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今天传来消息,《大唐玄奘》代表中国大陆参选奥斯卡,对于这部中影投资制作、在国内上映票房口碑皆属不佳的电影来说,我却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因为影片传递出来的意义显而易见,在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当下,玄奘西行一方面是对佛学真理的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另一方面,更具有社会文化交流的深远内涵。
在十九年的西行之旅中,这位大唐高僧途经110个国家,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是最佳的文化使者,而他亲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在回到大唐后编就的《大唐西域记》里一一尽数,也成为了迄今复原印度诸多古迹、研究历史地理的绝佳史料。
玄奘的伟大自然不必赘述,那么对于这部《大唐玄奘》是否成功,则确实值得探讨。
这部电影面临的尴尬境地便在于,若论史实资料的详尽、准确,恐怕都难以比得过之前央视拍摄玄奘西行的纪录片,而要论作为电影的观赏性,恐怕相对绝大多数电影都显得不足。
玄奘一路经历颇多,如何选取其中最精彩的地方刻画得浓墨重彩,将略要之处轻轻带过,实在很需要编剧和导演的功力。
从电影来看,这方面的尝试是显而易见的,几个小片段都专门得以刻画,出关时遇到的各色官员,收徒与徒弟的离开,大漠中饥渴到濒死边缘,到达那难陀寺,以及十八天的辩经,架势已经拉开,但却总显得蜻蜓点水。
老马驼着奄奄一息的玄奘找到水源的一段,是最受人诟病的,很难想象一个渴到无以复加的人见到一汪碧水,第一反应不是扑上去狂饮,而是欣喜若狂地玩着水傻笑,然后转身朝天倒入水中游个泳,而他身边那匹四五天没饮水的马,居然到了水边也矜持着完全不喝——往往一个重要细节的处理,会导致全片信服力的大打折扣啊。
再来说说黄晓明的表演吧。
在绝大多数时候,圣僧的面目都是不悲不喜、稳重持中的,这是在佛法上修为高深的僧人最自然的状态。
但是呢,他还是有感情的。
有看到贫苦人们的悲悯,也有想到大唐、母亲时的淡淡的思念。
也有碰到极端情况下的反应,这是对演员最大的考验。
当他在沙漠中碰到绝境的时候,当他终于到达天竺的时候,当他终于回到故土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自然可以有很多种普通人的反应,然而对于一个情绪非常自持、内心非常坚强的人,也终于要流露出积压已久的非常强烈的感情的样子,这个难度实在太大,黄晓明的把握也的确不尽人意,让人觉得这时的玄奘与平时不嗔不喜时的他无法融为一体。
这个角色真的需要处理得非常非常细腻,因为角色的性格太冲淡了,境界太高绝了。
谁能演好,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黄晓明没能撑起来。
再然后,西域沿途的风光拍得非常好,心经的音乐也很好听,全片很有文化交流的意义,若是在国内电影节上最佳摄影或是音乐方面获奖,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风沙,饥渴,杀戮,艰苦卓绝的绝境,一个人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渡过,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其实两条路,要是一个真正成佛的人,肉体的折磨只是他成佛的手段而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就如在石头上掠过的流水,了无痕迹。
这个人的精神层面已经超出了我们这个世俗的层面,表现的应该是冷静的眼眸注视着这个世界。
其实这种人这个世界有没有我们是不知道的,恐怕没有吧...成佛成圣啊。
那么就用凡人的心态吧。
这就是一项事业,我们经历的磨难,都是值得的,我们付出的,都会得到超过预期的回报....可惜,我觉得这个片子,晓明哥就用干事业的心态,要去装一个圣人。
我看了觉得,真的装得不像啊。
面对苦难折磨,似乎都是装出来的...
讲的是真·取经的故事,西行路上并没有妖魔鬼怪,所以也没有悟空沙僧和八戒,只有一匹马伴随了玄奘师父一段路,也不是白的。
影片非常霍建起,摄影是要多美有多美,叙事是要多散有多散。
晓明哥俊郎的下巴和时有时无的胡茬子存在感太强了,有点出戏,没法把他和玄奘联系起来。
叙事给人的感觉就是,除了过沙漠有点口渴,玄奘一路上也没啥困难,西行取经之所以成功,其个人的努力是非常次要的。
主要是以下原因:大唐帝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玄奘是普世价值的传播者/众人皆有信仰。
故事中有着情节,如果你打开脑洞关照一下现实的话,会很讽刺。
玄奘在1400多年前就请求婆罗门解除一个奴隶的诅咒,结果现在印度的种姓不平等还无处不在。
佛法真经主张各种信仰平等,玄奘把真经取回了长安,结果现在的西安有绿教各种闹事!
