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令我震惊,但震惊的并非电影本身。
电影似乎有些晦涩,至少看了短评之后,很多人如我一样,认为不是很理解要表达的内容。
我可以看出的是,电影是以宗教信仰为主题的,宗教意味十分浓厚。
当然,在很多外国电影中,无处不展现着宗教成分,例如美国人的定期洗礼,日本人的饭前祈祷等等,当然在_ _的打压下,天朝目前的宗教信仰相当的不普遍。
说远了,走回来,总之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让我一下子便想起小时候的所见。
那时我住在小城,居住的小区中似乎也是住着这样一名“女巫”。
之所以想起她,是因为电影中间女巫出现了,颇有魅力的女巫吻了男孩,接着...而且令我震惊的是,记忆中的“女巫”也是穿着红袍,或者说红斗篷,反正有连衣帽,下摆到小腿,里面穿着裙子,总之我也不太会描述。
这么多年来,其实我一直有断断续续记着她,之所以因此,不仅因为她的确漂亮,至少对于当初年少,仅有九岁左右的我而言,有种摄人的魅力,让那时的我就有种愿为她赴汤蹈火的冲动。
至少那时的她叫我做任何事,我想自己是绝对不会反抗的,纵然是有风险的事,我想自己也会义无反顾吧。
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何要称呼她为“女巫”呢?
在看电影之前,我一直用另外一个普通的词汇--红兜帽姐姐来称呼她,但现在,在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称她为“红女巫”更为恰当,之所以如此称呼,便是因为她的一些行径在我看来的确有女巫的味道。
起码相当诡异,不,用“相当”可能稍显委婉了,实际上,是十分诡异。
太诡异了。
忍不住添了一句。
那时她似乎是一个人住的,我上二年级时才发现,也就是说,她可能那时候才搬过来。
因为她总是穿着红斗篷,而且颇具魅力,远远看来就有种非凡的吸引力,至少我和当时的几个小伙伴总是讨论着她。
然后奇怪的事来了。
有天吃晚饭时我问爸爸妈妈她是谁啊,因为她就住在我们对面房子,爸妈应该也会注意才是,谁知道他们却都说不知道。
我当时很着急,拼命描述她的装扮,妈妈就说那下次见到她时指给我们看好了。
这是个好主意。
我们家有散步习惯,所以一天晚上她就从街道对面走来,我当时很激动,却没立即像个傻瓜似的向爸妈指出来,而是等擦肩而过时,大声向她打了招呼。
她当时也冲我笑了,我很高兴,路过时才对爸妈说就是她。
爸妈说也不知道她怎么来的,他们笑着问我是不是喜欢人家,我很害羞也很生气,就说你们有空去问问人家啊。
几天后我就问妈妈,她当时在厨房。
但她想了很久才说,哦,好像有这么个姐姐,你自己问不就行了。
我觉得妈妈不伤心,非常生气,就去问爸爸,爸爸倒是记得,但他居然记错了对方的衣服颜色,一直以为是紫色的。
于是某天晚上,我自己看见她时就注意她的衣服,哪怕晚上也都红的鲜艳,怎么也不可能看成紫色。
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我和小伙伴们试着搭讪她,当然她那时可能也有20来岁了吧,或者甚至30了,我也不知道。
反正她对我们也是十分友好,有时还会给我们发果糖吃。
然后有一天,我跟一个叫良的男生玩,周六,白天,我们就在附近公园玩,就又遇见她,马上屁颠跑了过去,缠她说话之类。
过了一会我要小便,谁知回来后良就说那位姐姐要带他去她家玩,我说我也要去,他说没邀请我,叫我下次再去。
我很失落,就远远跟着他们,良则很开心的走在她的身边。
一直到他们进入单元楼,我可以透过楼梯窗口看见他们一层一层的上楼,她家住在四楼。
他们很久也没出来,至少半小时吧,我便回家去了,当时失落的画面现在都记得,妈妈还问我是不是跟良吵架了。
周日我没约他玩,但是因为好奇,周一还是问他跟那位姐姐去她家干嘛了。
总之我是十分羡慕的,谁知良竟一脸茫然的说我也不知道诶。
我觉得他很过分,于是死缠着他说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良想了半天才说,反正可能挺好玩的吧,好像她家还养了一个猫头鹰在笼子里,他还和猫头鹰说话之类。
我现在都记得他那一脸茫然的神情。
而且后来几次,我都有发现她牵着一个小孩上楼,也有我的伙伴。
关于这事,几年后高中,我在外地上的,联系到家乡的他时,两人聊着聊着我就问他记不记得这位姐姐,结果我提示半天他才记得。
我很激动,就问他当时到底去她家干嘛了。
我当时高中,也想过那位姐姐可能会对他做过色色的事,因此更是羡慕的不得了。
谁想良却反问,我没去过她家吧。
居然是这样。
当然我们也谈起了后事,后事是相当凄惨的,而且十分怪异。
真的十分十分怪异。
就是她家着火了。
是半夜着火的,火势很大,但是报警的人也相当及时,所以基本没有殃及别人家里。
后来jc叔叔都来了,但是没有死人,那位姐姐不知哪里去了。
这时大家都记得她,我问妈妈她怎么样了,妈妈说反正没找到,可能凑巧在外地吧。
但她却一直没有回来,换句话说,从此以后我便再没见过她。
再后来,我问爸爸妈妈时,他们居然表示,不知道那里住的是谁,我说住的是红兜帽姐姐,他们居然反问我怎么知道。
没有任何人记得她了,除了我。
那是整整一个小二的事,可能也就半年多点,没多久我们就放暑假了。
我后来一直隐隐记得她,当然更多是不能释怀她为何不带我去她家吧,毕竟小时候我也不算难看吧...泪目...直到高中联系完良后,我居然也把她忘记了,彻彻底底的忘掉,直到--这部电影的出现。
如果是其他任何电影里出现穿着红斗篷的女人,我猜不会让我想起她,但是这部,冠以“女巫”之名,以及女巫对男孩的那一道邪魅之吻,居然让这些记忆如决堤般汹涌。
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对于这些事情,但是现在想想,不是十分诡异吗?
