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场次:悉尼电影节2018 | State theater | 9:30am早场一部有着探案悬疑剧叙事手法,基于社会深度报道取材、论证过程有着学术论文严谨度、再加上最后的立意高度到了哲学论辩的纪录片。
三位离散了19年的双胞胎,在经历了一阵新闻娱乐真人秀狂欢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黑暗的学术阴谋。
整个观影过程就像是拼拼图,导演不断给你新的一片。
拿着新的信息,我们对整件事的动机和逻辑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感觉导演借着nature vs nurture的切入口,其实想要表达的还有很多。
很欣赏导演以比较中立的态度呈现了许多观点。
其实人类一直都是这样把。
一直锲而不舍的在借用科学和科技,试图开启上帝视角。
影片结束之后,我心里一直留存一个问题:如果动机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那么作为个体的命运和幸福是否可以被牺牲呢?
故事的开始总是美好的啊——三胞胎相认Bob几十年前,刚上大学的第一天,迈入校园,居然被许多人热情打招呼,甚至有辣妹直接上来贴面热吻。
他此时觉得——不对(这不是去幼儿园的车!
)直到有人上来叫他Eddy,他才意识到,别人错把自己认成了一个和他长得完全一样的人。
然后他拨通了eddy的电话,发现他和eddy有着相同的生日。
并且都是在同一家领养机构(Louise Wise Services)被现在的父母所收养的。
是的,他们就是失散多年的双胞胎!
在当时,这个事情上了报纸头条!
然后,更狗血的是,一个叫做David的年轻人看到了这个新闻。
他发现自己长得和这对双胞胎一模一样,然后生日也相同,也是在同一个机构被领养的!
三胞套重逢之后,一见如故,感情好到不行。
因为他们的故事太狗血——1)三胞胎被三个不同家庭收养,2)而且三个家庭恰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富裕家庭,中产,以及蓝领工人阶级;3)三个人的家里竟然都有一个同样年龄的姐姐!
他们在当时俨然成了明星,去了很多真人秀脱口秀节目,甚至还客串了电影。
他们开的三胞胎酒吧噱头堪比现在的网红店!
邪恶势力——Louise Wise Services 领养机构出场在大众传媒都在狂欢消费三胞胎的故事,并且惊讶于他们19年没有一起成长,却还是有着惊人的默契度的时候。
三家的养父母去找了Louise Wise Services 这个领养机构去要一个说法。
为什么当年他们在领养小孩子的时候,这个机构不告诉他们,这是三胞胎。
为什么要强行拆散他们!!!
咆哮的父母们失望离开,机构的头头们冷漠而不失礼貌的给了一个很敷衍的答案,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是三胞胎的话,可能很难被领养出去。
之后的一天,一个研究人类遗传领域的社会学者发现了一批档案。
该册被封存的档案表明,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在心理治疗领域颇有名的耶鲁教授,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
即人为的把双胞胎弃婴分到不同家庭背景的环境。
而该实验的合作机构,正是三胞胎当时被托送的领养机构。
三胞胎开始渐渐回忆起自己很小的时候,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研究人员来到家里,给自己做各种智力认知实验。
他们对孩子的养父母声称是为了研究被收养的孩子的发展情况。
该实验的发起人,则是临床心理学界非常知名的一个美国教授——Dr Peter Neubauer。
Dr Peter Neubauer是的,狂欢的人们啊,本教授让你们失望了!
你们以为的巧合,根本都是人为操纵的实验设计哈哈哈哈啊!
——(脑补:教授大笑着驾鹤西去,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但这依然不是故事的全部,到底为什么做了实验,却不发表结果?
如果实验的结果真的如大众所猜想的,就是后天环境因素其实对于基因的影响很小(因为三胞胎即使被分离19年,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长大,但他们的爱好,选配偶的眼光,以及很多习惯都还是一模一样。
),那么为什么不发表结果?
当年参与实验的核心人员都不愿意接受采访。
而该教授已经去世。
线索到这里断了。
那个纪录片中一直都只以影像形式存在的Eddy三胞胎中的Eddy因为狂躁抑郁症开枪自杀。
然后有更多的当时被人为分离的双胞胎被媒体发现。
其中的大部分都有精神病史。
在追溯上去,他们的亲生父母似乎都有精神病史。
这所有的线索,指向了更让人不适的研究动机——精神病与遗传的关系。
但这依然是无法被确定的。
当时发起实验的教授已经去世了,因为研究还可能涉及很多极其重要的政治人物,相关档案也被加密,直到50年后才能开启。
该实验背后,那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片中对于当时参与研究的助教,以及被研究对象的采访,所呈现出的质疑全都细思极恐。
首先先来简要说一下三胞胎的家庭环境,有相同的精神病基因,为什么最后是Eddy自杀了,而Bob和David还是好好活着呢?
