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4 15:53:17
在我有限的经验里,这一幕可以称得上是最美的影像时刻之一。
我们没有看到陈湘琪(图中的售票员)有任何动作,她只是单单看着;放映机投射到银幕上的影像将她包裹起来,在她的脸、她的颈部以及其它我们无法看到的地方覆着点点微粒。
此时,影像以一种直截利落的方式向我们表现了它施予观者的魅力——尽管它仅是停留在观者的肌肤/衣物上游移,却仿佛和观者融为一体。
没有象征,没有隐喻,有的只是影像-身体在物理意义上的相遘;而我所感受到的,绝对不亚于初次“发现”电影时所体会到的新奇与震惊。
并且,这种对现已沉睡许久的旧有经验的唤起,也在该影像所处的那组正反打镜头中得到了强化。
银幕上的侠女和陈湘琪都是近乎没有动作的,而相对于陈湘琪入定一般的注视,侠女巍然四顾,审视着周围——这是《龙门客栈》中的场景,但导演用一组简单的正反打将其与观者的目光联结起来;由此,侠女的盼视就像是被赋予了探寻观者的意义,观者渴望的目光便成为前者追索、确认的目标。
同时,快/慢,动/静等几组贯穿本片的看似是二律背反的冲突,都在这一影像-身体的交会的边界处得到了消解(这只是说明它们伪对立的例证之一。
在那逼仄的甬道中,两个男人上演的有如武侠片一般的“对手戏”不也是一例么)。
许多人费尽机巧试图展现电影的魔力以及其自身的迷影情节,但在我看来,至少是目前,没有哪个导演可以如此举重若轻地展现出这一点。
蔡明亮向观众揭示了电影的一个隶属原初的秘密:我们不需要洞悉什么,只是看到,就可以知晓。
在此,我想套用伍德的一句话来作结——这种“有”中生有的创造,令我感到有点神圣。
片尾,陈湘琪在一首《留恋》里,走入滂沱大雨的夜晚,福和大剧院宛若庞然大物,作为观影者,内心竟泛起一阵释然!
真是没想到,蔡明亮通过他那极为缓慢的叙述,几乎上演了一部默剧,但依然能将几段哀而不伤的爱情讲述得跃然“屏”上,那些隐而不宣,但刹那间呼之欲出的爱欲伴随着湿漉的雨水漫得遍地都是。
蔡明亮的镜头显然是精心打磨的,你就仿佛能看到他是如何雕琢这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尽管这部电影里充满着固定机位,但是我仍感受到它们在流动。
或是通过坡脚女人的行走,或是通过脚步的声音,或是通过光影的变化,它在杨贵媚的大腿、嘴唇、发丝上游走,也在陈湘琪的脸上写下东西。
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固定机位并不无聊,它是福和大剧院客观的记录者,这些人物穿插于其中,的确重新塑造了作为载体的环境。
我们通过不同男人之间的打量,能够感受到福和大剧院俨然化身为了一个大型的狩猎场,在那些阴暗的角落里,他们仿佛有独特的暗号。
这个视角的确很容易让观者感受到情感刺激,焦灼地等待着某个打破沉寂的瞬间。
是的,我觉得这种“焦灼”感,也是“胶着”感。
你看到日本男人一寸寸地靠近另一个男人,你看到杨贵媚一颗一颗地在嗑瓜子,剧情像酝酿着一个惊天的大招!
这个惊天的大招在结尾李康生和陈湘琪的心意互通里得到了证明。
9.5/10 #3rd武汉柏林 片名“不散”,实则是“散”,但终是“留恋”。
蔡明亮极其擅长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渴望追求亲密关系,却又若即若离。
“你知道这戏院有鬼吗?
