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伊尼舍林的女妖(港/台),伊尼希尔的女妖,伊尼希尔岛的女妖,伊尼希尔岛的报丧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er

主演: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凯瑞·康顿,巴里·基奥恩,盖瑞·莱登,帕特·绍特,希拉·弗里顿,布里·尼·内奇廷,乔·肯尼,艾伦·莫纳汉,大卫·皮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剧照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2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3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4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5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6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3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4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5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6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7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8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9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20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剧情介绍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的伊尼舍林岛上,这里阴云密布,海风呼啸,生活一成不变,枯燥乏味。单纯乐观的帕德里克(科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和细腻敏感的科尔姆(布莱丹·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饰)是一对相交多年的莫逆好友。可就在某个毫无征兆的早上,科尔姆却不在与帕德里克同行,而是独自前往酒馆小酌。帕德里克百思不得其解,求问原因,而昔日好友却不愿意和他多言,只是决绝地要切断这份友情。无论是帕德里克,还是岛上的居民,都对这场变故大为不解。但科尔姆似乎决心已定,甚至不惜剪断手指以吓退一次又一次跑过来搭讪的帕德里克。 昔日友情不在,风中回荡的是谁的哀叹和呜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LUCA:起源君主完美普通家庭海豹六队第一季加油妈妈番马舞西风兵变1929动物暗黑蝴蝶卑劣之人超感神探第二季川西大决战与玛格丽特的午后致命玩家鹊之家我的美女室友割腕者的天堂只有大海知道GIVEN反面的存在世间道甜心宝贝功夫乐翻天偶像大师百万现场!不知花开否克里蒂,童话的小屋4天情人节魔鬼球员初三那年恐惧街3夜半凶宅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长篇影评

 1 ) 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更像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在本月结束前,伊尼希尔岛上会死一个人,甚至会死两个人。

”“我们要祈祷上帝,死的人既不是你,也不会是西布。

”这部电影讲述的两个男人间的友谊破裂的故事。

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解析这部电影,一个是宏观层面,故事发生在1923年爱尔兰内战期间,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巧妙地与爱尔兰内战互文。

另一个是从微观层面,去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男人帕瑞克和往常一样找他的好友科尔姆去镇上的酒吧喝上几杯,胡乱瞎扯几句,度过稀松平常的下午,甚至晚上。

但是当帕瑞克来到科尔姆家中,科尔姆一反常态不给他开门,他只好独自先行来到酒吧等待好友。

好友科尔姆一直不见身影,他再次来到好友家中,好友不知所踪,他只能先返回小酒吧,却发现好友科尔姆已经来到了酒吧,他便自然地坐在好友身边,但是好友科尔姆却如同陌生人一般,坐得离他远远的。

故事由此展开,焦点紧紧围绕着两人的关系展开,科尔姆想要离开这段友谊,而帕瑞克一次一次接近科尔姆,但是两人的关系还是越来越远,甚至开始剑拔弩张。

故事的概要大致如此,因为我是不太了解爱尔兰内战的,所以我就从微观层面去分析。

故事一开始就有一种接近生活的质感,我说的质感倒不是场景的日常化,而是故事的节奏非常接近日常生活,讲述方法十分舒缓,其中也有一大段的空白,例如帕瑞克十分疑惑,独自在家中思考原因,妹妹西布安也不急着去打算帕瑞克,而是搬了凳子坐了下来,然后两人之间才有一搭没有一搭地说起来了。

当然这种空白毫无疑问把故事的节奏变得更加缓慢,如果不加一点耐心和平静,可能根本看不完这部电影,但也是这种空白,让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不再是一部艺术电影,而更像一部真实的纪录片,电影的情节可以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让我有更多的思考。

这个小世界非常接近我们的现实世界,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新闻,不过是有几个人跳湖自杀,但这也是发生在人们口耳相传的不远处,这个小世界更多的是无聊的日常生活,而故事的主人公帕瑞克便对这种无聊的日常十分游刃有余,他清早去放牛放羊,之后便拥有了大把的时间需要打发。

但是好友科尔姆单方面的断交,彻底毁掉了他生活的秩序。

科尔姆给出断交的理由十分简单,帕瑞克是个好人,但是他就是单纯不再喜欢帕瑞克,他不想把自己的余生浪费在与帕瑞克的闲聊中,然后死后什么都没有留下。

他开始拉起小提琴,并开始尝试作曲。

在我看来,科尔姆一系列反叛日常的行为是一种恐惧驱使的。

这种恐惧来自死亡,来自死亡的认知,这种恐惧其实是与我们普通人的恐惧是共通的。

我们仿佛从生下来便开始模模糊糊寻求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被人们命名为意义。

因为死亡如影随形,所以我们愈发觉得人生苦短,便变得更加恐惧,开始想要做些什么留在这个世界,而不是与好友扯东扯西,茫茫然度过此生。

而科尔姆抛弃帕瑞克正是出于这种原因。

但科尔姆单方面放弃这段友谊的想法显然没有如愿。

帕瑞克一直想要一个答案,数十年的惯性让他无法适应没有老友科尔姆的生活,他一直想要与科尔姆重归于好,科尔姆只能用断指来威胁帕瑞克,如果帕瑞克还要和他说话,他就会剪掉自己的手指。

但是在我看来,科尔姆自虐式的行为其实与帕瑞克的关系并不大,我觉得断指的行为更像是一种逃避,科尔姆太想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

但是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历史是残忍的,普通人的命运除了被遗忘,并不会有更多的选择,科尔姆其实内心也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他对自己的音乐才能引以为傲,但是他内心是自卑的,他甚至没有任何的乐理知识,不知道莫扎特十八世纪的音乐家。

所以他为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找了一个完美的理由——一定是那个平庸的人帕瑞克拖累了我,和他闲聊是在浪费时间,于是他便下了这个决定,而断指的行为,更是一个完美的逃避的理由,他警告帕瑞克不要和他说话,但是几十年的关系,哪有那么容易说断就算,他决绝的断指行为更像是他预谋已久的一个借口,手指断掉,便无法弹琴,即便无法做出惊世骇俗的曲子,事情也变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但是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普通而琐细的一天,戏剧中的大张大合也只是偶然,枯燥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可以自由地使用我们的每一天,我们可以在家里枯坐一天,看上去就像是在浪费人生,但是其实“浪费”这个词去形容人生本来就很奇怪。

为什么我枯坐一天,就是在浪费人生,这种对于自己时间的使用的形容词“浪费”,这个词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偶然,我们都是偶然状态,那么为何要有对于人生无益的焦虑感呢?

