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这是一部走进电影院,让我惊喜又落泪的电影。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歌厅,小吃店,书店,树林,海边,吊桥,隧道⋯无数意象交织在一起,是关于爱的记忆。
爱情可以跨越年代,跨越时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是当代爱情的启示录,让我们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
此外,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
涂老的遗作,2021年 看了他的烂片《上山》,同年年底, 他老人家就因食道癌晚期病逝, 享年才61岁!
白发苍苍的他只是长相显老,其实 1960年出生,和香港四大天王也都是同龄人, 刘德华就比他小1岁,郭富城比他小5岁。
好在作为遗作, 涂们的演技比《上山》强多了……这又是一部讲述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故事。
公路片的拍摄手法, 和《候鸟》异曲同工,一路向东, 台湾环岛,追寻亡妻的足迹。
《候鸟》是女儿追忆母亲, 《郑先生》是丈夫思念亡妻。
男女主角一老一少, 两个人陌生人莫名其妙一路结伴而行。
起初, 实在是觉得他俩太不适合同行了,根本不着调的两人, 老人在书店翻阅留言簿一整天, 年轻女子怎么可能陪着他一起浪费时间? 毕竟是陌生人啊! 直到结局一切真相大白, 也是跟《候鸟》如出一辙,女主角王真儿是老爷子幻想出来的年轻时候的妻子, 只因思念。。。
“如果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 你是否能够刻骨铭心的保存住最不想忘却的记忆”?
以上便是丈夫在老年痴呆前的最后努力。
总体来说, 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全程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平平淡淡看到后半程文艺片少不了还是有点疲态。
这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也是时隔一个多月走进电影院,让我惊喜又落泪的电影。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歌厅,小吃店,书店,树林,海边,吊桥,隧道⋯无数意象交织在一起,是关于爱的记忆。
爱情可以跨越年代,跨越时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是当代爱情的启示录,让我们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
此外,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
感动,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了,拿到电影节,也是可以拿奖的作品。
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一直到现在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导演邹德全非常擅长运用电影拍摄技巧。
就拿开头来说,是完全没有配乐的,整个视觉、效果、观感给人都很舒服,单单凭借着涂们老师饰演的郑先生,哪怕是那么几个动作、几分表情神色,就能联想到面前的这位老者是位有故事的人。
电影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位患有阿尔莫兹海默症的老者,更是对郑先生一直以来念念不忘的亡妻,为爱守护而展开的一场治愈疗伤之旅。
涂们老师、王真儿把这场平淡的爱情故事,演绎地活灵活现。
全篇除了两人的饰演,还有一个角色令人过目不忘,那就是饰演老梁的演员老师。
虽然老梁只出来前面的一小段部分,但作为郑先生的老友,在自己生日之际,在陪伴老友一同钓鱼,在最后的日子,希望和自己最要好的老友共同住进养老院,一辈子算是值了。
为何小编会说这部电影是为爱守护而展开的一场治愈疗伤之旅呢,电影将《雨中我问你》这首老歌贯穿全篇,主旨故事线清晰明了。
开始会误认为电影会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在讲述郑先生,另一条则是在讲述阿灰,一个是不愿割舍亡妻的老者,另一个是因骑摩托车,而导致老公出车祸成植物人,三年卧病在床,一直离不开悉心照料的年轻姑娘。
涂们老师的精彩演绎,好几次击垮了观众的内心防线。
说说第一道防线,远离家乡,郑先生来到宝岛台湾开启了一段环岛之旅,第一站红包场,点歌时,遇到年轻姑娘阿灰,这一刻,像是打开了一本记事本,在阿灰唱起《雨中我问你》,序幕也就揭开了。
这时,第一道防线被打破。
随后,郑先生和阿灰结伴而行,他们一直往东走,去到万福鱼馆品尝妻子学做鱼的初始点;去到旧木书店寻找妻子留下的30年前的记事簿,记事簿中写到“郑先生,谢谢你”;去到郊外的山林带着亡妻的猫头鹰吊坠寻觅万千、感慨万千;去到更东边的鹅卵石海滩,原来所有的一切阿灰就是郑先生所幻想的亡妻。
这时,第二道防线被打破。
结尾部分,环岛旅行结束,郑先生回到养老院。
虽然已经不省人事,但是在养老院,时刻念叨着环岛旅行这一路的经历和旅程,更多的是表达对亡妻的念念不舍。
电影就这样落下帷幕,第三道防线被彻底打破,这也是小编到现在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原因,令人为之动容,无法释怀。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像是“鸡蛋里挑骨头”,毫不夸张的讲,很难找出疑问,因为太好了,过程虽然“平淡无味”,但是心中“五味杂陈”。
我给这部电影8.5分,年度佳作,好作品!
