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在伊朗长大

Persepolis,茉莉人生(台),波斯波利斯

主演:齐雅拉·马斯楚安尼,达尼埃尔·达里约,凯瑟琳·德纳芙,西蒙·阿布卡瑞安,加布里埃尔·洛普斯·贝尼茨,弗朗索瓦·杰罗斯梅,蒂莉·曼德布洛特,苏菲·艾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波斯语年份:2007

《我在伊朗长大》剧照

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2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3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4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5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6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3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4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5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6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7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8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9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20

《我在伊朗长大》剧情介绍

我在伊朗长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 1979年之后,伊朗发起了伊斯兰教革命,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失败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渐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岁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聪明地瞒过官方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乐队和流行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伊朗的生活更加艰难,Marjane渐渐长大,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心不已,她14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奥地利上学。 在奥地利,Marjane身为一个伊朗人,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的情绪。当她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赢得大家认可的时候,爱情的伤痛和对家乡的思念,却使她决定回到父母身边。 此时的伊朗,依然经历着战火的洗礼,宗教对妇女生活的限制越发严苛,Marjane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这个充满专制的国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夏威夷特勤组第八季儿媳记球手们第五季飞哥大英雄2之飞哥战队春花秋月怪异与少女与神隐能不能留住你长安秘闻美国正在下沉恶霸警察拱卒女孩舞步再次人生魔法使光之美少女!再次相遇的世界情人眼里出西施整十码蔡锷与小凤仙晚餐蓝调闪耀青春BTS舞台舞蹈许可:首尔实时观看限制级100岁盲侠大律师温州两家人异教徒笑面杀手尤伦卡九个完美陌生人第二季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丧尸大战僵尸

《我在伊朗长大》长篇影评

 1 ) 讨厌

说实话,从电影的角度看很不错,但是讲真这个片是从这个伊朗女作者的角度拍出来的,所代表的也只是她个人的看法,而美国索尼公司却把她的插画中个人家庭的观点拍成了整个伊朗民众的观点,作者家中不信仰伊斯兰教,而实际上革命前的政府是亲美政府,把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当做礼物一样送给美国,再加上伊朗国内92%的百姓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革命后的政府实际上是真的代表了大部分民众的意愿,而电影却抓住女性头巾来大做文章,意思很明显,来攻击伊朗没有民权,可能么?

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了解伊朗的实际情况!

所以我给了差评,不攻击电影,而是讨厌它所宣传的对别人国家的错误攻击性思想!

 2 ) 像你一样长大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渐渐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不会在看电影时流泪的人。

但就在一个小时前,《我在伊朗长大》若无其事地推翻了这个结论——我渐渐变为一个不再对自己做结论的人,因为总是会有新鲜的事物降临。

所谓结论,唯一的意义也许就是等待被这些新鲜的事物推翻。

泪能够从心灵的窗户——眼睛深处涌出,大概是因为内心真正受到了本能触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乡对于每个人而言,也有这样的本能性——我们无权选择故乡,无权选择在哪里长大,故乡就像自己的血肉一样成为自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但不管在哪里长大,我想大家都一样:都难免会遭遇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失恋、露宿街头、放弃自我、离婚、忠于自我、追求自由的人生。

幸运的是Marjane总有一个把茉莉花放进乳罩里的外婆,在人生里审时度势地告诉Marjane要忠于自我、要获得自由;幸运的是这个电影今晚光临了我的人生,让我温暖地知道:当我过去在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放弃自我的时候,早有这样一个电影在这里等着我,并像把茉莉花放进乳罩里的外婆一样告诉我:要忠于自我,要获得自由。

