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整理自豆瓣这应该可以说是一部宗教电影。
影片开头,Jack的妻子正在听到上帝的声音,即那个蜜蜂。
她一直想逃离Jack和他的生活方式,最后她没能让声音through her,她屈从了。
影片中的那个蜜蜂试图要冲出窗户,但最后被压掉了脑袋——这也是她当时命运的象征。
从此她的生活靠香烟、酒精、宗教来维持。
当Jack的房子被付之一炬后,她才得到了解脱。
但是她的解脱是主动还是被动,导演并没有交代,所以她的“解放”也不显得那么光荣和明确。
Lucetta没有信仰(起码不信上帝),她按自己的方式喜欢主动出击。
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性,有着积极的态度,敢作敢为。
Jack每天和Bible为伍,按时祷告,每周去教堂听牧师布道,但是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信仰,内心空无一物。
他的所谓的信仰没有给他一点人生动力,他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信仰。
这样的人物设定,是对基督徒的一个讽刺。
Stone来自社会底层,说话粗鲁,其实未必带有恶意。
Jack和Stone,被审判的烦人最终审判了他的法官,但是Jack自认为的毁灭可能是他不自知的重生。
影片最后,Jack、Jack的妻子和改变了发型(象征变好、重生)的Stone都听到了来自上帝的声音。
而Lucetta不信上帝,仍旧……勾引男人。
这部电影可以学到什么呢?
我觉得,一个人,内心还是要有所寄托,有所信仰的。
有自己的准则,并且是真正认可、产生共鸣的准则。
本片似乎又是一部宗教电影,不停的啰嗦台词和情节发展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上帝和圣经,其中又或多或少加入了一些关于原罪什么的内涵,似乎每个人都有些欲言又止,表情神秘,这是一部看得比较累人的电影,虽然有演技出色的罗伯特·德尼罗和爱德华·诺顿,甚至两位此次都有着不错的发挥,可剧本和导演掌控实在是让观众有些不知所措,不明所以。。。
米拉·乔沃维奇演一位风骚的妻子,有露点演出。。。
2011年看的第一部片子, Edward Norton, Robert De Niro, Milla Jovovich 这样的阵容自然充满了期待.开场这段其实是最棒的, John Curran非常用心的处理了细节: 手肘的姿势, 高尔夫节目, 饮料... 用所有的暗示直接过渡, 已然交代了Jack的原罪.当然, 看完开场是不会觉得棒的, 显然这些细节传达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却没有个答案,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于是接着往下, 交代了Jack的工作引出了Stone. 那头黑人小辫儿差点没认出是诺顿, 但是一开口, 你们懂的... 期初完全吊儿郎当的Stone和给人感觉一丝不苟准备兢兢业业到退休前最后一刻的Jack, 随着谈话的进行, 各自发生了一些转变. Stone 为了达到出狱的目的,双管齐下, 引出了Milla出场. 而自己却在阅读宗教书籍,目睹狱中杀人以及祷告中有所感悟: 此非本罪, 一切皆原罪, 一切皆上帝旨意.Jack 虽然廉颇老矣,终归经不住Lucette这样勾引男人的高手, 在原罪之上越走越远, 内心也开始承受自我谴责和质疑: 坚持Stone犯了本罪,那么现在的自己呢? 是否也一样犯了本罪还是只是每个人生来皆有的原罪?最终影片想要传递的,在最后一次两人对话中传递出来:Stone: 我从没感觉过愧疚,从不知道原因,但是现在我恍然大悟, 这只是我生命旅程中上帝的安排Jack: 那是你的选择,你做的Stone:我们都是上帝的同僚, 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Jack: 你犯的罪与上帝无关(即你所犯的是本罪,与原罪无关)Stone:上帝参与了所有事,各种天灾人祸,我们做过的事,犯下的罪,这些轮回中所背负的枷锁,我们都被上帝安排,参与其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汽车电台和飞虫嗡嗡声, 这两个贯穿影片的细节. 一个是明示了一切皆原罪, 另一个则是暗示着上帝的旨意(Stone纵火时就是跟着嗡嗡声莫名其妙做的,而Jack的妻子听到了旨意,无奈Jack欲扔下女儿,随着窗户关毕,飞虫被压死,上帝的旨意也就戛然而止了)so,回过头去看, 是不是开场很棒?