写在前面:匆匆忙忙赶到另一家影院,嘴上咒骂着排片怎么那么少,可思想很乖巧地接受了这一现状。
我的朋友和我吐槽,说到底积压了多少像这样的片子没有放出来啊。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片子不多来点呢,每次都和挤牙膏一样,一段时间来一部。
1.鹅卵石般的疼痛我有时候在想,人为什么会老呢。
人可以受伤,人可以死去,但是我无法接受人终将老去。
松弛的皮肤,萎缩的大脑。
讨厌的老人味,失禁的大小便。
光是想想,我便觉得心颤。
同样,我觉得心疼。
我的爸爸妈妈也有一天会认不出我吗,温热的吻无法印上我的额头,有力的拥抱无法勒住我的肺。
所以当我看到有些人说这部片子蓄意煽情时,我觉得他没有人文主义关怀。
有些人说主题雷同,全是阿尔兹海默症。
我觉得他没看到事情的同一性——老去的人都是相似的。
本片的元素很典型,老少配,公路片。
普通的食材,经过高端的烹饪方式,端上来的便是一碗黯然销魂饭。
甜蜜的叉烧,也能吃的你泪流满面。
温柔的海风,割出郑先生的泪沟和皱纹。
我喜欢这种不咸不淡的叙事,因为轻描淡写下是中国男人含蓄的爱意。
而我始终在想,溢于言表的感情是否真的肤浅,而如果藏在心里的爱不说出来又显得痛苦。
所以当影评后20分钟,高潮发力时,一颗圆滑的鹅卵石卡入了我的喉咙。
疼痛逼出了我的眼泪,我开始抽泣,为了郑先生,为了阿灰,为了我终将有一天老去。
2.岛屿上的书都是咸的我一直觉得留言簿有一种不管别人死活的痛快。
写的人洋洋洒洒,看的人异常沉重。
而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会挑一张明信片。
花5块钱,写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文字,抛出去。
而当我到家,又或者明信片比我先到家时。
翻开那张薄薄的纸张,阅读上面有力的文字,那种恍惚是很难得的。
所以电影中这个设计我很喜欢,我仿佛看到了我老了之后可以捉弄别人的计划。
如果我死去,我会留下很多线索。
让我的爱人去找寻,去贴着我的脚印向前。
逼着他们了解我的过去,又或者替我做些没完成的事情。
哎呀,这样想想,有一种上天入地的感觉了。
郑先生的爱人是顽皮的,是有先见之明的。
人不怕死,人怕忘记。
被人记住是很荣幸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会在一起吃火锅别人只点了羊肉时,指着我大喝一声她不吃羊肉。
爱我的朋友,记住我的细枝末节。
我也记得,你不爱吃黄瓜。
3.古董录音机和雨滴上一次我感受到老物件的浪漫,还是我的朋友送了我一个随身听。
透明的壳,放入碟片,休休地转。
耳机也是插线耳机,一次只能听一张专辑。
为什么说旧的东西浪漫,可能是因为傻瓜式的简单。
没那么发达,又或者没那么三心二意。
更新换代太快,人们的感情怎能停留。
录下声音,给昏迷的丈夫。
又或者朗诵诗歌,给无意义的爱人。
我想,要是我,一定做不到这样的大无畏。
又或者,我没遇到这样的人。
这种纯粹到极致的感情,是一种拼死拼活的爱法。
已然做好了粉身碎骨的准备,才敢说出爱与悔。
这是一部不可能有差评的电影,因为它慢慢的叙事节奏,让人慢慢地舒服着,享受着,温暖着。
老人郑先生在旅途中,结识了年轻女孩阿灰。
他们一个为了怀念过去,一个为了憧憬未来,共同开始了环岛旅行。
影片虽然节奏很慢,却不无聊,反而故事感满满。
是那种“你有茶,我有故事”的感觉。
两人的旅途中,风景美得让人向往,故事暖得让人羡慕。
这是旅行电影,也是文艺电影。
最后的结局,更是堪称点睛一笔!
