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憋屈和压抑的95分钟,总算伴随着一支颇不搭调的轻快民谣结束。
电影《活埋》的结尾字幕里,走到演员表时,“Paul Conway—Ryan Reynolds”这个角色和演员跃然而出十分显眼,往后隔开几行的,都是“配音演员”。
单角色电影,从无声时代到MV的确,不算我们悲惨的主角Paul收到的20秒手机视频中的女性的话,这部叫《活埋》的西班牙电影,自始至终只有他自己一个角色,被埋于2米多长的一口棺材里。
从单场景的《心慌方》系列到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再到如今这部独角戏《活埋》,导演得有多大自信,投资人得有多大勇气,才能在处处要顾及市场反响随时得紧打紧算的当代电影格局中,玩耍出这么几番让人瞠目结舌的魔术。
其实,要说单角色电影,那么作为工业技术的电影,在115年前的发明伊始,受条件所限,注定就有着一大批像是舞台独角戏一样的电影,譬如卢米埃尔的《小女孩和她的猫》(1895)、乔治.梅里爱的《月球之旅》(1902)。
没办法,在那上上个世纪不能推拉摇移的笨重摄像机的面前,表演者只能如同马戏演员,卓别林不也常一个人对着镜头让大家捧腹大笑吗?
而在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把剪辑技术和蒙太奇艺术搞得天翻地覆之前,作为戏剧舞台延展的电影,也就将其所能容纳的一群人几个景甚至只是一张脸,规规矩矩地呈现就行。
电影工业的突飞猛进,让类型片得以越来越丰富并逐渐有了定式,可无论是保证观众审美安全感的商业片还是追求电影语言和观念革新的独立艺术片,都在殊途同归中安置着剧情冲突,为主角间、主角与配角间制造着一个个冲突,并在90分钟里发展和化解冲突。
电影说到底,还是故事,人之间的故事。
此后的“独角戏”,只能在手舞足蹈耍酷的5分钟MV里见到,长点的也就短片,比如《波莱罗舞鼓手》中那被摄影机盯牢10分钟依然心不在焉的发福中年小鼓手。
独角戏更得有戏在开头交代完制片商、制片人和导演后,银幕全黑,伴随着渐强的喘息和Zippo声响,有光了,照亮了一张疲惫而绝望的脸。
好了,有光就有希望,至少这不是部那观众开涮或表达古怪观念的实验短片。
《活埋》里的惟一角色Paul还算轻易的挣脱绳缚,开始死命撞击棺材木板,经典的大卫逃生魔术,似曾相识。
大卫魔术至少用着里外的多个机位,在现场主持、焦虑观众和挣扎大卫间来回切换,并从不给出怎样从狰狞到潇洒面市的转变结果。
作为电影的《活埋》得有戏,就得有矛盾,现在好了,Paul找到了空钱包、有信号和半管电池的手机、Zippo、铅笔,并随后找到了微弱电力的电筒、纸条、荧光棒和小刀,电影变成了经典的网页游戏《逃出房间》。
可是,独角怎能制造戏剧冲突怎能演进剧情发展呢?
