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纯净的灵魂,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心怀远方的人,必被世界所接纳,敢于搏斗的人,必被自己所征服。
一位执着于古诗词心怀远方的追梦人、一所学校、十六个学生、还有一位老校长。
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贫困山区任教,阿浪以诗为媒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并且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带来许多温暖、励志、感人、完美治愈的故事。
刚到二郎山小学的阿浪,还不是真正的阿浪,他是李元,一心热爱古诗词,上课只教诗与词的追梦人。
学生们也喜欢诗,但是只学诗就没办发升学,无法走出大山,于是,一场针对性的改变就此展开。
面临与梦想背道而驰的现实,情绪的失控,导致小花委屈奔出教室,影片到此,弹幕上已经是骂声一片。
这老师怎么这么自私误人子弟!
这老师是读书读傻了吗!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他只是不想让努力了很久,终于看得见的梦想又变得遥远,虽然这是自私的!
影片里也透露出一丝讽刺。
随后家长们的逼问与身上肩负的责任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妥协。
从李元成为阿浪,经过无数的妥协与颓废,二球(原名二蛋,心里默念有差别有差别)的质问和一首诗的安慰, 此时梦想与责任共前行的阿浪已经蜕变成为真正的阿浪!
青山诗社改为扫地王诗社,阿浪已经在不经意间融入了这座偏远小山村。
有努力就有收获,随着诗社的人越来越多,诗社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看见大家登上山巅时,不经赞叹,怎么会有这么美丽的地方!
对着大山,一群小诗人你一句我一句,诗句接龙,无比惬意。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风雨说来就来,让观众为孩子们揪了一把心!
同样的夜晚,同样的天气,让小花心底的阴影再次泛滥,一首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让人跟着暗自伤神,同时心疼着这个瘦弱的女孩。
小花与同伴汇合了,但是我们的阿浪老师却没有办法脱困,只得让学生们远离危险的边缘,长久以来真情对待,让他们的师生情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变得浓厚,学生们没办法帮助老师脱离困境,只能在旁边守护,心中的恐惧没有击败阿浪,学生们真挚的善良感动着阿浪,化为力量;在这冰冷的风雨中还有一丝温暖,一曲《赤壁怀古》诉说荡气回肠。
正是这曲《赤壁怀古》,让进山寻找的老校长带领着家长们找到了被困的阿浪和守护着他的学生们!
虽然小山村来了教师,但学校还是面临合并的命运,看着学生们不舍的样子,阿浪决定带大家冲出大山,让世界听见,属于小山村的声音。
站在舞台上的十六个孩子,唱《声律启蒙》听的一瞬间我就喜欢上了这种淡如水墨的意韵,听着稚嫩的声音,和着筝的清脆,这大抵就是我们华夏儿女守护了五千年的韵律和意境吧。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小演员不是小戏骨,都是本地人,着实震惊了一把,网上也有很多拍摄的花絮,让我不得不为这群小演员们打卡,影片的结尾还呼吁大家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这部影片让很多人看到偏远地区的教育问题,感谢这么动人的电影,希望有更多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的人!
在这部影片里我觉得没有唯一主角,他们每一个都是主角,影片里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仅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被网友评为了“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顾老师踏着自己的脚步追寻想要的生活,这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追寻梦想。
而今天要的这部影片,也是一个老师逐梦的故事——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豆瓣评分7.2分。
是中国小众的文艺电影,2018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电影中清新、真切、质朴、温暖的特点,绝对是治愈系的。
李阿浪,原名李元,名牌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的“憨厚”青年,“脑壳”有点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剧情中会有交代),但具有积极教学的主动性,是某县中中学的语文老师。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场激烈的语言交锋。
校长将正在讲课的李元叫来谈话。
起因是什么?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教书,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诗词课,这点,谁受得了?