 3 ) 看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说法语又变成电影剪了好多原来漫画中的情节。

而故事中说的那些伊朗的生活和主人公作为伊朗人的内心焦灼,还不是这类异国文学一贯的么。

没什么特别,只是说出外界一直以为并愿意看到和相信的“真相”,封闭、无自由、男女分隔不平等。

感觉这个主人公真是不讨人喜欢。

自私、自以为是,满嘴自由民主,逃往国外,遇事就跑回家,全靠有钱又有门路的老爸。

她没一个守得住的朋友,跟所有人都不亲(因为是伊朗人么),好像对所有人也都不好,确实,对欧洲人来说她是伊朗人,对伊朗人来说她是外国人。

可这种人缘。。。

也要从自己性格上找原因吧。。。

对她来说,感情的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女主人公的悲剧主题怎么都这样。

看过之后,全办公室的人都只想知道,她爸从事什么工作,是个什么人(她爷爷是王子)。

太法国了,以致难过不足以伤感,温情也不够暖人心。。。

 4 ) 政治盲的伪学术

我是一个很肤浅的人,看新闻只看娱乐新闻,报纸只翻娱乐版,告诉我今年国家出台了什么新政策国际发生了什么新问题不如告诉我今天猪肉价几许来的实在.机缘巧合的看了这部电影,感悟到战争很残酷,政治很铁血,故事很真实,越是如此,我们越要用轻松的心态来欣赏这部电影.很少看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动画,不仅仅是一部动画,动画只是形式,表现了一段很严肃的历史.从政治盲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总结出这么几点:一 人人都想当皇帝,只是缺个借口或者缺个条件.只要某个人或者某个国家给一个借口,有实力的人攀着借口爬上去,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二 Communist曾经真的是一种信仰,Communist Party曾经真的是一类信仰至上的人,都流着执着的血液.(不能多说,怕被河蟹)三 所有国家的小孩对待反对者的方式都一样,至少Marjane跟潘冬子一样,扔石头,爆轮胎之类的.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所有的孩子在孩童时的思维方式都没有什么差别,那为什么当成年后,行为方式差这么多呢?所以环境和经历真重要.四 没有一个执政党愿意Communist Party做大,要不没有,要不渺小的没有力量,要不就是Communist Party一党专政,中间模式共存没有一个非Socialism的国家愿意容忍.五 只要当权者大部分是男性,女性就不可能真正解放.(我绝对不是女权主义,电影传递给我的)六 战争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我们都有可能死去.七 PUNK IS NOT DEAD,PUNK是一种精神,破坏,彻底的破坏与彻底的重建.高呼一声"朋克未灭 摇滚万岁".八 自由人人渴望,越压迫越渴望.九 回忆永远是黑白没有色彩的,只有如此才真实.十 一个人的根很重要,走到哪里,这条根都会牵绊着你.十一 没有经历永远不知道,没有亲历战争永远不明白她的残酷.十二 活着就必须得有一个信仰.十三 小三时时可见,时时出现,爱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一点.十四 一个宽容开明的家庭很重要.十五 原来茉莉花可以放在BRA里,熏香身体(最大的收获).以上都是基于我是个政治盲,看的人别较真,世上总有象我这么无知的人.

 5 ) 我在伊朗长大

成长,到底需要跨越什么?

每个人在细数自己脸上的青春痘,还不清楚自己要跨越什么的时候,总是激昂澎湃,企图去证明什么,总是最容易得出:其实,不过如此。

永不放弃的背后到底放弃了什么?

和平年代,人们的生命在雍容中绽开,往往在一点小聪明,一点幽雅,一点小感动,一点不迫,一点懒散中去攫取意义的试图总是那么矫情。

战争,恐惧,迷惑,愤怒,忧伤,死亡离玛赞并不远,一个忧患的民族,一个阴谋,牺牲,革命在考衡人性的国度,判断站队的方向,和认识自己对身处其中的个人是多么难?

真主告诉玛赞:你要相信我绝对公正,判断不是你该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只是原谅。

然而,内战和权利争夺在消耗着这个国家涣散的人心,希望逼迫那些坚持自己使命的普通人成为了英雄,比如:18岁的阿鲁什,“司法和民主必须成为国家的主宰,人人平等,一个省,一个省的解放总会到来。

”而到来之前,是残酷的镇压,反叛,逃亡,自相残杀,内乱,外敌,历史无一不在在浑浊的血液中覆辙。

这个玛赞心中的英雄用两只天鹅打动了玛赞的心,却死在自己国家的监狱里,他曾告诉过玛赞,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家,虽然,她还小,她并不能完全理解。

成长中的玛赞在蒙昧中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开始崩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希望,什么该信任,实在太重了,她对真主吼出了“滚!

