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意思是说,年轻人不要认为,一个人只要黑化了,就可以成功。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从零到亿,同样也可从零到负亿。
富翁、负翁都是翁,路不能走错。
走正道,人才是从零开始的,白的世界是一个法律和秩序并存的世界,是约束黑和恶的。
具体到一个人,只要是人,生下来最起码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有手有脚,再一穷二白,也可以劳动致富,所以以秩序和法律为基座的正常的社会里,一无所有不过是从“零”开始。
但是黑化了呢?
那就会发现原来地狱是有十八层的。
那是一个混沌的世界,无秩序,无法律,暴力、弱肉强食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法则。
强者固然可以作威作福,弱者则是沦为鱼肉,不仅没有尊严,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再属于你自己,而是归那些掌握你生死的人所有。
也许,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那普通人真的有机会穿越到奴隶社会,真的能成为奴隶主吗,而不是奴隶?
而且,即使在自己的族群里,你是族长等贵族,结果外族打过来了,没有打过,变成了奴隶。
看过美剧《斯巴达克斯》都知道,身为部落勇士的斯巴达克斯因为反抗罗马,结果族群被灭,自己成了奴隶被发卖,自己的老婆也被人卖掉,成为女奴。
讲了这么多,是因为这本怒潮,让我又想起了这一段话。
故事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哥哥、妹妹的恋人再加上一个有理想的警察对抗黑帮和黑警的故事。
黑帮贩人、贩卖毒品、贩卖器官,都是一些伤天害理的生意。
黑警则是他们的保护伞。
也是在一个现代国家,非法生意不和权力相勾结,这生意也无法做。
只是权重要,还是钱重要,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同意的,可以去看看韩国过去这几十年的发家史。
到底是财阀们重要,还是掌握军队的当权者重要。
当然好在东亚文化圈,是有讲究“有为政府”的。
即使是军政府,还是把发展当成国家主要任务,这个不像其他区域国家,一小撮人作威做福,绝大多数人陷入穷困。
看的时候我老觉得一个无根无迹的杀手,怎么可能动得了这些黑帮老大,能够拿到关键的证据,演到最后才知道原来他们有一个人混进了黑帮高层,有一个人是黑警的心腹,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就能解释得清楚了,也算是故事能够自圆其说吧。
坏事做绝的黑帮也要转型,不容易。
做事就有因果,手上这么多条人命,想要轻易地摆脱,也不是你今天想要放下屠刀就能成佛的。
血债终究还是得血来偿。
你看,以前港片里的黑帮都拜关帝爷,信讲义气。
所谓缺啥才拜啥,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规则,互相之间没有规则,所以才推崇义气,讲义气。
但是到最后,依然是所谓的兄弟相残,你杀我,我杀你。
在电影里,在医院里黑帮两派人相杀,其首领在往日不也是其乐融融吗?
但到最后,还是相互猜忌的。
一个不见头尾的杀手,就让这一家人相识几十年的人互相残杀了。
说到底,黑化就意味着任何事情没有了底线。
而一旦有退出机制,那就只能以死亡为终点。
混黑帮上限是很低的。
太多的因果,太多的把柄,使得想要转型洗白没有那么容易。
剧中的乌戈,就说集团转型,最先清洗的就是他们这帮脏了手的做非法生意的部分。
他这么怀疑,不是没有道理。
最后,黑帮片现在确实不吸引人了。
如果一个社会能够给到年青人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阶层跃升,又有谁愿意去混帮派,打打杀杀呢?
性价比太低了。
作为一个经历过九十年代港片黄金十年的老人家,年轻时正是古惑仔倍受推崇的时代,也是一个年轻人精力无从发泄,机会缺失的时代。
如今,随着港片的落幕,这种片子已经不再有人爱了。
这也是为啥类似这样的电影需要架空到东南亚某国的原因,文学的也必须是时代的,不然就让人觉得很虚呢!