”似乎就暗指心无所属没有归宿的游离状态,是电影现状,亦或是社会时代。
这种“近与远”的微妙对比,构成了影片的核心情绪。
福和大戏院谢幕重映的《龙门客栈》,这两者也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互文:武侠世界曲终人散,影院也有落幕的时刻。
武侠的英雄成了影院的观众,造梦者也成了做梦人,最后的告别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忘于江湖。
蔡明亮也太会玩镜头语言了,固定镜头宛如静态照片,末日的窒息感让人不寒而栗,不放过画面的任何角落,总有让你拍案叫绝的视角构图,引领观众不断冲破各种次元,揭开尘封的记忆回望过去的自己。
影片最后五分钟的蒙太奇,我看到了电影的奇迹。
影片格局飞升,造就影史经典。
杨贵媚在滂沱的雨夜一跛一跛地离开戏院,走出画面,伴随着姚莉的《留恋》从远处悠悠飘来,甚至用音乐延伸至视觉暂留。
不思量自难忘,多想此刻能够久一点再久一点。
留恋留恋,月下花前;留恋留恋,教我永远想念。
相聚有时,电影不散。
流连江湖,留恋如梦。
不散 (2003)7.8200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蔡明亮 / 李康生 杨贵媚第三届武汉柏林电影周 闭幕影片
映后记者会上,有位资深的法国电影记者要跟我讨论「什么叫做电影」,他说法国人以会看电影自豪,但是过去十几年的经验中,看尽各国名片总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如果把电影比喻成书,多数的当代电影就好像有只看不见的手,在帮读者翻著书页,电影或书或许都有让人感动的元素,但那只隐形的手却让人不舒服,他唯有在看我的电影时,才发现这只手消失了,也就是我给了他更宽阔,也更自由的思考时间。
没看过,操作错误,没看过,真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操作错误,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没看过
台湾电影《不散》以其独特的氛围营造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老戏院“福和大戏院”在停业前一晚的冷清与寂寥,成为了贯穿全片的情感基调。
那宽银幕上放映的《龙门客栈》,与戏院内的现实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交汇,让人在光影交错中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时光的流逝。
而影片中对细节的捕捉更是令人赞叹。
跛脚女子手捧寿桃,在幽暗湿漏的楼梯间艰难行走,那份深情与执着,在寂静的戏院中显得格外动人。
她最终未能得到回应的失落,与戏院即将落幕的命运相呼应,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与遗憾。
《不散》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时光反思,成为了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佳作。
它让我们在光影交错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温度与人生的况味。
《不散》的拍摄对于蔡明亮来说是个意外,蔡明亮在拍摄《你那边几点》时意外发现了这个台北郊外小镇上的福和剧院。
福和剧院生意不好,倒是不少同性恋者在此寻找伴侣,老板一度想把这里停业,为记录下这家让他想起童年回忆却面临停业的剧院,蔡明亮租下了剧院六个月,拍摄了这部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同性恋交友的段落,这些情节含蓄又有趣,可以说是《河流》的升级。
蔡明亮一贯的留白与模糊手法在这部电影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电影可以分为三部分,坡脚的售票员与放映员的爱情,日本同性恋的交友之旅,老演员石隽与苗天重逢。
其中售票员与放映员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疑问与不解。
1.放映员到底在不在放映室,看没看见那半个寿桃?
蔡明亮电影中传统元素时常出现,寿桃作为传统生日食品如今早已被蛋糕取代,桌上的小说是蔡明亮五年级时的读物——琼瑶的《船》 售票员将半个寿桃放在了放映室门口的桌子旁,她并没有直接交给放映员就默默地走了,可以看出她是个非常自卑的女人,以至于不敢直接面对心上人,但她还是把自己的生日偷偷的分享给他。
我也不得而知放映员是否在放映室,是否看见了售票员送来的礼物。
售票员第二次来到放映室选择走了楼上,她透过门缝向屋内张望,然后走进了放映室,这时放映员已经确定离开了,只是那个寿桃还原封不动的放在那里。
那么放映员是一直不在放映室没看见这个寿桃,还是向坡脚的售票员委婉的表示拒绝呢?
第一次来放映室 我仔细观察着售票员第一次放寿桃时候的室内布局,除了桶上的泡面还有很多喝光饮料瓶子外,木桌上也放着一个饮料瓶,桌边还有一个很小的白点(可能是烟)。
第二次售票员走了另一个方向,此时木桌上的布局有了一些变化,饮料杯不见了踪影,多了几十根插在烟灰缸里的烟蒂,以及露出桌边一截的半支烟(与第一次的白点位置不同)。
第二次来放映室
第二次来放映室 由此可以判断,放映员的确看见了这个寿桃,他可能思考了很久怎么处理与售票员之间的关系,一根接着一根的抽烟,最后选择了婉拒。
于是售票员又拿走了这半个被拒绝的寿桃。
这些烟蒂是否都是第一次来放映室之后(影片15分钟左右)与第二来放映室之前(影片38分钟左右)抽完的呢?