结尾字幕里那堆“配音演员”和棺材里那部手机就派上用场了。
显然,处于1.5平米密闭绝境中的人,怎么都比一个在大户型里睡觉的家伙有戏吧。
《活埋》与现实几乎有着1:1的真实时间比,剧情时间更依赖于手机待机时间,因此手机就在方寸之间制造了最强烈的戏剧冲突。
“你好,欢迎致电XX银行,我们竭诚为您服务……人工服务请拨零……电话转接中……我是XX部门,现在不方便接听您的电话,请在bee声后留言……”,我们都有被电话接线服务搞得精疲力竭的倒霉经验,更何况置身棺材的Paul。
我猜想编导在这个故事上一定是概念先行,然后为这场不知生死的逃生巧妙地安排诸多环节,以便完成90分钟并让观众心悦诚服。
比如,让角色天然带有焦虑症并找药吃,5分钟;给它安排一只眼镜蛇朋友并送走,5分钟。
而为“电话表演”更全设置了特别配音角色,教条刻板的接线员、官僚的FBI、经验丰富又实在没辙的指挥官、一步步要挟的恐怖分子、绝情的公司人事处、患痴呆症的妈妈、生活中就有矛盾的闺蜜。
短信、彩信和手机视频,一道为电讯技术加入了叙事能力。
每当焦灼到了极点,角色累趴了,也适时的给出黑屏让观众歇息。
一切,像极了让观众比选手还提心吊胆跳水和举重比赛。
而同样被困于绝境的独角故事,也出现于《荒岛余生》、《月球》和《127小时》,孤独和迫近眼前的死亡是最让人恐惧的。
虽然几部片子从形式上都没《活埋》这般极端,都用丰富的配乐来延展情绪,用幻想和回忆来进行转场,甚至在绝境前后或主观闪回中安排诸多的其他角色以丰富叙事,但都能将受困者的绝望和挣扎烘托到最具生命力的爆发高度。
《荒岛余生》中的查克有排球威尔森陪伴,《月球》中的萨姆有克隆的自己可以打架,《127小时》的亚伦只有头顶上的乌鸦告诉他日夜更替。
极度逼仄的狭窄景别,希望点亮瞬间的快切镜头,以及几乎咬在心头的绝望呐喊,一个人一场戏,也是十分精彩的。
首先手机能收到信号,后面还提到了有清真寺,至少可以说明应该不是身处无人区之类的地点,气候不可能极度干旱。
参考( 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乔)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 ),一般湿沙层在40cm就出现了;另外注意手机信号会因障碍物而衰减,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A3OTIwMw==&mid=2652511935&idx=1&sn=1a0a995d0fb560cfee723d0377d1b251&chksm=84ddbaf3b3aa33e55d24cd5aa9d99e80b982e6624d9c60cd460197bc0c5580b26babfa7af163&mpshare=1&scene=1&srcid=0808FEW8fqlEUYBCBg0GNOUV#rd)层板/胶合板 对信号的衰减在5db但受潮后可达20db,可见介质中的水分会极大衰减信号,结合野外手机信号约-70db,棺材上方是土或湿沙也不能太厚不然手机不可能会有信号;另外从蛇回洞的镜头没有看到一丁点沙子漏出也能说明棺材被埋在了湿沙层和干沙层之间;第三头顶板破漏出沙子也证明了头顶就是干沙层;综合来看被埋得并不深,1米出头都嫌多了,所以直接头顶棺木打个洞就出去了哪这么多事;绑匪也真是的又提供荧光棒又提供手机又提供小刀,还费力挖土埋人,不觉得还是老方子好吗
看到结局我忍不住哭了,PAUL的死法无疑是我目前认识的所有死法中最惨不忍睹的。
如果明知道自己一定会死,谁会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
让全世界知道自己死得多惨,身首异处,活活闷死,死之前还要不断被骗被踢皮球。
没有,不会有人这样做。
PAUL就是相信自己还有活的机会,相信真的会有人来救他,在乎他的死活。
才不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逃生,和蛇对抗,费尽心思拨通一个又一个电话,解释自己的惨况一遍又一遍,甚至拍下录像请求援救,死前割下自己的手指。
即使老婆孩子不接电话,即使母亲已经痴呆得不能对话,即使被FBI糊弄,即使被公司无情辞退,都不重要,最重要是还有生的希望。
这些生的希望听上去多么诱人,感觉它们就在棺材外面,只隔着一层木板,下一秒,它们就会实现了。
小学的时候听过一句话:“睡在针床的人还会在意天上掉下的一根牙签吗?
”的确不会。
这根牙签好比PAUL遇到的困难与绝望,但最残忍、伤害最深的是在空中悬挂着一根绳索,它晃晃荡荡的,你感觉触手可及,但任凭你被针床扎得满身是血,你压根就碰不到这根绳索。
这根绳索就是那些恐怖的希望。
就像营救主任DAN给PAUL的承诺,他向PAUL保证:“你现在就是要保持冷静,我们一定会找到你的。
”“你要相信!
