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迟缓,终于把【九降风】看了,看的我疯了。
一天看三次。
闭上眼睛全是蓝色的青春。
缅怀青春这类字眼看来很矫情,只是大概再五年荧幕里的青春片缅怀的就不再是我熟悉的年次了。
我喜欢细节贯穿的电影脚本,每次的棒球播报都跟着七人的友谊进展着,从疑惑的裂痕到之后彻底的崩盘。
阿行在一开篇棒球惹祸之后跟博助说“好啦,下次有事我帮你扛嘛”,最后他扛下了偷车的罪。
博助在游泳池边就不肯下水说“差不多了”。
他说我的车就是大家的,之后才有阿升借车的一段。
超人默默帮阿彦收书,争吵时候简单的维护他。
昏迷时候摇着阿彦说“我是谁,记得我是谁吗”。
小芸说“我对你来说是特别的吧”,博助说“我就是不敢扛嘛”,小汤在教室里的幻听和第二次耳朵在镜头的特写下阿行的追打。
碟店里的背景音乐是阿妹的“原来你什么也不想要”。
关于廖敏雄台湾的一个博文上写的很善解,廖敏雄在《九降風》裡的出現,或許是想跟你們說聲抱歉。
許多事情要找到出口,需要的或許不是原諒,而是一句吶喊,或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
小湯問:「今天不用練球嗎」,廖敏雄的眼神著實的就讓我溼了眼眶,我多想說,這些年你們失去的夠多了,彌補的也夠了。
就這麼一個眼神,我多希望所有曾經是鷹迷的朋友,能了解雄哥的懺悔。
成长的光景里,青春的蓬勃却因为它的蓬勃而戛然而止,一直到片尾,张雨生的“我期待”一出声,压抑的情绪就完全被倒灌进来,97年雨生在他昏迷23天后,因呼吸衰竭病逝,阿彦就像他一样地兀然离开。
打开【蓝色大门】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没有血腥没有厮杀搏斗但一样有委婉略带弯曲的成长。
而九降风就像是高年纪的风云学长们的一样,被学校讨伐的行径与之后的走向,原因竟都是这么的简单青春,不足够相似但都有一样的脉络。
我们穿着浅蓝色校服的青春回不来了,无论是不是怀念或是急于褪去这一切都要说再见。
影片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出局’的电影,青春期的少年,不是在学业的道路上晋级,而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出局,和成年人的社会一样。
这一点,导演有意用棒球联赛的放水丑闻来做背景,在青春偶像剧里平行穿插一些现实而残酷的讽刺。
‘偶像’的坍塌,也是青春少年不得不迈过成熟的一个坎儿,影片一直在为这个坎儿做着准备,或者说是一种冲刺,有么是击碎这个偶像(胖子撕了卡),要么是直面他们。
等到真的跨过去了,再回头看这个坎儿,就可以用成年人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了。
所以影片最后会安排小汤和曾经的偶像廖敏雄击球,不再是仰视的崇拜,而是平等的对待。
世界变化很快,直到勇敢的奋力一击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大。
这是这帮子‘温柔’的台湾兄弟们注定无奈的命运。
其实影片中整个台湾社会就是温柔的,父母,同学,连警察教官都和颜悦色,我不知道台湾某县是不是真这样,或许是个还不错的重点中学吧。
所以太温柔的兄弟关系,并不牢靠,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所谓兄弟,不过是些打牌喝酒的自私同学。
没有一起打过架流过血,并肩拍过砖头的学长学弟,到头来还是会为了保全自己出卖弟兄,这是铁打不动的人生准则。
否则怎么说战友的情缘赛过亲生兄弟呢。
