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可乐”是一个有点悲伤的题目,让人意识到这部电影是关于告别。
电影一开头是美得令人窒息的冬天阿勒泰雪景,高高的镜头俯瞰大雪覆盖的山坡,一个爸爸带着女儿滑雪、拍照,接着他们休息,一边吃面条一边讨论照片,场面温馨有爱。
再接着,一辆游览车由远及近,喇叭喊着“滑野山啦”,女儿激动地拉起老爸要去,连面条都没有吃完。
殊不知,这是他们离别的开始。
野山坡尽头是悬崖,女儿带着耳机滑雪听不到老爸的呼喊,老爸于是拼命滑到山坡尽头,拦住女儿往下哧溜。
女儿刹住了,这时候,咔,爸爸身下冰层断裂了……这是一个生活在成都的平凡小家庭——现在拍市民生活的电影很喜欢把地点放在川渝,可能川渝饭菜好吃,方言好听,邻里巴适,烟火气又浓、生活又写意,是大家所憧憬的美好俗世吧。
爸爸是个生意兴隆的串串店老板,妈妈是老师,女儿上高三成绩还不错。
要不是滑雪事故导致爸爸去世,这就是一个普通而快乐的家庭。
但现在,母女不但各有伤痛,彼此之间也有着隐秘的仇恨:妈妈是不是会想,要不是女儿非要去滑雪、非要去野山、滑雪还非要带着耳机,爸爸就不会出意外?
女儿是否恨妈妈为病床上的爸爸做出了拔管的决定?
小狗可乐就像一个天降福星般来到这个家庭。
它是宠物店里好几千块一条的漂亮的浅色拉布拉多犬,原本是没可能和女孩李妍(谭松韵 饰)发生交集的。
但是它自己选定李妍做主人:它扒开笼子门和店门,跑出去找李妍,甚至一路追到她家,追到学校。
李妍要收留这只“流浪狗”,妈妈潘雁秋想要拒绝,但是,当她因为小狗乱吠而退后两步的时候,一台电线断了的吊扇砸在她刚才所站之处。
面对这么一位“救命恩人“,她没法说出反对的话来了!
小狗可乐,就这样进入了李妍和潘雁秋的生活。
它跟着李妍,到她和爸爸的“秘密基地”探险;它在广场上撞倒了滑板少年张怀军,两个人开始了一段纯真青涩的友谊;妈妈看到它趴着阳台边沿往下看,也跟着看,一起偷窥两个少年人在楼下开心的笑容。
在川渝,每家优秀的串串店都有独门秘方,爸爸去世后,他们家的店因失去独家风味而差点倒闭,是小狗带着他们找出合作的辣椒面店,又把一瓶可乐碰倒在锅里,意外找回爸爸的风味……从狗贩子手里救出可乐,可以算是电影前半段一个高潮。
张怀军提供情报,说“狗贩子今天会卖一只拉布拉多”,两个人赶到现场,发现正是可乐!
于是拽住狗贩的三轮车,和狗贩打斗,狗贩子骑着三轮车逃跑,他们又跟在后面追赶,眼看就要追丢,忽然,一位女侠横空出世!
正是老妈潘雁秋。
只见她骑着电瓶车,紧跟狗贩大骂,后来更横过电瓶车,别停三轮!
从地上爬起来,她英姿飒爽地左右开弓,把狗贩子抽得鼻青脸肿!
仿佛在这一刻,她反击的正是命运的不公!
可乐被释放后,还跑回狗贩子的窝藏点,把他偷的狗全放出来了,在警察面前立了大功!
这一段“中国式飙车”“汪汪队立大功”真的超可爱。
闫妮演的老妈潘雁秋,有着她演客栈老板娘佟湘玉的风采,威严里带着一丝笨拙,坚定里带着一丝女性的风情。
暗恋李妍的张怀军和她的对手戏总是非常搞笑:“潘……潘老师好。
” “三班张怀军啊,我知道你。
”潘雁秋不满女儿成绩下降还早恋,而女儿对她的独断很生气:为什么不和我商量就给爸爸拔管了?
为什么不和我商量就把工作辞了?
