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看的第一遍,那时片子已经捧得金狮奖,大学以来一直金基德的电影充满喜爱与敬佩,看完这部荣誉最高的作品之后并不是很满意,依然极端,只是方法浅显了些,因为和之前几部喜爱的金基德作品相比,它真的不够好,最多也就是金基德中等水准。
过多的电影内涵不做分析,豆瓣上分析的精准的评论已经很多了。
近来韩国有四部表现“母子关系”的电影,都有“恋母”意味《少年菀得》、《圣殇》、《罗曼史-曹》《《犯罪少年》(可爱的真贤姐姐)。
这次金基德男女主角都有浓妆,男主角的眼线画得好像8090组合里的那些人。
韩国的娱乐输出让人们很容易迷惑在韩剧的服装、布景和韩国爱豆的华丽世界里。
韩国主流艺术工作者打造出来的韩流和韩国是梦幻的,轻松的,所以缺少了真实的意味。
去过韩国的人或许都会失望一下,那条被多部韩剧使用的壁画阶梯,那些可以俯瞰韩国汉江夜景的屋塔房其实都远没有屏幕上看得美丽。
韩国的真实性是需要自己人来揭示的,但是全民爱国的民族性让他们不愿意站出来揭露自己的伤疤,金基德站出来,走到世界上,为韩国人挣得了最想要的荣誉,但是韩国人还是不喜欢他。
他的电影很少在韩国拉到投资,很少被电影官方组织支持,多半都是他自己出钱拍摄的。
金基德得奖,最感到羞愧的是韩国人,因为这个导演和这部电影,韩国人出力最少。
说道电影本身,叙述的走向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个复仇的故事,因为人性的多面性有了很多的细节,甚至被金基德赋予了时代变迁的寓意。
虽然信息含量很大的一部电影,但是导演处理得非常利落,不过多煽情,也没有过多的冷酷刺激眼球,甚至导演一贯使用的色情外衣都穿得严实,处理得含蓄,主线只有复仇和救赎。
宗教意义的加持,导演本身的经历和立场,演员的出色演出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金基德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导演,他的审美非常明确,一是浮夸,二是虐一切。
金基德的电影《圣觞》讲述了一位母亲为儿子复仇的故事。
这位母亲的儿子因欠高利贷而自杀,母亲因此找上高利贷打手李江道,不知从哪里打探出后者从小没妈,仗着对方缺爱又没常识,跑去冒充人家妈。
心里盘算的复仇方式非常自负,是让这位冷酷的打手也体验一次失去至亲的哀痛。
也就是让他认了妈,离不开妈然后又失去妈。
一切果然按照设想行进,打手原本无爱无情,被软化后才能被刺穿,也确实被刺穿。
饰演打手的演员李廷镇,从头到尾的表演都非常差。
按照周遭人的反应,他的角色应该是死神版的存在,他凶狠无情,无懈可击,甚至不近女色。
但画着下眼线的李廷镇所展现的,只像是一个中二青年,每一个举动都有一个小人在身体里张开双手跳着叫着:“我帅不帅?
酷不酷?
老师怕不怕我?
”他的所有表情,所有反应,都非常夸张,表演意味浓郁。
等到他被假妈软化后,只一个镜头过去,就露出要吃奶的表情。
性格转化极快,毫无过渡。
那段母子在闹市区玩气球的戏,实在尴尬的替演员感到害臊,这是一位内心变得柔软的打手,而不是一个弱智!
为什么跑去玩气球还傻笑?
不过,饰演母亲的演员赵敏修从头至尾的表演都非常体面,自己不像傻子,也没有把观众当傻子。
赵敏修非常漂亮,眼神比打手还冷,太适合伪装成打手的亲妈了!
但那双极美的眼睛,在柔情时刻又能做到眼波流转荡漾,与打手之间,既有暧昧,又有偶然冒出的母性。
回归到电影本身,复仇的母亲和另一家被打手搞残废的夫妻,对打手的痛恨都来自于他“用金钱试探人性”。
我不认为借高利贷的人比放高利贷的人要纯洁,欠债还钱不该是人世间的基本道理吗?
仅仅因为是高利贷,就要“高尚”的谢绝还钱吗?