”。

清教徒严苛的清规戒律在抵挡西方主流价值观入侵的时候,显得那么疲软,在维护自己人民寻求平衡,和尊重的奢望面前却是那么虚妄,在一个穿着 “朋克没有消亡”的皮夹克,招摇过市的青春期女孩面前更是余力怠尽,尽管,这个时候,防空警报依然不绝如缕地萦绕在这块可怜的国土上空。

信仰,在平和时期是人们精神的归属,在战争时期,它却可能变成各种空白的谎言,,一个精神流浪的民族放大到一个人身上,就只能是颠沛流离的悲剧。

铤而走险成为了必然。

废墟上盛开的花朵,格外惨白。

在人生的另一边,又能怎么样呢?

这是个问题。

一切如常。

奶奶告诉玛赞说:在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神经病,如果,他们嘲笑你,你就要挺直脊梁,这是你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没有什么比软弱更可怕,你要自尊,你要表里如一。

这个睿智的老人精辟地道出了她人生的另一边所有困窘,艰难的生活,枯燥的学习,不断的搬迁,无非就是在寻求认同: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价值上的。

一夜之间的成长并没有因为越发沉重的困惑而停滞。

玛赞告诉同伴:她是俄国人。

恋爱依然无法让她向一个正常的同龄女孩一样暂时避免,遗忘困惑。

战争结束了,回家并没有带给她解脱,各种借口的杀戮并没有完结。

寻找自我的路上到底要翻越什么?

自杀也没有让她解脱,只让她学会了挺直了脊梁,真主再一次回到她的梦中:别忘了,人民依然在反抗。

她活着,她敢穿戴头巾出席聚会了,她恋爱了,她结婚了,依然,她并不幸福。

但是,她说:我完成了一段特殊的经历,自由和生活在别的地方。

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您是从哪里来?

”“伊朗。

”这就是结局。

红衣黑底的屏幕在弥漫开来,伴随着奶白色的茉莉花香。

 6 ) 课本当中不是这么写的

适中的放映时间,就是再给我长几只眼睛我也楞看不出来这是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

浪费时间做一个政治狂热评论家不如去体会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

小女孩最终也没有长大,也没有变成万众瞩目大家所期待的一个知书达理成功的人,对她来说家是一个包含一切但容不下自己的地方。

虽然出生在一个白色恐怖环境,但一直不接受身边的人所做的,不听别人听的ABBA,BEEGEES,却特立独行选择IRON MAIDEN这样的音乐,与身边那些俯首称臣的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面敢于说真话的小孩子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父母不想让她有什么闪失,所以把她送到了欧洲。

几年的欧洲生活之后,她也发现这种生活并没有一种爱能让她像在故土的感觉,人种的差异,还有被迫说出自己是法国人的话。

几段感情之后,仿佛看到了真爱,但是慢慢相处发现,和自己想的还是差距甚远。

置于舆论不管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

我了解一些两伊战争的历史,也不知道小女孩所表达的视角是好是坏。

我关心的只是她一生的颠沛流离,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开明的父母,正直慈祥且睿智的奶奶。

在她成长的环境下面,接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街头朋克文化,还有一些聪明的举动,当我看到小女孩为了逃脱警察追捕而让另一个男人去坐牢的时候也不免感慨,幸运的是她被奶奶的一些话及时挽救了,没有继续错下去。

每个人对自己的一生都有着最终的选择权。

别人可能会说你的朋克音乐是噪音,流落的生活很差,跟老师顶嘴就是不对,离婚和放纵就是处在道德边缘。

一生没成为万众瞩目光芒四射,课本中的成功的人,那么你想成什么。

 7 )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历史的产物

  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自己的人生?

读了越多的历史书,对这个问题就越悲观,而看了《我在伊朗长大》就更对这个问题板上钉钉——你脱不开时代与社会给你烙上的印记,你跳不出历史给你划定的界限,你的经历都是注定好了的,那是你的宿命。

  《我在伊朗长大》是伊朗女插画家玛赞·沙塔碧根据自己的经历画的4集漫画,去年,法国将它拍成了一部动画片。

这部片子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评委奖,在凯撒奖上也获得了多项提名,然而,它在玛赞自己的祖国却被禁止播出。