影院看完,震撼又揪心。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尺度还挺大的,它直接揭露了在无良资本运作下,普通人被操控、践踏的命运有多么可悲,多么无助。
张家辉饰演的陈安,是一个来自地狱的杀手,冷血无情,杀人如麻。
他也是一个失去妹妹的哥哥,曾经兄妹俩相依为命,生活清贫,简单,但有温度。
陈安从一个有温度的人,变为跌入地狱后爬上来复仇的魔,一切的不幸,都来自于某个夜晚一群黑衣人掳走了他的妹妹。
说这部电影很敢拍,因为它展现了混乱国度里肆意妄为的恶对普通人的剥夺,普通人的命运别他人捏在手掌心,无处可逃,冤屈无处伸张。
被屈辱,被杀戮……一切只能默默承受。
陈安活了下来,但日日夜夜承受噩梦的折磨,他忘不掉惨死的妹妹受过多少折辱,他要复仇,卧薪尝胆,十年一剑。
在失去妹妹的那一天,鲜活的那个他也跟着去了,报仇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这就不得不夸一下电影里的动作戏,极具观赏性与真实性,荧幕里的打打杀杀,延伸要观众的视觉上也有一种疼痛感。
电影里的打戏都是用“冷兵器”,刀和铁棍,不论是帮派间大打出手,还是陈安单打独斗,都是能看得到力量感的打斗和动作,在影院巨幕看到近身肉搏,暴力厮杀的打斗场面,真的很过瘾。
看到最后的结局,陈安胜利,更是大快人心。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让人惊喜的国产黑暗现实动作片,揭露社会黑暗,展现普通人复仇,都能让人共情。
有些传统的报复电影,当法律无法保护自己的亲人被害,那就只能依赖自己的铁拳来找回公道了,和前几年的杀破狼·贪狼剧情有些象,不知道在泰国人体器官倒卖,是否真的那么明目张胆!
不过这样的简单复仇电影,加上了一些巧妙的设计,就有了悬疑+计谋的味道,而这恰巧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
作为一名新人导演,第一部作品有这样的质量,非常值得肯定,四星电影质量,一星鼓励!
看完点映非常惊讶,完全不像新人导演的作品,完成度很高,充满隐喻的镜头,近身打戏的暴力美学,还有故事中的人物身份反转,以及设局破局的关键点是人性的弱点。
几重叠加,超过预期。
复仇驱动,全员杀疯,却有最正义的内核,很过瘾!!!
张家辉的演技发挥稳定,时而冷面杀神,时而靠谱暖哥。
阮经天和王大陆都有点颠覆和突破,一个变身爱喝酒的暴脾气警察,一个像毫无感情的黑帮打手,跟过往形象差别巨大。
其中,张家辉饰演的陈安像一个搅局者,貌似冷酷无情,每次拿着锤头出街的时候都有点像地狱使徒,那浑身的气势不收割一两条性命都对不起他的煞气。
而他要搅的局是以海外黑色犯罪产业链起家的犯罪势力洪泰集团的新老会长交接重要时刻。
老会长洪泰想洗白从政,退位后竞选议员,估计也是为了以后能攫取更大的利益做铺垫,这人黑道起家根本就不是个好人。
他选定的继任者叫欧瓦隆,算是一手提拔的人里比较有头脑的,知道从房地产和医疗起家,相比脾气火爆的旺若朴、不怎么好管控的乌戈,欧瓦隆算比较听话好拿捏的,老狐狸从来不做亏本买卖,就算是自己明面上金盆洗手了,也不会完全放下权利。
而前面提到的几个人,再加上在港口负责器官交易、人口买卖生意的两兄弟,黑帮内部也是明争暗斗。
有了陈安这个推手,直接让敏感时期爆发内讧,几乎是在刻意引导下促成了后面的黑吃黑。
这部分都不算难猜,因为电影一开始就有动物之间厮杀的镜头,像是隐喻黑帮成员在利益面前犹如野兽,根本不会考虑其他。
