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http://photoimg65.qq.com/cgi-bin/load_pic2?verify=38iGrgFwsnlkjxO1%2FHQSww%3D%3D[/img] 上世纪90年代初就看过王安忆的《长恨歌》了,那时候还小,喜欢看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书里大段大段对旧上海的细节描写非常厌倦。
前两年又翻出《长恨歌》来看,开始有些许难以名状的共鸣。
我每看过一部小说,就会想象它拍成电影的样子,但我却认为《长恨歌》不适合拍成电影,我害怕光影会失去原著流转在字里行间中许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味道。
直到有一天,我很意外地知道关锦鹏勇敢地把它搬上了银幕,因为曾经被他在《蓝宇》中刻画的人性细腻的情感深深打动过,所以关导的片子是一定要捧场的!!!
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地失望。
因为电影时间所限,编剧想在100分钟里浓缩一个女人四十多年的命运,必然导致情节跳跃之快,很多片断还未展开就匆匆掠过,使得人物的性格不饱满,灵魂空乏。
电影音乐也是断断续续,让观众的情绪还没有完全抒展就立刻收住。
她是在夺得上海小姐第三名最风光的时候被李主任看上,与其说她对他有感情,不如说她知道如何用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换得富足的生活和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感情不过是一枚交换物质的筹码,所以原著中当李主任坠机身亡之后,她虽然悲伤,但不是失去感情的痛苦,而是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告别。
所以电影中的郑秀文得知李主任离开时哭倒在地上发出悲痛欲绝的声音,我觉得这样的表现真是过了太多太多了。
至于老程,总有那麽一种男人,他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不知所措,他只能忍心看着她如花蝴蝶一般在男人中飞舞嬉戏,他想让自己忘记她,但越想忘记记忆就越清晰,于是,他只能无奈地放任自己的感情,容忍她,包容她,看她任性,看她糟蹋自己却无能为力,而王绮遥是永远懂得如何控制她和老程之间的距离的,若近若远的暧昧更让他欲罢不能。
这是一个妖媚如艳的女人的生存方式,这是她的天性,无论对错。
但是这些是郑秀文无法掌控的,曾有那麽一刻,我在她眼中看到了娇柔缱绻,但又迅速的消失了。
一个本来只适合香港轻喜剧戏份的演员,你让她怎麽演,你要怎麽看?
倒是梁家辉,他是有天赋的,但又未免演得太懦弱了一些,但不管怎样,我相信他读懂了老程这个角色的力量,我终于愿意承认,他不只会演同性恋!
在她的眼里,康有时候只是个孩子,他在那个年代的混血身份,让他在两种文化中极度分裂地成长,他无法安定下来,他给不了她幸福。
但这样一个懦弱又带着神经质的男人让她着迷,她深知自己已经过了花枝招展,蝶舞燕飞的年纪,她如同每个女人一样,有着做母亲的渴望,她坚持留下了肚子里的孩子,尽管她知道他们之间的结局注定无法收场。
于是她勇敢地接受了那个懦弱男人的离去,再随便找一个男人结婚,让肚子里的孩子有一个名义上的父亲。
郑秀文显然不懂得如何拿捏一个上海女人的风情万种,深刻的香港背景让她无法了解那个时代的上海,再加上蹩脚的普通话,实在让人如坐针毡。
不过我看到了她极力摆脱轻喜剧的桎梏,向文艺片转型的决心和努力。
在期望值不高的情况下还觉得不错。
如果不和王安忆的同名小说联系起来,把它当作另外一个故事的话,还是蛮好看的。
王安忆也说了,上海的每一个弄堂里都有一个王琦瑶,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另一个同名上海女子的人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导依旧是《胭脂扣》的那个浓浓怀旧情结,光影布景仍然无可挑剔。