意料之外,却又早有伏笔。
本以为影片会在平平淡淡的温暖中结束,然后结局却在轻描淡写中,给予观众回味无穷的感动!
这样的影片,注定小众。
这却也是好事,可以让人静静地在几乎没人的影厅里,默默地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暖心。
然后,你将再次对爱情,相信并憧憬着…
大家都说纳什疯了,他确实疯了,精神分裂症伴随了他一生,所以《美丽心灵》的那种改编合情合理。
关于室友、小姑娘、特工也可以理解为纳什渴望的友情、家庭、事业,并且镜头语言都有伏笔,暗示观众这都是假的,比如进实验室选搭档为什么不选室友,比如小姑娘从远处的鸽子群跑过来但是鸽子并没有因受到惊吓而飞走。
但是,同样的逻辑框架,直接套到阿尔兹海默患者身上,属实有点奇怪。
(我不了解阿尔兹海默,只是感觉有点怪,如果阿尔兹海默患者也会出现幻觉,也能强行说的通)再说说跟《闪灵》有关的那一段,看过的应该都能看出来,但是《闪灵》那一段其实我理解的是,作家一直写一直写,但是永远都是重复的一句话,其实是表明人已经疯了,并且《闪灵》是惊悚片,这样直接套用,实在有点怪,也不像是致敬。
(高级的致敬参考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看似公路片,但是用了半小时去铺垫背景,然后中后段才上路,有点拖沓。
电影设定2020年,就算不是不是2020,也一定是2016之后,因为墓碑上显示老伴儿2016年去世的。
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人在使用45℃抬头仰望、脸部特些这种矫情得都要原地扣出故宫的镜头,再伴随着故作文艺地朗诵书店过客的留言,又叠加一层debuff。
再说了,都2020了,用个智能手机不犯法吧,智能手机不比纸质地图/问路好用啊?!
老人不会用,年轻人也不回吗?
智能手机不文艺是吧?
朋友走了,郑先生在葬礼现场的那一段,倒是看得人鼻子发酸。
整体来看,就挺一般的。
风景很美。
挺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老了都爱听老歌么?
那我以后听什么?
周杰伦?
也许不是爱听歌,是爱回忆,一旦回忆没有了……是不是就像电视机没台一样满是雪花,想想就浑身的鸡皮疙瘩。
老老实实写日记吧。
看到郑先生和姑娘一起,看到他说要约法三章因为我有经验哪儿,郑先生有蛮重的爹味啊,一查是青岛人环游台湾。
山东人啊,别说夫妻之间就是父子之间,也是有权力斗争的,尤其是话语权和支配权。
为什么想当爹,有样学样。
刚好看到一篇“为什么赡养老人这么难?
因为老人还想当家做主!
”郑先生为什么不在老婆活着的时候,一起去一次台湾啊?
因为啊,要当家做主,哪儿有时间出去。
再说,等老了以后,有的是时间!
就算爱情,在山东人眼里,也得服从大局,得板正。
看完电影,有点后悔,我都没和媳妇有什么重要而又有仪式感的地方。
而和兄弟们却有太多可回忆的地方,曾醉过吐过哭过高歌过。
等有了时间,我要带媳妇去台湾环岛旅行。
要不海南也行。
要不青岛也行,秦皇岛也不错。
也不知道1216和废墟20多年前的留言簿还有吗?