当然一大半烟蒂可能是好几天攒下的,那另一半烟蒂也只是过了20多分钟而已,那也太不可思议。
不过电影是压缩的时空,售票员第一次来放映室,通过放映室内传来的台词声,可以判断《龙门客栈》刚刚放映了20分钟左右。
售票员第二次来到放映室时,《龙门客栈》放映了一小时10分左右,也就是说按照电影里的现实,已经过了5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50分钟的时间内,放映员把烟灰缸放在了木桌上抽了一根又一根香烟,最终决定了假装看不见,婉拒了这份礼物并离开了放映室。
2.售票员为什么留下电锅与寿桃?
售票员吃寿桃的这场戏,我们可以看清楚小桌上的物品的摆置,有电锅,保温壶和一些瓶瓶罐罐。
售票员吃寿桃 售票员下班时把这些都装进了包里,包括办公桌上的小说与黎明的照片(看着像黎明)。
可能是因为塞不下,电锅可以用手提着。
售票员下班 但售票员并没有带走电锅,从她回头望着电锅,可以判断出她绝不可能是忘了。
可能这电锅里的寿桃代表着他对放映员的爱,但这份爱被拒绝了,于是她选择了遗落。
售票员离去时回头看向电锅 售票员走到剧院外的望着暂停营业的标语良久,从这四个字来看,今天可能就是这个剧院营业的最后一天,所以售票员才收拾的那么干净吧,那么售票处房间里的电锅与那半个寿桃,以及那份对放映员的苦苦暗恋,或许她真的选择放下了。
福和剧院暂停营业 不过仔细一想,售票员为何没把寿桃在下班丢垃圾时一起丢掉?
为何她把寿桃与电锅一起留在了那个显眼的办公桌上?
为何又在剧院门口等待着暗中观察?
她应该盼望着放映员会发现,她的心理可能充满了矛盾,想放下又抱有念想。
3.售票员与放映员还会在一起吗?
放映员下班关门时玩起了算命机,镜头里看不见他算的什么,但他看着取出的签诗,立刻回头发现了售票处的电锅,我猜他一定算的是姻缘。
放映员发现留下的寿桃 放映员拿起电锅骑摩托追了出去,不过售票员却躲在他身后不敢将他叫住,两人再一次错过了彼此。
放映员是否是回心转意呢?
今天剧院停业了,明天他们还会相遇吗?
蔡明亮从来没有明确交代,他也从来不会把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但我觉得他们一定会走到一起。
影片伴随着一首《留恋》结束,一个寿桃,一半是心酸,一半是甜蜜附注:蔡明亮在本片里表达了电影行业没落的感慨,也通过台词表达了如今没有人看电影了,电影中整个剧院里的人都没有静下心完整的观看《龙门客栈》,除了老演员石隽(过去)与那个小孩(未来),看来蔡明亮对于电影的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
主持人:@鲍勃粥助理主持人:@我们敏熙场刊嘉宾:@Run Erika Run、@心是孤独的猎手、@POORTHINGS#GBA、@约克纳帕塔法特邀嘉宾:@子夜无人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鲍勃粥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6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鲍勃粥,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蔡明亮导演的《不散》,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两星。
目前看过最散的一部蔡明亮,居然片名叫《不散》。
蔡明亮的电影就是鲁迅小说里的“黑色窗帘”,不能体会、能够感受、深度解析、过度理解,虚无到一千个人看真的很难有体悟相同的。
嗑瓜子和把脚丫子放座椅靠背笑死我了,电影院迷惑行为大赏合集。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三星,重点刻画的售票员和日本男子,意都不在电影,自然也成了这电影中的鬼,好奇阿彼察邦观看时是否自我代入了日本男子这个角色。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0分,没看出什么东西,也不太想开发脑洞猜是什么意思,我是真的恶心蔡明亮。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四星。
在这近似封闭的空间里发掘无尽静止中的丰裕感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3星,空间感很强的电影,视听很棒,没有剧情。
主持人 鲍勃粥在这个破败的重映胡金铨《龙门客栈》的电影院中,一种错位的时间显然是重要元素,通过这种漂浮的时间所表达的既有衰老,也有疾病,或者孤独,大家可以对这点聊聊。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电影院有很多角落我很好奇。
老去的演员观看银幕上年轻的自己是最为明显的时间表达,在观看自己的影像之后流出泪来,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应该是巨大的。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这个孤独感,感觉在里面的男同性恋身上体现得很突出。
陈湘琪那个腿走路声音也蛮吓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她在下坡路上走路的那一段真的很moment。
还有撕那个蟠桃形状的馒头,放一半搁好之后吃,这个举措会唤起我的一些记忆。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看陈湘琪慢吞吞走路做事情感觉也挺孤独的。
她那个售票窗口小房间的一些摆设很有我童年时候的感觉。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实在没感觉出来,就是觉得无尽的无聊,没什么好说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不散》是我最无感的蔡明亮,太散了,而且片段也不是很有意思,so无话可说。
主持人 鲍勃粥特别不喜欢不应该很有话说吗,怎么都骂不出来(捂嘴笑)。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前面说了,我恶心蔡明亮。
主持人 鲍勃粥为什么恶心蔡明亮?