不太理解这部片是怎么提名好几个奖的??
前期模糊的场景,全场无任何跌宕起伏索然无味,一个电影平淡到这种地步也是没谁了,国产电影果然有毒,硬套的佛教理论还不如抽空多读点佛教的书籍这是吐槽导演的。
其二这个这样的角色来演绎玄奘你确定能给我带来真实的感觉?
场景渲染成古老破旧的感觉人物还是一个现代艺人风格莫非在搞笑,我是一点都没看到一个一心向佛的人去取经的故事。
一分给群众演员的,国内的影片越来越垃圾,终归腐烂在时代潮流中。
没有永垂不朽的核心理念真是悲哀。
其实我觉着他演的还是不错的,那个眼神,透露着沧桑,感觉到玄奘对西去取经的执着与偏爱。
没有什么可以退缩,一路走来的沧桑都挂在脸上,服装道具化妆也挺好,其实黄晓明演一些比较不是那么装酷总裁型的人物都很能刻画出人类本来的样子的。
之前记得他在中国合伙人的人设跟造型,虽然土的掉渣,但却符合了那个时代的人物特点,很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看完《大唐玄奘》,王家卫担任艺术顾问,邹静之担纲编剧,台词文雅,有些部分也比较有哲理,引人思考。
但是,但是,但是,看到小明同学就容易出戏,尤其是那个酒窝。
橘子娱乐专访黄晓明,黄晓明指出自己之所以被人打上“烂片王”的名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 say no。
朋友邀请帮忙演戏,不懂拒绝的小明童鞋只好客串,影片上映之后发现“领衔主演 黄晓明”。
但是,但是,但是,这不能是根本原因啊,你不可能总是在帮朋友才演戏,自己接的几部戏,感觉影响不错的,不照样被冠为“烂片”吗?
本来就为消磨2小时所以选了票价最便宜的进影院,期望不高,谁知道还挺不错,睡得挺好,如果静音就完美了。
说正经,这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胡乱拿一些碎纸片粘在一块就觉得是篇文章了。
沙漠里打翻水,快渴死下大雨了,坐船经书掉河里了,再加几个宏大辽远的荒土、沙漠、绿洲镜头穿插,毫无连贯性,毫无故事性,毫无整体性,说真的小学生都不如的水平。
还有,西去取经几十年,黄晓明长相就没变过,果然唐僧肉长生不老,还有,这一路西行,发型也没变过,御用发型师跟着的吧。
电影院里看过的最烂影片,没有之一。
当大家都在议论由黄晓明担任主演的《大唐玄奘》是不是烂片时,我依然冲着它的佛教主题前往观影。
令人感叹的是,周六应是观影的旺季,全广州老城区却只有不到十个场次,可见此片不受欢迎程度了。
玄奘,也就是世人所称的“唐僧”“唐三藏”,三藏者,经律论也,指佛教典籍的三种主要形式,能被尊称为三藏的人,通常都是精通各类佛教典籍和学说,学问甚大的人。
我们了解的唐三藏的形象,多是《西游记》中的那个,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却鲜有耳闻。
要怎样去了解历史上的玄奘呢?
