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谁是凶手

谁是凶手,Who is The Murderer

主演:赵丽颖,肖央,董子健,姚安濂,刘琳,常铖,李强,郝平,王鑫,姜卓君,孙绍龙,边天扬,李光复,周奇,王茂蕾,高露,耿乐,常戎,张昊唯,刘桦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谁是凶手》剧照

谁是凶手 剧照 NO.1谁是凶手 剧照 NO.2谁是凶手 剧照 NO.3谁是凶手 剧照 NO.4谁是凶手 剧照 NO.5谁是凶手 剧照 NO.6谁是凶手 剧照 NO.13谁是凶手 剧照 NO.14谁是凶手 剧照 NO.15谁是凶手 剧照 NO.16谁是凶手 剧照 NO.17谁是凶手 剧照 NO.18谁是凶手 剧照 NO.19谁是凶手 剧照 NO.20

《谁是凶手》长篇影评

 1 ) 今年的迷雾剧场普遍很失望

可能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吧,从八角亭迷雾开始,虽然追完了全集,但是故事性以及逻辑上都存在挺大问题的。

包括这一部谁是凶手,噱头很大,实际就是砸招牌的剧作,海报上来就抄袭这剧基本就废了。

感觉可能因为审查改了不少词,人物关系有点经不起推敲。

一星给前两集的节奏。

对于这种悬疑犯罪题材来说,好好打磨剧本才是关键。

希望能再看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这类好片子。

 2 ) 推理剧的逻辑在哪里?

我以为影视的灵魂来自原著,血脉来自编剧,演员负责展示,导演负责统筹。

所以演员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编剧和导演。

然而,该剧。。。。。

槽点编剧用很长篇幅挖了很多坑,让观众有各种疑问,同时也有以下提到的漏洞。

但是,疑问和漏洞,依靠后面穿插几个镜头,随便就解释了。

这样编故事,好看吗?

反正我不喜欢。

穿插镜头本来是一种叙事手法,现在变成了补救措施,几乎可以解释一切。

即使人物行为出现矛盾,只要插叙一下也可说明。

比如,若观众觉得盗取档案太容易了,就完全可以插个镜头说那天档案室门锁坏了。

所以“推理剧的逻辑在哪里?

”,我认为推理的推字很重要,编剧应带着观众推理下去。

待真相大白,不禁拍案叫绝,感觉故事合情入理,且没有一分钟浪费。

讲故事时,可以正叙、倒叙、插叙,但是呈现给观众之前,故事本身要完整,节奏上应递进,才能带着观众推理。

1、前面节奏拖沓,观众就没有推理的空间,最后的结果如果与前面叙述的内容关联性很低,等于故意带着观众避开主线,演了很多无用的情节。

那观众还推理什么?

2、推理剧的高明之处在于观众“猜不透”的乐趣,即,最终结果是未知并合理的,且前面是有暗示的。

但是现在很多剧本的逻辑变成了,前期演了很多明显的破绽,但又不点破,等点破的时候剧情再逆转。

抛出一个未知且几乎没有暗示过的结果,至于合理性,又靠穿插镜头解释。

3、推理要有依据。

自《八角亭迷雾》开始,就出现了这类投机取巧的剧情设定。

即,非情杀、奸杀、仇杀、劫杀等,完全是变态杀人,这种剧情设定有何推理的依据?

除了死者之外,任何人都有可能是罪犯。

这样的推理剧,也不需要逻辑了。

推理剧给人的乐趣,可能是接近内啡肽快乐的,过程中猜了半天,最后真相大白。

而如《八角亭迷雾》,追剧的乐趣顶多是多巴胺快乐,前面看了很多无用的人物关系与瓜葛,最后抛出一个变态背锅。

从目前《谁是凶手》的节奏看,也多半是这个套路。

自身定位混乱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潜伏》和《五号特工组》,两部都是谍战片,个人都喜欢。

一部是严谨的谍战剧,一部是谍战神剧。

一般电视剧,我们看了一两集,就知道这是严谨的还是神奇的。

迷雾剧场开篇的《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无疑都是严谨的,甚至讨论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

我带着看严谨推理剧的心,来到电视前看《谁是凶手》。

就像是看了两集潜伏之后,画风突然变成了五号特工组。

结果就是,我对《谁是凶手》失望透顶!