用李元自己的话说:“我是有梦想的。
我的梦想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
”李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教学的问题,固执的认为是环境的不允许,这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李元妥协了,因为他无法改变环境。
所以他选择去远方流浪,给自己更名李阿浪。
而“二郎山小学”就是李阿浪选择的远方。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
二郎山小学,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正面临着没有老师教学而即将被取消的难题。
唯一的老师兼校长王勉、16个年纪不等的孩子、以及山区的家长们对李阿浪是满心的期待。
李阿浪的请调申请批准了,他一个人拖着一箱子诗词书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在二郎山,李阿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并且王校长同意了李阿浪的教学理念——教诗。
在二郎山小学的第一天在美好度过,教着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种着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梦想和远方都有了,人生的美好也莫过于此了吧。
可是,第一堂课教诗词、第二堂课教诗词、……第N堂课教诗词,王校长坐不住了、家长们坐不住了,孩子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坐不住了。
王校长开始与李阿浪进行了正面的谈话。
王校长和家长们希望的是李阿浪带领山区的孩子们冲出山村,走向世界,孩子们也希望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
可是李阿浪作为二郎山小学的唯一一个老师,他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书,而是说自己对其他的并不擅长。
其实这不是擅不擅长的问题,而是责任和义务。
身处其位,必谋其职。
所以县中的校长说李阿浪: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
王校长也说李阿浪的脑壳有点问题。
其实李阿浪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责任与理想割裂脱离。
李阿浪开始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认为二郎山小学和县里的中学“都一样”。
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理想,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倒是王校长的一句话说出来真谛:“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孩子的梦想”。
李阿浪对孩子们远不了解,他一厢情愿的教着自己喜欢的诗词,从没有问过孩子的梦想。
家长们坐不住了,但不知如何应对,一方面他们担心打击李阿浪的积极性怕他离开二郎山小学,一方面又担心他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
难题。
难住了家长们,难住了王校长,却没有难住孩子们。
最具个性的王小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和李阿浪的教学斗争。
王小花,一个喜欢诗词的女孩,会唱歌、会编曲,母亲曾是“山歌王”。
父母因为去山里寻找小花遭遇滑坡,不幸身亡。
留下自己和公公相依为命。
她的公公就是王校长。
而小花的父母对小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
她们编词写曲,用侗语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唱给李阿浪听。
李阿浪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他没有停止自己教诗词的做法。
不久,王小花再次在课堂上和李阿浪产生了冲突。
温文尔雅的李阿浪也愤怒了,他怒斥了王小花、刘二球、吴富贵等人。
离开教室的小花碰到了集体劳作的村民,大家集体在学校围攻了李阿浪,为的是给小花讨回公道。
村民的围攻、孩子们的反抗、王校长的教导,让李阿浪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他不教诗词,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学。
此时的李阿浪,心碎了。
似乎连天空都明白了他的伤心,雨下个不停。
自己种的花也如自己的心一样,死去。
李阿浪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梦想。
乡亲们也开始担心李阿浪,担心他因为无法教诗而离开二郎山。
王校长说:我都好久没有看到李老师笑了。
刘二球,一个憨厚的大男孩,有着对诗词的热爱,他喜欢诗,大家都喜欢诗。
是他用一首诗启发了李阿浪“乘风破浪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后,李阿浪的诗社成立。
诗社就是学生社团,属于课外活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的教学任务。
李阿浪的诗社就好比被现实压扁的理想,顽强的长出了枝丫。
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完成课程任务;也可以在诗社提升自己的兴趣,品位古诗。
李阿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李阿浪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
这或许是最完美的结局。
但遗憾的是喜爱诗词的王小花没有加入诗社,这是对李阿浪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场突袭的大雨改变了王小花,也拉近了孩子们与李阿浪的心理距离。
李阿浪带领孩子们去山里活动——这是诗社的活动。
孩子们戏水、对诗、看风景,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倾盆大雨席卷而来,山体滑坡塌方,孩子们面临着危险,天黑了,家长们是满心的担忧和焦急的寻找。
王小花因为父母的去世暗自自责,一句“负负得正”,在大雨中解开了王小花的心结。
李阿浪把所有的孩子都转移后,自己无力转移。
是家长们听到了《赤壁怀古》的歌声,找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
这里有太多的感动,温暖人心。
故事到这里本该完美结局,但是大家听到了乡里的声音,乡里以“整合资源,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由,要让孩子们去乡里上学,撤掉二郎山小学。
李阿浪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质问:更好的条件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多走好几十里的山路吗?
