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梦之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噩梦挽歌(台),迷上瘾(港),梦的挽歌

主演:艾伦·伯斯汀,杰瑞德·莱托,詹妮弗·康纳利,马龙·韦恩斯,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露易丝·拉塞尔,玛西娅·让·库尔茨,珍妮特·萨诺,苏珊妮·谢泼德,夏洛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梦之安魂曲》剧照

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7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8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9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0

《梦之安魂曲》剧情介绍

梦之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瑞(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饰)彼此相爱,梦想着开个服装店,梦想着有个美好的明天。然而他们都离不开毒品,并想着以销毒赚得第一桶金。哈瑞的母亲是个彻底的电视迷,最大的梦想是上电视,为此不顾年迈吞食减肥药。由于药品里的毒品成分,她渐渐上了瘾。哈瑞的朋友狄龙(马龙·韦恩斯 Marlon Wayans 饰)同样是个瘾君子,为了挣大钱加入了黑社会。为了梦想,他们努力着,却一步步深陷毒品难以自拔。 哈瑞的胳膊因注射毒品感染而被割去;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肉体和自尊;哈瑞的母亲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受尽折磨;狄龙锒铛入狱。当视线变得模糊,梦在遥远处呼唤,迷失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安抚自己的灵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海底世界3D没人愿意照顾她?危机航线无辜者火线追凶之惊魂宴决不放弃机甲少女FrameArmsGirl金玉瑶抗倭侠侣第二季逃离改造营一日情人邪恶之屋老大喋血双雄灰色女士标准之外超感神探第七季西门无恨银魂三叶篇生死博弈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无惧神明胭脂错换屋假期青蛙死亡约定2凰宅古琴暗影猎人第三季胜利的法庭式光环:夜幕

《梦之安魂曲》长篇影评

 1 ) 夏去冬来,谁能在梦中安睡?

四年前在一个剪辑里听到了《Requiem for a Dream》,一直太喜欢这首歌带给我的感觉。

当时一查电影,竟然发现是“十大禁片”种种,于是一直没看。

那天偶然又听到这首曲子,突然就想把电影找出来看。

太绝望,但也太让人着迷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部电影可以带给人这么强烈的生理上的直观感受。

那是一种生理上的,很冷,一种从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刺骨寒意。

最后二十分钟我穿起了外套来哆嗦着继续看。

出字幕的方式以及拟音黑色的底子由上而下划入画中,顺带着闸刀的声音,像是断头台上放下的大砍刀。

暗示着结局的必然覆灭“Summer”到第二年“Fall”再到“Winter”唯独少了春天。

吃减肥药和毒品的时候,声音是气枪声。

莎拉与红色

莎拉穿着红裙子母亲莎拉无疑是片中变化最彻底也最疯狂的人。

她从一个普通的,会和老太太们一起晒太阳看电视的婆婆变成了一个为了把自己塞进红裙子里的疯子。

红裙子是莎拉在儿子哈瑞的高中毕业上穿的,她几次提及这个信息说明了这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不过,只有对现实状况不满,同时对未来又没有希望的人才会长久沉湎于过去。

这红裙子就是她往昔生活的象征,是她受到丈夫的爱慕的资本,是她可以和朋友们炫耀的谈资。

可也正是为了挤进这件红裙子,她磨没了自己的神智,磨没了自己的未来。

而红头发则是她的一个意外。

原本想染红色却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橘色,正如她的生活,卡在尴尬的地方,看上去并不缺少朋友却又孤独,沉迷电视渴望上节目却又不得。

而这个头发在她进入迷幻和想象空间时则又会变成红色,接近鲜血一般的鲜艳。

莎拉的冰箱

注意后景冰箱上的照片冰箱是莎拉的第一个幻象。

她还没有接触到减肥药,饥饿使她感受到冰箱内的食物在向她呼唤,但看到冰箱外儿子的照片时,理智又让她停了下来。

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的莎拉虽有欲念,但仍然被理智或者说教化过的有情感的精神所控制住了。

不过,在她拿到减肥药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毫不犹豫地开冰箱吃东西,这时她已经完全忽略了情感或者别的什么精神束缚,可以说是她的欲望尤其是生理欲望占了上风。

这也是她的身体需求一步步蚕食精神需求的开始。

而后面导致她崩溃的也是冰箱张开血盆大口朝她奔来。

莎拉与电视莎拉在电影的一开头便是深度的电视迷。

她不止一次地赎过电视,同时将那个电视节目看做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

是这个电视节目让她沉迷,让她获得希望,让她想起红裙让她走入绝境。

电视就是禁果,是一个诱因。

电视节目中重复单调的,疑似传销洗脑式的言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更显空洞讽刺。

最有意思的是在莎拉的想象中,自己在电视节目中靓丽登场后,竟因主持人和另一个“自己”穿越来到家里时,发现自己简陋破旧的家而羞窘不堪。

我们可以发现她对自己的现状已经不仅仅是“不满”了,而是“自卑”。

莎拉与哈瑞两人简单粗暴的对话,哈瑞不常回家等信息就可以看出母子关系并不好。

但在这个家庭中父亲的缺位造成了极大影响,然而母亲并未占主导,反而是儿子主导关系。

二人促膝谈话的那段戏太感人了。

玛丽安与合照

哈瑞玛丽安两个人彼此相爱这一点我看来是肯定的。

不过在毒瘾面前,在现实面前,二人都选择了屈服苟且。

最嘲讽的是,两人最美好人生最得意时拍下的合照背后,随意地记着金主爸爸的电话,象征着对权利的屈服。

入睡的姿势

片尾最后四人在不同空间入睡周围人的冷漠片里的群戏我也非常非常喜欢。

医院里的护工喂食东西时不带情感直接强塞进莎拉嘴里,同时聊着荤段子和赌桌上的笑话;狱监的生活单调无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审问,把自己的压力释放在犯人身上;老太太们每天在门口晒着日光浴,喜欢听着八卦,日子很闲适,却没有几个人在意莎拉的精神状况……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甚至比歇斯底里的瘾君子们更让人害怕。

这个社会像是磕了药,变形了,扭曲了,这个社会的毒瘾比个体还要大。

电影中的核心矛盾冲突个人认为是精神追求与肉体欲望的冲突。

毒品,性,犯罪,样貌美丽,其实都是欲望的表现。

电影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聚齐了亲情,爱情与友情;同时都有梦想,希望与憧憬。

可他们无一例外地走向了灭亡。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于生理的欲望远大过了精神上的追求。

剩下的太多,不再一一说了。

总而言之,《梦之安魂曲》真的是一部我太喜欢也太有感受的电影了。

凌厉的剪辑,非正常的拍摄方式,成熟到惊叹的蒙太奇,对于节奏的把控,多线叙事的高超能力都让人惊叹佩服。

虽然很痛苦,但我想这部电影我还是会一看再看。

因为这部电影和它所表达的东西一样,真的太让人上瘾了。

 2 ) 小人物的生活姿态

人生,只是无数的姿势而已。

爱恨情仇,聚散沉沦,悲欢离合等等都列于其中。

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拼命挣扎,还有的随遇而安。

但当这些所有一切都分崩离析了,建立之后到消亡这个过程里面,倘若给予的压力太多到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身处其中的人或许便会回归到一切宛如初见的状态。

犹如在母亲的子宫当中,无助而脆弱地蜷缩成为弓的形状,是安抚自己的有效姿势。

亦能够感觉到一些虚构出来的却是主观存在的温度。

但同时,泄露出来的秘密却不仅仅是安全感的缺失。

或许电影所使用的多种蒙太奇方式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迷茫的主题:高速剪切、局部放大、镜头的特殊视角处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而前方,究竟将要带领着身处其中的人们去到何处?