大吵一架后,女儿带着狗出走,无处可去,在张怀军家过了一夜。
第二天,她怒斥女儿:“你说过爸爸带你去滑雪,你就高三好好努力,现在爸爸用生命完成他的承诺,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把女儿摒弃在家庭重大决定之外会让她愤怒,但是提醒她成为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却真的管用。
从此以后女儿静下心来学习,终于考上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系。
妈妈提醒她,你可以上任何你想要上的学校,不用为爸爸改变决定,女儿说,这正是我的决定。
此后生活继续。
女儿去上大学了,妈妈的生活里多了一个和气的中年人张叔叔;可乐变老了,脸上黑色的部分变得灰白;女儿不再是高中生打扮,而有了长卷发和时装;她和张怀军始终异地,无法捅破窗户纸。
毕业的时候,妈妈带着她去了西昌,见到张怀军,在夜晚眺望火箭发射的时候,她对他说:“我们永远在一起!
“两个年轻人的眼睛里都有小星星。
再接下来就是终章了。
谭松韵穿上婚纱的样子,真的好美啊!
本来说好要让狗当花童,突然发现狗病了,送到医院,医生发现是脑癌。
在她结婚那天,狗狗自己拔掉输液针管,摇摇晃晃地穿过城市,闯进婚礼现场,陪伴她走上舞台。
这一幕真是让人飙泪。
婚礼结束了,把狗送回医院。
医生说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治疗它,脑癌大概能拖一个月,但越拖越痛苦。
他们于是签字同意安乐死,但妈妈的手无法签下去,女儿接过那张纸,签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她理解了签字同意给爸爸拔管的妈妈。
再见了,李可乐。
这部电影以告别开始,又以告别结束。
悲伤的基调之上,却是迷人的烟火气,人走出伤痛的努力,和温暖的感情。
电影其实也多少有点暗示“小狗是不是爸爸转世的啊?
”但是这点超现实的东西,始终停留在悬念之中。
小狗李可乐超出普通狗的厉害之处,被拍得很卡通,你会觉得这些情节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人类的美好想象——狗主人常会觉得自己的狗很厉害,除了不说话什么都知道,觉得它参与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还觉得它给自己带来好运。
不过也许,狗就是这样一种超能力动物吧。
故事基本可以归入“玄学”的范畴,大概吴京挂了后,灵魂就附在了狗狗的身上吧。
不仅能预知风扇掉,还能关电闸,串串的配方也能搞定。
科学解释不了的事儿,交给玄学。
要说这开场的作死,大概也着实让人无语吧。
谭松韵和吴京压根就不像父女,情侣倒是说得过去。
堂堂的高中生,已经长成了社会人,所以,滑野雪这种事儿,也敢了?
真以为吴京是战狼附体啊。
闫妮最近的表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是感觉面部僵硬,没有当年佟掌柜的风采。
老吴成了植物人,需要钱,亲戚朋友借了个遍。
但还是缺钱,于是辞了工作,专心搞串串,一个老师,现在能挣钱的机会多了去了吧,开个串串能美过老师,不太可信。
然而,即便是再多艰难,连店里的老郑棺材本都掏出来了,给女儿留的金条硬是没动。
也不知道这老郑前世是欠了他们一家还是怎么的。
然后,狗狗就出场了。
老爸死了,做决定的那个不是谭松韵,她有大把的委屈。
一分钱逼死英雄汉的境遇她没办法体会,毕竟一块滑雪板就花了七千。
从这方面来说,貌似这串串,确实很来钱。
谭松韵的表情,说是中年妇女也有人能信吧,演高中生实在太违和。
而对于这个决定,成为母女之间永远的刺。
这根刺,有没有机会消除?