金基德在电影里试图探讨金钱对人的影响,我认为影片还达不到这个高度,并且他也没有一个具有说服性的定论。
只是一帮无能又贪心的人,碰到了干着本质工作的狠人而已。
我对后者反而有些因其兢兢业业而产生的钦佩呢。
2013年初,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圣殇》,吸引我的除了金狮奖的桂冠,就是电影的海报:大理石质感的背景下,两位主演摆出了几乎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殇”同样的姿势。
其中,摆在男主演李廷镇身上的白纱褶皱,以及女主演赵敏修左手敞开的姿态,均与雕塑一摸一样。
如果说海报会成为解读一部电影的入口,那么《圣殇》的海报,则表明这是一部以基督教为深层次背景的作品。
而当我们反思这部作品中,我们是否体味到了圣殇“pieta”在意大利语中所具有的“怜悯”意涵?
以我个人的体验,恐怕恰好相反。
大部分观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感到不安以致虐心。
在三年不敢触碰这部电影后,当再次观看,于平复的心情上,我更加认定这是一部黑暗的人道主义作品。
在金基徳的剧本和导演中,潜藏着一股在后工业社会,从胶片的两面追问基督教信仰的穿透力。
一、母爱与复仇在首尔清溪川旧工业区的背景中,除江美萱和李江道外,影片还从侧面刻画了四对母子:江美萱与其亲生儿子相久,启松、姜哲和德正分别与他们的母亲。
在这四对母子中,除了姜哲的母亲在出现的场景中尚不知道儿子已经自杀身亡,仍然误以为江道是姜哲的好友,其他三位母亲均对江道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复仇行动,而影片对复仇结果的演绎颇值得玩味:德正母亲的复仇是无力的,除了言语别无他法;启松母亲的复仇是徒劳的,她虽然与美萱所采取的复仇模式差不多,即让江道饱尝失去至亲的滋味,但是她误认的江道的母亲即美萱已经在她下手之前自行了断;而美萱的复仇虽然成功了,但在成功那一刻就失去了成功的意义。
因为她对江道已经产生了与母爱相近的感情,因母爱而萌发宽恕,复仇仅是既定计划中不得不完成的机械行动。
母爱在基督教中具有与世俗生活等量齐观的绝对意义。
比如《约翰福音》中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也不忘向门徒约翰托付他的母亲,而他的托付话语更反证了母子之爱的不容置疑:“母亲,看,你的儿子,…看,这是你的母亲”。
复仇根源于爱和正义的脆弱,“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基督教宣扬将复仇的权柄交付给上帝,作为达致宽恕他人的不二法门。
在影片中,美萱以个人因失去儿子而精心策划的行动,从上帝手中夺取了复仇的权柄,却最终在心灵上达致了宽恕江道的境界。
复仇的不可能性依然在上帝的掌握中,而宽恕的可能性则转移回了人的意志以内。
比《密阳》对于上帝宽恕白白给予的公平性质问更进一步,金基徳设定了一个假想——宽恕是建基在人性之上,完全可以直接绕过神性。
二、性与金钱在《圣殇》这个影片题目出现之后的第一个镜头,是江道在清晨醒来一刻自渎;之后出现过两个江道和美萱之间关于性的场景:为了试探母亲,江道企图用手强行进入美萱的下体;美萱望着被疲惫和不安折磨的江道,帮助他自渎。
饶有兴味的是,这两个镜头分别构成了剧情的两个转折点:在前者发生后的第二天清晨,江道开始相信美萱是他的母亲;而在后者,美萱内心逐渐确认了对江道的怜悯。
就金钱,评论界对该片的处理颇有微词,毕竟,在江道的讨债对象选择自杀后,母子直接对金钱进行一番形而上的问答,的确略显矫情。
但我也想在此开辟另外一个解读视角:清溪川的小作坊是出身贫寒的金基徳在十几岁时打工的地方,我甚至从七楼纵身而下的讨债对象身上看到金为自己假设的影子——“我在这里干了五十年……”也许,频繁地通过残害借债人的肢体来骗保还债,在韩国这样一个国家显得匪夷所思,我反倒在冥冥中认定,这仅仅是金在青年时代耳闻目睹的因金钱而生的悲剧的浓缩。
按照这样的解读进路,母子关于金钱一段近似舞台剧的对白,是金对清溪川式金钱悲剧发出的一声喟叹。
那么,性和金钱在影片的宗教意涵上又占据着怎样的位置?