王琦瑶靠在曾经和李主任百般缠绵的墙边失声痛哭,那墙做旧得极其自然,她哭的也极其生动。
只是郑秀文不应该把《孤男寡女》、《夏日嬷嬷茶》这类的都市爱情喜剧路数挪过来,或者她只是本色演员而已。
她用头撞墙哀悼李主任从她生命里离去,以及对着蒋丽莉大力点头充分显示出了,呃……套用周星驰的话,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控诉……她变成了与刘德华配戏的KINKI和与任贤齐搭档的SUMMER,完全不像那个苍白的上海女人了。
胡军吴彦祖梁家辉都很好,他们也是惯于和女人演戏的男人。
黄弈和郑希仪都是上海女孩,关导也算用心良苦,同时照顾了投资方英皇高层的面子。
苏岩也好,整部电影最喜欢的场景就是恩怨纠缠的五人吃火锅,餐桌放在镜头偏右,背景是古老的画着亭台楼的阁照相馆布景,王琦瑶蒋丽莉和程先生跳起舞来的时候,康明逊被挤在镜头的一角,默默的点了一支烟,程的妻子慌乱地关窗户。
舞蹈着的三个人曾经发生了什么,旁人永远无法知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醒悟过来,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原著留下的印象太深,不禁要比较一下小说与电影中同名人物的不同命运了。
李主任、程仕路、蒋丽莉在书中均算不得好死:一个飞机失事一个文革跳楼,而另一个罹患癌症。
但是在关锦鹏宽容温情的眼中,一行字就了却残生。
程死于香港蒋故于台北,都不是他们的故乡,也不是生活最久的地方。
李主任更离奇,身份被扩充成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做的倒都是舞厅争女人之类的黑帮事),辗转到了巴西开牧场,一个4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悄悄活到了81年。
而那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南美国家恰好在相对于上海的地球背面。
康明逊的去向书中似乎没有交待,的确许多曾经熟识的人都如同断线风筝般接二连三地消失,其踪迹再不可寻,或者不愿去寻。
但是敬爱的看着港式团圆剧长大的关导亮出必杀技——又一行字,交待康卒于旧金山,又是一个远离上海的地方,也又不是他起先离开上海所去的香港。
没错,影视剧一般都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一清二楚,和文字的信马由缰不同,特别是关这样稳准狠的导演,他戏中的一只茶杯一束灯光都严丝合缝决不取巧,那么对人物的处理也算是对观众的负责任。
与薇薇张永红她们不同,王琦瑶同时代的人都是被迫离开上海的,为躲避战争和回忆。
然而世界之大,却没一个地方像上海一样既妥帖又称心,是可着他们的心生长出来的一朵莲花。
于是他们不停的搬迁,流离失所最后客死异乡,而上海还在那里,黄浦江仍然在流。
王琦瑶从没想过离开,只是在旧巷里慢慢的生长老去。
她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又是不得不说的,一张口便是西皮慢板的似水流年。
她不过是一颗蓝色扣子,上海是那座红色房子。
看过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白玫瑰》,虽说老上海味道不浓,但对于男女之间眉来眼去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一种风情,把握得恰到好处,故对电影版《长恨歌》期望值颇高,本以为关导也可以恰如其份地表现原著文字词语间流露出一种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人世沧桑,最终却是带着遗憾走出影院。
剧情被修改,是导致电影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一段解放前。