线索一:电视。

Harry的母亲Sara是电视迷,这一身份折射出她的背景:未曾受过教育,孤苦无依的老年妇女,深度渴望家人的关爱和陪伴,以及节食减肥的困难——看电视成性的人,特别是女性,总是会喜欢随手放一些零食的。

而片头Harry与朋友拉着旧电视穿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更是预示了电视这一物事在电影当中的重要性。

同时,所有情节展开都与电视有关。

Sara因收到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秀上镜的邀请而立志减肥,以便于穿下当年出席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穿的被故世的丈夫盛赞的红色礼服。

整个故事也是由此而铺开。

线索二:原声。

当Harry与朋友拉着破旧的电视走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影片当中重复了多次的主题音乐也随之播放出来。

由轻到重,由缓至急。

在片中多次出现情节转折的时候,Harry的毒品生意受挫,流亡,Sara出现幻觉,入精神科治疗等处都配合了同样的鬼气森森的音乐。

似乎,预示着四个主人公将要来临的前进轨迹。

线索三:颜色。

Sara最钟爱的也是最最风光的红色,头发向往的也是曾经的眩目红,但是事与愿违,邻居为她在家DIY染发却变成了橙色,偏差只有那么一点点,看来却显得有些滑稽和诡异。

Harry的梦中Marylin的完美形象同样也是一袭红色短礼服,或许是对于他高中时代母亲形象的怀念,或许只是为了表现那些未能说出口的对Sara的爱。

但我不得不说Jennifer Connelly真的适合偏向烟熏的妆容以及黑色为主的服饰,与她自身气质相当吻合,也向来对J.C.的印象都是扮演着这样一些为生活所苦的角色,看到她的黑发及浓重的黑色眉毛就不由得将思想演变得哥特。

同时情人Harry也是一头浓重的黑发,相信阿罗诺夫斯基在选角上面也是下足了工夫的。

线索三:季节变换。

不知道英文当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谚语: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但这次阿罗诺夫斯基玩了一次大颠覆。

影片从夏天开始看到希望,秋天加剧痛楚,冬天变本加厉直到最后的二十分钟的不可承受,却始终不见遥遥不到姗姗不来的春天。

线索四:床与蜷缩,安眠(或许吧……)结尾处四名主人公在饱受了身体以及精神摧残之后,躺在床上的姿势都是向左侧卧,蜷缩成为一张弓的形状。

抱紧自己,才能够感受到那么一些虚妄的温暖。

……个人更偏好于《梦之安魂曲》的翻译名字,透露出来的是迷茫之余希望的味道,即便整个影片展现出来的是完全的黑暗,即便Sara在入精神科肯定无法再上镜会抱持终身的遗憾,即便Harry到医院诊治吸毒化脓的手臂之后被抓入狱而截肢,即便Tylon同样入狱服刑辛苦劳作,即便Marilyn迫于情势到毒贩的派对上遭受摧残而换得一些必要的钱……但是我看到他们之间依旧相互惦念,纵使在遭遇了这所有之后,依然相爱。

只是,缺乏一个明确的表达出口吧。

但人生尚未完结,冬天过去依旧会有春天来到的。

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一如水冲不淡的亲情,相互扶持的友谊,相互理解的爱情。

所以纵使在看到美国地下评论说该片具备一些反社会和反映当下贫富差距等等社会问题的表现过于尖锐的时候(不论它的政治因素,但或许也存在未获奖的原因在里面。

),我依然愿意相信阿罗诺夫斯基抱持的依然是关于人性关于种种感情的温暖,这些,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

或许Harry赚大钱让母亲生活无虞的希望事与愿违,或许Tylon因为母亲故世而再无法弥补一些缺失,或许Marylin的毒瘾终将爆发,或许Sara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能够互相扶持着行走小人物的生活轨迹,也便是好的吧。

在我看来,真正冷血的电影反而是因外界环境而造成彼此互相怀疑,互相折磨到感情不再的那类东西呢。

 3 ) 梦之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

很少会有电影真实地让我产生生理上的不适。

哈内克用简单的主题简单的画面做到了。

观影过程中,我几度坚持不下去,胃里翻滚着东西,几乎要呕出来。

我很想谈谈“瘾”这个东西。

无论是requirement 还是满足感 还是成就感 还是瘾,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的内核在其中暗涌,支配着我们躁动的心。

我很难讲,如果脱离世俗标准,瘾和成就感是否会殊途同归。

当然这种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他们都是世俗社会的产物,世俗规则是支撑起世俗社会的骨架。

我们无法剥离了骨架去谈稀烂的肉。

那不见得有意义,但是一定没什么结果。

话题拉近一点来谈。

看一看我们触手可及的支配我们生活的事物。

比如我现在敲击的电脑,比如我触手可及的电话,比如我赖以为生的网络。

我想,有一些时刻,我们一定都不算陌生。

比如百分之十的电量,比如不合适的充电口,比如忽快忽慢的网络,比如电梯间失去信号的几秒。

再比如剩余百分之二的一瞬间抓到了充电器,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满格的信号,缓冲的圆圈消失的一秒。

很难讲我们不是addict.我知道这个话题老生常谈。

但是在电影缓冲的那一秒,我下意识抓起手机,看见屏幕提示“您今天使用时间达到限值”。

I was totally shocked.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连一秒钟都等待不了,即使一秒钟,我也要抓起来没有使用权限的手机。

屏幕上“健康使用手机”几个大字使我震撼。

即使在近视度数飙升,无数次提醒自己注意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前提下,我依然无法控制自己。

有时候,精神空虚,读不进去书,听不进去课,就躺在床上刷着社交软件。

说真的,都是了无新意的旧东西,无非是点进去看不了几秒又退出来。

可是我放不下手机。

放不下iPad。

放不下笔记本。

直到眼睛酸痛,我会停止几十秒,揉揉太阳穴,睁开眼睛,点亮手机,go on.我该死地对电子产品着迷。

换了新手机新电脑还想换新的iPad。

结果就是我耗费在电子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无法自拔。

即使现在的这一秒,仍然是。

I am totally addict.除了自我责怪和忏悔,还想聊点别的。

就是影片所展现出来的 瘾 的背后成因。

这点很打动我,也震撼我。

片名requiem for a dream 直接揭示了addiction的背后原因——dream. Sara 梦想上电视,那是她枯燥单调乏味生活的唯一希望。

她开始变得有期望有活力有追求,可是当能力与欲望无法匹配,她开始寻求捷径,她开始贪婪,开始失控,开始堕落到深渊中去。

即使堕落到深渊底层,即使被迫接受电击治疗,即使最终所有的幻觉依然,始终没变的是她对儿子对丈夫对生活的爱。

addiction源于greed,可是探求到底,greed源于love,love for life. 多么荒谬,最终殊途同归。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Harry 和Marion 是如何开始接触毒品的。