解释解释。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看他的电影比娄烨的还想吐。
就是基本上没什么东西,我要硬在那里坐着,思考里面有什么。
主持人 鲍勃粥"看出东西"意思是就是要看剧情吗?
氛围是否可被视为也是蔡电影里很充沛的"东西"?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我也看不出什么东西,但是氛围很浓厚,我看完会怀念,蔡明亮的不会。
我不是在以大师的要求在要求蔡明亮,而是这种拍法要么就神,要么就垃圾。
主持人 鲍勃粥如何定义大师?
大师应该有哪些要求。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喜欢的就是大师,就这一个要求。
主持人 鲍勃粥很霸道啊(闭嘴不问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还是适合看剧情片。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不散》是不是蔡明亮电影里信息量最少的,我喜欢蔡明亮罢了,只是对这部无感。
主持人 鲍勃粥为什么无感,除了散,但情绪应该是连接的啊?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沉浸感不足,而且人物动机也没有让我很感兴趣,蔡明亮其他电影几乎都有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值得我一探究竟的。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蔡明亮确实不会给我带来很美好的感受,他的镜头没有“适可而止”,如果一个角色崩溃,他会从开始崩溃一直一个镜头拍到崩溃结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还是适合看剧情片。
主持人 鲍勃粥那你喜欢的是什么样的?
蔡明亮没有剧情吗,他的片中依然有很多人很多事在发生在行动,这些事件和你说的"剧情"有何差异。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无法归纳,但是可以判断。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有行动,但基本无激烈戏剧冲突。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不散》在蔡明亮电影里什么序列?
主持人 鲍勃粥学术界基本公认最佳(排除他的一些装置艺术和短片)。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阿彼察邦:“125年来最佳电影罢了。
”主持人 鲍勃粥蔡明亮不仅热爱电影,更热爱电影院作为一种重要的观看环境,或者放置记忆的场所,他的装置艺术作品曾将心爱的废弃的影院座椅悉数不惜重金运往欧洲。
在这部作品中,环境(dispositif)是被如何打造的?
可以从空间,走廊,光,声音,外部天气多重角度回答。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淅淅沥沥的雨,暗淡的灯光,空空荡荡的影厅和长廊以及阁楼,其实这部电影很适合迷迷糊糊地看,因为不需要去有意记忆情节对话之类,反而在那种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可以体验到那种氛围。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环境设置基本都是在阴暗潮湿的夜晚 这种时候待在封闭的室内会有一种沉浸感安全感。
加上00年代风格的影院设施和房间里的各种摆设 又很大程度上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主持人 鲍勃粥大家如何看待《不散》中关于电影的媒介自反?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是否可以理解为最近被提的很多的“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主持人 鲍勃粥那么这个情书的情绪是否低沉了些?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是挺沉重的,因为和《南特的雅克·德米》、《天堂电影院》以及很多电影比起来,他似乎陷入了一种沉郁的怀旧情绪之中,包括结尾两位演员的见面也是如此。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我觉得不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片中的两个演员说没有人看电影了 倒是可以看成是对电影时代的一种怀念。
主持人 鲍勃粥是否是怀旧?
或者说电影是被怀旧的主要客体,还是引发怀旧的引子?