原著中李主任是军界要人,因时局动荡,导致王琦瑶和他不能常相厮守,最后李主任的座机失事,王琦瑶落了单,从而导致王琦瑶一生悲剧的开始。
这场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很大一部分是金钱和权利的诱惑,王琦瑶有虚荣心,是上海小女子的腔调。
而电影里李主任的身份被改变,他们卷进一桩黑社会的纠纷。
和李主任相处的一段时光,只是王琦瑶人生初期的境遇,在整段电影中占一小部分,叙述时间仓促,最终导致该段故事情节不完整,差点拍成枪战片。
电影最后交待李主任远赴巴西,客死他乡,可能是从电影故事的完整性考虑,其实于表现王琦瑶碧落黄泉的悲剧命运并无半点帮助。
第二段,王琦瑶和康明逊的恋爱。
原著中这一时期王琦瑶周围的男男女女沉迷于旧时代的阴影中,但外面确实明明白白的新时代,好朋友蒋丽莉变了,程先生因为变不过来而跳楼自杀。
王琦瑶和康明逊的爱情最终因为旧世的观念而流产,康是旧时代的上层家庭,而王不过是旧时代被人包养的三小姐,门不当户不对,偷情一般,自然不会有结果。
严师母和王琦瑶在一起搓麻将,不过是吃喝玩乐,在王琦瑶家里关上门时间似乎回到过去,但王琦瑶和表弟康明逊结婚,她是决计不会同意的。
电影里因为康明逊要随父亲去香港做生意而导致他们不能结婚的解释过于牵强,也不符合当时上海人的门第观念。
电影里蒋莉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解放后去了香港,文革前回来一次,这一次就开始怀旧,她和王琦瑶在程家跳舞,故事叙述上似乎为时过早,最后屏幕上出现一行字,说明她几岁死于香港,这种人物的叙述方式无异于传记,对表达社会气氛毫无帮助,完全不如原著中蒋丽莉嫁给山东来的军代表,后来入党,最后抱怨而死来得有力度。
再来说一说程先生。
电影把程先生的生命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他成了王琦瑶死亡的见证人,这一改变恰恰有违原著王琦瑶长恨终生的主题。
原著中王琦瑶身边的人都成了过客,一个一个朋友来了又去了,甚至唯一的女儿,也仅仅是陪她走了一段。
王琦瑶的孤独是一种气氛,让读者从高处看着这个从弄堂里走出来的上海小女子怎样一步一步沿着人生的羊肠小道走下去,在每一次可以拐弯的地方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最终走到了人生尽头,王琦瑶似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她终身是孤独的,也就有了“长恨歌”。
而电影却让程先生始终陪伴着王琦瑶,让观众感觉王琦瑶并不孤独,至少还有一个程先生在,死了,长恨的是程先生,《长恨歌》成了程先生之恨。
电影里的背景实在是狭小。
虽说关导用心良苦,连文革里的搪瓷杯和八十年代的厚玻璃杯都注意到了,但因为缺乏外景,感觉满眼尽是狭小的室内空间和演员的大脸盘子。
服装用了符号化的服装,文革中程先生在农场劳动的一个场景里,背景的群众演员一律白衬衫蓝裤子,要说在劳动,穿背心也是常有的事情,就不能丰富一点儿吗?
在几个时代的表述中,因缺乏大场面,仅仅用音乐和时代歌声来表现,略嫌粗糙,市内和室外分隔了开来,人物塑造上,最后一段将书中的老克勒和黄牛长脚合并成了一个人,除了这个小混混人物还比较合情合理一点,其它人物均无可圈可点之处。
程先生的性格和原著中的最为相似,但因为梁家辉演惯了这类角色,这个角色也并不因此更接近上海男人的形象 。
康明逊是个失败,把电影里的康明逊放到香港会更合适。
蒋丽莉既然成了过客,塑造成什么样子都无所谓。
李主任很有英雄气概,张永红和薇薇很有现代女孩子味道,其它的一些角色,放到任何一部电影里都可以。
唯一可以让观众怀旧的,是那些八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王琦瑶染黑头发的那一段。
——看电影之《长恨歌》1、咔嚓!
张叔平剪胶片的时候动作一定非常利索,锋利的“剪刀”,锋利的断裂。
所以,片子零碎跳跃,不连贯。
加上,片断之间的黑底白字“台词”,仿佛看到一滩碎片落在旧地板上。
这“旧”当然是就电影本身而言。
有人说,人生无不琐碎的集合。
谁的对,但是要是如此,琐碎的艺术如何超越生活?
