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逛百度贴吧时被人种草了陀地驱魔人这个片.今天得空看完.惊喜无比.亲情线爱情线恐怖线交织的有头有尾,整体剧情丰富圆满.除了母亲那块比较突兀点.在最近几年的国内恐怖鬼片中真是上上乘之作.而且还是家辉编演的,功力相当不错啊.之前看过盂兰神功,当时没注意是张家辉编演的.前半片觉得相当不错.后半部分却差强人意.由于故事讲的不够圆满,最终感觉只是为了吓人而吓人.可惜了那浓重阴郁的戏曲风格.个人比较偏爱戏剧,木偶等恐怖元素.
为了《盂兰神功》,张家辉想尽吸睛的恐怖画面,一场张家辉片中的妹妹在医院被鬼附身的可怕片段,他便取材了当初吓坏大众的“蓝可儿灵异事件”。
事件是华裔年轻女子兰可儿死于美国洛杉矶的酒店顶楼的水塔中,警方调阅饭店的监视器影像,发现她在电梯中出现最后的身影,她的行为极为古怪,不但多次进出电梯,更紧张地乱按楼层按钮,后又走出电梯,貌似神游般地走来走去,最后没有再进电梯便死在顶楼,案情离奇。
这段惊悚的影像,被广为流传讨论,张家辉表示在构思鬼附身画面时,《盂兰神功》的编剧拿了这段影像给他参考,他当时看了便觉得非常可怕,第一直觉也想到是鬼上身,所以片中有一段宗华的妹妹被鬼附身的片段,立刻就用了这个元素。
特别表示电影只是从中获得灵感,并非拍摄此事件的真相,他解释说这件事真的是没有人知道真相,不过想到了画面都让人害怕,主创只是从中获得灵感,没有要冒犯人。
整体感觉,本片的铺垫过长,情节没有张力,几乎没有高潮戏,吓人全靠音响与特效。
谜底是在最后5分钟揭示的,张家辉导演的处女作,给个及格分吧。
本片剧情:农历七月为中国的盂兰鬼节,传说在这个月份,阴间鬼门大开,游魂野鬼会到阳间“游玩”,为了令“它们”无暇四处寻找替身,戏班会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至十七,于空地上搭起竹棚戏台上演神功戏,娱乐四方鬼神。
张家辉饰演的宗华是戏班班主的儿子,他本在大陆做出版生意,结果被骗财后狼狈逃回,女友也跳楼身亡。
他回来后同父异母的妹妹晶晶对他态度恶劣,戏班里的其他人也对他不太客气。
然而老班主被女儿气得住院,神功戏开台在即,当家花旦小燕姐便让宗华当代班主,撑起戏班。
孰料怪事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
先是晶晶被附身,继而宗华开始看到许多异象,随后小燕姐也失了神,整个戏班被异界骚扰不得安宁。
终于宗华从戏班老员工那里听到坊间传言,戏台所在的地方在四十年前曾发生一场大火,死伤无数。
老班主觉察事情不妙,从医院跑回来救自己的儿女,结果非但无力回天,还被鬼附身差点掐死儿子。
危急关头,宗华大喊一声你们冲我来,被鬼上身后他(以及观众)终于知道了戏班闹鬼的缘由——四十年前那场火,是宗华的母亲、当时神功戏班的当家花旦艳秋姐放的。
当时的她因为伤病被还年轻的老班主禁演,取而代之的是她的跟班小徒。
艳秋姐为了重返舞台不惜委身班主,可谁知班主也同时与那小徒有染,艳秋姐失身又不遂愿,不甘而心生报复,于是一把火烧了正在演出的戏台。
那些作祟的鬼怪,正是当年枉死的女小徒和其他冤鬼,趁着鬼月重返人间,它们想找替身,它们更想报仇。
最后宗华重演了母亲当年自尽而亡的场面,以死了断了这场盂兰神功。
1、倾向于班主并非同一人,最后点火那里男人惨叫应该是原班主。
2、附身这块交代得不清楚,没有确实指出附身的鬼到底是否是母亲、女友或是上位女,而且我倾向于现代这条线是没有母亲什么事的,一是没有理由来害自己子女,二是按理来说捅死自己就是战胜附身自己的鬼了,就像主角最后那样,也没有道理再来害人了,所以这里出现的鬼应该就是那场大火中丧生的鬼,并无特指。
3、没有交代母亲怎么会跑到另外一个戏班,楼主猜想应该就是离婚而已,孩子跟了丈夫,这也解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
4、至于班主说不要搞我子女这件事,他应该是明白过来这跟自己老婆有关(因为有借戏服这个提醒)或是至少是跟自己这回唱戏有关,他做为班主和父亲,肯定是想要承担责任。
5、鬼有很多,不止40年前那一堆,一开始老太太看见的,主角走在街上看见的转头鬼,撞车的两小鬼,应该都是7月这个时候跑出来的鬼,也就像40年前上母亲的鬼,当然,恶意去吓主角的,应该是死于火灾的鬼。
