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山田洋次,翻拍《东京物语》,借小津的壳,下自己的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东京家族》。
豆瓣评分8.8,足以看出国内观众对它的认可。
《东京家族》依旧流淌着《东京物语》的血液,用娓娓道来的基调,拍出了东方式的亲情。
这份亲情很动人,也很尴尬。
一对老夫妻,去东京看望儿女,探亲之旅,却成生离死别。
小津和山田洋次都在指出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父母的爱与子女的爱,从来不对等。
两位老人去东京后,三位子女的反应各有不同,反应可见亲疏。
本文将着重从三位子女与父母的亲疏关系来讨论东方式亲情的现状与尴尬。
先说大女儿。
如果评选不孝儿女,大女儿绝对能力拔头筹。
她对父母的爱,多半靠嘴,很少行动。
这样说并非在无视她请父母住豪华宾馆的举动。
要评价大女儿是不是孝顺,就要客观评价,她请父母住豪华宾馆靠不靠谱(和大哥共同出钱)。
我认为不靠谱。
老年人来东京的最大目的是要见子女,参与他们的生活。
对两位老人来说,住豪华宾馆和参加豪华团旅行没有区别。
老人只住了一夜,就是对豪华宾馆的否定。
大女儿可能穷疯了,才会把住豪华宾馆当作对父母的孝心。
她自始至终缺少一种善解人意的能力,不懂得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细看《东京家族》,你会发现大女儿的槽点体质,没做一件能让人满意的事情。
父母来东京,她让小儿子迎接。
她明知道对方做事不靠谱,小儿子搞错地方没有接到老人,也在于大女儿安排不周。
最后父母只好打的(在东京打的很贵),大女儿没有检讨自己筹划不利,一味埋怨小儿子。
母亲死后,她就当众提出要母亲留下的大岛锦绸和高级碎花麻布。
小儿子吐槽大女儿在葬礼刚刚结束后就要分遗物。
她说这是为了缅怀母亲。
最可悲的是,大女儿是老夫妻最宠爱的孩子。
多年的宠爱,让她成为自私自利的大人。
父母的付出,儿女的报答,永远是不对等的。
大女儿对父母的冷淡,也让老夫妻寒了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说完大女儿,再说大儿子。
大儿子是医生,收入不错,算得上体面人。
他的经济基础比大女儿要好很多。
当老夫妻第一天来东京时,全家人吃价格不菲的寿喜锅。
有大女儿的衬托,大儿子的孝子光环会明亮一些。
他会主动提出带父母去游玩,也会提出请丧偶的父亲和他们住在一起。
事实上,大儿子对父母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孝心,不如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义务。
影片开头有细节,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就让他取消陪伴父母游玩的计划。
我对大儿子的孝心持质疑态度,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因为病人的出现,大儿子就取消陪伴父母的计划。
这说明在他的价值观中,陪伴父母不如给人看病重要。
我不是说大儿子必须要忽略高烧病人见死不救,而是想说面对病人,他可以通过网络和本地医生沟通,协助帮忙。
她的妻子提出要带老人游玩儿,他以诊所离不开人回绝了。
其二,即便没有病人,他陪伴父母也是一种敷衍。
因为按照原计划,他的出行地点更像是带娃放风,而不是陪父母游览东京。
从这里也能看出大儿子的双重身份,他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父亲。
残酷的是,双重身份注定大儿子无法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回馈父母。
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个人生活。
大儿子再一次因为大女儿的冷漠无语,散发出孝子的光芒。
他主动提出父亲和他们一起生活,也是一种办法。
一种办法可以看出大儿子的态度,我能这样履行赡养父亲的义务,但这并不是你唯一的生活方式,言外之意,你也可以选择不让我这样履行义务。
在这里,我要重点表扬大儿媳。
听到老公邀请公公和自己一起生活,大儿媳直接问,你是说要扩建房子,就是为了这个?