作为小帅哥的阿彦和作为旁观者的小汤都没能把影片推向高潮,倒是拿着球棒的那位哥们还剩下点血性和义气,可最终还是没打人。
其他的都是孙子。
在这么一个温柔的高校里,出局的人才能真的长大,青葱岁月转瞬即逝
《九降风》。
我给了五星的力荐。
我已知的这是我所看的第200部电影。
在《海角七号》不停地被影评、娱评、时评、文艺作者不停的在报纸上为之大加赞赏的时候。
在广大群众看过了虽然看不懂《海角七号》中的台湾本土因素但仍然要大呼太厉害了的时候。
《九降风》可能是一部能够打破两岸文化隔阂及更代表着台湾本土青少年的文艺电影。
我想不应该用文艺来定义它,它更像是你的生活,你的每一天,你的笑逐颜开及泪流满面。
你总会在当中搜寻到自己的定位。
《九降风》的海报是九个不同少年的不同姿态,白色的背景,淡蓝的校服,青春的脸庞。
有些类似《好きだ、》的海报。
关于故事情节,大家还是直接去看吧。
百闻不如一见。
电影里会出现一段一段的全黑。
黑得让人压抑呼吸。
电影里七个少年曾经一起在深夜爬进泳池再全裸的在水中嬉戏,也曾经一起出现在台球馆阿彦家学校天台或是开着机车游走在夜色中的新竹,还曾经看着同一场棒球赛有着同一个棒球偶像。
那是一九九六年。
台湾人刻骨铭心的一年。
大陆的导弹打到了近海,职业棒球联盟签赌事件,以及总统大选。
而那也是七个少年的共同青春记忆。
但经过一系列的友情碰撞及互不信任之后,曾经亲密无间的友情被轻易击溃,七个少年各自开始选择了与对方保持距离,甚至是人身攻击。
在最后,如同高中毕业的必然结果般,各奔东西。
就像我们所处的星球,原始状态是混沌一片,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变成为如今的聚合状态,它的结果也是必然的,终将毁于一旦。
你所信赖的一切都或许是这样,任何,包括任何,都会逝去。
过去与未来交换,现在则迷茫不安。
那位去往屏东的男生在列车上大口的抽着香烟。
列车外,一望无际的田野匆匆逝去。
同时,影片选择了切换了角度。
在另一方面,却是一九九七年新竹实验中学的毕业典礼。
温暖的气氛涤荡着六月的燥热。
那月凤凰花开,代表青春的旋律华丽登场。
“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走道,一样的吵闹,不一样的我,又到了六月,我还是掉下泪,三年的岁月,我忘不了谁,一群蓝色的蝴蝶,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的飞,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的追,永远不后退。
毕业的合照,流水的小桥,爬不完的阶梯,我微微的笑,我又回到学校,树越来越高,蝉依然很吵,我忘记了谁,一群蓝色的蝴蝶,绕着花儿不停歇……”这也许是新竹高中生的《那些花儿》,却不如《那些花儿》忧伤。
在悲情中还含着期待与梦想。
十二月的岭南,开始有着微凉,冷风呼啸。
我希望这天气能快些快些过去,温暖快点快点到来。
可我又想留住时间,二〇〇九真的就已经在向我挥手了。
还有几年的青春属于我。
一场猛烈的九降风过后,也许所剩无几了。
我覺得,影片很青春,但是好殘忍。
故事是一群喜歡棒球的高中生,他們七個原本是死黨,蹺課、抽菸、喝酒、打撞球,最喜歡一起到棒球場看棒球。
在1997年,職棒還是個風行的年代,統一獅時報鷹味全龍都還在,雖然我沒在看職棒,但確實可以感受到那時候棒球的確是全民運動。
那 群高中生看著職棒,摸索著未來,就跟在MTV裡面那幕一樣,男孩手青澀的摸著女孩的乳房,他第一次感受到異性,他笨拙著像第一次煎蛋翻面的小孩,最後被女 生推開,「鄭希彥,你很色耶~」,是不是每個第一次的高中生戀情都是這樣?
(多年後你以嫻熟的技法衝刺時,還能想起那純真的一刻嗎?