但即使没有这层原因,《谁是凶手》也非常糟糕。

神剧的趣味在这里面没有体现,推理部分又漏洞百出,靠穿插镜头进行苍白的解释,靠演员的嘴硬生生的说一些难以置信的故事。

不通顺的地方——漏洞注:本人看了前7集,已经弃剧。

警察在凶案现场被罪犯袭击却不能自卫,这个设定不太令人信服。

沈雨中学时,不仅能清除所有家中的父亲的个人痕迹,更能去其父单位清除指纹,还能进入档案室销毁档案。

编剧,你知道档案意味着什么吗?

如此重要的个人数据,岂是一个女学生能随意销毁的?

(其实,这一段完全是为了故弄玄虚而多此一举,因为销毁档案没有意义。

个人信息是分散保存的,一个人的痕迹,是几乎无法消除干净的,烧毁档案就是为了欲盖弥彰。

)接着,巧合层出不穷。

沈雨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与所有人都建立了联系,又安排一个不怕死的傻缺黑客协助完成任务。

编剧,你知道在国内计算机犯罪是如何处罚吗?

监视警察,妨碍公务是什么罪过?

那个黑客是傻子吗?

有大把正经或不正经的钱不去赚,却去作死。

女主还说“你知道的越少越好”,搞笑!

他的犯罪实事和知道多少有什么关系!

对应上述的缜密,警方却问题百出。

搭档之间互不信任,相互猜忌,展现出目标不一致。

编剧的思路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就制造困难。

为了展现嫌犯的神秘,其装扮过于奇葩(就他那个怪异打扮,不被人拍下来发微博都难)。

现场没有指纹,却没戴手套,特意把有疤痕的右手露出来做标记。

警察找到一份嫌犯呼出的电话表,不去电信部门核实电话号码的历史机主和地址信息,却用手机一一拨打。

这是碳基生物的思维逻辑吗?

补充漏洞最近听别人说了一下结局。

前面有些地方没演,后面也没说清的漏洞如下:未提及沈海洋是结婚状态。

因此,其失踪时,所谓跟一个人女人走了,就很奇怪了。

他完全可以再婚或者同居,根本没有必要因此抛弃女儿。

这个理由不仅警方不会信,沈雨也不该信。

抛弃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这种做法需要强大的理由支撑。

但警方似乎信了,后面没有进行详细调查。

沈雨也信了,还一直认为信件是父亲写的。

沈雨对于晚报失踪案的解释是,其父经常不辞而别的出差。

这个说法鬼才信吧!

父女相依为命,父亲怎么会不辞而别的出差呢?

不需要交代别人照顾女儿吗?

精神病院的医生经常出差干什么?

沈海洋与罪犯的造型奇葩。

罪犯在照相馆工作,但是蓝色制服一般是工矿企业的劳保制服,他穿那个制服就比较怪了。

沈是医生,就更不应该有这样的制服了。

难道他故意和罪犯打扮一样?

好让警察怀疑他?

程式化的杀人过程,被杀的刑警,都被解释成精神病的行为和碰巧。

这些也就没有什么分析的必要了。

对于评1个星,不是因为这个剧,是为了平衡前面的剧。

如果我给这个剧3颗星,那《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又该给几颗星呢?

哎,良心上过不去。

关于演员,我觉得不是很重要。

好演员演烂片,无名演员出高质量作品,都是很常见的。

但是现在有一个非常令人厌恶的趋势,即,只要有流量明星,就故意安排他多演一些镜头,甚至不在乎剧情的需要以及合理性。

补充:该剧在豆瓣上受到很多黑粉的恶意评价,平台已经进行了处理。

但是我怀疑也误删了很多正常的评价,否则该剧的评分(7.0)怎么也不应该高于《八角亭迷雾》(5.7分)吧!

 3 ) 谁是凶手 | 人设悬浮,巧合堆叠

朋友们这剧真的好看吗?

从第一集开始我就看得屡屡发出疑惑的“?

”声,里面的角色都让人一把子迷惑住了。

这些人物角色的塑造无法让人相信,整个故事也像是漂浮在虚空中,站不稳脚。

开头声明,我没有看过原著,所有的吐槽都只针对这个剧本身。

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影片带给观众的应该是吸引人继续看下去的悬念,而不是东一处西一处的疑惑点。

1.小夏木和夏金兰一开头小男孩和老师的剧情就让人很不适。

年轻美丽的女人穿着艳粉色的裙子,画着精致的妆容,梳着完美的发型,在卧室里一边看戒指一边和情人打电话,小男孩在客厅看电视。

这个时候观众会猜测,他们是什么关系,是姐弟?