大概是没有。
其实,大部分时候,做决定的那个才是最痛苦的。
这种痛,旁人无法体会。
所以,乘现在有机会,把“放弃紧急救援”给签了,自己的生命,自己做决定,不要把这个痛苦的决定,留给家人。
没有自尊的活着,大概只能称为“苟延残喘”。
这个道理,只能留给时间去解决。
谭松韵放弃了以前的理想,学了医学。
大概,这五年学下来,应该领会了生死吧。
最后狗狗也死了,她做的决定。
一直到此,她大概才能明白当初闫妮的决定。
然而,现实里头,或者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吧。
故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其实很多时候不需要等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闫妮在追狗贩子时,还是有点佟掌柜的风采的,这大概也是故事最大的亮点了。
近年来,狗狗类题材很多,但主要是打情怀牌,让众多观众产生自我共鸣。
但这部,家庭没讲明白,人宠关系没道清楚,不如退票. 起因是女生的生日愿望,间接引发了父亲的死亡,那承接应该是女儿的自责,愧疚,无心学习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比如考试发呆,想起父亲生前的画面);转而发泄、愤怒(比如砸掉阻碍父亲声音的耳机),迁怒母亲“轻易拔管”(比如绝食抗议到各种斗争),随后和母亲大吵一架后自暴自弃的“放弃大学”…. 反观电影,几乎是用台词在自述“我有自责哦”…. 观众视角根本感受不到主角情绪转变,心态转变. 而母亲拔管的决定在镜头语言上轻描淡写,只是“问亲戚借3w块”的点点努力,就好像导演说你要拔了,就拔呗… 试问如果加上“学校领导催上班的电话,烤串店催交房租的短信,郑爷爷看着为数不多的养老金叹气后决绝的跟柜员说取出一部分,又或者是母亲手握厚厚一沓医院账单沉思的画面”都能让母亲的艰辛更深刻一点.. 倘若此刻恰逢女儿生日,又要给女儿买黄金了,这个选择交到父亲手里会怎么样?
” “拔管”的决定应该在“经济压垮单亲母亲”后,母亲换位父亲思考后作出的无奈之举. 故事里的转折点有动机,但都不够明确;故事里的情绪变化都是用哭和笑两种单一的表达,也别怪观众共鸣不起来. 再看狗狗,确实很多人有时候会在宠物身上感受到离世亲人的影子,但编剧刻画未免太超神了.导演有意在告诉观众它就是父亲,刻意到观众从“狗子认主”这段就知道了.那女主和母亲莫不是傻子,感觉不到??
倒不如是狗子“阴差阳错”的被收留;“阴差阳错”的找到了可乐的秘方;“阴差阳错”的救了母亲,故事结束时分所有“狗子和父亲相像”的情节才立得住脚.观众的情绪也才能被推到高潮. 总言之,剧情老套刻板,情感铺垫不够,转折生硬晦涩,为了叙事而叙事.全片散文化叙事过散了,就让人物的因和果串联不起来,真是浪费了一个好的题材.
12/28 就像评论说的 一个拼贴画 感觉导演恨不得把所有催泪的情节都一股脑安排进去 也不管是否前后逻辑连贯 只管煽情就好了 虽然是在我泪点上蹦迪没错了 感觉全程哭的我快撅过去 主要是宠物+亲情是我两大泪点 但是很多槽点 中间看到女主提到的爸爸的去世就像一根刺横在母女之间发炎发痛无法愈合 他们无法去主动消解掉这样的矛盾 怕消解了就会忘了爸爸 我真的觉得哇 立意一下子拔高了 我很喜欢 让我想到crying in hmart我觉得终于不是拍很扁平的母女或者亲子关系了 它是含有一些很复杂很多元的情绪在里面的 然后后面又落俗 明明拍一个母亲和女儿渐渐和解就很好 但偏偏要给这个母亲套上一个口是心非的人设 这种后期强行反转真的就是为了催泪而催泪的感觉 我真的很不喜欢 我觉得就拍前期这个母亲有很强的控制欲 用“我觉得这是在对你好”的育儿方式对待女儿 后期才慢慢和解真的就ok 虽然俗套了点 但是够真实 这个后期母亲留着爸爸的手机啦 什么其实很早也就没有棒打鸳鸯想拆散他们 这种后面再强行做个反转我真的觉得没啥意思 包括每年要给女儿存一条金条 在当时这么困难揭不开锅要找人接盘这个店铺 女儿忍痛卖掉滑雪板的钱给妈妈这种情况下 这种意淫的自我感动真的能不能少一点 多一点真情实感吧 过于戏剧化了 终究还是悬浮没有落地 脱离现实的剧本感过于浓重 很难代入
文:杉姐本月最催泪、最温暖的电影来了!