很直观的一个答案就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David的家庭,虽然只是蓝领家庭,但他的父亲非常开朗,无论David想要追逐的梦想和行为方式是什么,他都以David为骄傲,给予他最阳光的鼓励。
而Bob所成长的富裕家庭,父母则更多采用引导探讨式的教育方式。
Eddy所成长的家庭,有着最不符合他自己原生性格的家教方式,他的父亲是传统的严父,不苟言笑,而Eddy则是一个很敏感,又很渴望自我表达的小孩子。
片子的最后,一个曾经参与过该研究一年的一个教授实名出镜接受了采访。
因为他很早就离开了该实验团队,所以他并不知道最后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也不知道实验目的是否和精神病有关。
但从他的实验手记里可以看到的是,他在家访Eddy之后,写下了——“Eddy的父亲过分严苛传统,他的家庭教育模式和Eddy小朋友的天性是冲突的。
这可能对该小朋友发展不利。
”但出于实验设计的原因,这些采访记录都只是作为研究分析的素材,所以是从来没有给eddy的父母亲看过的。
实验人员也没有任何干预Eddy的父母亲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手段。
因为这其实根本就是实验设计的一部分。
换言之,在最初选定他们这三个家庭来收养三胞胎的时候,研究人员其实已经事先观察过这三个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了。
这就是为什么三胞胎恰好有三个比他们大的也是被收养的姐姐。
这段采访被拿给David看,巨大的静默之后,他说出了一句也许我们大家都想说的话:“这世界上天生就有些人是与环境不fit的吧?
所以他们就该死?
”最后的字幕说:“在这部影片上映之后,该机构向David 和 Bob解密了实验的具体结果和结论。
”但是,因为涉及的研究对象至少有50多对双胞胎,因为不想引起全民的恐慌,所以该档案依然不能向公众解密。
相关机构暂时也没有主动去联系那些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双胞胎的意向。
导演问到当时参与过研究的老太太:“你不觉得应该至少公开这些研究资料给当时的被研究对象么?
“活到八九十岁的那个她说:”换个角度想。
别告诉他们。
就让他们这样按照原来的生活活下去,难道不好么?
“
讲完三胞胎相认后,影片分两条线继续追踪整个故事:一条线接着开头讲三胞胎后来的生活,用当年的电视片段、家庭录影告诉观众,三胞胎上了很多节目,变得小有名气,各自成家,一同立业——开了个名为“三胞胎”的餐厅。
另一条线追寻三胞胎身世背后的各种疑点。
其中重头戏在于,三胞胎的分开抚养是研究者为了学术观察而人为地与收养机构合作安排的(出镜的两位兄弟提到从小就定期有人来给自己做测试、问问题、录影)。
以下严重剧透哦三位专业人士先后出场,梳理一下他们各自给出的信息:1, 调查记者,他了解到精神分析学教授纽鲍尔曾经搞过一项研究:将同卵双/多胞胎在出生时安排给不同的家庭抚养,研究这些孩童的成长。
2, 纽鲍尔当年的女研究助理(?
),她提到纽鲍尔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为了通过观察,得出nature or nurture的确切答案。
老人意味深长地表示,nature的力量极强,孩子们的相似性(尽管成长在不同家庭)远超想象。
这意味着无论你free will多么强大,遗传的东西你还是无法改变。
这时候片中的现实线和疑点线交会:三兄弟因为生意问题嫌隙渐生,波比退出,艾迪精神病发后自杀。
影片又提到三兄弟和他们的生母都曾受精神问题困扰,于是猜测该研究是否为了探讨精神病是否具有遗传性?