说到镜头语言,导演有几处用得很妙,印象比较深的两处是混凝土灌尸那里,拍了浇灌的过程又扫到一旁成型的混凝土,宛如一座座墓碑,令人毛骨悚然。
还有乌戈跟两兄弟吃饭,现场剁肉的画面跟另一边的人口买卖的场景交替出现,仿佛在说他们根本没有人性,所以才会把同类当成货物。
因为洪泰集团内部利益纠葛不清,每个人各怀鬼胎,也让陈安的复仇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猜忌、不安、想要反杀,人性中的阴暗面暴露无遗,医院那场砍杀是个阶段性的高潮,乌戈以为老爷子设局,干掉底子不干净的人,永绝后患,老头子以为乌戈要造反,不认同他决定的新会长人选,拿着刀互砍。
同时,马文康单枪匹马去港口找那两兄弟。
导演特别擅长用镜头互动,两边都是打斗,明明打得很不一样,却又有类似的宿命感。
比较让我惊喜的是陈国坤演的乔治,本来以为他是老爷子身边智囊团类型的角色,看着文质彬彬,也有洁癖,但没想到他才是动起手来杀人最狠的角色。
强烈的反差感。
所以,综合来看就算是配角导演、编剧依旧考虑到了塑造他们的人物特点,让他们变得有血有肉,不是脸谱化的坏人。
就算我说了这么多,故事还是留有悬念的,因为有些人的身份没有揭晓,不看到后面根本猜不到。
以暴制暴只是方式,他们内心深处还是相信正义,追求追求的,希望能为无数受害者讨回公道。
因为有些错误不配被原谅更无法被原谅,陈安他们的行动是豁出自己赌上未来的孤注一掷,把自己变成了一把利刃,刺向了罪恶滔天的洪泰集团。
如果没有他们,那罪恶将一直笼罩在整座城市的上空,人人活得谨小慎微,没有一丝一毫的安全感,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怒潮》的尺度也够大,黑白勾结,失踪人口被明码标价,想看黑暗复仇片的,绝对不要错过,而且这种小人物的愤怒也能变成粉碎黑暗的浪潮设计特别戳人,干翻他们,惩治罪恶!
算是一部看着比较失望的片子,看电影前看到评论区一排五星,还以为会有多好看。
这部电影,怎么形容呢,就像是披着东南亚“器官贩卖”外壳的复仇片。
导演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拍了一部尺度这么大、全片打打杀杀的电影,依然能让人昏昏欲睡。
全片看下来的感觉就是,导演很努力了,但最终只拍了一部不及格的片子。
开头的时候,电影的叙述太过于乱了,几分钟的时间切换了不知道多少个场景,人物更是一个个挤着出场,观众要记住太需要脑容量了,这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观众没有代入感,没有看明白你想讲的故事,反倒有一种晕车的感觉。
有代入感的电影是怎样的呢?
《肖申克的救赎》前几分钟是男主在法庭上被宣判有罪,很简单很清晰,但是能让观众怀疑他是不是被冤枉的,会想要继续往下看;《勇敢的心》前几分钟,基本就是突出了众多尸体被悬挂起来的那一幕,血腥、恐怖、悬疑的画面可以一下击中人;就算是电视剧的话,《权力的游戏》前几分钟也只讲了北国雪地上横尸遍野的惨状。
而《怒潮》,前几分钟讲了财团纷争、器官贩卖、杀人事件……这么大的信息量一下子塞给观众,就算尺度很大,画面很血腥,也挡不住昏沉睡意。
电影还有一个特别让人睡意翻涌的点。
导演太喜欢抒情了。
他特别喜欢【柔美bgm+感人故事】,但要命的是,抒情抒太多了,每个角色都要配上好几段【抒情过往】,就算观众的泪点低成负数也哭不出来。
更要命的是,这些抒情片段,大部分都被插在了疯疯癫癫的打戏之后。
这就导致了以下画面——我:打戏诶,好像很刺激的样子。
导演:刺激完了吗?