”、“你要支持下去!
”、“你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好了,我们已经很接近了!
”等等鼓励的说话,让PAUL继续做无谓的斗争,甚至抛出了Mark White这个成功例子,可最后才发现这也是一个谎言。
一直折磨着PAUL的,令他死得如此惨不忍睹的,正正就是这些美丽谎言。
如果是我,老婆最后终于打给我了。
之后还要我保证会回家,爱她什么的。。。
我一定吼一句:“YOU KNOW WHAT??BICTH! YOUR GRANDPA PROMISE NOTHING,GO FUCK YOUSELF!!!
buried,美国电影,西班牙导演 Rodrigo Cortes。
开片,一片漆黑,只有一段长时间的、沉重、急促不规律的喘息声伴随着一种粗糙的摩擦声让人感受到了喘息人的深度的惊恐和挣扎。
没有影像但是已足以使人感受到空间的封闭和情绪中几近崩溃的紧张。
从zippo打火机的火光亮起开始,整场电影, 94分钟,就是一个男人在一具棺木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美国人,一个跨国公司的雇佣司机。
在伊拉克某地遭受劫持,被活埋在地下。
劫匪留给了他一个手电筒,一个手机,两根荧光棒和一把刀。
他自己还有一小壶酒,一瓶药和一个打火机。
劫匪要求他自己打电话联系筹措500万美金。
整个故事的背景并不是恐怖分子对于美国军人的袭击或报复行动,只是一个伊拉克人因为美国公司在伊拉克的扩张失去工作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在伊拉克的这个平民劫匪眼中,所有的美国人都是一样的。
他们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的冲突或者任何现在政治斗争所宣传的一些所谓人权、思想的斗争。
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 要求,钱。
在这个劫匪眼里,美国人都是有钱的。
但是从整个人质自救的过程中,影片所表现的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他们同样贫穷,生活没有保障。
在整个挣扎自救的过程中,这个叫Paul的美国人拨打了911,FBI,自己服务的公司,家人,朋友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责任推诿和机构的官僚作风。
影片让人心里倍感冲击和心酸的有三个情节。
打给911要求hold on,打给FBI要求明确部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桥端。
但是他打给朋友只要求对方报出现在他拨打的这个号码,却只因为他情绪激动,语气不够礼貌而遭到了拒绝。
透过这种嘲讽式的对话过程,让人在随着主人公感到深深绝望的同时感受到了无奈和愤慨。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多少次扮演着这两种角色。
第二个比较受冲击的就是,他的公司居然在他拨打电话求救并知悉他被埋在沙漠的一具棺木里后,没有积极想办法营救,而是要求他接受电话录音谈话,要求Paul承认自己违反了公司约定和公司内部员工有亲密关系,并就地解决他的劳工合同的续约, 这样在Paul 死后,他们就不需要给他的家庭支付保险费用。
这样一段对话,极端地反映了现在社会的公司,已完全为资本关系控制,没有任何人情和道义。
而最后导演博人 心跳的最后一击就是FBI在沙马上快溢满整个棺木时打电话 告诉Paul,他们马上要找到他了,让他坚持住。
让本来已经决定等死的Paul重新燃起了希望。
但是他们居然搞错了对象,找到的是另一个。
真是让Paul临死还调侃他一下。
最后片尾音就是FBI一句无奈的对不起,这样的对不起充斥着整个影片。
这种对不起有作为个人的同情,有作为机构的推诿,有共情的无奈。
多少误会,多少希望在”对不起”中烟消云散。
想起了不知谁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我谁都对不起。
他人、家人、自己,当自我都不能被自己掌控时,你哪有承担义务和兑现责任的权力和可能性。
影片通过这个过程,要表达的主旨也许就是反映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孤独和无助。
和我在观看中猜测的结局不同的是,Paul拍的最后给他家庭的视频并没有传到劫匪手里,也没有因此感动他们,没有呈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的设想,没有留给人一丝希望就是现在世界和民族之间的各种纷争还有可能因为爱而化解。
导演所要表现的是对人类发展的彻底绝望。
个体生活在一群官僚、麻痹、丝毫没有责任感和道义之称的各种机构组织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自我可以掌控的范围。
