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把两个实力派演员在一部戏里面对面的大段对手戏叫飚戏,大概的意思是高手相遇,必是一场高峰对决,遇强逾强是也。
记忆最深刻的是《盗火线》里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结尾处的对决就是典型的飚戏,看起来很是过瘾。
不过飚戏也不一定就发生在老戏骨之间,有时候资深演员和天才童星之间也会撞出灵感的火花,飚戏飚得火花四射。
这样的戏以前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让·雷诺和娜塔莉·波特曼,《第六感》里的布鲁斯·威利斯和海伦·乔·欧斯蒙特。
现在还可以加上本戏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和达寇塔·范宁。
陪同学看第二遍,做了些笔记搬到乡下,进入Emily的房间两张床,照应电影结尾Emily的画,两个头电影的谜底就是人格分裂搬家第一天,爸爸堵嘴做鬼脸,在Emily睡觉前学妈妈其实一直一直都是在try to please her结果Emily回答that's what mum did可能这个时候,爸爸开始觉得自己不能亲近女儿Charlie慢慢出现,为了自私的占有Emily再次注意了那对神秘的neightbor那位女士第一眼看到Emily,确实是有点惊讶第一遍看的时候,以为是因为看到小女孩这么憔悴现在明白是因为像自己的女儿在加油站,Emily坐在汽车里She smiled when seeing Amy falling爸爸给女医生打电话说了一句,我希望她相信我,而不是幻想一个朋友出来Emily在饭桌上说Charlie fun like mummy煮开水的情节爸爸把水放火上,回书房,马上水就烧开了但其实是变成Charlie跑去和Emily捉迷藏了,还从窗户走了时间上其实很久,只是爸爸这个角色没意识到音乐盒里爸爸的照片又是neightbor,女的故意欲言又止,还好像很怕她丈夫但其实质是为后面误导,他丈夫就是Charlie最后我在想,当爸爸看到尸体后,要Emily告诉他谁是CharlieEmily说I can't, I can't一方面可能是在害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Emily是真的没有办法清楚说明白说you are charlie?!
精神分裂几乎成了悬疑片的代名词,主要电影中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病人,这就意味着电影肯定朝着悬疑惊悚的方向奔去,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悬疑片都希望看到一个经典的结尾,结局越是出乎意料电影也就越成功,于是编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成了所有悬疑片的必杀技。
作为一部典型的惊悚悬疑电影,《捉迷藏》还是把宝押在故事的结尾上,但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尾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编出来的,奈特西亚马兰突发灵感创造了一部《第六感》,被无数悬疑片拥趸奉为宝典,后来的《小岛惊魂》虽然在惊悚和悬疑程度上全面升级,但没有一个独创的灵感,让这部影片这能背负着copy《第六感》的包袱。
《捉迷藏》把电影的主题直接放在精神分裂上,这无疑是在开头第一分钟就告诉观众电影会有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局,从心理上讲观众就会去主动猜测这个结局,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电影中的主角只有父女二人,也就是这两人中必有一个是真正的精神病,剧情一直在告诉我们女儿受了母亲之死的影响,对她的神经刺激很大,编剧此举无非是想让观众的思路和视线都聚焦到女儿身上。
可事实情况和编导们最初的想法有点不同,现实中的观众早已经历过各类好莱坞悬疑片的洗礼,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观众们只要小小的运用下逆向思维,就猜的出真正的神经病人是父亲,而不是女儿。
这样一来结局的出其不意也变成了意料之中。
我觉得这部片的细节铺垫得不错一开始就觉得那个爸爸非常诡异与不负责。
原来是他自己有病。
他与妻子最后一次谈话不是十分愉快,妻子最后一句:some things are beyond therapy似乎就预示了什么。
按道理说,如果妈妈死了,艾米丽应该多跟其他孩子或者女性接触,弥补创伤,而爸爸却要搬去偏远的郊区,不得不让人疑心。
爸爸每次的惊醒都是2:06分,醒来后都会发现有凶杀,这表示其实他与凶杀有关联。
爸爸十分担心艾米丽跟陌生人说话,包括 卖鱼竿时,警察走近艾米丽坐的车子,爸爸此刻十分警惕。
邻居叔叔跟艾米丽玩跳房子时,爸爸也赶快喊艾米丽进屋。
其实爸爸在潜意识里就害怕艾米丽泄漏秘密,查理也不喜欢艾米丽有其他朋友。
他的妻子背叛了他,他希望能死守住女儿爸爸问艾米丽,你的朋友是谁,他现在在这里吗?
