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互相伤害的故事,而他们的痛苦其实早已注定。
弗兰克的父母与约翰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弗兰克的父亲说他的第一个头套是我给他做的。
他说他要参加一个化装舞会,但我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化妆舞会。
但不能戳破这个谎言,否则他就会崩溃。
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是在保护他,但实则弗兰克的崩溃,恰恰来源于他父亲的不肯戳破。
这么说可能会比较难以理解,但实际上这种崩溃的来源,正是他父母的一种虚伪,以及整个看似和谐美满的家庭,却各自相敬如宾的那种伪善。
约翰在听完以后默默的说我的家庭也是这样的。
证明约翰明白弗兰克的痛苦。
但实际上约翰不明白的是,他在与弗兰克相处过程中,又成为了这种伪善家庭的受害者。
弗兰克将他的这种痛苦内化,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戴上头罩对外的防护。
但在他们去参加音乐节的时候,以及在排练时,弗兰克从来不会说约翰的编曲非常差,也不会说他写的词特别烂,只有摔倒后无意识的说出了那句垃圾。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忍戳破谎言的伪善呢。
弗兰克在无意识里重复了父亲的行为,而约翰在弗兰克的身边,仿佛也回到了他的原生家庭。
他开始想证明自己,将情绪外化,用这种行为来反抗。
约翰最开始想加入他们,是因为弗兰克的才华。
他知道弗兰克的歌更好,但在这之后他开始想要改变。
这种想法的改变,是因为约翰的反抗心理,反抗跟弗兰克虚伪的和谐。
实际上弗兰克心中对约翰作品的看法,和克莱尔他们是一样的。
他认为约翰的歌是垃圾,只不过他用他熟悉的方法,为约翰构造了一个巧妙的和谐。
而这正是他们两个人最讨厌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既不是约翰害了弗兰克,也不是弗兰克害了约翰,是他们两个人互相伤害。
这种伤害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另一部无脑欢乐小清新。
一群嬉皮士躲到大农村,写写歌发发推,吱哇乱叫疯疯闹闹,过着不沾地气的生活。
然而,并不是这样。
故事开头是文艺白领男主莫名其妙被拉到一个奇怪的乐队救场,发展到一个大头领着五个怪人在乡下写歌。
好像玩乐队的都是怪咖一样,我也莫名其妙的和朝九晚五的男主一样接受了其他人的人物设定,还乐在其中......如果这么就结束了,那这个故事不值五星。
一切是从don的死开始变的严肃起来的。
don自杀了。
他的自杀突如其来,没预料到,尤其是紧接在前二十分钟一片乌托邦的欢乐中。
但设身处地的想,don的自杀貌似又是一种必然。
don其实是个优秀的键盘手,但他放弃了音乐而去做经纪人。
因为他深知自己的音乐造诣在frank面前就是一坨屎。
作为frank的挚友,活在frank身边,don爱他又嫉妒他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他。
然而每天眼睁睁看着frank取之不尽信手拈来地挥洒着天分,自己修修改改憋了半年的音乐还不如他随手捡起线头的乱弹,don知道frank是天才,万分之一的天才,要被保护被珍惜的天才,他做到了,以经纪人的身份微妙的维持着以frank为中心的平衡,保证frank的音乐创造天赋不受限制。
可在那么多个夜晚,他想到自己被埋没的音乐冲动,frank那么抢眼的光芒下,他只有身后的阴影好长好长。
上帝给了don造就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心理困境,清晰思考,却让他遇见了frank,他发现上帝少给自己的那么一点是天分,操他妈的天分。
这种相形见绌的挫败感来的比之前任何磨难都折磨。
既生瑜何生亮。
don自杀了,带着frank的头套。
clara就酷的多。
她一开始就不在乎是否讨好观众,对于人群的喜爱总是反其道而行之。
你听音乐中的鬼哭狼号都是她。
第一场表演,琴都冒火爆掉了,她还要继续,还因为别人停下而发飙。
她代表着随性所欲,不以讨好他人为目的,包括深爱的frank,自由的表达自我是一切的前提。
什么名气,点击率,那些所谓的附加值,她只会嫌弃的拍拍手离开。
clara像每一个总会经历的叛逆时期,老子不在乎任何你们在乎的鬼,只想表达自我,管你们他妈的喜欢不喜欢,老子只想做老子罢了,老子也只想做老子而已。
一种更为可怕的理想状态,近乎无视世界的唯心,为了爱和坚持可以不顾后果的拔刀,任性到不顾一切,唱也要撕心裂肺,念着没人听的歌,做frank的灯塔。
近乎可怕的理想主义者,我所羡慕的理想主义者。
frank,注定出场就成为焦点的存在,他的谈吐,他的天分,他的感染力和他的冷静,让人迫不及待的被他吸引,窥探狂一样像知道他的故事他的出身他的来历他的头套?