电影是几天前看的了,今天之所以要记下来,是因为昨晚做了个梦,梦到我进入一个房间,房间相当压抑,有个卧房里便就有着这样一个猫头鹰,但它对我不理不睬的,所以我也不是很怕它。
于是想了一想,我便决定把它写下,大概终有一天,我也会再次遗忘这个故事,并且怀疑这个影评,是否是出于本人之手吧。
马蒂斯的《舞蹈》中,生命自蛮荒而来,是文明的构建。
而《女巫》结尾与《舞蹈》一同的分镜则预示了文明的解构。
本片巧妙运用远离乡镇的森林,分离社会的家庭,将观众拉入蛮荒,用人类内心深层的恐惧——离群,奠定了各种血浆之下的内核。
我们同主角一家,再入黑森林,体会文明的崩塌。
何为文明,表面上是父慈母爱,家庭和睦,是儿女团圆,各得其所。
因此会有父亲耕作,母亲哺乳,儿子牧羊,女儿挤乳的开头。
深层则是心中对神明的敬畏,对圣经的祷守,道德和伦理在黑森林中依然存在。
但第一幕结尾,观众似乎看到一丝异样,父亲偷银杯来维护家庭收支(来自母亲的父亲财产,伦理似乎受到质疑),母亲胡乱污蔑女儿把婴儿弄丢(道德似乎受到忽视)。
上行下效,儿子渴望姐姐肉体,双胞胎流言中伤姐姐。
一场意外,牵扯出来人内心的恶,击碎了所谓的文明。
刹那间,小木屋在风雨中似乎没那么坚固了,圣经供述的话语似乎没那么有底气了,黑森林在逼近,这个小社会受到解构。
而女儿作为视角中心,她是无辜的,她又是有罪的,两者并不矛盾。
因为无辜由法律定下,有罪由道德定下。
结合本片浓重的宗教背景,世人皆罪,所以才会有羞耻心,才会有衣物遮挡。
女儿用层层衣物裹挟下,她守住了基本的正直,选择了不去辩解并默默担下照顾弟弟和双胞胎的责任,这是母亲教导她的责任,更是上帝指引她的责任。
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孩子和羔羊没区别,而她牧羊女(典型圣母形象)的身份,也让她如此在黑森林中秉持文明最后的那几层衣物。
直到,直到她挤出鲜血,最后的理智已破灭,恶魔已潜入家中。
而电影接下来儿子的折磨至死也暗示了这一点。
影片结尾,女儿在恶魔低沉耳语中褪去衣物,文明土崩瓦解,赤身裸体走进黑森林,就像她几千年前祖先一样,只不过这次,方向相反……《女巫》和去年的《珀尔》一样,都让我想起了阈限空间对人心的异化,只不过一个聚焦家庭,一个是个人,一个在疫情前,一个在疫情后。
但都用隔离+特定事件,激化模拟出人类社会几百年难得一现的冲突,至于结果,两者都通向了文明的终焉……那么现实呢?
很庆幸,没有发生,至少目前没有……这类心理恐惧的乐趣在于,你可以亲眼目睹一个人的发疯(这在现实中很难发生,比凶杀之类的曝光度少多了),但它确确实实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因为相比恶灵和杀人狂,封闭的房间和被孤立的环境似乎就那么接近……这时我们就应庆幸文明尚存。
女儿到结尾都没走出黑森林,那我们呢?