艾米丽想了想,说:i think he is sleeping.爸爸把壶放在灶台上,刚进房间,楼上就响起艾米丽的笑声和壶的叫声,来到厨房发现水烧开溢出了,到楼上发现艾米丽说查理刚走,此刻窗户是开的“did you open that?”"i think u did"。
水难道在几秒钟就开了吗?
其实是爸爸在此之间又变换了一次人格。
爸爸说要看看查理,艾米丽指着墙上他们三口之家的画,说那是查理和妈咪。
至于艾米丽,我就不知道她是自愿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了。
之前看到小朋友玩双杠掉到地上,她会微笑。
赶走小朋友和阿姨(也许是出于为了保护她们)似乎她也希望只有查理一个朋友。
说道查理,艾米丽:he has a lot of fun, fun like mom.之所以把查理捅出来是因为杀人太多,导致她无法承受了。
最后那副图更让人匪夷所思。
他爸爸的人格分裂建立在正常的他不知道的情况下而艾米丽的呢,似乎升了一个级别。
他们家的人格分裂是一种遗传但是那个双头都是微笑的,有理由相信,未来会走向好的方向。
这部剧其实算是二刷,上次是几年前看的。
影片一开始就看到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心理医生每天都在凌晨两点零六分醒过来,而这次他醒来发现妻子在浴缸里面自杀了,更可怕的事,女儿也看到了这个场景,从此留下的严重的心理创伤,为了使女儿从创伤中有出来,父亲决定趁着假期带女儿换个环境到乡下去居住,让孩子走出阴影。
自从搬到乡下,不爱笑不爱说话的女儿突然告诉父亲自己交了一个叫查理的朋友,她每天跟查理玩耍,说话,有时候非常开心。
父亲非常担忧,因为这里除了父女俩,根本没有查理。
随着剧情的发展,古怪的邻居,欲言又止的房屋中介,甚至警察慢慢都出现在他们父女俩周围,到底谁是查理?
第一次看这部剧的人一定会在整个节奏的带领下认为这是一部鬼片,查理自然就是那个大家都看不到,只有艾米丽一个人能看到的“鬼”。
一直看到影片的3/4处才真相大白,整个人的情绪,思想都在影片的误导下跟着一步步前进,最后恍然大悟,正是影片优秀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查理的存在?
父亲是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忙于工作疏于关心妻子,照顾女儿,所以妻子有了外遇。
本质上,男主其实非常爱他的老婆,表面上不戳破,但是内心非常爱她,不能允许她的背叛,所以他分裂出来第二人格:查理。
一个跟他本身性格截然不同的人:他会照顾女儿,陪她游戏,不能接受妻子背叛而且暴躁易怒有强烈的占有欲。
他为什么会杀了跟他暧昧的离婚女人?
因为当他是查理的时候他只爱他的妻子,他会认为那个女人是讨厌的第三者,破坏破坏了他和妻子的感情。
还有一开始古怪的邻居,欲言又止的房屋中介其实都是有理可寻的,他们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他们在和男主接触的时候偶尔发现了他会举止怪异的做一些事情,所以对他特别关注。
只是他们不知道那时候是他分裂的第二人格做的那些奇怪的举动。
再就是小女孩的第二人格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认为从她进入那个小树林里的小山洞就开始了。
那个洞里的漂浮着各种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的娃娃,应该都跟她有关,而且她在另一个小女孩找她玩的时候曾经在她面前就弄坏了一个娃娃。
而且艾米丽有时候表现出来特别喜欢查理,有时候又特别害怕查理,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注意看图片上的表情 上面这张画,注意看小女孩和父亲的表情和动作,他们其实是很有默契的一起把离婚的女人推下去的,那时候艾米丽已经第二人格了。
还有每天晚上浴室提醒她父亲大卫就是查理,妈妈是被爸爸杀死的,其实也是她的另一个人格。
整个看下来有几处比较恐怖的剧情: 1.从衣柜下去的地下室。
让我想起《招魂》里的剧情,每天睡着的孩子被鬼推着走到同样的衣柜门口,进不去,就一直用头撞门。
2.被毁的面目全非的的洋娃娃。
让我想起来《安娜贝尔》,画面感太强。
3.风雨中不停敲打大卫家门窗的男邻居。
(事实证明他就是好心,担心大卫伤害艾米丽,因为他觉得大卫很危险,而且艾米丽总让他想起自己的女儿,所以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 差点就当鬼片看了,最后才知道是精神病引起的惨案。
我不止一次看过精神病人的剧,悟出一个道理,精神病真的会遗传!