曾经有好多无病呻吟的人啊。
呻吟的真好听:年少时,你拿生命献给了爱情,后来你没死,年轻替你抵了命。
不觉得这是特别好的电影,台词生硬演技普通,故事挺好。
看,一个是喜欢涂门,一个是对抗恐惧。
上周刚看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同样是阿尔兹海默症,和《叫我郑先生》不同,是另一种伤感的震撼。
谁都拦不住的犟,成了他们最后的尊严。
老,已经很可怕了。
再得了阿尔茨海默症……那种精神上的无助和无法理解的时间和空间破碎感,是不是也会忘记自己的病?
在我们眼里再好的过去,回忆的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在他们那里,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我也开始忘事儿了。
早饭吃的什么,有时候要想很久。
酒也不敢多喝了,一转眼就是第二天早上,要通过别人口述或者看手机里昨晚的视频。
是不是得开始养生了?
昨晚还因为一些琐事而失眠。
有时,我们遇见的每个人甭看表面多平静,他都可能在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
那些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们内心的战争是忽然而来猝不及防的一场或者几场。
前几年还可以沉浸在电影里年轻主角身上,现在不成了,慢慢代入老人的角色了。
我很怕自己老了的时候会忘记我的原则我的底线,那我应该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如果还有那个时候。
我绝不要拿个马扎去公园遛弯或者缩在墙角晒太阳。
也绝对不要找个小几十岁的小姑娘。
恩,范曾真想不开。
还是赚钱吧,有个小房子,做好隔音保暖放点健身器材和以前不舍得买的玩具还要有大屏幕和音响还有米酒,喝点黄酒挺好,反正可以自己赤条条的在家里,一天都不用说一句话。
以及,看到一篇关于怎样养章鱼的帖子。
许多感慨,都在一声轻叹里。
章鱼,这个有两个神经系统、三颗心脏、九个大脑的外星物种。
章鱼很聪明,大家都说很难养。
章鱼,从网上买的寄到家,章鱼在运输过程中已经死了,倒不是氧气盐度运输时间有问题,是章鱼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很恐慌,自杀,自己把自己吃了。
所以章鱼到家的时候,只要还活着,断了触手是很正常的,在舒适的环境里好好养,触手还能长回来。
最好是在家附近的水产市场买,二三十一只小章鱼,便宜又健康。
有人用小缸养章鱼,章鱼感觉很抑郁,自杀了。
有人用豪华大缸养章鱼,里面除了章鱼还有很多小鱼,但缸太大,章鱼一直害怕得缩在造景底下不出来,三天不吃不喝,绝食自杀了。
有人用中等大小的缸养章鱼,里面就一只等大的珊瑚鱼,几只基围虾供它吃。
章鱼状态异常地好,每天吃吃喝喝,还会和主人互动,握手,拍照。
可是等章鱼调养生息,断掉的触手全长好之后,章鱼开始用头往笼子盖上一下一下地撞,撞晕了就回缸底休息补充体力。
后来章鱼撞不开,就自杀了。
有的章鱼越狱成功了,在房间里来回窜,寻找逃脱的出口。
在房间里窜来窜去对触手的伤害很大,因为章鱼是软体动物,很多皮肤表面都被地板磨损了,加上缺水缺氧,好多章鱼死在了逃往大海的路上。
有的被主人捡回缸里,调整好状态,又开始一下一下地撞墙。
章鱼是有痛觉的。
它吃自己的时候每一口都是感觉得到的疼痛。
它撞墙的每一下都会晕。
它太聪明了,聪明就想要自由,想要自由就会抑郁,不会满足舒适的圈养。
所以……所以……算了,不能写出来。
无论尝试多少次,我还是没办法使用专业术语来写影评。
所以,就这样吧,这原本也不是一篇影评,是看完电影后,想对自己说的话。
我有时觉得生活是真实的,有时不这么觉得。
最近三年以来,这两种情况经常交叠着发生,偶尔会莫名其妙笑起来。
多亏了某种临时性的掩盖面部表情的道具,犹如一个寓言,我所表现的,只是我的眼睛。
有人说眼神是不能作伪的,当然不是这样。
看电影之前,想要看一场日落。
无奈时间和天气都不合意,有霾,淡淡的红在天际虚弱地透出来。
就连这样的暮色也很难让人安静欣赏。
广场上有人在唱当下的流行歌,一些人坐在阶上听,一首唱罢,大家鼓掌。
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安然坐下,让自己成为这其中的一分子?