为什么,那么多个为什么到最后竟是一片空白,因为frank就是个普通人。
普通美满的成长环境,和睦的父母,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和造就大头的可能原因。
从客观上讲,他可能就是一个小孩子,一个还不足以面对也不想面对成人世界的孩子。
他选择了伪装成一个带着头套的成人来生活,却并未真正的成长。
可是,即使是frank,也逃避不了任何做创作的人的初心,想要别人喜欢自己。
所以,他动摇了。
跟着白领男走进成人的世界,一口气想学会所有规则,努力让所有人喜欢自己,不惜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音乐,失去了以前的无所顾忌或者叫无知无觉,他的音乐创造也被明显影响。
这种对名气的患得患失将frank逼向病态,失去了自尊失去了自我,不是开片时那个令人尊重敬仰的领导者,被一棒子打回了原型,一个彷彷徨徨的孩子。
终于,形色皆非的自己再也无法支撑下去。
丑陋作品简直是对他灵魂的侮辱,他昏倒在舞台上。
jon 很明显是个有商业气质深谙市场和观众的成年人。
他可能做不出好的作品,即使努力,即使在高人的带领下,也只是重复和模仿。
但他知道观众想要什么,社交价值意味着什么。
艺术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件商品,结识了frank,及最后牢牢掌握住frank,正是掌握了货源。
在这个队伍里,他是个商人。
落寞之后,他心中对于frank头套下的疑惑发了狂,他对一件丧失价值的商品充满嫌弃,再没了当初的尊敬,拼命的想要摘下他的头套。
一切都可以拿来变卖,你的容貌,你的才华,你的创造,你的情绪,甚至故意制造的神秘感。
在这个爆点才是卖点的社会,你还能留住什么。
so frank why don't you take off your fucking head他们火了。
可是除了chinchilla,谁听过他们的歌,谁认识他们的乐手,谁了解这个乐队的名字。
对于一个乐队,这其实是种侮辱,因为除了音乐,我不希望你们了解一切。
只有音乐,才值得了解。
可往往令你名声大噪的,不是你的努力。
我不能说这是一部完全现实的电影,但这绝对是一部具有现实象征意义的电影。
我不能说谁是其中的某一个人,但这些象征混合起来可能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从frank的纯真和天分出发,混合着don的嫉妒和自卑,带着clara的孤僻和不屑,却不禁被jon的利益和渴望所动容。
天赋是一份礼物,我不敢说每个人都有,也不敢说不少人没有,但至少有程度之分。
勤能补拙可以使你成为大师,可与生俱来的表达欲呢,当你想通过音乐或绘画或其他形式想表达你当下感受到的彻骨之痛,铭心之冷,绝望到无法呐喊的寂寞或者是带着温度的感动,身边总是有人不费吹灰之力,比你表达的更好,这时你站在一个起点上,会怀疑,会相信,会疯狂去努力,也会拼命去失望,有不被认可时的轻蔑与不屑,也有被认可被收买时的点头哈腰。
如果你敢承认,你一定都想过。
天分?
能力?
形式?
风格?
别人会不会喜欢我?
别人喜欢我到底有多重要?
我会出名吗?