对于100多分钟的电影而言,凝聚无疑更为直接,琐碎不过是个借口。
这是电影的硬伤之一。
2、如果不是读过小说《长恨歌》,我想我很难如此快的理解电影。
显然,其中的一些东西被简化了,被“凝聚”了,但是简化之后,我并没有看懂。
尤其在王qiyao如何成为选美第三。
本来我还想看李主任如何一掷千花的,可惜这么好的场景没有了,关导演如何没有想到,本来是表现旧上海的风情的最好机会阿。
本来小说改编成电影,总不被讨好,这次依旧是如此。
小说我看过两遍,记忆力不好,一些情节忘记了,但是流畅的叙述记在脑子里。
王的随遇而安印象比较深刻,不想王听到李主任死了会那般歇斯底里。
这一次,电影还是不如小说。
3、然而电影的空间表现力总是没有电影强。
片子究竟还是比较好的,这是和最近看到的几个片子对比。
看到王和第二个男人(吴彦租)一起到程先生家里去,恰巧蒋丽丽也在。
酒正酣,程先生、蒋丽丽和王唱歌并跳起舞来,仿佛回到年少青春。
这个时候,程先生的老婆和吴彦租孤零零坐在座位上,难堪、伤心、悲痛、愤怒、无奈,感情集于刹那。
完全的情感隔阂。
还有影片后期,有一段王琦瑶、程先生和蒋丽丽儿子吃饭,王琦瑶提出要去看蒋丽丽,程先生竟然失声痛哭,影片之长恨这一幕体现甚深。
镜头表现的张力出来了。
若是小说文字,这样的空间渲染,怕是难以描写。
4、电影一开头就说了,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她总是自以为是的找对了人。
错误的时代,当然值得是几个相互连接的时代,她是王琦瑶,人是李主任和后面的几个人。
时代其实并无对错,人在时代中,埋怨时代只能说明人的无奈了。
王一不小心遇到的了李主任,她的生活轨迹瞬间发生变化。
爱王的程先生注定在后来的几个“错误”的时代长恨。
5、把王琦瑶当作主角,还不如把程先生当作主角。
王琦瑶在时代的变化之下,顺着时代的波澜渐渐苍老,生活对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不过是时代的注脚。
她并无所求,困难总是被她好脾气消磨,生活的很愉快。
而程先生则不同,他喜欢王琦瑶,然后并没有结果。
在不同时代的情况下,那个狭小的弄堂总离不开他的苍老。
每一次王和另外一个男人出现,每一次都遭受一次深刻的打击。
他无力还击。
说他并没有机会,不如说他并没有胆量。
最后的最后,也许他很恨自己,但是人已老,人已去。
时代戏弄了他一次,他却戏弄了自己的一生。
平安夜,我选了看《长恨歌》。
电影是关锦鹏的,所以格外的好感涌上心头,还记得一个人评价电影的时候说一句话,如果有很多明星的话,电影本身一定不出彩。
所以我宁可整部电影里只有SAMMI。
于是抱着宝贝一起观看,开始的那种笑意,是由于琦瑶的那种年轻,那种旧上海的美貌。
有种小姐的气质和女子的温婉。
自从李主任出现之后我就拖拉下整个细节,因为女人与男人之间的缠绵悱恻我想电影里都要仔细交代,不然的话会让观众摸不到头脑。
于是上海小姐,于是程先生的约会,于是一个情妇,于是一种战争的情景与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的感慨,我有点想去安慰琦瑶的冲动,只是感觉她不更世事,只是一个不知外面的世界的女子。
建国前整个电影都是充满张力的。
因为我知道了一种很与众不同的形象,就是SAMMI演的小姐,这个小姐,似乎只知道世界只有爱情。
然后为了一个男人。
这或许就构成了整个人生,她的人生似乎就是为别人而设定的。
她的身边处处是危险的人物,她的身边到处是惊险的人生历程。
一种约定似乎就是一个人生。
后来的她开始了与康先生的爱情。
若不是因为爱上你,我怎么会知道爱有天意?