)探索,慾望,濛濛懂懂。
隨著故事劇情的發展,七個男孩之間的關係逐漸生變,一些友情的糾葛,愛情的迷離,誤會,憤怒,衝突;就如同高中的我們,曾經狠狠傷害過人,也曾經難過到痛哭 流涕;曾經在下課的走廊上和人大聲對罵,也曾經在路上見到某人卻如隱形人般的冰冷。
或許有些誤會與心結在高中畢業前就可以解開,但有些故事卻只能等到畢業 後離開學生甚至工作生子後,你在某個同學會或路上場合的巧遇,才會幽幽的想起當年的那些無法釋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所有青春的情緒,最強烈的,都隨著高中時期的驪歌而消逝遠去....往後的時代裡,你再也沒有辦法如同高中時代有那樣的精神去撞擊,去怒目著瞪著別人,或柔情的看著別人,或跟人搭肩的稱兄道弟,因為你知道,就如同打假球事件一樣,這一切都是假的...高中是長大前最後純真的地圖,那段時間我們摸索著,最後放棄,然後就長大了,然後我們學會社交與禮儀,學會防備,學會在心裡放一塊所有人的進不去的地方,因為我們受傷過。
我跟雅薰說,導演一定被青春傷得很深,才會想拍這部片來贖罪。
電影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最後一段。
小湯抱著整箱的球,在畢業典禮當天,向火車售票員說『我要到屏東…』。
他坐在搖晃的火車上抽著煙望向遠方,天空很藍,畫面穿插著缺席的畢業典禮,配樂的藍色蝴蝶唱出了成長的無奈,最後,他在屏東球場遇到了廖敏雄,『喂~你會投球嗎?
』『恩』他們一起在空曠無人的球場上練習,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從前,鏘~那是支兩分打點的全壘打…最後這段很令我感動。
我覺得,導演最後到底是選擇了放下,對於曾經傷害過他的打假球事件,對於曾經傷害過他的青春。
故事最後導演讓小湯投出簽名的假球,廖敏 雄揮棒狠狠地擊出那一支全壘打,我想一切對於青春的背叛,都獲得了救贖。
我彷彿看到導演說,原諒青春吧,無論他傷得你有多深。
片尾曲張雨生唱出「我期待」,歌聲悠揚,雅薰說,故事的1997年也正是張雨生過世那年,那年,我們高二。
最近很忙,很多事情都在进行中,所以电影是分两次看完的。
前半部 是想去订车,但是生了一肚子气的晚上,随着电影的展开,青春洋溢的学生们,放学后聚在土地公庙前大槐树下混日子,有机会就一起去看职棒比赛,不满判决,率先向场地里丢鞋,引得全场观众都跟着丢东西,还有一次,他们半夜里爬到学校游泳池里面,在池畔大喝啤酒,通通脱光光裸泳,肆无忌惮的情绪和不顾一切的快乐溢出泳池,。。。。
溢在了我的心里。。。
心情一下回到了十几年前的青春时光,很快乐,郁闷的心情一下也好了不少。
后半部是叛逆的青春之中的矛盾。。。
发生了很多事情,小团体终于散了, 在毕业时候,阿汤一个人拿着阿彦学廖敏熊签名的球去找他了,其他人在毕业的歌声中迎接毕业。
故事结束在1997年的夏天,影片结束,张雨生的声音一下子响起,把我们恍然带入了我的青春时光。
现在想想,那青春总是在你心底占了一块地方,你一不注意,他便气势汹汹,不留余地的回卷而来。
我们所热爱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而不是青春。
青春宏大得无从下笔,又琐碎得像夏日聒噪的蝉鸣。
又像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阳光将学校的一面白围墙染成昏黄,昏黄里有更昏黄的球鞋脚印,球场,校门,上课钟声……这些符号书写成的青春,在我们记忆深处,潜藏着。
我们开始以怀旧为借口去怀念我们的青春。
我们开始世故,失去信仰,懦弱习以为常,背叛司空见惯,我们指着一张青涩的照片嘲笑当年的自己,并说,幼稚。
幼稚,自以为酷地抽烟,自以为讲义气地顶罪,自以为合群地聚会……再多的青春往事,也能用幼稚来概括,概括之后,怅然一阵,就泛起笑容来了:我们的青春,其实挺美好的。
我们所热爱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而不是青春。
我们的美好青春,是记忆的美好,不是本身的美好。
如果想着朋友的女友来自慰是美好。
如果眼睁睁看同学顶替自己被退学是美好。
如果欺骗是美好,懦弱是美好,冲动是美好。
电影里每个细节充满饱满的情绪,这些情绪一丝丝感染我们。
可是我们当初,高中,面对这些,有觉得美好吗。
我们困惑于现实与书本的区别,道德沦丧地耍一些小聪明去获得心安。
我们不断去承认自己的阴暗,自慰以及懦弱,并把所有青春期必然发生的事情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是自己不够强大,去克制,去勇敢,去对抗这个体制。
种种困惑构成我们的痛苦,间歇性地折磨我们年少的心,我们慌张地成长,直至现在。
如此的青春,如今我们看来却成了美好。
是美好,因为已经成为回忆。
如果我们的青春是美好的,那么我们何必怀念。
我们何必在当初,脚步踉跄,青春仓皇,走到现在。
现在,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再做一回青春未完的旧梦,再吹一阵九月的风,再听一首毕业的歌,再见一次当年的自己。
再见。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说:“你以为年轻是好事么?