马上来感受我爱的暴击吧我:好的,人麻了。
导演:哭完了吗?
我们继续打!
我:好的,打吧。
导演:别急,后面还有你哭的。
我:……导演:你怎么不说话了?
我:zzzzzzzz(睡梦中)
其实看得出来,电影的打戏很想学习《杀死比尔》那样的暴力美学,我看到了一些致敬细节,但很可惜,真的连皮毛都没有学到。
电影的打戏吧,不仅没有看出来任何【美学】,还让人眠于梦乡,原因无它,太多又太千篇一律了。
这就导致了,电影结构变得极其奇葩:打架——抒情——打架——抒情——打架——抒情给导演一个小数点,他就可以无限循环地拍下去。
观众的心理be like:啊!
——啊?
——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有完没完啊!
而“器官贩卖”这个题材,就变成了一个壳,来包装这个奇葩框架的一个壳,好让导演能顺利地把故事讲完。
而对于“器官贩卖”这个话题,没有更深刻的讨论,有的只是开启了主角的复仇大业。
此外,很想吐槽张家辉的造型,是那种“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和中年大叔的结合体,又老又年轻的。
造型师可能觉得这样是帅气和邪魅的薛定谔综合体,但观众看到的是——【中年大叔的杨洋模仿秀】、【张叔半老,风韵无存】。
倒是王大陆饰演的马文康,还比较贴剧情,从【我的保镖女婿】变成了【我的卧底竹马】,不过他的颜值就像哈利波特里面的怪味豆,你也不知下一秒他是香皂味还是泥土味。
导演亲自饰演的那个配角乌戈,emmmm,突出一个演技无灵魂,角色无智商,还有一幅很容易让人走神的容颜。
最后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最近既缺乏刺激又失眠的话,可以去电影院补一下觉,还可以顺便缓解一下容貌焦虑。
黑帮争斗警匪动作复仇片。
为了复仇,正义警察联合两位为妹妹复仇的青年,利用黑帮的老大换人之际,调动黑帮内斗,从而渔翁得利,彻底捣毁黑帮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是让人窒息的黑帮抓获很多女子,关进笼子里,然后展示给金主选择。
黑暗而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个黑帮的老大,年岁大了,准备金盘洗手,要从手下选择可以接替的人。
当他选好后,接替者被人杀死。
然后他金盘洗手仪式回程路上遭到袭击,住进了医院。
他的手下,各自心怀鬼胎,相互不信任。
特别是他的养子,准备到医院杀了他夺位,结果被他埋伏,杀掉了。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这个杀手是谁请的时候。
杀手绑架了老大的女儿,说要挖出她的心脏。
这时故事开始解密,杀手的妹妹原来是杀手臆想出来的。
其实他的妹妹早就因为血型和老大的女儿相同,被老大抓了挖了心,救自己的女儿。
杀手被扔进海里逃脱。
他和自己好兄弟(杀手妹妹的男友)一起设局,让男友到了老大身边成为亲信,然后设局把老大为首的人蛇,买卖器官,贩毒的集团一网打尽,为妹妹报仇。
还有一个有良知的警察也加入其内,一起把这一伙官商勾结,沆瀣一气的坏蛋一网成擒。
最后杀手引得老大一伙与一个外国集团火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还借警察之手杀了老大,彻底为妹妹报了仇。
妹妹男友死了,杀手和好警被抓了,不过被这个集团自己爪牙折磨伤害的老百姓还是支持他们,为他们叫好。
一开始觉得黑帮火并还蛮过瘾的,毕竟这么大场面的黑帮火并,自古惑仔之后就很难看到,特别是龙标更是难能可贵。
不管是否抄袭,反正我是没看出来,感觉蛮过瘾的。