走路没有什么好处。
我走得也很累了,然而我不能。
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小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对的,所以才会那样做。
这几年逐渐明白,有些决定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对,或者好。
可能是错的,还会很辛苦,然而我还要那样决定,才是它真正的意义。
我沿着河岸缓慢地走,想象一捆无形的荆棘在我的背上。
郑先生也是这样做的。
我对于电影的口味很恒定,像爱吃的食物、喜欢的音乐一样没有变化。
《雨水我问你》的前奏一响起来,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歌,这会是我喜欢的片子。
旋律有些熟悉,可能小时候在街头曾经听过。
或许是在梦里听过,这样一首显然地带着梦的气质的歌,又甜美,又酸涩,又温柔,又感伤。
还有放学的小孩子唱的歌。
郑先生房间的配色。
他们念的诗。
风韵犹存的酒家女郎,穿着亮晶晶的金色裙子。
女主角的脸在镜头下非常细致,她有一双动人的眼睛,鼻子的折角有些钝,带来一种温柔的观感。
所有这些令我觉得安全而满足。
像一碗择去刺的鱼肉,一碟削好切块的苹果,小心翼翼地剔除掉所有会硌到我的部分。
开始没有几分钟,其实我就在哭了。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着。
”我想起一篇遥远的小说里的这句话,比另一句更有名的令我感受更深。
不知老之将至是多么难,如果自己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人不能够在此生最快乐的那一刻自然死去?
对于人来说,既然知道剩下的日子都是在走下坡路,那就不需要再去感受。
对于社会来说,也能减少一些压力。
还好我这个想法不会实现。
许多人都是抱着侥幸,明天会更好,虽然大多时候,只会更差。
或者更差和更更差。
我开始预演几十年后,我每天都把一个记事本挂在脖子上。
必须做成防水的,洗澡的时候也不用拿下来。
万一我不识字了,怎么办?
如果到了这一步,想必我身边没有任何希望我活着的人了吧。
那我就该自杀。
万一我忘记自杀了呢?
可以说,在电影自己告诉我之前,我完全没有发现它可能的走向。
虽然回头想想,细节的暗示已经足够多。
在我之前的揣测里,无非就是阿灰的丈夫醒过来或者没有,活着或者死去的差别,而至于郑先生,也许给一个背影,或者字幕。
我想不出这个即将失去记忆的老人在他最后的精神生命里,还能获得什么希望。
但电影成功制造出了这种希望。
在生命的尽头,我们知道自己没有白白去爱,这就已经足够。
今天我爱你,明天我记得我昨天爱过你,后天我记得我昨天记得我前天爱过你……或许我们无法制造和离去的人在一起的记忆,但还可以制造想念离去的人的记忆。
看完电影走出来,天已经黑了。
我走过许多台阶,关于它们和河水的回忆都如前世一般陌生。
走了一会之后,来到一张led大屏幕发出的光下。
它有着明亮的蓝色背景,上面写着几行红色的标语。
这种纤毫毕露的明亮完完全全是电影的反面。
我站在这片光里,笑了起来。
总评 7 / 一个温柔的故事 下文将包含剧透————————巴赞曾提出的“木乃伊情结”这一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正是基于此,人类渴望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有一种“保存生命的本能”。
《叫我郑先生》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抵抗遗忘的故事。
整部影片的观感并不是虐心和催泪,也没有用老人和疾病作为故事的噱头来卖惨,而是以平静沉稳的影调和叙事节奏,带给观众舒心淡然的情感体验。
随着故事发展,观众会逐渐参与到郑先生寻找过往记忆的过程之中,体会与遗忘对抗的感觉。
观影前看到阿尔兹海默症再次成为主角的设定时本来是有点担心的,但在影片中,病症所带来的“遗忘”很好地融入进了主角行为动机和故事讲述与发展之中。