在圣经中,性和金钱几乎是最突出的魔鬼诱惑,“贪婪”和“色欲”均在七宗罪之列。
这就产生了尖锐的对立。
在影片中,性和金钱不具备“诱惑”的特质,相反,二者是剧中人物活着最基本而偏偏不可得的需求。
更进一步,不正当的性反成为自怜、接纳和解仇的媒介,而母亲口中的金钱竟然如圣经中的“道”一般,“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结束”。
在江道的窗外,可以看到“信耶稣得永生”的标语,而母子保存在房间中关于性和金钱的一切,就是对这句标语无声的反驳。
三、死亡与救赎影片的开篇,江道是断不需救赎的魔鬼。
在锯掉借债人的手臂后,受害者的妻子怒斥他是人渣,而他却理直气壮地回应借钱不还的才是人渣;江道也是绝不怕死的魔鬼,在美萱出现向他举刀的一刻,他坦然露出腹部的疤痕,请她直接刺来。
但随着魔鬼有了母亲,他开始惧怕死亡,告诉美萱:“我很不安,害怕你会再离开我,那样我恐怕没有勇气活下去。
”而在美萱的失踪式复仇开始后,江道寻找母亲的过程,其实是一段寻找救赎之路:他徒劳地走访了几个被他残害的借债人,充分见证了自己的罪恶之果,坐到美萱亲生儿子上吊的轮椅上,第一次流下泪水。
人人都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见识过天主教的临终告解,这是一个赦罪仪式--通过告解,生前的罪恶获得赦免,人才能获得救赎,越过死亡的荫谷达致永生。
换言之,救赎这桩人与神之间的交易,必须在死亡前交割。
但《圣殇》中的交易程序显然不是这样的。
在真相大白后,江道埋葬了美萱和她的亲生儿子相久,穿上美萱为相久织的毛衣,拿起相久上吊的铁链,把自己拴在了车的底盘,在黎明的高速公路上留下了一段长长的血印。
这种惨烈的死法,是怒斥他的受害人妻子的一句诅咒,他能成全这句诅咒,必然已经放弃了魂归天国的希望。
但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样是为了救赎,死亡本身对于江道就是救赎,死亡等于救赎。
这在电影史上亦可称震撼的结尾,否定了一个罪恶的灵魂对天国的需要,那么,基督教的正当性又该何处安放?
我没有看过太多金基徳的电影,但是粗浅来说,他是一个作品质量不稳定的导演,根本在于他是一个太具实验性的导演。
他的每部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在主题、拍摄方法和深层意义上都可能是一场颠覆性的实验。
在表达《圣殇》的宗教意涵和社会批判上,金基徳的电影语言也非常独到:为表现清溪川的破落和故事的压抑,色彩上运用滤镜,把首尔拍出了北京雾霾天;在涉及死亡的镜头中,运用有电光色彩的红、蓝,制造紧张和恐惧;镜头动静切换迅猛,并且在某些极端情节,比如江道对着启松的母亲抽打启松,以镜头的颠簸抽打观众的视觉。
但在这些电影语言的实验以上,金基徳要表达的是韩国后工业时代里,亲情、金钱和一切关系的断裂与迷失。
电影定名《圣殇》,而不是好似奉俊昊般简洁切题的《母亲》,更凸显影片对于上帝是否依然尚在人间的执着追问。
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里,耶稣为世人的罪献出生命,依然在世的玛丽亚怀抱着耶稣的遗体,面容悲悯;在《圣殇》的海报中,江道因自己的罪放弃生命,先于江道死去的美萱怀抱着江道的遗体,面容悲悯。
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下耶稣,而江美萱是因复仇认下江道。
和“上帝死了”的迷思同样纠缠,江美萱和李江道就是一对逆向而行的圣母和基督。
終於看了《聖殤》。
上次很遺憾地錯過《阿里郎》,相隔了這麼久,終於再次在大螢幕上看到金基德的作品。