冲着爱德华.诺顿的名字看完了这个片子。
几个演员的表演很牛,可是导演不是很给力的感觉。
后来又翻了翻它的影评,想起写这篇短评。
其实导演的立意是很大很大的,矛头直指主流社会的伪善的宗教信仰。
杰克,一个每周做礼拜,每餐做祈祷的“虔诚”信徒,从事着规劝无良罪犯改过自新的高尚工作,到临退休了仍然怀恨妻子,不尊重同事;甚至还被一个罪犯“教唆”着一步一步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基督徒——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只有在上帝面前忏悔,面对其他人则毫无反思;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好的信徒,尽管事实上他可能一个好人都算不上。
这个时候,他注定沉沦,连上帝也帮不了他——因为上帝在人世的仆人,很可能也只是路人甲而已(那个牧师)。
罗伯特·德尼罗演的杰克同学还是很不错的,很有点行尸走肉的感觉,表面上看起来心事重重,貌似脑瓜子里面思想很深沉,实则是地地道道的一坨。
如果一般化,我想说这不单是宗教的问题。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拥有很好,拥有后其他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因为这样,大家都想得到,这叫做趋利原则。
尽管每个人目的不一样,但是战成一排,并没有什么区别。
像我们大学花父母的钱,吃喝玩乐4年,挂科无数,最后使劲也要弄一纸文凭,这和寒窗十年的结果看起来没有什么分别;都是报效父母养育之恩,也是给用人单位个面子。
又像我们phd,ws几年研究还是毫无头绪,靠师兄弟姐妹帮忙也要混几篇二作毕业,然后见人还要吹一吹,否则就是不自信。
~~~扯的有些远了,总之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词:认真你就输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没人看还差评,即使因为太认真,热毛了美国的广大观众,所以输得很惨。
批评反对意见无外乎有两种,一种说你这不是添乱么,基督教这么牛的东西,轮不到你来批评;另一种说哎呀,难得发现了一个认真的同志,赶紧捂起来,邀请加入地下组织,不要被FBI请去喝茶。。。
也许还有第三种可能,都说存在既合理,你一个人跳出来批评,显然是没有悟到。。。
我穿越了。。。
让我们回到电影。
有破有立,抨击了错误的信仰方式后,片子描写了正确的信仰方式:那就是通过不断的坚持的体验,最后成为“上帝的音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信徒——有点玄,我不知到这个音叉论和宿命论,或者东方宗教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而它们差别的又是什么。
但平心而论,成为一个音叉好像不是什么美妙的事情——所谓道家的“无为而为”,儒家的“从心所欲不踰矩”听起来都要潇洒多了。
个人而言还是有点欣赏这个方法,因为可喜的发现西方和东方的宗教曾经还有这么相似的时候。
可惜影片正是立的这部分不好。
可能因为要立的东西(信仰)过于抽象,即使描写的过程很详细,看起来仍然像“小头爸爸”。
不是说诺顿的表演不精彩,他先是拼命的听(主观努力,具体请自己看),然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反省了自己过去的罪(成为罪人——基督的信徒),然后他就信仰了(坐牢还是出来都无所谓)。
表演很有戏,过程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然而整个过程丝毫没有仪式感,也没有神迹,距离西方宗教传统有很大的差别,听起来倒是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东方故事更近一些。
我怕是也很西方的广大观众也一定的距离,因此很多观众也更容易把它看成是一个世俗的故事一些。
而且,影片还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那就是通过批判一个伪信徒来批判传统的信仰方式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样后面的立论(另一种信仰方式的提出)也比较牵强。
(当然,影片中还有个相对虔诚的传统信徒,杰克的妻子,吸烟酗酒,受困于失败的婚姻,应该也没有得到信仰;作为一条暗线,提供的逻辑支持不强。
)最后,尽管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宗教片,个人作为一个无神论人士,觉得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搞点解读:影片描写了四个(种)人:斯通(诺顿),杰克以及它们各自的老婆。
斯通是个精神导向的人,他老婆是个欲望导向的人(先后诱惑斯通和杰克)。
杰克是个利益导向的人,他老婆是个社会导向(遵从社会道德)的人。
追求精神,需要承受社会偏见;追求欲望,可能意味着背叛;追求利益,必然忍受精神的折磨;追求社会道德,意味着个人妥协和被践踏。
悲剧的是,无论上面的那种人,最后可能都是孤独的。
我不知道我是哪种人。
这是一部如此戏谑的电影,充满嘲讽。
当你的价值观,你的世界被你最不屑的事或人侵蚀,你才发现原来你的世界从来就是堆狗屎。
我们看到影片中有着信仰、从事最具公正性工作,肩负审判责任的德尼罗,原来他的所谓信仰,所谓价值观是多么不堪一击。
他真的有权利去批判么?