  片子讲的都是她自己的成长细节——自己热爱的家人的死亡,对学校管理的反叛,出国留学的颠沛流离,感情受伤而回国,大学生涯、结婚、离婚,最后是再次离开祖国。

这每一个细节,都带着伊朗政局变化的烙印:自己的叔叔在独裁期间为了反对独裁而入狱9年,后来独裁被推翻了,叔叔的政治观念却并未见容于新的政权,反而在新政权下被处死。

那是小玛赞第一次经历亲人间的生离死别,这死别是因为时代;妈妈在超市受到侮辱,爸爸在街上险些被杀死,小玛赞为了表达反叛穿了“奇装异服”差点被带走,靠说谎才逃脱……全家人从革命成功后即将迎来新生活的兴奋堕入被监视、被处罚的恐惧,这恐惧,来自时代;伊朗和伊拉克发生战争,玛赞的亲戚因此无法出国治疗而生病致死,她半夜里被爸爸拉起来跑到地下掩体躲避空袭,家旁边的大楼被夷为废墟,无辜的平民死去。

这些不安定,来自时代。

玛赞感情受伤回到国内,自由已经越来越少,她化妆出现在街上会被逮捕,她和男友在车里牵手会被逮捕,她在学校里被要求带上更长的面纱,她和朋友开派对被警察搜查,逃跑中一个朋友摔下楼死去。

这所有的不自由,来自于时代;时光进入90年代,宗教威权终于有所放松,她和她的朋友敢于在街上偷偷脱掉面纱。

这些微的透气,也来自于时代。

  即便逃出国去,也脱离不开自己属于的这个社会与时代,她的身上刻着“伊朗”的痕迹,在法国,她被歧视、被误解,在那些人心目中,她是个怪物。

她逃开国内是为了获得自由,但她注定不能像其他的,没有这么多苦难历史的国家的人一样轻易获得自由。

生在伊朗长在伊朗,她的印记让她在任何地方都要背负着这个国家的重担——这是人无法选择的宿命,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的命运中的许多东西,就已经被注定了,包括她,也包括我们每个人。

  玛赞是个思想独立、性格坚强的人,是一个不屈服于环境,总试图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但她的经历向她证明,真正主宰她命运的,是一双看不见的手,那只手叫历史。

  即便如此,这个片子并不是沉重的,玛赞的温暖的家庭、有思想有主见的亲人,给她难以突破的人生独一无二的注释——只有这注释是我们每个人所能拥有的专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自主的东西,是即便人生被注定,也依然值得爱恋值得珍惜值得每一分每一秒认真过下去的东西。

  玛赞睿智的奶奶教诲她:“无论到哪里,记住你是谁和你的国家。

”这份教诲表达的不是无奈,也不来自被动选择下动物的地盘本能,它是看透命运本质,但仍积极的态度——我愿意接受命运给我的一切,把它作为我的特质而不是我的不幸。

  出生在哪里不能选择,要经历什么不能选择,但我可以选择我的态度——这样就依然是我的人生。

  这也就是,玛赞奶奶贯穿全剧始终的茉莉花香所传达的意思。

 8 ) 《我在伊朗长大》的背景—伊斯兰教革命的认识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逃离德黑兰》,另一部是《茉莉人生》。

逃离德黑兰的重点是惊险的逃离计划,但我对伊朗人攻占美国大使馆的背景更感兴趣;茉莉人生很早就下载了,当时很喜欢看动画电影,它被很多人推荐,而且也想对神秘的伊朗有更多的了解,看了逃离德黑兰后又有了看的兴趣,它改编自导演之一的玛嘉沙塔琵(漫画家,主角因此叫玛嘉)的自传漫画,描绘了伊朗伊斯兰教革命前后的变化,尤其是对女性的影响。

神秘的伊朗激发起我的好奇心,到底它是怎样的国家,伊斯兰教革命又是怎样的,看了些书,对此领进行了一些了解。

1)革命前伊朗处于沙赫(国王)的独裁统治中;与美国关系良好:美国提供技术和军事支持,沙赫则满足美国几乎所有的要求,这种关系也遭到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厌恶;70年代因为阿以战争,石油价格上升四倍,掌控石油工业的沙赫迅速富有,他却把大量的钱用于军队,军费达到GDP的17%,人民开始不满;沙赫拥有秘密警察,抓捕迫害反对他的人,这一机构让民众担惊受怕;沙赫时期在积极推进现代化,推动教育,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知识分子增多,同时让人们意识到沙赫是个暴君,不满情绪高涨;他提高妇女地位,提倡西服(茉莉人生开始时期的情节),很好的举措,但受到穆斯林神教人员等传统人士的反对;随着经济的发展,疏远了穆斯林神职人员,并从他们手中征收土地剥夺权力,沙赫鄙视民主,不取悦民众,国内根本没有支持他的阵营。