#今日观影 《女巫》2015版 🇺🇸 恐怖 4.5/5本片为近一年来个人最佳恐怖电影。
不同于上期个人最佳恐怖电影——20年底看的《咒怨1》,本片恐怖指数恰到好处:重在诡谲、邪恶氛围的塑造,纯粹的心理恐怖相对较轻。
也许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非基督徒的我并不能真正get到那层至纯的恐怖感。
这也并非不是好事,起码让我看着没这么害怕。
本片是《灯塔》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另一部恐怖佳作。
《女巫比《灯塔》更好懂、更让人入戏。
一切充满宗教和神学隐喻的味道。
那阴森压抑、诡谲可怖的氛围,颇似《巫师3》中威伦的主线任务——林中女巫。
也许是《巫师3》与安雅•泰勒的缘故,我的主观感受对本片有显著的加分效应。
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家被教会驱逐的英国移民,独居在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森林外围。
这家人孤立无援,一切生计都要靠自己。
他们在这里以种植玉米、狩猎为生。
迁居不久,最小的弟弟塞缪尔便神秘失踪,疑似被森林中的女巫夺去举行黑暗祭祀。
母亲悲痛欲绝,几近崩溃。
一家人以宗教信仰为精神支柱,顽强地生活在这片荒野上。
然而,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得到保障,更谈何富庶的物质生活。
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任何一件令人不悦的小事都会被成倍放大。
女巫幻化为黑兔子,附身于黑山羊,袭扰着孤独而缺乏安全感的一家人。
不知被蛊惑了,还是为了显示长姐的权威。
长姐托马辛吓唬幼弟幼妹,说自己是会释放巫术的女巫。
一家人信以为真,真以为托马辛是女巫。
不知为何,弟弟凯勒布说有办法可以进入森林筹措粮食。
他与姐姐托马辛一同进入森林。
期间,猎犬悲鸣而亡,马儿受惊远去。
长姐托马辛坠落马下昏迷不醒,凯勒布的老式猎枪早已不知踪迹。
他陷于女巫的蛊惑,不自禁地前往森林深处女巫的宅邸。
女巫面容姣好,身披艳丽红衣,吸引男孩步入她的领域。
托马辛被父亲救回,而凯勒布不见踪影。
凯勒布于暴雨夜中突然回归,浑身赤裸,魂不附体,在羊圈旁展现扭曲怪异的身姿。
凯勒布一病不起,陷入长期昏迷。
本片的剧情发展的主线,是这家人信仰逐渐动摇、不断崩塌的过程。
随着生活中一切异样逐渐变得诡异,无法通过宗教解释后。
他们无法从祈祷中获得福报,宗教信仰开始破裂,陷入集体癫狂。
凯勒布进入狂暴状态。
一家人开始怀疑托马辛是女巫。
凯勒布在发狂状态下说出一系列看似虔诚、实则逻辑混乱的祷告词后,猝然长逝。
生命的最终时刻,凯勒布从嘴中吐出一个染血的苹果。
苹果树,象征着姐弟俩对英国故乡的怀念。
一家人开始相互怀疑。
原先积压的隐性矛盾集中爆发。
父亲真的怀疑女儿托马辛是女巫。
父亲疑似利用计谋欺骗妻子,隐瞒擅自卖掉妻子的银杯换粮食的事情。
他还想卖掉女儿换取农场和财富。
托马辛指责父亲是个除了砍柴一事无成的废柴。
父亲将长女和双胞胎姐弟关在了羊圈(山羊被视为恶魔的象征)。
入夜,他们在羊圈中看到老女巫啃食山羊。
凯勒布和塞缪尔的魂魄,于深夜回归。
母亲还为塞缪尔的幻象喂奶,实为一只乌鸦啃食母亲的胸脯。
山羊无端偷袭父亲,用羊角致使父亲重伤身亡。
母亲彻底暴走,指责女儿托马辛蛊惑丈夫和儿子,企图掐死女儿。
托马辛无奈之下自卫反击、刺死之。
托马辛万籁俱灰。
她向山羊问询。
山羊(恶魔)以丰富的物质生活作为引诱。
托马辛以肉体为代价,在恶魔的协助下写下自己的名字,完成邪恶契约。
托马辛在山羊的带领下,浑身赤裸步入森林,加入女巫聚会。
女巫们在一阵狂乱的舞蹈后集体浮空。
托马辛在癫狂中欢乐不已,也一并浮空。
本片在此时戛然而止。
最后的场景我看了很多遍,极其震撼,充满了邪恶、诡谲的氛围。
很浓的宗教色彩,给我展示了的中世纪世界时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的悲惨。
影片不是很注重一些吓人的小伎俩,而在氛围的渲染和画面的描绘上下足了功夫。
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家庭一步步走向毁灭,撒旦最后利用家里每个人的弱点和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不公,彻彻底底毁掉了这个家庭,究其根本,还是每个人心中的黑暗面都被环境压迫得不得不显现出来的同时被魔鬼抓住进而利用,只有大女儿是真正无罪,却被全家诬陷走向深渊。
缺点的话,呃,这恐怖片也太不恐怖了吧!!
