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言和海洋简直是绝配,两人互相体谅,互相照顾。
真是让人羡慕。
谢言是理想的媳妇,她一大家子都明事理,体谅儿女,有教养,海洋有担当,遇事果断,做事有条理,虽然在现在看来是有点愚孝,但是应该符合当时的社会情理。
这部剧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很感动,四个儿女子孙和老人都挺棒。
从老头去世后对于老太太的拍摄多了份凄凉,感动。
我一直以为,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是一个无需伪装,展现本真的地方,直来直去是家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然而看了这部剧,我才发现与家人相处并非那么简单。
我曾经的想法,完全是把自己定义为了一个孩子、晚辈的角色。
就像剧中的外孙小水,因为是孩子,他可以率性而为,甚至撒娇任性,让姥姥刘英在试卷上签名,偷姥姥的钱去打游戏机,在未达到与母亲乔水灵约定的学习成绩时仍然要求去北京,家人也能够理解和包容他;就像剧中的外孙沈林,因为是孩子,可以向本不富裕的小姨借钱私会网友,可以偷改高考志愿,除了其父沈致公有怨言,家人都能够理解和包容他;因为就像剧中的老四乔海明,因为他在家中年纪最小,又一直在海外读书,所以在母亲刘英生病之时,大家并未让他承担些许子女应承担的照顾母亲的责任,他在外海结婚,家人并不知情,家人还是能够理解、包容、接纳他,为了提供给他尽孝的机会,好强的母亲刘英还难得的牺牲自己了的习惯去上海和他一起生活。
实际上,在家人之间关系的角色中,我不仅仅是受照顾的孩子、儿子,还理应是承担起照顾他人责任的成人。
毕竟此刻的我,已经是一名年逾三十二岁的青年。
即便平日里追求简单与效率,也要充分考虑他人感受,而不是采用直来直去的方式,固执己见,我也要明白孝顺,有孝,也要顺,而顺不止对父母,对其他人也是。
我在这部2006年的电视剧,还看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连襟、妯娌之间的相处之道。
在与家人相处之时,即便理所应当、顺理成章的事情,也要注意行事方式,也要考虑如何让家人过的舒服。
比如:剧中的母亲刘英,心疼钱以绝食相要挟出院、想拆儿女未经她同意按的卫生间、想见孙女猫猫、想去大女儿乔水兰家住、想去大儿子乔海洋家住、到小儿子乔海明家住、因保姆不听使唤自己雇了新保姆……这些要求都事出有因,也算得上“合情合理”,然而正是这些要求,打破原本家庭的平静,让家人陷入难题甚至困境之中,让一家人围着她团团转,让人不免觉得她有些“倚老卖老”,甚至说作妖。
家人之间也有难言之隐,相处起来也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有时候为了家人开心,甚至要采取一些类似善意的隐瞒和欺骗的手段。
比如:女婿范垒为了让丈母娘刘英高兴,会在刘英办家宴宴请街坊四邻时,拜托邻里携带一些礼物,满足丈母娘的虚荣心;乔海洋为了让家人安心在家住,遇到经济苦难卖掉车时,会说车丢了;谢言为了让被骗子骗了的公公婆婆安心,会用自己的钱给公公婆婆说谎被骗的钱已经破案……家人之间要为他人着想,多想他人的辛劳与不易,多承担责任,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剧中,兄妹四人的家庭,虽然各有各的难处,然而从上到下却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没有人逃避责任,没有人蛮不讲理。
乔海洋、谢言本身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困难,却仍然想尽办法让乔水灵一家到北京,并尽可能的帮衬他家,谢言回家买礼物之时,不忘给范垒买一份,这份情谊让范垒感动;乔水灵体谅二哥乔海洋一家的不易,不想增加他家的经济负担,体谅范垒被开除的难处,在需要她找张秘书帮忙时,卸下尊严、毅然帮忙,乔水灵、范垒一家,过的最差,但是在照顾岳父岳母的事情上,他们不仅出钱也出力,即便岳母有时冷言冷语,女婿范垒也任劳任怨,儿子小水非他亲生,他视如己出,让人钦佩……本剧中有六对夫妻形象。
相敬如宾的谢楚德和许萍,勇于担当的乔海洋和知书达理的谢言,好强的刘英和谦让的乔战勇,善良大度的乔水灵和范垒,互相理解的乔海明和庄美妍,强势的乔水兰和沈致公,前五对夫妻都过的很乐,乔水兰和沈致公的关系最差,我觉得这与他们的个性有关。