是否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做最绝对的"现实主义"?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觉得在全片看来应该是后者,因为电影只是全片的一部分,而且很多时候聚焦在影院观众上,《龙门客栈》成为了一种背景音,我认为这时《龙门客栈》就失去了一定的主体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这是一部黑洞般的电影,让我想起《幻影》。
我觉得电影好像在这里不太重要……影院只是给了个场所,主要还是拍日本男人和售票员的孤独与空虚,不加伪饰。
主持人 鲍勃粥没错,一种酷儿表达,但蔡明亮将其放置在这个场所中有何独特感受或体验?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银幕亮起的时候,其余地方便陷入黑暗,黑暗里你的动作无人能看得见。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不散》里那段惩罚所有人给电影院行注目礼的镜头,我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大家一动不动,屏幕里也一动不动,两个电影院互相望着,太奇幻的时刻了。
主持人 鲍勃粥Cinema本身似乎就不止是电影本体,我们有cinema on screen,也有cinema off screen,银幕外的电影院其实似乎更是情绪和记忆的寄存点,蔡明亮的摄像机使我们看见。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对那个跛脚女性很感兴趣诶,大家可以解读一下吗?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身体的残缺使自身的爱意更加隐秘压抑,带来一种心态上的自备?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觉得她瘸腿、拄拐、拾级而上这一段动作,完成的就是蔡明亮理解的“动作片”,正好和放映的《龙门客栈》对照。
《龙门客栈》是武侠动作片,这片在电影院里一个女放映员也给你演另一种惊心动魄的动作片。
主持人 鲍勃粥说到摄像机,本片(或者蔡明亮)的视角是什么样的?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觉得在影院里的时候摄影机存在感好强,但是在日本男人借火、女人一系列行为那几段又很游离。
怎么说呢,在影院里可能因为观众就是在观看电影,我似乎可以感知到导演有意让我们注意他们的观看行为,但是一旦走出影院,那些人实施着“观看”以外的动作,会更舒展一些。
因此,摄影机的存在状态也会变化,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更专业地表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大家怎么看待电影第一句台词是关于电影院有鬼?
特邀嘉宾 鲍勃粥确实,问的很好,Jean Ma在Melancholy Drift一书中关于不散的那章的论述就是the Haunted Theater (被鬼附身的剧院):哪里来的鬼?
谁是鬼?
或者说,什么是鬼?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很有意思,在电影院游走的售票员,日本男人,是否是某种意义的游魂(鬼)。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听到这一句时没有往常我听到鬼的紧张哈哈哈,因为我知道肯定是没有真的鬼啦。
我的理解是,“鬼”是影院中的某种神秘物质,影院本身具有生命,因此会触发很多反常事件,被归咎为“鬼”。
一个偌大的影院,如此空旷、寂寥,转念一想确实挺吓人的。
而且里面呈现了很多普通观众不曾到达的角落,可能也是“鬼”——一种陌生事物的集合常常聚集的地方。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记得谁说过鬼喜欢看电影,反正有这么个说法。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游荡在电影院里的人在外界的人看来是鬼吧。
主持人 鲍勃粥外界的人是?
观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观众,或者说不爱看电影的普通人。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有没有人详细分析一下人物的情感世界,因为我比较喜欢蔡明亮的一点就是他拍年轻人以及男同的情感拍的迷人,《不散》我确实没看懂。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不散》里面也有男同的部分吧,在男厕所猎艳。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主要男女主人公都是渴望得到感情,但是最终得不到。
主持人 鲍勃粥那POORTHINGS#GBA喜欢《河流》吗?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喜欢,《爱情万岁》、《青少年哪吒》、《你那边几点》、《河流》、《黑眼圈》都是五星,我想把我评价《东京教父》的一句话用在蔡明亮身上“胜在情感”。