(第一次写影评)
《女巫》的故事发生在生活艰苦、宗教强势的17世纪,彼时无数欧洲人漂洋过海,千里迢迢来到美洲大陆生活。
在新英格兰,天主教会的力量还十分强大,它们与以《圣经》为唯一准绳、蔑视教会权威的清教徒产生了冲突。
虔诚的清教徒威廉(拉尔夫·尹爱森 Ralph Ineson 饰)便由于与教会不合而遭到种植园的驱逐,被迫带着妻子凯瑟琳(凯特·迪基 Kate Dickie 饰)、长女托马辛、次子凯勒布、双胞胎兄妹乔纳斯和莫西,及尚在襁褓中的小儿子萨缪尔远迁到一处阴森可怖的森林边缘。
起初,他们为摆脱了教会的阴霾而感谢主的恩赐,但很快艰难的生活就令他们愁眉不展。
就在这时,萨缪尔意外失踪,这给一家人的心头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接下来,一系列变故接踵而至,家中人心惶惶,他们相信这些厄运都是林中女巫所致,但他们也相信自己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将帮助他们战胜恶魔……但他们真的能吗?
这是一部充满宗教色彩的影片;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彻底的宗教故事。
与一些充满模棱两可、暧昧不明的宗教符号的电影不同,本片的立意可谓相当清楚:它与传统的惩恶扬善的宗教故事不同,它从现代视角出发,不仅探讨了善恶关系,还引入了对宗教本身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的批判。
《女巫》是一部恐怖、惊悚片,但它并不同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恐怖片。
它其实更偏向惊悚,而不是恐怖。
它不会用一惊一乍的影像或是音效吓人,而注重给人造成心理压力的氛围的营造。
打个不全面的比方,这二者的差异可能在于,前者是让一个背对着你的长发女子突然转过一张鬼脸来,吓你一跳;而后者是让一个背对着你的长发女子慢慢转头,还没等她转完,可能你已经被自己吓死了。
如果你看过《闪灵》,你就可以想象到《女巫》从头到尾散发出的是怎样一种气质:阴冷、朦胧、诡异,使人从压抑,到歇斯底里的疯狂。
这种气质的养成是多方面的,在这些方面《闪灵》和《女巫》很有相似性。
第一是天气。
如同《闪灵》有很多阴天、雾天、雪天一样,《女巫》大部分时候都是阴天、雨天,即使是有一点阳光的日子,在导演的镜头下也是一副阴沉沉的样子。
《女巫》的立意是非常鲜明的,甚至是非常类型化的。
这一立意类型中的代表包括《闪灵》、《迷雾》、《鬼书》以及这部《女巫》等等。
这些影片都喜欢用压抑的环境或是外化的魔鬼,循序渐进地逼出人们心中内在的恶魔,由此表达出“每个人都有心魔”、“心魔比鬼怪更可怕”、“魔鬼不是来自地狱而是来自人心”之类的命题。
在《女巫》中,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信仰《圣经》,相信自己是有罪的。
大家闲着没事儿就是虔诚地祷告和忏悔。
跳出宗教,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认为自己有“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有缺点。
父亲外强中干,种不出庄稼打不到猎物,却很要面子。
这对于以他为顶梁柱的整个家庭来说,是致命的。
真可谓娃熊熊一个,爹熊熊一窝。
母亲遇事只会祈祷、哭泣、怀疑和指责。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母亲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凯特·迪基。
莫西当面向托马辛恶言恶语,抱怨弄丢了萨缪尔导致她不能出去玩儿。
大女儿托马辛和次子凯勒布都是懂事的孩子,但也难免有一些缺点。
托马辛常年操持家务,不免心中烦躁。
面对莫西的指责,她直接吓唬莫西。
而凯勒布试图帮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调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青春期男孩对女性的向往。
他甚至会偷看姐姐托马辛逐渐发育的胸部。
所以,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有轻有重。
这本来没什么,例如父母完全可以告诉凯勒布他的欲望是正常的青春期表现(当然那时候还没有“青春期”这个词),帮助这个青春期男孩直面自己成长过程中不能理解、又难以启齿的改变。
但他们没有。
他们眼中只有所谓“信仰”,为了这信仰,要“存天理,灭人欲”。
本该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没有互相施加积极的影响、没有在逆境中相互扶持,而是用虚无代替了实际。
当这片虚无不能缓解他们的困境时,就以弱者为替罪羊、在猜忌中分崩离析。
这,是本片最让人细思恐极的地方。
《女巫》除了挖掘心魔以外,还讨论了信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惊讶地发现,宗教,或者说信仰,没有拯救这个家庭,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毁灭。
这是对迷信宗教非常直接的批判和讽刺。
这个虔诚的家庭始终相信信仰可以拯救他们,于是荒废了物质生产,荒废了亲人间的交流。
信仰是向善的手段,结果变成了最终目的,本末倒置。
面对逆境,他们成了鸵鸟,而信仰成了他们得以埋头的沙地。
于是,他们越是狂热而盲目地追求信仰,他们离真正的信仰越是渐行渐远。
最终,他们言圣人语,行魔鬼事。
最终的最终,只有魔鬼。
这个寓言囊括了人类历史很多令人发指的悲剧事件,如与《女巫》故事相关的17世纪美国萨勒姆猎巫事件、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系统性屠杀、1966-1976年的中国、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等。
普通人,怀着“虔诚”的信仰,行魔鬼之事。
回头再看,彼时他们的“虔诚”是多么虚伪,他们的行为又是多么可憎。
我理解的就没你们那么深刻了。
什么七罪八恶什么什么的。。。
PS:生而有罪的原罪说真的很扯淡。
不知道这个蹩脚的论点是怎么站住脚那么多年的。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做人要圆滑,刚愎自用是做死!