人们会记住我吗?
拿这个赚钱不好吗?
然后,frank don clara jon携手站在你面前,他们疯狂的音乐颤抖着。
我年轻时曾无数次和朋友吹着北风以泪洗面,幼稚的探索着这些自以为深刻的问题。
后来,也无数次安慰着其他文艺青年不要太去纠结这些后来的烦恼,以及价值的兑换,在不经意时甚至还打碎过一两个清脆的梦想。
现在,不也柴米油盐地活着,每天赶8:09的三号线。
我是个怂人,终归没能力没机会把热爱的事当饭吃,但其他人或许有机会。
梦想这个东西,太灼人,不忍心熄灭。
电影的最后,jon离开了。
留下他们一堆没商业价值,不讨人喜欢,或者说不愿意讨好观众的dreamer自己疯。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结局,像个不会结束的梦,一个happily forever.“我敢肯定这支乐队,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一定会成为一支伟大的乐队”重要么?
表达而已。
其实 我只是很单纯的想起了我悲催的乐队时光,像是男主角一样,想成为一个可以活在排练室或者舞台的人,排练流行歌让我觉得是狗屎,排练自己的歌被别人认为是狗屎,想了很多却仍然没有提升自己的水平,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一丁点才华,乐队成员都是正常人,就想我一样,成员走了又走,最后剩下我一个。
其实 最后反而释然了起来,回到现实世界的感觉很好,其实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因为喜欢拾起吉他,拨弄大三和弦。
其实 你不能把它当做你的梦想,充其量是一个爱好罢了,一个你保持妄想的泳池,一个让你短时间内带上头套的排练室。
其实 很简单,我只要唱给我自己听就可以了
网太挫好不容易啃完Frank的生肉,来写写。
从开头男配的脑内独唱+独白就见识了配乐的强大(里边所有被角色不齿的调调我觉得都挺好听的啊...),并且奠定了全片魔性的风格(并不,是黑色幽默)。
一说片子里两个对立方面,男配是个失败却想成功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找灵感写曲子尽管结果不好,这一点跟Frank他们乐队(SORONPRFBS简称SORO好了)很像很像,这也许是为什么一开始那个键盘手招了男配到gig来。
但同时男配和SORO从一开始也不一样,男配需要twitter跟外界交流、牢骚日常,反正就是对自己音乐人的身份十分认同并且因为不成功不出名整天丧气窜天;SORO干脆是纯粹地下,完全不苦于出不出名,gig也是自己不满意就内讧不演了,后来想出专辑大概也是希望做个成品把自己的概念传播出去,甚至为此在森林里呆了一年,所以那对法国男女说男配disgusting,大家根本就不是一个追求嘛。
二说Frank,实际上是Frank把对立两方融合起来了,可以看出来乐队里他跟男配关系最好。
其实一开始是键盘手找男配入伙的啊,但键盘后来说过他很想成为Frank*,这是从配角角度对主角人格性格的肯定吧,同时也说明了主角会在配角身上有一定映射。
Frank带着大家寻找、制造和录制各种声音(在这想说一下这才是我所认知的音乐的真谛啊!!
