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制作来讲,片子拍的其实可以打80分,可是主角如此悲剧的性格让人观后觉得实在不适宜推荐。
童年母亲由于车祸离世,Luca成长成为一名深具音乐天赋,却内心充满痛苦的人,沉寂在自己痛苦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最终选择离开。
猜疑,软弱,自责充满负面的人格特质,带来的痛苦如同重重迷雾包围着他自己和亲人们,难道身历悲剧就有理由如此毁掉自己的一生吗?
不知道是天才都过于敏感,还是敏感天然是天才基因的必需品。
如果没有童年回忆中的那一段恐怕也无法理解和掌握爵士的精神。
快速与跳跃的爵士钢琴往往会让听的人得到某种平静,相悖又相契。
这是一种极致的力量,不得不叹服。
意大利风情的音乐原来会带有极强的画面感。
刺眼的太阳光、绚烂的红色、头巾和50年代流行的大墨镜都是我想要的。
那是一种致命范儿,难怪对于母亲的记忆总也挥之不去。
始终不能坦然的接受爵士乐,也不知道是有什么障碍。
需要找碟狂听来刺激一下了。
刚刚看完《piano solo》, 我一直被卢卡的忧郁气质所感染,一位天才的钢琴演奏家,一生却被年幼时母亲车祸丧生的事件所困扰,始终无法走出来,最终选择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悲剧的一生。
不知道怎么形容此时的感情,替他惋惜?
抑或抱怨他这样糟践自己的才华?
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权提他做出选择,也许这样的完结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感觉影片的画面很唯美,也带着特有的忧郁,无论是非洲海岸的自然风光,还是朴实但却能够深深感染人的演出场景,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映像。
也非常喜欢里面的配乐,虽然以前一直对jazz没什么感觉,但这次真的被卢卡的演奏所折服了,没有夸张地炫技,只是真情实感的真切流露,跳动的音阶,好像能把别人带进演奏者的内心世界。
正像卢卡自己所说:“音乐诉说灵魂的语言,文字有时会令人混淆,但音乐能飞入天堂也能坠入地狱,或在地狱边缘飘荡”谁知道结尾(就是出字幕的时候)的吉他和钢琴的合奏是叫什么名字么?
主要是想学一下其中的吉他的部分,感觉不难但是巨好听,呵呵PS:好久没写东西了,感觉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又下降了,大家凑和看吧。
(芷宁写于2008年10月8日)这部反映“20世纪最优秀爵士钢琴家”卢卡·佛洛瑞(Luca Flores)悲剧人生的意大利影片《寂寞钢琴师(Piano Solo)》,可谓近两年音乐传记片中颇入人心的一部,导演瑞卡多·米拉尼凭借此片获得意大利弗莱雅瑙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也属实至名归。
说实至名归的理由很充分:首先,影片拍摄手法细腻真诚,不刻意煽情也不矫情做作,以片段还原并解读内心的方式令所有知道或不知道卢卡·佛洛瑞的观众都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理解;再者,虽取材自两年前罗马市长Walter Veltroni为卢卡·佛洛瑞所写的传记,但影片显然对此做了有机的取舍和整合,以有限的100分钟片长,涵盖了相当丰富且重点突出的内容,既点明了卢卡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成就,也细致刻画了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令其阴郁沉默的外在有了合理的内里依托,更以或回溯倒叙或散落点击的叙述方式将卢卡童年时悲剧性的经历对其人生和心理的影响加以适度阐述,笔触轻悄而委婉,却已然触及了那个纠结而孤寂的灵魂;另外,为营造适宜的内心戏氛围,导演于场景构图和光线虚实调度等方面颇用心,对音乐与光影的结合运用,也彰显了一定的审美意向和掌控能力,也令影片呈现出符合人物气质的诗意和忧郁。
对于遭遇生死劫的儿童而言,心理疏导有多么重要,卢卡·佛洛瑞以38岁时的悬梁而去给出了残忍的回答,年幼时的他曾在非洲目睹了母亲车祸身亡,当时驾车的母亲正对后座的他微笑,没留意前方来车,卢卡和妹妹芭芭被甩出车外而幸免于难——这悲惨的一幕纠缠并影响了卢卡一生,他将母亲的死归罪于自己,且从未获得释放负荷的机会。