可以看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面记录了他西行路上的见闻,可以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是他的弟子记录的他的生平,可以看纪录片《玄奘之路》,以及本片,《大唐玄奘》。
<图片2><图片1>(身穿印度袈裟的玄奘)应该说,《大唐玄奘》基本和《玄奘之路》中的内容大同小异,不过有所增删以及进行了一些艺术处理而已。
总体来说《大唐玄奘》是一部比较拖沓的电影,也许因为如此它无法赢得观众的好感。
但是,它也只能拖沓,因为,玄奘法师当年的西行之路,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很拖沓,很多波折的故事。
历史上的玄奘父母早丧,童年就出家,或许是童年的不幸造就了他的早慧以及对人生不一样的见解,他把自己投入到据说能解脱烦恼的佛学的学习和修行中去。
后来游历川陕等地,遍访各家名师,学问精进,年少成名。
苦于当时流传的佛经并不完整,翻译版本也不一致,令人无法系统学习之余,更引发诸多争论,于是有了片头的场景,玄奘申请出国前往天竺。
希望找到经书原文,正本溯源。
这就是玄奘西行的发端,当时,唐都长安西部边患未除,因此有禁止百姓出国的禁令,玄奘的申请也被拒绝,但当时长安城内发生饥荒,政府只好开城门让老百姓逃荒,片中可见玄奘夹杂在灾民中,却又孤身走向和百姓不一样的道路,西边。
然后出现了一条路线图,从长安出发,奔向甘肃再向新疆,再到中亚然后往南,奔向印度,这好比是进度条,统领全片的进度。
在国界以内,玄奘遭遇的问题主要是官府的阻挠,但玄奘最终依然幸运的越过了国界,甚至在玉门关的烽火台中,得到第一关守将的指引和施舍,物资得到了补充,从而越过了国界,奔向了自然界的第一个大难关——沙漠。
<图片3>(在戈壁中穿行)<图片4>(因徒弟遇到雪崩丧生而悲痛欲绝的玄奘)西行之路上,等待玄奘的并没有什么妖魔鬼怪,只有大自然的挑战,是那无尽的长路、沙漠、雪山,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盗贼。
片中玄奘部分路程幸运地遇到来往丝绸之路的商旅,历史上这些商旅一般都是有经验、规模浩大,甚至拥有武装的队伍,能有效保护僧人,不过片中没有过多展现这些。
但更多时候,玄奘是独自一人行走在浩瀚的沙漠中。
看到黄晓明在孤独中行走的背影,看他误将水壶打饭导致储水流失时的惊慌,见他的脸被化成一个很沧桑的妆容,以及干裂的嘴唇,见他的马都已经累的不想再走,身边的观众都在笑,但我却想到,一千多年前的玄奘大师,到底时遇到多少的困难,用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走过去呢?
片中玄奘甚至在默念自己的遗书,似乎是他也觉得自己有可能要以身殉道,为自己后事做准备,可似乎暗中有神助,后来酷热的沙漠忽然下雨,疲惫的老马见到玄奘晕倒了却背起他,一路直奔一个叫做野马泉的地方,过了那里,就到了高昌国。
玄奘总算结束了跟大自然的搏斗了。
以上的磨难,片中都用了全景镜头予以展示,既让观众领略到各类西域自然风光,也有助于大家真切了解玄奘经历的苦难。
除却这些困难,玄奘还要面对西域各国或软或硬的挽留,西域诸国当时因为政治、文化、宗教等需要,希望有一位高僧能常驻国中,如片中高昌国的鞠文泰,此人对佛教很是虔诚,片中的高昌王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作阶梯让玄奘踩上去登上讲坛。
但他希望玄奘不要西去,留在高昌做国师。
但玄奘心意已决,以绝食抗议,最终还是被放行。
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玄奘终于来到了天竺那烂陀寺,在鲜花铺垫而成的道路上,玄奘用最为虔诚的五体投地之礼,一步一步拜入寺中,成为戒贤法师的弟子。
戒贤法师和寺中的僧人说的都是古印度的梵语,黄晓明也是,虽然我不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但能做到这样,也说明了本剧的用心。
仿佛,真的看到一千多年前那个活灵活现的玄奘在说话。
<图片5>(在接受戒贤法师教导的玄奘)玄奘在那烂陀寺中刻苦学习,印度僧人很多人都是精心钻研一到两种学说,但聪慧的玄奘却通过学习,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并游历了印度各地,特别是佛陀曾经走过的足迹,但眼中所见,却不如想象中那样,公平、美好、和谐。
片中介绍了印度固有的种姓制度,这是一种严格甚至严酷的阶级制度,片中有躲着玄奘,只敢低头走在路旁的奴隶,据说他们因为身份低贱从来不允许进城,就算必须进城,也只能低头而过。
也有带着面具的怪异男子,当他和身边的女子向身为僧人的玄奘供奉水果时,玄奘好奇地询问了他们的故事,男子本是富人家的奴隶,因为主人家火灾救出了小姐,被认为玷污了她的清白,被下了要戴着面具的诅咒,而身边的女子,正是奴隶所救之人。