一个愚蠢的信徒,上帝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所以,想干嘛干嘛,该干嘛干嘛,别把自己憋死了。
信自己,红红火火过好日子才是最真实的,其它的都是屁。
否则,你一衰起来,只有落井下石的,没有雪中送炭的。。。
父亲为了坚持信仰,将一家人置于困苦,就已经埋下矛盾,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
当信仰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仍是孤傲自大,不愿回头。
甚至在危及生命的时刻,他仍是祷告祈祷上帝的垂怜,希望上帝来解决他的问题,而不是面对邪恶作出回击,面对逆境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在现实面前,他早已背离自己的信仰,却仍然因为对自我否定的恐惧,而原地徘徊。
妻子一直屈从于丈夫,面对苦难,她唯一的选择就是祷告,不停的祷告,寄希望于上帝,而非她自己或是丈夫。
她最终沉溺于各种糟糕的情绪而无法自拔,出于对这种逆境的不满,而无法给予家人更多的温情,甚至将各种痛苦发泄到女儿身上。
在承受一系列的挫折之后,天父没能给予她指引的圣光。
终于,她情绪崩溃了,信仰也随之扭曲,为自己的不幸找一个借口,那就是一直看不顺眼的女儿。
儿子对于父亲那一套理论是有所质疑的,但却能接受。
所以他总在欲望和信仰的两面挣扎。
因为青春期,同时也因为这个封闭的环境,他对年龄相仿的姐姐产生了情欲。
这种状态,让他感到既羞耻又罪恶,可又无法抗拒诱惑与渴望,他既无法正视自己的欲望,又不想放弃自己的信仰,所以,最终他把自己憋死了。
(他爹应该早点合群,让他多接触几个菇凉的。。。
)女儿一直是最纯洁的,她只是听从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想让生活过的好一点。
可信仰并未能让她们一家更好过一点,反而是家破人亡。
最后,她想也不想的选择了魔鬼。
因为上帝很忙,也很高冷。
魔鬼却有那么点闲,也还能偶尔回应你,和你聊两句。
至少,他会和你谈交易,也会满足你的小小愿望。
谁给我肉,我跟谁走。。。
聪明!
一对小儿女无知又懒惰,既不信任自己的家人,又不会更好的融入家庭,这才是本片中真正缺失信仰的。
受到魔鬼的蛊惑而仇视姐姐,总想着要打小报告。
魔鬼的存在就是挑衅,让最纯洁的堕落,让最坚定的崩溃。
而上帝在本片中,依然是”关我毛事“的看戏。。。
所以,关于本片就是——我们还是先把饭吃饱了,喝茶的时候再来谈信仰比较好。
没事儿多出去遛遛,泡妞撩汉您随意,想做嘛千万别太压抑,没准儿哪天就把自己给憋死了。。。
千万不要想着让上帝帮你改善生活,打跑流氓,阿拉很忙。
你一旦穷B起来,鬼都会来欺负你。
有人觉得电影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语言,放在大多数题材上,这是是正确的,好的电影总是会大放异彩,无论它身处何地。
但是某些特定类型的电影就行不通,本片就是一个典型。
看了好多豆瓣的评论,许多人给出极高的评价,有是宗教,有是信仰的在分析。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流淌着东方的血液,恕我难以理解这些西方特有的文化符号。
我想许多给出一大堆赞语的网友恐怕也无法体会。
本片在西方国家赞誉颇多,因为它充满了西方特定的语言,这种从小耳濡目染,浸润骨髓的东西,我觉得是我们如何学习都学不来的,除非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那片土地,听着那些故事。
就像东方人对西方人介绍“地府,阎王,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奈何桥”等等。
他们大概不会觉得有多恐怖,反而可能觉得有些可笑好玩吧。
这就是来自文化的差异。
所以我对有些网友的大加赞赏表示怀疑。
下面我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说说感受:影片最初吸引我的是有女巫的情节的恐怖片,但是看完之后我们发现实际上女巫的镜头只有短短几幕,甚至没有语言,好吧,这是现在恐怖片的主流,营造心理的恐惧。
像七八十年代港片那种僵尸鬼怪横行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但是,这种恐怖显然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人来说是苍白无力的。
影片的质感很不错,有一种年代感。
背景音乐也完全在服务主题,强烈的营造恐怖的气息。
但是作为恐怖片,到底恐怖在那儿?