最初的沈致公,对这个家庭的付出有几分不情愿,除了派车接送人、安排了范垒的工作之外,没见他主动做过什么,对到家居住的岳父岳母也满是要求,可他倒是会在自己升迁有用的乔海洋的人际关系上下工夫,会在儿子沈林升学之时向乔海洋求助,与亲人之间相处也满是功利主义,而乔水兰在母亲住院需要高干病房时,也不顾丈夫沈致公在陪同领导,一遍遍的拨打电话,即便周围人劝阻也不听,这些小细节足见他们相处之中存在着问题。
希望我能够学会本剧人物中的优点和相处之道,让大家过得舒服。
这部剧是2006年上映的,讲的是2005年的事情。
现在这种现实主义取向的家庭伦理剧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家庭剧服道化越来越好了,滤镜越来越多了,但是剧情越来越不真实了,演员演技越来越浮夸了。
这部剧的感觉,真的就像是在过日子。
每顿饭演得都特别真实。
表现了2005年左右真实的中国。
最后几集老太太转变了,最后一集的录音带,简直让我哭死了。
世界太大,人太多。
作为普通百姓,生活范围非常有限,你认识他、他也认识你的人不过几百,所有的这些就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是的,我们自己的“世界”。
在中国人的这个“世界”里,亲情无疑是最重要的,至少对多数人如此。
一直以来接受的信息都是说中国人是最看重亲情的,外国人都追求独立、自由,家庭观念薄弱。
作为土鳖,没出过国(其实多数人留学N年也只是活在华人的世界里),但从影视剧的窗口中看到的可不是这样。
好莱坞的影视剧里边无论警匪片还是战争片,甚至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电影,都得先描写一下男主角和妻子儿女在一起幸福的家庭生活。
前线都快开战了,还得给妻子一个特写,展现她无尽的牵挂与忧虑。
反观国产影视剧,亲家母互相鄙视,婆媳矛盾吵得昏天黑地,兄弟争财产不择手段,妻子红杏出墙,丈夫彩旗飘飘,孩子越没教养就越有出息……外国人看了这些,会不会误以为中国人都是奇葩?
平心而论, 老乔家太闹腾了. 还能不能好好工作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现代化,共产主义事业...都需要大伙撸起袖子加油干嘛! 正如谢言所说,孝顺应该有个尺度,总得有原则,“孝敬”而非“孝顺”,"孝而不顺"。
可能是因为体谅母亲的病情,子女们对老太太实在过于顺从了,反而助长了她的“嚣张气焰”,很多时候实在是不可理喻。
但是某些时候,子女之所以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过。
站在父母的角度,老板儿子能够提供物质,而真正了解父母的可能是范垒,比如打麻将那段,老两口真是发自内心的笑逐颜开,老板儿子和局长女婿是想不出这样的法子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老人儿女非富即贵,可是却“晚年不幸”。
可能倒不是儿女不孝,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才能哄父母开心。
全是精英的公司反而倒得快,生物多样性的好处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一个村子、一条胡同,但是空间距离上的疏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疑改变了人际关系的运作。
亲人间共同的生活经历不存在了,社交工具的普及只能从形式上营造一种虚幻的亲近感,“微博尽孝”、“朋友圈尽孝”,热闹的只是自己。
有多少亲人是只有过年才能见上一面,又有多少亲戚多年未曾蒙面。
即使是兄弟姐妹,一旦结婚生子,也就很难再聚拢了。
父母在的话,相互之间还有一根线牵着,无论再忙也得去看看父母,因此过年过节的总还能在父母处聚一聚。
一旦父母不在了,连个聚会的由头都不存在了。
水灵和范垒过得不好,还有乔老太太挂念着,哥哥姐姐也不是没感情,实在是太忙。
只有当父母不在了,你才会知道世界上真的再也没有什么人在乎你过得好不好。
正是因为父母太在乎子女了,所以骗子们不约而同地把爪子伸向他们,这对老人的打击是致命的,真的会出人命的。
试想,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接到电话听说我出事儿了,心存疑虑也会把第一时间把钱汇过去?