母子?

后妈和儿子?

然后这个打扮得像是即将赴重要邀约的女子就出门去菜市场买活鱼了……这抹艳丽的粉红色在菜市场里穿梭,途中她还和街坊大妈一路走一路打招呼唠家常,大家看到她穿成这样出门买鱼丝毫不见怪,还热情地和她攀谈。

朋友们,就离谱,能感觉到导演这样拍摄确实是刻意要营造一种反差,但是这种反差带给观众的效果是什么?

营造这种反差的意义又在哪?

我不明白。

在普通人的常识里,一个梳妆打扮得十分精美的女人,没道理穿着一身干净的衣服去菜市场买鱼,而菜市场里的街坊邻居见到这样的场景,谁也没有觉得任何不对,就好像这个女人平时就是穿着粉裙子在猪肉铺淡定砍大骨的形象。

再来说小男孩。

从二人的互动来看,女人管教男孩不要看电视,但是态度并不强硬,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亲生母子;男孩虽然在看电视,但显然在偷听女人和情人打电话,女人出门后,男孩偷拿了女人戒指,说明男孩不希望女人和情人发展顺利。

从这些镜头来看,可能猜测他们是姐弟关系,或是关系不亲近的母子。

最让人困惑的镜头在于,女人出门买鱼的过程中,男孩一直在楼上阳台、墙角栅栏各处跟着看女人的背影。

这个镜头推翻了前面关于二人亲情关系的猜测,能看到的是男孩对女人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并非是孩子对于大人的依赖之情。

当然,也不排除导演有别的想法,比如想借男孩的视角来看女人买鱼的过程,但就算这样也给人诡异的感觉。

2.凶手偷看剧本肖央饰演的新手警察与凶手对峙的剧情就更加离谱。

整个剧情的梗概是这样的,凶手在行凶前打了电话报警,之后上楼行凶杀害夏金兰,接到报警电话的新手警察和老手警察二人前来,新手警察先在屋内发现了凶手,因为太害怕不敢开枪,被凶手直接撂倒在地拿花瓶砸晕。

随后凶手出门,遇见老手警察,两人发生打斗,不知为何势均力敌,凶手拿起一片地上的瓦片直接给老手警察割喉了。

看到这我已经整个人都傻了,我只想问问凶手是怎么预判到警察局会派来一个菜鸡警察的?

又是怎么完美预测到正好就是这个菜鸡警察先进了案发现场?

但凡第一个来的警察敢开枪,凶手直接就被逮捕了;但凡第二个来的警察能格斗,凶手也会被逮捕;但凡警局派了两个以上的警察,逃下楼的凶手依然会被逮捕,这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扣不上,直接全剧终了呀!

这场抓凶失败的戏码,根本就不是人家新手警察的错,这是凶手早已经买通了警局内线,趁着其他警察出任务,专门请菜鸡男主来看表演的呀!

如果凶手没有打那个报警电话,说这一切都是巧合,也勉强说得通;警察来了之后,凶手和警察殊死搏斗,显然他是不想被抓的,可他又自己打了报警电话,这样矛盾的举措正说明凶手完全有自信即使警察到场也可以全身而退。

这段剧情本来想表达的或许是懦弱的回忆和队友的牺牲让警察男主奋发图强,但是这当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问题,就显得男主从伤痛中成长的主线淡化许多。

后面几集其实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夏木盯梢沈雨,恰好是他一个人行动,恰好药物掉出裤兜,恰好ptsd发作,把沈雨跟丢了,导致命案嫌疑人坠楼身亡。

沈雨你那个剧本是不是凶手看完给你爸,你爸留给你的,就逮着两个男主坑呗。

3.奇怪的上帝视角第一集当男主在屋内从昏迷中醒来,走出门看见倒在地上的老手警察,第一反应是不敢碰他,颤抖地叫他的名字,仿佛知道他已经死了。

观众知道老手警察死了,这没有问题,但是看到队友倒在地上没有动静,男主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试图抢救队友、唤醒队友吗?

退一步说,就算男主一眼看出队友已经死亡,下一步的反应要么是震惊要么是悲痛,但是这个时候男主突然仰天怒吼:“救命啊!

救命啊!