琦瑶真的又一次付出真心,我想康先生也是真心爱她的。
因为那种缠绵我想不是随便的谁可以解释的。
但是这份爱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有了一个孩子,一个叫做薇薇的孩子。
康先生最终还是走了。
电影里的男人似乎只有程先生留到了最后,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总有或多或少的人会突然走掉,然后我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孩子大了,她也老了。
或许套用那句恶心到死的话,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
她也开始了新的人生。
一个女人要从悲伤中走出来多么不容易。
于是我在想,我怎么去释怀那些男人犯下的过错,我怎么能知道我是爱她的…所有的故事似乎只有一种旋律,那就是悲伤过后的凄惨。
于是她的人生又有了新的男人,一个小青年。
黄觉的演出是在是不出彩,我觉得他还是有点不知所以然的出现。
一个人的成长,一种心地的梳理…还是性与爱,最后他们都尝试过了,但是还是要走。
离开的前夕,死亡是一切的终结。
电影里有些细节我真的不能忘记,被枪指的琦瑶,在家跳舞的丽丽,偷偷跑来帮忙的程先生,为后面铺垫的老克,演出非常垃圾而且我很讨厌的黄奕出现的那个薇薇,还有演出很精彩的郑希怡,还有落魄中的李主任,还有真的留下眼泪的程先生。
所有的所有,似乎都在验证这个女人的命运。
美貌,性,人生。
她似乎都占据了,而每一件又都那么悲伤…看过之后又流泪,只是很想去爱这个女人…..
暑假的时候我才看的.我当时就有个想法,如果拍电影,王琦瑶有谁来演,如果张曼玉再年轻一点的话,我认为她最合适.只有她有那种上海的味,裹着摩登的面子却脱不了中国传统的里子,看似高贵典雅一遇到自己喜欢的男人就"犯贱".这没什么不好,现在那个男孩子追女孩的时候不是犯贱,只要是为了爱,就没有罪.程先生我觉得最好是黄磊演,他有那种小资味.这本书老实说不是很喜欢,有点冗长邋遢,为营造老上海的韵味反复在那絮絮道道的,唠叨多了句式的变化就捉襟见肘了.言之无物是目前女性文学和女生写的东西的通病.看了半天不知道写的什么.只看见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积如同五颜六色的破布散落在垃圾堆上.如果不是有情节,我肯定看不下去.王安亿较之张爱玲,还有差距.不过当下能把上海风情再度呈现的作品恐怕不多,所以看书时我也会时不时的合上书,想象一些那个百乐门,胡同,黄包车,`````````````
很庆幸自己没有先读小说,再去看关锦鹏的《长恨歌》。
不然看了开头肯定就看不下去的,至少我现在是把整部影片看完了。
看完了就觉得心里闷得慌,多好的小说啊,影片却没有把主角和时代的纠结刻画出来,仍是虚空的。
有人说王安忆模仿张爱玲,我却不觉得。
小说中的王琦瑶,多么生动的上海小弄堂里的女子,跃然纸上。
郑秀文出场的时候,是想表现是出王琦瑶的清纯,却让我觉得怎么傻乎乎的。
可以看出郑秀文演得很努力,很认真,可她没有王琦瑶的气质,没有上海小女人优雅自傲的气质。
更受不了的是她蹩脚的普通话,很多语句用港味普通话说出来,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变了味。
好在梁家辉的演技撑住了影片,让这部电影不至于太烂。
以前不喜欢梁家辉,总觉得他是三级片的主打广告,近几年才开始关注他,这才发现他的出色。
演技这东西是要和历练相关的,沉淀下去,才能成熟。
影片的后半部几乎都是靠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来完成,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背影,无须言语就已经传递了很多话语,郑秀文饰演的“王琦瑶”更显得苍白无力。