这就是艾米丽为什么会分裂,一方面是被惊吓,更多还是遗传基因的问题。
另外说个题外话,这的超级喜欢这处乡下的房子,安静宽阔舒适,居住环境也十分的温馨。
——————————————下方剧透——————————————————1,父亲有两个人格,看到妻子出轨时就分裂了,一个是正常的爸爸,一个是查理。
这个大家都知道,而且电影给的暗示很明显,比如正常爸爸问查理时,艾米丽说查理睡着了,还有大卫在醒来前那个妻子宴会离开的背影,让人一下子就怀疑是妻子出轨,丈夫杀妻。
2,女儿也有两个人格,应该是在目睹父亲的查理人格伪装妈妈自杀时分裂的,而不是在结尾父亲死后出现的。
中间活泼的、顺从父亲的是正常萝莉,沉默的、伊丽莎白来时化了妆穿着妈妈衣服的、弄坏洋娃娃的是第二萝莉。
3,父亲的人格转换:带着耳机在笔记本上写字的,表示正常爸爸在睡觉(沉睡于潜意识),查理主宰身体。
查理知道正常爸爸的存在和所有记忆,但是正常爸爸不知道查理。
艾米丽的人格转换:怕黑的,要求门留一条缝的是正常萝莉,突然不怕黑的是第二萝莉,按照影片的逻辑,正常萝莉应该拥有第二萝莉做的事的记忆。
第二萝莉做的事包括:配合查理不让正常爸爸开心、在浴室写字,一起杀死伊丽莎白。
4、关于为什么艾米丽不告诉爸爸他就是查理,如果正常爸爸遇到了第二萝莉,第二萝莉一直配合查理戏弄爸爸肯定不会告诉他,如果遇到了正常萝莉,正常萝莉只透露了一点关于查理的信息,剩下的不敢说,因为查理是知道正常爸爸的记忆的,同样也会知道艾米丽背叛了他,所以正常萝莉不敢说。
5,四个人格是随机相遇的……正常萝莉会遇到查理也会遇到爸爸,反过来也是
讲精神分裂的电影很多,这部捉迷藏评分算不上特别高,但用捉迷藏表现精神分裂的方式很巧妙在理。
首先精神分裂里面的多重人格一般不会同时出现,人格之间没有关联,完全是不一样的“个人”。
多重人格的存在是不正常的,所以要把多余的人格找出来消灭。
跟捉迷藏中躲藏和寻找的游戏很像,只是这是精神上的。
与其说是因为小女孩喜欢捉迷藏,不如说是小女孩与爸爸两种人格之间的找与藏。
回到电影中,大家都说一眼就看出男主就是凶手本人。
我觉得一个悬疑电影的意义不是让你最后找出凶手是谁?
有些电影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揭示凶手是谁但电影本身很优秀。
感受剧情的发展,感受人物之间的互动,感受电影中让你记忆深刻的台词。
在本片中打动我的是,男主妻子死前那句:有些东西是永远都治疗不好的。
当然开始导演是设下陷阱让我们误以为妻子是因忧郁或者无法治愈的疾病而自杀。
但反观整部片,这句话足以点醒精神病的恐怖之处。
现实中精神分裂是否可以完全根治,我不清楚,也没去研究。
电影中男主之所以会出现精神分裂是受了妻子出轨的刺激,这种伤害是无法治愈的,于是引发了灾难。
真相揭穿后,回到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妻子的意思是:这段婚姻是无法治愈的。
这种刺激加深了男主的怨恨。
影片放到中段之后我都不确定凶手是否就是男主,因为小女孩的表现,让我觉得应该是另一个人。
小女孩就这样演技高超地应对老爸的两种人格,她真的能理解这是一个人的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格?