然后回到疑点线。
3, 实际参与了该研究的助手,他否定上述猜测,表示研究目的就是观察育儿实践对孩子的影响。
然后来了个重磅爆料:三胞胎各自都有姐姐,也都是收养的。
研究者提前在各家安置领养的姐姐→借此了解到三对养父母不同的育儿方式→再将三胞胎分别安置在三个家庭→等于研究者人为的为三兄弟各选了一对父母→以此来达到控制变量、研究因变量的目的。
看完实在是十分心寒。
今时今日看来,这项研究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
这也是影片中受访的人们的共识。
对于三胞胎来说,他们和他们的养父母毫不知情地成为被试对象,像小白鼠一样被研究者观察着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是波比新生报到时的偶然发现,三胞胎或许终其一生都不会知道自己有另外两个孪生的兄弟。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研究者在过程中毫不犹豫地扮演了上帝,为三胞胎选择各自的养父母,那么反过来,是不是可以要求研究者为养父母给各自的养子造成的伤害负责呢?
比如影片最后提到艾迪与他养父的关系糟糕,并暗示这极有可能是造成艾迪自杀的重要原因。
艾迪人到中年自杀,观众难道不会问,研究组明知道艾迪养父极为严苛、对孩子特别冷漠,为啥偏偏要把艾迪安置到他家去当倒霉孩子呢? 研究组下这一盘大棋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要为以后负责。
长久以来当子女的总归有点委屈,我们又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投胎到什么样的家庭就认什么样的命吧。
这部纪录片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有人替这三个孩子选择了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出身,间接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这和普通的收养情形不同,因为研究者预先已经知道每个家庭的育儿方式、家庭氛围,其实已经预先设计了孩子未来的成长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兄弟难免觉得不公平。
不要忘记大卫刚开始知道另外两位兄弟时,心里想的是,this SOB is probably driving a Benz! He’s got a doctor! 19岁的大卫觉得波比爸是医生,我爸是蓝领,不公平。
人到中年的大卫才明白自己的爸宽厚可亲,比起波比爸的忙碌、艾迪爸的冷漠,自己的爸其实是最好的。
可惜波比和艾迪根本没得选父亲的性格,他们难道就不会觉得不公平?
写到这里觉得有些沮丧,研究组的上帝之手无论怎么为三兄弟选择,都不可能让三人各自满意。
而且他们还有了一个具象化的恨的对象——研究者们。
而普通人抱怨自己的父母,却也深知无法改变,也就只剩下后天努力、学会释怀这条路可走了。
200228 / 好奇怪,感觉热评里的大家跟我看的不是一个结局。
片尾分明已经呈现了多种视角,剪辑也没有耍心眼,既没有给Nature vs Nurture下定论,也没有将内容落在这里,而是回到了道德问题,即最后二位的发言。
落幕时采用那一句“使在转角处遇到另一个自己变成可能(大意)”的确有煽情嫌疑,但理解为讽刺也未尝不可,毕竟前文一再强调了这种迪士尼式的梦幻发展是受人为操纵的。
至于“电影重点应该在批判这个实验上,而不该提出Nature vs Nurture”,我觉得真要这么拍,那才是煽情巨作,就非常浅薄和片面了。
这部片子的内容挺多层的,要批判实验就必须提到实验目的和年代背景,而它就是在叙述这些。
我虽然对这方面了解尚浅,但也可以大致解释如这个实验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社会学的实验总是伴随着伦理问题的原因:那会是这几门学科新兴的时期,很多规则尚未成型,需要时间来走向成熟。
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美国因此新添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法案,更是确立了至今仍具有重要地位的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它直接受到国家机构管理,用于探讨伦理问题,更有绝对的权力制止在道德层面具有高风险的实验(60年代时类似的组织还未出现);电影里提及的zz问题,也是在说这整个制度,所以对“不公布研究结果”的种种推测真不是一句“阴谋论”可以概括的。
不过不得不说,随着更多真相被发掘出来,我感到一阵阵的恶寒。
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能想出多少残忍的“新奇”和“里程碑式”的尝试啊,分离亲生手足,欺瞒领养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隐藏已知的亟待处理的问题,用别人的人生来试探真理,而且当时无人感到内疚——真是今日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档案封存时间超一个世纪就是莫大的无声誓言:虽然我看起来是在保护受试者,其实只是想要等到我也挂了之后再挨骂,毕竟遗声余价总不能穿透泥土和棺材板吧。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片子信息量已经够大,态度不偏颇,将许多问题摆上明面,对于不了解的人是很好的入门引导。
但是作为仅一个半小时(甚至还可以压缩)的视频,面对本就有太多疑点和矛盾的话题,它的时间有限、呈现方式也有限,要想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当然不能只仰仗这一部纪录片。
很欣赏里面给纽约客写文章的严谨的小哥,对于想要讲述的内容,他会去寻找该领域的权威依据,去研究论文。
这也是我想要拥有的毅力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楚门的世界》。
主角的人生,是一场被设计过的大型真人秀,一举一动都时刻被监视和观察。
但那毕竟是电影,但这样的事情,却在现实中真实发生。
如果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实验,而你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当你得知真相时会作何感想?