批判的又是什么?
而讽刺意味的是,让德尼罗审视自己审视内心的,居然是自己审视的犯人!
影片借人渣诺顿之口,质疑主流信仰。
人能相信自己从无经历的事么?
能相信永恒么?
上帝带给人们幸福,那么战争,灾害呢?
这难道不是上帝的安排?
我们的救赎真的要籍由别人证明么?
或许诺顿扮演的,需要别人的审查报告才能减刑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影片让德尼罗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使得所谓真理公正更是充满嘲讽。
我几乎没有看过一部完全没有戏剧高潮平铺直述的电影能给你如此震撼。
有些片子无关票房,口碑,就像当年被抨击到爆的【东邪西毒】,有多少人奉其为神作?
当然更多是说靠,这真是天书!
为什么说到王家卫,那是Stone也是部依靠全台词撑起的影片,就像王家卫的很多电影,就像是在读一本小说,直接和心灵的对话,感受思想。
影片的隐喻和饱含的哲理性引人久久深思难以自拔。
在细节的描述上着实煞费心思,相当精彩!
这是人生中第三部关于宗教、信仰的好片!
就像王家卫和刘镇伟的泽东公司,一个去拍东邪西毒,一个就要用东成西就去弥补票房损失一样。
导演用这样的拍摄方式来阐述他的观点,也就必定是抱着他并非寻求影片的商业价值。
勇气着实可嘉!
那么我该给这部可看性极低的影片几分?
说实话真的很难从可看性为零从收获性为一百!
就是这样很激动两位天才演员的精彩呈现!
BTW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也是狗屎!
这片子有一点欧洲艺术片的调调,但因为是美国人拍的,又多了点美国人的宗教意识。
很多人一看是跟宗教有关,就觉得它是来传教的。
其实我看并非如此。
美国人的宗教意识是比欧洲强烈,但知识分子阶层相对来说就不会那么虔诚。
它更像是一个中产阶级寻求启示的电影。
我一看电影的开头就觉得是我的菜,那种平静沉默下的躁动不安表现得非常好。
这电影的音效很有特色,背景音一直非常强烈,开始我下的视频混响效果不好,以致于产生了电影院里偷拍的的那种声音效果。
再下的版本音频效果好多了,但那种背景声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这种背景声往往跟Jack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片子开头的蜜蜂象征着上帝的启示,我想未必如此。
蜜蜂更像是Jack本身的象征,跟充满了各种嗡嗡嗡的杂音的世界浑然一体,它乱撞着,也许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也许它就安于这样的环境。
但是在冲突爆发的时候,它被压死了。
可是片中的男女主角还是得到了重新开始的机会,虽然要过去很多年,经历很多折磨。
Stone这个名字也许是来自于Peter(意为磐石),天主教会认为的教会创始人,“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她。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時,在天上也要釋放。
”但Stone并不是典型的基督徒,他接受的思想,什么轮回,什么石头灵魂植物灵魂等等,完全是东西方古代哲学的大杂烩,更像是新纪元运动的观念,而不是正统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只不过,他毫无疑问地代表了神秘和启示的力量。
他对来探监的老婆说:I'm a listener. 这就是他跟Jack的最大区别。
Jack是美国圣公会信徒(其实德尼罗是意大利裔,信天主教也很正常,但这就不够中产了。
圣公会比较合适用来反映在社会中有体面地位的人,诺顿本人从小参与的就是圣公会仪式,而圣公会的仪式感又很强,还有领圣饼那一套),他习惯于按规条和惯性生活,从来没有仔细地去倾听,所以他的出现总是带着强烈的背景音,因为他听而不闻。