无论如何,她加入了这个人格分裂的游戏,走一步看一步。
尽管最后安全逃脱,自己却产生了精神分裂症。
又是另一个恐怖的开端。
捉迷藏这种游戏在恐怖电影素材里也是蛮常见的,因为它既有趣味又有恐怖性。
可怕的东西就藏在找寻之中。
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都隐藏了很多我们自以为忘记了或者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的东西,有些相当很阴暗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只是不会去形成另一个人格。
环境的刺激会激发沉睡的记忆或本能或隐藏的病症。
电影中的爸爸的另一个人格就是他原本的黑暗面,但是被病态地激发了。
何况,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充满了捉迷藏的游戏吗?
隐藏小三的丈夫和企图捉奸的妻子,隐藏小抄的学生和寻找作弊的老师,隐藏罪证的犯人和搜查证据的警察……我们都想要找到被隐藏的真相,但事实是,你很有可能永远都找不到。
或者找到了,会伤得更重。
能触动内心,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这是我对好电影的评价标准。
从这点来看。
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我错怪这个电影了,之前没看懂感觉很混乱一头雾水,好多疑点都没解释清楚,还以为是烂片,在故弄玄虚罢了。
现在我想通了其中一些关窍,觉得还挺好看的,有些设计挺玄妙的,要仔细想想才恍然大悟,惊叹不已,比如写日记其实是幻想出来的,这段时间是查理行动的时间,查理为了不让大卫怀疑就制造出这段虚假的记忆。
有些悬念是烟雾弹,或者与主线没有关系,不必关心。
1.大卫睡觉的时候摸他的脸的那只手是谁的?
2.2:06是他杀死妻子的时间吗?
3.邻居家为什么吵架?
之前又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大卫要用望远镜偷窥他们家?
看到一个解释是,他观察邻居夫妻的争吵,是希望治愈他人的家庭问题来拯救自我的心灵……(额,自我,本我,超我的问题吗?
为了更好的表达心灵领域的主要特征,弗洛伊德将心灵机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它的“力量表达了单个有机体的真实意图,这个意图就在满足其内在的需求”。
“自我”的任务“在于通过权衡外部世界的情况而找到一种以最有利最没有危险的方法来获得满足”。
而“超我”本质上来讲是从其他人身上受到的影响——“如教师及在公共生活中被赞赏的社会理想的典范那里受到影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欲望加以限制。
可以看出三者行事的原则有质的不同,因而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超我”不仅与“本我”的原始诉求发生矛盾,而且可能与“自我”的利害权衡产生冲突,尤其是“超我”与“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这样“自我”就应该同时满足“超我”、“本我”和现实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上述三个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三者发生冲突,平衡就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我觉得123这三个问题不必深究,不是很重要。
)4.到底是她爸爸哪个人格杀了她妈妈?
她知道她爸爸杀了她妈妈还跟查理做朋友,反而不喜欢大卫,是因为查理跟她说是大卫杀了她妈妈吧。
他在杀了他妻子之后感觉很痛苦,想逃避这段记忆,才人格分裂的,将这段记忆封存在查理这个人格中,这个人格展现了他邪恶凶残的一面,之后所有坏事都是查理做的,所以杀死他妻子这件事应该是大卫做的。
(我想推翻这个想法了,杀死他妻子的应该是查理,查理是大卫的“本我”,这种“本我”的唤醒,是因为“自我”曾亲眼看到妻子偷情,大卫的“本我”用枕头闷死妻子,却“告诉”他的“自我”,妻子是自杀而死。
在百度上看到这个解释,觉得很合理,人格分裂也能解释通了)5.为什么大卫每次行凶后都会做梦?
