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事、火炮、外援,都毫无意义,除非每个士兵都清楚,他,正在保卫国家。
”那么同样可以说:宏大的音乐、精致的场面、养眼的演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传记导演知道,如何删繁就简、事半功倍,毕竟鲜少人物的生平能由始至终跌宕起伏,而观众的“胃口”也是有限的。
关于这点,AK47当然是伟大的,卡拉尼什科夫当然是伟大的,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似乎难以称得上同等的伟大——无论是大量臃肿的镜头,还是混乱的节奏张驰、单调呆板的人物刻画。
难以消化,更遑论可口。
“伟大天才的阻力从来来自外部,而身边人只需要鼓励帮助,伟大武器便会唰地凭空出现,终于得到了大人物的赏识,随即调任升迁云云”,这套乏味的叙事逻辑,电影整整重复了三次。
导演似乎以为,念几句家书就是思乡成疾,纠察官的怀疑就是歧视贫农,至于结尾总结的“保卫祖国的决心”?
你是说他遇挫后自暴自弃要上前线,还是说他在战争胜利后第一个担心失业?
我看还不如让演员唱首喀秋莎来得有分量。
1.电影中卡拉什尼科夫(以下简称卡拉)自述学习经历是七年级未念完,现实中他本人完成了十年制学校的学习,而且第一份工作就是技术文书,所以在当时的苏联,他至少可以算作一个中等学历知识分子了。
但也有观点认为卡拉在学校所学有限,他后来的设计能力来自于其入伍以后的进修学习,实际上他在当坦克兵的时候就已经有发明创造并被应用。
2.电影中只介绍了卡拉的家在阿尔泰,但实际上他的家庭是苏联在搞集体化时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但他始终对苏联充满感情,并在晚年极力抨击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
3.电影中介绍卡拉了接受斯大林勋章的嘉奖,但他本人从未见过斯大林。
另外提一句影片中上校问卡拉会怎么花费他的奖金,那笔奖金是十五万卢布,基本上可以买十辆旁边那位元帅的轿车。
4.影片似乎在暗示是卡拉自己完成了AK步枪的设计,但大多数观点认为施梅瑟(德国步枪MP44设计者)给过其指导,且AK步枪在定型前卡拉两位上司提出过多项修改意见。
5.影片中卡拉拿出第一支原型,实际上他最初通过预选的是AK46步枪,而后几经改进最后定型才命名为AK47。
但影片淡化了这个细节,AK46只出现了一次。
其后出现的都是AK47。
6.可能有人注意到后面元帅带卡拉去部队讲话时,士兵拿的AK步枪并不完全相同,那是不同的实验型号,跟元帅说的他们是试用部队正好相符。
7.影片中试验场上还出现了另外两款步枪跟AK竞争,但实际上当时还有一款AK步枪的有利竞争者,由于过度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当时无法达到的加工强度标准而落败,就是下面这个怪异的TKB-408,世界上最早的无托步枪
这个电影类似《模仿游戏》,都是讲一个不被人接纳的天才似的人物不断努力并成功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二战期间,都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女神并产生了点浪漫关系。
但是《模仿游戏》远远强于这个电影。
《模仿游戏》有三条叙事线,战前,战中和战后,分别对应学生同性恋情,异性工作恋情和发明解码机,战后自杀线,配乐上档次,故事有穿插,人物形象丰满,故事跌宕起伏,传奇色彩重。
可能是人物本身的问题,这个电影就像流水账一样,一些情节莫名其妙,比如主人公的弟弟被关上囚车,和内务部蓝帽子的冲突,不知到是不是历史真实故事。
男女主人的情感转折缺乏解释,女主不知为何突然就从嫌弃男主到喜欢上了男主。
而且故事最终结束的也是没头没尾。
整个故事真的缺乏波折。
我认为主要是人物本身就不够传奇,难以达到艾伦图灵的历史地位和传奇性,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编剧了。
这部电影男女主人公颜值极高。
女主黑色头发柔和的长相给人一种东方女子的婉约韵味。
摄影很棒,莫斯科的森林,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苏德战场上的积雪,拍出来都很美。
这不是剧照,不管你是不是军迷,很多人都会知道这是AK47,因为看的实在是太多了,只要有战乱的地方少不了AK47的身影,AK47的产量上亿,我国的56式和81式也是由AK47进化而来,因为该枪发明人为前苏联枪械师卡拉什尼科夫,定型于1947年,因其便宜耐用毛病少,全球走俏,誉为“世界枪王”,而本剧则是描述卡拉什尼科夫发明AK47前后的故事,有一定传奇性的战斗年代的非战争片。
二战中,坦克手卡拉什尼科夫负伤,组织上让他回家休养,战地医院主要治疗重伤战士,