无论是HarryMarion 还是Tyrone,他们与传统瘾君子的形象大有不同。

用卖毒品第一桶金给妈妈买礼物,用全部赎金帮兄弟,渴望实现服装设计梦想,冒着被警察抓的风险送兄弟去医院,即使在监狱里仍然第一个想着帮兄弟。

可惜基调错了,一切皆空。

促使他们走向这条一错再错的道路的,也是dream,更确切一点说,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更细节一些,也是希望吃得饱穿得暖 爱的人在身边 有能力去感恩与回报。

可是不是所有的美好愿景带来的crush都会让我们走上更好的道路。

生活处处都有瘾所埋下的炸弹,有时候它们伪装的如Dream一般。

谨慎谨慎。

 4 ) 前24分钟,大厦将倾。

《梦之安魂曲》影评——前24分钟,大厦将倾。

影片开头,电视机里出现一档早古风格的节目,主持人在屏幕里说着“别吃红肉,别再吃糖……”各种各样的生活圣经,偶有现场幸运观众上台,接受台下不幸运观众的顶礼膜拜。

男主想把电视机换成毒资。

“你知道我们几个小时内就能把它要回来。

”“如果有,那也没关系。

”这能看出来他母亲对她儿子的“事业”是默许的,同时也对儿子溺爱,一个人躲在门后自我安慰“如果有,那也没关系。

”表明他已经对自己孤独的生活不再抗争,这也说清了她为什么对那个上电视的机会那么渴求。

进入“summer”一切还是快乐无害的阶段。

男主和他的兄弟卖了电视机,就开始享受在电影里5:47到5:54那艺术般的七秒钟。

开袋、细胞、火机、沸腾、注射器、瞳孔、嘴唇、酒精、棉花、血管,最后以放大的瞳孔和放肆的笑声结束。

这种拍摄方式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毒品电影的表现方式。

接下来是多个重要的镜头:在快餐店,二人初步想出了赚钱的计划。

从之后能看出来,男主和他的哥们都想为了自己的未来赚上一笔,尤其是黑人哥们,他一直想实现他对他母亲的承诺。

这时警察坐在旁边,男主去戏弄警察。

这份幻想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可能是毒品的作用,也可能是他们即将开始的生活的缩影。

镜头转到男主和他的爱人,两个人一起干坏事,一起睡,一起聊今后的生机。

当镜头转到两人确定服装店的打算时,配乐突然诡异。

你们是否也有这种感受:两个人最美好的时候仅仅停留在作为相互的玩伴,即使是很简单的玩伴,打打字,听着相互推荐的音乐那么简单,但一旦为了今后考虑,仅仅是一个念头也代表了你冲破了那堵墙,你就拉着你的那个人的手一起走进了泥潭。

男主和女友确定了开服装店的计划,配乐也就开始诡异了。

这个躺在一起的镜头合成特别好。

显得两个人心离得特别近。

镜头转到男主母亲拿起了上电视的电话,从母亲拿出的照片推测他多金的父亲老牛吃嫩草,从他多金的父亲花白的头发和浮肿的脸能看出他父亲大约是正常死亡。

他母亲可能是个傍大款的人,这种人爱美,你们懂吧。

为了重温过去,为了享受邻居带给她的虚荣,更为了孤独的生活能过去,坚持不了食物减肥的她决定去药物减肥。

其中有个场景她翻开减肥书,平静健康的减肥书,突然闪出的no显得那么惊悚。

这不是文艺片,这是clut。

男主母亲被邻居簇拥着向信箱走去,去回复谎言,屏幕一片空白,至此,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缘故开始让毒品去影响自己的生活。

整个影片都是几个人的场景来回切换,就是想给我们展现完全不同又存在交汇的人生。

这篇报告的目的是想说并不是每个人的成瘾并不是全因为乐趣,可能更因为痛苦无助的生活。

 5 ) 迷上瘾

想不到有天我会在Netflix上看到当年的十大禁片之一《迷上瘾》(Requiem of dream,梦之安魂曲)。

这部电影完全可以作为禁毒宣传片给青少年看。

不知为何上了禁片名单。

和这部电影相比,另外九部禁片充满了暴力,色情和血腥恶心的场面(但二十年前我都看了)。

澳洲没有勒戒制度,不但没有勒戒制像我州(维多利亚)墨尔本还在交通方便的Richmond修了吸毒中心,让吸毒者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吸毒中心,放心的,安全的享用自己买的毒品(进门时检查一下不要过量,过量会吸死),虽然我看过这个吸毒中心建立时大量的争议,但我不理解这种安排,因为简直像是变相鼓励吸毒了。

政府给出的原因是:你总不想看到吸毒者倒在大街上或者你家门口吧,所以我们建立了这个中心。

我当然不想看到吸毒者倒在街上死去,但这么做是不是本末倒置呢?

有次和一个朋友就这件事争的面红耳赤,朋友认为吸毒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吸死拉倒,人民有吸死的自由。

这样的争论不会有结果,因为在我看来,吸毒的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更谈不上所谓的“自由选择”,这是最悲哀的事,沾染之后其实是被毒品控制的人生,而和自由意志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如果说选择开始吸毒是“自由意志”,尚可争论一下,一个人懵懂未明毒瘾之害时做出的选择,而为这选择所付的代价未免太大。

老实说,如果医学足够发达可以用《发条橙》里那种切除某部分脑部记忆的方法帮人戒毒,也是伟大贡献。

只是现在还做不到。

我曾是个烟民,最多时一天抽两包,后来到香港因为烟贵,抽烟太不方便戒了,到澳洲烟更是贵上天际,更加抽不起了,但我戒烟了吗?

我不觉得,我曾多次梦见抽烟,而且每当我到烟草便宜的地方(例如中国,日本)都会继续抽烟。

我的意志可以帮助我考十几次PTE直到考出满分,但帮不了我戒烟,遑论硬性毒品。

虽然这是我的个人之见。

但我从没听说过戒毒成功的案例,少量的“成功”是因为到一个再也接触不到毒品的环境,远离了诱惑。

《迷上瘾》比较有意思的是把电视也比作毒品,想想的确如此,毒品是什么呢?