阿冷,你觉得他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我在屏幕前又是困惑住了,不管这人是死了还是重伤了,你身为一个警察(不管你是啥后勤不后勤的,你是警察啊),不懂得报警、打120?

别说警察了,你这生活常识比普通人还要差劲,有种为了煽情强行推剧情的感觉。

和凶手的遭遇战整段看下来,严重脱离现实。

虽然剧中也设置了不少悬念,但这些悬念并没有起到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作用,反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当整个故事的起源都站不住脚、无法令人信服时,后续剧情的推进必然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4.儿戏般的警察系统这部剧还有一个很大的硬伤,就是警察局像幼儿园,犯了错没有惩罚,出了事不用检讨,最重要的就是图一个大家开心。

因胆怯不敢开枪的男主回到了警局,在这样一个警察直接目睹连环杀手行凶、凶手杀害一名警察并逃走的情况下,警局对男主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只有他师父因此被贬职到派出所,却还在安慰他,给他灌鸡汤,你能行,你要坚持抓到凶手啊!

他师傅说你们这届的新警察,人都走光了,怕苦怕累怕危险,你咋不走?

有理想,行,但你的理想能不能不要害死别人

我无语,你确定要把这案子交给他

劝你不要把我看无语了,出了这么严重的工作事故,你们警局不开检讨大会,不惩处失职警员,搁这谈理想?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你们警局培养出来的警察两个都打不过一个凶手了。

再往后看几集也是见怪不怪了,长大的夏目患有严重的ptsd,竟然还能成为重案组刑警,盯梢沈雨跟丢导致嫌疑人死亡,警局也是一阵安抚,写个检查就完事了。

我就想问一个看到猪排骨都ptsd到必须吃药的夏木,您是怎么通过警察学院考试的?

你能破命案吗?

现在已经到了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都可以当警察的地步了吗?

你不适合刑警队,真的,你适合派出所5.关于沈雨关于沈雨这个角色,我承认剧本对女反派的塑造确实是一大突破,但是沈雨也让我非常出戏。

可能导演想塑造一个背负沉重过往、性格稳重、美丽知性的女心理医生,但是沈雨给我的感觉全程就只是面无表情,不论是面对她的病人,面对警察,回忆起父亲,她的表情永远都是木木的,让人感觉不到她多么冷静沉稳,只感觉这人好像缺乏某些正常的人类情感。

———————————————————我大概只看到了第四、第五集,已经被这些不正常的人和不正常的世界搞疲惫了,一个连最基本的逻辑问题和常识性问题都缺位的剧,已经没有继续关注主线剧情的必要了。

而且这剧的背景音乐也让人很累,平平无奇的场景突然插入一个声音很大很恐怖的音效,我满怀期待和紧张地一看,啥也没发生,只是角色在普通聊天罢了。

此时我的表情be like:

 4 ) 看了8集先写一点

谁是凶手这个剧吧,怎么说呢,编剧对细节的把控非常拉垮,并且有些地方写的有些离谱,特别给赵丽颖这个线[二哈]目前几个主要演员其实都有一点问题,但是赵丽颖是问题比较大的,她目前的演技没有给我惊喜,也可能是我抱了期待在看,她应该是想演出那种内敛但是又很有内容的感觉,但这种风格需要很强的台词功底,还需要非常强的人物塑造,就是这个演员站在那里就算没有台词,你看到是角色,而不是赵丽颖,可惜她没有做到,她还是一头蓬松浓密长发的赵丽颖。

赵丽颖的造型首先就扣了一半的分数,服化造型可以帮助角色塑造,恰当的造型甚至在第一眼会帮助观众入戏,但是她造型完全没有为角色服务,还经常让我出戏,就单单说发型,也是问题最明显的,沈雨出场经常是披着蓬松浓密的长发,我们知道披着一头浓密的秀发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非常碍事的,况且沈雨在剧情里经常需要进出案发现场,甚至偷偷进入jc的家中,要行动迅速干净利落不留痕迹,她随身携带手套鞋套全副武装,但她居然披着一头大长发,日常生活中大长发一弯腰头发就会落下,跑步或者起风的时候还会乱飞,走路掉几根更加正常,完全不符合角色的行动需求,出现在沈雨身上极其不合理,更无语的是,她的长发还一看就是造型师刚吹出来的,长发蓬松浓密不塌,并且还有型,做到了密而不乱,每一根都待在应该待的地方,把她的冲锋衣换成晚礼服,这发型可以直接去走红毯,导致沈雨这个角色在外表上就很悬浮,工作繁忙的心理医生还需要背地里犯罪探查搞监视,沈雨会顶着做了造型的大长发吗。

现在女明星比美很正常,已经进化到比发量发缝比颅顶,但赵丽颖既然有事业心,那么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就应该先抛弃这些,专业的演员一切为角色服务,而不是好看。

 5 ) 选角说明导向

开播日的热搜和反向营销让人作呕,黑红也是红的营销伎俩学了个十成十,跟劈叉咖学的吧?