不过到了揭露真相,就又开始回复国产的档次,想当然,王大陆就这么容易成为老大的心腹,还整天带在身边,做到这样,谈何容易,真不知道他们为了这个局准备了多长时间,一两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人合作,让故事更加合理一些,不过要达成这样的局面也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只能是电影里。
最后的法院门口,不得不让人想起药神的落寞囚车巡街,连音乐都差不多。
还有警察为什么被抓,他犯了什么罪,是个好警察啊。
张家辉的锤子,王大陆的短刀,阮经天的枪,都蛮摆的,特别是张家辉,要已褪去了方面的二五郎当搞笑样子,变身神经质冷酷杀手,蛮有感觉的。
仇恨让他们变得强大,但是要到这样的效果,应该要有个十来年吧,大家都老了,怎么打得动。
2008年是影帝张家辉演艺事业的分水岭,正是这一年上映的《证人》让他的绝佳演技被更多的人折服,随即而来的是不断的片约。
不可否认近十几年来张家辉推出了不少的精品电影,但也不乏平庸之作,这其中在2023年表现最为明显。
2023年张家辉共推出2部影片,而且集中在12月份上映,并且两部影片之间上映日期仅仅间隔8天。
率先上映的《爆裂点》本来是备受期待的,怎料这部由名导林超贤执导的影片上映后口碑不佳,最终票房也仅以1亿票房惨淡收场,扑街成定局,首战宣告失利。
随后上映的《怒潮》表现稍微好点,但也是一部一言难尽的作品。
影片由马浴柯自编自导,张家辉、王大陆、阮经天、秦沛、陈国坤和马浴柯主演。
影片故事并未见什么新鲜的地方,讲述的依旧是香港电影中常见的那种社团内部你争我斗的故事,虽然有张家辉和秦沛这样的一流演技实力派助阵,但整部影片的表现却显然并不够出彩。
在电影圈摸爬滚打超过10年的马浴柯,曾经有过酒吧服务生和洗车工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比较幸运的是他曾经在《扫毒》、《全城通缉》和《拆弹专家2》等知名度较高的港片中出演过角色,也可能是因为与港片亲身接触,让他萌生了自导自演的想法。
马浴柯能够把片中的一众演员请来,说明他的幕后路子还是较为广阔的,同时他还能再参与到编剧工作中,就从某种角度印证了他自信心的爆棚,据说这部影片的筹备有近10年时间,可见他也是下了一番心思的。
首先是他没有另辟蹊径,依旧俗套化的把故事发生地放到了东南亚地区,这也是当前很多华语电影的通病,对于广大观众们来说实在是感受不到新鲜感。
其次是他对整部影片的设定,把一个帮派内讧同时夹杂人贩子的故事,非要去风格化,故作深沉,把内地电影模式港片化,以至于让整部影片或多或少有些不伦不类,这其中极有可能是他本人对于香港电影的理解太过于私人化。
但让马浴柯庆幸的是,该片的口碑表现是优于《爆裂点》的,票房也达到了2.3亿,这对于首次拿起导筒的马浴柯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但相较于影片的整体阵容来说,却有明显的浪费之嫌,而张家辉本人号召力同样受到质疑。
【END】
尺度拉满,暗黑到底,人口贩卖、黑金交易、混凝土埋尸,回归冷兵器打斗的暴力美学,多线索复调叙事,加上真实充沛的情感注脚。
《怒潮》再次向我们证明了没有过时的类型电影,只有过时的套路和不用心的故事。
毫不夸张地说,凭借着《怒潮》酣畅淋漓的动作戏与真实充沛的情感线,张家辉才展示出无愧于影帝封号的饱满演技,加上王大陆、阮经天的冷酷矫健和对战飙戏,这才是犯罪类型电影真正意义上的爆裂。
借此一片,马浴柯顺利完成了演员到导演的赛道切换,他的确没有辜负信任他的投资人,以及自己坚持十年,六次开机六次叫停的艰难曲折。
01. 类型纯正,回归冷兵器的震撼暴击除了国产电影在犯罪题材的精彩展示,《怒潮》再次向观众证明了回归冷兵器时代的重要价值。
张家辉的榔头,王大陆的匕首,阮经天的钢管,还有大锤、铁链、砍刀。
配以阴冷色调、潮湿气息,迅速将观众代入到暗黑犯罪的暴戾世界中。
国产电影拍不出精彩激烈、完整饱满的犯罪电影?