是那些可以填补你灵魂空白的东西,人的精神获得愉悦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毒品和电视(如今是网络)都可以在短时间里让你飘飘欲仙获得巨大愉悦或者刺激,而且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躺平就可以了。

哈利的妈妈老年丧偶,孩子也搬出去住并且不靠谱,她只有坐在电视前打发每天的时光,电视台邀请她上电视的电话成了她活着的最大目标,因此不惜服药减肥使自己回到年轻时的身材,穿上她珍爱的红裙。

最后她因为服药过量而精神失常,一次次看到自己上了电视,讲出调皮幽默又得体大方的笑话。

感谢自己死去的老公,感谢自己体贴的儿子。

这是她生命的幻象,灵魂上等待填补的黑洞。

电视这个毒品给了她这一切。

哈利不光吸毒,甚至幻想着可以通过贩毒发财,赚上一笔去实现自己和女友的事业,去孝敬多年失望的妈妈。

他的搭档亦如是,众所周知这是一条不归路,最后哈利注射毒品太多而导致胳膊坏死截肢,他的搭档锒铛入狱,女友则沦落到为了毒品出卖肉体。

影片最后的镜头,哈利的母亲,哈利,哈利的搭档,哈利的女友,每个“迷上瘾”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身体蜷缩起来,像重回到母体中一样。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们还会这么选择吗?

这部电影的配乐和剪辑独具一格,尤其是女主竟是哈佛才女詹妮弗康纳利出演。

我看着面熟但没认出来,这是对一个演员演技的最高赞美。

 6 ) Requiem for a Dream

一个混沌的星期六,一楼潮湿的水汽让整个世界都变的迷幻起来.整个春天总是很迷幻的,于是所有人在这迷幻的季节全都找不着北.寝室的高人同学丢了他唯一一双运动鞋,石头丢了他4天前曾丢过一次的单车,4个人神经质点灯打牌到凌晨4点,还有一个抽着我的红双喜在独自黯然神伤,据说是在等待一个女孩两天之后的答复昨晚躺在床上,翻着手机通讯录,想起了很多人的脸,以及一些以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与梦想有关的东西.其实每每想到这个东西我都会无法避免的感伤起来,虽然我曾那么多次努力想挺起胸膛让自己看起来像长大的样子.可是梦想这个神奇的东西始终是我丢不掉的玩具始终是我丢掉也会想着要找回来的.虽然我知道,我已经离它越来越远一个存在电脑里很久的电影,一个看过后让我无比震撼脸上却没有半点表情的电影,因为关乎梦想和生活,只能是内心的事情这里是美国,却不是梦的天堂.而子民都是怀有梦想的.年轻的夏利是个吸毒者,他为了吸毒不停的卖母亲的电视机;莎拉是个贪吃的超级电视迷,她不停的赎回被儿子偷走的电视机。

本来日子可以在毒品,性交,电视机,巧克力和日光浴中平淡地进行下去,可是那年夏天生活给了他们新的梦想,夏利和黑人好友泰伦想要靠贩毒来赚钱,莎拉被电话告知可以上电视.莎拉为了让自己上电视时穿上自己年轻时候的红裙子开始减肥.节食失败后,不知内情的莎拉开始服用一个混蛋医生开的兴奋剂和安眠药减肥......到了白雪飘飞的冬天,已经被兴奋剂弄的精神失常的莎拉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红裙子,夏利因注射毒品感染导致一条手臂腐烂最终失去了胳膊,
泰伦被送进了监狱,夏利的女友玛立安为了得到毒品而沦为别人的性奴其实我很想套用一句话说,如果这世上还有一个天才,请叫他达伦·阿罗诺夫斯盖。

身为作家和导演的他,不动声色的讲述了一个心碎的故事,与梦想有关,却残酷的让人看不到半点的希望其实影片中存在着很多看似美好的东西,爱情,亲情,友情......可惜都与药品有关.最重要地便是希望,一个孤零的老人,丈夫去世,儿子不在身边,唯一活下去的动力就是穿上那件红裙重现自己的青春美丽。

夏利的梦想是让自己富有,满足自己,和母亲还有玛丽安无忧地生活。

玛丽安希望自己能成为服装设计师。

泰伦的梦想更简单,就是当一个妈妈的好儿子。

梦想在热烈的夏天滋生,那时候的人们,有着火热的信心,美好的躯体和不灭的激情。

但是梦想在秋天消失的太快,当梦想的依附物毒品出现问题的时候。

所有人的面孔,在夏天还是那样的鲜活,在秋天便已经枯槁,就像天空中瞬间绽放的烟火。

夏利和泰伦回忆起不久前略为宽裕的日子时说,就像过了千多年了冬天所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玩物,莎拉被送进疯人院任人摆弄,断臂的夏利只能在医院里大声哭泣,泰伦在监狱里回忆妈妈的脸,玛丽安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只能在对毒品的渴望中偷生。

阿罗诺夫斯盖用堪称经典的蒙太奇手法,鬼魅的音乐和光线让所有观众在沉默的外表下颤栗,连叹一声命运无奈的气力都没有。

当最后4个人用同一个姿势睡去的时候,令人感到的并不是黑夜总会过去的希望,而是梦想安息的悲剧。

早已说过阿罗诺夫斯盖残忍地不留一丝余地明天是什么?

明天生活仍将如此继续下去。

而梦想已死,后会无期

 7 ) 一場夢的體驗

《Requiem for a Dream》這部電影是根據Hubert Selby, Jr. 在1978年寫的同名小說Requiem for a Dream改編成電影。

導演簡介:Darren Aronofsky出生于1969年2月12日,在布魯克林,紐約。

长大, Darren總是藝術性的: 他愛經典電影,并且,作為少年,他甚而花费了做街道畫藝術的时间。

在高中以後, Darren去哈佛大学學習影片(居住行動和動畫)。

他在完成他的資深主题片以后贏取了數影片獎, 「超級市場打掃」,继续成為一位全國學生学院奖決賽選手。

他在1991年畢業了與榮譽,以后上AFI音樂學院,但是第一年之后就被學生抗議而被學校開除了。

Darren Aronofsky影片里常出現的電影手法:- 频繁地使用叫作節律唱誦的音樂蒙太奇的一個技術,是在與伴隨音响效果的快速行動或行動顯示的序列圖像,通常顯示模仿有些行動,例如服药。

-fade out白色,在故事的一個斷裂或者行動的在故事的结尾或部分。

- 對象的聲音用途,聲音與畫面上不一樣的鏈接- 為電影配樂使用串儀器和techno敲打組合對他的影片。

- 對Snorricam (被裝配给演員身體)的照相機設備的用途。

- 和Clint Mansell合作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在這部片子里面使用了很多fast cutting,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剪接手法是Hip-Hop montage。

Hip-hop Montage 是指在一部片子里面,使用超過千多次以上的剪接而形成,而且需要配合音響效果。

這部片子最常出現的Hip-Hop montage就是吸毒的過程,整部影片没有任何吸毒的特寫,包括大麻在片中的出現,也采用快進、快切,瞬間完成它的結果,忽略一切過程。

没有写真的吸毒鏡頭,不斷重復熟悉的音效,在加上剪接一组流畅的畫面:針管,泡沫,打火機,放大的瞳孔體現一種快感和奇幻的感覺。

片子的一開始就是媽媽Sarah和兒子harry的分割畫面,媽媽在房間里面逃避兒子,harry在門外說服媽媽,讓他去套買電視。

一間小小的家,導演選用了分割兩母子的鏡頭,明明只是隔著一道門,但是在畫面上看來,兩人的關系卻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基本上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一開始就使用剪接手法分割畫面讓我們知道了兩母子之間的關系與代溝。