是由于基于“现实原则”支配,他的这种“自我”意识,压抑了“本我”。
于是,“本我”与“自我”开始了捉迷藏的游戏,化装为梦。
所以大卫的“本我”在每次行凶后,“自我”只是觉得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其实这正是他的欲望化装成梦。
他无法忍受妻子出轨的行为,接受不了妻子对自己感情的背叛,但是身为一名心理医生,他有着常人不及的理智与道德准则,只有把它隐藏在心中最安全的角落里,等待着释放欲望的机会——梦。
(这段也是从百度上摘抄过来的,我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做的梦意味着什么,我以为仅仅是伏笔,没想到还有这么深层次的意义)6.查理杀伊丽莎白和女儿的动机?
7.小女孩如果是人格分裂,那她是什么时候分裂的?
是在她父亲死后还是死前?
如果是死前那她的两个人格都分别在什么时间出现?
为什么一个人格知道另一个人格做过的事?
查理和小女孩的关系为什么会破裂?
之前关系不是很好吗?
她为什么前后反差好大,之前查理是她最好的朋友,之后就害怕他了?
这些电影里都表现得不明显。
我想出了一个解释就是在她父亲死前就人格分裂了。
查理之所以想杀了她是因为她不站在他这一边了,自然想杀了她以绝后患。
小女孩在妈妈死前都是很活泼的,在她妈妈死后她觉得很孤独,于是把一个芭比娃娃当朋友,和其他人包括她爸爸相处时都很冷漠,不过这时候还没有变坏。
在她在山洞前看见爸爸的另一个人格查理并且知道了是爸爸杀了妈妈之后,打击太大,她觉得无法接受,并且这个人格适应不了查理,所以自我催眠,分裂出这个和查理一样邪恶的人格,来保护自己,并且告诉自己查理和爸爸是两个人,查理是自己的好朋友,爸爸杀了妈妈,应该恨爸爸。
之后她做的事就很残忍了,将昆虫插在鱼钩上做鱼饵,气场也让人感觉很阴沉,因为不需要新朋友了,所以她摧残之前的朋友芭比娃娃,在车里看艾美荡秋千,她的手在挥舞,是想把她推下来,看到她摔下来的笑是得逞阴暗的笑,艾美来她家里玩还吓唬她。
我不懂的是她为什么会喜欢和邻居大叔玩呢?
估计是个烟雾弹吧。
还和查理联手杀了猫和伊丽莎白,墙上和浴帘上的字也是她写的,因为大卫说是她的笔迹,用她的蜡笔画的,她说不是她写的而且她帮助查理作案是被逼迫的是在说谎。
所以在杀死伊丽莎白之前都是小女孩的邪恶人格在主导,和查理做朋友的都是邪恶人格,杀死伊丽莎白之后善良人格苏醒,善良人格是个怕黑会哭会求助会依赖爸爸的小女孩,知道了查理和邪恶人格做的事,就害怕查理了,不想再见到查理了。
8.为什么小女孩后来又说是查理杀了妈妈?
难道这才是他们反目成仇的原因?
看完电影觉得小女孩真可怜,妈妈出轨,爸爸杀了妈妈,爸爸人格分裂,她一直活在恐惧中,只不过她把那个恐惧弱小的自己隐藏起来,用邪恶强大的人格来面对这一切,因为杀了人终于承受不住才会暴露出真正的自己。
这个小演员演技也挺棒的!
影片其实是沉闷的,没有什么噱头。
论血腥,论恐怖,都不是最高级别或者最精彩引人的。
好就好在,那种绝望。
老爸在惊觉自己的分裂面的时候,应该是绝望的吧。
人生一步步地变糟,家破人亡都还不在最糟糕的时候,最糟糕的时候应该是发现自己都不可救药了。
观众看到最终的结局的时候(4个版本的结局都不外如是),也会觉得人性被撕裂后的绝望。
这样的电影,是真实人生的写照。
太多这样的家庭了,不停地分裂、毁灭、循环。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分裂的,一旦自己和自己打架,肯定得走向深渊。
所以,请挑选那个善的一面担当强者。
罗伯特.德尼罗、达科塔.法宁,一老一小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以演技著称的好演员,这也使《捉迷藏》增添了不少光彩。
米国人也越来越喜欢玩心理惊悚了,虽然剧本发展到最后并不算高明。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猜想,不会又搞出个“人格分裂”之类的老套噱头吧,好歹也是罗伯特.德尼罗的片子啊,不会那么滥俗吧,没料到真给我说着了,真让人失望。
罗伯特.德尼罗最后手持尖刀猛力踹门疯狂追杀女儿时的情形模仿《闪灵》的痕迹太明显了,简直和杰克.尼克尔森手执利斧追杀老婆儿子的镜头如出一辙,这是导演用这种方式向死去的斯坦利. 库布里克致敬么?