孩子们哭了,李阿浪也哭了。
那又如何?
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声音。
李阿浪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让外面的人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将中国古典诗词《声律启蒙》以侗歌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
独有的天籁、深厚的诗意,惊艳了无数人的耳膜。
(真的非常好听)
二郎山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李阿浪成了二郎山小学的校长。
最重要的是李阿浪对中国诗词教育的继承和发扬,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特殊朗诵方式的诗词姿态让中国的诗词遍地开花。
透过电影我们能够看出李阿浪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其实梦想和责任是可以兼得的。
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将梦想丢弃遗忘;很多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过分坚持,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使命,被人诟病和嘲笑。
其实,真正实现梦想的人,都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了临界点,不断的在平衡着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最终脱颖而出。
我没有生活在山里,所以也不懂那些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怎样,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学校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怎样。
看了《阿浪的远方》,对山里孩子们的情况有了一点点了解,看到后面也很感动。
我觉得这是一部题材很棒的影片,通过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演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山区的教育情况,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乡村教育。
故事从一个叫李阿浪的老师讲起,他是一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县里的一所初中教授语文。
由于他酷爱古诗词,常常课上到一半,就讲起古诗来。
学生不满意,校长不满意,因为李老师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他们也非常不认同他的教学理念。
二郎村有一个小学,叫二郎山小学,极其缺乏缺乏老师。
如果没有老师去任教的话,孩子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县里上学。
李老师就向县里请示,请求调到二郎村。
他觉得这是他的机会。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他要去二郎村教诗,去追求诗和远方。
李阿浪去到二郎村,本地的孩子、家长和小学校长都很开心,也很欢迎。
因为李老师的到来,意味着这些孩子不用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最小的孩子只有六岁,于他们而言,这一个老师拯救了全村人。
因为李阿浪真的很爱古诗词,所以他第一天上课讲的都是古诗。
校长知道后摇头,找李老师谈话,请他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还要教孩子们数学、语文拼音之类。
因为孩子们的梦想是升学考试,上县里的初中,读市里的大学,他们要走出山区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老师不为所动,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
学生反对、家长反对、校长也反对,在跟学生以及家长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后,李阿浪妥协了。
他开始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只是他不再教诗了,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再显现。
李阿浪是真的热爱古诗词的。
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开心的时候做,不开心的时候做,独孤的时候做,难过的时候也做,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你最最热爱的事情。
可现在他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后来他创办了青山诗社,虽然只有三名成员加入,但李阿浪每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诗词的创作,同三个孩子一起交流学习。
刘二球同学在李阿浪老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诗。
他站在讲台上念了诗的第一句:一上一上又一上,引来一阵“这也算诗”的哄笑;他念第二句:一上上到山顶上,又引来一阵哄堂大笑。