而片中正是科尔姆的这种焦虑毁掉了他与帕瑞克本来平静的生活,但是我这么说又有点偏颇,科尔姆并不是有意去毁掉他平静的生活,他不过是主动思考了自己的人生,然后做出了选择。

也可以说,这种选择并不是毁掉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而是在不经意间,揭开了真实世界的残酷性。

科尔姆想要得到自己想过的生活,却无意中点燃起了一场无法停息的大火。

他们生活的地方也并不是所谓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暗流涌动的熟人的人际社会。

大多数人都活在惯性中,对大部分困难都熟视无睹,他们是麻木的人群中,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边际,这里是一个小岛,被战争阴影笼罩着的小地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近到杂货铺的老板娘可以毫无顾忌地打开西布安的信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远,远到无人对邻居多米尼遭遇的猥亵无动于衷。

而面对这样的社会,人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你要不继续麻木地活下去,要不就离开这里。

西布安的困境,就像我们国家生活在农村里的一些女性的困境如出一辙,她们读过书,受到过一些教育,她们为了家庭默默奉献,但是到了生育年龄,她们如果不尽早走入婚姻,她们就会遭遇巨大的压力,而这个压力就是来自熟人社会的压力,不想沦为他们口中的笑柄,她们中的很多人都草率进入了一段不那么如意的婚姻。

西布安是岛上少数几个读了很多书的姑娘,她从书里去看世界,看到了小岛上人们都冷漠,她尽力照顾哥哥,安慰哥哥,还愿意在走出小岛后,给哥哥留一个床位。

她是强大的,她也是清醒的,她觉得这个小岛上的一切都过于荒谬,不管是执意断交的科尔姆,还是不愿有所改变的帕瑞克,还是多管闲事的人们。

而对于西布安拒绝多米尼的告白,在某方面确实挺残忍,但不得不说西布安确实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她独自在深夜哭泣,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告白。

不得不说,这就是西布安的聪明之处,她真正与岛上其他人不同。

当然多米尼最后坠湖而死,也确实是一个悲剧。

我絮絮叨叨讲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在探讨影片影射的人类之间的关系。

也要比较熟悉英国历史的影评人,说科尔姆与帕瑞克之间的关系是在暗喻英国的内战,这是一场不知因何而起,又无法结束的战争,我在这里也就不展开了。

希望大家都能省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2 ) 孤独和爱是没有留下声音的音乐

看完《伊尼舍林的女妖》稍微找一篇评论就会被污染,它关于孤独、艺术与友谊。

哪一个更能慰藉一个人存在的孤独和有限,是艺术还是友谊?

如果有限的一生里只有时间专注于其中一件事呢?

两者本不必然是对立的,但是电影里的小提琴手认为它们对立,其实他是悔恨自己对朋友的爱,也是厌恶自己的孤独,因为孤独,因为需要和爱着朋友,所以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听朋友说自己不关心的牲畜、和朋友共度时光,他想着自己本可以谱曲的时间,想着自己的人生化为音乐会是怎样的,能被什么人听到,而现在他只是一个朋友。

他因为厌恶自己的孤独和孤独造成的软弱、孤独造成的爱,伤害了自己的朋友,或者说通过伤害自己来伤害朋友。

而养驴子的朋友,为了不被拒绝,为了孤独能持续被慰藉,为了去爱那个朋友哪怕对方决定不再爱他,为了自己也能继续被爱,不断地重新建立联系,被伤害,生活坍塌,自我认知崩溃,最终从无聊的好人变成一个坏人,从无止尽地求和到毁坏你的生活,因为没有平衡的办法。

故事线展示了孤独的几种可能性:自杀,出走,攻击,隔绝。

艺术或许能起到作用,或许不能。

重要的是有些人相信它能,有些人不信,两边或许无法互相理解,可是却能相爱,这是惨烈之处,就像你没有手指却要拉小提琴。

通过神父的猜测导演讽刺了观众可能的猜想,这是同性浪漫关系吗?

它不必是。

它是两个朋友为了对彼此的爱和自己的孤独在折磨所有人。

全片最厉害的是报丧女妖的那句话:I don't want to be nice, I want to be accurate. 从人和人的拉锯抽离的俯拍镜头中,晴朗的天空,流浪的云朵,大地漠然自由美丽,而人们剧烈地需要彼此,在血和火中燃烧,哪怕已经在孤岛上,也永不会真的流放。

那是什么精确?

那是精确的孤独。

精确到每个凡人的死亡。

小提琴手可以斩断手指斩断演奏乐器的器官斩断与朋友的交流,但是他斩不断对朋友的爱和自己延绵不断的孤独,就像音乐不会随着断指消失而会被记忆和哼唱。

孤独和爱是没有留下声音的音乐。

 3 ) 弱者死、智者润,被“割席”遗弃的伊尼舍林

富有特色的音乐,简单凝练的对白,以展示人物情绪细节为主的镜头和打光,流畅的剪接像灯光把人的轮廓勾描出来一样,把看不见的人物关系和荒诞戏剧的底色进行准确表达。

虽然拿了很多编剧奖,包括第二座威尼斯编剧奖,马丁·麦克唐纳的功力并不仅只在编剧,更在于他能使用视听为载体,以电影的形式讲述他的戏剧故事。

他是戏剧之王,也是电影之王,更是编剧之王。

在普遍不重视编剧的当下,能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真让人眼前一亮。

伊尼舍林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常年阴冷,岛上没什么新闻,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戏剧舞台上,影片演绎了一对直男友情的破裂,布兰登·格里森饰演的科尔姆,向科林·法瑞尔饰演的派瑞克提出“分手”,昔日的友情逐渐走入不可挽回的激烈境地。

观众完全有权利只把影片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割席”。

割席是不容易的,当两个人因为地域原因产生交集,甚至产生感情,便很难从自己生命里彻底抹去对方的痕迹。

影片格局又不限于此。

许多细节提醒我们,马丁·麦克唐纳显然有更深刻的东西要讲。

剧本寥寥数笔,巨大的爱尔兰历史像一朵云横亘在空中,将影子投射在舞台中间,并贯彻始终。

明笔主要有两点:一是岛屿外部的枪声,主角们口中提及的冲突,直接指涉了爱尔兰内战;另一处是派瑞克家里的日历,日期落在1923年4月,是故事的主要发生时间,那时正是爱尔兰内战的最后一个月,帮助故事落定了具体的历史空间。

如果影片只是讲友情,那么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空,上述这些明笔就成了废笔了。

荒诞戏剧编剧,是最忌讳废笔太多的。

暗笔则附着在故事的整体脉络里。

作为友情破裂的双方,科尔姆和派瑞克有着明显的内战两方的特征:科尔姆喜欢音乐,会写歌,弹曲子,接受过文化教育,和外来的学生打成一片,科尔姆家里也很有特点,放满了很多来自联合王国各地的摆件,科尔姆像是爱尔兰内战中的精英人士和亲英派。