情节可以说并没有太多突破。
相反,是靠一家人神神叨叨和背景音乐撑起的诡异。
首先,小男孩sam(我唯一记住的名字,可能是邪恶力量看的太多了,哈哈)被女巫带走,至于女巫如何悄无声息把人瞬间带那么远,我们不去深究,毕竟是女巫,大概会一些巫术吧。
接着,一家人就陷入了神经质。
特别是母亲,我几乎觉得她从头到尾就没有正常人的思维,大概这就是某些狂热的宗教徒?
接着,二儿子和大女儿打猎走散。
儿子被女巫引诱,失踪了。
女儿又没事。
母亲待她越发不待见。
接着,当我觉得,父亲要在雨夜与女巫第一次正面交锋的时候,儿子全身赤裸回来了。
不过不省人事,可以预见,会经历神神叨叨的咒语,然后死亡。
果不其然。
一家人陷入了相互猜疑,两个小孩子觉得大姐是女巫,大姐觉得那两个小孩子和恶魔达成了协议,而恶魔化身为家里的黑山羊。
让我疑惑地就是这些猜疑,从何而来?
按中国传统的思路,应该是附近有妖魔作祟,而不是家里人互相猜忌。
不过这是外国片,我估计女巫这个符号就是这样,隐藏在周围人之中,伺机加害,所以一家人才会互相怀疑。
最后,两个小孩被女巫带走或者杀死,母亲被幻想迷惑,父亲被山羊顶死,大女儿为了自保杀了母亲,并被恶魔迷惑,成了女巫。
这里也有一些槽点。
父亲觉得子女中有人有恶魔,然后居然把他们和有恶魔嫌疑的山羊关在一起,还把门钉死,这不是送他们去死吗?
正常思路只要中间一个人有问题,所有人都活不了。
果然两个小孩死了或者被抓走了。
大女儿估计一开始就被恶魔看中所次次没事。
另外这里的事情发展规律就存在问题,发生了这么多事,二儿子明显中邪,家人除了祷告什么也不做,他们大概知道树林里有恶魔,否则母亲不会不让儿子去树林,或者也有可能树林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一般树林总是存在恶魔或者怪物。
但是他们又不愿正面接触恶魔,不去寻找,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离开农场,另觅家园。
或者,找驱魔人,与恶魔决一死战。
而是选择了坐以待毙,转而父母怀疑子女有问题。
最后因为坐以待毙被恶魔逐一击破。
最后一幕,也比较奇怪,有些网友觉得震撼,但是那么多裸女是哪里来的?
我一直以为女巫只有一个的。
这么多人生活在树林怎么会没有动静呢!
说到信仰,可能外国人也在怀疑,看完影片,一家信仰上帝的人,在面临威胁的时候,不断祷告,上帝却从未施以援手。
反而恶魔在大行其道。
上帝真的会帮助我们吗?
毕竟没有西方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也不好妄加评论。
给出一个比较中立的评价。
与其说是恐怖片,更感觉是文艺片。
或者说是西方人的恐怖片,东方人的文艺片。
(文/杨时旸)很少有恐怖片能够被纳入严肃的评价系统,近年来就更是如此。
更多的人都认为恐怖片处于电影鄙视链的底端,它更像是一种用后即抛的感官刺激介质,无需深入地探讨。
它廉价,劣质,充满瑕疵,在很多时候,原本要让人们产生恐惧的桥段,在这个见多识广的解构时代里,人们乐于把它们阐释得笑料百出。
尴尬的是,也少有严肃的电影人愿意花费时间和心思在这种类型片上,从出品方到受众,都让恐怖片变得愈发没有尊严。
但是这部《女巫》从开场就散发着笃定甚至庄严的气质。
当缓慢移动的镜头一次次横向扫过萧瑟的树林,当景色的深处被一片雾气笼罩,真正的恐怖片迷就会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部罕见的佳作。
它沉稳、自信得不像是一部恐怖片会拥有的镜头语言。
就如同那些本格推理中的不可能犯罪桥段已经被用到穷尽一样,人类心中恐怖的原型也基本上都被涉猎过了。
现在,对于一部恐怖片更高的要求则是在一系列恐怖意象之外深入到精神困境。
评论界普遍认为,恐怖片之所以吸引人都是因为人类现实焦虑的投射。
某种程度上说,恐怖片中的展露的东西,映射了我们潜意识中压抑的内容。
能否反映出这些,是决定一部电影只是单纯流于感官,还是成为“作品”的门槛。
《女巫》所讲述的故事是最经典的西方恐怖片中的桥段,女巫出没,一切事端都由恶魔附体造成。
但导演没有故意营造任何一惊一乍的氛围,而是把一切恐慌最终导向了人们精神深处的荒原。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16世纪的新英格兰,因为作为清教徒的男主人与当地教会意见不合,这一家人被教会驱逐。