有些人会认为 ,这是大儿媳敲山震虎,婉拒公公和她们一起生活。
恕我难以认同。
因为她确实是个善良的儿媳妇,下能做弟弟(小儿子)的知心大姐,上能舍得为公公婆婆花钱。
当小儿子带着女朋友来到老家为母亲服丧时,大儿媳说比之前的女友要好。
大儿子和大女儿都表示惊讶,这说明小儿子和嫂子的关系特别好,双方有交心的感情。
在此,我要重点说一下大儿媳和公公婆婆的关系。
当婆婆公公来到东京后,大儿媳操持晚餐,用寿喜锅宴请家人,足以说明这是大儿媳对公公婆婆的善意。
当大儿子出急诊,无法陪伴父母,大儿媳第一时间建议,自己可以陪伴公公婆婆一起出游。
听到老公邀请父亲住在一起,大儿媳说“扩建房屋”,我更倾向于她在顺水推舟,解决问题。
如果公公要和他们一起生活,就必须扩建房屋。
如果不扩建房屋,她的两个儿子就要挤在一起房间。
就在影片开头,她的儿子对此很不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儿媳算是做到了儿媳和母亲双重身份的和谐统一。
大儿媳的善良也映照出大儿子的真面目,他算不得孝子。
最后谈谈小儿子。
在大女儿眼中,小儿子不靠谱。
在大儿子心里,小儿子一事无成。
这些是父母对小儿子的整体印象。
论学业,小儿子比不上大儿子,无法满足老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成为最不讨喜的存在。
论机灵,他也不如大女儿巧言令色,无法得到足够的爱。
小儿子的幸运,是他找到一个童话故事中才能出现的女朋友。
颜值高性格好,不嫌贫爱富,懂勤俭持家,就凭借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小儿子可能在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
当然,小儿子最能打的地方就是他有颗温柔善良的心。
尽管一事无成,住简陋的公寓,但他绝对是随喊随到的好儿子。
哥哥姐姐没有时间陪伴父母游览,他没睡饱就带父母游玩。
从职业角度看,小儿子是打工人,姐姐和哥哥都算个体户,前者的自由度远远低于后者。
然而,小儿子依旧能够保证随喊随到,不会拿忙碌敷衍父母。
在母亲去世后,他是唯一一个跑过去安慰父亲的。
这是影片中最催泪的情节之一,在父亲转身的时候,他欲哭又止的表情,既有在缅怀母亲,也是在心疼父亲。
尽管小儿子住简陋的公寓,他却带给母亲最大的快乐。
影片还有三者住处的对比。
大儿子住的是小别墅,大女儿和小儿子住处逼仄,打开门总能看到邻居在挂衣服。
三者的经济状况一目了然。
但是,有钱不代表能够表达爱。
有些人,即便钱不多,也能给家人带来温暖。
《东京家族》拍出东方式的尴尬亲情,最受父母喜欢的大儿子和大女儿,反而不如小儿子体贴。
我们经常说,“偏儿不得偏儿济,偏儿反受偏儿气”,父母比较偏爱的孩子反而不孝顺,而有些不被喜欢的孩子反而成孝子。
这简直就是东方式亲情的一个奇怪现象。
聪明如你,快来告诉我 ,这是为什么?
时隔五年重看这部电影,感觉完全不一样。
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想的全是人性的冷漠与自私,会觉得大儿子过于刻板,自己的亲情怎么也大过其他病人,觉得大女儿贪婪,母亲刚死就想分遗产,觉得小儿子不懂事,母亲一大把年龄还让母亲做着做那,觉得苍井优明明是个外人做的比亲生子女做的还多,然后得出人还是不应该这么冷漠,应该更温暖一点才对。
五年后的今天看这部电影,想的是另一码事,大儿子一个医学博士,还经营着自己的小诊所,每天的辛苦那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他还是有陪父母转转的想法,包括大儿子的媳妇一样作为家庭主妇操劳的同时,也还在想着陪伴父母,而大女儿同样经营一家小理发店,市侩精明的一个老板娘,可母亲去世了还是哭的不能自已。
小儿子没钱,没有赡养老人的能力,连自己的温饱都是个问题,有意思的是,连自己第二天吃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但却是陪老人付出的时间最多的,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照顾着两个老人。
所以说,影片想表达的,不是亲情的重要性或者说不只是,想表达的更像是,在尽孝和自己的生活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做选择,如何维持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最难以抉择,复杂的事,也是真正能够带给观众思考的事,我相信,大女儿没结婚时也一定做过小儿子做的事,陪父母逛街一起吃饭什么的,文子也一定做过纪子做过的事。