关导想拍得很文艺,于是有了影片里昏暗旧时光的光影布景,有了用小楷写的穿插全片细致如画的字句,可只剩下一个躯壳。
程先生倒是贯穿全片,从他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在这个上海男人的身上的烙印,因为梁家辉的出彩,这部《长恨歌》仿佛为他所拍。
关导的《长恨歌》是他自己的,与王安忆无关。
为了欣赏梁家辉的演技,倒是可以看一看。
前段时间抽空看了《长》,说实话从得知影片开拍到上映不曾期待过,不是我要抗拒港片,而是港片在近几年来的下滑走势很难再有说服力。
难得一年能看到一、两部出彩的已经是万幸了。
投资4000万,全国票房仅500万人民币的成绩叫人大跌眼镜。
《长》的惨败是早就预见的,看完电影便更加确信了。
书和电影是两种不用的艺术形态,书的描写更生动和精准,而电影有时只是直观地陈述情节。
大部分时候我还是享受书中随着情节跌宕的心情。
郑秀文的身上寻不到王琦瑶的蛛丝马迹,她回眸一笑却有着更喜剧的效果。
她穿旗袍的样子少了丰姿绰约的气质。
王安忆笔下那个上海传奇女子的影子到哪儿去了?
后悔看《长》。
原来印象中的美丽女子和老上海往事的画卷被撕得支离破碎,尽管残剩的零角还散发余味,那弄堂里闺秀们的情事再也寻不回了。
《长恨歌》是个悲剧,拍砸了片子也是个悲剧。。。
在深秋的夜色里同时接受两个悲剧,未免太残酷。
一个女人没活明白的一辈子。
与之有过情感纠葛的四个男人中,梁家辉的角色最为立体。
本片的布景与光影均值得称道,但刻意使用偏离感强烈的机位划分割裂空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镜头的美感。
故事层面,电影化的改编在两个小时里不足以承载这段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年代跳跃的频繁令人难以入戏。
人物的命运被时代推着走,导演想拍个里程碑式大电影,却太破碎,根本连不成故事,旁白也不够好,人物太干瘪,暗示性镜头太多,却又给的暗示不够。
郑秀文的普通话,为什么不配音的,尤其是吵架的时候,真想让她讲广东话吵。
王安忆的《长恨歌》,书名就是故事最好的写照。
长,是悠长缱绻的感情和羁绊。
恨,是无法化解的遗憾。
歌,是对王琦瑶以及这座城市美丽如歌的过往的最好比喻。
这首歌从弄堂里开始吟唱,它的曲调里有做饭爆锅的滋滋声,有剪刀裁剪布料时,闷钝的喀嚓声,它的唱词里有弄堂里影影绰绰的流言,有邻家麻将桌上的叫牌声,还有旧上海电影厂里那声王琦瑶自认为最重要的那一声“开麦拉”。
电影《长恨歌》就是从这声“开麦拉”开始说起。
一、视角转变•程先生 小说里作者采用了全知的视角,如果真有讲述之口,那也只能寄托于上海弄堂上空盘旋的白鸽。
王安忆在小说开端就已经先描述了弄堂,流言,闺阁和鸽子,而在这些之后才开始上海弄堂女儿的描写,而王琦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这样的描写让故事有一种虚幻感,会让人觉得,也许这个故事只是弄堂里被鸽子听去的,关于众多“琦瑶”的流言中的一个。
小说用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作为她命运轨迹的横截面,王琦瑶是一个在时代里随遇而安的女子,能够把日常的生活过得别有一番小情趣,所以小说一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悠闲的情调,这种情调如同味道,从闺阁的薰衣草,到脂粉,到油烟,再到平安里的炭火味和飘香的烤山芋,味道的更改也是王琦瑶命运的更改。
而在电影里,王琦瑶的故事却因有了程先生这个实实在在的讲述人之后,愈发的具有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使得王琦瑶的每一段恋情都一步一个脚印。
视角转变后,电影就不得不增加程先生的寿命,改变了他自杀的命运,以便最后能够看着王琦瑶死去。