不只有旋律,还有各种经过奇妙混合的声音加入到歌曲里面,旋律所表达的一切情感才被真正充实——因为旋律本身并不能让人感同身受,而音效带出的质感和情景才真正接地气有灵魂啊。
顺便这里推首歌,Muse的Animal一定听到最后),他能轻易把人逗开心,就他身上有的那种积极个性阳光完全不能被头套限制,虽然说肯定是因为自闭之类的原因才会戴头套,但这样一来自闭小伙就直面人生了嘛,带给人的灵感鼓励温暖肯定是他自己也想感受到的所以这种力量其他人远远不及。
然后要引出归属感的概念啦,Frank属于SORO,而SORO归于地下——不是那种埋没、隐晦的地下,更多是种自娱自乐和对自己优秀个性风格的保持,同时男配属于大众社会,从Frank的角度来讲男配甚至不属于音乐,加入SORO从一开始的寻找机会发光发热到后来的利用,男配跟SORO群体跟Frank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间Frank还想迎矛盾而上,这跟他的自闭和男配的影响都脱不了关系,自闭久了容易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从而变得极端想要迎合上去,最后本来说好的big gig失败因为乐队分崩离析,就剩Frank一点点的不甘心(或者说是因为男配的忽悠)追赶着微弱的成功的可能性。
男配一心为了成名完全不顾其他成员的劝阻最后伤害到Frank导致他消失,后来Frank头套没了(鲨鲨上线)让人心疼得想抱抱他根本就没想好该怎么如此面对以前熟悉的环境吧,之后哭着给SORO大家唱的I love you all实在感动感动感动(从特别羞怯的没话找话到自然而然大家一起和出调调节奏和效果器来呜呜呜呜呜,而且还有不常见的法鲨眼泪煽气氛我的麻麻...)本来追求这么一致爱好品味这么统一的大家凑在一起就很棒了啊根本不用出名不是吗。
总之,头套给了Frank归属感于是他安安心心地生活了十几年并且把自己的天分锻炼的超级棒;森林给了SORO归属感所以他们能够沉着气隐居一整年每天都醉心于创作;音乐对男配而言没有归属感他要的不过是出名,前后twitter界面上follower数量变化的细节也体现了这点。
以上,Frank,大概这样。
前边的那个*是想说键盘手曾经说自己想成为Frank,可惜Frank只有一个,后来自杀的时候戴着Frank的头套,大概是“die as Frank”,是从作品内部对角色的肯定也是对Frank自身的另一面的另一种诠释吧,如果他不是这么talented如果他内心并不单纯不积极如果他不快乐那Frank就也不会存在了啊。
三说SORONPRFBS,乐队名字没法念隐喻他们没法成功,这里用周国平的话说就是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中,不必说世俗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的目标,目标即寓于过程之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本身成了生存方式。
比较喜欢的是生存方式的概念,把追求作为生活方式不就是SORO他们在木屋里录歌时候的精神支柱吗,出不出名究竟又有什么必要。
这样说来好像男配很可恶进来掺和一脚整坏了又走了,但其实他逼得Frank本体示人同时SORO经历这番一定能走上更明白的路至少对自己追求什么一清二楚了。
男配在找出走的Frank的时候意外得知网上的点击率大多数其实是在看他们的笑话(妈蛋根本是编剧在自黑自己的逗比设定吧),他意识到自己对Frank和乐队的破坏有多大(重复了好几遍I ruined everything),感觉挺好笑实际挺悲伤的啊,做一些不能被理解的实验音乐(实际超级好听好么)被当成逗比这简直是艺术的悲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其实不被人理解是艺术的悲哀也是幸运,要相信啊开拓者总是少的。
片子在对实验音乐的价值进行探讨的同时可能也有着对电影行当的忧虑吧,也许,我瞎说的。
结束的太突兀算了最后来安利!!
首先对于脑残粉(就我吧),头套Frank萌得令人发指,裸脸Frank心酸得让人嗷嗷叫不敢直视对方不给正脸什么的呜呜呜(其实主要因为法鲨的颜////////),Frank身材全程高能,腰身还有好看的胳膊和手////////法鲨讲话唱歌什么的根本把持不住!!!!
【对于路人来说】,全员逗比的同时带着分量十足的内心戏,BGM全部给42个赞,各种小细节的黑色幽默都妙不可言,色调有种大森林水汪汪凉爽自在的感觉,乐队音乐全部现场演唱录制反正我觉得每首都好听QAQ(包括被除了SORO全员都唾弃的女配的兹兹电音好好好好听),哦不过警告全片无女主(。
片尾放了三首鲨鲨唱的歌,之后还会出专辑,天地良心!!!!