#FIFF23#DAY6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老式影院如同母亲的子宫,在这里孕育出电影迷恋。
有着些许年岁的福和大戏院,在关门的前一天,可以视作一具年迈的躯体了。
由楼梯连接的通道和走廊,有些地方空阔,有些地方逼仄,好似人体内的大肠小肠,缠绕包结,氤氲着暧昧的情欲。
来到影院的心脏,也就是播放着《龙门客栈》的放映厅,由一块银幕和一排排座位构成。
座位席的空间几乎占据了整个放映厅,银幕只是在一个平面、一面墙上,但这一单薄的物质材料却承载了整个影院为之运转的核心驱动力——影片。
蔡明亮如电影手术师一般,冷静却又缠绵地将影院的脏器一一解剖,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顺着影院的肌理解剖,为观众呈现了影院内部的结构,也是他的电影迷恋的建构的世界。
影院是有组织,有结构的,在日常生活中它看似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人们为了影片来到电影院,电影院只是满足观影需求的场所,时至今日,电影院提供的观影场所逐渐丧失其独特性和权威性。
电影不一定要在电影院里看,去电影院看电影成了仪式性的赴约。
在蔡明亮的电影里,影院失去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排列特征,不是人给影院的定义(放映和观看电影的物理空间),而是影院作为一个场所,它的每一处空间,即使被分隔,也承载了人类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很难定义其是高雅或是低俗的,人类的欲念充盈其间,涌进了影院内部的每一个角落,从宽敞的观影大厅到两人侧身而过的狭长甬道。
放映厅之外的空间所上映的故事,绝不逊色于银幕上的故事。
售票员对放映员无疑是有情愫的,她将自己的食物,一个寿桃分为两半,将一半放在了放映室的桌子上。
二人始终未曾谋面,摄影机更多地投向了这个女售票员,揭示了她含蓄的暗恋,因为放映员没动寿桃而难过失落。
在影片的结尾,放映员想将寿桃还给女人,但寻不见她的踪影,于是带回了家。
女人在放映员离去之后,便独自离开了影院,将未了的了结。
影院成了块茎状的,每一个空间相互分隔又彼此相连,像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也许都是孤独的个体,但又产生情感上的联结,在日常生活中相遇。
蔡明亮的固定摄影机巩固了这种空间感,当日本男子走进影院寻觅伴侣时,他走在通往放映厅入口的走廊上,与他有着一墙之隔的是厕所里的女售票员,他们两人身处同一空间,却不曾谋面。
售票员和放映员在同一家影院工作,二人也寻找过彼此,但在电影里他们始终没有碰面。
唯一相遇的,是两位老演员,观影结束后,二人在影院出口相遇寒暄,一同主演过电影的两人已多年没见。
有些年代的电影院,它的天花板开始渗水、漏水,红色水桶被放置在走廊中,盛满滴漏的雨水,接满后,放映员强其倒向窗外,于是这些水又回到自然中,形成了一个循环。
我想起月下我想起花前多少的往事留在我心田一半是辛酸一半是甜蜜一年又一年常叫我留恋留恋、留恋月下、花前留恋、留恋叫我永远想念
福和大戏院,从高朋满座到长久的空无一人;游离的观众走了,荧幕上的演员老了,影院散了。
看得很伤感,很孤独,很平静。
没什么的,这是自然常态。
就如烟花,那一瞬至少绽放过,很努力地在生命所及的最高点绽放过了,在黑夜中撕开一个口子,又消逝在无尽的黑暗之中。
应该就是蔡明亮最佳了蔡明亮的想法我还没见啥不认可的甚至有的还非常厉害 但把想法恰当有机地表达出来也正是导演的工作 我对他一直有恨铁不成钢的诟病 不过这部在这方面终于还算满意了 空间和声音有很好的探索又没过于单调突兀较劲一个因为各种不好说的原因在剧院换座位的日本人 笑死
客栈寓绝踪,船渡琉璃痕
大闷片………上个厕所能上三分钟,是要看医生的程度了吧………
我想起月下,我想起花前,多少的往事留在我心田,一半是辛酸,一半是甜蜜,一年又一年长叫我留恋,留恋,留恋……电影会散场的,人也终会离你而去。
名副其实看了个“寂寞”,蔡明亮总是让我想起阿彼察邦,尤其对于幽灵这个主题,阿彼察邦是处理成超现实的存在,在《不散》则代表着蔡明亮缅怀的旧日时光。蔡导真是闷骚至极的人,全片寥寥几句台词,暧昧的情绪却充斥画里画外。用了许多固定机位,最让我回味的是跛脚女人离开散场后电影院那一幕,真的十分动人。这部电影放在后疫情时期来看有某种偶然的呼应,或许正如石隽所说,已经没什么人看电影了,至少在这片土地,人人都能看电影的时代已经告终。
在空间上做文章,先看了阿巴斯,那已经是极致了,这个就…也挺好的
没文化如我 只说得出 太厉害了!!!简直游刃有余!!! 这片尾曲真是期待的很 蔡明亮的电影真的就跟他用的那些片尾曲一样 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很配的感觉 蔡明亮的空间设计太迷离了 太厉害了 加上那些光影的设计 电影院像一个迷宫一样哈哈哈哈 生活可能也是这样的吧 有各种门 有各种楼梯 盘旋着上盘旋着下 带你去各种地方 未知的 已知的 以为自己已知的实则未知的 短短的电影轻轻松松的说了很多东西 依然在下雨 李康生又在用机器求签 大家“各有所需”的一起看了这个影院的最后一场电影 蔡明亮镜头的纵深感也有点儿太迷人啦!! 太好了!总之就是!!!!