这种改变让程先生变得生活化,并且在时代的变化里不断的改变着,他神出鬼没的娶了老婆,下乡搞建设还当上了劳模。
他不再是执拗高傲的摄影师,不再是阁楼里很少露面以至于被误认为特务的那个痴情男人,他更像是个笑迎八方客的照相馆老板,他甚至可以不再叫程先生,叫程老板或者老程似乎更合适。
程先生从电影中获得了生存权之后就开始承担起讲述者的义务,于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和程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李主任在小旅馆的会面,为王琦瑶拍假结婚照,下乡认识老克,几个人在舞厅里的欢声笑语,这种相识甚至熟识的人物关系让电影显得十分市井,那些本来应该在王琦瑶生命里来去匆匆的过客,现在却仿佛是一群熟人,其乐融融,而长恨歌似乎也改为敲锣鼓更能应景。
结尾处安排程先生去王琦瑶的住处,并交代了事情的后续发展,这种改变大大削弱了王琦瑶一生的孤寂感,反倒是程先生成了长恨歌里最孤独的一个人,王琦瑶尚且有他的注视,可程先生的心思却没有人能再来评说。
原本那场不知是戏里还是戏外的死亡,现在倒变成了一个真切的刑事案件。
二、删减 •康明逊用电影来讲述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并不难,但是如果用电影来讲述一个女人一生里遇到的几个男人的故事却不容易,尤其是这些男人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陆续出现的时候。
电影大刀阔斧的砍去了很多关于王琦瑶几段恋情的铺垫,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这样一来,观众看到的只是突兀的情节。
这样的删减好比剔除了故事的血肉,只剩下干枯无味的骨架,对观感有很大的影响。
小说里的王琦瑶与康明逊相识是因为围炉聚会。
书中描述炉火用过“一苗蓝火”这个词,我觉得这也是两个人感情的状态,他们的感情慢慢产生的,绝不是烈焰。
经过删减之后,这段情节完全被改写,严伯母和萨沙全都无影无踪,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康明逊与王琦瑶生下一个女儿的结果。
没有了炉火边无数夜晚的小聚会,没有了汤圆糕饼的香气,也没有了小火慢热的过程,两个人的关系仅仅用了三个场景就发展到了生儿育女,不管是比照原作还是抛开原作,这样速度的进展都让人觉得仓促。
“暧昧”在一定程度上有时间意义,因为暧昧本身就需要时间,在短短的109分钟里,电影急于給人物扣上关系或者解除关系,而没有着重展现人物感情变化的细枝末节,以至于观众看到的是王琦瑶走马观花般的经历了四个男人,最后也丧命在自己想要挽留的男人手里。
删减了情节时候,人物感情做了淡化。
蒋丽莉不再从始至终钟情于程先生,换言之,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爱也大打折扣,人物之间只有关系而没有纠葛,当一切都赤裸裸就没有了美感,所谓的长恨,也就没了根基。
三、增加•李主任电影通过增加情节的方法,把原来形象并不是很清楚的李主任清晰化了,小说中的李主任像是一种情绪而不是情节,他投给王琦瑶的玫瑰,他爱听男旦唱戏,他送的爱丽丝公寓,他似乎是一个幕后人物操纵着那些让王琦瑶魂牵梦绕的意象,与其说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李主任,到不说是展现了爱丽丝公寓里斜卧在沙发上日复一日等待着的王琦瑶。
而电影用不小的篇幅来描写李主任,增加的王琦瑶与李主任在上海小姐选拔时有点主动要玫瑰嫌疑的的对话其实并不符合当时王琦瑶的性格,之后出入舞厅的场景给王琦瑶以及她的感情蒙上了一层俗气。
再看到后来,与黑帮的枪战,落魄和巴西农场更是画蛇添足。