从任何一个个体的处境来说他们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们之间形成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挽回也无法化解的地步。
人情冷漠已无法靠自我激励得到升温。
整部影片让人感受到的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绝望,就像在棺木里挣扎着的Paul。
世界对你来说狭小而黑暗,你不清楚外面到底怎样。
你依靠的生存手段就是科技。
科技的发展似乎带给了你无限的生机和可能。
但是它也是机构和他人统治你的工具。
劫匪就是通过这个手机控制他的行为,要求他拍摄自残视频来威胁美国政府。
他的公司也是通过手机让他在完全没有可以还击的情况下,中断了对他的义务。
各种你以为可以依靠的机构或者一直以来它们宣称可以让你信任、让你依赖、服务于你的机构,当你处在困境的时候,通过这几通电话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让你破灭了这种幻想。
所有这些 电话的对话场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如此熟悉。
但是只有通过导演设置的这种极端的危机场景中,才能让人感受到其实我们有多么无助和孤独。
夫妻关系,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在这样自我控制逐渐丧失又不断想找寻自我的这样一个过程里,总是敏感、脆弱和矫情。
也只有在人最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胁时,才会回归到最平和的状态。
我们都理解,但是我们都摆脱不了。
这自然也是影片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内涵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类的电影还有布拉德.皮特演的一个类似题材的电影BARBEL(中文名通天塔 )中也反映过。
影片巧妙地通过一具地下的棺木将现代人生活的困境极端化、符号化。
影片结尾,镜头从棺木上方无限拉长的时候,表现出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就是一个狭小的深渊。
影片的结局,Paul在满怀希望的刹那被告知一切生机只是误会。
他失去的是身和心灵的希望。
这样的结局非常沉重。
但是还是那句话,悲剧才能发人深省。
世界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
民族之间的竞争和仇恨已经伴随着经济、资本、人口和资源的扩张不断加深。
不要相信任何所谓机构的承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需要的是自我判断的能力。
(最先发布于时光网,当然是我自己:))
呃,其实好多情节可以找到better solution,然后有些部分感觉到拍得无意义(比如说红光什么的,难道是怕观众看白光看得累所以用的么?
)但是给五星为了一个演员、简单道具就可以拍出这么个片子。
片子里所有的东西感觉都是为了节省成本并吸引观众而设定的,这个intention就很好,有小成本电影人的觉悟——既然是小成本,就不要追求众多演员,浪漫的雨中风景什么什么的,演员越少、场景越简单越重要。
难得的是它还能让人看下去。
情节还很丰富,虽然有些地方明显是为了有情节而有情节,但是一部这么“紧凑”的电影(指空间和人物),能这样已经超级不错了。
多省钱省时间,找个演员,弄几个人录个音(没准还是工作人员或者是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找个女的拍段视频(没准还是工作人员客串的)。
真是有拍小成本的觉悟啊。
paranormal activity什么的这种小成本太特意了,太省力了。
这个才叫牛x。
一直都在能获救和不能获救中摇摆,非常神力,像《黑暗中的舞者》。
而且全片都是高潮,很纠结。
速度倒不是很快,中间有的镜头拍得挺多余,或者时间太长,让电影的pace拖沓了。
而且中间的语音回放什么的,又说教了一遍,感觉无意义而且做作,其实大家都懂的,还不如多演点别的。
不过我觉得这个导演也是没什么可演了占时间的,情有可原。
zf什么的吧,都是为了统治人,你几时见过zf真帮人做事的?
帮人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tongzhi。
话说最后救出来的mark应该已经s了吧,既然是三个星期前的受害者。
首先对主角没有自行逃出来一事深表遗憾,他有把刀,还有电筒,虽然在第40分钟才找出来。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身上而在长达近三小时中不曾一次尝试自救?
