳子设计成外地人/同乡也有合理成分,但那个时候大学生并不少,因为工作不包分配,外地的女大学生来广州大把,直接招进来?
那时,广州落户并没有放开,所以,广州本地的招工、招干指标只是落在广州人身上,我太太就属于这种。
2、夏天自焚更是匪夷所思,为什么这样呢?
当时的广州的国营服装厂,不可能那么寒酸,夏天本身就是该厂的劳资科长,要赚钱在当时很容易,也用不着因为老爸贪了100万,就如何如何,一则这条数在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而且这个工厂是做外销的,这一块不是那么好贪;夏天毕竟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不会因为所谓的农民工超越了自己,就悔恨自燃,反而,因为本地人与外乡人本身的心灵深处的对立关系,这两类人在当时发生深层次交集的状况并不多;夏天也犯不着计较这些得失,因为他作为广州仔在当时很容易东山再起的。
3、关于BB机、手机的问题,大概在95、96年广州还流行中文BB机,但手机已经不是高攀不起的东西了,87年,少数人有BB机,90年左右砖头式的“大哥大”也有了,这些在电影中基本上对得上号,但问题来了,振云在山东老家和芳子通手机时,说到香港都回归了,然后没多久,李先生带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出现,这些都说明芳子是在香港回归之前拿“单程证”去了香港,当时拿此证除了特例(如国安)那只有结婚了,所以李先生说根本没结婚估计是指没有性关系,精神柏拉图之类。
4、又说回上面的话题,当时去香港通常是持“双程证”,我“有幸”在1992年去了趟香港,见识了香港人在英国人的统治下的唯唯诺诺。
那时候别说去香港,外地人去深圳都要证,否则抓到后就送去东莞的樟木头;广州的沙河收容站非常出名的,我当时常去,500元捞一个人,算是“辛德勒”之类的人;孙正刚事件发生在2003年,可想而知1987外地人在广州生存是什么状况;所以,振云不可能和芳子在90年初一起去香港,那不是李先生发张“邀请函”就了事,滞留不归怎么办?
问题是谁?
那家部门盖章许可振云出去呢?
5、振云不知道凭什么回到了这原来的工厂,厂长、夏天都凭空消失了,芳子已经是副厂长了,工厂可是国营的,是“公私合营”吗?
有此必要吗?
这个导演想当然了。
从时间上看,1987、叶川信中说分别有两年多了,这应该是1990-1991年,叶川差不多也是那个时候死的,振云回到原来的工厂也是那个时候,与芳子若即若离也开始在这个时候。
爸爸因叶川的死而怪芳子,够牵强;前面设计的爸爸胆小懦弱,但后来对帮他和他的儿子的“恩人”芳子却怪了起来,编剧非要制造隔阂出来。
6、八、九十年代,孔雀东南飞的人太多,仅从“金钱”的角度而言,许多人成功了;但那个时候,没有广州户口的人振云与有广州户口的人芳子的有可能的恋爱、结婚,仅仅局限在电影中,因为他们分属于两个“阶层”,当时,小孩的户口随母,就是政府层面上认为有广州户口的女人是不会找没户口的男的,其实,集体户口的芳子没有房开一张结婚证明都很难。
7、确有必要说说当时的香港人,通常是高高在上的,来大陆从来是泡妞的,与台湾人的区别是相对而言比较大方,但对芳子,已经是一家国营服装厂的副厂长,需不需要因为“钱的问题”委身于人?
她离开了,工厂怎么办?
香港回归之前,没听说内地学生也就是像芳子的弟弟居然可以到香港上大学,还有奖学金?
8、电影中的缝纫设备好像一直用家用的,当时珠江边大楼上就有“华南缝纫机”的巨幅广告,当时的服装厂一直都是内、外销一起做,要知道,广州最早就是服装批发市场出名的;另外,制版技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并非一个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术;还有,漂亮的香港年轻靓女来广州的不多,更不会对想偷艺的呆头呆脑的搬运工振云看上一眼的,居然芳子还吃醋了。
9、拉拉扯扯说了一堆,1987演的最好的也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的就是芳子了,她那个扮相,真的就是那个时代,但后面就一般了,因为剧情不真实,人物也就漂渺了。
10、又说到烧工厂,更扯了,一家国营服装厂没有保安,没有消防灭火器,芳子接完电话,还有时间来使劲拽振云一把,这个时候,工厂究竟是谁的?
烧了,也没事,很快又开了,知不知道,这家工厂即使破产了,工厂的厂房的土地价值多少?