就这样
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关于追寻的故事。
对这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常常犯的错就是妄图追寻不属于或者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你想要绚烂而璀璨的存在,却没有勇气承认那不属于你,所以你假装爱它,你为了得到成功试图改造它,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才明白,有的东西天生就不属于你,而你只是回到你所在的世界就好了。
面无表情地把这部电影从第一分钟看到最后一分钟,片尾曲《I love you all》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的时候,摸摸脸,才发现原来已经泪流满面。
泪是为孤僻怪异却天真善良的音乐天才Frank流的吗?
应该不是。
那是为了始终不能融入“怪胎”乐团,到最后一秒才领悟到自己的平庸的男主角Jon流的咯?
是,但不完全是。
不费力气地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噢,泪是为我自己流的啊。
我想,看完全片的人之中,有百分之九十,对Jon是有巨大的恨意的。
从电影一开场,Jon就处在 对音乐无比热爱却始终无法在这领域一炮而红的尴尬局面之中:无时无刻尝试在生活之中得到灵感,写出来的却只是残缺而平庸的,“shit”一样的曲子;在推特上近乎病态地分享着自己与音乐交织的点点滴滴,可现实中只是一个屈身于平凡办公室工作的小白领。
这时,他应该就要明白了啊,他向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呐喊着,滑稽地跃起招手,希望被那个世界上哪怕一个人发现,回应他的,一般来说只有沉默而已。
为什么是“一般来说”?
因为偶尔,音乐女神会因为睡懵了,误以为那个小小身影也是属于他们的一员——一个神经兮兮的乐队出现了。
成员尽是些奇葩:爱着塑料人偶的Don,一脸阴沉的暴力Clara,从不说英文的法国乐手,还有那乐队的绝对核心人物——终年戴着巨大头套,洗澡睡觉也从不脱下的Frank。
偶然被拉入乐队替代尝试淹死自己的上任键盘手的Jon,在与世隔绝的小木屋之中,和这些奇奇怪怪的成员制作唱片的过程之中,竭尽力气想要融入队伍并谋取一席之地,但依旧未果。
即使他拿出自己的钱保持乐队的正常运转,他触碰到的只是越来越厚的屏障。
电影看到这里,我想Jon应该醒悟了吧——他不属于这个地方,他不是被命运馈赠(才能上)的,被一根小线头都能激发灵感写出美好音乐的Frank,更不是那些牺牲成名机会只为守护这个遗世独立的纯真天才的其他成员,他只是一个自以为一步步接近梦想的平凡人。
可他毕竟是暂时失明的局中人,他通过偷偷把成员制作音乐的日常拍下了上传至视频网站,小小地火起来了——甚至得到了有名音乐节的参加机会。
影片的气氛从此处开始急转直下,我仿佛成了一个身在其中的片中人,和深谙悲剧结局的成员一起,看着Jon一步步“毁掉”Frank的纯真和才能。
“毁”虽是客观事实,但绝非Jon的主观意图,他只是想要自己的曲子被认可和喜爱,只是想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掀起风浪,他甚至是想人们看到Frank绝妙的天赋的,可他低估了Frank内心的脆弱程度,也低估了自己离才华殿堂的距离。
打击过后,Frank失踪了,乐队也早已分崩离析,深觉羞愧的Jon踏上了寻找Frank的漫长旅途,最终在他仅仅提过一次的老家中,找到了没有了头套,也再也写不出美妙音乐的Frank。
他也知晓了,Frank的惊人才华,并非来源于什么恶劣的家庭环境或者可怕的生活经历,他只是Frank而已。
换句话说,Jon从来没必要追赶Frank,因为他根本追不上。
他是凡人,而Frank是天才。
影片的最后,脱离头套的Frank在破败少人的酒吧里,向曾经朝夕相对的成员哼唱起表达感激的哀歌,而Jon留下的,只有落寞而孤单的出走背影。
他直到最后都没有融进那个世界,即使那只是一个满是“freak”(怪胎)的,永远不可能大红的乐队。
Jon,其实才是电影中最成功的人物塑造,可是却没有人愿意谈谈他。
为什么。
你懂了吗,大家为什么怨恨着从头到尾都洒尽心血的Jon,并不是因为他追名逐利,也不是因为他 伤害了脆弱善良的Frank,而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啊。