派瑞克本土的特征更明显,他质朴、和善,和通情达理的妹妹一起生活,养了一头驴子和几头牛,靠牛奶换钱度日,像是爱尔兰内战中的工农阶层。

科尔姆和派瑞克的立场之争集中体现在酒吧一场戏上。

派瑞克认为科尔姆待人不再友善了,于是二人对“友善”有了一番争论。

派瑞克说,“你不再友善了。

我的父亲、妈妈、妹妹都很友善,我会记住他们。

”科尔姆认为友善并不能让后人记住一个人,但是音乐可以,诗歌也可以,“一个两百年前的人所创作的音乐可以被记住。

”而派瑞克回复他说,“这话听起来你是把自己当英格兰人了呢。

” 这段台词堪称戏眼,是一次立场冲突的剖白,点明了这个小小的男性友谊破裂的故事背后,是波谲云诡的内战演义。

创作者难得有如此智慧,考虑男权社会和战争的联系,以一对男性关系来隐喻内战的发展,实在太恰当了。

高明的编剧往往不会对人物下定义,不对事情做出判断。

很多观众会自动将自己带入科尔姆视角,觉得现实里和不喜欢的人割席很困难,对科尔姆非常有共鸣。

但实际上,编剧并未将偏爱“赐予”他,否则编剧就不会写他记错时间被妹妹更正了。

科尔姆执着于抽象的概念(执着于主义),而无法对具体的人友善。

派瑞克则太执拗,又无法理解更宏大的东西。

观感上,两位男性的倨傲让彼此放不下面子和尊严,谁对谁错,观众一时难以说清。

观众既同情派瑞克,又为其“执念”所不解,既佩服科尔姆的坚持,又为其言行感到疑惑。

最终更激烈的冲突无法避免地发生。

可是,岛上的一些罪恶还在进行,真正的弱者被忽视了。

被父亲暴力对待的多米尼克成了受害者。

被多米尼克表白,唯一知书达理的妹妹也离开了岛屿。

两个人象征了弱者的结局和智者的出走(润)。

被称为老妖婆的老妇,则像一位爱尔兰先知看着一切发生。

配角设计让整部电影的内涵显得更丰富,承担了全片最悲剧的部分。

正像布罗茨基说,“在真正的悲剧中,死去的不是主角,而是合唱队。

”受爱尔兰民间文学、戏剧传统熏陶,马丁·麦克唐纳善于以小切口讲大文章,他删繁就简,并未堆砌符号,而是把叙事、技巧做到极简,让故事拥有了很特别的荒诞力量,对观众发出犀利一击,连带道出了一片如此复杂的历史疑云。

马丁·麦克唐纳也并非凭空突发奇想要讲这个故事,一定是察觉当下的时局,认为人们需要这样的故事。

世界一盘散沙,冲突频繁发生,良好的沟通很难建立。

所以我在观看时,完全沉浸在其中,它与我的心灵状态是契合的。

这个空旷的伊尼舍林小海岛,具备了整座爱尔兰岛的特征,甚至可以成为全世界发生相似冲突的任何区域的象征,也是你和我,我们和我们脚下的土地的象征。

 4 ) The bizarre collision of two value systems: Intellect-Art and Mediocrity-Niceness

Death is an important clue in this movie .Death directly triggered Colm’s abruptly ending friendship with Pádraic. As death is drawing closer, Colm decides not to waste precious time on hearing bullshit about donkey from his friend Pádraic anymore. He wants to pursue eternality and meaning by devoting into art. This is in line with Nietzsche’s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which appreciation of art is even the single superior counterforce against nihilism. It’s fine that Colm adopts this value and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a cruel fact in this system is, being nice is far from enough. The problem next is how to end his connection with mediocrity (Pádraic). Pádraic is a dull, nice, happy lad, that’s all. For hi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being nice, niceness is sufficient. He doesn’t read and think. When asked by his sister Siobhán “Have you ever felt lonely?”, he totally has no clue, it’s a strange question. His beloved donkey is an indication of his silliness. But this is his business, no one shall intervene. The battle with Colm in terms of art and niceness after Pádraic gets drunk in the pub is quite fun. Pádraic yells, he only cares people around him are nice or not, whoever Beethoven, Mozart he doesn’t give a fuck. It’s also fine, no one can judge his value. I like the genuine response from Colm, he can’t argue but says he kind of likes this guy now. What happens next in the movie is the bizarre collision of these two value systems: Intellect-Art and Mediocrity-Niceness. Colm has to tell the truth: He simply doesn’t like Pádraic anymore. The abrupt breaking up is beyond Pádraic’s understanding, he couldn’t understand how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one suddenly stops liking you. Kind Pádraic doesn’t know that one tragic human nature is caprice, you can’t make sense out of everything. Especially for love and feeling, which almost don’t make sense. Not to mention that different values have no way to rea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don’t need to. They just need to respect each other. The typical examples would be theism and atheism, there is no way and no point to discuss whether God exists or not. Different values inherently can’t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sides caprice, another tragedy of human being is finding a reason. Pádraic just couldn't leave Colm alone and keeps asking why. Finally Colm has no choice but to tell the cruel truth, he couldn't bear the dullness and empty brain of Pádraic anymore, spending two hours in describing what is found in his donkey’s shit! And Pádraic corrects seriously that’s his horse’s shit rather than donkey’s shit . See, that’s the huge difference. Sometimes I make a mistake by asking new people boring questions like where do you live, what do you do...And I regret and feel stupid immediately when people begin to elaborate in details, sincerely! The fact is I am indifferent to those details and impatient to listen. There is also another perspective here. If someone spends two hours describing shit, probably there is something in shit. Pádraic can a biologist, and Colm is an artis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nterest and no one has right to judge. However, the frank statement of Colm makes big trouble, by devaluing and judging Pádraic accdoring to his value. It’s full of contempt and superiority. Devaluing and judging harm human dignity severely. Pádraic’s heart is broken. What’s more, how is it possible to break up with a person on an isolated island? Pádraic becomes shit that Colm can’t get rid of, which in turn exacerbates the determination of Colm. Colm threats Pádraic by cutting his own fingers. From now on, the issue becomes totally different. Ending a connection by threatening to harm oneself, is unacceptable and immoral. This is manipulation and hindering freedom of others. Maybe take an improper analogy of Christ (no intention to offend, this is atheism perspective), who redeems you human beings by suffering on the cross without being asked to do so. Then you own him all your life and you should redeem sins the whole life. After this invasion, the following story is out of control, involved with psychology of obsession, envy, pleasing, faking....... the chaos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mplexity and stupidity of human behaviours. Even after Colm cuts more his fingers, kills Pádraic’s donkey accidentally and Pádraic tries to revenge by arson. It’s not over yet. The fight and resentment between human will be endless, it’s a curse of the starting. Siobhán is a good and wise balance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tolerance, she loves her foolish brother Pádraic. She leaves the island when it doesn’t fit her value. Leaving (or say ghosting) is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easiest way to cut any connection.