失散了19年的三胞胎,机缘巧合之下意外重逢,团聚的喜悦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黑暗的学术阴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比电影还精彩的真实故事——孪生陌生人
整个事件源自1980年的夏天,沙利文社区大学刚刚开学。
愉快的暑假刚刚结束,大一新生也陆续来到。
这是鲍比·沙弗兰第一天走进大学校园。
他提着行李边寻找宿舍楼,边在校园里四处闲逛。
然而奇怪的是,路上遇到的每个人都和他打招呼,甚至还有女生主动上前亲吻他,就仿佛大家早就认识他一样。
更令他十分不解的是: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喊他艾迪。
正当鲍比在宿舍中整理行李时,闯进来一个男生,自称是艾迪的哥们。
当他看到鲍比时,惊得脸都白了。
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和艾迪有着同样的笑容、同样的头发,甚至同样的表情。
但他不可能是艾迪,因为真正的艾迪并没有返校。
他马上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大概率和艾迪是孪生兄弟。
而鲍比和艾迪的生日,果然都是7月12日!
鲍比也被吓到了,因为他确实是父母从领养机构收养的。
如果真有孪生兄弟,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他之前并不知道。
两个人马上打电话给艾迪,之后就火速开车去长岛见面。
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双胞胎,因为这两个人就跟复制粘贴的一样。
同样的眼睛、同样的头发,面对面的时候就像在照镜子。
这件离奇的事被纽约时报的记者注意到,并很快就成了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
这本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暖心故事,然而,并没有就此结束……有人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中的两个人,也很像他的朋友——大卫。
不仅是长得像,连举手投足的习惯动作都很像!
他把报纸拿给大卫,于是大卫看到了两个很像他的人。
大卫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第三个。
这不是双胞胎的故事,而是三胞胎。
大卫通过纽约时报,与鲍比、艾迪取得了联系。
三个人终于见面了。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所有人感叹基因的伟大。
三个从小成长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竟然相似这么高。
三个人一见如故。
虽然一个月之前还是陌生人,但或许是血缘让他们有着天然的亲密感。
这个三胞胎意外重逢的故事,很快就变得家喻户晓,他们几乎占据了每家报纸的头版头条 。
各种访谈和综艺节目,让三兄弟迅速蹿红。
人们喜欢这个离奇又温情的故事。
每次接受采访,话题总是围绕着三胞胎神奇的心灵感应和相似的兴趣爱好。
虽然成长在完全不同的家庭,但三个人的性情、喜好都惊人的相似。
都喜欢中国菜、都曾是摔跤运动员、都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喜欢一样的颜色、都喜欢熟女……
他们三个更像克隆人,而不是兄弟。
无论这些相似点是否有刻意的成分。
其实三个人成长的背景完全不同。
鲍比被富裕家庭领养,他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律师,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生活高档的富人社区。
艾迪被一个中产家庭领养,他的父亲是教师,一家人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
大卫被一个蓝领家庭领养,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经营一家小商店,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
三兄弟团聚无疑是个感人的故事,大家沉浸在喜悦中还来不及质疑为什么。
因为没有人质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但是,当三个家庭第一次见面时,所有人都非常愤怒。
因为所有父母都不知道,还有另外两个孩子。
三兄弟出名之后更是春风得意,他们几乎玩遍了纽约所有的酒吧,到处参加派对。
他们一直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相当于现代的顶流网红了。
三兄弟甚至还出演过一部电影。
后来,三个人干脆搬到一起,租了一所大公寓。
随着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三兄弟之间更加不分你我。
一次,艾迪阑尾炎发作,他没有保险就假装鲍比住了医院也没被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出名后的三兄弟也都各自迈入了婚姻。
有了家庭之后,三个人开始为事业打拼了。
他们在纽约经营了一家餐馆,取名叫“三胞胎”。