从片中可以看出,卢卡似乎总在不自觉地寻找一个喘息的出口,然而,彼时的父亲依旧“周游世界”,年长的哥哥姐姐被送往伦敦接受教育,小卢卡和妹妹则被送到姑姑那里(也正因这份共同经历的孤寂和无助,使得卢卡和小妹比较亲密),于是,力图“不被负面思考淹没”,又无从排解的卢卡开始专注于遗传自母亲的钢琴天赋,将所有心绪都付诸琴键和音符中。
“音乐是诉说灵魂的语言……但音乐能飞入天堂也能坠入地狱,或在地狱边缘飘荡……”,卢卡将痛苦寄托在爵士乐上,内心惊涛骇浪,外在却面无表情,即便接到第一次演出的邀约,同伴都已欢呼雀跃了,他依旧没有欣喜的表情,顶多微笑一下。
然而,钢琴上的成就依旧无法安抚敏感而失措的魂,卢卡还在寻找出口,并将不满宣泄在早年间不着家的父亲身上,当年母亲于深夜无眠独自弹奏时的落泪、年少时的漂泊生涯以及兄弟姊妹间只有在假日聚会才能碰面的寡淡,所有这些让卢卡对父亲充满了怨愤,只是,怨愤也不是妥当的出口,于是,无助的灵魂已然徘徊在地狱边缘了。
在刻画卢卡内心世界时,影片主要着墨于他的敏感、脆弱和感情丰富,小卢卡在非洲海边听到渔民号子时,幼小的心灵便被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向正在出海的船只……每当父亲要远行时,小卢卡总躲起来,父亲驱车路过时,他又奋力追赶,当终于目送车子合着尘土远去时,小卢卡眼中蓄泪,喃喃自语着“爸爸”……拥有这样情感的孩子却没能在遭遇致命变故时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干预,于是,成人后的卢卡(吉姆·罗斯·斯图尔特饰演)变得疏离而冷漠,将一切都包裹在压抑的心中,继而更加敏感且易猜忌,眼见女友辛西娅和男人聊天,就能引发他对女友忠诚度的猜忌,听到姐姐海蒂一句无心的话:“不要疯疯癫癫的”,他便如中弹般于家庭聚会中匆匆离开,辛西娅以“要过正常生活”为由离去,而“正常”这个词又再次刺激了卢卡……去年,吉姆·罗斯·斯图尔特以一部自导自演的《屋顶上的童年时光》带给观者美好而悠长的观影感受,这次他对卢卡这个心理复杂人物的塑造随不如前者讨巧,却也精彩,特别是对面部神情的运用,将一个抑郁钢琴手的内心纠结表现得很有层次感,如初次发病时直勾勾的眼神,如将查特·贝克的死,硬说是自己用旋律杀了他时的神经质抽动,如独自去非洲完成“疗伤之旅”,却因在故居触景生情引发悲惨回忆而恐慌,再如终于对父亲说出“我要杀死你”的偏执病态等等,特别是卢卡此生最后一次录音结束时的那个微笑,仿佛一种告别,一种解脱,一种释然,此时所配画外音恰是卢卡的遗书——“……我爱那些用最后气力,挥洒每个音符的音乐人”。
此镜头和语言让很多人潸然泪下,而片中所有有关小妹芭芭和卢卡的互动,以及芭芭对卢卡的关心和伤心,都令人动容。
作为拥有14张演奏专辑的爵士琴手,作为和查特·贝克、戴夫·荷兰、李·柯力兹、帕欧罗·佛列等爵士传奇名家比肩的音乐人,起先师从古典音乐的卢卡选择了更能表达魂灵深处寂寥的爵士乐,其演奏风格既脱胎于古典,又融合了民谣。
影片以卢卡生前最后的钢琴独奏《能飞得多远》(《How Far Can You Fly》,出自1995年的专辑《For Those I Never Knew》中的第一首)为主题曲,于每一个情感拐点处倏然而至,“能飞得多远”,是卢卡一生的疑问,此曲也是他献给既爱又恨父亲的作品,在浸满悲伤的流动音符中仿佛述说着卢卡的心路和心结,又似解读着他那孤寂而纠结的魂灵,从而令这部情感饱满又真挚深情的影片散发出一丝挥之不去的美丽哀愁。
(听Luca Flores的《How Far Can You Fly》,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23955626_d.html)
音乐,总是记录了最美的时光。
但音乐啊,哪怕再美,哪怕走到极致……却仍然不能作为人生的救赎。
人生,究竟能飞多远。?
……只在音乐的梦境中高飞,也许,只不过是原地兜圈……——妈妈,他最爱的时光,他终于还是want to back..。
PS好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681709/
看完了《寂寞钢琴师》,然后去查了Luca Flores的所有资料。
寂寞空灵的音乐,纤细敏感的心灵。
天才。
命运。
童年。
需索。
亲情。
孤独。
残酷。
宿命。
童年,有太多单纯而透明的快乐。
你给的爱太深、太甜蜜,所以我才会在长大后深深的自责。
从古典到自由的爵士,我在音乐中寻到了真爱。
只是,因为我的担心,我竟亲手葬送了它。
我后悔,但却无力挽回。
我知道我早就生病了,只是因为你的离开,使我原本脆弱的心更加支离破碎。
只是,周围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我?