6、张家辉演得很好。
7、给鬼唱戏最后都被鬼搞死,这个,有点讽刺吧。
我觉得不错哦,虽然有大半场都是从手指缝去看,但我觉得这部戏很惊悚,我想鬼片能吓到人,给人会发恶梦心有余悸的效果就算成功一半吧。
当天看完后,我硬撑到四点多快天亮时才入睡(笑)另一半很多人说剧情薄弱,不过我觉得简单也有简单的美妙,有时候鬼不就是无缘无故去搞人,也许有理由,也许没有理由,但他们都想找替身,好让自己去轮回投胎。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一套电影的见解,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
电影开始时,出现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女拜祭,然后她听到哭声,发现是从车底下传来的,这里是不是可以认为老奶奶其实是见到东西,并非在七月才见到,而是拥有阴阳眼之类的。
所以才在医院警告宗华(男主角),因为她察觉到对方时运低,而一个人时运低的话就会见到很多好兄弟,继而被好兄弟缠上。
曾听说过,好兄弟想要搞一个人时,必须不断靠惊吓削弱那人的时运。
也有另一种说法,当一个人不断见鬼时,表示他离死不远。
不管哪种说法,电影里都表现出来了,宗华不是一开始就被弄死,而是被一步一步弄到精神衰弱,肉体受伤,被上身,最后自杀。
很多人都很注重鬼是怎样找上宗华和他的戏班,有人猜测是宗华父亲惹得祸——这个可能性很大,啸天(宗华他爸)在四十年前是另一个戏班的班主,戏班被秋姐(一个被换下来的花旦)泼油烧毁后再重建现在的那个。
这点确实有点混乱,因为时间轴对不上,比如上了宗华妹妹身的女鬼说她要穿妈妈的花旦衣服,之后上了宗华女友身的女鬼说她要穿那件衣服,都搞不清楚这两只鬼是不是自杀死的秋姐还是四十年前被烧死的新花旦,如果是他们两个的话,怎么感情那么好,而且用词有点奇怪,说那件衣服时前缀是她,而不是我,无法清楚知晓他们的身份。
而且在秋姐得知自己重新登台无望时,颓然离去时电影有给她的脚特拍,她是有只脚掂了起来,鬼上身的证明,所以不懂后面秋姐烧死戏班时是出自自己的意愿还是被鬼影响。
还有后边宗华自杀时和秋姐相似的死法,让我产生这个宗华该不会是秋姐的转世吧这个荒唐的想法。
(请忽视吧)但除了这点我觉得其他地方都不错,比如走路倒退的女鬼——记忆十分深刻啊,比如模仿蓝可儿情景的电梯事件——也很恐怖的说,比如透过监视器看到自己跳下楼弄断自己的腿,接着有个女鬼走进来,还飘到监视器前放大版对视——这个真心惊悚,很多很多都可以列为经典了。
张家辉——张家辉一身白色西装,实至名归手捧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当全场鼓掌打着拍子伴着他唱起那句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的时候,在电脑前看着直播的我,也激动得不能自已。
而当他忘乎所以地握着奖杯模仿电影里挥拳动作时,我也忍不住鼻子发酸,眼角泛泪。
仅仅因为,相信我们和他都知道,这注定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一场戏。
在这场颁奖礼上,他半开玩笑地说将来纪念他的时候要配上彩色照片才好。
而我觉得如果要好好地做纪念张家辉的专辑,他在这个颁奖礼上的表演将会是最好的片头。
是啊他甚至提到10来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教父》的时候,就被电影食脑了。
而我记得的最早看的电影,是日本《复仇的铁拳》,情节完全没有印象,但一定简单粗暴热血,而那之后的时光,也像《激战》里的程辉一样,许多年匆匆而过。
但为什么看到张家辉在《激战》的演绎还是那么激动。
仿佛是看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雨夜脱逃,仿佛是看到《天堂电影院》里所有旧日亲昵镜头剪辑后的重现,仿佛是看到《教父2》里杀人后在人群焰火中走过的那张坚毅的脸。
这些电影,是不是也把我的脑给吃了呢?