正如现在的明星开餐厅一样,知名度为他们招揽了不少生意。
就在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关于三胞胎身世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一个叫劳伦斯·赖特的记者为了撰写关于双胞胎的文章,偶然发现了一项秘密研究——将同卵双胞胎分开养育,来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心理变化。
这项秘密研究将刚出生的同卵婴儿分离,而这些婴儿都来自领养机构“路易丝·怀斯服务”,也就是三胞胎兄弟被领养的机构。
这个温馨的团聚故事,很快变成了一场残忍的阴谋。
三胞胎兄弟无疑成了实验对象,有人故意把他们分开,像研究实验室老鼠一样研究他们。
三兄弟这才回忆起,小时候经常会有人到家里来给他们做测试。
通常是智商测试、个性测试、眼手协调测试,测试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复杂。
这些研究人员对家长的解释是,这是关于领养儿童的正常研究。
家长也就没有怀疑,每次都配合他们的测试。
这些研究员一直知道三胞胎就生活在半径100英里的范围内,但彼此不认识。
在这个秘密实验中,三个男孩的很多数据,都经过了精密计算和安排。
比如:三个男孩的领养家庭都是父母双全,家里分别有一个大他们2岁的姐姐。
目的就是让这三个基因相同的男孩在结构类似的家庭中长大。
唯一的区别是父母职业和家庭条件的差异。
而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被誉为美国精神病学的伟人之一的彼得·纽鲍尔博士。
随着这个实验项目的曝光,越来越多的双胞胎和三胞胎站出来揭露真相。
他们都是“实验对象”。
没人知道,具体有多少双胞胎参与了这项研究,更离谱的是,这项研究从未发表,结果也从未公布过。
制作团队找到了彼得·纽鲍尔的助手,她不是那箱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只是略知一二。
据说,彼得·纽鲍尔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一劳永逸地解答“先天还是后天”的悖论。
这也是心理学界一直很想搞清楚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的,有多少先天因素,有多少后天因素,才能把我们塑造成我们?
虽然实验结果没有公开,但显而易见的是先天基因的影响。
这些双胞胎和三胞胎们就算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性情乃至行为方式依然极其相似。
对于三胞胎兄弟来说,成为实验对象是可悲的,再次团聚是幸运的。
然而,共同做生意却是错误的。
随着生意的扩大,三个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鲍比感到被排挤,于是离开了,艾迪和大卫又都觉得受到了背叛。
而鲍比的离开,让艾迪深受打击。
艾迪开始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半夜打电话给很久不联络的人。
他最终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
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艾迪还是选择了开枪自杀。
更可怕的事实是,还有一些参与这项研究的孩子也自杀了。
很多被选中参与这项研究的孩子,都出现过精神健康问题。
而且,他们的生父生母也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
有没有可能是科学家故意选择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并把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家庭中,来观察精神病是否具有遗传性。
可是为什么只有艾迪是这样,大卫和鲍比却很正常呢?
难道因为艾迪比较倒霉,刚好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吗?
很多人忽视了后天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艾迪从小就是个有艺术气质还有点孩子气的人,性格敏感内向。
然而艾迪的养父是一名老师,为人很严肃苛刻,生活方式也非常传统。
可以说是个严格的管理者。
艾迪在这种苛刻的环境中长大,他总觉得身在不正确的地方。
与他相反的是大卫,大卫的养父是一个慷慨温暖的人。
三胞胎团聚之后,都愿意呆在大卫家里和他的养父一起玩。
从片中明显能感觉到大卫的性格,是三兄弟中最健康最开朗的。
这项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验证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哪个对人的影响更大。
艾迪的自杀,让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当三胞胎在电视上走红的时候,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何其相似。
观众喜爱这样的桥段——看啊,他们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
这就是基因,太神奇了!