《聖殤》一反以往的傾向,使用大量對白,而且是赤條條地把問題暴露的對白。
不再單靠畫面說話,男女主角不再沉默,電影失去寧靜的理解。
老實說,喜歡金基德那獨特風格的人都會有點失望吧。
《聖殤》在鏡頭流暢度,長鏡頭的使用,畫面切割上的美感等技巧確是提升到另一個層面,卻失去了金基德那種獨有生澀的語言。
內容上依舊是人性的質問,男性在母性底下的角色對立。
在金基德的電影中,男性總顯得懦弱,令我想起《撒瑪利亞女孩》,兩者不同的是《聖殤》表達平等而對立間的衝突,《撒》則單單表達其差異。
但劇情上卻令人有所失望,落入俗套,失去了過往那種不受任何限制,無法猜測的驚喜。
第一個鏡頭的勾令我想起《漂流慾室》,或許象徵他對過去的一種洗禮吧,畢竟《聖殤》跟過去的作品有太多不同。
不過最後男主角贖罪的方式還是很有金基德的味道,充滿宗教儀式般的感覺。
三重山的尾shot也很有深意,保留他一貫風格。
《聖殤》大既是金基德他在跟自我妥協後的作品,明顯的轉變為他帶來了更高的榮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過往那個喃喃自語的他。
可是向主流妥協也非壞事,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他對世界的詢問亦是很重要的。
不過結尾那超長的拍手位實在有點兒那個,哈哈,金基德實在是個很可愛的男人。
金基德是我一个朋友介绍我看的,然后我就开始看他的片子,在我看过的这几部中,总结出来就是,直面灵魂,直面人性。
那是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风险啊。
在这个为商业和物质为中心的社会里,票房和娱乐至上的电影行业里,还有呢么一些人坚持这自己的理想,这很难得。
金基德的电影每次都会给我带来震撼,虽然很多电影我都是忍受着血淋漓的场面和恶心的状态看完的,他的表达太直接了,剥去所有华丽的外衣和无谓的弯子,直接直面你的内心和灵魂,以及人性的弱点,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直接通过镜头表达出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让你在感到恶心难受的同时,来思考电影要传达的思想。
他毫不忌讳,毫无保留的表达其他电影人不愿意表达,不敢表达的东西,这样的电影人有很多,都收到大家的尊重,北野武,黑泽明,蔡明亮,杨德昌,我看的电影不多,不能一一举出他们的名字。
我们需要正能量,需要阿甘和肖申克,需要铁拳男人与娘子军。
但我们也需要真实。
开始以为是暴力片,看到一半发现是悬疑,而且结局很好猜,情节让人汗毛倒立,但不怎么绝望,因为感情带入不会很深,虽然情节没有bug,但因为对人物心理实在不明白,从头到尾都在想怎么会这样。
画面和气氛渲染牛到极致,比如开头自杀,最后男主葬母时挖出红毛衣男尸,又给自己换上毛衣,最后的最后男主把自己挂在卡车下,车缓慢开出去,一路红色。。。
其实韩国动作片很好看,但情节和画面都太沉重,这部尤其是。
ps,玩音乐的帅哥实在让人念念不忘。
我的标题其实是剽窃柏邦妮的。
因为我在看圣殇时想到几年前曾经读过她写的《为什么要这么疼》,为《爱情的牙齿》而写的那一篇。
圣殇给我同样的感觉,为什么要这么疼?
在我生命中让我感觉最疼最难受最歇斯底里的电影是莎莉兹塞隆获奥斯卡的那部《女魔头》,第二名就是《圣殇》。
看到女人吃下一块人肉时我想,金基德真爱弄这一套。
但看到女人受到“儿子”欺辱而大声号叫的时候,疼痛感穿透电脑屏幕感染了我,我很生气,感觉看了这么多年金基德电影终于触碰了我的观影底限。
为什么要这么疼?