钓鱼回家路上的不知所措,忘记很多但是忘不了“鱼味”,留言簿唤起的时空交谈,等等这些都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塑造和剧情推进。
展现老年人生活的影片总是在痛苦和治愈之间转换,影片通过双线叙事的方式玩了一个小小的叙述性诡计,把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平行剪辑,再通过“相遇”完成时间线交汇,营造出双线并行的感觉,为最后的反转进行了铺垫。
这部影片其实也可以被看作一部讲述“旅行”的公路片。
主要的空间选择和故事讲述在同类影片中都属中规中矩,观众可以很好地进入故事和情绪之中。
【歌唱】“啊 雨水我问你谁人为爱赌生死你敢讲我就陪你去阮淋着冷冷的雨水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不知你置叨位甘有将阮放忘记阮只有藉雨水来想你”这段片中反复出现的歌曲中,有被这几句词深深地触动到。
这首歌出现在影片的各个部分,同样的曲调却承载着不同的情感。
【吃鱼】与【书店】这两个场景及其中发生的故事,是有关“旅行”的回忆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与留言。
不管是郑先生自己做的鱼还是几尽辗转找到的店里的鱼,都不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食物”再一次成为回忆的载体,找不回的味道也对应了主角和店家各自生活中爱人的失去。
“三十年前的留言簿”则是更加实体化的承载,其所指更加明确。
多年前的人习惯于将心思写在纸上。
郑先生这次旅途中翻找出的白纸黑字成为一种具象化的思念,跨时空的对话让人倍觉温馨与感慨。
【山林】【环岛】【海滩在哪里】从进山开始,故事的整体氛围和叙事节奏就开始加快;寻找海滩未果,寻找身旁人不在,回忆开始重叠和混乱。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寻找海滩的这个段落。
在涉及到“老年人情感”或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电影中,往往会尝试通过影片结构或镜头语言,来对其精神状态进行模拟,从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片便将叙事的连贯性和空间场景的一致性打破,借此辅助表现角色的状态变化。
前段时间中秋档的佳作《妈妈!
》也多次用镜头语言模拟患病女主的视觉场景,同时多次出现“水”这一意象,将观众带入一种模糊的潮湿的触感之中。
《叫我郑先生》中从进入山林开始画面中开始融入越来越深的墨绿色和蓝灰色,随着大量叙事碎片被整理和重组,某种悬疑感掺杂其中。
多次被路人预知的问路,笔记本上反复写下多次的“寻找海滩”,种种迹象共同勾勒出一个记忆丧失症状越来越严重的的老人,同时他为了抵抗遗忘,想要抓住回忆的努力也就越发令人动容。
谈及片中反复出现的“阿灰”这一形象,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了索拉纳斯《旅行》中的红裙女子。
虽然是两部不同的影片,但却可以借两句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现其相似性。
“她也许是过眼云烟,也许会陪我一直走下去。
”“她永远在我的心中。
”【我永远活在与她相爱的记忆中,我再次同她旅行】这真的太浪漫了。
说到缺点,这部影片在节奏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
需要积蓄一种沉淀绵长的情绪来表现主角郑先生对亡妻的思念,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前半部分的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慢到一同观影的人在主角没上岛之前就已经昏昏睡去。
影片开场是熟悉的“老人生活”段落:起床,洗脸,用餐,与老友交谈,之后再通过扫墓的动作和台词告诉观众主角接下来的行为——思念亡妻,寻找和留存回忆。