但最后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了一副模样,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生活太苦了,压力是多方面的,上司的、顾客的、妻子的、孩子的、太多了,太难说了。
没有人真的能老得很从容。
老年之后无处开解的孤独,僵硬身体的窘态,提前离去的爱人,都需要一一受过才算。
所以你今日未加体恤也没关系,因为日后你也会吃下这一份苦,躲不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场人人都能意识到又不得不经历的痛苦。
好的电影,可以像《肖申克的救赎》那般震撼人心,也可以是《东京家族》安静地叙述,一点一滴,润物细无声。
我无法奢望,在国内的大银幕上出现如此温柔细腻的电影,没有华丽的阵容,没有噱头,没有笑点。
可正是在这样沉静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电影与生活真正接轨的久违的感动。
这是大陆失落了的传统。
一对老夫妇从偏远海岛来到繁华的东京,看望在这里生活的三个孩子。
大儿子幸一获得博士学位后,没有按父亲的设想回乡行医,而是选择在东京开设了家庭诊所;二女儿滋子打理着一个小小的发廊,和丈夫挤在狭小的阁楼里为生意辛苦打拼;小儿子昌次奔波在各个舞台,虽说是哪里有活就往哪里赶的临时美工,却是因为真正热爱舞台美术,想好好学习这一行。
这在大家眼里却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两位老人到达幸一家中,初次相聚自然亲切热络,温馨晚餐之后,他们各自的生活与老人的到来开始了碰撞。
当滋子向哥哥提出共同出钱供父母入住宾馆,理由是自己没时间家里也没空间照看双亲,幸一同意了,因为他也面临着和妹妹同样的处境:工作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生活,他们没有时间陪伴远道而来的双亲。
这种做法实在荒谬,可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也无可挑剔。
两位老人静静地坐在宾馆里头,望着窗外的摩天轮,从白天到夜晚,聊起年轻时候的种种;晚上在高级餐厅吃着法式大餐,食不知味;第二天便退房回到女儿家中,被告知今晚不便留宿,二老只能商量着分头行动。
我此时觉得悲戚,却也不知该心有戚戚何事。
本该儿女承欢膝下,却出人意料地有“家”归不得,三个孩子奔波劳碌是本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现实让他们违背了初衷,自己却浑然不知。
如果不是母亲的突然离世,老人在“领教”了东京人的忙碌之后,会心满意足地回到小岛上继续平静闲适的生活。
为什么说是心满意足,因为在探望了三个孩子的生活,看到他们勤恳、端正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是时候该放手了。
最令母亲开心的是,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小儿子也有了令人满意的结婚对象,这次可谓不虚此行。
我不想说这部电影如何让我对生活有了感悟,事实上也没有。
如此平缓的电影,没有期待发生什么,仅仅是随着片中人物幸福时替他们开心,他们悲伤时跟着叹息一声。
办完丧礼,最后昌次离开,只剩老人孤身一人时,却真的希望性格温柔的昌次和善良真诚的小优可以留下来,陪伴父亲。
他们没有,而是回到东京继续追寻自己在那里的价值。
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辛勤养育儿女,看着他们去大城市求学,发展,落地生根,渐渐地忙到无暇顾及正在走向生命终结的父母。
在伴侣去世后,孤独终老,似乎是这个时代的老人不可避免的命运。
现在的电影,场面宏大,杀来杀去,或是你侬我侬的情情爱爱,抑或滑稽搞怪,笑点密集,不知到你有没有同我一样的感受:不满足,不值得,甚至是强烈的空虚感。
很多时候,越是卯足了劲想表现什么,结果适得其反。
像东京家族这类的日本电影,还有台湾早期电影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的作品,表现平凡人物的生活真相,自然流畅,反倒从中增加了我对生活的信心。