而電視機卻要用鎖頭鎖住,媽媽解釋是為了不要被小偷偷走,其實最主要的因素是媽媽對電視的迷戀。

而電視也是影片之后會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與毒品有著密切的關系。

字幕的出現選用了監獄的音效,與字幕從天而降形成前后的對比,仿佛一開始就預告了這部片子的調性,不能超過限制。

九個中年婦人在太陽底下曬太陽,看著harry把電視機推走。

周遭鄰居的習慣性動作,時間到了在太陽底下曬太陽,也在說明了每個人每個地區都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存在。

習慣,我覺得是這部影片的主題。

Summer的字幕再次的從天而降,監獄音效再次出現,Hip-Hop montage出現在harry和Tyrone兩個人的吸毒過程當中。

Summer 另一個意思是全盛期,也是這四個主角四段旅程的開始,毒品的全盛期。

嘴巴撕開毒品,細胞興奮變大,打火機燃燒枕頭,試管里的水沸騰,瞳孔放大,嘴巴撕開毒品,毒品丟進瓶子,瓶子里的水蒸發,針筒里的液體流出,細胞興奮變快,瞳孔放大,短短的幾秒里,就出現了這么多的鏡頭,有一連串順暢的剪接與音效,組成順暢的畫面連接。

沒有任何一個harry或tyrone吸毒的鏡頭,也讓觀眾了解了吸毒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內在興奮(細胞反應)與外在興奮(瞳孔放大)。

也許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也想告訴你,這個過程很短,與人生一樣,短到沒有時間去品嘗的。

Sarah贖回自己的電視,也從中對老板透露了自己對兒子的寵愛,放任兒子,使兩代之間的關系變遭。

Sarah開始坐在電視機前面,鎖鎖頭,拿遙控器,按按鈕。

這三個鏡頭,也是快速剪接達成,但是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出現,Sarah開電視的音效與harry吸毒的音效是一模一樣的。

Sarah開始迷戀電視吃巧克力,喜歡吃甜食,也導致了Sarah最后將會走上的道路。

本片的另一個女主角出現了,Marion和harry一起走上天臺,把不被允許進入的門給破壞,顯示了這個時代是混亂的一代,不僅僅只有年老的老人家在社會邊緣不被關懷,年輕人在此片當中也是有著一樣的處境。

兩個人在天臺上折紙飛機往外丟,一邊討論Marion父母的事情,與許多年輕人一樣抱著想飛的心態,想要逃脫受捆綁的困境。

同時平行交代sarah接到電視臺打來的電話,她興奮的想要上她夢寐以求的電視節目,而且還選了當初參加兒子畢業典禮的紅色禮服,只可惜身體胖了沒辦法穿下,唯有接受鄰居的建議開始減肥,并去染了一頭紅發(雖然是橘色),開始了原本不屬于中年婦人人生計劃的第一步。

再次出現的Hip-Hop montage,harry,tyrone和marion三個人吃毒品藥丸的快速剪接,然后快動作顯示他們的精力旺盛,并也開始計劃了他們人生中不屬于他們的第一步。

之后出現了分割畫面,harry和marion兩個人躺在沙發上親熱,這次沒有隔著任何的阻礙物,整部電影男女主角最親密的一場戲,但是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卻使用了分割畫面,明明是很靠近,但是卻很遙不可及。

雖然臺詞甜蜜肉麻,但是日后他們兩個人卻會各分東西的,有如畫面上的分割把兩人切開。

Sarah之后出現的指定動作,看信箱,拿遙控器,按按鈕,電視機畫面打開,所有的音效,完完全全的和harry吸毒的過程音效是一樣的。

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在這方面使用hip-hop montage除了在剪接上處理之外,在音效上也出現了習慣性的重復。

無形中給了觀眾深刻的印象,看電視=吸毒(一種癮)。

第三次的分割畫面,sarah與冰箱,sarah正在遵守減肥書上的不吃肉與不吃糖的減肥要則,但是鏡頭慢慢的往前移靠近sarah的眼睛和冰箱的開關把手,形成兩個大特寫,仿佛就是告訴sarah你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冰箱里的食物了。

這次的分割畫面與前兩次的分割畫面不一樣,前兩次有隔離的效果,但是這次卻企圖接近。

再加上音效里頭的時間一分一秒的走動與冰箱的低頻,其實就是在誘導這sarah,看看他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忽視冰箱里面裝滿食物的存在。

在這一次當中,sarah戰勝了誘惑,她選擇與外面的一群鄰居坐在一起曬太陽,再次的習慣性習慣。

其實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使用了兩次警惕sarah想要減肥的念頭,但是結果還是無奈的改變不了任何事實。

一開始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用了montage強調減肥不能接觸的食物,但是卻不是拍攝食物,而是文字,no breakfast, sugar, no, sugar一直不斷的重復。

強調了文字其實更冷漠,要sarah堅決的拒絕食物。

另一個是電視不斷出現拒絕吃肉(red meat)的畫面,紅色就是sarah想要穿著的衣服顏色,而肉就是sarah想要減肥,想要甩掉的東西。

此外另一項導演很用心安排的就是sugar這個文字,在英文字典里面,sugar這詞除了是糖意外,他的另一個意思是毒品。

其實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一開始就用文字阻止sarah接觸毒品,但是最后女人還是敵不過愛美的天性與誘惑。

Sarah收到信件,很緊張的填表格,寄信這一段與Tyrone在外頭交易毒品使用了平行剪接,sarah興奮的寄信,Tyrone開心的從交易中賺取了很多的金錢,兩人都是開心的,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Tyrone這一段的毒品交易,沒有任何的第二個人出現,只有Tyrone一人,片段鏡頭全部采用特寫,音效,快速剪接。

而且音效很有意思,收錢的時候可以聽到cashier的收錢聲音,交易當中會聽到警車的警鈴聲音,而且有美鈔的特寫,華盛頓的人頭,詭異笑聲作為音效。

里面都是不符合的聲音,但是卻簡易明白,規律性收銀機的聲音,每天都重復使用,每天都會有交易;警鈴表示交易的危險性;美鈔華盛頓的詭異笑聲,聽起來特別顯耳,很低賤的感覺,諷刺美國人自以為是,玩弄世界,把世事什么都當作不足為奇。

這一段再次使用了片頭的電音配樂,強烈的電音配樂,聽起來極不舒服的,但錯交的弦樂與電子樂營造了力量十足的氣場,一步步鼓動著情節,使觀眾無法不跟隨其節拍與畫面上對應的畫面,來不及分析任何的東西,只能全盤皆收,在精神上沒有任何的退路。

無可否認這也是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厲害與值得欽佩的地方。

配樂進行到越尾端,影片剪接的速度越快,素材越多,開始出現了電視廣告拒絕sugar,不要任何的糖(毒品)出現。

Sarah卻開始幻想自己身處在很多食物,而且幻想的情景持續到sarah睡覺的時刻。

最后sarah無法入睡,終于壓抑不住,打電話去求救鄰居,她再也無法繼續沒有美食的日子。

裏頭出現了親情戯,兒子harry回去家裏找媽媽sarah,打算送媽媽一份禮物,而在另一個時候平行間接tyrone回憶起和他媽媽小時候的畫面,媽媽告訴他一個道理:“以後要做大事,一定要愛媽媽。