2)革命随着国际形式变化,沙赫的巨大经济计划使伊朗变成一个债务国,遭到知识分子和神教人员的抱怨,同时美国总统来访公开支持暴君的表现激怒了民众。

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公开批评沙赫,遭到独裁政府驱逐,他依然在境外领导着信徒,同时他也拉拢并得到民主派的支持。

在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及国王的癌症之下,沙赫下台(在茉莉人生里表现为大量革命者被释放并到玛嘉家里讨论革命)。

胜利之后情况突变,伊斯兰神职者抛弃民主派,利用大量激进的信徒捕捉杀害革命者,宗教领袖霍梅尼获得实权。

伊朗成为一个教权国家,宗教领袖成为实权者,总统成为辅助角色。

在民众的呼声下伊斯兰主义者中的温和派得到表面的权力,霍梅尼不喜欢他们,想剥夺他们的权力甚至消灭他们(这就是攻占美国大使馆阴谋)。

霍梅尼首先同意沙赫去美国治疗,然后亲信散播谣言:美国依然支持暴君政府,激起反美情绪,在霍梅尼亲信的鼓动下,激进分子攻占了美国大使馆(这就是逃离德黑兰的背景)。

伊斯兰革命达到高潮,温和派遭到批评并下台。

3)革命后伊朗表面上是议会总统制,但权力最大的是伊斯兰教宗教领袖(早期是霍梅尼,现在是哈梅内伊)和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议会的一切法案都要经过宪法监护委员会的审查以确定没有违反教义,同时它能够决定议员的参选资格(包括总统候选人)。

伊斯兰教职人员严格要求妇女穿戴黑袍黑巾,不允许喝酒,抵制一切西方文化,街道上有道德警察,违反规定会被送回家或监狱(玛嘉回国后的一些遭遇)。

革命卫队是伊朗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它的权力高于地方部队,同时严格打击反对伊斯兰教的人员,相当与沙赫时期的秘密警察。

伊斯兰教革命可能是错误的,它导致宗教对国家的绝对统治,保守的神职人员严重阻碍了民主化、自由化;伊朗经济衰退,国民生产总值还没有革命前的高,贫富差距增大,控制工业与财政的毛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迅速富有并导致腐败。

硬盘里还有《小鞋子》和《一次别离》,最近想去看了,其实伊朗电影挺优秀的,更多的是对某些精神的深刻性思考。

想起中国大量无良喜剧就无奈。

 9 ) 我在法国变老

初听这个名字,我原以为是一部伊朗出品的原汁原味的中东电影。

后知由伊朗作品法国改编制作多少还是有点失望。

不知法国人眼中是否能真实客观还原伊朗人眼中的伊朗。

很高级的一部动画长片,击败料理鼠王 和冲浪企鹅荣膺07年最佳 动画是毋庸置疑的,思想深度甩开几条街也是so easy的事情。

 10 ) 无论再糟糕,你也有得选

这是一个伊朗女人吗?