前两句他是有些胆怯害羞的。
念后面几句时,他合上手里的稿纸,抬起头,目视前方,极其镇定极其自信地念出了最后几句:举头红日屋梁低,二郎山巅有二郎;二郎者,二球也。
待念完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刘二球会写诗了,一时哗然,大家都想加入改了名的扫地王诗社。
因为一次诗社的活动,让这些孩子对李老师更为信任了解,也让李阿浪对这群孩子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也有更多的思考。
县里要整合资源,打算把二郎村这座小学撤销,让孩子们去县里读书,也可能会把李老师调回县城。
但是孩子们的哭喊声,请求李阿浪不要走的祈求声,这一幕场景,这句句呐喊,在他面前眼前停留响彻很久。
李阿浪要拯救这所处在危难中的小学,他要让县里的领导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他带他们去参加了市里的中小学生歌唱比赛。
这些孩子穿着他们自己的名族服装,穿着李老师送他们的小白鞋,缓缓地走上舞台,镇定自若。
说实话在小演员开口唱的时候,真的被她那好听的、清脆的、悦耳的歌声吸引,还有那个最小的小朋友,他的跟读,让这首歌有了不一样的意境。
不管是单唱,还是全体合唱,我都觉得这首歌是极富感染力跟吸引力的。
唱罢,全场几百人站起来为他们鼓掌。
李阿浪做到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是极好的,他本就喜欢古诗词,去追逐诗和远方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跟现实之前有些差距,但是他在改变自我后,才真正地帮到山里的孩子,找到了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找到他了他所谓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是外面,他们要升初中考大学,因为有李老师的教学,他们才能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李阿浪的远方和孩子们的远方是相辅相成的,是孩子们成就了阿浪的远方,也是阿浪成就了孩子们的远方。
他们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与支持下,慢慢找到彼此,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方向。
傲娇哥编排孩子们唱声律启蒙,不仅用普通话,还用侗族大歌的形式表演,两种风格配合的恰到好处,自然是由精致的傲娇妹领唱,那叫一个美!
电影最后以美好结尾,但仔细去体味,侗族大歌的震撼心灵,贵州山区的优美景色,演员们的真情流露,朴素中尽是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鼻头一酸,不禁感叹这才是现代的好电影,虽无大牌,但其中寓意不为不深刻。
电影《阿浪的远方》是一部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九狐(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2018年上映,目前豆瓣评分7.0的作品。
影片中,空灵秀丽的山区风光,原生状态的侗族生活,淳朴天真的孩童,天籁之音般的清唱等,确实让观众耳目清新。
影片蹭着高晓松“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名言的热度,赋予男主角李阿浪两个光荣使命:一是以诗词为名传承传统文化,二是拯救山区小学教育。
如此崇高立意,如此重要意义的社会议题,为影片渡上了一层金光,获得了众多赞誉。
但是,透其表思其里,你就会发现,影片在光芒之下,是掩不住的尴尬 。
一、《阿浪的远方》,打起关注教育的旗号,却打了教育的脸。
且看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及教育理念。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片中王校长与他的对话:王校长:娃娃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教学大纲来讲,他们还要学英语,学数学,将来还要升学。
李老师:这个我也要管?
...... 王校长:将来他们还要参加中考。
李老师:难道孩子们除了升学,就没有更高的追求了吗?
众位看官,听话听出什么音来不?
愚寻思:身为二郎村小学唯一的老师,是否连自身的职责都搞不清楚?
为什么追求升学的境界就比追求诗词的境界更低?
影片台词的潜台词,仿佛把矛头指向了现行教育,似乎按“教学大纲”教学(关于片中“按教学大纲上课”这个说法,本人亦觉得别扭。
据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教育界一般的说法,大多是按“根据新课标要求”来组织教学),就是死板守旧的教学;如果追求升学,那就是物质的、功利的。
李老师把话说得振振有词,大义凛然,该让如今多少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无地自容啊!
但是,李阿浪老师的教育理念适合我们的基础教育吗?
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时代,可行吗?
小学教育,不是大学专修。
把大学教育理念放到小学去实践,那绝对的错误的。
想必李阿浪这个名牌大学生,即便是小从开始接受了诗词,爱上诗词,也不是只凭诗词就考上了名牌大学的。
阿浪老师,你想让学生深研诗词,想必还是得让他们先走出深山,再进入大学深造吧!
再说,“教学大纲”和诗词教学是对立的吗?
当然不是,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足以证明。
两者不能共存吗?