茫茫人海,也只有父母了。
名为<<孝子>>,这部剧更让我感动的是乔家亲人之间的关系。
古代中国是个宗法社会,亲情的地位远高于爱情、友情,三字经中讲“首孝悌,次见闻”,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直是古人“齐家”的追求,这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古人讲门第,可以封妻荫子,一人升官,全家沾光;我等草民也不用嫉妒,与之对应的是连坐制度,譬如满门抄斩、夷灭三族。
直到今天,很多人也都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是两家人,甚至两个家族的事(尤其是官员和富人)。
毕竟在多数中国人看来,这种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基础上(事实上还包括共同的生活经历)的情感是相对而言最可靠的。
血亲、姻亲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经纬线。
人生在世不容易,相互扶持、抱团取暖是生存法则,既能争取个人利益,又能够维系情感,精神物质双丰收,不好简单粗暴地总结为“愚昧”“封建”。
可是血缘的联系不能完全等同于情感的认同,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冲突时,玄武门之变那样的事情可谓史不绝书,老百姓家为了利益兄弟反目、姐妹成仇的事儿更多了。
所以说,类似婚姻关系,兄弟姐妹间的感情也是需要善加“经营”的,即使是亲戚,如果多年不曾走动,也只能是“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倒”。
兄弟/或姐妹间由于共同的血缘和成长经历,感情或多或少是有的,所以亲情能否维系的关键在于媳妇/女婿,情感上的“分家”大多也是从子女结婚开始。
正如《投名状》中那句经典台词“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不用猜都知道,让兄弟反目的是女人。
如果范垒没那么好的脾气,那么乔水兰和乔水灵两姐妹家早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或者转换为更加亲密的、纯粹的利益关系)。
所以说,乔家兄妹间能维持不错的感情,女婿范垒、儿媳谢言是关键。
就我所接触的亲朋好友、邻居同事而言,子女间关系冷淡,除去重大利益纷争,不是妯娌矛盾、冷战热吵,就是连襟互相看不顺眼、不冷不热。
可能是因为妯娌、连襟彼此间没有任何情感基础,成长环境、价值观、喜好、性格等等都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他们在矛盾面前是不愿意委屈求全的。
范垒除了没本事以外,相当不错——背黑锅戴绿帽,把别人的儿子看得比亲儿子都亲(只能是因为他太在乎水灵),当然这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什么样的男人是好男人?
这个问题太大了……他只舍得花三块钱给自己买皮带,却花五十块钱给岳母买螃蟹,亲儿子也做不到啊!
为了解决二胎户口问题,范垒来到市府大院求张秘书那段儿看得太心酸了,父爱深沉重如山,买斤桔子缓一缓…… 乔老太太对范垒没有多少好脸色,我觉得主要是她认为小女儿跟着范垒受苦了,没有让小女儿上学是老人一生的悔恨,始终觉着自己亏欠女儿,再看看女儿现今的生活,于是火气都发泄在小范同志身上了。
女人到底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样?
能干的嫌他不顾家,疼老婆的又嫌他没本事,东食西宿古今亦然。
世上的事就怕“比”,尤其是信息时代,什么“国民媳妇”刘涛、“国民老公”王思聪,非要跟荧幕上的他们比,您的人生注定只能在孤独与痛苦中任性走一回。
谢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有自己的事业(电视台制片人,似乎很牛),又能把家庭照顾得很好,没有狗血的媳妇大战小姑、婆媳步步惊心,也不会让丈夫总是面临“你妈和我一起掉水里,你救哪个?