他们去往一片旷野,开荒定居。
他们很虔诚,用典籍解释生活中的一切。
原本就压抑的氛围,加上如今日益困窘的生活,一切都开始走向崩溃。
而此时,家中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突然失踪。
恐惧,疑惑,焦虑凝结起来,但他们觉得这一切是女巫作祟,而家中的大女儿则被当做了恶魔。
《女巫》的优秀在于,从现实层面来说,一切都可以讲得通:严重的饥饿,与世隔绝的环境,深林密布的氛围,以及对于宗教的狂热,丢失孩子的悲痛,这一切才是造成失控的根源,但是这个线索,从他们笃信的宗教角度也可以解释,那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相信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根本不是一部让人们相信神怪的电影,而是向人们袒露精神控制的可怕。
当人们放弃独立思考,丧失理性,不再拥有自由意志,一切注定走向毁灭。
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成为了一次人性实验的容器,在画面里出现的阴郁的恶魔轮廓,你可以理解为真实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象征意象——其实不过是心魔。
这个家庭中几个成员的性格特别值得玩味:作为主导者的父亲自大、固执而虚伪,母亲软弱、依附,一对双胞胎儿女,人云亦云又造谣生事,其实,只有大女儿承担着所有家庭重担,看尽这个家庭内的荒诞,却仍然努力维系着一切。
但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善良的人,却被当做了恶魔。
一群虚妄的人,企图灭杀一个真实的人。
这就是影片前一半反复叙述的内核。
除了每一个角色对于善恶的映射,《女巫》当中一直有各种或明或暗的符号,那只圈养的黑羊,乃至一直提及的想吃一颗苹果,都是典型的宗教意象,黑羊应对的恶魔,苹果应对的引诱,都在与故事本身发生着奇妙的关联。
最终,所有人都死了,只有大女儿幸存下来。
别以为这是个黑暗的结局,其实,这里面透露的都是最向善的希冀。
唯一一个正常的、真实的人得以幸存,那些伪善者都被处死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极具魅惑,女孩走向远方,看到黑暗中一群围着篝火起舞的身影,动作舒展,放肆,妖魅丛生,最终,她自己也随着她人飘向空中,那欣快的表情以及飞升的动作,犹如高潮降临,她从禁欲中解放出来——无论身体还是精神。
你可以把那群起舞的人看做真实存在的女巫,也可以看做是女孩头脑中的臆想。
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就在于阐释的开放性,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已经逼近一部艺术片。
毫不夸张地讲,至少有十年没有见到如此让人眼前一亮的恐怖片了。
大多数恐怖片要么血浆遍地,要么一惊一乍,即便被热捧的一两部也都只在感官上打转。
但这部电影,足以赢得人们的敬意。
它的某些镜头会让你想起《闪灵》。
《女巫》其实已经超过了恐怖片的狭窄定义,成为了一部意涵丰沛的电影。
连预告片都没有看,便被拉去了影院。
结果,看完后,我几乎快惊掉了下巴。
这不是《闪灵》,不是《驱魔人》,甚至不是温子仁,很难从一个角度来概括和分类此片。
对宗教的隐晦阐述在一部恐怖片里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此片毫不意外地在一众恐怖片里脱颖而出。
影片的镜头语言很克制,冷峻的镜头表达配以燥人的音乐在无形中制造了一种隐隐觉得恐慌的气氛,不同于一般恐怖片,此片基本上没有能够惊吓得住观众的地方,在观影的过程中你大可以放下你那颗提起的心,平心静气地把它当做一部普通文艺剧情片来看。
脱离社会的一家人,山林环绕的孤地,若隐若现的女巫,神秘莫测的牲畜,安静,诡谲,即便沉闷却又很难不被带进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以下有剧透!