还没来得及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连着看了两场张家辉之后演出的电影,《魔警》和《盂兰神功》。
前一部张家辉不算是主角,更多地是被当做一个符号被林超贤从《激战》中借用过来。
无论是吴彦祖那张失去神采的脸,还是到最后点出“人心总纳一点黑”的莫名其妙的剧情,都照出了张家辉努力张扬的笑脸后的空洞。
看完这部已经对张家辉的状态有疑惑,但是《盂兰神功》上映的时候,还是抱着希望买了优先场的票,想看看能否找到一丝类似《激战》那样的惊喜。
《盂兰神功》与《僵尸》——当电影结束的时候,我难掩失望,不自觉地将它拿来和麦浚龙的《僵尸》作比较。
同样是作为导演处女作的恐怖电影,《盂》比《僵》差太多太多,无论是剧情,表演,还是整体设计,《盂》都是一部差片。
从剧情看,漏洞百出,让人无法不去吐槽。
吴家丽最后出现在和童年张家辉的合影里,按剧情是想告诉观众这就是他的妈妈,但那条线的叙述毫无一丝铺垫。
如果她都为班主生了儿子,到上不了台的时候不应该是抱着儿子去恳求老爹么?
儿子都生了还不顾情面,再多委身他一次会领情么?
即使吴不顾儿子作死烧了戏棚的时候班主能侥幸逃出来,依照设定中他薄情的尿性,怎么可能对这个女人留下的儿子好呢?
无法想象主线还能处处描绘老班主对张家辉的关切。
再看张家辉同父异母的妹妹,这个设定中二十来岁游手好闲女青年,到剧情中段鬼上身的时候偏要学戏而且要穿她妈妈留下的戏服,难道是想说当初烧死的篡位花旦就是她妈么?
那不是四十年前么?
张家辉遇鬼的情节也是令人摸不着头脑。
明明晚上刘心悠就在张身边大费周章地鬼上身,结果画面一转就到了第二天了,是想说刘被鬼附体之后就出去玩了?
还有张家辉白天不会看到刘排练么?
是要多没心没肺才能问都不问?
此类槽点太多,不再一一列举了。
最好笑的是,在结尾的时候拍张刘的鬼魂含情脉脉地牵手看戏是什么意思呢?
想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那应该在她鬼上身的时候,好似《山村老尸》里吴镇宇抱住黎姿那样真心救她,楚人美才会退却好吗?
反观麦浚龙的《僵尸》,结尾部分起到了升华全片的作用。
将所有凄厉惨绝的僵尸故事,全化成一个中年失败男人自绝时的迷梦。
而且《僵》全片无甚硬伤,无论主角配角笔墨皆有着力。
每个人身上都附着孤独感,苍凉有劲。
从表演看,张家辉毫无影帝风范,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迷茫直到最后死去,仿佛他才是被鬼上身的那个。
他在这部戏里的表演平淡之极,似乎想表现出一个备受压抑的中年男人形象,但除去光环之外,没有一场戏有称得上发挥的地方,作为自导自演的影帝,这么无私地不给自己加戏难能可贵。
而一众配角也没一个能撑得起角色。
除了上述剧情硬伤导致的电影骨架畸形外,原本可以刻画丰满的父子情,鸳梦重温,冤鬼怨念等等的血肉亦乏善可陈。
整体设计方面,整部电影本身像极了鬼上身,让人想逃得远远的。
反观《僵尸》,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深情的背景,而且人物之间各种精彩的交叉对手戏,在一个封闭空间里织起一张巨大的网,把观众牢牢粘住。
《盂兰神功》从片头开始就预告了自己的毫无野心。
借用与剧情无关的各种桥段,想尽办法凑恐怖元素却反将自己变成一部散漫的小品。
不相关的片头,无节操复制蓝可儿电梯录像,背后长脸的烂梗,分辨不清刻画乏力的反派鬼魂,余味糟糕的结局等等,全都让本有机会升华的剧情一次次令观众出戏。
再拿麦浚龙的作品来比较,《僵尸》光是靠美术设计和结局已经完胜《盂兰神功》。
《僵》里面恐怕只有一场高大神秘鬼魂走过钱小豪和惠英红的戏同核心剧情无关,但这场的气氛像极了孩提时代反复出现的恐怖梦境,诡异气氛营造堪称完美。
结尾的神反转也成为了一面镜子,将所有的剧情重新映照了一遍,霎时将电影升华。
那么到底,这两部电影相差在哪里呢?