《东京家族》里的每一个情节,都能在你我的生活中找到原型,组合在一起(当然这要考验编剧的功力),无须任何炫技,这种真实生活的力量便轻易感动了我。
其中没有大悲、大喜,只是一种淡淡的感觉,用东坡的诗形容,“人间有味是清欢”。
百味尝尽,最留恋的想必是这份自然的真情流露。
儿女们未必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们相信自己是爱的,但却在日常生活的淘洗中,让那份感情渐次失踪,爱与尊敬只剩下一个自以为是的幻影。
年届七旬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从濑户内海老家结伴来到东京。
这片繁华而匆忙的土地上,生活着他们的三个子女:在郊外开办诊所的长子幸一,与丈夫共同经营美发店的女儿滋子,以及担任歌舞伎美工的次子昌次。
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了一顿日式牛肉火锅,距上次这样全家团聚已经过去多年了。
幸一家有两个儿子,住所就在诊所后面,房子不大,老两口来了,大儿子就得暂住到小儿子的房间里。
第二天,幸一原本计划带父母去四处转转,结果接到出诊的电话,而不得不放弃行程。
老两口有些失望,但也平静地接受了。
隔天,他们来到了滋子家。
滋子家就在美发店的后头,非常狭窄逼仄。
她和丈夫终日忙碌,老两口也只有在默默地凝视中打发时间。
第二天,滋子拜托昌次带父母去逛逛。
在观光大巴上,老两口很惊喜地看着华丽而陌生的东京,而昌次却因为熬夜工作睡着了。
在餐馆吃饭前,周吉追问昌次在做什么工作,不满他没有计划的生活方式,昌次粗暴地终止了这一话题。
从前父亲对他过于严厉,让这对父子失去了轻松交流的能力。
滋子想摆脱照顾老人的麻烦,和幸一商量让父母住到宾馆里去。
老两口食不知味地吃了西餐,回到房里默默地看电视。
窗外是闪耀的摩天轮,映照得他们的脸明明灭灭,却是与他们无关的热闹。
虽然床和枕头都很软,但第二天早上起来,两人都没睡好。
他们去宾馆附近的港口坐了坐,辽阔又寂寥的海面,让他们想回家。
他们退房回到了滋子的家,滋子却很惊讶和为难。
因为今晚商户们要在她家举行酒会,这个曾经周吉最疼爱的女儿,很冷淡地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偌大的东京,却仿佛没有二人的容身之所。
最后,周吉决定去找老朋友沼田,同时吊唁过世的朋友,而富子则决定去昌次家。
周吉和沼田十年未见,终于破了酒戒,喝得酩酊大醉,回到滋子家还吐得到处都是。
第二天与滋子大吵一架后,他来到了幸一家。
而另一边,富子和昌次的女朋友纪子见了面。
纪子温柔善良,不仅把昌次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连昌次缺乏经济头脑的表现,她也认为这是豁达慷慨。
富子非常庆幸昌次能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女朋友。
昌次与母亲非常亲近,当晚母子俩躺在床上谈论着自己的爱情,夜色浪漫温柔。
第二天,富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幸一家。
她对儿媳很郑重地表达了感谢,说能来东京真是太好了。
然而说完这句话,她就倒在了楼梯上。
第二天黎明时分,富子平静地去世了。
周吉站在医院顶楼的天台上,望着美丽的朝霞,平和地对昌次说:“昌次,你的妈妈,死了啊。
”昌次点头后,突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回乡办完丧事之后,幸一表示希望父亲今后到他家里去住,而不忍给子女添麻烦的周吉,却表示再也不去东京了。
昌次和纪子多留了几天,在即将返回东京时,周吉把富子带了三十多年的手表送给了纪子,还对自己以往没有看到昌次的优点感到懊悔。
他双手交叠,对纪子跪下请求道:“如果你能嫁给他,我就安心了,死而无憾,昌次以后就拜托你了。
” 时间,铸就了这一百年来马不停蹄地变迁的东京和日本。
而东京这座城市,也在悠长的时间里渐渐变成了人类生活的宝藏、记忆与忘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儿女们都离开小岛,涌进了大都市,传统的家庭关系遭遇重构。
亲情的疏离和生活的压力,似乎让每个人都活得并不轻松。
这似乎是每个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也是难解的谜题。
但无论如何,家族的情感羁绊永远不会丧失。