”的困境。
特别是在对待乔家的亲戚方面做得太到位了,不仅用心,而且非常会办事,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亲切感。
窃以为,谢言才是现代女性的典范,不似古之骚客笔下"相夫教子",无才便是德; 亦非烂片乱编之"职场女强人", 浑似个个父母双亡.查了一下,编剧还真的是一位女同志,好像还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剧. 女权是做出来的, 实至名归; 而非四处宣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长辈们对年轻人的忠告永远都是“找对象时外貌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性格”,可惜啊,多少年少轻狂!
谢言的父母也充满正能量,有知识分子的风范,虽偶有怨言,但是场面上总还是过得去,不会给女儿添乱。
尤其是谢言的母亲,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还能帮着伺候别人,乔大妈说话那么难听她也能忍着,换我早就忍无可忍。
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八九不离十。
出于自身角度,我对亲人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关注更多一些,以下是一些随笔记录:1 二儿子挺有钱,可是医药费都是几个子女平摊。
其实乔海洋夫妻不是为多出一份而计较的人,而且也有这个经济实力。
人心比海深,如果乔海洋豪爽地表示所有钱由自己出,别人还真不一定会感激他. 2 范磊拿着大舅哥的钱买装修材料时吃了“回扣”,他也是穷疯了,蒙谁也不能蒙乔海洋这个建筑公司的老板啊。
还好他媳妇儿是个明白人,没有拆穿他,也没有跟哥哥道歉,而是用“回扣”的钱买了一把长命银锁当作礼物送给了小侄女。
3 乔海洋夫妇带女儿回家,两口子去商场给家人买礼物,连乔海洋这个当哥的都把范垒忽略了,还是媳妇儿想起了范垒,给他买了一部手机。
这种情节我想多数中国人都经历过吧,你是否在过年回家买礼物时遗忘了谁?
你男人或你媳妇是不是“贤内助”,可不是靠嘴说的,这时候就看出来了。
4 范垒跟着来到北京二哥家,水灵极力反对——全家都到别人家住,不好吧——即使是亲哥,虽然嫂子确实是真心邀请,但是水灵坚持不让范垒来嫂子家里。
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对你好就不客气,越是亲近的人就越得珍惜。
感情是玉器而非不锈钢,摔了就碎了,再也无法挽回。
5 整部剧感觉一直在吃饭,早饭、午饭、年夜饭,欢乐的、煽情的场面都是在饭桌上,做生意、托关系、辅导学生也全是在饭桌。
好像有人就是这么批判《红楼梦》的——除了吃饭还是吃饭。
不过中国人的世界好像就是这样,尤其是过年的场景,跟我们家简直一样一样的。
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含蓄内敛,很多情感表达的话只有在饭桌上端起酒杯时才说得出口。
6 乔家人吃年夜饭,谢爸爸和谢妈妈对女儿女婿说“不用管我们,你们全家难得团聚,开开心心的”。
我害怕海洋与谢言真的在家热热闹闹过大年而把他们遗忘了,好在没有。
谢爸爸与谢妈妈是多么开心啊!
