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神迷宫和HELL BOY导演的早期作品,看来这胖子是一出道就开始披着灵异的外皮高歌无产阶级革命了。
即便是鬼片,也不忘批判一下封建迷信,最出彩的细节无异是一罐罐拿来泡药酒的畸形婴儿,革命立场不坚定却依然辨证唯物的老军医在一旁告诉主角小朋友,要相信科学不要被迷信所左右自己的判断,畸形并非来自诅咒,而来自战争与贫困;真正的魔鬼,正是人类的贪婪、愚昧与恐惧。
讽刺的是,这些革命儿女的三餐粮票和地下党经费正来自这瓶瓶忽悠乡民的药酒。
最后浑身血污的老军医拿着霰弹枪对着窗外明媚阳光等待“真正的魔鬼”到来,反省起自己当年革命觉悟还是不高啥的,整部电影简直升华起来。
镜头较后来的潘神迷宫要更古朴和西班牙,虽然鬼片中各种吓人桥段确实没多少新意,但按导演自己的说法,这更应该是一部寓言童话故事,各色革命反革命人物塑造都立体非常,若不是最后的爆发,还真分不清所谓好人坏人,每个人物都因为有着自身或多或少的人性弱点而更显血性。
最大的隐喻无疑是那枚空袭巨型哑弹,从头到尾低沉嗡鸣着矗立于庭院,看着非常革命时期各种人类的各种觉悟与毁灭。
正如那首特傻的革命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我总是试图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了解一个人,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不存在绝对的恶与善,就像这个世界一样,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吧····只是我们还不了解对方,所以没有看到他的善良····其实原本是奔着悬疑片去看的,但是看到最后却更多的是心酸,即使是笼罩在了一片阴郁和灰蒙蒙的诡异氛围下,但是我觉得这片子还是在诉说着战争下的人性的,那温暖和冷漠的人性在战争的氛围中才显现出来···其实最开始我想那个所谓孤独的王子并不是真的想要杀死那个孩子的,只是失手,他的目的只是要金条,过他的幸福生活,我看到的是他的可悲,其实我从始至终都没有用很坦然的眼光去看医生和校长还有那个年轻的女人,直到最后看着她说我不怕你,那副不肯妥协的样子,我才忽然觉得她是那么勇敢和坚强的,或许是真的是看悬疑片的大逆转看多了,从始至终我都没有对任何人信任过,所以对医生和校长也没有真心的认为他们是善良的人,也曾经怀疑jaime,怀疑是他杀死了santi,当然还好不是,因为不是jaime让我感到舒服很多,至少看到孩子是善良的,让我觉得有希望,呵呵是这样一部片子啊····所谓的鬼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没有安息的灵魂,最可怕的是人·····人的贪念害死了他们自己···但是最可怕的是沉溺到那份贪念中···无法醒悟····死对于他才是更好的结果··比他有一天醒悟过来却极度痛苦对于他自己要好的多吧···这个片子给我看到的只是悲伤,浓浓的掩盖在战争氛围中的悲伤····那个男人的可悲··最后散落在水中的照片···还有无辜死掉的santi的可悲··还有那个扑火的女老师··她的努力和无私····一个只出现过几次的小人物···反而更加让我感动····因为如果善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思考才真的可贵···我想不管怎么样··一个有感情会哭泣的人···终究是有心的人,一个人有心或许就可以变得善良·······什么是魔鬼,是注定的悲剧一次次的重演?
也许只是一时之痛,有些东西死了却还想是活着,激情戛然而止,像一张模糊的相片,像困住于琥珀中的昆虫····
本来只是想看看恐怖片感受下鬼怪的单纯,结果花了快两小时看什么狗屁人性。
说实话,生活在这魔性的大陆上,里面哪种恶不早已成家常便饭了?
为财杀死孤儿?
与养母上床?
炸了长大的孤儿院?
现实新闻报道中都见过无数次,比这更魔性的都有,这又算得了什么?