《再见,李可乐》
观影中,我和很多观众一样,80%的时间,都眼泪不止。
但电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悲伤往事,而是有多想流泪,就有多温暖。
故事要从高中女生李妍(谭松韵 饰)的生日愿望开始,她希望高考之前去阿勒泰滑一次雪。
一个合格的爸爸可以忘记结婚纪念日和自己的生日,但会把女儿的愿望记在心里。
爸爸李博宇(吴京 饰)带着女儿欣然奔赴,却在中途发生意外,爸爸用生命践行承诺。
再回到家,李妍已经成为只有妈没有爸的孩子。
18岁最关键的人生路口,李妍的世界,忽然崩塌。
但爸爸的去世,带走的不仅仅有爸爸,还有个更多更多的关系和秩序。
02李妍的父亲是开串串店的小老板,乐观开朗,踏实肯干,中年人的皮囊下还透着那么点小帅,串串店不大,但人气却很旺。
妈妈(闫妮 饰)是学校教师,李妍的学习,从小就是她一手抓。
一家人分工明确,总是有说有笑,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如果不是爸爸忽然去世,李妍就是那种生活在蜜罐的小女孩。
爸爸在滑雪受伤后,生命危急时刻,妈妈选择拔管,这成为了李妍心中的一根刺,反复红肿发炎,她为此耿耿于怀:是母亲带走了爸爸。
妈妈教师的身份,将她教书育人的“一板一眼”早就写进血液,一个人带娃的妈,更迷茫,更谨慎,也更固执了。
李妍才发现,没有爸爸后,和妈妈的交流是那么难。
而且,爸爸生前一直经营的串串店,也一度面临倒闭。
下雨不会排水,电线坏了不会修,锅底根本调不出爸爸的味道......都成了压垮母女俩的难题。
爸爸一直活在李妍的回忆里,不够完整。
但在他去世后,母女俩遭遇的一切混乱,都足以拼凑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男人的形象。
下雨天,串串店门口太洼,雨水不断往店里灌。
母女俩废了很大力气,搬了很多箱子堵在门口,却根本堵不住水,本就老旧的电线,也在这时忽然冒火星......母女俩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些事情,也不知道爸爸冒着雨堵过多少次店门,之后又有多少次一个人喝着可乐,从天亮等到天黑,坐在门口,看着大雨等雨停。
有爸爸在的时候,女儿是个小孩,满身书卷气和娇柔的妻子,也是个小孩。
爸爸走了,她们才发现,原来爸爸一个人扛起了这么多的重担。
但李可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困局。
小狗很灵,一次次与李妍偶遇,一次次被送走又跑回来,冥冥之中,这只狗就该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
最开始,妈妈担心李妍养狗耽误学习,担心分走自己本就捉襟见肘的精力。
但小狗会在旧风扇快要砸下来的那一刻,提醒妈妈退后;会在母女不知如何搞定带火星的电线时,有如神助、误打误撞关掉电闸;会在李妍找不到串串店配料时,带她走进父亲常去的那家店......小狗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李妍和妈妈给爸爸办完销户,身份证被剪下一角,那代表着爸爸从此“社会性死亡”,和地球说再见了。
它喜欢坐在父亲的位置,也喜欢看父亲看的足球,喝父亲喜欢的可乐,“李可乐”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可乐会给李妍松伞,爸爸也是。
而且,每次李妍每次都说不会下雨,但下一秒就开始下雨。
甚至,在李妍的婚礼上,陪她站在台上的,是可乐,爸爸曾经描绘女儿婚礼时要带红色的领结,可乐也刚好带上了。
父亲喜欢和李妍碰头,李妍喜欢和可乐碰头,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暗示着一件事:父亲走了,但又没走。
03李可乐的到来,给这个破碎的家,带来了很多欢乐,它替代爸爸给了母女俩很多温暖,甚至在关键节点,还给到了一些重要的帮助。
但人生路上没有捷径,哪怕真的有宇宙神力相助,母女俩该吃的苦,该走的路,一步都绕不过,根本没办法偷懒。
学校和串串店两边跑,妈妈分身乏术,为了保住丈夫生前的事业,只能辞掉了心爱的教师职位。
李妍思念爸爸,又担心妈妈,成绩一点点下滑,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到“玩狗丧志”,想把狗送走。
两人为此大吵一架,李妍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干脆在男同学家借宿。
妈妈第二天找上门的时候,质问李妍:爸爸用生命兑现承诺,带你去滑雪,结果你现在自由散漫,成绩下滑,你对得起谁啊。
女儿却更加冷漠地回应:你什么都不懂,这个大学我不考了,从今往后你也别管我。
当叛逆期遭遇家庭变故,世界崩塌的眼泪混着破土而出的泥沙,让母女俩爆发出巨大的火药味。
明明是相依为命的两个人,同处一室却不能靠近,心与心之间竖着一道高墙;明明是想相互解释,但话一说出口,都变成了伤人的炸弹,噼里啪啦能把人心都炸碎。
妈妈想告诉李妍,辞职送狗都是万不得已。
李妍却马上呛声发问:“拔管也是万不得已吗?