戏院已经衰败,一部老电影播放到散场。镜头缓慢移动,只让人的思想飞快运转。电影落幕后,那份寂寞和凄凉仍久久不能散去。
【威尼斯重新修复版】2003年威尼斯评审团不够大胆前瞻,这部才是最值得获得金狮奖的作品!蔡明亮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把握,对于声音的实验,对于电影(院)的迷恋,对于银幕上角色与真实演员的互动,对于同性/异性情欲的准确捕捉表达,乃至于对于水的意象的展示,统统都在影片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蔡明亮是个不折不扣的的老歌粉。“我想起月下,我想起花前,多少的往事留在我心田。一半是心酸,一半是甜蜜,一年又一年常叫我留恋。”老电影院的回忆。“都没人看电影了,也没人记得我们了。”(PS:片中所放电影应该是胡金铨版《龙门客栈》。)
睇个女人睇个男人行棱过嚟行棱过去。厕所并排尿尿挺喜欢
10+/10 CIMS305 真正的“电影”,真正关于“电影”的“电影”,已无需我赘述或堆积那些早已熟悉的辞藻。
十分浪漫的一次放映,蔡导映后发言也是可可爱爱。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怀和温柔。
像是在看艺术展览,大家都能进入,就只有我不能,尤其是观众处于影院的视角,也许我对影院没什么留恋(很是惭愧),对电影的印象只有电视机、电脑屏幕,也没看过龙门客栈。
download | 三星 | 这个片子gay得太厉害了 可想而知蔡导年轻时在电影院都看点什么
英文名是“拜拜龙门客栈”而中文却是不散,苗天与石隽作为龙门客栈里两位演员在这部片中相聚,看着自己年轻时候的风采,感叹无人记住的现实。电影院与龙门客栈作为情感载体与连接最浓的地方,在逐渐被关闭和遗忘,里面的观众有看不懂的日本人,互相工作追逐却碰不到头的放映员和检票员,追寻着性或者情感的同性恋者,追寻着年轻的两位老演员,他们的情感都是缺乏且渴望的,但也是对电影不在意的,而其中唯一认真看电影的鬼则是电影遗留下来的精神/遗志,我理解中蔡明亮的主题就是逝去的电影黄金年代与情感的疏离,这是一个顺承关系。疏离感和镜头是我一直最爱蔡明亮的元素,但这次他太大胆,摒弃掉对白纯靠留白,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当PPT 看也能看出个七八十,但不得不说蔡明亮的代入感如他的水流一般自如静谧,那种感觉还是在的。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系列#@Piaojia 在电影院看福和大戏院,蔡明亮的电影在大银幕确实很加分。石隽和苗天在电影院看完《龙门客栈》,在影院门口相遇打招呼,说现在已经没人看电影了,大家都遗忘我们了。陈湘琪和上官灵凤镜头块切的时候觉得两人竟有七分相似。陈湘琪跛着脚打着破旧的红伞走在雨中,福和大戏院暂停营业。
美术馆里的电影,这不是弱情节,这是毫无情节!
#Berlinale 74th 补课【A+】时间与空间似乎是蔡明亮电影里永恒的命题,而「不散」已经已常见的“元电影”形式道出时空的尺度便是电影本体。可为什么要强调“时间”呢?在一段对应电影放映的真实时间里,人物以各司其职的方式行动,工作,寻找,以及成为观众,“存在”的意识被前所未有的放大。雨夜歌声时,在静默中竟已溶入了浓烈的情感。我们在虚无中飘荡着,在被电影的强调所提醒的一刻,意识到“时间”,意识到忘却的情感,意识到我的存在。
无疑是蔡明亮最好的作品,用空间表达时间的永恒,电影与现实相交织,寂寞与自由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