 5 ) 不谈历史隐喻,只谈在虚无与执着之间挣扎的人性

对这部电影剧情的感同身受,在于我曾经也是突然被绝交和突然提分手的那一方。

而电影中Colm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与昔日好友断绝关系,这种毫无征兆的绝交,其实背后隐藏着Colm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

他意识到自己年华逝去,一事无成,而Padraic的无趣唠叨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借口。

他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Padraic,这恰恰暴露了他对这段友情的重视,以及对自己无法实现伟大梦想的痛苦挣扎。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2022)7.92022 / 爱尔兰 英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 马丁·麦克唐纳 / 科林·法瑞尔 布莱丹·格里森一段关于友情、焦虑和人性挣扎的故事。

Colm的焦虑和执着,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和脆弱的一面。

他剪断了能拉琴的手指,不仅是为了断绝与Padraic的联系,更是为了斩断自己的执念和希望。

他追求的是一场虚空,因为音乐的才华对他来说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他舍去了内心的柔软和温情,去追寻那遥不可及的伟大和永恒,最终却发现自己只是迷失在了自己的执念之中。

友情如薄雾般消散而Padraic则代表了另一种人生态度。

他安分守己,老实平淡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他害怕改变,拒绝感受内心,对深刻的东西感到恐惧。

他内心深处有着最朴素的善良和质朴,但这也让他对环境的依赖和顺从变得更为深刻。

当Colm突然与他绝交时,他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一般,他不知所措,因为他从未想过要离开那个熟悉的环境和昔日的安宁。

留下的是无法弥补的裂痕影片通过Colm和Padraic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焦虑、执着和依赖。

它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很多追求其实都是虚无的,我们往往为了这些虚无的东西而放弃了内心的柔软和温情。

我们执着于某些东西,却忽略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而当这些东西失去时,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不仅是一部关于友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挣扎和成长的电影。

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不要为了虚无的东西而放弃了真正的幸福。

影片中的Colm和Padraic虽然最终没有和解,但他们都在这段友情中得到了成长和启示。

希望我和其他人也能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一些启示,学会珍惜和拥抱自己的人生。

报丧女妖伊尼舍林的夜晚,寂静中传来报丧的哭泣。

月光映照在断弦上,是谁的心,在默默哀鸣?

 6 ) 痛苦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看到衩姐推荐,今天在工作夹缝中看完。

很喜欢这部电影。

看了一些影评,发现这部电影蕴含了大量对于爱尔兰那场开始的莫名其妙的内战的映射。

文化人和劳动阶层的冲突,说不清理由突然就爆发的战争,成为牺牲品的年轻一代,为了摆脱战争而选择离开去往美国的爱尔兰第一代移民(男主的姐姐)。

这种对历史的反应,大概让这部电影在很多著名的影展上被提名。

可是我对爱尔兰的历史并不熟悉,只在电影布鲁克林里获得过一点关于”爱尔兰第一代“的知识。

尽管我无法理解本片的这一层含义,却始终挡不住我对它的喜爱。

朋友之间三观差异导致的绝交。

(与外部世界) 认识到生命无意义后的绝望感。

(与内心世界) 没有勇气独自面对孤独的恐惧。

(外部世界带给内心的影响) 这是三个长久以来在让我感到最痛苦的事情。

痛苦,就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它贯彻始终,只是在两位男性主角的之间不停的转换。

科林扮演的男主角Padraic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人,他无知却善良,有一点点懦弱。

但是他还算快乐,因为他有照顾自己的姐姐,有自己的马和小毛驴,还有自己的挚友Colm。

他每天跟朋友在酒吧,喝同一款当地的产的啤酒,喋喋不休的讲着那些毫无营养的屎尿屁,因为自己是一个Nice的人而感到幸福。

直到有一天,Colm对他关起了大门,拒绝再跟他做朋友,想要认真去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想要进行音乐创作,想留下什么,不想让无知的Padraic再影响自己的生活。

Padraic无法理解,几次跟Colm纠缠,企图说服他恢复他们的友谊。

Colm切下的手指,丢在Padraic门口,用自残的方式,表明自己想要跟Padraic划清界限的决心。

很多人似乎会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

不理解Padraic那种抛弃尊严近乎祈求的坚持,一次次的去找Colm,朋友嘛,没了一个,再找一个不就可以了?

更不理解Colm那种不惜自残的”分手的决心“而我,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有任何关系是无法割舍抛弃的,也讨厌看任何流血的画面。

可是我却很理解他们的立场,因为我感受到的是他们行为下的痛苦。

害怕孤独的痛苦,和害怕自己从此只能一成不变的痛苦。

所以Padraic一遍遍的祈求,把毛驴放进房间,面对姐姐的指责,说”我很难过的时候就希望它能进屋陪陪我“所以Colm在Padraic又一次来找自己的时候,哪怕有一丝心软,最后选择的是更极端的,切掉自己剩下的4只手指。

电影里两段戏我印象深刻。

一段是,Padraic被粗暴的警察在众人围观之下狠狠揍了一顿,毫无还手之力。

回家的路上,自己坐在马车上,碰到Colm迎面走来,坐上他的马车。

Padraic面对自己还抱有一丝希望的昔日友人,留下了作为男人委屈的泪水(不得不说科林这一场哭戏实在太强了,把委屈窝囊脆弱都表现了出来)。

Colm最终拉过Padraic的手,握了一下,然后把马缰抵还给Padraic,下了马车,不回头的走了。

第二段,是片尾。

Colm坐在海边,他本应被烧死在自己的房子里,死在那场Padraic当着他的面放的火里。

他为什么会选择离开火场活下来,我们不得而知。

Padraic带着Colm的狗赶来,Colm对他说,谢谢你,照顾我的狗。

Padraic露出了一种天真的笑容,像不喜欢被夸奖的小孩,又夹杂着一些,作为男人被哥们儿道谢的羞涩感。

这种笑容只停留了一秒,就被下意识的收起,他冷着脸,像说出”我要杀了你“时一样,冰冷的表情说,”客气什么呢“。

这次转身走开的,是Padraic。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或者说全片唯一正常,中和了这部电影过多的怪诞色彩,让它看起来更像一个虚构的现实故事而非架空世界的人,Padraic的姐姐。

她未婚,聪慧又勤劳。

读很多书,懂音乐,也毫无怨言的照顾哥哥的生活,帮他洗衣做饭。

在两个男人发疯时,一次次站出来劝他们清醒,保证以后不再打扰他。

但她终于也在收到Colm的四根手指时,发现自己的信被杂货铺的老太婆私自拆开并散播时,选择了离开。

离开这个充满莫名其妙的争斗的地方,去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在无法自拔之前,找到可以抓住的橄榄枝,拼尽全力脱离这块泥潭,用我们中文这两年最流行的说法,摆脱内耗。

孤独和无意义感带来的痛苦,注定将缠绕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

这部电影并没有谈及任何美好的解决之道,只是用一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把这种痛苦铺开讲了出来。