当然可以,一方面,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成立诗社,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研读诗词的精神,这完全不矛盾的。
这是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也正因如此,李阿浪的诗词教学才得以保全啊。
剧情的走向,最后让李阿浪老师的教育教学在二郎村小学取得了全面胜利。
暴雨遇险中,征服了王小花,让深陷丧亲之痛的困境的王小花完成了自我救赎;带领参加合唱比赛,征服了全场评委与观众,获得了第一名。
二郎村小学在李阿浪的努力之下得以保全,李阿浪被任命为校长。
李阿浪之所以走向胜利,凭的是什么呢?
是他的教育观念在老校长的开导之下改变了吗?
他改变了教学内容,是他对教育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吗?
不然也。
尽管李阿浪最后“按教学大纲”来上课,但那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这让他极其痛苦、郁闷、委屈,只能到河边去吟诗以抒知音难遇之情。
不知道李阿浪当了校长以后,会怎样推行他的诗词教学,会怎样落实教学大纲式教育。
教育不是只凭专业知识+满腔热情+待人真诚就可以的做好的。
理念错了,教育就偏了。
李阿浪老师,对教学纵有满腔热情,对教育却没有正确清醒的认识。
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非他莫属。
这不是狠狠地打了教育一个响亮的耳光吗?
二、《阿浪的远方》以传承诗词为名,却行不了传承诗词文化的实。
且看李阿浪老师教的是哪些诗词。
在原来城里的学校,校长做他的思想工作时,可以看到教育的黑板上写着两首,一是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是北朝民歌《剌勒川》。
在二郎村小学,第一节《静夜思》,第四节《春夜喜雨》; 其后,便是《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然后准备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宋词。
各位看官,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很显然,李阿浪教诗词,具有明显的随意性,没有系统的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如果说在二郎村小学,是先诗后词,似乎有点道理;但短短几天,廖廖几节课,唐诗与宋诗混杂,咏怀诗与禅理诗混杂,似乎又没有什么逻辑可循了。
请各位恕我学浅,另外,我更是想不通《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剌勒川》是基于什么联系放在了一起。
其次,李阿浪教诗词,选材太过刻板,不会根据教材而变,不会根据环境而变。
先说《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等这几首诗,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小学不同年级却是必学的篇目。
二郎村小学的16位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李老师的教学这些诗词是温故?
还是知新?
该如何兼顾已学和未学的学生呢?
如果不考虑教材的问题,那么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恐怕还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有效果啊。
比如,来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孩子们感受所居大山的秀美风景是不是更真切?
比如,大黑牛扫地王就在眼前,来一首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或者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还有,看到孩子们在溪水中嬉戏,可有陆游的这首《观村童戏溪上》来应景,“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这些诗,尽管古今略有不同,但不也有山里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读之学之,孩子们更易爱之吧!
第三,李阿浪教诗词,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不切合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先说他准备要教的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吧,在这剧中也是重头诗词,后来的情节中,师生共同抵抗风雨的力量正是来自这首词。
但是,这首词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以及苏轼复杂的情感,这些小学们是否真正能认知和体会?
这首诗,可是到了是高中才会学到的篇目。
如果说典故还能让他们了解,但是苏轼遭受贬谪之后的辛酸,恐怕不是这些小学生们能理解的。
再说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吟诵儿女私情的词,为什么会成了王小花不能解开丧母之痛的心结的代言?
仅是因为李清照“是个女的“,仅是因为”此情无计可消除吗?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比之于失去至亲之痛,未免太轻了吧?!
纵观李老师对诗词真意的理解——原单位校长说“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李阿浪回道:”对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啊!
”被迫按大纲教学后,李阿浪在河边吟诵的是:“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 怎么品怎么解,都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
让李老师教诗词,真怕学生学到的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不能真正地品读出诗词的深意啊!