谁让你拔的?
”妈妈解释,爸爸躺在床上烧钱,切开他的器官,让他像个活死人是爸爸自己都不允许的。
但李妍倔强的反问:“你怎么知道他不想活的?
”从那之后,两个人几乎不交流,陷入长时期的沉默阶段。
李妍表面上喊着要退学,但其实是憋足了劲儿在学习。
为的,是给爸爸一个交代,给妈妈一个心安。
其实十几岁的孩子,大多都像李妍一样,冲动、叛逆、迷茫、没有人生方向,她们并不太明白,大学二字的意义,只知道,那是父母十几年来一直念叨着,要她们去的地方。
所以,当李妍拿到648分的成绩单时,她没有喜悦,而是面无表情、横冲直撞的回到家,“啪”的一声,把成绩单拍在桌子上。
妈妈看到成绩直线上升的李妍,只是心里松弛了一下,脸上却都还是紧绷。
这些年,妈妈一直都是沉默的,压抑的,这种情绪由内而外,让她整个人都冰冷不已。
打破这个局面的,是高考那天,她穿着红皮鞋红旗袍,格外好看,看着从考场里走出来的女儿,小心翼翼的问“你要不要喝奶茶,妈妈给你买”。
那一刻,才发现,这个妈妈已经很久很久都没笑过了,连笑容都变得那么不自然。
黄执中在《奇葩说》里讲过一段话,让无数人泪奔。
“我们中国人关系最拧巴的一点,叫作当面拒绝沟通,背后默默奉献,然后把这种一方被蒙在鼓里的情况,叫作感动。
但当生活里充斥着谎言,你以为的保护,其实成了一种攻击。
”
有句话说,中国的父母一辈子在等孩子跟他说谢谢,中国的孩子在等父母跟他说对不起。
孩子和父母,在双向的爱中,爆发出的,并不全是爱,还有痛苦、压抑、焦虑、控制,甚至恨意。
《再见,李可乐》,让我们明白,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匮乏的东西是理解与和解。
怎样理解?
怎样和解?
唯有时间,唯有成长。
影片中有两场戏,将这个过程刻画的非常深刻。
第一场戏是,李可乐被偷。
以前妈妈不懂,一只狗为什么对女儿那么重要,但当女儿读了大学,假期也不回来时,她才明白,可乐对女儿来说,就是家人。
妈妈在最开场的时候,是那个秀秀气气、一身文化味儿的女教师,但她在和偷狗贼对峙的时刻,她骑着摩托车在路上奔命,把拿着尖刀的大汉,打得不知所措。
妈妈满脸通红,冲他大吼:“老子忍够了!
你信不信我把你扇到墙上抠不下来!