当他真正开始听的时候(Stone放出去以后,在家里他警惕地谛听着),结果却发现他听错了,因为他开始听得有点太晚了。
当然了,他开始听,是在电影中段,他听完广播下车,在草地里开始打高尔夫。
草地也是电影里常出现的意象。
诺顿演过《草叶》,草叶的名称来自惠特曼,惠特曼就经常歌颂美国的大自然,包括绿草地。
美国的自然形态跟美国人的信仰很有关系,他们就比较容易接近泛神论。
所以电影里虽然鼓吹启示,但很难说它就是基督教的启示,但提炼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关于善恶和世界本原思考的基督教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和伦理体系以供大家反思和思辨,否则单靠那些驳杂又讨好的新纪元思想,拍出来的那更不知道是什么fluffy的片子。
所以在片中沉重的反省基调中,低沉的类似管风琴音色成为背景音乐的主调。
最近好奇怪,每次都是主动找激烈片看,最后都看成沉闷片。
机械师是这样,监狱危情竟然又是这样。
上帝让我从严肃莫非?
不得不承认自己最近有些轻浮,很难投入到非商业片中,但是这部总算一次性看完了。
其实却是很简单,信仰嘛,只要搭上这个,什么都可以解释了。
但是导演和编剧也够矛盾的,在我看来这一切讲述的好宿命,重来一次也不会就大团圆了,赎罪而已。
可是又要贯穿个上帝之声,真被声音贯穿了就能改变轨迹了?
还是说杰克听到的都是宿命论,而斯通就是上帝之声了?
典型的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喔。
来pray一个,咱是实用派。
一个好故事,不要留那么多洞又荒废掉,只有蚂蚁才擅长找到路,一条线讲到心里去才最振聋发聩。
最大的废洞就是斯通的目的,仿佛他一开始的目的不单单是假释,要黑暗的多,要绝望的多,然后就不咸不淡的看一本书就突然变了,无论再怎么暗示上帝音叉是由小事而起也硬伤了。
露西卡除了是个精神病,确实也没有别的解释,米拉跟jack fuck后见斯通时的表现典型是亢奋型精神病的表现,这是个被情绪左右的可怜女人,炮灰了。
不能说可爱的诺顿和米拉演的不好,角色太戏剧性了,就看出表演的痕迹,演的再好也是让人游离在外。
德尼罗的是不好说了,美国美人型的角色设定本身很讨巧,但是也很考验演技,全篇压抑感都来自这个不快乐的老头,天生就不快乐的人,全当来世间走一遭真为赎罪吧,可惜临了临了没熬过去。
就我个人而言,每当德尼罗做出老流氓的表情,还是不自在,就会跳将出来浮现拉斯维加斯赌王的风采。
总体来说,铁定要被广电总局封杀的迷信电影,值得一看。
处在信仰真空中的我不能完全体会片中人物的灵魂纠结。
开头要将孩子扔出窗外的举动直到电影结束也没能明白,还有女儿对父亲的敌对似乎影片没有交代。
总体感觉看完很模糊,一百分钟的时间应该努力把一个重点讲清楚。
牢狱,藩篱,囚笼。
它在此时此地,也在你我心里。
stone的初衷已改,事情却照旧发展。
他最终出狱,然而此自由已不是他之后所求的自由。
玫瑰之名,而已。
他形容妻是异类,我信。
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借口一个名头,在之中放开手脚心无顾忌。
谁都一样。
高峰体验并不少,却一直觉得此状无可形容亦无需形容。
不是不落言筌,只是切身体验,方能心领神会。
否则便是打诳语的疯子一枚。
宗教成为武器成为职业成为慰藉成为醉生梦死酒。
可是一旦不名之以名,之于个体,便是「悟」。
可是这份小册子,来自「垃圾邮件」,Jack的妻说。
信,不信。
不自由,自由,怎样的自由。
只在一念之间。
或者你听。
或者你不闻。
几段台词与场景印象深刻。
开头,以孩子安妥为代价,换来数十年的消磨人生。
他在工作与球赛里消磨半生岁月。
而她无以消磨,却把不堪忍的生活硬生生忍出一个银婚来。
以及,临界点后的决断,reborn。
stone名字的来源。