显然,靠《激战》再获影帝的成功反而成为了张家辉的负担,在这部自导自演的片子里他完全束手束脚,像是参加一场被逼着相亲的约会。
而麦浚龙的处女作自始至终体现了孤独清冷,人生难追的气息,可以将其称为是一种爱,是感受到电影能展开并描绘人性种种后的赞赏。
可以说,是否有爱,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
只有带着爱拍出来的电影,才能让观众爱上。
张家辉小时候看的大概是教父第一部,但若看完第二部就更能理解到,老教父对家庭的热爱以及对成为大家族酋长式人物的热衷令他在这两方面得心应手,而第二代教父的冷峻取代了这样的热情,这或许和他的人生角色是被迫接受,以及西西里爱人的惨死有关,但从第二部里的确看到他对家庭的爱并不是原生态的,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那种征服对手的快感,更像是一种恨。
两代教父的结局其实告诉观众,人生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拍电影,也是一样的。
张家辉热爱的,始终是表演,而转身开始做导演,应该是过往不受重视的演艺生涯带来的反弹,对观众认可的一种渴望。
但他热爱或者擅长的,还是表现人物,一旦开始讲故事,在抑制自己人物表现的同时,采用蓝可儿,背后长脸这种噱头,只能赢来观众对这些噱头的津津乐道,而忘了这部电影究竟想说什么。
李安与世界杯——曾经有一篇神级影评,是神秘网友西班牙眼写李安的《色戒》。
将电影中的情节解读出国共伪三方勾心斗角的的广阔内涵来。
除此之外,马伯庸关于少年PI奇幻漂流另一种解读的影评亦令人耳目一新。
李安似乎干惯了这样的事儿,《卧虎藏龙》和《断背山》里面均有引而不发的感情脉络。
这样的电影就像一款成功的香水,不同阶段的味道交相辉映。
其实每个人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同样是大导演,李安能够把故事讲出不同的层次来,诺兰则像钟表匠一样追求电影本身的结构,老马丁喜欢粗粝的黑帮气息,王家卫则擅长表现主义(装逼)。
这些拍电影人的所谓胜利,在于他们拍的就是他们的爱。
《盂兰神功》上映的时候,2014年世界杯正进入高潮阶段。
每个人都从这个大舞台上追求到了自己想看到的景象。
阴谋论的最开心,各种看似偶然的事件被他们解释得风生水起。
看戏的,等到了德国队屠戮巴西。
看帅哥的,也各自找到ta们中意的对象。
追求酷爱刺激的,听了阿迪和耐克广告的话,一股脑儿地押注在某场比赛上。
缜密分析的,找到了赔率数字的各种变化和赢钱的可能。
关注某只球队的,自然为自己的热爱增添了注解,而关注胜者为王的,当然投入了德国队的怀抱。
就连旁观面相的人,都从这个舞台的人的脸上印证了自己的理论。
这样一场大戏落幕的时候,皆大欢喜。
想到搜索《色戒》影评的时候,看到作家水木丁写的一篇,将这电影解读出青春小说的味道来,和西班牙眼的分析放在一起看,我只能说,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生活。
电影如此,生活如此。
人生森林——参加过一项野外拓展训练。
在西贡的郊野中,凭着相对年轻的冲劲带着队伍找寻目的地,要在指定时间(三天两夜)内通过三个目标点回到营地。
由于从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加上不同状态的队友因素,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时间条件限制下,达到一个点后就折返回去。
但这样的经历依然留下了很多回忆,比如西贡山头眺望渔家灯火的美景,午夜密林中伸手不见五指的行走等等。
虽然由于种种限制,没有完成预想中的路线,但我们还是画了一个小一点的圈回到了起点,也是一种圆满。
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对夫妻生育第四个孩子的时候被发现这胎儿已经有了致命的疾病,但他们最后选择将这孩子生下来,这孩子活到第28天就去世了。