和米国人拍的所有恐怖惊悚片的结尾一样,在云开日出阴影散去日子步入正轨之后,仍然会留下一个小小的警示意味的尾巴,小姑娘图画上自己肩膀上的两个脑袋,预示着未来的自己又是一个人格分裂患者,就象怪物哥斯拉最后下的那个蛋,恐怖和惊惧永远存在,没完没了。
忒恶心了,罗丽和怪叔叔就算了,怪叔书偏是自己的爹。还有阿,模仿闪灵也太明显了吧。还有阿,杂七杂八的心理恐怖片都一锅端的没章法阿。
故事一般,不是很有悬念
就在大家都以为又是一部闹鬼电影时,竟然是一部心理悬疑,有点出乎意料,但反倒解释不清了,降低了片子的逻辑条理性,真不知道德尼罗为什么接这样一部片子
父女两都精神分裂,有什么难解释的, 难道你们一点逻辑思维都没有。
完全被老年的罗伯特·德尼罗骗了,盖!!!
够诡异惊悚,不错有创意,关键是2005年的电影,应该大部分是用他的梗。
自己吓自己的精神分裂惊悚片, 这个题材不新鲜, 不过, 听说导演给这个片子安排了五个结局(我看是的第一个), 这个倒是比较新鲜.
老罗对片子的要求越来越低,对薪酬的要求越来越高,接这种片子让我很诧异,不过老罗毕竟是老罗!
有些情节感觉是刻意营造悬疑感忽略了逻辑而显得有些故弄玄虚,比如半夜送钥匙的中介,吵架的邻居夫妇,小萝莉真是太有灵气了,五个版本的结局里还是画画多个脑袋这个结局最好
故事还是欠缺额,有点磨磨唧唧的,这种反转题材电影太多了,直接给观众想看的就行了,没必要玩这种故弄弦虚啊,心里铺垫啊,直接快节奏的整点刺激的,然后最后再玩反转真相大白啊 blablabla
太长了…有点故弄玄虚…老的小的都人格分裂……我只承认音乐氛围很恐怖 范宁的表演很精彩……
看了几部比较经典的人格分裂片后再看这部毫无新鲜感 看片顺序和时机果真很重要……不够惊悚 悬念设置也不太够 结局揭晓前把Emily弄得神经兮兮就罢了 邻居那条线讲得也不清不楚 空有铺垫 却没法对应上 这种片嘛 要么就要像Identity多分几个人格 要么还是得再精致一点才行。
常态悬疑 小范宁的死人脸我喜欢。
因为母亲去世,AMILY跟爸爸住到了郊外.发生一连串事情,父亲一直以为是女孩做的,而女孩一直说她有个朋友叫查理,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还以为是她假想的一个朋友.可是到了最后,危机重重的房间里,发现了从未拆封过的耳机和笔记本,之前那些他在听耳机写笔记的画面全都没有发生过!真正有心理问题的人是DAVID自己!片子最后一个画面上AMILY的画像上多了一个脑袋,很有悬念,也揭示了片子的主题.精神分裂导致多重人格的题材很值得去研究~更要提一下的是罗伯特·德尼罗和达柯塔·范宁真的演得很好很好的!小姑娘真的
小演员演的很好。结局不错。总觉得剧情衔接不是太好。虽然是意料到的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好。总这么觉得
除了剧情较老套,这种题材拍烂了已经,其他都属一流。
又一部人格分裂,前面各种猜测,虽然爸爸很不对劲儿,但片子引导人认为是女孩有问题,最后揭晓是爸爸分裂。只是末了女孩的画,画了自己有两个头,再重新回顾,其实女孩也是分裂的,杀脑细胞啊!
为了惊悚而惊悚但是氛围还不错 虽然结局我早已猜透
原来他们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PS:dakota fanning演技超赞的,太可爱了。
今天又夜不能寐了 看看提神~ 老分裂没意思&我对这种萝莉有摧残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