没有。
我所想要的,都怕在不久的将来会突然失去。
我已经畏惧了痛苦,失去的痛苦。
所以我总是在沉默。
没有过多的言语,却有真实的需索。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最真实的。
不要只看到我眼神中的冷漠,多想想我的内心感受。
短暂的逃离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
但回家后我又一次被拉回到残酷的现实。
阳光射进瞳孔有些刺眼。
当亲情和爱情在指尖跳跃过后悄悄流走,还有什么来温暖我内心的脆弱?
手轻轻滑过钢琴的黑白键,我绝望了。
我知道你们不想看到这样的我。
这样颓废,错乱,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生活之于我,没有了任何意义。
我连说话的语气都变得如空气般轻薄。
我不想让你们继续痛苦着……有人说,天才都是寂寞的。
很不幸,我不是那个例外。
路要靠自己去走,感谢你们的关心。
我只是,再也没办法去接受。
我写的曲叫"能飞得多远".这是我一生的疑问.人生能飞得多远?
为何无法飞翔?
音乐诉说灵魂的语言.语文有时会令人混淆.但音乐能飞上天堂也能坠入地狱.或在地狱边缘飘荡.我爱那些用最后气力...挥洒每个音符的音乐人.How Far Can You Fly?
娓娓道来的柔情,像是对Luca一生的真实写照。
深邃的目光,寂寞枯竭的灵魂。
短暂如同火花般的生命。
绚烂过后默然消逝。
简单的盒带。
忧伤的曲子是我对你们炽烈深情的爱……
昏了一天爬起来,戴上耳机,就听到这首how far can you fly,来自下了没多久的《for those I never knew》第一首。
连专辑名字都像自言自语,how far can you fly,我猜Luca是有答案的,他真正想逃离的人世太大太粘,飞不出去;真正想追去的天堂又太遥远,飞不到岸。
阴阳两隔,惟有痛哭无奈、失魂落魄。
很能理解那位意大利市长的好奇。
如此内敛自省的音乐,后面该有太多故事。
看过电影,想想里面有很多Luca的恨:恨父亲的漂泊与缺席,恨哥哥姐姐的不理解,恨偶像的早逝,恨同事的不专业和猜疑,恨女友疑似的背叛,恨世人的若即若离。
到头来,是恨自己,通过对其他人的恨来躲避对自己的恨,恨自己害死了母亲。
的确很无辜,可他也从没原谅过自己。
Luca就这样自始至终在悲剧里没有走出来,或者说,他的人生也在母亲去世后结束了。
连爱情也是被动的,茫然无措,不会亲吻,悄悄起床仍是弹琴。
更像安慰,就像对他自己家人一样。
与其说他爱他们,不如说他在安慰他们自己的病好了,安慰自己,他还爱他们。
因此他敏感,暴躁。
他好不容易才说服自己,自己跟他们是紧密一起的,是相互理解的;他容不得半点怀疑和背叛的气味。
呵呵,就像他考试时弹的曲子,莫扎特,不错,好听,但总感觉缺点什么。
考官临时布置的拉赫玛尼诺夫,Luca视奏起来才挥洒出他个性的那份多愁善感和神经质,哪怕有那么一点点怪。
钢琴,是母亲跟他最紧密的联系。
他始终在继承母亲的意愿,在跟母亲对话。
母亲去了,所以他在他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只留下自己。
How far can you fly,那是自嘲,也是自决。
评分不高,也不知道是非童话结局的关系,还是Luca那不太讨好的脾气。
望他安息。
春寒料峭,长歌当哭。
当母亲由于卢卡的不断微笑而失神,车祸身亡的时刻,卢卡的泪眼中饱含着血和迷惘。
泣涕而彷徨。
卢卡的一生成就于钢琴,是钢琴让他暂时和那个认为自己害死母亲的自己告别,而达到一种逃离怅惘和寂寞的境界。
他的内心始终是孤独的,他,可以在家庭聚会上间接指责自己的父亲;他,可以因为女友辛琪亚和另一个男人交谈甚欢而不相信其肚中孩子是自己的,导致辛琪亚的逃逸和人流;他,可以因为好友的死而认为是自己用音阶杀死了他。
这部影片从亲情、爱情、友情的角度,甚好地揭示了与音乐结缘的卢卡如何一步步滑向沉沦,万劫不复。
音乐人是孤独的,因为爵士而自由,可音乐付出的代价却是切实存在的清寂和薄凉。
他的内心无所依托,是以在音乐的羽裳中绽放自己超凡脱俗的艺术家天才,他的内心钩戈始终与母亲的微笑和允诺相伴连。
他没有将自己的才华束之高阁,而是以生命的薄凉渐渐稀释才华,让夜月不再怀疑自己的寻道心灵。
他曾经数度试图自杀。
第一次是在妹妹芭芭家,他将木板隔挡在房间门口,自己看着川流不息的道路,试图轻身一跃解决自己无法排斥孤独和心碎的生命。
幸好芭芭及时通知了辛琪亚;第二次是卢卡以刀片划开自己的手背,鲜血汩汩流出夺人心魄;最后一次是他选择悬梁结束自己的性命。
生命,原本不过是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有些人在束缚之中消磨了意志,有些人抑制不住与生俱来的悔和憾,只能由着大化的岑寂而杳杳归去。