上岛之后的几段主要的戏——相遇唱歌,吃鱼,书店留言,环岛录音,这几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在过往的影片中已经屡见不鲜,这样的风光小景很容易让观众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情绪铺垫作用,但与尾声段落的故事形成了某种不协调的割裂感。
保含深情的追忆和主角对抵抗遗忘所做的努力,很遗憾地没能得到足够圆融的处理。
最后还是想对涂们先生表达怀念和敬意。
碰巧我近期在进行与衰老和影像相关的研究,时不时会想起《老兽》这部影片和其中涂们先生的表演。
总是会觉得惋惜和遗憾,涂们先生走了,电影银幕上失去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老年人形象。
作为一个阅片无数的人来说,从男主一开始的记忆力差,女主一出来就知道是什么路数了,情节上有模仿痕迹,类似电影很多比如日版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也有磁带录音机这个道具,但是合理性前者更好。大家都知道,看电影,没有意外和惊喜剧情都在预料之中,是件很沮丧的事情,但尽管如此,看到最后还是落泪了,四星鼓励一下吧。
叫我郑先生2022#涂们# #王真儿#;1爱人不在了 爱人醒不过来 自己记不住的情况下还要 留下 爱的痕迹吗?这电影回答是当然 不是要证明有多爱 只是想让心里的影子不要淡化。2 有一些电影真的要自己挖 这电影看到最后可以给3.5星但是 单独看前期 中期的片段会干旱 干燥的感觉 失忆 独居老人这些元素太,,满地都是 后期在树林以后我们才知道 这电影想干嘛 一个道理 一分美景 算是旅行 还有跨越时空的夫妻神交,,,。
台词实在太可怕了,在无一人的影院看的。20221015
矫情的台词和糟糕的调色,你人脸都调成猪肝色了。不是人人都是许鞍华,你该用配乐要用,该蒙太奇就蒙太奇,真服了……涂们遗作的噱头远远大于片子本身
台湾环岛慢旅行文艺爱情上。
非常像台式小清新,不止是环境的原因。总比愁眉苦脸地讲阿尔兹海默好
高级唉
“有些事,怎么能忘了呢?”讲了一个小品式的、但挺有意思的故事,可惜台词太垮了,两位演员明明都很擅长生活化的舒服的表演,偏偏要念着奇奇怪怪的台词,可惜了。岛省风景太好了我啥时候才能去啊!!!三星半,纪念涂们老师。
这个才看了前面十几分钟我就很厌倦,实在不喜欢这种叙事,电影空间真的不要塞一些现实生活中就让人厌倦的桥段
剧情平淡 没有高潮 好像一个自传体散文 情节太过于简单 看见一段能猜到下一段 但感人性是有的 甚至这种平淡的剧情是给这种感人性是加分的 3分🧐
有太多细节能让人猜出阿灰的身份,但陷入其中竟然没有细猜。影片进入环岛之后突然变得丰富,不知为何没有出现“台湾”二字。前半小时涂们老爷子奉献了教科书般的表演,和王真儿也是相得益彰。人生无非为了念想二字。
很有诚意,编剧一点不逊色,有些技巧可以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媲美,就是男主一脸厌烦的样子有点让人回神!三星半
涂老爷子遗作,戏很稳,但难免会去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比较,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演技就更显得精彩了。王真儿在剧中少女感十足,却不太像卖鱼的人妻,更像个文艺女大学生,但是颜值高就行了,还要啥自行车呢?最后的反转前面猜到了,还是有些震动,很优秀的电影!
可能因为先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比之下,很多情节处理得不够细腻,也稍显刻意,导致很难投入进去,有点断。前面甚至有点看得有不耐烦。耐心看完,情节串起来之后,还是有一些回味在的。
两星给真儿,不算好看,但绝对是耐看型的.
感情描述差点意思
死老头装逼犯
寻找记忆,寻找过去,寻找逝去的时光,愿天下无病!
为涂们老先生去看的,两岸三地的浅淡印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立意是好的,但是总感觉演员的情绪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