上一次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是无依之地。

这种电影大概无法给我所谓的力量感,也没有揭露什么敏感的社会议题。

但是可以让我用影像的方式,读懂自己的痛苦。

而这足以成为让它们在我心里变成好电影的理由。

 7 ) 如果不了解爱尔兰内战的历史,大概是没看懂这部电影

看很多影评都是把这个片当成男男分手片来看,对内战的提及也只是蜻蜓点水。

实际上多看英文影评,内战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仅是远方的历史事件那么简单,整个电影其实就是在影射内战本身。

导演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不尝试直面战争的血腥场面(有很多类似的作品了),而是跳出战争本身来用隐喻和爱尔兰传统民间传说的手法营造出类似的感官体验。

爱尔兰内战发生于1922年6月—1923年5月之间,此时独立战争刚刚结束,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并组建了临时政府。

但是临时政府对之后爱尔兰是建立完全独立的共和国,还是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那样变成英联邦国家之一产生了分歧。

本来是可以经过公平选举决定的事情,由于临时政府一些当权者的傲慢变得艰难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客出身的临时政府官员是亲英派;但在独立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爱尔兰共和军,则多由农民和工人阶级组成。

在公平选举之前,亲英派政客就开始逐渐搞手腕排除异己,和共和军代表搞割席。

这最终激化了两派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战爆发。

很多前一年还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亲人好友,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必须视对方为死敌,兵戎相见。

多么熟悉的故事!

实际我们从影片标题中就可窥见一斑,Inisherin在盖尔语里实际是Inish-Erin,翻译成英语其实是Island of the Irish。

这个岛在现实中的爱尔兰是不存在的,是编剧假象出来的一个岛,象征着整个爱尔兰的岛。

主角两人的割席发生的莫名其妙,正如内战时社会的割裂,从现在看回去也发生的莫名其妙。

最开始,可能是简单无害的“文化人”的傲慢,但一旦话说出去了,继续按照自己的设定走下去绝不低头就成了一种男人的pride,所以就算最后成为死敌,也要老死不相往来。

而对于男主姐姐这样的人看来,一切仇恨的发展都无比离谱。

另外就是报丧女妖的设定,女妖在爱尔兰传说中是带来死亡的信使,但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岛上空,却一直没有降临。

从观众的角度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两位男主其一可能会死;但最后死的却是年轻的Dominick和男主的驴,这也象征着战争本身受害最严重的其实不是当权者,而是社会底层和下一代。

在男主全身心关注着为什么朋友变敌人的时候,他其实忽视了真的在绝境中挣扎的人(被家暴的Dominick)的处境,而没有给予他合适的支持,这也映射出战争影响的深远性,很多时候蝴蝶效应导致仇恨一旦被触发,就好比打开潘多拉魔盒,悲剧会一个接一个,这大概也是所谓报丧女妖类似形象的来源,就好比一个被悲剧占据的环境,总有死亡会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内战尽管只打了一年,其造成的社会的割裂却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都没能停止,在今天的北爱尔兰,冲突依然时有发生。

就好比男主两人虽然最终停火给了彼此基本尊重,但是两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在爱尔兰内战一百周年之际,这血淋淋的现实,还是需要每个人慢慢去消化。

 8 ) 分手的决心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巫》在电影里是导演务求深刻的那种,导演想要探讨的东西很多,现实里衍生的故事不足以容纳,或者不够理想,于是纯粹虚构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用来传达自己的思索。

这名导演的《三块广告牌》也是如此。

这种电影是挺高级的,让人觉得深刻。

但虚构的东西细节难以把握好。

《三块广告牌》和这部《女巫》里都有不少经不起推敲的细节问题,情节问题,但无所谓了,它足以引发人的思考,传递了导演的思考。

这就足够是部好电影了。

在我看来《女巫》着重表达的还是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首先,一个封闭的渔农经济小村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这种环境的特点是:人和人都互相认识,所有人面临所有人的道德审视,他们有共同的道德标准:教堂。

生活无聊枯燥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的希望,因此会产生两种人一种是对这种一成不变感到安全舒适的庸人,一种是对此感到压抑想要挣脱去需求改变的人。

后者是危险的,因为后者如果成功了,对前者是种无形的压力和侮辱,相当于告诉你,你的生活是错的。

你应该冒险应该尝试改变--而这恰恰是前一种人最不想面对的事。

这种困境其实存在于每个人脑海,存在任何一个有这种熟人社会特征的小环境,例如你的同学群,朋友圈,你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大企业。

都是这种小型封闭文化群落。

当年从计划经济中的公职停薪留职下海的中国人肯定对此深有体会。

这些年来破釜沉舟移民的人也会心有戚戚。

甘于庸常生活的人没有错。

害怕改变甚至是人的本能一种。

在有同僚打破舒适区前,留在舒适区的确很舒适的。

但大部分安于自己生活的人,面对变革者带来的压力会有种应激反应:你不能这样,你必须和我以及大多数人一样。

你和我们不一样,倒霉了当然更好,你没倒霉我也希望你倒霉。

人与人如果可以互相欣赏互相祝福,那必然是人间天堂,但要有这样坦荡胸怀,恰恰需要过尽千帆,万水千山走遍。

这是熟人社会里不可能发生的。

你不能指望人天生就襟怀坦荡。

Padraic和Colm是每天一起去酒吧喝酒的好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2点都约好去全村唯一的酒吧喝酒聊天打发后半天的时光。

忽然这天Colm决定和Padraic绝交,因为他忽然感到这样的日子无意义,他要在有生之年搞点儿流传千古的东西出来,青史留名。

对他而言,就是音乐,他喜欢音乐会拉小提琴。

从他家里的布置来看,他多少是有点儿艺术细胞的。

但所知有限,并不系统(从他弄错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可见一斑)。

Padraic作为一个满足现状派的代表当然百思不得其解,Colm只好直言相告:因为你很无聊,和你聊天浪费生命。

这种开局证明了Colm也没比Padraic好多少。

你想做音乐没必要和以前的朋友绝交。

你朋友也不是傻子,也不是没有其它的朋友。

想想看,如果你打算移民了,和你没有移民的朋友绝交,是不是很离谱。

Colm此言一出,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正如一句“你瞅啥”一出口,接下来就算出人命都不足为奇。

Padraic觉得没面子,这事没完没了,正如对岸的内战。

战争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更大型,更多人参与,伤害更大。

究其原因,很可能也是由一句“你瞅啥”起,然后莫名的导致了更大的误解,更多的互相伤害,谁都放不下,愈演愈烈,甚至延续千百年。

人类就是如此荒唐,不可理喻。

Padraic说过这样的话:兄弟,有些事是一辈子的,放不下。

这是说他自己,也是说对面的内战。

但起因真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导致的误解。

接下来事态愈演愈烈,Colm开始剪掉自己手指表示分手的决心,Padraic更加觉得没面子而要硬撑到底。

尤其是当作为全村第二窝囊的他,得知全村儿第一窝囊跳湖自杀后,他更不能认怂。

Colm的手指接着甩到他门上,他的宠物驴吃了手指后死了。

他点了Colm的房子。

(还好,他认为狗是无辜的,特别提醒Colm把他的边牧放出来)电影的结局也很有意思,经历了这场茶杯里的风波,Colm剪断了五根手指,房子也被点了,但似乎他和Padraic和好了。

其实他此刻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音乐写完了,他终于找到了点人生意义,他也终于明白对付这样的傻逼不能硬来。

硬来无法沟通的。

Padraic有错吗?