”
看到这么霸气的妈妈时,真的让人五味杂陈,她因为失去丈夫,被生活的重担拖着走,早就不是当初学校里纤尘不染的潘老师,爸爸走后,被迫长大的何止是李妍,还有妈妈啊。
第二场戏,是当李可乐的生命走到尽头,医生建议家属——安乐死是最好的归宿。
妈妈这时的反应是,让它顺其自然吧,这个死亡通知单,她签不下去了,母亲老了,回归了感性,就像当初的女儿一样。
而此时的李妍,却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期待生命的奇迹发生,她从妈妈手里接过没办法写下去的笔,坚定迅速的签完了字。
那一刻,李妍终于长大,理解了妈妈当初为爸爸签字时的无奈和痛苦。
李妍最终选择读医科大学,她还是想知道一根管子到底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
妈妈知道女儿还是放不下,声音都带着眼泪,劝她说:“你不要因为这件事改变你的人生航线。
”女儿看着妈妈一字一句地说:“为什么不能改变?
你没有改变吗?
”母女俩带着对父亲的羁绊和家人之间深深的爱意,在很多年后,活成了对方当时的样子。
是一种抱歉,也是一种弥补。
04《再见,李可乐》是亲情催泪片,但更是温暖的,是爱意流淌的。
母女俩从最初面对家庭变故时的茫然,到日渐坚强,松弛,脸上再次充满笑意,仿佛重生了一般。
人生有很多意外和辛酸,但好好被爱过的人,不会把活下去人的爱带走。
李妍结婚时,妈妈拿出攒了24年的黄金,郑重地对她说,爸爸李博宇,妈妈潘雁秋,请女儿笑纳......从李妍出生那年开始,爸爸妈妈每年为她攒下30克黄金,爸爸去世后,妈妈一个人带着两分爱,依然坚持。
不是说黄金真的比爱贵重,但如果用物质世界的计价器来衡量,父母对子女的爱堪比黄金。
李妍是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爸爸去世了,但并没有把爱带走,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爱,都像那些金子一样,坚硬,珍贵,闪闪发光。
李妍和妈妈,都越过了各自的苦难,这个过程里,爸爸并没有缺席。
爱的人会离开,但爱永远不会。
12月的天气很冷,希望大家都带上你爱的人,去影院感受一下这扑面而来的“爱”和“暖”,借助它的光,去爱,去表达,去拥抱。
本片主要讲述了父亲在和女儿一起外出旅游滑雪的过程中不幸发生意外,陷入脑死亡的境地,母亲最终含泪选择放弃救治让父亲平安离开人世。
之后一条狗进入了这对母女的生活中,似乎就是已故父亲的灵魂附体的故事。
本片的剧情并不复杂,但是情节却是能深深打动每一位观众的,尤其是能强烈感受到那份恩重如山的父爱。
父亲的意外去世仅仅让影片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一点伤感,之后的部分都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
女儿也在这条狗的出现后走出了丧父的阴影,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仿佛父亲永远都陪在自己身边一样,也理解了母亲当时的决定。
在如此环境下,女儿的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并收获了甜美的爱情。
片中能让观众们潸然泪下的地方实在太多了,真的能被那真挚且朴实的人间大爱所感动到。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漫长的季节》里最后年迈的王响对着年轻时的王响挥手呼喊道:“向前看,别回头。
”的经典一幕。
除了这句类似的十分点睛的台词之外,两部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如何面对和抚平至亲的意外离世所留下的伤痛以及难以消除的执念。
这部电影相较前者没有那么的沉重,在片段化的轻快节奏流程里,讲述了一个简单且不失温情的故事。
为了实现女儿的愿望,父亲带着女儿去滑雪,结果突发意外,经历重大变故后,一只狗狗的到来成为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的粘合剂。