11、当然,年轻人喜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或者说够励志,其实,在那个时代,你只要敢来广州打工,努力10、20年基本上都混成人模狗样了,今天,仍然是这个道理。
还有,人其实在广州30年,也不至于像振云、李先生(广东一般叫“李生”)那样老态龙钟,岁月没有那么沧桑。
12、最后,还得感谢导演、编剧让大家关注了那个“久远”的黄金时代,但希望还有类似的影片时,多些真实,少些想当然。
旁白叙事又又又来了。
国产烂片特征之一:凡用旁白的国产片99&以上是烂片。
电影从1987年开始,刻意地加入一些时代背景,像什么军舰那个就太小众了,引发不了情怀共鸣。
后面更出现了和时代背景不合的场景(湾仔会展中心等)。
原来寻呼机在1983年已经进入中国,想不到,我记忆中觉得那应该是90年代初的事情,96年的时候CALL机还要几百,入网费用也不便宜,2000年的时候,中文机正是主流,而这时候手机开始被一部分有钱人拥有,但数量远没有寻呼机多,两年后,手机就开始取代寻呼机成为大多数。
人物的服饰大体还符合年代背景,最不能忍的是角色们的发型,怎么看怎么觉得太现代,而女主的脸化妆过度,就不能素颜出演吗?
剧情散乱琐碎。
本来以爱情线串起没有问题,可是编剧当观众傻子,硬是把男主写成猪头,女主就差没主动脱衣服让他上床了,还要装成懵然不懂女主的心意,以为这是学生时代啊,搞朦胧,初恋。
你把男主是因为自卑才不敢向女主表白作为理由还说得过去。
这里把男主的基友也喜欢女主,所以男主尽管知道女主不喜欢基友,也要牺牲自己成全基友,就更加是为制造矛盾而制造矛盾了。
以前外省人来广东要学粤语来适合谋生,现在香港人北上要学普通话,这种转变倒是很贴切现实,也反映了其他省市与广东的经济发展差距在缩小,广东不再是那个“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
片头和片尾“相遇”赤裸裸抄袭《甜蜜蜜》,全片则是以《甜蜜蜜》为模版试图复制。
看完《那年1987》还挺感动的,它是一部网络大电影,整体制件水位是差点水准,缺乏电影应有的质感,这是客观存在的。
长达两个小时的体量,不急不躁地把故事讲完了。
沉稳、工整,它所讲述的一个农村青年来大城市讨生活的传奇故事。
为什么说它传奇?
一个农民能从工地开始,开办起一个服装厂当老板,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概率。
男主是一个傻根似的忠厚朴实型山东青年,而他遇到的贵人又实在太多,南下火车上遇到的女主,服装厂副厂长,教他手艺的师傅,甚至后来的香港老板,他遇到的人都很善良,而坏人又太无脑,太不得势,于是男主成功了。
女主又一直死心踏地地爱着他。
这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化的、有浪漫童话色彩的社会环境,甚至是有些拉低智商的,反智的,唯一能够解释得通的只能是传奇故事,逼迫自己相信就是那么巧,小概率事件发生了。
感动归感动,山东一青年农民,与叔叔喜欢同一个女生都会很拧巴别扭,又如何会终身不娶呢?
香港老板哪里会安心当冤大头,新婚妻子怀了别人的孩子,还把孩子养大,资助情敌度过事业难关?
完全是童话故事的逻辑嘛,殊不知人心冷暖江湖险恶。
写到这里,我起初的感动已然烟消云散,回归理智了。
网大毕竟是网大,难登大雅之堂。
饶如是,还是得说句,女主真的很美,一星给女主。
过年陪爸妈看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没有预想中的尔虞我诈叔侄反目中途黑化,男主说是赶上了风口,更多的是女主帮着推了一把。故事简单,线条化,纯爱,有点过于美好了。
老一代人的爱情故事。
太扯淡了
长刻意把男主写成情商为零的人……看了一大半气的我看不下去了,听不懂女设计师的粤语却能听懂男设计师
无病呻吟的典范之作
狗血幼稚神逻辑。男主这样的人设竟然让女主爱了一辈子
喜欢这样的影片,看看日历2018年又要过去了,在这个片子里面看到了很多过去,黑白电视机 BB机 翻盖手机,有太多太多回忆!也许真的是老了,这样的片子看了总会感性。望一切安好,影片的结局设定很不完美,也不是我想要的剧情。爱,也许就在那么一瞬间!
359
到女儿出现时候就猜到结局,前半段四星,后半段一星,女主好美,女神
时代的弄潮儿却被时代抛弃
那年也许真的比现在有清纯的爱情
1,男主说他也是山东来的,枣庄的。2,女主演技还可以,就这俩吧,给三颗星,其他不说了
很平淡的一部电影,故事也很平淡
这三星是给女主的,有颜值,演技好,男主除了会笑,全程快要被气死了
服化道用心了
女主满分,男主太懦弱无能了
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深刻烙印就是自卑
他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一场跨度30年的恋曲相伴着一条充满荆棘挑战的创业之路,在电影诗歌般的叙事结构中,显得更加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喜欢那个年代感,女主很耐看,里面的演员都演技很好,特别喜欢老师傅…
男二绝世好男人。男主太懦弱。结局略狗血。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