似乎也没有,他被逼到这份儿上了。

没有回头路了。

不得不赞叹一句柯林法瑞尔演技太棒了。

我看完好几天都没认出是他,那对倒八字眉会说话。

Sibon是这种封闭村落里有追求的人最好的结局了,她不想和这些人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正如Colm所说,Padraic聊他家驴拉的屎能聊俩钟头。

生活极度无聊的地方,真的得从聊马粪里开出花来。

她深居简出,在家读书--那是个让人可以脱离小村庄自由驰骋的世界。

这样的人当然在村里名声不好,你不参与大家的活动就不够Nice,而Nice是这种地方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Colm对神父忏悔时,神父说你忘了件事,他说:啥?

你对Padraic不够Nice。

他:不够nice也是罪吗?

不够Nice不是神定义的罪,但是神父定义的。

正如开始Padraic说Colm不理他了,所有人都说,你们俩吵架了吗?

他说没有,人人都说吵了吧?

他犹豫了,可能真的吵了吧。

Sibon找到了工作离开小岛,她去唯一的杂货铺加邮局拿信时,信被老板娘拆开看了(还不承认),老板娘见到每个人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新闻?

在这种无聊的地方新闻是很重要的,其实她问的新闻也不是真的新闻而是他们村儿里的张家盆大李家碟小。

Sibon没有新闻告诉她她很不高兴。

拆了信还要把Sibon找到工作的事扬出去,Sibon矢口否认--注意,这很关键。

她是相当了解岛民的。

事成之前一定要千万谨慎小心。

在Sibon这个她们村儿唯一一个真正的thinker(酒吧老板说Colm 更像个thinker,而Padraic不是)眼里Colm和Padraic都挺傻逼的,她去找Colm企图调节二人冲突时就是告诉Colm:你不必这样也能把目的达到。

但他不听,更不用说他的犟驴哥哥了。

离开小岛后他写信给Padraick说你出来吧,内战已经停了,这里工作机会很多,生活也很好。

Padraic回信说:我不会离开。

然后扯了一通他死去的宠物驴在看着他之类。

其实他就是不想离开,他享受这里的生活。

这种人更享受这样的生活,离开对他们而言是危险的。

但不适应的人不走不是死就是伤。

人间最痛苦和绝望的是失去希望,警察的孩子被父亲猥亵,被全村看不起,他活着的希望是女人,爱情,女人不搭理他,求爱也失败了(Sibon只是很温和的告诉他不可能的),他唯一的友情其实也破灭了,他发现Padraic竟然撒谎骗Colm的朋友说他家出车祸。

Padraic仅存的Nice也被自己的愤怒和自私取代,他绝望自杀了。

回来说这种编剧电影的缺点,最匪夷所思的当然是砍指头,但这也是导演不得不做的。

正如三块广告牌里让警长自杀。

另外就是Colm和Padraic一开始就不太可能成为朋友。

哪怕是单方面的。

但这两者是影片情节构造的基础。

这个基础非常薄弱,有强烈的编剧味道而脱离现实太远。

 9 ) 要作曲的男人却剪断了自己的手指

如果你想要作曲,那就想办法去提高才艺,去感受世界,去学习音乐,然后去创作。

把自己的手指都切断了,还怎么试自己写的曲子?

基友的纠缠不休反而是给了他一个台阶,让他对自己身处境的不满意甚至无力改变,都转移到别人身上。

一个真正有艺术天赋的人,家门口的一花一木皆是他的灵感,为什么非要和朋友割席?

无论是基友还是这个岛屿,都不是他创作乐曲的阻碍,他自己才是。

无论是战争还是友情,都是这样,对他人的冷漠和折磨根本来自于我们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10 ) Inisherin 拍摄地介绍:Aran Islands之Inishmore

好像除了环球旅行影评人海老鼠以外,我还没看到有对影片拍摄地的介绍,正好2020年疫情席卷欧洲之前去过这个小岛,并且联系我的旅程和电影有不少有趣的重合,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也当做当时的游记了。

Aran Islands影片中小岛叫做“Inisherin”,现实中的拍摄地应该位于爱尔兰西边阿伦群岛(Aran Islands),其中有大多数场景应该是在面积最大的一座岛屿 Inishmore上拍摄。

从地图上看如下:

红框即Aran Islands,中间最大的一块即为InishmoreInishmoreAran Islands由三座岛屿Inishmore, Inishmaan和Inisheer组成。

Inishmore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大约长12km,宽3km,也是三座岛屿中最受游客欢迎的小岛。

游客一般会从Galway前往该岛屿,可以选择轮渡甚至是搭乘飞机(AER ARANN ISLANDS据说也是爱尔兰唯一的私人航空航线)前往。

我当时选择的就是搭乘轮渡,从Galway到渡口先坐大巴(大概是50分钟)再转轮渡(40分钟左右)才能最终到达Inishmore小岛。

不过建议搭轮渡之前做好准备(吃晕船药或者一上船就睡觉),我当时完全没想到还有晕船这回事,海浪非常大,船身很晃,去程的时候就晕船了,去厕所吐完之后才没事,后来回程的时候一上船就睡觉就没有晕船。

@Google Map,蓝色坐标为我当时去了的几个地点

船票和坐吐了的小轮渡Inishmore可能是爱尔兰传统文化被保留的最好的地方,据认为,小岛在有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的居住历史,但现在仍然处于较为封闭和原生态的状态,岛上约有900名常住居民,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求爱尔兰文化和传统以及自然风光。

我的一位爱尔兰同事就说她曾经来这座小岛上参加为期一周的爱尔兰语夏令营,规定在岛上只能使用爱尔兰语进行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也展现了大量的爱尔兰风格音乐。

影片一开始镜头,Padraic走在码头上,背景还有一道美丽的彩虹

我下船见到的小岛第一眼:一搜被搁置在码头旁边的船用谷歌地图可以找到在码头附近有小岛唯一一家超市Spar,品种虽然不多,但建议如果没有更早就准备好干粮的话,一定要在这个超市备好,因为岛上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购买稍微平价的食物了。

我当时来的目的其实是在岛上骑行,边骑车边观光,但是虽然说小岛长12km,实际上路途高低起伏不定,骑行路途还是要比想象中困难,并且爱尔兰的天气变化无常,海风又超级大,一天骑下来真的很累,建议还是租一辆电动车比较方便,不要为难自己(当时学生党还是有点穷)。

不过我也看到有同一班轮渡的游客来这边徒步,我在骑行的路上也见到他们好几次,如果更喜欢步行并且体力惊人,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骑行完第二天全身疼Dún Aonghasa为什么知道是Inishmore?