就因为有了个破(其实是好)手机所以你的身家性命就都靠着他了?
所以现代人都他妈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如果你有杀死比尔里面乌玛瑟曼十分之一聪明你早他妈出来了。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在一个密闭箱子里不断地点着巨耗氧的打火机并且情绪激动地撞来撞去!?
连恐怖分子都知道为了保护人质安全要给他荧光棒!
就因为他是个(没有文化的?
)美籍司机所以不具备这种小学毕业生都具有的常识?
好吧,导演的目的就是不要他得救,我忍。
虽然看到后面出现了所谓“焦虑症”的解释,但并不足够缓解我的疑虑和对剧本的鄙视。
其实他没什么好急的,因为其实没人有义务来救你,虽然这话说上去很难以置信但其实就是事实。
他们没有义务来救你,所以没必要乱要求每个人都来营救你,与其对着俄亥俄那种牛仔州的接线员求救。。。
我操。。
不过它还是有亮点的,而亮点无疑是在对话上,好吧,整个片子就是由一串对话,乱撞乱吼,哭etc组成的.……(再次对猪脚的焦躁表示无语,SHIT寝室里女生又开始连环打屁了)继续,接电话的人展现出典型的“我帮你转接”(这事不归我管)做事程序,不过比某些发展中国家好的是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个管事的,虽然仍然按照官僚的程序。
毕竟,要是你接到一个从越南打来的我被毒匪抓了的电话。。。。
而用人单位,遇难学生所属学校等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撇开关系,避免负责,不管用什么荒唐的理由,让人感到他们就真是a piece of shit最后放段对话(这不算剧透吧……)其他的譬如MARK WHITE的包袱很好啊之类的见其他评论。
快结束的时候we can still track down your signal(我们仍可以追踪你的信号)you've tried already(你已经试过了)we can try again(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其实我想说。。
what's the difference
先说我就生活在沙漠边上,对于主角的做法表示不能理解。
第一点06年的电话没有任何意义,救不了自己,只会浪费时间!
所以我可能会和老婆或者朋友打电话但会让他们去查逃生办法而不是去找自己。
第二点自救永远是危险时刻的第一选择!
我不会等什么救援也不会和恐怖份子有任何沟通,如果他有能力威胁我的妻儿那么没有必要还来威胁我!
说正题自救 说说沙漠里其实很难埋东西,沙子具有流动性,很难挖出完整的坑,除非挖的很深,但是我们看到主人公呼吸完全不是问题,说明其实并不是很深。
事实上就片中那种粗制滥造的棺材没有沙子漏进来就不科学,沙子很细,如果有缝隙又有压力就会流进棺材。
唯一的解释就是压力并不大。
看看主人公有的道具:刀一个 电话一个,打火机一个,磷灯2支,一支笔,一壶酒。
第一步看看自己被埋多深,敲敲木板,拿刀从缝隙捅一捅试试。
得知自己大概被埋多深,超过1米可以等死了。
第二步选择位置,最好就是角落的位置,找好位置a区域,选一个能让自己身体出去的位置开始削木板,画一条线,削到能一把拉断的程度。
再在a区域中找个位置,拿刀削木板,尽力往圆形扩。
多破坏一点位置,为破棺做准备。
别一开始就打穿,先削薄,这很难,也是最难的部分了,基本失误就是死。
第三步制作呼吸器,注意一下那两只磷灯,塑料外壳,里面是液体,在你有火的情况下意味着你可以把它们烧个口并连接在一起,只要不漏水就行。
两只连接起来有差不多1米的长度。
可以先做这个以防第二步失误就死了。
第二步失误就直接做第四步。
第四步保证活着,你这时候可以打穿木板了,快速打出个能穿过呼吸器的口子。
然后把呼吸器送出去,旋转着送并不会有太大阻力,如果到一米没有沙子从呼吸器能流下来,恭喜你基本可以活下去了,即使后面破棺失误被沙子埋了至少你还是有氧气的。
如果还是沙子,就算再给你更多工具也是死。
第五步,其实看到呼吸器剩在棺材里的距离你大概就知道你上方有多少沙子了。
这时候死命破坏你准备好的a区域,沙子开始往里流,会出现流沙,也就是漏进来的地方会出现低谷,别的地方的再往里填。
这时候摆好姿势,双手向上保护好呼吸器,蹲起来用力,往上钻,你只要一直动,流进来的沙子越多你就站的越高,就约靠近出口。
没实验过所以不知道有几成成功率,但是一定比主角那样活的有希望!