我怀着怒气看完了圣殇,疼的感觉仍在。
我得说,这部电影让我很不舒服,但它真的十分“金基德”。
尽管和《老男孩》一样是复仇的故事,但金基德的救赎总在残酷中生发着烟火气,而朴赞郁那家伙是真的冷冰冰。
为了金基德仍然在做他自己做到极致,我愿意忍痛给他四星。
演员方面,模特出身的李廷镇在《圣殇》中证明了自己的可塑性。
而女主角赵敏秀则是整部电影的戏眼,无论是犹疑、魅惑、温馨还是诡异,都能从她的眼神中读到,唯一不足的是某几次流泪的镜头显得有些刻意。
《圣殇》是由金基德编导,李廷镇、赵敏秀领衔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以追讨高利贷为生的李江道在某天突然遇到了一个声称是他生母的女人,渴望亲情的江道在半信半疑之下和这个女人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母子关系”,却不知道,一场阴谋正等待着他的故事。
该片于2012年9月6日在韩国上映。
《圣殇》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欣赏角度都达到了平衡。
金基德在《圣殇》中冷静考究的镜头语言和情节节奏控制力,让观众明白,那个直面“人性之恶”的大师又回来了,而大量暴力惊悚镜头,情节的推进反转,又让观众看到金基德有驾驭悬疑商业片的能力。
片中为了收账而犯下种种恶行的情节,强调了“金钱是罪恶之源”的道理,此外,电影还表达了对于社会建设进程混乱、新旧交替过快的担忧。
我之所以存活于世,是因为我的世界有个神。
他创造我,创造万物。
他的名字是金基德。
我的神,是一个残疾的神。
经他之手创造的,是如我一般残缺的生命。
神们都手握造物的工具。
如果林克莱特的工具是时间,纳博科夫的工具是阴郁,金基德的工具就是残忍。
他们用这些工具雕琢生命:——有足够耐心等待时间,就有足够积累温暖心情(林克莱特);要执着窥探内心阴影,就不能平衡欲望道德(纳博科夫);因为深挖人间疮疤,所以生命残缺不全(金基德)。
自然,你们的世界不同,是因为你们的神不同。
我的神给我一个灰扑扑冰冷冷的世界。
肮脏逼仄的角落,生硬冰冷的机械,苍白呆滞的灵魂。
我是他手中其中一分残缺,生来我便缺少感知。
就像您知道的,我没有爱。
我是人间孤独的游魂,一切人和物都是模糊冰冷的背景。
有个女人真是可笑可鄙。
我去要钱,她干什么脱掉衣服?
我讨厌肉体的温度,我恶心乳房的气味。
如果我的生活中要有一个女人,那也只能是我墙上那副标靶,我所做的,绝不会是俯就她们,我会鞭打她们,狠刺她们。
那个蠢货更荒唐了,欠债的人理当还钱,这么简单的道理,母亲的伤心无助就是宽限的理由么?
母亲,母亲是什么?
一角猩红的裙裾刺痛我的眼睛。
她说她是生我的母亲。
本来我纯粹如万物,吃,睡,工作,梦遗,如石如木如青苔。
裙角躲躲闪闪的猩红是魔鬼的晕染——我恨。
它来了,扩张成一片,似流血的快感,我的凶狠达到高潮。
我以自虐平复心情,割下自己的肉——让我的肉体重回你的腹中,也许我能原谅。
你吞下了,可我还是恨,我更恨。
让我的灵魂、感知再入你的子宫,与你亲近到负距离……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其实立刻就相信你了,我把自己交给你,用最直接的方式。
我还是恨你,在这之前,我连恨都没有。
我折磨你,是因为我想念你。
很久很久前,很多很多夜,想念都在吞噬我,长成一个巨大的怪兽。
它太令人恐惧了,我不得不用百倍凶残去面对它,我以为我早已打败它,如果你不出现的话,它应该死很久了。
你来了,带着执拗的爱和泪水,将我护于你的羽翼之下。
我原来这样渴望你,渴望到不愿意去认真分辨。
原来有爱的感觉是这样的,巨大的幸福让我无比眩晕。
午夜梦回我不敢相信我有你,我想牢牢占据你。
母亲,我不是想侵犯你,我只是想亲近你。
你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有色彩,有情感,有不同于白水鸡的味道。
我喜欢一回家就看到你为我织毛衣的样子。
你消失的太快太快,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我不想再回那个凛冽的世界,在那里我没有心。
我懂得了人们的母子之爱,夫妻之情。
你死去了,我重生了。
我拥有了灵魂,我原有的,单纯的,没有任何道理的恶,也消散了。
你真正的孩子得到你太多的爱,你能分一点点给我吗?