除了海老鼠写的那篇关于配乐和拍摄地的介绍文章,下图这个拍摄地点是最好的证明。

这个景点叫做Dún Aonghasa ,应该是每个来到这个小岛的游客都会去的地方。

Dún Aonghasa是阿伦群岛中最大的史前石堡垒,有3000多年的历史。

堡垒呈半圆形,图中Padraic正是坐在堡垒墙壁遗迹上,边上是没有围栏的悬崖。

在靠近海那边的悬崖因为没有围栏进行保护,跨出去可以直到87米之下的大海。

坐在堡垒上的Padraic

Padraic就是坐在左边这个堡垒的围墙上,右边直接是悬崖

从空中航拍可以很好的看出堡垒外三层的结构 (https://heritageireland.ie/places-to-visit/dun-aonghasa/)另外在下面这张剧照中,我估计背景中箭头所指的突起的地方也是Dún Aonghasa堡垒。

孤独的Colm

Dún Aonghasa标准的打卡图(因为我看到海老鼠那篇文章里也有一种从同样角度拍的照片),曾作为我2年的手机壁纸

我当时也是看着这样的大西洋风景吃我的面包午餐,但后来发现我放在单车篮里的Kinder巧克力被人偷了(也怪自己,不该留在车篮里),非常伤心,我在小岛上还丢了手套,后来海风吹的我的光手还是有点疼,但这也算是难得的经历在堡垒的另一边,即Padraic坐着的背面,景色如下图,这也是后来Padraic和Siobhan挥手告别的悬崖。

悬崖景色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885251557/电影《闰年》也在这个悬崖上拍了最后求婚的场景: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986186764/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88354717/Na Seacht dTeampaill - The Seven Churches七教堂应该是在Inishmore上另外一个比较著名的景点,摘抄一段介绍的翻译(看着还是挺有意思的): 尽管它的名字很流行,但在‘七座教堂’中实际上只有两座教堂; 其他建筑物可能是朝圣者和附属建筑的住所。

Árainn 作为朝圣地的重要性体现在 1607 年,教皇保罗五世对所有在特定圣日造访该岛教堂的人给予了大赦。

该遗址上最大的建筑是 Temappall Bhreacáin(‘Breacán 神庙’),尺寸为 5 米乘 13 米。

Breacán 据说生活在 6 世纪,他的原名是 Bresal。

根据一首 15 世纪的诗,他从 Árainn 驱逐了一个名叫 Breacán Cláiringneach(‘变形’)的恶魔,接管了这个地方并采用了他的名字。

这个故事可能是对以前异教徒遗址基督教化的隐喻。

Teampall Bhreacáin 最古老的部分是西北角,其中有一对‘突出的安塔’之一(参见 2.Teaghlach Éinne)和 10 世纪的大型砖石建筑。

教堂在13世纪扩大了一倍多,从西墙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风格的差异。

在西墙的中央,就在头顶上方有一个铭文:OR AR II CONOIN:'为两个大炮祈祷'。

我在这个景点匆匆而过,当时想来是因为感觉这个地点的名字和权游中Light of the Seven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实际上我没有找到什么联系。

两座教堂遗址的废墟旁边还有不少凯尔特风格的墓碑,因为在岛屿上能停留的时间不长,我在此只打了个卡就返程了。

很典型的爱尔兰石头建筑的废墟Inishmore岛上的动物我在影片中见到Padraic的Jenny的时候很惊讶,因为在找七教堂的路途上也见到了一直非常可爱的驴!

还心想导演不会让这头可爱的驴也参演了电影吧?!

不过对比发现并不是同一只。

我骑单车靠近的时候它本来在比较远的位置,看到我停下看着它,它就向我走过来了,后来还歪着头摆造型让我拍照,我觉得它当时可能以为我会给它喂食才向我走来,可惜我的干粮早就被掏空,只好狠心撇下它继续赶路。

记得在路上好像看到介绍说驴也是Inishmore最普遍的驯养动物之一。

摆着头给我拍照的小可爱

可爱的Jenny,它代表了Padraic这类型的乡下人,stupid but nice我在小岛上也看到了一只和电影里的这匹马毛色接近的马,它有另一只长得像Bojack the Horseman的马作伴,没有像小驴一样那么孤单。

骑行的时候我还看到当地居民边骑单车边遛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方式遛动物,非常惊奇(没有拍照)。

白色的马

一棕一白相伴,当时还觉得棕马有点像Bojack(除了花纹不是菱形)除此之外,牛也是岛上常见的动物之一,Padraic家也养了牛。

这么看来,电影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小岛居民的实际生活。

躺着的牛与远处的房屋,可以看到现在的房屋风格与电影中19世纪20年代相比还是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过,本来来这个小岛的目的之一是来看看像小羊肖恩一样的黑面羊,但是在这座岛上并没有看到这个品种,但在爱尔兰大陆的西部,能比较容易找到黑面羊。

Macha na Bo Hiking Route中看到的黑面羊当我在小岛上我靠近这些动物的时候,它们都会好奇地走近你,非常友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片中Padraic在失去了Jenny之后会如此伤心,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应该真的是把这些动物都当做了自己的朋友。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如此空旷寂寥的环境下,除了人之外,或许也只有动物能成为自己的朋友了。

另外,小岛上有一片海滩(Google Map搜Seal Colony Viewpoint)是观赏海豹的好地方,可惜当时经过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上岸晒太阳的海豹。

其他:岛上的路、纪念品和沙滩从电影的场景中可以看出岛上的道路仍然是比较原始的,有点像由于长期行走而形成的山路的质感,实际在岛上大部分的主要道路已经是铺好了的沥青,但要走小路的话,也能看到不少的原始道路。

分道扬镳的两人

找个类似剧照的分岔路角度的照片,虽然照片上看不太清楚,但其实已经是沥青路

Padraic赶牛放羊路上的砂石路

前往Dún Aonghasa的砂石路

前往当地居民家的草路

半路上的冰淇淋店和当地特产Aran Sweater店讲到Aran Sweater,这种毛衣是Aran Islands岛上渔民和农民的特色服饰,毛衣本身非常厚重,具有避免穿着者过冷与过热的特点(但是真的很贵,即使打折也要100€左右)。

电影中Padraic穿了蓝色的Aran Sweater

电影中船夫也穿了蓝色的Aran Sweater而美队在《利刃出鞘》中穿的毛衣就是来自于Aran Islands的Aran Sweater,毛衣上的针脚花纹反映了穿着人的氏族与身份。

美队的破洞毛衣,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574105149/

Aran Sweater官网上的毛衣样式展示 ,https://www.aran.com/gents-sweatersSiobhan在电影里寄信给大陆的图书馆接受了工作offer,我在岛上也寄了封明信片。

电影里杂货铺的老板娘正在给把原来是红色的邮筒涂成绿色,而现实中英国的邮筒是红色的,爱尔兰的邮筒是绿色的,这也大概意味着内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实中结束于1923年5月,即电影中一个月之后)。