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
”--完美诠释“残酷青春”。
《九降风》是一出残酷青春物语。
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精彩的青春物语电影,他更是一部常态的青春影片--讲述芸芸众生中的我和你。
全片四分之三情节沓沓的,吐着瓜子壳耐着性子,看着影片中少年们习常的生活场景,思维居然就跳到了《红楼梦》。
都是鸡零狗碎的事情啊,一天两天三天,时间居然堆积起一座冲发的火山,青春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吞噬了飞扬的生命,又让活着的生命迅速老去--永久的忏悔让少年青春不再,终于长大成人。
看这部影片需要耐心,重复又重复的日常生活,形式重于内容的兄弟情谊,青涩的男女之情,少年们自以为很鸟的做派,如此种种让早已趟过青春河流的我在缅怀的同时也感到了厌倦。
是的,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寂寞而孤绝的灰色--所有色彩霎那绽放,交织,融合在一起的调和色,那是与闪亮的肌肤与不知疲倦的勃发精力并轨的灰色地带。
仿佛刹那间世界匍匐在你一个人的脚下,你有最精妙的灵魂与思想,可是找不到恰如其分的方式与出口来表达,满腹郁积的话语左突右冲地在体内肆虐得让人抓狂;过剩的精力又挟制着尚且稚嫩的理智--“我是我的神”,冲口而出的自我意识突然觉醒,激发了所有的挥霍--对青春的挥霍,对生命中最华彩章节的挥霍。
挥霍让混发的头脑暂时有了刹那宣泄后的满足,可是挥霍无度的后果确是少年始料未及的不堪重负。
谁的生命中没有青春刻下的烙印,那些或深或浅,甚至穿透生命的致命伤痕都是当时成长的代价,和现时我们曾经年少的明证。
可是说到底,有几个人的青春不是在挥霍中度过的呢--“人不风流枉少年”。
与其说是挥霍带来空虚,导致付出代价,不如说挥霍正是青春的常态。
你如何让一个正发育中的身体纤细,脑袋巨大的少年时刻保持平衡稳重?