)电影的主题其实是基督教的原罪为核心,女主的父亲代表欺骗和狂妄,其母亲则代表虚伪和愤怒,她的弟弟是淫欲,而双胞胎则是口舌是非,而唯独女主恰恰是真正纯洁的象征,在以黑山羊为象征的撒旦引导之下,纯洁如天使的女主却在最后被称为女巫而被全家人所戕害,从而投靠了撒旦。
片中所用的黑山羊与兔子,都与宗教密不可分。
父亲急于追捕的兔子在西方宗教中代表了生育和生命力,而在其他名作中,兔子也经常被用为诱饵的象征。
黑山羊则从一出场便给人以诡异的感觉,直到最后显露原形将女主拖入了魔鬼的神坛。
影片的前半段很慢很闷,但是进入后半段后,不自觉的恐怖便弥漫开来,幻象与现实的对立成为了让人们惊恐的主因。
尤其对于教徒来说,这样的恐怖深入灵魂最深处,恐怕这又是本片在西方大受好评的主要原因。
至于有人说的口音难以听懂,其实主要是因为影片中的人物所说皆为古语,就如同我们的之乎者也,其实和口音并无太大关联。
关于宗教题材的恐怖片似乎从来没有消失过,此片一出,也着实对恐怖片的探索和发展而言,开拓出了一条蹊径。
走向我们的是我们难以自拔的走向我们的险恶命运——苍白的绝望笼罩死寂的阴云笼子里的每一步都仿佛收紧的绞刑结,直直咬向脖颈骨,执意截断贫穷疑瞥仿佛没有因由的责难嘶嘶低吼,随时要扑向弱者答案必需,悲哀无尽所有的符号一定要沾满血污而信仰,这残酷的刑具在漆黑的惨白里将所有沉闷转化成纯粹的丑恶在狂热的篝火旁,完成飞升的献祭——被掐断的那朵花被淬污的那朵花那朵花被压烂在一片墙垣的夹页里
不好看。想看恐怖片结果看了个寂寞。转个讨论区评论: 所以所有英国人都该死,刚出生的婴儿还没受洗该死,正常青春期男孩对性特征产生好奇该死,父母要给女儿寻个好人家出嫁该死,三四岁双胞胎调皮该死,就连任劳任怨的大女儿没错也要诱惑她自卫杀母该死。英国人这样就死完了。
本想看着漂亮的托马辛给两星,可是看完后还是没有。一个无能的男人想靠信仰上帝指引开辟自己的新天地,一脸泼妇相的男人脸。两个熊孩子,不知来源的魑魅魍魉就想凑成恐怖片,吓人啊!
整个电影里营造的气氛、镜头的光影都美轮美奂,可惜放眼都是愚昧。对于没有女巫文化背景的中国人而言,这样的故事也就适合拍一个小短片,像聊斋志异那样快速推进、戛然而止,反而能让人印象深刻。
这家人有病…女主妹子挺可爱的。
罗伯特的电影有一种魔力,像精神污染一般慢慢侵蚀你的内心,《灯塔》如此,《女巫》亦如此。电影既可以从宗教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封建压迫角度来看。一家人看似是虔诚的清教徒,可他们却都犯了基督所指的重罪,在互相猜忌与伤害中走向毁灭,但这些重罪却又是人性中不可分割的,上帝说着神爱世人,却不包容人性的缺点,任尤其互相毁灭。所以“女巫”不仅所指人性的黑暗面,其实也带着对宗教强权的反抗意味
越是毛骨悚然越是不寒而栗//很自然地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地关系 尤其是父母子女这类所谓血脉相连的亲密关系 信任比生命还脆弱//宗教引人向善 但最终使人向善的一般不是宗教//啊 我喜欢上这位导演了
7.9 古典恐怖片的新拍法,人心崩塌,确实吓人
这家人的脑回路十分清奇,不准小孩踏入森林还把房子建在边上。
什么乱七八糟的剪辑和发展,想法有,但表达就是一坨凌乱,Anya真是出道就很会演。Kaleb那个小演员太拉胯了,拉低整个片的质量,他一张嘴说话,镜头一给到他,整个片子强撑的恐怖基调变成一种笑话,浪费了艾琳大人的逆天演技,全程陪玩。也是家庭给女儿构成了窒息格局,近期看过的类似款悲剧是“折翼蝴蝶”,本来女巫的养成是一个发泄口,但节奏太乱了,从Kaleb回家病榻发疯,彻底失控,导演对群戏控制力几乎为0,到《北欧人》的进步简直惊人了,也依旧很爱民间迷信的仪式,这点倒怪可爱的。不是化蝶就是变女巫,没有什么“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片子很值得重拍,想法是在的,但需要一个对剧情有完美掌控力的导演,有神作相,无奈导演还太稚嫩,没神作命。
故作玄虚到了令人烦躁的地步。摊上这么一对文盲且信教、认知水平又极低的爹妈,这一家孩子真倒血霉了。
看出来导演是有点儿水平,可惜这电影我真看不进去
飞天术好评
当你偏执于上帝的时候,却更接近魔鬼。
【70/100】
气氛,气氛,气氛,未来惊悚片唯一的出路
A24的恐怖片里真的好热衷放大被伤害的动物尸体,刻意营造出扭曲畸形、引人反胃的不适。阴翳的镜头下黑山羊如撒旦般施恶,全片在缓缓推进的状态下渗透着如幽暗森林般未知气息。
女主美如画,女主画中仙
太平缓了 很难看下去
比较沉闷,女巫是每个人想象出来的,可能不太了解历史背景和宗教的原因,我不是很有触动
最后姐姐在篝火旁升天一幕太有冲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