李主任所赠的爱丽丝公寓被捐献又复得是电影加入的情节,失而复得却正好印证了历史事件,給这个故事时代的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在原作中,时代其实是被模糊掉的一部分,王琦瑶在不同的时代里过着她自己的生活,读者可以感受到时代在变化但却没有过多直接的描述。
比如李主任的飞机失事,比如程先生的自杀,比如小陈去美国……所有的情节都能对应到具体的时代但是却从不刻意。
在电影里,与时代相符的音乐的运用以及标志性物件的出镜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着时代的变化,比如眼保健操的广播还有搪瓷杯和毛主席像章,这样的处理进一步使得王琦瑶这个人物显得畸形,原本王琦瑶是一个活在时间缝隙里的美丽女子,时代是模糊的背景,她的生活才是前景。
一旦放在鲜明的时代里,王琦瑶的魔力就会消失,她那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中却没有老去的容颜就显得蹩脚。
四、糅合•老克人物太多故事会更像流水账,但是人物的糅合似乎并没能真的解决问题。
蒋丽莉和吴佩珍,老克和长脚。
一个是开始,一个是结束。
老克与长脚的糅合加编剧的改写,让他只是空有一个老克腊的绰号,没有了老克腊的怀旧情怀,那么他对王琦瑶的爱也无处追本溯源。
老克腊的上辈子论給他和王琦瑶的感情加上了一层幻化感,因为迷恋的是一种旧情怀所以他的感情是有理有据的,而且旧情怀本来就存有几分虚幻的色彩,让观众可以接受。
但是电影里的老克,其实骨子里是长脚,他更像是一时对王阿姨产生了好奇的冲动。
忘年之恋,其实是需要一层修饰的薄雾来示人的,但电影里,却只展示了赤裸裸的关系,而王琦瑶的表现更是让本来就面目全非的人物越走越远,甚至让人产生几分不快的厌恶感。
小说结尾王琦瑶在弥留之际思绪穿越回片场,看清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戏里早已定夺,夹竹桃开花是又一季的枯荣,在生与死之间,现实与幻觉之间,一个女人的一辈子如戏般收尾,但下一场却又会接替着上演,就像是一首歌,怎么唱也唱不完……虽然看待改编不能要求完全遵服从原作,但是即使只是单单当作一个电影来看,《长恨歌》的剧情设置也太过仓促,目的性太强,人物之间只有关系,却没有味道。
雾里看花,美的正是那似真似假的一份思绪。
白雾散去,纵使是花开花谢,也尽是寻常。
我写那么长的影评哪里去了。。。
梁家辉演得最好。
一个懦弱的男人,见证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一个女人的命运,折射一段历史的变迁发展。如此而已,看了这部电影,对梁家辉有些好感了。
人家有的是时间,你还有时间去忘记他吗?
看过后原著后再看这个..................
很一般
“我受不住这寂寞孤单。”上海女人看得我百感交集。
我還是挺喜歡那些年文藝片的質感的
完全不是小说中的王琦瑶。郑秀文表演跑偏,口音台词出戏。关锦鹏对原著理解有偏差,一部女人史诗硬是变成了流水账,没有侧重也没有足够的铺垫。
烂就一个字
它打动了我。就像4年前看《蓝宇》一样,我被它深深打动。
配角比主角出彩
我想不起来剧情了,明显看过的,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大概是真不怎么样!
画面非常漂亮!剧情非常松散!!表演非常做作!!!
郑秀文驾驭不了这个角色
到底郑秀文不是我心中的王琦瑶
非常赞。梁家辉的表演真的是太到位了,原来郑秀文演技这么好,我一直觉得她不漂亮的,看了这部片我改观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竟然可以这样纠结。唉。我们活在这个年代真该知足了。
演技派
郑秀文降不住这个角色啊~听着HK友人操一口北京话,上海姑娘满口港台腔,完全破换美感
这里面的男人永远在离开,一是离开上海,二是离开她。但这戏很别扭,演的人别扭,看的人也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