然而人们忽略了三胞胎身上更多的不同点。
除了相似的外貌,他们其实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人。
鲍比沉稳、大卫活泼、艾迪敏感。
尽管这项研究十分不人道,三兄弟的结局有些悲伤,但它为人们判断一个孩子的性格,到底是先天养成还是后天决定,提供了参考。
基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培养,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值得深思的是:三胞胎中成长最健康、人格最健全的,恰恰是来自蓝领家庭,家境最差的大卫。
*本文作者:RAMA
同卵三生子→三个家庭→Louise Wise Services →Dr Neubauer →私人基金会和华府从头到尾: 体验奇妙→经历狂欢→发现黑暗→超越疯狂生存条件、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社会环境都是被精心计划和安排好的,非自然选择,非自由意志,被观察被记录被分析被研究。
通过掌控几对同卵双生子的命运以及牺牲掉几个家庭的知情权,以便使主试在探索人类永恒课题的时候可以获得一劳永逸的结论。
“我深信因为这项研究,这三个男孩没有幸福的结局”这项实验之不人道,堪比华生对小阿尔伯特所为,即便在五六十年代是被包容的,从任何角度看,“玩弄人类都是错误的”;但过程和结果也确实很有吸引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下,尤其是封存档案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随着Dr Neubauer 的离世被永远带进坟墓,成为人们最想探知又无法再次触碰的部分。
它是不朽的,是唯一不可复制的,同时也将永远遭受质问和谴责
冠状病毒肆虐中国,我宅家闷得慌,看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孪生陌生人》,又招惹得我对人生命运再一次波浪式反思。
我如何成为了我?
促使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注定这一切成因的本质原因究竟是什么?
先天基因遗传因素?
抑或后天环境因素?
先天和后天在激烈的拉扯了什么?
人生之路到底是用什么铺筑的?
看了被称为史上最残酷实验的《孪生陌生人》,影片没有透露实验结果。
相关的研究资料,被封存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至 2066 年。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实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结论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不能公开?
其间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如何演变成今天的自己?
先天和后天,究竟那个部分对我们的成长影响更多?
问题答案的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令人细思极恐的真实故事。
1980年,19岁的巴比·夏弗朗独自开车前往沙利文社区大学。
他只是个普通的新生,并没做过什么风云人物。
学校里的人对待他非常热情,仿佛只是一暑假未见的老朋友一般。
巴比从未来过他的新学校,他对此困惑不已,直到一个人叫了他的名字:艾迪。
巴比和艾迪同年同月同日生,又都来自领养家庭,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样貌。
这是一对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双胞胎意外相遇的故事被纽约邮报报道后,另一个长得和他们完全相同的人——大卫,出现了。
事情的真相要追溯到19年前,1961年7月12日,长岛犹太医院出生了三胞胎,而后由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承办,被送往了三个不同的家庭。
他们喜欢同样的颜色,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喜欢同一类型的女生。
更加巧合的是,他们都有一个领养的姐姐,姐姐同样都21岁。
艾迪·加朗 大卫·凯尔曼 巴比·夏弗朗 三胞胎上了当时所有的热门媒体节目,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名人。
事情似乎都是自然而然就这样发生了。
兄弟三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媒体的焦点,他们甚至出演了一部电影。
电影《神秘约会》剧照三兄弟还一起开了一家餐厅,就叫“三胞胎”。
第一年营业额就超过了100万美元。
然而故事根本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幸福美满,事情开始朝着不可估量的方向发展了。
三胞胎当年被分别送往三个完全不同阶层的家庭长大。
巴比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律师,他们一家住在富人区。
艾迪的父亲是老师,他们一家住在中产社区。
大卫一家教育程度最低,他们是移民家庭,母语不是英语,经营着一家小商店。
三个领养家庭都没有被告知他们的孩子还有另外两个兄弟,他们都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没有得到知情权。
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表示,因为三胞胎同时被一个家庭领养的概率太小,不得已只能选择将他们分开。
但三对养父母对这个答案显然并不满意。
他们在纽约洽谈了多名律师,却都被告知无法接受委托。
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
这不是阴谋论,这真的是一场“阴谋”。
记者、作家劳伦斯·莱特从90年代起开始研究胞胎分开抚养的案例,无意中发现了一篇科学文章,文中提到了一个把同卵手足分开研究的秘密科学实验。
这些婴儿全部来自于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
三胞胎其实就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被躲在暗处的眼睛注视着一举一动,监测着所有数据。
直到整个事件被刊登报道,他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这时兄弟三人才回忆起,童年时候有人来家里给他们做测试,问问题,并进行影像记录。
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在最开始就告知领养家庭他们会跟踪这些孩子的成长,但并没有告诉他们另外两个孩子的存在,以及他们这些跟踪数据的真正用途——通过消除先天与后天差异的问题研究人类成长。
不仅仅是三兄弟,还有其他的孩子们。
没有人确定最终到底有多少对手足在这项研究中被迫分离。
这项研究从头至尾隐藏在暗处,从未进行过任何公开发表。
在劳伦斯·莱特的报道发表后,另一对双胞胎也找到了彼此。
她们之间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经历。
这些被迫分离的同卵手足,明明应该是陌生人,却好像长成了复制人。
随着后续一些事件的发生以及深入的研究,这些被实验的孩子被发现很多都有精神问题。
他们的父母也被证实曾经罹患精神疾病。
而领养家庭都未被告知过这些信息。
这些科学家是否故意选择了存在精神问题基因的婴儿,把他们安置在了不同的家庭中,以观察精神疾病的遗传性?