不认真拍片子做作品,并且在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抄袭日剧,影响了我辈民族自豪感,罪孽深重。

流量明星对于作品加成作用有多强?

浮躁的文艺创作氛围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肃清正源,就看观众给不给这些作品眼神,是时候对没有演技的营销咖说不了。

 6 ) 真没想到啊,惊喜,今年的迷雾剧场还有救!(持续补充)

首先滤镜一整个舒服住了。

拍的像是电影质感。

先夸一下高露,她好漂亮,可惜开头就领盒饭了…最后那个笑真把我吓一跳。

持续多年的连环杀人案,女性,我联想到了白银案………听说就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是…吗?

好多熟脸,就爱看这种演员们之间飙戏。

肖央转型做演员没想到做的这么成功,不刻意回想谁还知道他是筷子兄弟的🤣董子健这个人设绝了,有人和我一样get到吗,警校优等生,但从小目睹那个案件后就一直有心理创伤,为了查那个案子当的警察,还有幻觉症,主要是小董演的劲劲儿的,还有种脆弱感,嗯……今晚三四集赵丽颖出场,就觉得前两集是在破案,但她出来后怎么整个不对劲了,那气氛就大大的来了。

(她台词可以啊,一堆昨晚她没出场就来冲刷一星说人家台词差演技差的,无语,点开那些人的主页看,明白了,这饭圈风气够够的真是)严重怀疑肖华军是被沈雨引导的犯罪……(这里说一下有微微磕到知否小顾二和大明兰)一个自己心理有问题的心理医生,而且侦察力不是一般的强,学过吧??

看把人家夏警官套路的,夏木是不是在成为疯批的路上越来越近了沈雨真的应了那句漂亮的女人坏坏……骗人不眨眼的耶……说自己是夏木的心理医生还说是他女朋友,新预告她为什么给夏木打电话还叫他“爸”?!

而且她还监视他,我真的有点害怕了uu们

 7 ) 关于谁是凶手我能假设的点

看完两集了,说说我的想法。

①关于三通电话:夏金兰在同一个时间段在家里接过两个不同的电话,所以我猜测这两通电话不是同一个人。

师父说打完电话再到夏金兰的家只需要几分钟,而夏金兰在挂断第二通电话之后还出去买了菜回家才被杀害的。

如果那通报警的电话是凶手的挑衅,假设在夏金兰出门之前被小夏木从窗户看到一个举着公用电话的身影和凶手的电话不是同一人,那么就有两个人用过那个公用电话,一个凶手,一个和夏金兰通过话的人,只是不知道哪个是手上有明显烧伤痕迹的人,或者两个人都有烧伤痕迹,这样会增加查案难度,假设两通电话是同一个人,那么凶手就是夏金兰认识的人。

夏金兰曾在第二通电话里问“你是不是又在我们家附近”,如果打这通电话的是凶手,说明凶手盯了她很长时间,如果不是凶手,也证明打电话的人时刻关注着夏金兰的动向,会不会凶手杀人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只是因为胆小或者其他原因没有上前救人而是打了那通报警电话?②凶手在给夏金兰注射药剂的时候,有镜头表示小夏木还在阁楼坐着没动,小夏木是听到警车的声音之后才躲在门缝里看的,看到了冷小兵持枪转着门把上的钥匙进去,他知道冷小兵没开枪放走了人却不知道老师在没进门前就已经被控制,所以他以为老师是为了给他留门,凶手才有了进入房子的可乘之机,从而导致老师被害,所以小夏木和冷小兵一样有负罪感。