在人生的无常和时间跨度中,感受关于家人之间从误解到理解,从懵懂冲动的小屁孩到以过来人的身份学会换位思考,其中还夹杂着一段青涩的青春期爱情,这些看似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剧情架构和走向,因选角的明智和狗狗的融入,放大了其优势。
闫妮和谭松韵,即便是友情出演的吴京和配角们都是挺有观众缘也是很有生活感的演员,在她们情感收放自如以及自然流畅的表演中,能更加感同身受的体会父女之间的默契与遗憾,母女之间的矛盾与和解,甚至情侣之间的腼腆及可爱,虽然有点蜻蜓点水般的展现,但剧情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上的呈现,是很多人曾经经历、即将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的人生片段,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情。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依旧是狗狗的加入,让观众有足够的包容空间,只要和讨喜的动物挂钩,即便剧情再平凡不过,角色再不可理喻,基本都能在狗狗的感化下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片中的核心就是将狗狗拟人化,将它和片中意外去世的父亲“合二为一”,来抚慰和化解女儿内心的自责与伤痛,以及制造剧情上的戏剧冲突,关于狗狗隐射父亲的一些看似非常不巧和的设定,过于充满灵性的构思,还是稍显刻意,但挺有“笑果”。
从《忠犬八公的故事》、《导盲犬小Q》再到《人狗奇缘》,万变不离其宗也还是能屡屡博得观众的偏爱,狗狗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总能以最诚挚贴心的行动力和融化所有人内心的可爱形象,感人至深的赚取人类的眼泪以及获得观众满满的感动。
虽然这部电影借由一些轻松搞笑的戏份来冲淡那份终将需要面对的离别,但在走进电影院之前还是得记得往兜里塞上一包纸巾。
难得的是这片没有过分的煽情,可以在冷风刺骨的冬季给你带去些许暖意,不会有太大的惊喜,但也不会失望。
狗狗的陪伴的确很打动人,然而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李妍发现母亲包包里父亲的手机,以及手机里一连串的信息留言,这种含蓄和隐忍的中国式情感,可以说就像掀开了成人善于将感性的一面掩藏在理性中的那层“保护伞”,在看似冷漠和坚强的形象背后,实际也蕴含着不差分毫的思念和痛楚。
少年时极力捍卫的自我和局限的视角,总看不穿成人世界的伪装和繁杂,唯有成长后才会明白自觉理所当然的那份爱实际比想象中的还要更加有爱,因此才会特别动人。
这段打动我的原因源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我也做着同样的事,当年也曾在极力挽救和拔管放弃间做出艰难的选择,生命不可承受之痛,而这也是很多人不可避免需要面对的问题。
最后阶段,当成人的女儿终于明白后,片中闫妮扮演的母亲对女儿说了一句话:“什么是勇敢,不要回头看。
”时间会带给你答案和真相,经历后便会学会放下并释怀,过去的心结和遗憾都将被带走,珍惜眼前人,不要留恋过去,未来可期。
虽然这一套已经在很多电影里重复提及,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爱从始至终都是治疗内心伤痛的最佳良药。
当你拿起手机或者走进电影院,看着眼花缭乱的排片,犹豫着不知道要看哪部电影时,不妨看看这部,会心一笑的同时还能获得真挚的感动,比起一些让人想要愤然离席的电影,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欢迎关注 | 公众号:yuchishangjiu
作为一个资深狗党,电影院有萌宠的作品,我都会第一时间去观看!
哪怕是平时不开心的时候,只要在网上刷一刷萌宠短视频,就可以 立刻让我雀跃其来。
但是,我万万没想到,《再见,李可乐》这部电影,开局就如此沉重。
电影开始5分钟,吴京老师就领了盒饭!