巴比退出了“三胞胎餐厅”的经营。
艾迪表现出明显的躁狂抑郁症,他自杀了。
这不是实验中被分开的同卵手足中唯一一起自杀事件。
他们的悲剧,到底是不是因为那个自我的科学实验?
是家庭造成的影响,还是基因里的不可抗力?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研究的结果,又证明了什么?
发起研究的科学家纽鲍尔医生在去世前把66箱资料送去了耶鲁大学封存。
这些纪录直到2066年都是保密资料。
纪录片《孪生陌生人》讲述了这个惊人的故事。
从三胞胎意外相遇的美好,到发现背后的阴谋,再到最终悲剧的发生,好一盘大棋。
那些“巧合”,那些“阴谋”,那些“设计”,统统都超越你能想象到的人伦底线。
这些孩子被精心挑选出来,被巧妙安排进不同的家庭,被记录,被观察。
研究者清楚地知道每个家长的教养方式,他们在印证这些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预想是不是吻合。
三胞胎同岁的领养姐姐,甚至也是实验设计的一部分。
这仿佛是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
研究者把这群演员安排进自己写好的剧本中,而本该是不同的人生命定的结局,也都在这样精准的控制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先天和后天,究竟在影响人类成长中占了多大比例?
电影中展现的事实,让巴比和大卫在拍摄完成后得到了研究记录。
遗憾的是,研究没有结论。
打开了超过一千页的尘封资料,我们也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
人类伟大而渺小,甚至无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们能做什么?
只有无愧于心,云淡风轻了。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这是史无前例 后无来者的心理学实验给我们看到的现实发展 也是道德和科学的底线斗争有人说结尾太过有引导性 在实验论文无法给出一个概括性结论下 电影人们引导人们去相信 后天大于先天这一件事 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 这个结论是能够被我们一部分人的内心给采纳的 心理学中也有结论讲述一个孩子的成功在于她/他成长环境中是否至少有一个可依赖的监护人角色的人,不一定需要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有一个能够照顾以及正确引领她/他的人我认为在这么复杂的现实关系中 影片讲述了我们人类很早开始追溯的先天跟后天的关系 但我们也不可忽略后天教育 以及家庭关系从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以及认知作用西方社会的引领跟他们的社会风气有紧密联系 在那样的先进氛围下 不缺剥夺人权的细节 甚至更加残忍的 没有同情同理心的社会选择给四颗星因为题材后无来者 并且这故事真实震撼 唯一缺一颗星 也是因为故事真实震撼甚至惋惜不论生活给你多少光彩 都希望你能专心在对你最重要的部分 就是懂得沟通 爱你身边重要的人 不要让自己一个人深陷黑暗
其实是讲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的纪录片。
开头情景重现、采访、老照片交织叙述,一波三折,推节奏推得很准。
揭晓当年心理实验,采访多方当事人,环环相扣,疑窦丛生,如果当年实验经过曝光,我能再看三个小时。
后来,“事情急转直下”的叙事虽然戏剧化,手法仍然对死者保持了尊重。
直到Eddy自杀之后,影片讲到当年实验对象中不乏心理疾病患者,多人生母有精神病史——可是他们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比一般人群要高吗?