早就麻木了。
我从不爱看什么描写罪恶讲述人性的片子,因为啊,这些跟现实生活比起来,都太平凡了。
那些评论中感叹人性的你们,也许和我生活的不是同一个人间吧。
战争让犯罪成为合法,战争为罪犯隐匿姓名。
战争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有多少真实的犯罪是在战争的庇护下发生的。
这是德尔托罗钟爱的主题,因此他把自己的多部电影都置于西班牙内战的背景下。
我最欣赏本片的地方就是那枚巨型炸弹的创意,一个多么绝妙的形而上的隐喻。
它是死神的使者,是罪恶的种子,是战争的产物,而它降临的那个雨夜正是桑蒂被害的时刻。
于是,真实的犯罪被一股更大的罪恶--战争,所掩盖。
哪怕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荒野之所,哪怕战火根本燃烧不到这边缘地带,但罪恶的种子却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罪犯因为得到了战争的庇护而心安理得、从恶如流。
这不是一部恐怖片,德尔托罗向来就没拍过恐怖片。
这是一部讨论战争与罪恶的电影。
因为panish教授要写paper... 就挑了一个现代一点的电影. 感谢大家的启发. 我大致想到了我的thesis. 以下为大致梳理. 也方便后人参考.每个人都有欲望. 比如在电影里. 短腿院长有肉欲, 帅哥想要金子. 老头为了自己相信的共产主义卖婴儿泡的酒, 并且一方面也能看出来他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硬硬的阳具....天... 帅哥因为自己的欲望, 杀了人, 所以被认为是电影里的反派. 然而电影的结尾, 导演却用帅哥的背影却配上老头的声音说出了我是魔鬼这句话. 是想表达每个人被自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 都是一个魔鬼.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 由loyalists组成的republic government跟由Franco带领的反叛势力national army相互征伐. 可能大家了解到的都是franco是fascism...什么将西班牙人民推入火坑咯什么的... 但据我们学校多年前录制的一个关于Spanish Civil War 的纪录片采访各方面现在任然健在的老人讲述, 当时的national zone, 也就是franco统治的地区要远比republic zone幸福安康. 包括后来republic government做的一系列的communist revolution都引起很大的社会动荡. 当时的人民都是向National zone逃的. 稍微介绍这么一点并不是想证明法西斯西班牙好. 而是想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说是欲望. 在追求欲望的途中必定会有厮杀, 有争执. 就如同在纪录片里, anarchist大义凛然的说我们要做统一的西班牙, 要做有信仰(共产主义是无神论者), 有传统的西班牙(共产主义的入侵被认为是foreign Spain); 以为communist也是天经地义的在描述一次城市保卫战时说, 我们要打败法西斯主义, 我们讲赢得这场战争.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在潘神的迷宫里, 双手占满鲜血的nationalist军官望着远方, 出神的说, 我的儿子将成长在一个光明, 干净的西班牙.
西班牙恐怖片总是很深刻很具内涵,也很精致。
《孤堡惊情》、《茱莉亚的眼睛》如此,《鬼童院》亦如此,其实此片出品在前两片之前,甚至于是《孤堡惊情》所致敬的影片。
把历史和人性双重元素加进恐怖片中,却是头一遭欣赏。
西班牙内战、法西斯分子、残杀孤儿、不伦恋情,誓死守城,养大的孤儿为财不仅杀死自己的爱人,还屠杀孤儿院众人,最后遭报应落入水塘与鬼童长相为伴。
上述如此众多元素不仅让影片剧情丰满,还以一群孩童的视觉展开故事情节,上可达到国破家亡的政治高度,下可达到心理恐怖剧的层次感,使得影片无论从真实度还是可观赏性都属上乘之作。
在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以偏居一偶的孤儿院内人们人性扭曲病变的种种来凸显受政治环境影响的底层民众。
其实影片的另一个名字《魔鬼的脊椎》更符合影片剧情的高度,有点文艺、有点恐怖、又有点深奥这才是影片要传达的全部含义。
就像片头和片尾重复的台词一样:“鬼是什么?
鬼是一种不断的、反复的、被审判的惨剧。
也许是痛苦的刹那一些本已死去却好像还活着的东西,一种情绪的及时静止,像一张模糊的照片,像一只昆虫被禁锢在琥珀中。
”鬼可以是所有不好的事情,也可以是不好的人,总之像悲剧一样永远存在着。
在小桑迪被哈辛托杀害的那个雨夜,从天上掉下来一颗炸弹,就那么直插在院子里,居然没有爆炸。
这是《鬼童院》整个故事的源头,带着一丝离奇,带着一丝诡秘,或者说——非常得「吉尔莫·德尔·托罗」。
作为一个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墨西哥人,吉尔莫·德尔·托罗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以及西班牙艺术(特别是戈雅黑色油画)的影响,在这两者的交织下,他的作品往往浸润着浓郁的暗黑气息和各种奇思妙想,阴森恐怖却又充满人性、如梦似幻却又直击现实。
从《魔鬼银爪》到《猩红山峰》,每一部都令人沉醉怅惘。
吉尔莫·德尔·托罗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对西班牙历史的热衷、对黑色童话的喜爱,直接催生了两部伟大的作品:《鬼童院》与《潘神的迷宫》。
如果说《潘神的迷宫》更加宏大瑰丽,那么《鬼童院》虽然格局略小,但却是这一模式的发端,而且更加黑色、纯粹。
为何要用儿童视角来讲述面向成人的故事?