”harry的媽媽是存在的,而tyrone的媽媽卻只是以一種回憶的方式出現。

裏頭都想詳述最簡單的一件事情,母親的愛,可惜毒品卻使這三人懞上了理性,連最靠近自己,金錢買不到的親情都可以丟棄。

而之後的剪接更是將harry和sarah一起吸毒的畫面剪接在一起;而tyrone則繼續和女朋友做愛,但是音效是小朋友在玩樂的音效;親情,卻是以如此的方式來靠近雙方。

Fall,秋天來臨,但另一個意思是墮落,四個主角墮落的開始。

Tyrone在其中一次交易被警察抓了。

在tyrone逃跑的時候,使用了snorricam, 把攝影機架在tyrone身上,一個很特別的攝影技術,演員一直保持著同樣的鏡位,借由他的跑動使後面的背景不斷改變,演員固定的被誆在這個鏡位,意味著無論他怎麽逃都無法逃離所面對的困境。

Tyrone被抓進牢,夏天賺回來的錢都用來保釋tyrone了,他們沒錢買毒品,毒癮發作,tyrone, harry和marion開始墮落,自暴自棄。

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將harry 和marion吸毒的畫面分隔,同時進行。

就連吸毒是彼此如此靠近的行爲,卻因爲金錢,雙方開始吵架,遠離。

Harry之後叫自己的女朋友marion和其他人發生關繫以換取金錢來做下一次的毒品交易。

Harry在電視上看到自己的marion和其他男人做愛,他也可以毫不理會,就是要等待金錢回來取交易毒品,迷上癮真的可以不顧及任何的事物,親情與愛情。

Marion完事之後,再次出現了snorricam鏡頭,marion也是在同樣的鏡位裏面,攝影機架在演員身上,一直保持著同樣的構圖。

Marion也是逃不出去這個鏡框,也暗喻了往後marion都不斷的出賣自己的身體,以得到毒品。

Sarah再次到醫院裏面檢查自己的體重,要求醫生給更多的藥丸,他想要更瘦。

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使用了一個扭曲的廣角,模糊的畫面,sarah 在鏡頭前面等待醫生,後面的所有景物都是模糊的。

等到醫生出來的時候,原本只是畫面扭曲而以,連醫生的聲音也被扭曲,形成一種極不舒服的音效,讓人陷入一種恐慌的地步。

隨後媽媽回到家裏,吞了四顆藥丸,再次的snorricam出現在sarah身上,sarah在封閉的家裏四處游走,電話音效和冰箱音效一直出現,最後停在冰箱上,冰箱震動,老虎叫聲的音效。

Sarah拿著電視遙控器打開電視,周圍開始出現了電視畫面裏的真實場景。

電視正在反看sarah自己本身,而電視主持人圍繞著sarah,不斷地説服他參加電視節目。

Sarah驚慌,不斷地吃藥丸,以求得到鎮定平安。

Winter,冬天來臨,晚年衰退期也是其意思。

Sarah 決定出去親自到電視臺詢問爲什麽自己還沒被通知上電視臺。

Harry 和tyrone 開始出發到邁亞密尋找毒品。

Marion一個人被留在家裏,打算以身體換取毒品。

四個人,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在這裡也開始了四條平行剪接,配樂直到片子結束都沒有停止過,高壓的電音,實在讓人喘不過氣。

Sarah 在電視臺公司被抓送入醫院,上電視的心願不能被完成,在送院的過程,兩個男人負責照顧她,但是他們卻在聊昨晚玩21點的情節,顯示他們已經習慣這些病人,並不會對這些病人給與多一些關懷。

最後sarah 接受電療,頭髮由紅色變囘白色,並剪短了很多。

她的全紅服裝與頭髮上電視的夢想,正式結束。

Harry 在車裏面受不了手臂的疼痛,中途去看醫生,卻是他們倆被關進牢房裏,接受法律的懲罰。

Harry之後被送去醫院,鋸掉整個手臂。

過程中他想念marion,想念他們以前的日子。

Tyrone則在監獄裏面受虐,成爲一個標準的囚犯。

Marion更進一步的出賣自己的身體,以她在一對男人面前放蕩,賣婬以獲得更多的毒品。

在這四條平行間接的聲音設計當中,他們的聲音是連貫的,不管畫面上是停留在任何一個主角,聲音始終跟隨自己的節奏,沒有配合畫面進行。

再加上激烈的配樂,強烈的剪接畫面,讓人幾近窒息。

最後導演達倫.阿諾夫斯基使用了四個共同的構圖在四個演員身上,特寫拍攝他們的臉,然後拉遠變成全身的遠景。

一開始在醫院的harry,想念marion,對愛情的執著;接著是marion,手中拿著毒品,歡喜得笑著,始終無法脫離這份捆綁;tyrone的監獄生活,想念媽媽,對親情的思念;最後是sarah,還是念念不忘上電視節目,還是在幻想她電視節目的情景。

當鏡頭變成遠景,四個人都擺著一個側睡的姿勢卷起來,就好像重新投入媽媽的懷抱當中,乞求得到安穩的心靈。

最後的一場戯,sarah終于上電視節目了,觀衆都對著他歡呼,主持人也介紹他的兒子harry出場,並告知他即將要結婚。

大家都非常開心的參與這個電視節目。

幻想中歸幻想,他們以爲能在這種精神幻覺和身體享受得到無窮無盡,然而他們卻並沒有在這些希望和滿足中得到真正的充實和來自現實的真實回應。

 8 ) 失控

小时候我问继母,吸粉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怎么戒都戒不掉。

继母回答说,吸了粉以后,你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比如你想要钱,你就能看到满天都飘着钱,等你去捡。

这种说法,被当时的我理解成梦想的实现,一切愿望的满足,当然,是暂时的。

那时候其实认识吸粉的人,只是我一直胆小,不敢去看。

后来晓燕也开始吸粉了。

她妈妈一再找人把她抓回家,关在屋子里,逼着戒,可她总会想办法逃出去。

如此三番五次。

其间她到学校找过我,当时我正在上课,从窗外看过去,苍白的晓燕单薄成了一张纸。

她问我要钱。

可我很穷,而且钱基本上都用来买盗版书了,所以只给她买了烟,然后看着她走。

又见过她一次。

据说她妈用了什么狠招,她已经几个月没逃过了。

她胖了一些,脸上也有了红晕,气色很好。

好像还在家里的安排下去相了亲。

我想晓燕应该是好了,很快就会跟大多数人一样,拥有平淡简单的生活。

然而,几个月以后,我从我爸的口中得知。

晓燕已在武汉开煤气自杀。

这几乎是我整个青春期,关于他人,最深刻的记忆。

其实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是失控的,比如吸粉,比如赌。

我想我是了解晓燕的,包括她十三岁以前孤寂的童年,十三岁以后尴尬的青春。

她似乎别无选择。

如果一个人能以正常的方式达成愿望,并且这种方式不太难还够快的话,也许没人去吸粉,没人去贩毒。

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失意的态度。

哈里很年轻,他爱玛莉安,爱莎拉。

他想跟玛莉安开家服装店,给莎拉买新电视。

但这一切都需要钱。

于是,他去贩毒,反正之前,他也已经吸了。

他没有别的路走。

我不觉得他最后有多堕落,因为晓燕,我觉得当毒瘾来时,人会做出很多失控的事。

他在最绝望的时刻还是打电话给玛莉安了,爱情其实一直存在,那个梦境也说明了,他心里最美好的部分,仍是玛莉安。

最无辜的人应该是莎拉吧。

我一直在想,要是有个孩子,要是哈里和玛莉安生了一个孩子给她带,也许一切就不同了。

她会为孩子忙前忙后,不会有那么的多的时间迷恋电视,那不过是她用来对抗空虚的一个物件。

丈夫走了,儿子走了,她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只能寄希望的电视节目,希望自己再次光彩照人,再次成为儿子的荣耀。