明明只是个平凡人,却做出了最努力的姿势,那个拼命往上爬的背影,真是太可笑,太可怜了。
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也是一样的,把辉煌的梦想挂在嘴边,可能也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可把双臂伸到最高处,触碰到的,也只是自己的小小王国里的天花板而已,而那些被上帝爱着的孩子们,正翱翔在广阔的天空中,不自知地挥霍着用不尽的天赋呢。
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总想起我喜爱着的另一部作品《冰菓》。
那也是一个披着推理故事外衣,诉说着天才与凡人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的残酷物语。
可不同的是,冰菓的男二号福部里志在看清自己和推理天赋异禀的男主角折木奉太郎间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之后,选择“执着于不执着”,转而努力构建自己作为“信息库”的人物设定。
这算是一种在面对人生中的悲剧情节时,尽力用乐观心态改变现状的积极手段,而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弗兰克》此片中Don的方法——终其一生都在追赶Frank而未果的他,最终选择戴着象征Frank身份的巨大头套,把自己吊死在树上。
我不知有多少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和我一样流下为自己而流的眼泪,但我知道那些人大概也是和我相似的,比较清醒的懦夫:我早已看清自己作为凡人国度一员的身份,并悠然自得,或者说无计可施地默认了自己的平庸。
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吗?
无论是Jon还是Don,甚至是放下执念的福部里志,还有更多更多其他人,他们为了让自己在那些巨人身畔显得没那么灰暗,尽全力燃烧着自己。
他们身上的火焰那么光芒四射,一不留神,就灼伤了我这个,站在远处仰视的小小身影。
最近脑子里一直出现的声音是:请尊重任何一个人的生活,请不要妄加评论揣测。
本片亦如此。
并不觉得这是一部描述怪胎的电影,也不觉得是在嘲讽普通人的想法在天生怪才面前从头到尾都是一坨屎。
只是不同的人,他从出生到此刻,基因、时间刻画在他的身上的每一刀塑成了现在的样子,frank的真实面孔到底是什么样又有什么重要,从他身上看到的喜怒哀乐一样不少。
生命状态相似的人会自然而然走到一起,而无需过分的相互妥协。
反之则只剩无穷的痛苦和不断搞砸的事件,要么强迫别人,要么委屈自己。
但若两个差异极大的人被迫存在在同一空间时怎么办?
我们的家庭、学校、单位、社会无不如此,大概最好的方式就是彼此尊重留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只要在不损害别人的情况下,请允许别人的“不同”,并坦然去面对。
这里包括与鄙视链下端的不同,也包括与鄙视链上端的不同。
所以Jon不该强迫其他人去适应普通的观众,同样Clara因为Jon是普通人而瞧不起他也没意义,起码人家还帮你们交房租呢。
很不幸的是,他们当中似乎除了Frank,所有人都喜欢用自己的人生标准卡别人的生活,这样的发展,结尾不撕逼,老天都看不下去。
因此不要觉得那刀桶的突兀,简直太在情理之中了。
看到后面,Jon找回了Frank,Frank对着怪胎朋友们而不是Jon唱“i love you all”的时候,觉得冷酷又温馨。
是啊,我们又做回了陌生人,不再扭曲自己去适应你的轨道,多么好。
Frank是一个天才。
Frank是一个怪胎。
怪胎Frank无法成为正常人。
无法成为正常人的怪胎Frank从未放弃想成为被人接受的正常人。
怪胎Frank成为了头套Frank。
Jon是一个正常人。
Jon羡慕怪胎Frank的才华。
正常人Jon认为Frank的才华来自于他的怪胎。
正常人Jon想成为怪胎。
Frank的私心也太过明显,想出名,想让全世界看到他的才华,他利用Jon,毫不手软的花光了Jon的积蓄,甚至以无比可信的态度伪心夸赞Jon的才华。
Jon的才能其实在与乐队生活的这段时间其实已经被引导出来,只是他的作品和乐队的走向南辕北辙,如果自己的歌在被Frank和Clara完全改掉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并选择离开,开辟自己的道路,会不会是另外一番光景?