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兄长的爱,模糊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的色彩和声音,亦有笑容和病痛。
也许真相并不这么美好,但我选择将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寓言。
人生总会是圆满的,无论这个圈是大是小,带着爱还是恨,快乐抑或疲惫。
无论经历过什么,我发现,在人生的森林里,跑回的,永远是出发的原点。
重要的,便是这个画圈的过程。
而我们为什么爱电影,去看,去观赏一场场别人的表演,就是想知道,另一种画圈的可能,另一种人生的味道,体会到自己圈里圈外的风景。
《天堂电影院》做到了,那些剪下的接吻镜头代表了别人残缺的爱情和人生,却在结尾为多多和我们补上自己心中的遗憾。
《僵尸》做到了,那种被人遗忘的感受,精致而凄凉的质感,以及结局的映射,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和导演致敬僵尸片的想法。
而其实《盂兰神功》也做到了,张家辉现在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导演了,我们呢,也在鬼节的时候,有了一个暂时忘却自己,感受惊吓的去处。
在香港上映後票房立馬打破香港十年來中西鬼片紀錄的盂蘭神功。
我想金馬影帝張家輝首次自導自演、加拿大華人。
藍可兒的電梯靈異事件與中元節應景,是本片的三大賣點。
開場時營造的靈異弔詭氣氛很不錯,心想這部應該會好看。
沒想到看完後最好看的就是前面有小朋友出現時的那兩段 劇中的要角,宗華(張家輝 飾)、小燕(劉心悠 飾)、宗華父(林威 飾),宗華同父異母妹妹晶晶(李元玲 飾)、當家花旦(吳家麗 飾),全片演技最精湛就屬吳家麗,舉手投足間,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能讓觀眾入戲,反而是張家輝在本片中演技平平,甚至連看到靈異景象時的態度與表情都顯平淡。
故事以戲班在中元時要演神功戲謝鬼神為主軸,片中當然少不了要演出一點觸犯神功戲禁忌的橋段,男女主角間也少不了床戲,不過很顯然女主角是被鬼附身後才跟男主角上床,只不過看到最後不確定是哪隻鬼附在女主角身上,其實被哪知鬼附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戲真的可以刪掉,因為既不夠,恐怖又不夠香豔,不恐怖的話來點聊齋式的情慾還比較有看頭。
港式恐怖片中滿愛搞笑,但本片搞笑處幾乎都破壞了,原本可以隨劇情進入恐懼最高潮的時刻,像電影院這段,最後就被一顆搞笑的死人頭搞壞了原本恐怖的氛圍。
把藍可兒事件拍到的真實畫面由李元玲重演後安插進來,我覺得這段感覺有點像是硬要加入,對於整體劇情並無顯著的加分作用,但是用這個事件來做行銷的確實有達到效果,醫院當然也要來點靈異現象,不過這段運鏡很奇特,因為感覺是想讓大家看大體腳上的名牌,但我觀注半天也沒看到名字,結果最後這大體和劇情豪無關連,坦白說演這段真不知道。
是為什麼?還不如把時間花在人物關聯與時空背景上,這樣才不會讓很多人看完電影後都還搞不清楚在演啥麼鬼在角色間的關聯性沒多做描述的情況下,由於整部片是40年前,和現在同時演出,無論場景和服裝都沒呈現出過往和現代的差異,加上也沒用色調或其它方式來示意時空不同,所以到最後電影。
看完散場時就立刻聽到不少負評、罵聲與很多不解的疑問最後男女主角與整個戲班的人都死光,只剩禍首宗華的爸爸沒死。
照說被鬼搞到滅絕應該是淒淒慘慘淒淒,或是會產生禍延子孫的百感交集,誰知最後來個鬼上身後在空中靜止數秒的畫面,讓全場爆笑。
本片主要是音效嚇人,如果比較少看恐怖驚悚片的人或許會,覺得有些陰森弔詭的氣氛還不錯,但對於跟我 一樣喜愛看恐怖。
驚悚片的人來說就會覺得這是部集多部中西恐怖片經典畫面或恐怖氛圍手法的影片,雖說恐怖梗都是抄來抄去,但是抄不出新意又無法留下任何讓人驚嚇或毛到骨子裡的情境就顯失敗,此外這些橋段缺乏順暢的連結性,造成整體劇情架構空洞鬆散,最後播映中竟出現意外成為笑點的打呼聲,這可是我首次遇到被嚇到睡的。
你们都是从哪里看出来前后两个班主是一个人呢?