人最不可斩断的,应该是空白吧。

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情可以忘,名利也可以淡,可是空虚,你却很难找到一个出口。

自身不存在的幻觉是最可怕的,也许莎拉,只是在寻找明确的存在感。

不要说朋友。

朋友就只是朋友,不是家。

不是港湾,也不是岸。

所以莎拉的失控,不只是垃圾医生的减肥药,还有归属感的缺失。

她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哈里和玛莉安还有什么警醒意义的话,莎拉的故事就只是悲伤。

无处安放的悲伤。

 9 ) 梦之挽歌

安魂曲,为可怜的梦而奏的挽歌。

美好只能持续短暂,因为是做梦。

这梦转瞬将逝,因为只不过是依赖毒品的作用。

我不知道吸毒的确切感受。

貌似能对身心给予强烈的刺激,由此而体会到的愉悦也许是极其难忘的。

做过美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觉醒来之后慢慢被残酷的现实当头乱棒击倒,感叹梦只是梦,仅此而已。

片子剪辑的很有力,配乐也不错。

磕药的天上人间,发疯的歇斯底里刻画地很特别。

镜头运用也有看头,印象很深的是玛瑞开放之后的那个一直停留在正前方的镜头。

其中有两组画面我觉得是很漂亮的,哈里和朋友推着电视机穿过大街小巷,灰蒙蒙的夏日,像美好的老照片。

另外一组是哈里幻想到在夏日海边与玛瑞相遇,很美好。

只可以这只是梦幻,最后哈里一脚睬空,粉身碎骨。

故事分了三段,夏天、秋天、冬天。

夏天一切美好、秋天危机四伏、冬天全部玩完。

哈里和玛瑞的爱情是什么呢?

只是因为哈里贩毒,玛瑞吸毒吗?

我后来在想。

哈里和玛瑞磕药之后high了,哈里对玛瑞说,你是世上最美的女子,你是我的梦中情人。

多美好,但只是幻觉吗,只是梦?

最后,玛瑞问哈里,今晚能回来吗。

哈里叹气,泣不成声说,我会回来,我会今晚回来,你等着我,好吗。

哈里说,对不起;玛瑞答,我知道了。

完了,玛瑞的最后的希望破灭。

他们完了。

结局,大家侧卧,蜷缩,只能做梦,独自一人。

梦很美好。

看这个会想起《猜火车》,当然它们风格不同。

《猜火车》有种激情在其中,而这片就像哈里那只生了毒瘤的手,充斥着腐朽的味道。

 10 ) 罗杰·伊伯特评《梦之安魂曲》

对于那些嗜酒或嗜毒成瘾的人来说,一旦觉得不舒服了,他们就会感到一切都在偏离正轨,最终他们的这种感觉会变得非常强烈,他们必须回到正轨,而就在这一刻,他们的生命以螺旋式下降,几近某种终结。

幸运的话,他们能恢复正常,否则迎接他们的只有绝望和死亡。

这部由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新片《梦之安魂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很好地展现了瘾君子的心理状态。

嗑药时,他们的面前如同暂时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那个一切正常的世界。

接着这扇窗不知不觉地关闭,瘾君子们开始堕落,他们四处求钱买药,以求再次开启那扇窗。

对他们而言,没什么比这个过程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了。

阿伦诺夫斯基此前还执导了同样具有迷幻色彩的《圆周率》(1998),它讲述了一个偏执型天才的故事,这个天才好像马上就要发现某个答案,或者是关于上帝的,或者是关于证券市场的,也或者是头脑中折磨他的那些玩意儿所幻想出来的什么东西。

如今,手握更多资源的阿伦诺夫斯基赋予了《梦之安魂曲》这部关于毒品的电影一种新的紧迫性,借助自己的摄像机,他努力重现这些瘾君子有着怎样的感觉,或者说他们想要怎样的感觉,也或者他们害怕怎样的感觉。

电影开场,一个家庭主妇用铁链把电视机绑到暖气片上。

不过没用,她的儿子解开链子,把电视机搬上轮车,沿街一路推着它去了当铺。

我们猜,儿子经常这样做,母亲屋里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他拿来换钱买药。

儿子的女朋友和他最好的朋友也是瘾君子。

母亲也是,不过是对电视和糖上瘾。

我们差点认不出饰演母亲的这个演员了。

莎拉•戈德法布(艾伦•伯斯汀饰)穿着那件宽松的家居装,显得肥胖而邋遢。

如果你看过她在《驱魔人》中的表演,那么她在这部电影中的扮相会让你大吃一惊。

他的儿子哈利(杰瑞德•莱托饰)形容枯槁,神色迷离,他的女朋友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饰)同样如此。

他的好朋友,原先那个搞怪滑稽的蒂龙(马龙•韦恩斯饰)也因吸毒变得无精打采,现在,他只想尽力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活下去。

蒂龙怀疑自己惹上了麻烦,没错,但哈利的麻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莎拉过着安稳的退休生活。

她经常跟其他同龄妇女在公寓前,一字排开,躺在草坪的椅子上晒太阳。

她还痴迷于一个游戏节目,在这个节目里,主持人(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饰)会领着观众欢呼“获奖者诞生啦!