最后玄奘找到当地婆罗门长老求情,长老教他在恒河沐浴十天,即可解除诅咒脱下面具,但是男子并没按照要求,因为在护送玄奘渡河时发生了风浪,男子跳下河中抢救佛像和经文,最后面具脱落了,但是男子却没有遇到什么诅咒,只是露出一张英俊的脸。
对于这样的情节,我无意议论宗教,但我能感受到玄奘大师那种慈悲的胸怀和气度。
<图片6>(得到戒日王款待的玄奘)故事最终以玄奘经历了十九年的跋涉和游学后回到长安,并开展翻译经文工作而结束。
全片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围绕一个和尚西行的故事而展开的平铺直叙的剧情,故事还叙述得有点凌乱,不了解玄奘的观众,可能并不懂得到底发生什么事。
有些情节,如观音菩萨教授心经、玄奘遭遇外教徒的逮捕处以火刑,但遇到大雨逃过一劫等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也没有展现出来,而玄奘在那烂陀寺的学习经历也是一笔带过,也许,我们其实也就只知道他曾在那里学习过,而且学得很好,甚至于能在辩经大会上力压群雄,总之,许多内容都有一点浅尝辄止,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同于其他和佛教有关的题材,本片比较少宗教说教,这对观众来说应该是好事,因为宗教说教,最好是静心且出于自愿去寺院听讲,而不是在影院中。
本片只是塑造了一个为了满足内心求知欲望而不远万里,不畏艰难,不受引诱,不忘初心的古代僧人形象,正当玄奘在印度因其通晓三藏而声名鹊起之际,他没有忘记自己西行的目的——取回真经,带回中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
苦难和荣耀,也许对这样一个出家人来说,不过是刹那的云烟吧!
他最终回国了,将余生奉献给了他的译经事业。
(受到老百姓欢迎的玄奘)
(带着经书、佛像、舍利子回到长安)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
直到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佛经,都出自玄奘大师及其弟子之手,手抚经卷,不禁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法师的一首《求法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诚如斯言,现在佛经已经到处流布,而且真假难辨,前人历经多少磨难才翻译而成的经书,现在有的在寺院作为免费流通物品,有的也是书店中的出版物,许多人对他不感兴趣,或者当做封建迷信,心灵鸡汤。
试问如今几人会看佛经,几人会去了解佛教?
只能说,有兴趣的,不忙一看,没兴趣的,也请尊重,一切唯有用心、尽心、对得起良心而已。
而玄奘法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习他这种舍身忘我、无畏艰难的大决心大智慧了。
一看片名,就勾起了我想看的想法。
一般关于西天取经的故事,大都停留在了神话故事《西游记》的层面上。
这次这部电影的大方向是从历史出发的,根据历史来架构故事,至少从故事的题材上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诠释角度。
个人觉得看电影,观众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容,二是表现手法。
就故事内容方面来说,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不足以展现玄奘大师恢宏的一生,但对于西去取经的事迹,给观众讲述了大致的故事脉络。
因为时间久远,参考也十分有限,这里面也会加进编剧的一些想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些年,关于神话故事《西游记》的电影层出不穷,虽然关注点比较靠向孙悟空,但故事本身还是基于唐僧西天取经的。
这次,这个电影从现实出发,以史实为背景,以玄奘为主,通过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展现给观众佛教层面的内容。
无疑,这给广大观众对佛法的认识会带来影响。
电影的表现手法,是电影品质高低的关键之一。
拍摄方式、剪辑手法等决定着故事的阐述方式,在观众眼里,就是这部电影好不好看。
有些观众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看,大多是故事架构、电影表现方式、演员演技、配音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说的比较笼统。
)个人觉得大部分演员演技还都不错,画面意境也挺不错的。
只是有些场景安排的个别对白不是很理解它的用意。
一个人,从物种上说,有别于其他动物;从数量上说,有别于其他群体。