用你亲手一针一针织入的爱包裹我,用你渐渐冰冷的身体拥着我,我只要一个角落就好。
你的爱太多太多,多到包含了想念、宠溺、悲痛、仇恨、复仇、怜爱、迷茫、忏悔……,多到沉重,多到狂乱,多到毁灭。
我想问我的神,我的单纯的恶和母亲复杂的爱,是不是都能得到救赎。
你死去了,把你为这个世界增添的色彩也带去了。
恢复灰暗冰冷的世界如此可憎,被我伤害过的人如此可悲。
我来增添一抹色彩可好?
用我的血,效仿你温暖的裙;用我的肉,换回灵魂的安宁。
一条猩红,像一条裂缝,划破这个世界。
#BIFF# 今天最震撼的一部。勇敢、犀利、残酷的金基德回来了。前半段岗作讨债充满了暴力,很多段落简直无法直面,塑造的是一个无人性的兽。后半段母亲的出现则仿佛要回溯这一切之原罪,强奸母亲和乱伦几幕太disturbing了。结尾也好,罪与罚像魔方般翻转。
真能扯淡,我再也不看金基德的片子了
远非金基德最好的作品,其中刻意出的残忍和无望的别扭感几乎出现在他的所有作品里。不过,那份黑暗与暴力所带来的触感,以及偶尔的无言,的确很动人。
母子这种的原生性题材,总让我觉得不适、隔。
核心的复仇情节和《老男孩》相似,但最终的彼此宽恕、和解、牺牲,却又强烈的超越感,完全符合海报和标题的pieta。
第一次看大师的片子就给大师跪下了……
标准韩国复仇片的模式 只是这片用的复仇方法更平和也更虐了那么一点
心理承受能力为0的我是鼓起多大的勇气看的啊 整部片都处于精神紧绷状态 T-T
韩国人喜欢救赎吗?一定扯上基督吗?一定得黑暗,暴力,复仇吗(《密阳》)
这是一部“穷人”的电影,极好,看哭了
孤独的金基德。
故事就是个大学二年级学生写的矫情装13短片
复仇与怜悯,爱让恶魔变成了人,爱虽是全宇宙的终极世界观,金基德变仁慈了点,但他的世界依然残忍,超脱于现实之上,死亡总是以让人难以想象的想象形式冷冰冰的出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死不了。即使最终让人领悟了爱,但救赎依旧是一道长长的红线,他懂得爱与怜悯,却依旧信不过这个世界。★★★★
就是电影中并不鲜见的复仇故事 不要搞什么乱伦噱头 再来恶意拔高 那些被金基德吓傻了的孩子们平时都不看天朝新闻吗 难道你们都不是在天朝长大的
有金氏电影特有的牵强感。习惯了以后也算一种风格吧。
我非常非常非常地失望!
看到30分钟已猜出女人并不是男主角的母亲,虽然影片一个小时后才给出真相。不是金基德最好的一部作品,但是叙事最流畅、完整的一次。比之前作品更加暴戾、阴郁、充满死亡气息和让人反胃。不太喜欢这样的风格,但不能否认它是一部好电影。
虽然难以匹得上金狮的期望,但毫无疑问金基德找回了令人沉重的尖锐感。
《圣殇》的主题群可以简单地划为两组,一组涉及金钱社会的冰冷交换逻辑,另一组涉及母子之间的虐人关系。而作为一部金基德电影,它显然没有兴趣往深层部分探索,所有的动机都要扁平化压在一起,追寻廉价的剧情冲突。如果说这种艺术暴力在前一个主题上真的造成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画面的话,那么母子问题的处理上则显得无比浅薄。母亲形象显然不是真实的,她与宗教与救赎有关。现代宗教如何拯救歧路亡羊,这个颇有趣的主题最终没能探讨下去。而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两个主题群之间毫无逻辑和诗学关系。倘若把资本主义问题换为任何一个其他主题,整部电影的结构不需进行根本改变。这种简单的互换性对于一部作品的美学价值而言几乎死刑判决。
好吧,看了你們的影評我承認我低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