以及他通过电台笃悠悠的叙谈。
一段复一段stone的自白。
谈到纵火当晚,他谈到安宁与喜悦。
容易被道德判断扭曲的狂喜。
我们最终通过什么得到了自由。
此时看到的《stone》,悬疑也好,阴谋也好,欲焰撩人也好,然而这些,最终烟消云散。
不散的,是透过嘈杂生活本身,是我们怎样在这样的人生历程中,从平静中找到自己,得到自由。
若为自由故。
不用抛此弃彼,他们本不在此,你我亦何曾在此。
问题在于,你信,或是不信。
他可是Ed. Norton阿。
剧情简介引自“司炎”的评论文章: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6192/【四个人的故事】 有关信仰,有关家庭。
影片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压抑的气氛,唯一轻松的时候也就是辫子头的ed好奇的逼问调侃deniro如何维系婚姻43年的那一段吧ed的角色又是个话痨,或许只是用不停的说话来掩饰内心的秘密和迷失。
原本只是为了争取早日假释的机会才开始思考信仰方面的问题,却陷入了对上帝的发问之中,开始寻找所谓the sign of god,开始寻找和谐发生的那一刻宁静和救赎。
而在目睹了一场罪恶的发生的那刹那,我似乎看到了他眼里的恐惧,而不是在面对祖父母尸体在烈火中燃烧时的那份awesome。。
而罗伯蒂尼罗,作为ed的对立面,则是个非常彻底的伪君子,每周日去church只是为了维系和老婆弩拔弓张的婚姻,靠着烈酒才能隐忍下去,每天循规蹈矩的上班反复听着罪犯虚伪的说着自己真的打算从新做人,也只是为了生计,要不然不会做到退休也只是个porale officer。
他只是对一切麻木到了一个地步,到头来才敢于承认自己其实啥都不信,继而怀疑一切唯一不麻木的就是对刺激和激情的憧憬吧。。
否则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勾引到,明知道对方的目的还弥足深陷,以为自己还仅存一丝男性的魅力。。
蒂尼罗的老婆是个关键人物,沉默,隐忍,靠着烟酒麻醉自己,终究还是有爆发的一天。
只能说这对couple确有相通之处,要不然也不可能忍43年。。。
最后就是ed的老婆米拉了,就像她老公ed所说,她是个alien,不能用常理判断啊其实她心理层面上真是爱ed的啊,只是肉体需要的更多而已。。。
信仰这件事,如果成为鼓励人面对挫折心怀喜悦享受生活的工具,是无可厚非的,可千万别成为伪善的武器,麻木了心智,浪费了人生。
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路。
结局也许不算震撼,可绝对真实,以及更多思考的空间。。
———————————悲催的分割线———————————看了这篇评论之后有了一点想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电影用很慢的节奏伴随着“上帝之音”电台的声音诉说着对于信仰的看法,强调了方法“倾听”,强调了目的“和谐”。
在不管有没有上帝存在的地方,我们发出hue的声音之后要学会倾听这世界的声音,学着安静的接受,学着设法和谐的相处。
这种“和谐“不是片中演绎的逼迫式的和谐,也不是违反法律的和谐,恰恰是一个待罪之人聆听到的和谐,通过煎熬、折磨,最终淡定的和谐。
我想说,世界需要这种和谐的声音,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去倾听,这是片子想传递的一种思想。
我是这么理解的。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看得我死了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心潮澎湃才是爱
挺浪费时间
喜欢看克制的“爱”,但下次请多一点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