当父母对你说“孩子,你们在外面忙,不用管我们”,千万千万不要将计就计。
生活的压力再大,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7 除夕夜,北京街头,乔海洋对谢言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想到过离婚。
因为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我曾对你说,要让你的一生都过得幸福快乐,可是现在我在你的脸上既没有看见幸福也没有看见快乐。
”恋爱时许下的誓言早已随风而去,就像总统竞选时的承诺,一旦得手,鬼才记得。
别人拥有令人艳羡的爱情与婚姻,真的不全靠钞票与长相。
这部以《孝子》为题的作品,是我见过最好的爱情片,比《父母爱情》更能触动我。
兄弟姐妹相处,不要怕吃亏。
锱铢必较只能使亲情越来越淡薄,最后“远亲不如近邻”。
父母老了,不要嫌他们话多。
因为幸福是短暂的,总要通过不停地对旁人诉说,才能让幸福的感觉尽可能地延长。
这部剧围绕了两个字“孝顺”,但是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孝道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是传统中国家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父母的老去和赡养,我们该怎么做以及作为晚辈想要给予的和能给予,和父母想要的之间的区别。
纵观整部剧,开始你会觉得老太太的折腾与不讲理,越到后面越能感受和理解老人要强和别扭。
大女儿的婚姻危机,二儿子的生意艰难,三女儿的生活艰苦,四儿子的远在他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生活的难,生活的不如意,自己脑梗的瘫痪,老头子的心脏病,这些都让这个大家庭充满危机四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困境。
作为我们终究是要面对老去的父母,生病的父母,父母的离世,面对死亡,父母不仅是温暖港湾,也是我们自己面对死亡时,中间的那一道屏障,因为有了这道屏障,才让我们觉得死亡离的不是那么远。
剧中的刘英从老伴过世以后,她仿佛看开了一切,不在要求着要求哪儿的,仿佛失去了灵魂,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爱情。
谢言在养老院与老太太告别时候,谢言和老太太的不舍,老太太眼里的无助,悲伤。
我们无论是作为父母的子女,还是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的,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看过无数遍的电视剧,至今为止还是觉得这是看过最好看的家庭伦理剧,其实家庭伦理剧看过不少,为什么这部会印象如此深刻。
大概是太真实太容易共鸣引起思考了吧。
虽然真的看过太多遍,但每次看最后两集还是会哭到不能自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首先,演员们无一不是演技派,2006年的剧拍的时候还正当年,老太太刘英老两口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们的家庭琐碎故事。
大儿子乔海洋和媳妇谢言;乔水兰、乔水灵、小儿子海明。
四个孩子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家族里面,总有日子过的好些的也有日子欠些的,兄弟姐妹互相帮一把,不斤斤计较才是关键,他们一家这一点还是做的不错的,最起码没有拉踩打压。
大媳妇谢言我真是太喜欢了,最后两集她去上海出差顺便看望住在养老院的老太太,买了老太太最喜欢的煎饼,泡脚梳头,真的女儿也不见的做到如此。
老太太明明吃不惯养老院的饭菜又不想让言言看出来,明明养老院安排的戏曲因为方言听不懂却假装听的津津有味,而这一切都被媳妇看在了眼里,这时候想想小儿子海明我真是生气,明明照顾不好为什么要接来照顾,就是因为刚从国外回来要尽尽孝心吗?
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一塌糊涂,做什么事情之前还是得想好自己有没有能力,你认为的善意在别人眼里不见的是需要的。
作秀式的孝心更是要不得。
养老院门口老太太和谢言分别的场面现在想想眼睛都湿润的,这一转身没想到是最后一次正常的交流,早知如此,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咏梅老师演的太好了,现在也是非常喜欢的演员,前几天上热搜她说的能不能不要修掉她的皱纹,因为那是她好不容易长出来的,顿时觉得这个女人好飒,我一直很怕皱纹,因为那意味着不再年轻了,坦然接受年龄,接受岁月是一种心境的锤炼。
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变得无畏且明朗。
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一地鸡毛要扫,富有富的忧愁,穷有穷的算计,上有老下有小,社会压力又不是一般的大,照顾好家庭又要兼顾工作,看起来美好的一切,背后并不美好呀,所有的一切只是取决于我们让别人看到什么而已。
那些划着船的成年人纷纷赞叹这平静的湖面,只有你记得曾经有过的暴风骤雨夜,年轻得像一片海!