生理的巨大变化让心理的成长无法同步,有些时由潜意识诱导的无逻辑行为就先于大脑发生了,这无法用简单的“知不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来追究,更上升不到“行为责任”的道德层面,如果有谁该承担后果,我想是担当监护人职责的家庭和学校,追根究底就是教育的问题--“引导孩子向着善的方向,直到永远。
”更需要在孩子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丑恶,曾经的信仰轰然倒塌的脆弱时刻,我们要给予孩子的仍是坚挺的扶持的臂膀,指向明亮的方向,告诉他们生命的本真--是善与恶的不断交替盘亘,而善是最终的人心所向,一如电影末尾职棒诈赌被揭发后,涉案球星一人在空旷的球场上练习,正当赛季。
棒球明星也会犯原则性错误,可是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棒球生涯,那是他人生的指向--对棒球的热爱,虽然曲折,最终还是回到了正确的道路。
时间在静静地守候着,等待尘埃落定的那一天,生命终于显现出质朴的本色--那种圆熟的金黄色预示着收获的季节,而人呢,终于学会安静归于平庸。
在平庸的生活流中漫游的我看到了《九降风》,还是忍不住回头看向那些如履薄冰的“化冻中的沼泽”岁月,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就此沉没的同时,也清楚的看到了挥霍的代价--我本来可以比现在的自己好几十倍啊。
不由黯然。
1996年,你们在关注时报鹰队。
1995年开始,我看了上海申花队的每一场比赛,知道了范志毅 毛毅军 朱琪,朱炯,然后用钢尺在课桌上刻英格兰队每名球员的名字。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如此的相似。
他们需要英雄来拯救。
喝酒,泡妞,早熟,打架,抽烟都是为了证明:我与他们——那些带着眼镜的读书好的乖乖仔格格不入。
比小汤幸运的是,只是挨过耳光拳头,没有被汽水瓶爆过头。
我也有初中时总是在意的的女孩,只不过她此刻已经在了国外。
而且我从来没有得到过她的吻。
我更没有可能像电影中描绘的,去女孩家给她补课,甚至与她去酒店开房。
(论坛上看到的未删节版:阿彥剛走不久,小蕓有天晚上打電話要小湯陪她去補習班排隊報名,因為第二天早上肯定人很多。
後面她們兩人很自然地就kiss,然後就去補習班附近開房。
只是到了關鍵時刻小湯卻怎么也勃不起來,小蕓失聲痛哭,兩人沉默無語直至清晨。
)我也喜欢过一支球队,但是从来没有去虹口球场看过球。
电影里所有的元素在我的生活中都具备,而电影中不曾拥有的悲剧元素,在我的生命中也具备了不少。
可为什么充足的元素,在电影里拼接就是美丽,就是残酷青春。
在我的生命中产生就TMD是人间悲剧,就是折磨受难?
暗恋的校花,支持的球队,偷偷抽过的烟,一触即发的脾气,老六说:“每个孩子的心里其实充满了胆怯”,校花,球队,香烟都是我们的寄托。
从小到大的教育,我们以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可是直到现在,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你发现,你实在没有能力去改变世界。
初中高中时的我们,是不可能理解什么叫无能为力的。
只知道飞蛾扑火,按着硬上。
王朔说,青春躺着躺着就成黄泥河了。
谁的青春不是青春?
只有自己的才珍贵,只有自己才可爱。
这个时候还有青年无法进入校园,非洲无数青年在扛枪互砍,但我们还是只关注和自己类似的青春,找和自己类似的人同病相怜,看类似的评论自怨自艾,上类似的文艺论坛无病呻吟。
曾经喜欢的甲A联赛,上海申花,已经被假赌黑破坏,已经被央视拒绝,我已经不会说:我爱看中超。
曾经从事的职业,在不景气面前,在改变面前成为了一个可以随意拿捏,随意被雕塑的橡皮泥。
我现在每天按时吃饭,跑步,工作,约会,读经,扯谈。
规律万分,只是偶尔在青春电影中寻找永远抓不到的过去。
如果有如果,我会把我曾经经历的元素重新拼接,拼接出一个最好的电影。
或者我不应该这样贪心,一部电影描绘的是一群人的群体青春,而我们每一个个体只是胶片上的一个小格。
金刚经里说“我执”。
你的回忆对自己重要,对他人都是狗屁。
1996年,你们在看时报鹰,我在看上海申花。
12年后,我还是会愤怒的说:和你们相比,我的青春简单萎缩,像个傻B。
麻木不仁的忙过了一个盛夏,以及一个空气潮湿的初冬,在某一个清晨的日晕下或是深夜的路灯下,痛恨自己道貌岸然的脸,原先以为充实的生活到头来只是对生命的负债累累。
从小的时候起,在不同的城市观看不同角色的人们的荒延滑稽的表演,如果我愿意,我说的是在主管意识上有向着某方面发展的倾向,我会是东邪西毒里醉生梦死的黄药师而不是一脸愤青的王家卫。
从客观上来讲,现在的生活是介于矛盾的理性与失衡的感性之间非线性的发展,就像是黄药师永远都是从东面来到白驼山,毫无规律却遵守生活法则。
我们都在青春里挣扎阿彦坚定的从马路上站起来,【他妈的,我还没死。
】那一刻,王朔说,青春躺着躺着就成黄泥河了。
谁的青春不是青春?