当然,后续在回忆里,含京量还是很高的然而开篇就丧父的重击,无疑給这部电影加上了一层阴影效果。
女儿李研(谭松韵饰演)在高考18岁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去新疆阿勒泰滑雪,怎料在滑雪场,父亲(吴京)遭遇意外,重伤不治。
父亲是为了救女儿而死,所以女儿一直自责。
与此同时,妻子(闫妮)在丈夫住院一个月后,选择了拔管签字。
这件事无疑給母女二人之间,留下了严重的创伤。
但就在不久后,一只叫李可乐的小狗,强行闯入了这个家庭。
这里不得不提一嘴,这只狗很显然就是父亲转世,《重生之我变成了我家的狗》,不过因为国内不能有迷信的元素,所以整部作品都是看破不说破的基调吧。
抛开设定不谈,整个电影的风格,是偏温馨治愈风格,节奏缓慢而情感深刻,让情感自然的流淌在时光里。
生活,开店,锅底,高考,恋爱,结婚,这些剧情全部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
但是在这些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研对父亲的死,无法释怀,对母亲做出的决定,也无法理解。
这里不得不夸一下闫妮的演技,她对中年女性的观察与把握可谓熟练且独道,仅仅是几个表情就足够传神。
虽然故事的剧情并没有太多的激烈冲突,但是在生活细节、以及一些比较重要转,都足以令人感到熟悉。
平淡才是真实的生活。
母女二人的心结,在养狗、高考、恋爱等等事情上,明争暗斗。
叛逆期的女孩,丧父的疼痛,使她们的生活格外难过。
母亲虽然表面上强硬,但丧夫之痛也让她在背地里承受了太多思念和艰苦。
而所有这些积累,一直压抑在影片的最后一幕才爆发,不要沉湎过去,必须勇敢向前看这个内核,才得以足够的发散。
当然,故事前期关于亲历家人死亡的那份沉重,才是电影里最揪心的矛盾。
好在,狗狗李可乐的出现,足以弥补家中的裂痕。
让家人从争吵变为理解。
从创伤转为治愈。
对李研来说,李可乐的出现是青春期的一种幸运,是代替死去的父亲填补的家人,陪伴和治愈她受伤的灵魂。
李可乐除了不会说话,基本做到了一个家人能做到的一切。
也因此給这部电影铺上了一层童话般的色彩,在宠物狗的身上寄托了全家人的情感寄托。
它是感性的、细腻的、多层次的、理想浪漫的。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算不上有多激烈精彩,但2小时婉婉道来,不疾不徐,也算是冬天难得的一道温暖。
尤其对于爱狗的我来说,感动的点还算很多。
什么是成长,什么是勇气?
就是往前走,别回头。
人在经历过生死别离之后,没有人可以潇洒的放下。
受煎熬的灵魂,面对着过往的回忆,这些伤痛可能真的需要用煎熬来形容。
但是导演几乎把所有的悲伤,都隐蔽的藏在人物行为背后,只在台面上,展现出轻松和治愈的那一部分。
或许,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更加能够感同身受吧。
这样一部作品,用好不好看,够不够娱乐来比较,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它更多的,是去抚慰人心,而不是娱乐刺激。
是释然和放下,而不是跌宕起伏。
是普通人的生活,面对与和解。
狗的陪伴是最长情的,最忠诚的。
对狗来说,短短十年,就是一辈子家人。
想念着你,牵挂着你,爱着你,需要着你。
也因此,在离别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有了足够满足的一生。
因为我们彼此温暖过。
故事的最后,李研母女要面临和李可乐告别。
可能每个养狗的人来说,都没办法面临这个时刻吧。
相依相伴十年,情感投射代入,让人很难绷住。
李研接过笔,签字安乐死的那一幕,她成长了。
也释然了。
但正如结局母亲那句话,生活成长,就是要学会勇敢的向前看,别回头。
而看到此处,我无比的想念我的狗,想立刻回到家里,给她一个拥抱。
这就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所有的收获。
这种狗附身的片子,让我想起来我小时候看的港剧,好像还是黄百鸣和钟丽缇,上个世纪九几年的事情。
没想到都2024了,还玩的这么老套。
从头看到尾也没啥梗,只能开始嫌弃,谭松韵,你怎么还在演高中生,你没演腻我都看腻了。
闫妮脸上没少打针啊,平整光滑,比上次演外婆还年轻,衬托的吴京满脸褶子,叹英雄迟暮啊。
拔管和安乐死,都是不会乐意去做的选择,毕竟不是舒马赫啊,有个散尽千金也不愿意拔管的老婆。
再说,也要有千金可散啊。
国内滑雪资源的确还待开发。
法国这边真是能开发的都做滑雪场了,只要别自己作死,去未开发的片区,还是很安全的。
的确滑雪场经常有直升机来往,可这些都是事后他们自己要付费的,天价。
我老公的大弟弟那次跟我们滑雪,伤了膝盖,就是救护车进去接的,打着石膏回家。
何必呢?
明明玩是一件开心的事儿,玩命就傻了不是。
这电影还是骗了我几滴眼泪,到底是什么季节适合这种悲情剧的上映?
在大家都郁闷的现在,还是多来点喜剧吧。
再见,李可乐 (2023)6.2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王小列 / 闫妮 谭松韵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