或许这就是生命吧,从起点走到终点,在孩子们的忙绿中品味宁静的孤独,在子孙满堂中体悟生命轮回,在平凡点滴中窥见真情流露,在生老病死中感受自己的人生。
首先一點是 2013年1月19日 下午14:15左右開始看結束時大概16:30 哭的我都餓扁了事情就是一對年邁的父母從鄉下(日本的鄉下根本都不能算鄉下)到東京看子女 因為子女的難處最後差點無家可歸 母親確定孩子們生活的都很好之後突然離世 最後父親回到老家表示不願再去東京寧願一個人生活不知道有沒有表達對這個意思 但是我看完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挑我印象深刻的講吧父 1957年生 母1959年生 我 1990年生 這是我的家庭情況,其實我的父母現在並不能算太老,但是已經完全顯現出老年人的一些狀況。
比如聽力下降,視力下降,記憶力更下降。
我爸去年底換了個智能手機一個勁嫌太複雜不好用,雖然現在也能給我發微信,但始終有的時候SMART PHONE比他還SMART,不利索。
然後我媽來說老得更明顯,大部份的事情都是前說后忘記,大概用了快一年的時間讓她記住了AKB,就是那個”很多很多小姑娘唱歌跳舞“的,當然直接說AKB她還是沒辦法反映出來。
之前洗壞掉我好幾件衣服,染上色的更多。
但她還是堅持自己比我和我爸有條理會整理。
同一件事情重複8遍都不算多。
片子一開始,一看到夏川結衣就想起步履不停。
老夫妻倆在車站等搞錯站的小兒子來接他們的時候,坐在那裡,手機響了老伴兒沒反應過來是自己的手機響,還是老頭子提醒了才發現。
不由得想到我媽總在說她要個手機能打電話就行,但真的有了不是不帶出門就是帶了不知道是自己手機響,一個月根本也沒用幾次還老讓我爸幫她充話費。
第一個淚點在大兒子因為病人突發狀況取消了帶老夫妻和他的小兒子去遊覽東京的計劃,9歲的小孩發脾氣亂扔東西,最後奶奶說無論他想買什麽都給他買,之後小孩子玩一根杠子也很高興,奶奶安靜的看著他,問他長大想做什麽,小孩沒什麼志氣。
我啊,沒有被祖輩寵愛過,甚至覺得他們可能只喜歡孫子。
但是有一次和爺爺奶奶一起坐在出租車的後排,那個平時媽媽口中對她不好的奶奶偷偷給了我100塊,還怕前排的一個已經工作的哥哥看到。
這件事情我沒和我媽講,當時是爲了保住那100塊。
這也是我唯一一次從他們那裡得到了一點所謂的好處吧,但是好像足以抵扣掉之前他們對我的忽略。
大兒子家不好住,二女兒家不好住,老夫妻倆在賓館看著橫濱港未來的摩天輪,睡著柔軟的床枕著柔軟的枕頭,聽著走廊里中國遊客的吵吵鬧鬧,睡不著。
第二天收拾房間的服務員看到那麼乾淨的洗手間都能猜的出來是老夫妻住的。
我媽曾經一直說她喜歡住賓館,因為弄得再怎麼亂,一天之後回到房間又是煥然一新。
老頭子找老同學敘舊,去的居酒屋門口和屋裡都貼著東京家族的海報,有味道。
风吹阿姨演的居酒屋老闆娘,有味道。
兩個老朋友一開始喝酒就沒完,忘記了醫生兒子的叮囑喝的爛醉。
我爸近兩年越來越頻繁的和他的戰友們吃飯喝酒敘舊,開始的幾次總是喝多了回家吐,以至於我媽都煩他,但是後來每次都只是紅光滿面的回來,說:今朝開心。
這已經是連我同學都知道的名言了,今朝開心。
但是我也忘不了我初中的時候我爸和他的二哥在當時我家租的帶店面的房子里一邊喝酒一邊哭。
蒼井優在電影開始1個多小時之後才出場。
母子二人看著311志願者期間的照片,回憶戀愛故事,妻夫木聰說就是看到蒼井的長髮而愛上她,他媽說就是喜歡她爸這個類型,還少女般的捂住了臉。
我媽總說是我爸追的她,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媽肯定是看中了我爸長的帥。
奶奶昏倒在樓梯間的那場戲,簡直就是哭抽過去,小孩就這麼一句話不說小心翼翼的走過來碰碰爺爺的膝蓋。
所以一切都是那麼的沒有徵兆,她了了自己的心願,看到孩子們都能好好的照顧自己,過好接下來的生活就放心的去了。
可是我媽掛在嘴邊說的最多的仍舊是,你長的再大也還是像小孩。
我心里不服氣,但是會不服氣就是沒長大啊。
家庭成員們都聚在一起守在病床前看奶奶最後一眼,這樣的場景我沒有經歷過,我總是直接看到他們躺在玻璃箱子里被人三鞠躬,兩腮很紅,嘴唇很紅,身體很小。
父子二人站在醫院的天臺上一語不發,直到老頭子一句,你媽死了啊。
小兒子,嗯還沒嗯完就哭成了傻逼,這段可能是整片最煽情的地方,但是相比大多其他的電影來說,一點也不煽情。
兩人轉身之後,小兒子傻呵呵的哭啊哭擦眼淚,心裡就覺得,真是個好人。
葬禮結束后一家人在一起討論之後的事情,包括二姐想要哪些東西,最生氣的是之前被說不靠譜最多的小兒子。
就像我小的時候碰到吃豆腐飯的時候,永遠都想不通剛才葬禮上那些哭的最厲害的人,爲什麽在飯桌上就變成聊天最開心喝酒最多笑得最歡的人了呢?