最近话说得太多,表达得也太多,这开始不像是真正的我。
很想安静的看着周遭的发展和变化,觉得现在生活真的是很可笑,纷扰的争执,无意的中伤,膨胀的私欲,开始向往顾城的生活,四处的旅行,肆意的安逸。
有些故事卻只能等到工作甚至结婚生子后,在某个同学会或路上的巧遇,才会幽幽的想起当年的那些无法释怀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10年前的那个夏天结束之后我的人生开始走向另一个阶段,直到现在,每一天都在飞速的成长,长得太快,快得我自己都有点跟不上。
我是说我内心的成长超过了自身本质上的成长,尽管下巴下面仍然毫无征兆的长出了胡子扎。
小汤抱著整箱的球,在毕业典礼当天,向火车售票员说,【我要到屏东。
】然后他在屏东球场遇到了廖敏雄。
然后。。。
【喂~你会投球嗎?
】【恩。。。
】他們一起在空旷无人的球场上练习,一切彷彿又回到了从前,锵~那是支两分打点的全垒打。
我想一切对于青春的背叛,都获得了救赎。
我彷彿看到林书宇在说,原谅青春吧,无论它伤你有多深 ,无论它来自哪里,又将要去哪里。
“到了一定的年纪,人们会开始回想属于自己最美好的时光。
往往,最美好的时光,都是那段纯真的成长岁月,我们称它为青春。
”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一直的谈资?
不是天气,不是新闻,是回忆——这种大家都共有的东西。
总能在某句突然插入的话“当时……”,勾起涟漪般的回想,记忆似咖啡的香气离开了杯,弥漫四溢。
或许,我们的记忆不尽相同,但是有着共同的过去时态,然后依循着同一条时间的横轴互相倾述比对——即使走到了大学年月的末尾,每每谈话,说起什么,总可以勾起那句,“当年中学时……”,后续的是回忆。
可以是对坐在饭堂的餐桌上,呷饭的空隙间的闲聊;可以是三五聚块,唠叨一大段话之后突然的引出;可以是对着老友深聊之间,顺延地说起共同的过往……不管怎样,当你开了头,对方总会在你后面接下话头,最后是两个人一同回味共同拥有的那段似乎已经逃离得很远的时光。
早过了大一入学时不舍地把高中生活挂在嘴边的比对的时期,然总是会不经觉地在哪个话题中提起这段过往,是因为那里有太多的记忆可以回想,不是留念,是留恋——或许正如上言,青春永远是最美的回味。
当我们的世纪变成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标签——“八零后”,似乎也随着二十世纪的名头被甩在了人们的视线的背后。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原本被当作是时代的青春张狂的标记也被接踵而至的“九零后”所接下。
我们也开始和以前同样这么看待着我们的大人们一般,用着成人的口气,过来人的语气,去讨论这群我们的“接班人”,用趋近成熟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现今的“非主流”。
张狂如歌的青春,在我们面前真切地如风消散,所以当看到这熟悉的过往时代的记忆被放到荧屏之前,窥视光影中的如此熟悉的种种,我们的心房不能不被撩拨凌乱。
上世界的九十年代,是我们共有的青春,共有的张狂记忆——被摆在荧屏前的种种比回想更加逼真,也比回想更加动人。
这当是一首我们八十后的青春的共同悼歌,因为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一如我们不会为失去过往的青春高兴起来一般。
我们的大多数人不会有阿彦,小汤,超人,阿行这七个少年的叛逆而不良的青春,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那么点什么,我们也曾经有过的。
没有共同经历的事,而有着同一条的时间横轴,我们在上面上演着我们共同的青春,造就出那样的相似感,那么多的deja vu。
我们那时的周遭没有棒球,也不知道什么廖敏雄,但是我们有另一些如他们般狂热的同好者的小团队——时常的聚在一起,讨论一个恒久不变、常说不厌的同一话题;那时,是火箭?
是曼联?
还是国米?
也有更加前沿的,电子竞技。
我们同样对某个偶像那般痴迷,收集他的种种,很可能当年的某个人的那句“我见过他,还握过手!