用他自己的话说:「法西斯主义扼杀的正是纯真、美好和童年,代表着心灵的死亡。
因为它强迫你进行痛苦的抉择,在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轨迹。
」
《鬼童院》中的孤儿院,既像个封闭的小世界,隔绝于烽火连天的西班牙内战,但又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接触,从而让院内的「魔幻」和院外的「现实」达成了有机的联系。
孤儿院这个魔幻小世界,几乎便是外面那个残酷大世界的缩影,几个主要成人角色代表着人性的若干面。
断腿的女院长卡门对精神和肉体都有着强烈的欲望,早晨她会在隔壁医生的诗歌念诵声中醒来,晚上则由年轻的哈辛托来满足她的生理需求;医生卡萨雷斯一直暗恋着院长,虽然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能给对方带去欢乐,可在那方面却自惭形秽,偷偷用死婴浸泡的朗姆酒来壮阳;哈辛托成长于孤儿院,但对身世、金钱和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执念,而且始终觊觎着院长的金条。
于是,在欲望和道德的撕扯中,暴力逐渐滋生,犹如现实世界那样。
某晚,哈辛托妄图窃取金条的行径被桑迪撞见,凶狠的哈辛托杀死了桑迪,并沉尸水池。
几乎同时,天降炸弹,魔幻和现实由此桥接,哈辛托和炸弹仿佛就是法西斯在孤儿院的投影,孩子们的世外桃源从此笼罩在了恶魔的淫威之下。
事实上,若是稍加思考和类比,你还会发现院长与医生代表了知识分子,一方面憎恶右翼法西斯,同情革命者,另一方面却无力改变现状,体现了这一阶层既善良又软弱的特征。
这个时候,「鬼」适时出现了。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画外音两次对「鬼」下了定义:「鬼是什么?
是注定会重演的悲剧?
又或许是一时的痛苦。
是已经死了的东西,但有的时候好像还活着。
是一种停驻在时间里的情感。
就像一张模糊的照片,抑或是被困在琥珀中的昆虫。
」简言之,《鬼童院》里的「鬼」,是超自然力量对往日痛苦以及现实缺憾的补偿。
前者对应了桑迪的冤魂成功复仇哈辛托,后者对应了医生的鬼魂帮助孩子脱困,东方佛门的因果报应为吉尔莫·德尔·托罗找到了惩恶扬善的艺术灵感。
孤儿院的变迁浓缩了一段国破家亡的悲惨经历。
既然是「童话」,即便黑色、即便残酷,但终究蕴含着希望。
孩子们克服了对死亡和哈辛托的恐惧,令桑迪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而医生的鬼魂最后目送孩子们走出阴森的孤儿院,去到充满阳光的地方,令结尾洋溢着诗意与温暖。
一明一暗,正代表了两个世界,幽暗、悲伤、暴虐的世界被抛在了身后,光明、美好、希望的世界则就在前方。
金子的寓意,是人类的欲望,还是希望?
没有金子,离开孤儿院的孩子们依旧前行着。
有了金子,为了它苦苦挣扎的夏千度却沉入水底。
潘多拉打开魔盒,关住了希望。
孤儿院被焚毁,留下了金子。
会有人回来取金子么?
当作恐怖片开始看,觉得很“潘神迷宫”,一豆瓣,果然同根生。
我个人不喜欢潘神迷宫,不是作为电影,而是作为一种氛围。
——在浮躁够了的时候,电影更被寄望成为娱乐,而非更深的感受。
和潘神迷宫一样,鬼童院站在儿童的位置,看似暖色实则厚重的讲述深沉的故事:对,和不对;欲望,和理想;何为最重要,何处又才算边界;永恒的血、死亡,和希望。
没有那些既有,只是阶段不同。
炸弹掉下来那一刻,滋生的贪婪就已经定格了,后面的汽油燃烧爆炸进一步刻画了贪婪欲望是无休无止的,可以为了金子去杀害一个小孩,也可以为了金子去杀掉所有人!
最后可以说是院内所有人(包括两位助手)合计绞杀了哈辛托魔鬼,死了的医生给小孩打开了门,年轻的女人用坚毅不妥协、用死亡去唤起送她戒指男孩的勇敢,两位助手开车逃离,院长用靴里的金子让他负重,小孩们负责把他弄到水里,小鬼最后索命!