卢卡的生命伊始就充满了疮疤和伤痛,结痂之后,心灵的沉重和悲痛还会以不同的形式提示他的残缺和价值领域的疏失。
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浮屠的冷漠的盛世不会给他活在人间的理由。
有些天才的人格疏失却是天赋的,也是成就他们性命之情的必然条件。
即便梅兰之品,也要在翻覆和哀愁中刻写自己的绝命篇章。
他的内心浸润着悲凉愁绪,这种悲凉值得人道的悲悯同情,而他的写意——化非洲的独特文化为心灵之翼,和意大利城池的素性绝世之调相互融合的钢琴生命体验,也给他带来蜚声海内外的国际声誉。
我不愿意说他最后的下场是失败的,只能说个人有个人的品相和命数,卢卡之呜呼哀哉在于其独特心灵史的悲伤,这份悲伤影响了他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也许他的女友辛琪亚不能真正理解慰藉这一颗残缺的艺术心灵,只能够以正常人的面相梳理人生面临的窘境和轻狂。
卢卡最后的人道毁灭是一场劫难,也是他同宇宙结缘结仇的造化,他的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的丰厚和美好都将镌刻在每一个观者的心间。
卢卡不是钢琴家。
钢琴只是他的手,他的嘴,他的深情注视着你的眼睛。
他一生渴望的是亲情和爱情,渴望的是友情。
不是钢琴。
他会给你一个孤独的背影,他注定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钢琴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影片,直至看完,才发现钢琴这种乐器,音色也许是距离人类的感情最远的,不管是欢快还是忧伤,都有表现力比它更适合的乐器;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影片会以钢琴为主调,表现忧伤呢?
不得其解。
这是一部关于心理疾病的影片。
从中可以发现两个主要内容:心理关怀或者治疗,不分中西,都有被忽视的阶段、时候和地区。
人的心灵都很难脆弱,儿童更是。
没有得到治疗的幼小心灵,更容易早夭;如果身体有疾病,舍弃任何局部的肢体或者部分的器官,不影响人的生活;但是,心灵的重大疾病,有时候更危险;生不如死,或者最终通向死亡。
有人爱,但没人懂
黄叶纷飞
作为传记肯定不合格,但是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你能懂我吗?
童年阴影毁一生
童年阴影
他的缠绕着困惑、耗尽着灵魂、挥洒着生命的演奏一阶阶一声声的敲击着我的内心深处。 我可能不能深刻体会他捆绑浸入生命的疼痛、困惑与孤独,但我为这样的天才爵士钢琴诗人的逝去而哭泣 为他用生命演奏的旋律而敬畏 为他用自己可能永远不能被人完全理解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而震撼与感动
童年那段很美
卢卡,在割自己左手的时候,或许是疼痛或许是孤独使他害怕地大声喊叫爸爸、妈妈。他只是一个小孩,在他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于是他选择了死亡。LA YI KA...LA YI KA...影片以这样一首歌开始,再以这样一首歌结束,伴随的是卢卡脑中一直浮现的家庭电影。他的记忆永远留在了小时候
《寂寞钢琴师》论童年阴影的后坐力有多大,感觉搞音乐的没几个正常人,剧情挺无聊的。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一个疯子钢琴家的故事。
你拥有征服世界的能力,却懦弱得无法走出自己的内心的孤独与绝望
搜了douban才知道,人家讲的是意大利语,我一直以为是法语,心里还在想,法语是多么可爱呀,法国小盆友一直是惹人爱的!(自己汗下)。貌似最近都能在对的时间看一部对的电影。音乐好的我都想飙英语了,fantastic? 所谓什么的生物最迷人~~~
空洞。画面感觉很好。电影最后有关孩子玩耍的影像很温暖。我以后要多生几个孩子,养一条狗,然后带他们一起去海边。101111孤单的光棍节
这种题材,hold不住也是正常的。。。
端坐 轻抚 弹起扼杀自我的E小调音阶~放不下最后那一幕 连音符也变得奢侈~心是孤独的猎手 射杀我所有的执念~
爱情俗套,原声5星,最后一笑让人心碎
这四颗星给的画面和音乐。影片结构实在不怎么样。
寂寞源于灵魂出窍。天才都有一样的结局。
致郁传记片。不幸的童年要靠一生来治愈,天才的艺术家大都是疯子。他用音乐来逃避和疗伤,他用音乐来告别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