大兒子問父親以後一個人生活怎麼辦,還是跟自己到東京生活吧。
老頭子說:我再也不要去東京。
非常帥,應該就是他老婆喜歡的那個樣子,倔犟的帥的老頭子。
以前我想以後出國,就把父母也接去,我爸媽總說,到了那裡我沒有朋友不會語言怎麼生活。
甚至我媽考慮買房的時候也不願去太遠的區,因為朋友們親戚們大多數都在普陀,連換個區她都不願意。
最後的最後,讓我真的到現在都是一想起就淚奔的畫面,就是老頭子自己一個人坐著剪腳趾甲。
這個畫面的力量實在太強大,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幫我爹媽剪腳趾甲,因為他們的腳趾甲有很多溝溝壑壑,難剪。
但是他們嫌我剪的不夠深,不夠爽,硬要自己來,不管肚子多大多難夠到都還是要自己剪。
不敢想像以後我爸一個人剪腳趾甲的樣子。
印象深刻的基本上就是以上。
這次的BGM是久石讓,個人覺得沒有上次弟弟的贊,雖然我不知道弟弟的作曲是誰,但是那個小號讓人印象深刻。
影片前幾次BGM響起都很低調,非常的不搶戲,直到最後片尾字幕時的音樂響起才有久石讓的風味。
作為蒼井真愛黑粉,這部裏面蒼井的戲份不多,但是非常討巧,騎自行車的幾個鏡頭不錯,其他都只是正常發揮。
還好演完了這部才剪的短髮啊,不過髮質毛躁了點老齡化社會的問題,我是沒資格討論了,祖輩都已經不在了,只有珍惜眼前,對自己的父母好,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不多於,偶爾使壞耍賴在家亂來,留點事情給他們忙忙碌碌,多點時間和他們鬥智鬥勇,這就是我接下來該做的事了。
感謝2013年初和日本同步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
感謝顧桑,讓我有這個機會。
如果你願意靜下心來,一定會獲益良多,或者哭成傻逼。
=====================SIFF的分割線=====================6.16 上海電影節 影城一廳第二遍看淚點還是一模一樣 但是克制自己哭的沒上次凶了至少沒抽過去字幕翻譯問題不少 起碼我覺得最後他爹跟紀子說:昌次這孩子就拜託你了 爲什麽要改成請你跟他在一起?
不過能在大螢幕上再看一次還是太好了
回不去的家乡——前几天妈妈打电话来说,今天老家附近邻居的叔叔好像摔着还是中风送去市里医院了,是初中好友的爸爸,妈妈让我打电话给我初中好友,告诉他这件事。
然后我拨通了朋友电话通知和问候,同时通知老家的其他好友。
家里是在小城镇,哪里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别家邻里出些什么事情大家都会知会,没事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打扑克。
逢年过节会面,到朋友家几分钟就能见到。
深圳或者大点的城市,邻居和邻居都不认识,特别在深圳这样人来人往的城市,即使最好的朋友住在附近,一个星期也难得见次面,更别说住的远的朋友,约吃饭要提前几天预约,然后横跨半个城市见面。
这些在我爹妈的观念里都很难想象。
电影最后老头子对来送饭的邻居小女孩说:“东京人都好忙”。
在北上广深何尝不是,被城市分割的时间与亲情,人们迫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还有被丰富多人的娱乐与消费吸引,我们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家人。
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乡一体并没有把人拉得更近,而是在千城一面的过程中,人渐渐的迷失了乡愁。
但是老一辈人还是坚守着故乡,对他们来说门前的那条小河或者那片海,在家养的小狗小鸡,山上的树木,都是带着乡愁和记忆的。
而年轻人在去大城市追寻的自己的梦想和欲望的时候,渐渐与家乡越走越远,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可以装下更多的梦想和追求,装下更多的包容,给予更多的自由。
但其实令你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的家人。
可能正如某位作家说的:家,在你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回不去了。
爱之樊篱——而“爱”,是连接父母和儿女的桥梁,也是隔断父母和儿女的幕墙,时代在飞速,在拉开着双方事物认知的距离,电影里的母亲还用着本子画地图来找地点,却不知已经有GPS了。
东京一栋栋大楼高起,也全然不是当初的样子,父亲的好友也不复当年的青春,随着年长,仿佛逐渐被社会和家庭嫌弃。
小儿子从小受着父亲严苛的要求,常受着责骂,而躲着父亲,这是因为受不了严苛的“爱”,很多家庭何尝不是如此,太过纵容或者太过严苛的爱,都会让与父母之间有着距离和牵绊,因为爱里有着无私的奉献也有着他们不理解儿女的私心。
但是不能离弃的却也是这份爱,母亲因为小儿子找到了满意的女朋友而高兴不已,也让父亲心安。