真是厉害啊!
回去好好看看主演名单,两个班主明明是两个人好吧。
老班主在大火里和小丫鬟一起被烧死了,吴家丽老公林威相当于霸占了人家的戏院,这些鬼是回来报仇的。
这也就解释了林威喊:有什么你们冲我来,不要搞我的子女这句话,电影最后主演名单里明明写的啸天(班主):林威, 旧班主:另一个演员, 就是一个简单鬼来要回自己戏班的故事,哪里那么复杂。
而张家辉是因为出版社赔钱埋怨自己的女友,导致女友自杀(这也就是他发微信告诉他女友不是因为赔钱和你分手,实际就是因为他肯定每天叨逼叨这事,他女友才自杀,他女友这时候其实早就死了,不然干嘛不打电话而是发微信,他这是心理暗示自己女友还活着)所以他从大陆回来才会满身带着怨念回来,也就是医院老太太告诉他现在不要外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兄,你印堂发黑啊。
有了怨念才会招来冤鬼,所以这些鬼魂才借机回来找他老爸报仇,最后他替他老爸还债,同时也还了自己欠女友的债。
刚才在乐视看了张家辉自导自演的恐怖片《盂兰神功》,其实我一开始把盂兰的盂读成了孟子的孟,粤语原版,片长只有八十多分钟,相比现在动辄两三个小时的片长,显得有些诚意不足,但是看完之后,整个人吓傻了,剧情有点模糊,还有很多信息量有待挖掘,于是就跳着回看了很多细节,现在我不得不为家辉点32个赞。
总体上,人物表现很出彩,尤其是张家辉在黑暗中大汗淋漓的镜头特写,看得我毛骨悚然,不得不握紧拳头、抖动双腿来保持镇定。
小燕很漂亮,演的不错。
唯一不足的是妹妹这个角色,有点头重脚轻,开头给了妹妹很多空间,但后来不了了之,其实这是四十年前的恩怨,妹妹本不应牵扯过多,所以开头若是轻描淡写的话,相信效果更好。
不同于一般的复仇,本片更多的是宿命。
与其说是鬼造成了这一悲剧,不如说是张家辉自己,影片一开始,张家辉就以失败者身份出现,也就是宗华,回家后满头大汗,精神恍惚,生意失败、女友死亡、妹妹讨厌、朋友躲避、老爸有过节,可以大胆猜测,其实宗华已经准备在自己人生的低谷了结生命,发微信给死去的前女友,就好像女友还没死一样,显示了宗华内疚脆弱的心理,可能宗华把生意上的失败怪罪女友,导致女友自杀,后来女友老爸的电话证实了这一点,对方很气愤,遗书上肯定是埋怨宗华逼死了自己。
回家后,宗华看照片,照片上是谁也没给特写,直到最后宗华自杀前的意识流,真相大白,原来照片上的是宗华母亲李艳秋,另一条故事线上的那个老女人,四十年前纵火案的犯罪嫌疑人。
老女人李艳秋当家花旦,但是唱戏时崴脚受伤,貌似是被鬼怪附体了,当时镜头给了几个凶神恶煞的雕塑特写。
后来被那个好色的老班主拒之门外后,李艳秋的脚部特写,貌似也是被鬼俯身了,在床上挣扎拿剪子自杀的女人就是李艳秋,和宗华一样,杀死自己和鬼同归于尽,证实了李艳秋当时确实是被鬼魂控制。
李艳秋纵火是出于报复还是被鬼魂控制所为,我到现在还不清楚,准备再看看。
那些鬼都是谁?