所谓的致郁,其实这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在依附并寄望于他人,Frank依附在Jon宣传乐队的能力,Jon把野心依附在乐队上,Clara将自己的音乐乌托邦寄望在Frank身上,Don太清楚自己才华有限又无所寄望,选择了最彻底的离开。
惟愿随势、顺势完成自我,不依附、不寄望。
1.看了前面5分钟就知道是我近期喜欢的流派,耳朵怀孕的bgm+怪胎主角简直绝配。
2.N久之前看海报以为动画片+1.实则前半治愈后半致郁。
3.法鲨浑身自带萌点。
小黄雨靴来一套!4.神只有1,好像永远都成不了自己所想拥有的最崇高的品格的人,frank这样的怪胎在路人眼中的怪和朋友眼中的屌都是极致,成不了你就让我死在最靠近你的那一刻吧。
5.到此才发现这个眼熟的乐队女成员Clara(惊天危机 魔法保姆)竟是杰克 吉伦哈尔(断背山 夜行者里的hentai)的亲姐+弟弟原来有迷之辉煌的情史+总有一个让人记住演员名字的点...6.都是这么会唱歌的吗!大家都唱的好有味呀!这里的法鲨和begin again里的KK以及众多有超强卡司的音乐歌舞剧 7.唉没有这么好的事情,又想保持独立精神世界又要迎合别人,事情到了那种不管如何发展都好不了的局面,也没什么好做的了。
我知道未来的生活还是处于委屈求全的不爽和尴尬的自持之中,但还是就这样吧。
8.少不了的适配BGM.i love you all - Michael Fassbender
开始我一直不明白法鲨为什么要演个全程头套君,后来我知道了,法鲨蜀黍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有些时候,男神的演技完全不需要用脸的。影帝你好,影帝你这么萌与小清新合适吗……
孤独的孩子 提着易碎的灯笼
作為一個庸人,站在Jon的角度,看到的是一個庸人對天才和夢想的崇拜、追索、融入,立足,甚至控制,但最終無法擺脫他註定與這一切無緣的平庸,他的每個小心思每個努力都散髮著平庸氣息。但這麼一個悲哀的現實,卻被英式清新幽默講得又溫柔又撫慰人心。不一定要變成自己夢想的人,沉浸在愛中就夠了。
看之前我他妈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电影竟然是这么个路数,再见吧我去吃药了
最后看到Jon自己走掉真是让人舒了一口气。
勾起回忆
我看完了 我知道它试图去说什么 但是我没有感受到 我 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不认同目前生存状态下的大部分规则的怪人 却仍然未被这部电影触动到 我想 糟糕的音乐 夸张的表现手法 恕我接受不能
不懂好在哪儿,不懂豆瓣的装逼范儿
与世隔绝的乐队故事,全世界搞乐队都很难都没钱,不只是中国,换一个角度,会很有趣!
怪胎和怪胎之间才能惺惺相惜
让我本来就郁闷的心情更郁闷的一部片子。
法斯宾德和大头套掩盖了这部电影剧情的模糊,音乐的糟糕(除非你是一个自认为音乐口味很独特并且了解这种音乐的人)。它在神经病和一意孤行的脑残上的自鸣得意实在让人很难受。这是一部,除了变形金刚那样的电影之外,少见的,你光看海报和预告片就能满足所有冲动的电影……
i love u all
Sometimes when you see people you don't understand, don't start assuming that they're genius. Ils sont juste malades. Just go away
未完待叙
太文艺又平淡,音乐还不太好听对这类音乐传记片就是致命的。
我是伪文艺,sorry
最后首歌值2星
神片。。。
I don't get it, neither the music nor the plot. Boring shit. Not convincing at all. It's better to focus on Jon's failure in pursuing his dream (as what was did in Amadeus) , aka the tragic passion of ordinary people, rather than creating a '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