钦佩里面的女婿范磊,最好的女婿,最好的儿媳妇谢言,一直是我想追求的家庭,百善孝为先,对自己的老人都不好,还指望能对别人好,这部电视剧是我经常看的电视剧,不下于5编,看到老头死了,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打儿子乔海洋,就哭了,止不住,多对自己老人好,不会吃亏的,也让我学会了做一个孝顺的人,从老人的想法出发,找到老人需要的东西,这才是孝顺,不要总是给钱,他们老人舍不得花钱,有钱了,给买些水果,鞋子,衣服什么的,比给人民币好多了。
愿天下老人身体健康,少灾多读。
尤小刚在今年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博览会上说:“现实题材剧的创作才是最切实际的,都是大IP不行,因为毕竟IP从反映生活的角度来讲,是浮的。
扎扎实实反映时代、反映历史、反映生活的,是现实主义作品。
现在讲的IP是指网络走红的小说改编剧,网络小说总体上看,是脱离生活的,满足了青年观众的幻想,但热衷于这些的人,随着他们成家立业就会觉得这些剧作没用了。
电视和网络播出的不能都是这些浮躁的快餐。
”由此,想起几年前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孝子》。
《孝子》中所有的人物形态,观众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恐怕都能找到对应,真实映照着当下中国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一座北方小城的老两口,有四个儿女,小儿子出国在外,剧中着墨很少,故事围绕老两口和另外三个子女展开:大女儿是当地京剧团的名角,因为小有名气,又是家中老大,所以有些御姐范儿有些端着,在家族中属于多拿主意少干活的孩子;大女婿,在本地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对老婆家里的事情,面上该做的都还愿意做,比如老人家住院,他也能上下打打招呼张罗着,但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二女儿,平凡贤慧,父母在老家时,她就是理所当然地担任起照顾老人的重任,找的老公也平凡憨厚,没啥本事,只有出劳力,对老丈人和丈母娘是认劳认怨,真真一个女婿大过半个儿。
大儿子,家里的顶梁柱,在北京开公司,事业有成,当父亲过世,妈妈又中风半瘫,义不容辞将妈妈接到北京,事业上的压力、家庭的负担,一个中年男人要背负的所有,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儿媳妇,知识女性,虽通情达理,但也不会任由难搞的婆婆搓扁揉圆,面对住到家里来的半瘫的婆婆,婆媳间的拿捏较量着实微妙。
此剧,所有的细节都非常真实生动、生活化,所有的情感都很真切,让观众深刻体会和反思面对我们日渐老去的父母、面对病痛中的父母、面对临终的父母,我们要怎样做、能怎样做。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样的剧,应该就是尤小刚所说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好剧。
剧中所有演员都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人艺的老演员严敏求,以及许亚军、咏梅、陈瑾……他们自然细腻丰满的表演所带来的感染力,是如今那些只有颜值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小花们完全无法比的。
因为迟迟不能开学,深夜会和妈妈一起看剧,这部剧是我妈找来看的,属于我一般不会接触的老剧。
《孝子》这部剧,编剧真的很厉害,他让一个角色可恨的时候大家都恨他,可怜的时候大家都同情他。
我把这部剧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老爷子在世时,后半部分是老爷子去世后。
在前半部分,我能看到的是一位恶婆婆,刁蛮又自以为是,走到哪在哪惹麻烦,尤其是挤兑走大儿子家朴实小保姆的时候,气得我对着电视打空气拳,怎么会有这么讨厌的人!!!