比起大儿子和二女儿的自私和忙碌,小儿子其实更让父母窝心,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终于长大了,这其实为人父母者最本质的初心。
从一开始看就非常喜欢,有很多感触和共鸣。
整部电影其实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剧情,叙事手法非常平铺直叙甚至可以说平淡,但却不会让你心生不耐或觉得沉闷,反而觉得节奏恰到好处,而且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和反思,难怪这部电影评价会那么高。
这个家族里的人物其实有很多日本传统家庭的影子:严肃不多话的父亲,严格的教育态度使他与孩子之间总是很难亲近;以夫为天,以家庭为重的温柔母亲,一直默默跟在丈夫身后关心孩子,在正式场合总是要穿和服,塑造出非常传统的母亲形象;在父亲殷殷期盼下不负期待的有了好成就,行为与说话方式相当稳重的长子;在电影里总是在后面默默忙碌,一直笑脸盈盈但却完全看不出人物原本性格的长媳,也是非常传统的日本媳妇形象;备受宠爱,性格活泼,颇能干的二女儿,在电影里嘴上最会说,其实最不想照顾父母的人;个性软弱,从小不被看好,长大也没什么大成就的小儿子。
这些虽然是日本家庭里的人物,但我们或多或少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亲人的影子,更甚的是他们相处的方式。
郷下的父母亲好不容易来一趟东京,除了向故友上香,更多的是来看看远在都市的子女是否一切都好,从一开始子女虽然想着表现出热络接待父母的态度,带他们去参观什么的,但是很明显的就是客套,彼此间有种淡淡的疏离感,好像把接代父母当作是某种任务的样子。
随着父母停留的时间越长,越来越没耐心,美其名让父母去住高级饭店,其实就是不想再随身照顾。
两老突然从饭店女儿家却被告知当晚不能让他们俩住宿时,两老商量着晚上该去哪时真让人心酸,而且老夫妻并无任何怨言,像是早已预知会有这么一刻更让人看了不忍。
电影里有一段也颇让人感慨,老父亲和友人在居酒屋喝酒叙旧,言谈间提到家里的子女,情绪激动讲话大声了些,引来了其它客人的侧目,客人们纷纷起身离开,并向老板娘表示对老人们的厌恶,不仅是亲人间,整个社会越来越不能包容年长者。
(当然发酒疯是真的不受欢迎)老夫妻的东京之行虽一如预期的出了意外,但是导演拍摄的手法并没有洒狗血或过多着墨在死亡这件事情上,整个电影仍照着一贯的步调非常平稳的呈现了在医院得知死讯时众人的反应,当然要伤心一下,然后最现实的女儿马上想到处理后事,然后就过渡到回乡办丧礼,办完丧礼后还是最现实的女儿又开始想着要分母亲留下来的物品。
就跟一开始一样,父母亲其实从来不曾在他们的生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子女而言,他们还是东京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父母亲是在乡下还是天国又有何差别呢?
看到这忍不住落泪了。
而故事的结尾其实也很平淡,老父亲选择继续留在乡下,陪在身边照顾他的竟然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但有着深厚感情的邻居,家庭的羁绊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导演留给观众深思的问题。
片中的父亲母亲的形象太贴切了,东亚人独有的家庭观跃然纸上,当最后母亲溘然长逝,一个家庭瞬间崩塌,支撑这个家庭的长辈走后,孤独和凄凉笼罩了整片天空!
忙于工作的哥哥,唠唠叨叨的姐姐,玩世不恭的弟弟,父母对三个子女的羁绊和挂念是相同的,东京旅途尽管算不上称心如意,但是当母亲得知小儿子有了托付,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对于她自己来说,最后的结局算得上喜丧了吧。
当然最后一幕的凄凉仍然让人动容,家的终结。
很典型的一段:大哥:“虽然还没和文子商量,爸以后要生活的地方,定在我家也可以。
”大嫂:“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也就是说你想扩建房子吧?
”大哥:“是啊!
爸爸你觉得呢?
和我们一起生活的话。
”老人:“我谁家也不去,就这么定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亲情缩影,那种礼貌,带着一点点似是而非的疏远。
有人不同意我这样美化,别解释了,冷漠就是冷漠。
但是我真不想用冷漠这么冷漠的词,因为自始至终态度都好好,氛围都和谐。
你说是他们虚伪到家了,但好歹人家装也装的出来啊!
同样的情感矛盾冲突,要是放在中国,肯定是一地鸡毛,满街狗血了。
看看《第三调解室》那种,一家子吵上电视挣房子的节目就够了。
演绎出来,估摸是这样典型的一段:大哥:“这家我说了算,爸以后跟咱过。
”大嫂:“放屁,咱家哪有地儿?
你把老头子收了,我就带着孩子走,离婚!
”大哥:“你敢!