这套说辞已不攻自破。
马浴柯基本将热兵器排除在片外,仅有颓废阿sir阮经天有一把手枪,其他的全副武装都是在打斗结束后才姗姗来迟。
拳拳到肉,血肉横飞,所形成的视觉刺激和暴力感受,的确远超热兵器的枪炮轰鸣和噼噼啪啪。
两场戏堪称动作典范。
第一场是多场景切换。
马浴柯在医院陷身帮派厮斗,王大陆在废弃厂房与杀手激战。
两条故事线推动至同一个焦点。
医院是封闭场景,灯光明亮,黑西装与白墙形成强烈反差,镜头横扫与俯视,突显出帮派内战的惨烈;
厂房是开放场景,灯光暗淡,布景凌乱,王大陆独自在脚手架和集装箱中穿行,赛博废土风格中的近身肉搏,颓败潮湿,与医院场景对比鲜明。
第二场则是最终缠斗。
张家辉、王大陆、阮经天放弃逃生机会,关上铁门,转过身来,全力对抗成群结队的黑帮反派。
同样是匕首、榔头等冷兵器,又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打斗,为了救出被贩卖的人质,三人齐心合力,舍生忘死,展现了坚强硬汉的勇猛刚烈。
02. 复调叙事,多线索并行立丰沛角色影片从人口贩卖的犯罪场景开始,手持晃动镜头,暗黑压抑布景,娴熟的运镜和调度,完全看不出出自一位新导演之手。
2013年萌生故事创意,2018年有了投资苗头,每次碰上一位投资人,马浴柯都要亲自把剧本演上一遍。
演一遍两个小时,马浴柯记不起经历了多少个这样的“两小时”。
《怒潮》的故事已经在他脑海中无数次重现,拍摄起来自然驾轻就熟。
多线索复调叙事,帮派暗斗、杀手复仇,加上凶案侦查,三条线索以三位主角引领,有时交错并行,有时激烈冲突,每条线都展示得清晰完整。
帮派暗斗线。
由王大陆饰演的马文康牵引,后面有秦沛、陈国坤、吴启华等实力前辈支撑,从佛寺典礼的暗潮涌动,到码头仓库的勾心斗角,再到医院场景的兄弟阋墙,洪泰帮会的明争暗斗得以生动呈现,其中究竟谁是暗杀主谋,也要待到最后反转方才揭晓。
杀手复仇线。
以张家辉饰演的陈安为主角,从孤儿院到孤独杀手,被向日葵簇拥的荒野木屋。
充满着浪漫气息。
一开始有类似杀手里昂的拙朴和天真,等到人质点破,以及反转揭穿,原来还有更为感人肺腑的情感注脚。
凶案侦察线。
阮经天饰演的潦倒阿sir。
调查谋杀凶案,参与帮派暗斗,并且助推整个故事堆积至高潮。
而且成功完成身份和扫黑的双重反转。
以上三条故事线,来龙去脉都做了快速铺陈和展现,完整故事也保证了角色本身的饱满真实。
也只有在这样完整的故事当中,演员们的演技才能够得到完全释放。
张家辉深藏仇恨,细致谋杀中带着几分生涩拙朴,并非是影帝的失手,而是为反转埋下伏笔;阮经天对颓废阿sir已是驾轻就熟,反转过后的清爽帅气,反而让人猝不及防。
王大陆一开始冷酷到底,面部肌肉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直到反转过后,方才回到熟悉的戏路大哭了一场。
剧本和角色相互成全,毕竟马浴柯也是有一堆成功角色做底,他自然能将这二者的权衡拿捏到位。
03. 文戏有效,饱满情感助推强力反转现如今,大尺度镜头已经不是收获票房的“灵丹妙药”,但仍然可以作为吸引眼球的外部要素。
问题的核心是,能不能有真实完整的故事线与饱满可信的情感注脚提供支撑。
《怒潮》也在文戏部分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先是张家辉和王大陆的情感线索。
对于犯罪悬疑类型的资深影迷,自然说不上多难猜测的反转悬念,但是真的交汇到一起,仍然堆叠起令人动容的真切情愫。
为心爱的妹妹,为深爱的恋人,男人收敛起内心的温情与良善。
正如那段台词所说,忘记感情、忘记黑白,忘记疼痛,忘记自己。
而帮会会长洪泰(秦沛饰),又何尝不是如此?