美国卡车司机康罗伊为了大额保险金,不顾妻子反对前往伊拉克运送物资,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被装进棺材,活埋进了沙漠。
康罗伊醒来后,发现身边只有手机、小刀、笔和手电筒。
电话顺序: 1.911 介绍基本情况——CRT公司的签约卡车司机,在伊拉克的巴古拜被袭击,其他所有司机都已被枪杀。
2.家 妻子的留言玩笑变得残酷。
3.FBI 记下芝加哥电话,接通特工哈里斯,再次介绍情况:在伊拉克待了9个月,运送厨具,爆炸。
信号差挂断。
4.CRT公司 人事部经理留言。
5.恐怖分子来电 让他向大使馆要钱,晚9点前500万。
6.妻子闺蜜 让她查国务院电话,发泄宿怨。
7.国务院-转接 告知伊拉克人质救援小组指挥官电话。
让他不要联系媒体。
8.人质救援组 电量剩半。
9.恐怖分子来电 让他拍求救视频上传网络。
赎金减至100万。
10.人质救援组 报告了恐怖分子电话号码。
康罗伊不再信任救援组,逼问他们救出过谁;称救出过“马克•怀特”,此刻已经回家。
并称已定位恐怖分子电话方位,赶去救援。
11.恐怖分子来电 再次逼他拍视频。
12.养老院 告别老年痴呆症的妈妈。
13.恐怖分子来电 威胁他不拍视频就杀死他的女同事鲁迪。
斗蛇。
差点失火。
沙子下漏。
康罗伊拍下并上传求救视频;找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14.家 给妻子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
15.恐怖分子彩信 视频,鲁迪仍然被杀。
康罗伊崩溃。
16.人质援救组 责怪他拍视频。
17.CRT人事部 录音解除雇佣关系,污蔑他和鲁迪有染违背公司守则,收回保险金。
18.人质救援组 声称已经杀死恐怖分子。
康罗伊给妻儿拍遗言视频。
19.恐怖分子来电 知道他社保号码和家庭住址,要挟他拍切手指视频增加影响力。
康罗伊听命切手指。
20.人质救援组 称抓捕了一名恐怖分子,逼供出了他的所在地。
声称正在赶来救援。
21.家 妻子来电,泣不成声。
康罗伊奄奄一息。
22.人质救援组 成功救援,棺材里却是马克怀特。
导演用一个男人和一个棺材拍出了一部超棒的电影。
原来听到有人说到95分钟似乎有点撑不住,可是看了之后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毫无冷场。
雷诺兹真是演技派,应该给他颁个棺材奖,也辛苦他每天要躲在一个小盒子里拍片了。
这部电影就像是前几天刚刚看完的《冷皮》一样,在绝境中探寻人类的内在,保罗和CRT主管对话的那段真是看的惊心,当你即将死去的时候,有人只想着自己的公司需不需要承担你死掉的责任,再告诉你,这全是你自己的错,还有你家人也拿不到保险金了,你就在棺材里等死吧。
事后假惺惺的和你说一句sorry,我们真的担心你,可是你死了我们也没办法。
你再打给政府机关,你家只是有的没得搭理你几句,问你几个问题再推到其他人手里,大概也只觉得你是个骗子,没事找事的到处取乐。
最后你终于找到了一个什么人质救援小组,你从那里知道了,至少他们还救了几个人,其中有个马克怀特。
渐渐地,你的希望在时间之中消耗掉。
这时有一段对话:“先知”“我希望结果会不一样,保罗”“我也是。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眼泪突然就涌出来了,就是那种认命的绝望,对现实妥协的绝望。
接着就是和家人的催泪戏了,这部电影就是特能勾起我的共鸣,和生病的母亲通话,期待着她的一句“我爱你”,却只能听到文不对题的回答,她也无法理解最后一通电话的意义,甚至连自己的儿子是谁都不记得了。
生命最后一刻和妻子对话,只是满心愧疚的道歉,以及互相的表达爱意,保罗第一句带哭腔的“琳达”真是做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虽然早就知道他十之八九也出不去了,但是当时还有对他存有一丝希望,似乎真的就会像他曾经幻想的那样,眼前展开一片光亮,有人喊着“我们救出他了!