影片并未提及——我以为接下来会讨论到养父母对生母病史的知情权问题,或者请心理学家讲讲之前提到的婴儿时期separation anxiety会不会对个体产生长期影响,没想到,影片话锋一转,开始把高潮往nature vs nurture推。
数位亲人佐证,Eddy养父严苛教子,Eddy和养父关系不好。
虽然三胞胎之一找补了一句“这不是Eddy爸爸的错,他也是尽己所能在抚养Eddy”,但是紧接着剪辑David说“我的抚养环境绝对是对我起了决定性作用”,高潮莫名推向了采访对象众口一词的“nurture比nature重要”,显得好像Eddy躁郁症和自杀都与养父脱不开关系。
影片没有透露Eddy病情的任何细节,但却在Eddy死后揪着nature/nurture不放。
这样的剪辑和衔接对Eddy养父多不公平。
Nurture的含义本就不止“抚养家庭”,而涵盖了个体成长中接触的社会方方面面。
本来这部影片就不需要剖析Eddy躁郁症的原因,剧组也是想注意不让片子跑向“Eddy为什么自杀”这个无底洞。
全片没有一次提出过这个问题,只有Bobby不断地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我甚至愿意代替他。
但是我想不明白。
”这种回避既是出于尊重,也是因为我们作为观众,都会想为悲剧归因。
结果这倾向难以避免,影片还是偏颇地影射了Eddy的死因。
与其如此,为什么不讲一讲,心理学界至今都还在研究躁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式,药物和行为疗法往往双管齐下,nature/nurture之争也不是武断的一刀切。
或者请心理学教授讲一讲,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学界会催生这样的实验,美国对于科学伦理的认知历史——都不用提生化实验,社会科学对于实验伦理的认识也是逐步形成的。
广为人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或者米尔格拉姆实验难道就很人道吗?
再或者,既然片中也提到“三胞胎当年刻意强调彼此的相似之处”,为什么不深入聊聊三胞胎眼中彼此的区别呢?
乃至目前遗传学到底对多胞胎所展现的异同持有怎样的观点,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干嘛要莫名其妙地收尾在nature vs nurture呢?
讲了好故事也没用,减半颗星。
平常的工作日夜晚,看了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电影,吊诡的是的是特别精彩的戏剧情节,居然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洗完澡,还沉浸在戏剧化的感叹中,人生如戏,而不一定都是童话剧。
电影从三胞胎的戏剧化相认开始,生命中出现了另一个double的自己,不仅震惊了学校,也震惊了各方媒体。
报纸头条的争相报道下,更令人惊讶的是还有第三个自己。
分别被领养的三胞胎兄弟,居然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
兄弟们只顾着相遇后的新奇与意外得到;养父母们却震怒在孩子们的被迫失去。
同一个领养机构,却刻意分开了他们,他们被人为的拆散了。
养父母们期待的诉讼,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流产了。
三兄弟沉寂于他们的相遇,这段离奇的故事也被众人放大咀嚼谈论着。
David Bobby 和Eddy还一起开了triplets的餐厅,第一年就赚了盆满钵满。
可是人生的走向不是我们期待的一帆风顺,万般皆美。
三胞胎最终还是分开了,因为丢失的十九年童年的相处,血缘之浓也无法弥补生活之琐碎和冲突。
童话落幕,人生开台,三个中的eddy最终自杀离世。
三胞胎的故事充满巧合但只是序幕。
一位记者发现,这其实是一项心理学的研究样本,三个兄弟有意被放置在蓝领、中产和富裕的三个不同家庭中抚养;而研究机构每年都会定期家访,上帝视角般的看着这群应该相识却不认的骨肉们。
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展示了三胞胎诸多的相似,喜欢同样的香烟、同样的运动、甚至同一类型的女生。
有那么一刹,突然觉得你人生剧本是否落地前就已经冥冥之中写好了篇章。
可令人欣慰的是,三胞胎娶了不同的妻子,而每个妻子眼中的丈夫都是最帅最优秀最与众不同的那个,即使他们看起来根本一模一样。
纪录片最后带有巨大的指向性和惯性,为了解释艾迪为何命运不同。
中产阶级的他父亲是一位军事化纪录化的教师,而似乎他们父子间没那么多语言的交流而关系看似一般。
David虽生活在蓝领阶层,好似拥有了大家都最喜欢的开明的父亲,从而他感谢他的一切源于此。
bobby一直在影片中反问为什么走的那个不是他,他宁愿代替艾迪。
艾迪父亲动容的问,是否自己少教育了些什么,才让艾迪走上了这么一条命运之路。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我如何成为了我。
先天和后天在激烈的拉扯了什么?
人生之路到底是用什么铺筑的。
影片正能量的灌了狠狠的鸡汤,强调了后天培养可以改变很多。
另外从科研角度,人为的分开了这么多兄弟姐们,是否有悖论理;那个人命运在人类科技进步之时做的牺牲是否值得?
人类真的是既渺小又伟大,生活的无奈又精彩。
一切际遇都是成为每个自我的必经之路,先天铺好了曲,后天还是得填词……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