她坐在机场,抽着烟,表情叛逆而且不耐烦。

不像。

除了她戴着的黑色头巾。

印象中的伊朗,是一个传统而保守的国度。

女人们穿着至上而下的黑色长袍,裹着黑色头巾,表情顺从而呆板。

她们在男权主义的文化氛围下压抑地生活,信奉伊斯兰教,国家还像时政新闻上呈现的那样,战火连绵。

我曾出于神秘的好奇,试着去了解阿拉伯国家间的恩怨纠葛,终于浅尝辄止,你得承认它足够复杂。

但是当这个叫玛嘉的姑娘出现在你面前,讲述她在伊朗长大的故事时,还是会略有颠覆感。

原来之前宏观视角下的了解,不过是刻板印象。

你能看见伊朗在她身上的烙印,比如她的宗教信仰、她的生活方式;但是真正定义她的,却是更为丰富的另一面。

玛嘉在小时候,会混迹在一群小屁孩中冲路人掷石子儿;在家里她会脱下头巾,穿上印有“朋克不死”的T恤;她去地下市场买摇滚CD,然后想像自己是个站在舞台上的巨星。

想到她是个在伊朗长大的女人,这一切都足够惊奇。

伊朗——那个女人不准随便出门、黑色面纱不仅裹住容颜也裹住尊严的伊朗。

玛嘉长大后,变得更加叛逆。

父母为以防万一,把她送到欧洲,她就在欧洲流浪。

她吸烟,酗酒,交古怪的朋友,混迹街头;她陷入爱河,又被情所伤,患上了抑郁症……这就是一个女人跌宕而丰富的人生故事,意识流般的画面切换,没有自夸,没有矫饰,只是坦白地叙述,有残酷也有不堪,真实得叫人感动。

说到伊朗女人,我并不讨厌伊朗女人,但或许多少有些刻板成见。

我认识的人中,有些信伊斯兰教的女人,她们大多固执保守,弄不清虔诚与盲信的区别,把不吃猪肉当作至高真理。

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我原以为伊朗女人会清一色地保守而且顺从,做男权文化下可悲的拥护者。

然而这个故事提醒我,并没有所谓的“清一色”,世事无绝对。

当玛嘉•莎塔琵把画笔伸向自己的内心,你会看到一个叛逆而丰富的灵魂。

当老师在课堂上称颂着新政权:“自从我们的新政府成立,我们不再有政治犯,我们为自由付出了很多,但我们最终获得了。

”玛嘉站起来说:“夫人,沙赫政府统治下只死了三千人,而我们死了三十万,你怎么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这个伊朗姑娘的个性,或许得归功于她身在一个民主而开明的家庭。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从来都平等地同妻子和女儿说话;母亲一回到家,就叫女儿摘掉头巾;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大方地谈论国家时事;奶奶更是前卫,当玛嘉婚姻生活不开心,为着要不要离婚伤心犹豫时,奶奶说:“听好,我55年前就离婚了,告诉你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离婚。

我总是认为一个人会比和那个混蛋在一起要好。

”“可是……”“没有可是。

第一次婚姻是为第二次做准备。

下次你就会更满意。

你哭是因为你选错了对象,要接受自己的错误很难。

”说完,奶奶吸了一口烟斗。

我想《我在伊朗长大》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它向世人揭露伊朗女人的某种共性,它不为人们的刻板印象寻找佐证;反而,它是在凸显,凸显一个女人作为个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你看,即便在教规森严的国家,也有女人敢摘掉头巾、开着汽车在街道上飞驰;即便在强迫的男权主义的社会里,也有女人同丈夫离婚,宁愿一个人也不要跟“那个混蛋”在一起。

玛嘉在伊朗长大,可她并没有被完全驯服,当然也并没有格外坚强。

她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曾为了自保而撒谎,拉无辜的路人替她垫背。

奶奶为此对她发火:“我觉得你很卑鄙,这就是我的看法。

”玛嘉辩解说:“你明明知道,我没有选择。

”“有,你有选择。

每个人都有选择权。

你忘记了祖父在监狱度过大半辈子,就是为了维护那些无辜的人,还有你的叔叔是为什么而死的。

我是怎么教你的——诚实廉正!

这个词告诉了你什么?

”这段对话是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

即便在糟糕的国度,一个人也有选择权,她可以选择活得诚实。

在片末,玛嘉对着死去叔叔的墓碑保证,自己将永远诚实廉正。

我相信看这片子的朋友或多或少会拿中国的状况与之对比。

如果有的比的话,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去做一个异类。

《我在伊朗长大》短评

作为一个大约了解伊朗表面情况的人而言,除了感到文艺女青年的暴躁、折腾以外,没有什么意外的信息。至于为什么得奥斯卡奖,那就见仁见智喽。我个人以为,1、西方人认为政治正确;2、满足了西方人对伊朗的想象(不是说片子是在讨好西方人,我也不理解伊朗究竟是什么样子);Jasmine,给人以希望吧。

9分钟前
  • Kevin
  • 较差

又是。一朵。颠沛流离。的。女子。

1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把異鄉人的身份認同的迷惘感表達得非常形象化,同時折射社會運動對於個人與家庭的巨大影響。淡淡憂傷。

18分钟前
  • Tilda Li
  • 推荐

富家女的无病呻吟,跟民国大小姐感叹解放后日子不好有啥区别?