”可是却等来了一句“是马克怀特,他把我们带到了马克怀特埋的地方。
”好吧,感谢你还是给我们了一点虚假的希望。
他在一成不变的流和渐渐暗淡的打火机火光中被埋葬。
看完了影片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对政府,对官员,甚至怨恨她妻子不接电话,但是把他打的所有电话串联起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找不出谁真正有错。
看到有很多人批评政府,那想请问,你们认为怎样做?
给钱吗?
那以后会有数不清的绑匪做同样的事,这是对罪犯的鼓励,从个人来说,这很残酷,但除此之外,无路可选,毕竟,没了买卖,才能没了伤害。
有人批评人质救援小组那个人,但是大家想,他还能怎么办,告诉他,朋友,你自求多福吧,我们从没救出过任何人?
其实大家为主人公愤恨,而其悲剧其实反应了许多同种人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悲剧。
这种现象从来都有,也不会消失,只要有人类,就会有这种悲剧。
其实电影中的主题不是责怪而是无奈,在片末有过具体表现,救援人员不停的说i am sorry.而他只是愣了下,回了一句okay…
找白眉学铁砂掌啊
奇奇怪怪,BUG很多,蛇是怎么回事,以为会反转,找到出口,在之前还会有很多赞誉,但是个人觉得看的很艰难
真不太能看进去,我知道听内涵的,好吧 我轻浮了 虐心·
力争小成本标新立异但过分故弄玄虚。应该让Colin Farrell演气氛会更局促!RR只会fuck
喘息喘息喘息呻吟呻吟呻吟 看的西班牙语版的快疯了字幕也烂,后面7分钟没有在别的地方看才知道有英文版的还奇怪为什么写名字都用英文可是说的不是,麻痹麻痹麻痹快烦死了人物关系乱死了!!!!!!可能不是电影的问题吧拍这么个玩意也挺不容易的但是字幕也太要命了!!!!!!
你妹总拿片尾曲之后的彩蛋忽悠观众有意思么!
有胆识的片,可惜悬疑度和剧情的张力抓的还不够妙,几度显得乏力。最后变成了政治片。除此之外片头序幕绝对年度前十。
小高潮不断,幽闭症慎入。
好省钱的一部电影啊
shit
结尾真的令人有被活埋的窒息感。喜欢那款迷魂记风格的海报。
一个人的独角戏,拍的不是故事或者演技,而是创意
一点儿悬念、逆转都没有,费解
就连困在小箱子里也始终下不了奔赴死亡的决心,都是因为爱。把最后的温柔都用来给妈妈打过一通无厘头的电话,我是你的小保罗。生命的孤独诠释的让人心寒。封闭空间电影的绝佳范例。虽然剧情推进基本靠bug,但考虑到全片都集中在一个棺材内,也很难得。剪辑精准,片尾曲未免太不着调。
拍成短片更好。
很悬疑很紧张很感同身受。结局很TM蛋疼!!
他没看过kill bill么?真是的。
非常压抑~
"who cares?"
一个演员,一个场景,90分钟,绝佳的创意,绝对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