还反了你了……”(然后进入无休止的争吵)老人:“人老啦,不中用,你们嫌弃啊……”难以置信,81岁高龄还能拍出这样好的作品。
却又坚信不疑,恐怕唯有81岁阅尽世间沧桑,才拍得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山田洋次的影片就是这样,你不觉得他们是在表演,那是真实平实的生活原本呈现,非常自然,自然到你会想要很苛刻的去探究那是不是精心设计过的,例如自行车翻车的老师那一段,我甚至一桢一桢的去找蛛丝马迹,也依然无法定论。
从《母亲》到《弟弟》,再到《东京一家人》(我不太喜欢《东京家族》这个名字),温馨的一塌糊涂。
父母在孩子的心里不过是观光客,孩子在父母的心里却是永远的牵挂。
诚实温情的家庭片,娓娓道来,力度拿捏到位,现代背景下普通家庭中的现实与温情、无奈与诚恳,种种矛盾结合得自然而生动,其中还夹杂对国家、社会变迁的感叹和疑问。
家庭对于社会个体来说,其重要性并不单纯来自和谐、团聚等美好词汇。
更重要的,它是家庭成员之间紧密关系的载体。
这些特有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感动也好失望也罢,它让漂流在生命长河中的我们有了一根捆绑于腰间的粗绳:绳的另一头并没有系在某个牢固的点,而是同样漂流中的我们的家人身上;也许把你勒得喘不过气,也许羁绊了你的前行。
但无论如何那是一股施加于腰间的力量,一条相互感知相对位置的通道。
随波漂流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内心的一份安定。
所以,请不要轻易解开。
感觉山田洋次拍这类的电影并不是太强,虽然还是看感动了,但觉得导演水准还差点劲。但他还是把握住了这个剧本的主要的思想和感觉。
所有演员做作又呆滞,念台词的节奏比现实都慢半拍,表演形式也都像机器人似的,演一会儿节奏好不容易来了镜头一切又断掉,导演的锅。原班人马套到家族之苦系列里,喜剧风表演夸张一点正好合适,这部就看得太痛苦了。
虽谈不上经典,但至少温顺谦和。。。。建议不要把此片与《东京物语》联系在一起,两者片子虽有共通,但情感不同。。
关于生老病死,关于家族的解体,山田洋次这一次不如小津优雅,有点赶了。变化是充满希望的结尾迥异于《东京物语》,我倒乐于看到这种变化,也喜欢这种片,对儒教社会的影像总之是很迷恋的。
这是山田洋次的家族,不是小津的物语。桥爪功老爷爷自有他的动人处,但还是觉得笠智众不可替代。小津的味道学不来,照样拍一部也没什么意思啊。
好开心妻夫木聪能参与到这样的电影,这是我接受的改编,我可不是做作的影迷。
从头到尾都在十分平淡讲故事,每个演员都像游离在剧情表面一样,完全感受不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亲情的主题,连一次激烈的情感碰撞都没有,又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尤其吉行和子总是那么一副夸张的表情,跟演舞台剧似得。不过倒是又学了句日语“我回来了”是“他大姨妈”
山田对小津的致敬够彻底的,不过也有自己的东西,更贴近时代和日本民众,最大改动是小津版里的小儿子没死,也导致 纪子这个重要角色几乎打了酱油,酱油也好,优酱的演技估计也撑不起这个角色,看看脸就满足了
孩子会去错误的车站接父母,父母没法在正确的时间死去。子女凑钱住上的宾馆没有老家的榻榻米舒服,观光车上看到的东京塔不如乡下的路标踏实。母亲好像有提前预知的魔法,也留足了与子女告别的时间,她没法亲口告诉老伴快乐的原因,也没法帮小儿媳助力。迎着朝霞嘱托儿子,你妈没了,此刻家族才能团聚。
最失望的一段是老头在酒馆喝醉,老板娘去跟负气走的客人寒暄,镜头大概在40s左右,完全可以省去的吧,实在理解导演意图不能,相比原作瘦身就比较成功
儒家文明下的农民依自然资源而结成稳定社会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儿女们都离开小岛,传统家庭关系遭遇重构。亲情的疏离、城市的压力、举目无友的老俩口在东京只能当观光客,多数的时间是在默默的凝视中打发。不如归去,但小岛也总要变的。在现代化与儒家体系之间,或许只能取其一。【百老汇电影中心】
看完以后,朱姐说真好看,我笑着说跟我看电影档次都提高很多
主题是?立意是?想表达什么?老了没人要和子女不孝?还是老伴虽然死了但依旧有人养老?真的无聊
扯远了-04/28/20
看过小津的就知道这版有多烂了…演技差,模仿成分多,却完全不是一个气质。虽然把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子女尽孝的方式和父母心理寻求的矛盾也表现出来,但是抄得有些不动脑子…部分细节还不真实。听到核磁共振结果不好,就要立即露出沉重的表情吗?看到老婆躺在病床上,就要露出焦虑的眼神给她擦汗吗?
山田洋次還是一如既往地用力過猛,比如摩天輪。優醬加分,真的是讓人心情愉快的人。
又臭又长!
查漏补缺的翻拍
太贴生活了,三次看完不错了
我就是骑车摔沟里回头看苍井优的那个英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