”就和阿彦的那句“廖敏雄来过我家”同出一辙,一个仰慕者的美好臆想。
我们也有过,或许是我们周遭的某个朋友,在顶着学校抵制早恋的呼声下拖起了小手。
当然,也有更加进一步的,让我们当时脸红耳热的……我们看着对方微笑,甜蜜,也可以看着对方垂目,憔悴,我们把这别人以为我们不懂的情愫称为爱情。
同样的我们当中也有和小汤一样的那种,暗恋上那个经常一起接触的女孩,是由熟悉变为恋眷,还是在认识的第一刻就迷恋,也如同影片中对于小汤的情愫一样没有解释。
只是,我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青春情愫,冲着青春的名号,爱恋吧!
这个是所有人心中美好愿望的呼声,即使不是所有人都在实践,但定当所有人都在臆想。
很难有像电影中七人的那种午夜溜入游泳馆,然后拖了个精光互相嬉水的记忆。
那一幕在水光的映衬下的七个少年,在陆续脱光衣裤之后从泳池的外延跳投入泳池的一个个赤裸的躯体,在空中划出弧线;然后互相的推搡,互相的摇拽……在水波闪动的光影中裹着扭动的肢体留下倩影,这场持续良久的赤裸的男子嬉戏,让赤裸的男体在荧幕前变得如此动人美丽,不下于被画入画布的裸女。
或许这就是青春浮现在躯体之上的纯美和光彩四溢……我们的青春没有被贴上太多“不良”的标贴,所以当我们看着这群不良少年的种种,有着距离的陌生,又有着直面的熟悉。
因为,有那么多的叛逆而无所顾忌的事情,是我们在那段同样躁动的岁月里难耐青春的勃发而同样无时无刻在心中臆想过的;或者,我们身边同样的那些被我们称为“不良少年”的同龄人也在做着。
我们从荧屏中他们的身上,看到那股漫溢出来的青春张狂的热力,勾起我们那时压抑在心的青春的躁动,一时激动不已。
我们在他们身上回想青春,也在他们身上臆想青春,体味那番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叛逆而张狂的岁月。
这是我们会从看到这些熟悉的高中式校服开始溺淀进其中,直到眼前已是黑幕而仍旧醉然未醒的原因吧?
它着实让我们就着荧屏的光影,交杂着记忆回溯了一番自己的青春岁月。
《九降风》的名字一直没有在影片中寻找出解释来,反而影片的英文名——wind of September来得愁郁动人。
九月当已入秋,秋风的萧瑟席卷下定必枯叶四散,正如逝去的青春年华、过往的岁月,曾经的青葱终究会随风而逝。
只是岁月如风,而青春如歌,满载着故事与心情的记忆会一直回荡。
就像这部叛逆少年的悼歌般,总会显现眼前,然后触动心房。
不知所云!
我是平民老百姓,看不懂有什么精彩的东西在里面,为什么会那么红涅?
可以改名叫九降风里的三脚链,囧
为什么青春这么短。像卫生纸一样。看着很长用用就快没有了。
真有这么好么……太多日式青春片的痕迹:青と白で水色、all about lilichou、在日出前告别青春……
我期待,听了好想哭,这首歌把很多回忆都唤醒了。怀念的只是张雨生。
台湾青春片成气候了~很不错
你的青春是什么颜色。。。。
一群孩子自以为的兄弟义气.
结尾还是我喜欢的歌。
这个真一般= =
想起一段不愉快的回忆
除了那首《蓝色蝴蝶》以外并没觉得有多好,除了青春就是青春,形式化模式化,没什么可留下的。也没什么好说的。 ★★★
哎不适合给我看~
太遥远
灿烂且脆弱的青春
对台湾青春片产生审美疲劳了~~
从头到尾都正常的看完 却被片尾曲 我期待搞哭 - - 王柏杰真心不错 现在净演革命青年 真是可惜了。。。
明明是七个人的故事,为什么是九降风?还包括那两个女生吧,这么一看的话。看的时候很难受,但也只是在看他们的成长故事,毕竟和自己的青春有些出入,没有太多共鸣。但是,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会有遗憾的吧。
说实话,看这样的电影我会很为自己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