③在警局当别人问小夏木是否看到冷小兵是空手进门的时候,小夏木一直盯着在一旁像做错了事垂着脑袋一言不发的冷小兵,接着镜头一转并没有表现小夏木有没有把事实说出来。

但根据后面师父临终遗言交代师兄让冷小兵走出来,可以知道师兄在师父死之前是不知道这件事的,所以初步推测,当时小夏木并没有告诉大家他看到冷小兵拿枪进去了。

(这里我不知道在小夏木单独质问过冷小兵之后却为什么不告诉大家,不过我前面提到过夏木可能也有负罪感,我觉得这可能也算一个原因)。

④小沈雨在拿照片时,照片背面有红色的疑似血迹的东西。

凶手杀人的时候也要拍照洗照片,这种照片不可能给别人洗吧?所以那个照相馆可能有问题。

然后在路过听到师兄描述犯罪嫌疑人手上的特征之时她特意回头领了张通告,所以有没有可能沈雨以为是凶手的那个人只是恰巧因为手上有烧伤痕迹,所以沈雨误会了。

然后之前谁是凶手的官博提到过沈雨找爸爸找了十几年,沈雨会不会进一步误认为沈爸是犯罪潜逃?⑤在剧里很我们可以看到夏木有很明显的pstd症而且还在吃药,冷小兵被告知的却是夏木没有心理问题。

联想到沈雨是夏木的心理医生,很可能是沈雨在教夏木通过心理测试。

沈雨帮夏木掩饰心理问题,她有什么目的?鉴于沈雨还没出场,暂且放下这个疑问。

⑥现在看来冷小兵没有开枪是因为害怕,不过真的只是因为害怕吗?凶手都把抢挪到自己脑门上了,他就不怕冷小兵一激动一害怕走火了?凶手就有恃无恐成这样就那么笃定冷小兵不会开枪打他?一切完成后凶手甚至回过头从冰箱上拿走了个猴,却没有去看冷小兵死没死也没有补刀。

结合之前曾看到的预告有夏木质问冷小兵不是真的想查海舟案甚至说他是帮凶的镜头,这一切的不合理会不会是因为凶手和冷小兵其实是相识的?⑦那个300路的站牌一定有什么特别含义,给了两次特写!但我想不明白关键点在哪里!期待沈雨的出场之后的剧情!希望剧保持住前两集的水平

 8 ) 谁是凶手?您这么个搞法我能知道就奇了怪了。

最近英超一周双赛,周中晚场比赛3-4点才开球,等待时间无聊,又捡了一部“迷雾”的剧来看,果然迷得不是一点点……全剧一个词就足以概括:故弄玄虚。

然后挤牙膏似的捱到最后结局,哈哈哈,果然笑点密集。

我打个比方吧,让猜猜看小明喜欢吃的水果:a苹果,b香蕉,c橘子,d西瓜,——所以正确答案是凤梨!

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

换个好理解的就是:波罗在东方快车号上把一众人等聚在一起推理了半天,才发现真凶他特么根本没上车呀!

16集的剧,神神叨叨演到最后2集,女主“突然”想起一个人,哎?

那个不那个谁么?

好吧,本人完全尊重“迷雾剧场”各大导、各名编的各种迷操作,推理剧怎么拍都可以,世界是多维的嘛,完全ok,真凶最后一集结束再出现也没问题啊。

再然后就是各种“烧脑”剧情大串烧——胡山泉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人?

当然这个问题我是替我广大指战员们问的,因为这二年被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免于刑责的不是一例两例哦,胡被捕之后到底是在飚演技,还是在寻求精神鉴定?

好吧不管是不是精神病人,胡山泉看起来都有点不太灵光的样子,就这?

在酒店后门被人当做脑筋不正常的老人,所以打电话给小雨,叫她来把走丢的“爸爸”接回去……画面一转,我特么,胡老板在酒店宴会厅做了一桌子菜,跟小雨说做的都是你爱吃的菜,我自己做的。

这特么酒店后厨人都被捅死了是么?

就懒得问这10几年胡山泉冒用那谁的身份是怎么过来的。

嗯,剧里都说了,用工单位,房东,都没有仔细查看他的身份证件等等,行吧,不服气的可以去试试。

就更不用去想各种麻醉剂,肌松剂从哪来的?

包括警方找到胡的居住地,那一屋子的照片,还有PS的照片,感觉这老胡有点东西,不用身份证,不用智能机的情况下,又有能力获取各种常人接触不到的物资。

打字累了。

真懒得再扯。

拜托编剧去了解一下我们的国情和常识:小雨都入监了不剪头发?