宗华回家在卧室看照片时是李艳秋,宗华在车上看到的红色女鬼是其母李艳秋,黑夜里走在宗华前面、把宗华吓得半死的女鬼是宗华的女友,附身小燕和宗华做爱的是女友,窗外黑影偷看的是李艳秋,后来附身小燕杀宗华的是四十年前的小骚货,小燕被至少两个鬼俯过身,窗外的一团火应该是当年被烧死的鬼,梳妆台前无脸的鬼是小骚货,因为当年李艳秋把汽油还是硫酸泼到了小骚货的脸上然后烧死。
还有很多地方出现鬼,具体是谁有待进一步分析,我最疑惑的是妹妹被鬼上身之后的行为,变得懂事好学了很多,有次还为宗华说好话,后来想穿妈妈的戏服,他的妈妈确定不是李艳秋,这个妹妹的种种行为显得扑朔迷离,附身的是被烧死的鬼还是另有其鬼?
伤脑经!
可以肯定的是,最后控制小燕和妹妹的应该是认识的,而且还有某种同盟,因为她俩被附身后行动一致,妹妹维护小燕,说她有那种病,小燕用红眼珠怒吼威胁班主让妹妹唱戏。
其实还有一点,最后把小燕提到半空中摔死的很有可能是宗华女友,她把小燕提到半空中等了好久,貌似在考验宗华是不是爱上了这个女人,直到宗华做出了爱的举动,伸手去搭小燕,这时女友深受刺激嫉妒恨瞬间把小燕落地摔死。
几个事实是,鬼不会烧香,宗华当时也没被附身,所以宗华醒来后发现被人当死人拜,显然是自己所为,后来在监视器看到自己跳楼,更加说明,宗华当时的精神状态已经差到极点,人格分裂、重度抑郁。
假如鬼魂只是一种象征呢?
假如这些全都是宗华想象的呢?
有没有另一种可能,鬼魂只不过是用来掩盖这一场实实在在的人间悲剧?
宗华有杀死所有人的动机!
首先,人在穷途末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其次,宗华和所有人都有矛盾,你可能会说小燕是个例外,错!
大错特错!
小燕可能是伤害宗华最深的人。
小燕和宗华一夜激情之后,竟然矢口否认,宗华请她去看电影也被无情拒绝,当时宗华的脸色很难看。
至于他俩的关系,结尾众鬼魂看戏,他俩坐在一起,手部慢镜头可能有含义,暂时不知道。
通过妹妹之口,得知宗华当年发誓混不好不回来,这次回来显然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希望能得到父亲的帮助,但是,除了父亲之外,戏班的所有人一再为难他,陷害他,讥讽他什么都不懂,让他再次感到无助。
总之,在矛盾的升级中,宗华最后杀死了所有人,并以自杀来了结痛苦的人生。
只不过,这一切都用鬼怪之事隐晦的描述。
细节上可能解释不通,但故事走向却是吻合的。
张家辉的演技没话说,两届金像奖是对他这么多年努力的肯定,他也是我最喜欢的华人影星之一。
正所谓演而优则导,张导开始拍电影了,真是让人欢呼雀跃,但是看完后实在是很失望,故事太弱了,恐怖的桥段基本没有新意(有个女鬼除外),全是老梗。
同样是处女作,同样是香港经典的题材,麦浚龙的 僵尸 胜出几条大街来,无论是剧情还是特效都能看出导演的诚意,并且引入了西方和日本的恐怖元素让人对港产鬼片僵尸片怀念的同时又眼前一亮。
我不知道张家辉拍盂是出于什么原因,过过导演瘾还是纯粹为了玩票,再或者有几次混乱猜:因为个人喜爱、怀旧、致敬,但又能力有限。
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第一次正经写影评,希望以后可以写更多更好的。
整个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当东南亚的七月十五碰上太久未归家的失意男人,简化一下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部电影的名字。
在大陆做生意惨遭诈骗且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宗华回到了家乡,接受过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遇上鬼门大开的迷信戏班,百分之八十的电影好像都是这样开场。
导演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在结局二十分钟到来之前这本来是一个很能让人信服的故事。
某地方遗留下的冤魂足以让前面的所有闹鬼故事合理,两条线的主角甚至不需要产生联系,因为这是一部鬼片,像冤魂鬼怪执念轮回报应一类的事情从来不需要任何的物理意义上的联系,只需要看上去有关系就够了,但编剧很显然想加强这样的联系,于是他写:不如我们让女鬼和倒霉的男主角有一些关系,不如就写女鬼被男主角的父亲伤害然后其实男主角是他的儿子。
这一点挺差劲的。
整部电影看得出很多模仿和借鉴的痕迹,在主要故事的边边角角塞满了各种恐怖小把戏,会把脑袋拧过三百六十度的女高中生,模仿留学生电梯录影带的桥段,jump scare,以诡异角度拧断的肢体,所有的小把戏都算是恰到好处,并没有一种刻意营造恐怖氛围而画蛇添足的感觉。
电影的画面基本上算是暖色调?