绿色与红色

小驴也在明信片上电影最后结束的场景是在一片沙滩上,我也正好骑车经过了Kilmurvey Beach,但是目测电影拍摄地并不在这个沙滩上。

内战马上要结束,两人的矛盾却反而加深了

沙滩上好多海藻,不知道是在晒还是被冲上来的其他地点推荐:Poll na bPéist - The Wormhole本来计划着也要去这个天然形成的长方形水池看看的,但由于去的路上碰到积水,目测即使骑着单车过去也会湿鞋,走了一半只好放弃。

看着像湖,其实是前一晚上下雨的积水,阻挡了我的去路后来看谷歌地图上也有其他网友说如果只跟随这大路的图标去找非常难找到,网友建议如果在海岸线边上走的话可以跟随红色的指标。

红色路标红牛公司曾经在这个水池举办过悬崖跳水的挑战赛,放几张网友的图,可以看出还是很漂亮值得一看的地点。

https://www.google.nl/maps/@53.1215518,-9.754818,3a,75y,90t/

https://www.google.nl/maps/place/Poll+na+bP%C3%A9ist+-+The+Wormhole/@53.1215518,-9.754818,3a,75y,90t总的来说,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小岛的生态和本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要来这里旅游的话,一定要做好耗费体力的心理准备,准备好冲锋衣。

除此之外,尽情欣赏大西洋上一座小岛的风景就好。

这是我最快乐的骑行之旅之一,虽然是一个人骑行,但是没有嘈杂的声音在耳边,密度极低的房屋空间给我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本地居民可能会因为小岛的偏僻和社区的相对封闭反而在自己的社区中保存不了秘密,但这或许是游客的福音,逃离密集的城市空间,自省到自我的渺小,但却能体会到一种私人的、快乐的孤独。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短评

bj-bos机上第三部,麦克唐纳你…我幻痛了……

5分钟前
  • unidolphie
  • 还行

讲一段失序、破裂的友谊,说两个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多层次的情绪游走如此娴熟,时而是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时而是让人感到麻木悲伤的无可前行。将这些感受都盛装在岛上,和一段看似和现实没有关系、却又有着无穷关系的日子。很难真正定义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电影,却从头到尾始终都让人保持着猜测。Colin的表演已经是next level,他值得更多。

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talking is dim. just silence and blood and isolation.

9分钟前
  • 咯咯精
  • 力荐

编剧奖当之无愧,外延指射什么的到在其次,功力体现在能很扎实地顺着一个概念把故事和人物写下去,一个人面对朋友的突然绝交他真实的心绪状态和反应行事是什么样的,情节发展与现实经验的贴合让文本显现更丰富的主题层次,所以比起爱尔兰战争隐喻更令我触动封闭环境中的精神困顿和生活的虚无主义。

12分钟前
  • 🌵🌵
  • 推荐

撇开海滨美景和那头驴,完全就是个小剧场荒诞戏剧嘛。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的极致演绎,无聊可以把人逼疯。

16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庸人自扰。

21分钟前
  • 怪力比多兽
  • 很差

整部电影里唯一喜欢和感兴趣的就是妹妹的角色。聪慧,温柔,活在孤岛之上默默忍受着孤独,她也读书,也无人可以交谈,却不给人以其他男性角色那种咬紧牙关的用力之感,而是有一种海浪般独自舒卷的自然感,跟岛上的自然风光一样美。最后选择在一片静默中转身离去,酷极了。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她才是电影的主角。所以,相比之下,我完全不关心两个男主在干嘛,我看得懂导演意图(哥们你的导演意图确实也过于明显了,),但我丝毫不与他们共情,也不是太关心他们的手指和死活。我实在是一个过于典型的女性观众啊。

24分钟前
  • 恰恰
  • 还行

极其无聊,可能我的观影水平无法欣赏,不了解历史,也看不出隐喻,浪费了两个小时看两个精神病的故事。

27分钟前
  • 坠入
  • 较差

分手的决心

32分钟前
  • cbvivi
  • 推荐

每个人内心装得下一个广阔的宇宙,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孤岛。伊尼舍林是一座不存在的孤岛,却又存在于每个人心中。驴不死就给四星了。

3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莫扎特是18世纪的(让你装逼!)昨天还是朋友今天就要分手(烧死你个狗日的!)姐姐有没有可能你也喜欢我(没有?好的那我可以去死了)男人喜欢男人很常见(神父你真的不是在说你自己?)我的驴我的驴我的小毛驴啊!!!实际上一点都不荒诞,封闭停滞的生活中,情绪无限波澜:绝交、单恋、纠缠、怨恨、复仇、你侮辱我可以但不能侮辱我的宠物——这就不是我们现在么!

39分钟前
  • 顾佳期
  • 推荐

虽然好笑的台词和梗不少,但是这种冷幽默并没有比屎尿屁“高端”——除了自嘲下爱尔兰人都是有怪癖的倔脾气暴力狂,这个电影还剩下什么呢?

40分钟前
  • 你好忧愁
  • 较差

作,真作,“朋友只是人生寂寞旅途的同路客,走完一段路,他要转弯,这是他的自由”,两个大男人真是令人无语,哪怕是借此影射历史现实。

44分钟前
  • 长星照耀十三州
  • 还行

不美

47分钟前
  • 神秘人
  • 较差

#2022金馬影展# 4.5 影展來到最後一天,Martin McDonagh原來給我看了一部虐心美學,這才是「分手的決心」💧你欠我的用什麼還!手指頭!燒房子!「不再喜歡你了」簡直心寒到極致,越滾越大的仇恨在依尼舍林的小島上蔓延開來⋯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人都一樣⋯

48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力荐

不及姜文最低水准的姜文式哑谜片,如果脱离寓言语境和话剧前提便几乎没法看了,但导演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寓言啥,于是电影就成了空洞的符号大混战。主要观影乐趣来自法瑞尔的眉毛秀。

53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下次再看这种无聊的电影,我就切断我的手指。

56分钟前
  • cchio
  • 很差

村民的见识-03/04/23 at AMC Kips Bay 15

60分钟前
  • sheepfield
  • 较差

麦克唐纳开始执着于冲奥后,他的电影中便充斥着过度的情节编排、妙语连珠的对白、不能再明显的“隐喻”以及正反打特写镜头中的“奥斯卡表演”,这一切都属于也都更应回到戏剧舞台上,因为麦克唐纳已经在邪恶的奥斯卡浸泡中变成了老气横秋的舞台剧作家和蹒跚学步的三流导演,过度依赖剧作和演员迟早会翻车(看看隔壁《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和艾伦索金的下场),再多的褒奖只会让他继续沉溺在好莱坞虚荣诱惑中,再也回不到《杀手没有假期》了(两颗星都给科林法瑞尔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尝试理解失败

1小时前
  • 大流士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