反观我们的教材,入选小学课本的诗词,莫不与孩子的认知、情感相契合的。
这个事实,上过小学的你,不会不知道吧?
诗词的内容,多充满童真童趣,展示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这才是应该给孩子们呈现的诗词世界吧!
立意很高,画面很美,感情很真,但是以诗词为名,却不谙诗词之境;以教育为题,却不明教育之本。
传承经典文化,聚焦当代教育,《阿浪的远方》,其实难负盛名!
“青山诗社”为什么改名为“扫地王诗社”?
接地气才站得稳、行得远啊!
《阿浪的远方》,你可知否,如你所示,教育还在深山,诗还在远方。
其实有点尴尬 开头 就知道结尾但是看完之后 小孩子们单纯的眼神一直在回放 清亮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 莫名的感动孩子们唱出来的诗词 真的好美现实和理想 是可以共存的 真的很治愈了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三尺剑 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两鬓霜 一客行新绿对酒红七颗星 一袍风尧舜对苍生颜巷陋 阮途穷白叟对黄童沿对革 异对同冀北对辽东天浩浩 日融融弯月对长虹我对你 嘴对心九夏对三冬
这个电影是满满推荐我去看的,她只说了这是讲一个老师去山里支教,看哭了她,我应该也会喜欢。
那我就只带着对支教,对山区的念想,看完,有欢笑,有感动,最后细想还是有一点真实的触动。
再看完第二遍,才敢写下这一篇文,结合个人经历的一点点想法,不求苟同,也接受意见。
关于剧情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师,钟爱诗词,不喜欢在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一般的教书,便申请去山区二郎山小学教书(诗)。
当最纯净的灵魂(小朋友),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阿浪),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关于人物阿浪。
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某县城当语文老师,不喜欢为了考试的教书,而唯独喜欢讲诗。
为了自己喜欢的诗,或者说心中的诗和远方,勇敢地去往了山区教书(诗)。
王校长。
当初插队来的二郎山,在这扎根便是五十年,一直陪着这小学和孩子们,到现在也一直操心着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也算是这村里的一个leader,思想和眼光还是清晰和清楚。
王小花。
喜欢诗词,喜欢唱歌,但却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去的阴影,不愿去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
性格有一点点小孩般的叛逆,却也着超越她这个年纪的成熟。
刘二蛋。
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典型的山村里朴实的孩子,勤劳,踏实,有礼貌。
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于诗和远方对于诗和远方,我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刻意追求,但有些许向往。
喜欢接触有趣的人和新鲜的事物,一直在路上,朝着远方。
电影中的阿浪,也算是像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
热爱心中的远方,也勇敢地在追寻。
可是,现实总会让你有所改变,也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阿浪的远方可能就是简单纯粹的教诗,让更多人喜欢诗词,具体点就是在一个学校,只教孩子们诗。
因为他对诗词的热爱,他觉得孩子们对诗词的喜爱,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绝对比考试和试卷强多了。
可是,当他到了二郎山,似乎并没有他想象的远方。
由于一些矛盾冲突,他还是得按照教学大纲,教孩子们语数外等课程。
这时候,他有点失落,这点失落,也改变了他的想法,或者说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远方,就这样变成了“扫地王诗社”。
一个社团活动,在之前的学校他也能搞的,与其说这是他在追求远方过程中的屈服,倒不如说这是他认识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内心热爱的事物的开始。
我们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方,永远值得你出发,在哪里停下,在何时明白,那便是远方。
关于山区支教阿浪最初想到去支教,第一个原因是,当下学校的教学安排他适应不了,他热爱诗,所以喜欢教学生诗,但学校只能给他教学大纲。
所以他想逃离,想去远方,去教自己喜欢的诗。
这样子的心态,也是少数年轻人才有的吧,我不说对与错,但至少很纯粹,也许他的想法也只有到二郎山,和这一群小孩儿在一起,才有有所实现,有所改变。
最纯净的灵魂,最需要的是陪伴。
我一直以来对于支教这个事有一点向往,想去试试,可又不确定它的意义,纠结着便没有出发了。
如果说,我只是作为名老师,在那个地方待一个两个月,上课,考试,改卷,然后离开,留下他们。
就像电影里的王小花一般,他们并不开心。
我听到过一个观点,如果你去山区支教,仅仅是短暂性的,那就完全没必要。