结合西班牙内战背景,内战也是金钱、权利场欲望的沟壑,战争就是一个摧残人性的魔鬼,最终人人得而诛之,邪不压正!
炸弹💣这条线索深深吸引了我,时刻都担心它爆炸,可它就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站在哪里警告着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都有业报!
故事中,恶一直贯穿其中,但善才是大流,两位监护人人不想让孩子跟着自己奔波失去生命,院子收养小孩,教师舍生忘死的扑火,院长死之前想尽力说的忏悔之语,医生那片忘掉痛苦的歌词……!
魔鬼,悲剧,重演,死了,活着,激情,模糊……都是导演刻画的一个个人的念头、情绪,目的就是衬托战争带来的灾难、痛苦,你看哪一个像山头插在大地的炸弹,人们不得不和它生活在同一个院子,所以才有了希望、痛苦、恐惧、逃离
“什么是魔鬼?是注定的悲剧一次次的重演?也许只是一时之痛,有些东西死了却还像是活着,激情戛然而止,像一张模糊的照片,像困于琥珀中的昆虫。”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各种煞笔了。
德尔托罗很喜欢这个时代的题材,为今后的《潘神迷宫》做了铺垫啊!很喜欢片中的配乐,惊悚而带忧伤。
鬼是什么?是注定会重演的悲剧?又或是一时的痛苦。是已经死了的东西但有时候好像还活着,是一种停驻在时间里的情感,就像一张模糊的照片,亦或是被困在琥珀里的昆虫,鬼就是我。
不好看也不吓人
2024-5-25重看;“一种情绪的及时静止,像一张模糊的照片,像一只昆虫被禁锢在琥珀中。”宛如潘神之预热,在战争的废墟上书写一曲温柔而悲伤哀歌,温柔醉人的金黄色调混合鲜血的惨然,和夜景的森然成对比,黄昏的暮色对应欧洲濒死的文明,结尾医生守护大门并目送孩子们走向远方,是一种精神之火的传递——被血与火包裹的记忆沉进水底,被遗弃、被伤害的灵魂们获得安息,「鬼」的意象是死魂灵的集合。暴雨夜天降炸弹,简直神来之笔。
又部靠装神弄鬼反思人性的片儿。
有鬼,但不恐怖。。。包含了很多话题,但又好像不深入。。。平平无奇甚至有点无聊
男神为什么你的片都这么让人难以下咽!潘神比这部前奏好多了
#2024墨西哥电影大师展#和潘神连看,对比之下这部就显得没那么突出了。但影片色调喜欢,复古感十足,几个小孩子的塑造都很有意思。
有点无聊,贯彻人为财死的人生哲理,为了几块金子,杀这杀那的,还搞大爆炸,片子里有两个鬼吧,都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想说,西班牙片子里,是真的不能缺少出轨吗...
把它当成恐怖片就输了,鬼故事只是琥珀,战争与人性才是困在琥珀中的昆虫。鬼是什么?与人性的恶相比,鬼本身才是受害者,人性的恶才是真正的魔鬼。
引信被拆除了,炸弹里仍有回响;相信科学的人类,却在反反复复制造「鬼事」。鬼就是我,是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暗影。缓缓深入述说的途中遍布隐喻,恰到好处的描出战争与人性的阴云。被抛弃的人只能孤独冷漠无情作恶过一生吗?陀螺用他的纯真温情给出了一种回答。//北影节午夜场
里面的老头子很可爱
7.5分,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反思电影,战争之下,儿童流离失所。导演是潘神的迷宫的导演,孤堡惊情的制作人,都是重视思考超过恐怖。因果报应,沉重的金条使他逃生迟了一步,最终被鬼魂所噬。
海报超赞。我不喜欢魔幻与现实界限难以区分的潘神,所以便不愿多想此方面方向的东西,恐怖的表面和隐藏的对战争的批判更能让我理解这部片子。
鬼娃复仇记……其实可以温馨到底的,但中间硬搞一段校工跟老女人的床戏实在让人很不舒服。那个炸弹跟剧情的衔接做的也不是太好,让人觉得有点故弄玄虚了~
比鬼可怕的是人…故事还比较简单,有隐喻但技巧不够娴熟。PS:2016.8.27和Ting观影,睡过去了……
陀螺的正常发挥,无功无过。海报里面的核弹还以为有多牛逼的安排呢,结果还是个美术背景罢了。看完后就一个感受:西班牙郊外的天空,真的很蓝!
一直知道一直没看。终于撸掉。果然不是我的菜,情节简单到看头知尾,也不是类型片,完全没有任何类型满足,而且看得都玉玉了。不过倒是启发我看下西班牙内战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