后半部分,老爷子去世之后,老太太也“懂事” 了很多,很善解人意,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看她在小儿子家里孤单寂寞受委屈,又忍不住同情她,忍不住把仇恨发泄在小儿子身上(对小儿子打空气拳),大儿媳妇真的太好了😭😭谢言真的太好了,又细心又能干。
看她给老太太送煎饼小葱,离别时和老太太依依不舍各自掉泪的时候我哭的要上不来气了,其实不把老太太送去上海,肯定还能多活几年的……大结局的时候,新年大家整理了遗物,发现了老太太的遗书,我猜想到房子应该是留给了小女儿一家,我当时还在叹息,老房子留给小女儿,她怎么舍得卖呢,也改善不了她一家的生活条件,结果后面听到了老太太的安排,老房子留给小女儿一家住,小女儿原来的临街,可以改成小饭馆,范垒做饭好吃,也许是个长久的营生,我又开始爆哭,老太太自己就帮忙谋划了儿女的未来,她对家里每个人的了解,体现了对儿女的爱😭😭她真的很爱自己的儿女。
如果坚持着看完整部剧,我觉得这是家庭剧中难得的佳作。
(没错我就是在拉踩dth)
因为喜欢演员赵亮,所以搜到了孝子这部剧,结果四十岁的我用两天就全看完了,看得泪流满面,百感交集。
我认为是我看过的最 好的国产电视剧,没有之一。
本剧主题明确,就是中国人对孝道的坚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养老究竟如何实施,当病人承受巨大痛苦且没有治愈希望时,我们作为家属是应该尊重病人意志房弃治疗还是为求 自己以后不后悔继续让病人治疗忍受折磨,都值得反思。
整剧编排合理,没有为煽情编一些太过,狗血剧情,个人认为唯一有些不合理的是老太太性格到海明家会如此巨变,不但不折腾了,还很隐忍。
剧中人物饱满鲜明,儿女们几乎个个孝顺,但最令人感动是谢言和范垒,作为儿女尽孝是理所应该的, 但作为儿媳和女婿就真的是大孝大善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桥段也是这两人物留下的:一是范垒说我给自己买了三块钱的皮带帮你妈买了五十块钱的螃蟹,二是谢言从养老院走时的情节,真的让人泪崩。
演员表演都扎实过硬,真实自然。
个人觉得老太太,水兰,范垒,谢言四个表现的更突出一些。
从人物性格和生动性上说最鲜活的无疑是范垒这个角色,善良、有点小聪明,有点小缺点,又让人心疼人物。
赵亮没让人失望,几场重点戏相当精彩 ,感觉 赵亮最适合这类有点缺点的小人物了。
我想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到9.4分也是应该的,值得多看几遍。
人老了真是凄凉。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家庭剧,真实,剧情人物饱满。
老太婆演的太好,恨得牙根痒痒!后期还好变好了!
老太太不考虑孩子的情况到处惹祸,乔海洋整个一个愚孝子,最后几集把这母子俩洗白了,不过最难看的部分还是老四一家的内容,这部分太多余了。(不吵架的情况下在老家院子里和大姐三妹一起相处的部分最温馨)
最后一集把我哭的啊
一部让人反思的电视剧。做孝子很难,要平衡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子女的关系
非常好的电视剧。贴着生活去编排和演绎的,所有的角色和行为都很妥帖。只要去看,就会被剧本身吸引。没找到很好的资源,只看了一部分。
乔海洋部分看得人火大,愚孝至极!气死我了
这种破剧只配得这个分。扔。
有这样的自以为是的婆婆和一味愚孝的老公,早离婚八百遍了,让他们自己去过吧
刷抖音片段推送看了下不错,就看了全集,虽然是10几年前的剧,还是很好看的,家长里短,剧的中间一度很讨厌那个妈妈,太能作了,看到最后又莫名的心酸,特别是老头走了以后,老太太感觉失去了好多好多,儿女那么孝顺,最后为了儿女考虑还去了养老院,老人真不容易,一定要老有所依才是!
毒舌老太太,20集以后就不太行了
我喜欢谢言,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陪看,看老太太找事也是够了
愚孝,我妈要是这么耍,我一天能打她八遍,敢惹我谁也没有面子
演员都很棒
“陪老妈看的”系列之一
1,意外发现的剧,意外收获好剧。观看人数才九百多,友邻无一人看过。2,人情社会,关系社会,情理社会,亲伦社会,都在剧中展现到极致了。3,所谓人生,大多数都是“养儿防老”,也大多数都是“老无所依”,这世上有谁敢说自己对父母丝毫无所亏欠呢?4,都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也“久病床前无慈母”,当一个人从康健、齐整、周全变成残躯一具,怎能不抑郁、愤怒、急躁、犯作、置气呢,怎能还苛求她心平气和去当一个慈母呢?5,剧中的母亲有四个儿女家庭为其奔波照料。想起我的母亲临终病重那段时日,只有我一人独自扛着,未尽之处比比皆是。倘若人生能够重来一次,那该多好。可惜往事只能遗憾。多少“孝子”,最终不过“孽子”。
孝之深刻!
幸好,姓许的不是主演,不然看着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