确实,短时间内,你不能改变什么。
不能改变,却可以唤醒。
你可以像阿浪一样,有着自己热爱的事物,去影响他们,去唤醒最纯净的灵魂。
你也可以只是短暂的陪伴,只是和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多年之后,他们可能会记得,小时候有外面的大哥哥大姐姐来过,告诉了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关于淳朴的人们在城市里,多的是霓虹灯,车水马龙,没有山村的清净,秀美。
城市的人们,来来往往,互不相识,小山村的邻里老少,确是有说有笑,相伴多年。
在电影中,二郎山的村民迎接李老师的盛宴,王校长把娃娃的花名册交给李老师的那种仪式感,都透露着里的一种淳朴的气息。
阿浪也会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世外的桃源。
这样的人们过于淳朴,可能只有陶渊明的文中才有的。
在电影当中,这些都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每次王校长和家长们的对话,阿浪去家访二蛋时,村民们为了小花一起过来找李老师时,雨天又一起出来寻找孩子们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为利而往,铜臭味便由此而生。
也许是我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才会这样子想吧,这样的王校长就是一个leader,也许就是这里拎得清的唯一一个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衬托,以其他村民的一点“愚昧”来衬托王校长的文化人的眼光,大局观。
其他的家长们有什么事都能听王校长的一番话,就在小花的事情那里,王校长的一番话可谓瞬间点醒了一群人。
这样淳朴的生活,这样淳朴的人们,可能都是因为有人一直的陪伴吧,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
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
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
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
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
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
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
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
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
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
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
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一直以来对儿童题材偏爱,但是这部,只能说拍得“不伦不类”。
土味版死亡诗社,很幼稚,不过最后的对仗诗很厉害!2.5🌟
很多处跟爸爸一块抹眼睛,很感人,最后的合唱真的是大招
额,第一次拍电影吗?我是说导演和演员。演技好浮夸,配乐好糟糕!
排屯证
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乡村孩子不容易,老师的发音应该准确一些吧,孩子们上台开口唱歌特别感动,希望教育资源能平均一些
或许涉及到了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问题 但是并没有给一个哪怕只是想法的解决办法 诗歌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呢 没有提现 大雨里唱诗 强行煽情 片尾曲非常不错+一星
不能更多了,作为电影,有亮点,其他都不行;致敬支教老师
整部剧被赵照的歌挽救了 各种尴尬剧情设置 就像没有打磨好的舞台剧 风景真的不错 演员真的很淳朴 编剧真的太烂 两星给风景和片尾曲
据说演员都是素人,所以演技方面我不做评价,但是这导演和编剧总不是新人了吧,用点心可好?粗制滥造的剧情和牵强附会的梗。两星,多的一颗星给最后的歌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教育的意义不是将自己爱的强加在别人身上 而是用自己爱的来影响别人 让他们爱 或走向远方
我的古诗词都XXX
把蛋改成球...下雨有点假了结尾还行,小花是个美女胚子总体挺无聊的
不知道最热门赞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状态。泥石流场景里面,老师可能比有些“男子汉”更有担当。如果一个人只能凭外表就看出性格的话,那世界就单纯多了
我要步入丛林,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实,吸取生命的精髓。抛开身外之物的所有烦恼,才不会在我死时,发现我白活了一场。——梭罗
很粗糙的片子,但是题材视角都很想给五星。
结尾山歌动人
远方不是地理上的远处,一茶一饭都是远方。演员的做作,服装的不恰当,你一眼就看出这不是山村,这是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