凭借人的思维与意念,靠着自己的力量,行走于世间,排除万难,坚持做自己想做之事,这是一种完美,亦是一场修行。
我个人比较喜欢两个场景,一是玄奘在寻找野马泉的过程中,镜头所呈现的那种环境,演员所诠释的那种情况下的人物状态,深深的打动了我。
虽然后面是那匹“老马”救了玄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二是结尾那两段话,“玄奘的所有经历与艰辛,都因最终的坚持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很远。
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主题从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
至少对我这个不懂佛法的人来说,看到这,我觉得这部电影我就没有白看。
好失望啊… 这《大唐玄奘》拍得太一般了。
编剧枯燥无味,导演不会讲故事,黄晓明的表演依旧生硬,也就只有王家卫的美术功夫在撑场子了… 唉… 一部关乎一个宗教的大片,且关乎好几个佛教国家的历史和智慧经典,更加应该有责任把它拍得深刻动人且经得起世界不断地寻味考究,而这部片的撩人力还不如几十年前人家的《阿育王》… 玄奘法师是中国著名高僧,明明大陆终于有机会可以展示自己对佛陀千丝万缕的感情了,却还是变成了可惜……说多了都是泪… 🍃
梦是酒,生活是酒糟。大漠风光,玄奘路上,黄晓明像小李子一样卯足劲展现苦难,却是被干燥的嘴唇抢了镜头,高僧佛法滴水未沾,但也算是他历来最好的表演。整段故事是粗浅的背景故事串联加一些史实臆想,氛围创造不错,煽情段落依旧鸡汤,最后半段衔接得心有余力不足。
教主你这演技去骗小金人都费劲
诶,搞半天没王家卫啥事。闹太套就是闹太套,
1.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若坚定,上天都会帮你;2.天竺虽好,不及故土,原为取经来,得道则便回,一世轮回,莫失莫忘;3.大唐广博,开明清朗,河西走廊,心向往之;4.无遮大会辩经,原为故事之本,可惜草草带过;5.佛国圣地,尚且奴役凡众、贱视女性、礼教高于人道,实则佛难度众生,人文能为之。
一星佛学,一星音乐。缺点:1.黄晓明不适合演这个角色;2.内容泛泛,没有重点;3.讲佛而不透彻;优点:1.背景音乐;2.风俗画面。导演告诉我们做什么都要有毅力,比如西行取经,再比如看完他的电影。
黄晓明有认真在演,但演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就俩字儿,坚持。撇下佛学这么圣的学问我不敢妄评外,看到评分这么低,好心酸,虽然故事不引人入胜,人美景美你们都瞎么!晓明真的有一副好下巴,路转粉。冲着取景供人赏心悦目这份精神,给三星。多加一星是我愿意,就是这么感性。
教主不适合这种片子= =啥时候玄奘都带霸道总裁风了么?那苦大仇深的表情,还真是……霸道总裁苦大仇深的标配。
强效催眠
就是看不懂 故作深沉有意思么
因为信仰的原因不忍心吐槽。虽然在很多地方都有槽点很多细节不耐深究,但是毕竟印着前人的足迹。这走出的取经之路于我不是震撼可以言表的了。
有点像纪录片,不过光看景就值五颗星!黄教主的演技居然出乎意料的可以!总体来说,良心电影
中国 电影 传记 宗教 霍建启 黄晓明 徐铮 蒲巴甲 2016
张掖、鸣沙山,看着自己曾走过的路,好亲切!其实爱旅游啥的,不都是多走走,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就是曾经去过的地方,感觉很棒嘛,嘿嘿。
认真并平庸着,剧作的问题很大
原谅我等俗人并不能理解佛的世界,只能单从片子制作来看,特效我给零分,场景美术设计给五星,其他。。。负的
画面美爆了,黄晓明演技基本在线,口型对不上是硬伤,但是这么多污言碎语的评论才是黑子雇来的水军吧?这让豆瓣和那些低素质的评论区有什么区别?不过脑子说话你们不心虚吗?
1.长安遇上那烂陀。2.骑白马的不一定是唐僧,还可能是黄晓明。3.开场5分钟就能鉴定这是个烂片。4.措不及防的口音。4.莫名的有一种:根据西游记改编。5.人马情未了五一在家多睡会儿吧,反正到电影院还是要睡。6.琼瑶奶奶的台词写的都比这个好。7.看看预告片就挺好的,好看的远景全都剪进去了。8.我对
一部超华丽的ppt,可惜金玉其外,玄奘花了4年长途跋涉才抵达天竺,可是制作团队却没有花同等的努力来完成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同时,所有的观众都看出了电影的问题——演员,一部独角戏,最考验演员的功力,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教主的肩上,无论多努力,就是不到位,演技看来也是讲天赋的。
当历史看太浅,当故事看又太散,本来就不是适合电影的题材,娱教肯定是不行的,但在代入角色并体味心境上有几处倒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