20分钟前
  • 金风玉露华浓
  • 很差

染指政治反映时代的动画作品,处处四两拨千斤却处处藏野心。我不明白一个五次三番靠着爹妈送出国避难的富家女,她为什么能成为见证这个战乱政恐国度兴亡的代表,还是她外婆靠谱。

22分钟前
  • Obtson
  • 较差

真没觉得有什么意思呀

24分钟前
  • 正在看牡丹
  • 较差

典型的美国动画 尤其是节奏 我不是歆童实在难以理解对动画的爱 不过动画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更强这个是确实的 主要是因为电影里面关于死亡教育这块做的实在不怎么样

27分钟前
  • 螃蟹蟹
  • 还行

……所以这种,任性,情绪化,遇到困难就跑回家,想安稳生活就去国外的有钱小孩人设,大家都接受得了?全篇也是有钱人伪革命家希望国家改变的长篇大论空想?讲伊朗故事和一次别离这种完全不能比吧……

31分钟前
  • 每天少吃两口饭
  • 较差

有智慧的老人是上天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34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黑白配色大爱,画风大爱,女主角大爱,自嘲大爱,配乐大爱,黑色幽默大爱,风格有范到要死,又不失深度与内涵,结尾还轻而易举地让我哭了……天啊一切都这么对我口味,能不能给六星?

38分钟前
  • kathyy
  • 力荐

有够差劲的。革命、战争、宗教、混乱、女性压迫、自由与解放,这么多占尽题材上天然优势的伊朗奇观,居然能在短短九十分钟内被安排得如此松散,精英阶层的破产叙事看起来总是不接地气,自恋得很。离《养家之人》差了十万八千个《养家之人》

41分钟前
  • Deserve
  • 较差

这种感觉相似不类似,谈不到什么政治或宗教上的信仰、见解,一个人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演绎,总归是给我们些感悟。

45分钟前
  • 井戒
  • 推荐

不明觉厉?所以说看看拿来补历史?从头到尾都是法文是吧

48分钟前
  • SHINe
  • 还行

有的人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斗争,有的人看到了一个女人的追逐,而我看到的,却是背井离乡,于一去一回一走之间的无奈与心酸。

53分钟前
  • 静茹
  • 较差

在初中看的时候,脸书、油管还能上,还有《动新》,今天又看,所处环境心境已大不相同。压抑,死一般的压抑。玛姬的奶奶是个很透彻的人啊。“需要国家主义和宗教来团结人民”,这句话真是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不提起,都快把两伊战争忘却了

58分钟前
  • Karo
  • 力荐

成长视角的伊朗演化,解构了处在东西文化交锋之口的伊朗人复杂心路,读起来会发觉淡淡的茉莉忧伤。同时画风相当节制而又欢快,给予人思考又带来释放:国家的好坏真不一定能决定你的去留啊。

1小时前
  • 白圣杰
  • 还行

‘要铁娘子的卡带么?’‘50’,‘60’,‘50’,‘好吧,50’。——笑了。‘你从哪里来?’‘伊朗’。——我体会得出那种情感,就像每次有人问我从哪里来时,我用不确定地、微颤的声音回答:‘中国’。

1小时前
  • 女尸
  • 力荐

越想越糟糕… artistically mediocre and politically misleading... 作为尼国人,我也不想要一个WG期间还能溜去欧洲读书的前朝八旗后裔画个《我在中国长大》的漫画来represent我 even though I might agree with some of the points she is trying to make, 原文标题《Persepolis》更糟糕,相当于这个人把这么部片叫《长城》…… oh wait we have already made a white-dick-sucking film called 长城, 打扰了

1小时前
  • Zaneissane
  • 较差

太特殊了,应该拍普通民众,底层大众在伊朗战火中长大,才有意义这么有钱随意的王子后代,没得代表性

1小时前
  • 港漂青铜康
  • 很差

不是动画的动画

1小时前
  • 三淡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