类似夕阳将要下落的时候,是暧昧危险的感觉,镜头语言(写到这里我记不起任何很有代表性的镜头,不好意思)。
配乐某些时候很嘈杂,用bgm凸显恐怖气氛这一招用的不算太好,反而一开始响起音乐大家就会知道这里要出现什么灵异事件,而作为一部恐怖片也并没有什么创新,跳脸和看闭路电视的情节算是重头戏,虽然恐怖气氛烘托得很好,但完全不出人意料。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虽然谈不上浪费宝贵生命但也算不上不容错过的电影,聪明之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传统戏曲的参与,东南亚本来就让人觉得神秘,各种宗教与风俗加上戏曲,当一项需要传承的古老艺术遇上一些特殊时间,此时不闹鬼更待何时。
爱是鬼迷心窍,情是有口难唱。何时玄台破虎
辉哥处女座,竟然把自己作死了
影院深巷回头客,舞台飘飘灰面娘,鬼影实录X驱魔人X丧尸出笼,剪刀插喉关公扎心,花样够多。张家辉还是先留在香港好好发展吧,玩到极致后再来大陆整个主旋律盂兰行动之类,总比现在不上不下的低压槽好
谁也没请就打败了所有鬼
张家辉自己都知道这部电影超烂啦,要不然他干嘛拍坨地驱魔人,感觉故事也没有说清楚,用的全是香港鬼片的老梗,其实感觉也不够吓人,哎,可惜了张家辉这个名字
神一样的逻辑,看看熟悉的脸就行了。
首先,小燕这个角色出来的时候就没有交代清楚,然后剧情也是稀里糊涂的,不清楚谁上了谁的身。镜头各种模仿大师的电影。。。一惊一乍,剧情很散落,交代不清楚。。。现在哪还有人看粤剧了。。。
鞋底都好干净
拍的很吓人,气氛和表演都相当不错,剧情太单薄了,处女作拍成这样不错了。
导演用心无力。故事和逻辑太过混乱,架子搭得再好还是空落落,差了《僵尸》几条街。
张家辉的首部自导自演之作,不算烂,只是不好看而已,鬼片,不太恐怖...
有个bgm还不错 人物结局好评w 背景题材选的蛮有趣的 张导加油啊
太久没看了
张家辉导演处女作. 没那么糟糕.. 还阔以... 港.BD
音效神功
“演而优则导”这种事,终究不如“隔行如隔山”,但张家辉的确是够诚意,够用心的了。片子是大陆不准上映,难得一见的港产鬼片,但还是老样子,灰暗得看不清状况。大意上还是讲,善有善报之类的,意思上没有太大突破,但至少不比某些惊悚片差,就是故事太过平铺,只穿插了一条“前因”暗线而已
5分左右。永远,不要,解释,恐怖。刘心悠真是长得好看演技又好,只是非主角脸。所以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反正没吓到我,不过真心觉得张家辉应该一直拍鬼片
很不错.有被吓到.
拍得很用心,鬼魂也颇具美感,就是觉得故事讲得不太清楚,到底冤魂作乱为的是哪般呢?吴家丽的死也比较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