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导演水准优异。
节奏颇慢。后来看了隐喻发现有点意思~#SIFF#
好电影,不分国界。文艺手法,因国界不同,而又异曲同工,韩国的洪尚秀,香港的王家卫,大陆的毕赣,台湾的侯孝贤,都是直击灵魂。
很好的尝试但无论从形式、人物(尤其女性人物)还是移民议题,都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變成人的Manta Ray被無名漁民的前妻帶進這個世界,可這層外衣被賦予者拖下後,它又回到神秘殘酷的海裡。
很好 很无聊
视觉上还是想象力丰富的
倒不是说没有情绪吧,而是没有为情绪找到合适的落点,所以感觉做的都还是精致的表面功夫。作为处女作而言也还行,这样的导演还是可以期待的。
镜头语言一流,感觉非常娴熟流畅。舒服啊,真是懂电影的人才能拍出的电影!喜欢废楼高处、宝石闪烁段落…故事本身很简单,镜头语言都用在了点子上…妙不可言……打卡,今日看到了导演本尊。
恭喜霓虹灯管派再添一员
视觉叹为观止
描写缅甸罗兴亚人与泰国人之间关系的,故事线非常简单,情节几近于无,对话也极少,作为主角的罗兴亚人几乎未说话,镜头很安静。不过能感觉到情绪的流动,部分反映了流亡中罗兴亚人的现实,以及当地人对他们的态度。
主要是太出戏了,身上裹LED小彩灯的画面(号称全片最灵魂出窍的画面),完全是当年阿彼察邦的一个装置艺术呀。再,真的扯到罗兴亚难民的话,就让人更加觉得索然无味了…………emmmm,比《入黑之时》差多了
这部电影的影像非常棒,讲故事的不止是电影情节,画面本身在诉说:信息、情绪、线索。导演蒂邦·阿朗潘在2018釜山电影节QNA的时候说,电影后期的调色处理的非常好,让摄影的优势体现出来了。刚去过东南亚,再看这部电影,感觉回味无穷
三个人三段关系 失序又回归秩序
虽然很难不想到阿彼察邦,但依然有独特的美丽,声画质感出色,潮湿森林中的闪烁彩灯对我来说是暴击。
塞进了满满当当的隐喻和暗示。登堂入室取而代之影射难民问题;化身为人失语练习呼吸指向动物/环境保护的双重隐喻。结尾真好,收回了一部分的精气神,但是神经兮兮现在已经变成泰国文艺片的代名词了吧。果然每个地区艺术电影的窠臼各不相同,我真的,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接受把霓虹灯泡缠在演员身上,然后在雨林里四处乱走,还美曰其名为“神秘主义”,真是自杀式的一招。氛围OK,声音OK,配乐OK。
片子所呈现的和它的名字一样,幻海异色,边境梦幻,偷换人生。所见所感都源于其中的导演美学,画面感和体验感非同一般,在似梦似幻中探寻真实人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谜一样,简单却又复杂,个人风格很突出,但对于导演希望在主题意义上的探寻还有待寻味······2018PYIFF的第一场露天,难得的体验。电影带给人的永远是满足。
隐喻很多,画面很迷幻。平遥露天剧场好冷,穿着薄羽绒还瑟瑟发抖。另外,周围实在太吵了,后排几个人聊干细胞、牛皮癣聊了半小时,拉家常拉了半小时,剩下的时间边看边讨论剧情,就没停过。可能露天真的不好管?
都到这份上了为什么不直接拍成同志电影。敢情最后那么长的念经时间是在为化鱼吟唱施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