尽管这是蛇鼠一窝的反派,但是当两大心腹在医院中激战,如同左膀右臂砍杀互搏,躲在房间里的洪泰,深刻感受到置身帮派的宿命感。
再次印证了那句台词: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而麦朗汶(阮经天饰)则以反转又反转的强烈对比,将他在《艋胛》《追缉》中的硬汉气质又推进了几分。
前半部分小天都以黑白难辨的颓废阿sir示人,嗜酒、凶狠,查案果断干练,施暴干脆利落。
结果身份反转后,每个场景都给与了强烈冲突感。
这还不是最终结局,直到麦sir的整个策划项目水落石出,先前的虚与委蛇和深藏不露,确实令人惊叹和感动。
从外显的色彩风格和暴力美学,到内在的故事脉络与真切可信的角色情感,《怒潮》证明了马浴柯的厚积薄发和游刃有余,他也配得上一部续集,以及更多精彩的犯罪类型作品。
这是一部非常刺激过瘾、能带给人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与享受的电影。
马浴柯虽然是作为导演还是新人,但是作为演员已经拥有了好几部很出众的作品,这次集结了张家辉阮经天秦沛吴启华姜皓文等一众港片熟脸兼实力派男星,大家都给出了非常精彩非常优秀的表演。
阮经天将外表狂野不羁的警察形象演绎得非常传神,张家辉则将一心复仇的形象诠释得非常到位,许多配角的表演也都令人印象深刻、角色形象生动立体。
电影本身的完成度很高,将故事讲的很清楚很跌宕起伏很吸引人,作为新人导演的作品来说足够惊喜。
张家辉和女主的兄妹戏份很温馨很温情,令人迷醉。
主创对于日常爱情生活细节的描绘足够细致和接地气、兄妹二人建立了足够深厚且令人信服的感情基础,这也使得之后饱含怒火的复仇足够有力度、令人感动。
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巨大的尺度和生猛炸裂的打戏。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官 商 勾结、贩 卖 器 官、情 色 交 易、黑 恶 势 力 保 护 伞等 违 法 犯 罪的大尺度内容,是国产电影在尺度上难能可贵的新突破,也让电影的故事足够吸引人。
打戏也非常猛、尺度非常大,无论是拳拳到肉紧张刺激的近身肉搏、还是步步紧逼紧咬不放的追击,都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荷尔蒙爆棚的时刻、令人肾上腺素飙升,带来极其炸裂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以暴制暴的爽感是只有在电影院大银幕上才能真切感受到的。
在电影中后段还有一个较大的反转,揭示了某几个人物的真实身份和任务,在叙事层面给人非常大的惊喜,也让一切的行为逻辑变得更加合理,是优秀的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此处,几位对应的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将复杂纠结的情绪状态演绎得极其到位。
陈国坤、马浴柯和秦沛的角色是拥有双面人生的复杂角色,而马浴柯的执导编剧功不可没!
不愧是演而优则导的潜质很不错的优秀创作者!
而且影片对于贩卖器官、情色交易、 混凝土灌尸、 官商勾结、恶势力 “保护伞”等的大尺度内容的揭露非常有突破性,好看还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非常引人入胜。
集结了两岸三地演员的影片也是惊喜连连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挺浪费时间
剧本写得好诶。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一篇与戏照应的小散文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心潮澎湃才是爱
草莓酒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