”。

莎拉是个善良天真的女人,一次,她接到一个垃圾电话,受此误导,她以为自己可能要成为这个节目的嘉宾了。

莎拉对于无法穿上自己最喜欢的那件红裙子烦恼不已,为此,她从医生那儿要来了减肥药。

莎拉的确瘦了,而她的心志也受到了损害。

“这药不再怎么管事儿了,”她向药剂师抱怨,随后开始将用药量加大了一倍。

当莎拉满腹疑惑地抱怨自己出现了幻象时(她已经开始感到家里的电冰箱带来的威胁),医生甚至没怎么理她。

与此同时,哈利跟玛丽安说有一件事能让他们挣上一大笔,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回到正轨”。

蒂龙能够感觉到对哈利来说,一切正在变得不受控制。

而玛丽安,在哈利的蛊惑下,跟一个心理医生(肖恩•加勒特饰)发生了性关系,终于,她在一次男性聚会上出卖了自己。

阿伦诺夫斯基对如何运用摄像机来表现角色看待事物的方式着迷。

在弗吉尼亚电影节上,我刚刚完成了对希区柯克的电影《鸟》的逐镜分析。

希区柯克与阿伦诺夫斯基一样:他告诉观众一些事,却又否定另外一些事,以至于我们一开始还沉浸在某种主观的状态里,随后却被冰冷的现实猛地拉回到了客观的状态。

这里,阿伦诺夫斯基用几个大特写来表现毒品对主角们产生的作用。

一开始我们看到药片或针管充斥屏幕,因为瘾君子们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东西。

接着是注射、吞咽和吸食毒品的画面,因为此时对他们而言,整个世界几乎都不存在了。

然后,他们的瞳孔开始膨胀。

所有这些场景都伴随着剧烈而夸张的声效。

阿伦诺夫斯基将这一系列镜头快速播放,以此展现毒品见效之快,以及它们是如何令人失望地迅速失去作用。

在这二者之间,则是一个不断滑向绝望的过程。

阿伦诺夫斯在母亲——这个被减肥药控制、困在家里的女人——和其他三个主角之间做了剪辑处理。

影片开始,导演用了一个我之前从未见过的技巧,他用分屏技术使两边的空间对彼此开放(莎拉和哈利各占了半边屏幕,但他们却走进了对方那一半的屏幕里),这很好地表现出母子二人已然陷于同样的困境。

随后,在一个堪称大师级的结尾里,阿伦诺夫斯基在四个主角之间进行了剪辑,他们同时倒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伯斯汀并不害怕出演莎拉•戈德法布这个走向崩塌式毁灭的女人(为了表示对她的怜惜,阿伦诺夫斯基加入了一些莎拉出现在电视里的幻想性场景,我们发现伯斯汀实际上还是那么的漂亮)。

参演此片对于以性感尤物著称的康纳利来说同样是一次冒险,或许称得上她从影以来最大的一次冒险,之前康纳利差点出演了本会令她颜面受辱的《霹雳娇娃》。

《梦之安魂曲》受到了小胡伯特•塞尔比同名小说的启发,而康纳利则以她自己的方式达到了詹妮弗•杰森•李在《布鲁克林黑街》(1989)中的高度,后者改编自塞尔比的另一部小说,两部片子同样大胆,但又有所不同。

影片中,莱托和韦恩斯一起踏上前往佛罗里达的公路旅行,这个桥段呼应了《午夜牛郎》中乔恩和里佐的佛罗里达征程,而前者却比后者更显凄凉。

莱托那被针扎的千疮百孔而化脓的胳膊俨然成为他生命的主题。

美国电影协会给了这部电影毫无价值的NC-17分级(17岁以下不得观看)。

艺匠娱乐公司表示拒绝,他们要求影院实行仅允许成年人观看的政策。

我可以想到一种例外:那些考虑尝试毒品的不到17岁的孩子可能想去看这部电影,因为它就像是一部地狱旅记。

试译。

2014/12/09原文链接: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requiem-for-a-dream-2000

《梦之安魂曲》短评

玛丽安居然是当年美国往事的那个小女孩!一条由人变鬼的不归路。

7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还行

这剪辑,这镜头,这音乐太炫了。可是这故事,绝望到可怕。

10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力荐

從壞到好是勵志,從好到壞是現實。看勵志會滿血復活,看現實會心揪著痛。減一星是因為片子拍得過於文藝,可能骨子裡不太是我的菜。

15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还行

我想如果写一篇影评的话,题目叫做“吸毒的人没有春天”,当然从电影史论的角度讲,指出阿罗诺夫斯基和杨·斯凡克梅耶、汤姆·提克威之间的关系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2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令我丧失耐性去看后半段,实在太重复拖沓了。说毒虫的事情,怎么都让我喜欢不起来。

25分钟前
  • NK
  • 较差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

26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看完了心碎得跟渣一样,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上帝预让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疯狂的越彻底,灭亡的就越快!纵欲的越彻底,结局就约凄惨!金钱、物欲、性乃至快乐,都是禁不起透支的!!PS,人妻女神珍妮弗康纳利啊!!!看到你这个样子,真是心疼死人啊!!!!

31分钟前
  • 对儿勾
  • 还行

影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1038/

32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故事很简单啊。一条主线是男主和黑哥打算以贩养吸,憧憬美好的生活,却因为黑帮争地盘黑哥被抓需要保释而一无所有。为了筹到本金,只能让女友去与大叔交易,钱到手了结果找不到卖家,小两口出现争吵。男主和黑哥开车到佛州找卖家,半路上却因为针孔感染而进医院截肢,黑哥也被抓进监狱。而女友只能用自己去和大佬交易获得毒品。另一条线,母亲因为接到上节目电话打算减肥,结果不良医生开的减肥药居然是毒品,最终导致精神失常。故事很散乱,而且描写毒品的电影一定要加入性交易嘛,就算有性交易也正常,但是一个毒贩不卖钱只性交易,本金哪里来啊,不符合逻辑嘛。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摄影很有特色,保证你发疯的那种。

37分钟前
  • 赫安
  • 较差

弘扬主旋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40分钟前
  • 掐恰恰
  • 还行

看得我难受

41分钟前
  • Yuguo
  • 很差

Ellen Burstyn表演加分!至于其他的...tooooo boring!辜负了这么多年的期望。。

45分钟前
  • lula
  • 还行

告诉我们自控力和好朋友是多么重要,对于自控力差的人选择环境和朋友会影响你的以后。另外那个玛丽安就是无病呻吟啊!!bitch就是矫情,以为谁都欠你的。

48分钟前
  • QQQQQ
  • 还行

剪辑,音乐,震撼!

51分钟前
  • xjxiidjsns
  • 力荐

达伦的第二部长片拍的像个不成熟的电影制作初学者作品:鸣鸣自得地反复使用相同的技巧、两位年轻演员又毫无演技。剪辑和音效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被严重过誉,奥斯卡只提名了女主真是大快人心。最后三人回归母胎的睡眠姿势不错,虽然黑人的恋母情结加入地略显刻意。

56分钟前
  • RayonVert
  • 较差

男主好像Tom Hiddleston……晦涩的音乐,躁动的画面,暗淡的色调……无论它怎样精确地刻画描写出了吸毒者的人生,但是这样颓废消极的片子果然还是不适合我,看的时候边吃东西只是想吐。这些人本身就有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也不奇怪药物上瘾之后这些问题会被夸大。后半部分混乱的漩涡确实很震撼。

59分钟前
  • 五月丸子
  • 还行

名片,但是很普通,戒毒宣传电影

1小时前
  • 凤梨罐头
  • 较差

剪辑摄影很有想法

1小时前
  • 徐若风
  • 力荐

哇,那条胳膊!哇,那棵管子!哇,那两张屁股!哇,我要吐了……

1小时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男主说话好奇怪的口音,这次人人的字幕漏掉很多。看完后有点反胃,不想推荐给别人。PS女的居然是美国往事里的小女孩

1小时前
  • Evil freedom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