不是直系亲属可以探监?

好啦我不必较真,悬疑罪案片而已,不用那么严谨啦!

最后补充一下:几乎“迷雾”这个ip的所有剧都会有一个特色,就是大结局后有很多粉会冒出来说,这个没办法,现在的结局是被改过了的,是删过多少多少的。

我真的就是个普通观众,我不是导演家亲戚,也不是投资方的工作人员,我不知道那么些内幕,我没那个路子,我也没那个兴趣。

还是打个比方吧:你去饭店吃饭,点了盘番茄炒蛋,老板给你端上来一盘番茄,然后一群伙计给你解释啊你这个鸡蛋吧,因为朝廷给禁了,那个小葱吧,也被衙门给删了,还有那个菜籽油呢,现在敏感时期所以酌情减了9/10,行吧,你们高兴就好。

我付了钱,看到的是成品。

既然那么委屈,不如不要拍,你呈现给我的就是个一星的玩意,却非要通过各种解释和补完来寻求个五星的结果。

抱歉,谁是凶手不重要,谁也不是傻子吧。

 9 ) 12集后,剧情走向基本清楚了

17年前夏老师案,凶手杀死夏,雨父报警,结果JF犯傻把手上有疤透消息透出,导致雨父被凶手杀死。

此后凶手为脱罪,开始策划一场大戏:冒充雨父身份,给雨写信要求善后抹除痕迹,实际上小姑娘的雨只做了表面上的1分,背后凶手做了大量的善后工作,所以才能这样干净彻底,尤其国内医院档案病历都是分开保存的,雨不知道,但凶手知道。

联系到凶手在网购快递不发达的年代能轻松获得各种麻醉剂,大概率是医院人士。

为什么要让雨来做这些事呢,一是利用雨孝心,考察雨,同时也培养雨的自信与胆略,至少在雨看来自己行事很成功。

凶手在17年间一直明里暗里暗示误导雨帮雨父脱罪,目的是迷惑JF视线,当凶手所导演的剧本谢幕时,JF会以为真相大白,从而嫁祸给已死的雨父,死无对证,不得不说这招确实很高明,而且他差点就成功了——如果没有现代DNA技术的话。

凶手10集左右写给雨的信,“做完最后一件事,就能和爸爸永远在一起了”,当时看到觉得语气不对劲,12集发现雨父已死后不寒而栗,显然,当大戏结束,凶手就会送雨上路见父亲,对外营造雨与父一起潜逃,或留下遗书畏罪自杀的假象。。。。

而且这个凶手17年间一直都在雨身边,不仅监视雨的一举一动,还可以随意出入雨房间,可以随时杀死雨。

关于最后一个跳舞的受害者,雨没有杀人,而是凶手先设局,如以雨父身份写信给雨让其看某人演出等等,凶手自己在合适时间杀了跳舞者,又把现场做成故意有人冒充凶手行事的假象,雨实际成为他的棋子。

后续剧情推测:智商上JF,雨等人完败,然而耐不住科技力量强大。

唯一凶手漏算的是:凶手的所有谋划基于JC与雨不知道雨父已死,而这恰恰是翻盘的关键点——JC将证据通知雨,双方摒弃前嫌,组成正义联盟,反过来做局钓鱼,可能到时雨以身作饵,结局无外乎,关键时刻冷开枪,如同保镖般弥补了缺憾,或夏关键时刻奋起一击,战胜心魔。

最终凶手伏诛,真相大白。

 10 ) 以后看见明星加盟的国产悬疑剧就跑吧,妥妥诈骗

好本子用不着找明星做卖点,不仅省钱还省心恶心的是借明星的旗子扯谎的剧方,火了说自己帮人转型,砸了不仅能推锅还能收获粉丝空瓶,以后再看到这种恶心的“win-win”模式就跑。

镜头太拖沓了,老在演员的脸上特写来特写去,音乐代替情节引导悬疑线,有时候就差没把“此处有诈”打在画面上了,偏偏还要重复好几遍。

人物铺垫很悬浮,悲伤也好,仇恨也好,都像是强制的标签化程序,按流程在人物身上过一遍,感觉所有人都很闲,插科打诨装装样子走来走去,还要做出很忙碌的样子,看得人累得慌。

刚好前几天重温了非自然死亡,实在看不进去这种没有任何新意的废话本子了。

《谁是凶手》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