卡拉什尼科夫没回家,回到了之前他工作的地方,某个车站的铁路机务段,之前就是因为在单位没事私造枪支被开除的,现在到了战争时代,祖国需要枪支,卡拉什尼科夫想回机务段继续制造枪支,可机务段领导不同意,恰好在车站遇到部队领导,卡拉什尼科夫主动上前,谈及自己的想法,部队领导同意了,同时写了封亲笔信让地方配合。
得知卡拉什尼科夫要造枪,机务段的工人兄弟们都踊跃参与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有了第一把手工制造的成品枪,
前苏联,枪支制造出来需要参加军事部门的评比,获奖的才能量产,卡拉什尼科夫受到当地军区司令员的推荐,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比赛了。
在枪械研究所,不会绘图的需要借助女绘图员的帮助,同时也是个单亲妈妈。
前2次的评选都没能成功,卡拉什尼科夫有点失望,想重回前线,不久战争胜利了,卡拉什尼科夫担心之前的努力都会白费,虽然战争胜利了,苏联还需要更先进的武器,卡拉什尼科夫去了兵工厂继续自己的研制。
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的研制的样品枪参加评选,在严苛的环境中赢得成功。
卡拉什尼科夫研制的AK47获得了量产,同时也获得了爱情。
该剧相对平实,谈不上有多出彩,整体还是挺鼓舞人心的,和剧情不同的是,卡拉什尼科夫没有研制过其他枪械,一直在研制AK47,直到量产,现实中卡拉什尼科夫因此也获得了很多殊荣,在苏联解体后中将军衔的卡拉什尼科夫生活在俄罗斯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谢绝了很多公司的橄榄枝,直到2013年去世,享年94岁。
理论上AK47应该读作阿卡47,它被誉为“世界枪王”。
本片即是描述AK47的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有一定传记性的战斗年代非战争片。
整体直线叙事不费脑子,马马虎虎7分吧!
因为看完电影搜了一下百度,里面的信息量会比电影更精彩。
通过电影去丰富和扩充更多知识面,这也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前苏联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对武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在枪支测试中, 能看到把AK47放入水中、埋入沙子中,再拿出来仍能正常射击。
所以它很像是一个门门功课都80分的全能高手,也许某一门不如某学霸, 但是AK47可以在别人遭遇刮风下雨感冒影响成绩的时候,仍旧保持80分的成绩。
比如在越南战场上,美军的M14步枪耐不住当地的雨林环境,枪再好也打不响,反倒是对面的越军, 拿着AK47可以随心所欲开火, 枪再不准也比打不响强。
因此AK47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四大优点——便宜,耐用,简单,可靠。
它不是给特种部队或者高精尖战士使用的高级武器,它的设计初衷就不是干这个的,而是当一个国家遭到外敌入侵、陷入危亡之际时, 可以迅速的生产并发放100万支AK47,只需要半天时间,就能拉起来100万士兵来抵抗外敌……
看完 卡拉什尼科夫 只有一个词,震惊。
震惊能拍的如此的烂。
看完电影又搜了一下百度百科,百度百科都比电影的剧本精彩。
如果是讲设计师本人,那剧本就是一份简历而已,时间加工作单位。
如果是讲AK47的诞生,更是满纸荒唐,完全比不过各种纪录片。
剧本的错误已经惊为天人,视听上错误更让人啼笑皆非。
从开篇就用恢宏大气的结尾配乐贯穿始终,开始还以为是故意造成和画面的对比感,多次出现这样错误时才发现是导演根本不懂节奏。
做为爱森斯坦的祖国,往日俄罗斯电影多少会用一些蒙太奇学派的桥段。
但在这片子里,蒙太奇只是剪辑,更出现了夜里天空延时直接同景别同机位生切到白天正常速度天空的大笑话。
不知道爱森斯坦会不会气的从天堂里下来给这导演一耳光。
这两年俄罗斯电影质量惨不忍睹,去年的 巴尔干边界 已经堪比战狼。
这卡拉尼什科夫又烂成这样。
如此下去,俄罗斯除了能在好莱坞大片里当反派,几乎失去了在全世界发声的可能。
也没必要嘲笑俄罗斯的自嗨。
豆瓣对这电影评分很高,因为卡拉尼什科夫来自乡下,触动了很多同样背景中国网友,觉得自己也是被打压的天才。
亲,花呗和京东白条的借款额度该满了吧。
本片是讲述著名的“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早年经历的传记片。
这种英雄传记片大都走的是这种编剧套路:立志少年有梦想→热血青年战沙场→战友受伤促转折→国家理想遇伯乐→世纪战枪诞生记→服役军队受阻挠→收获爱情甜蜜蜜→轻狂不羁被打击→不断改进获赞誉→终成一代神枪王!
因AK-47其价格的低廉、性能的可靠、操作的简单,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和使用最多的自动步枪,生产数量超过M16的十倍不止。
这回“硬核”战斗民族走的是温情路线,淡化了战争本质的血腥和残酷。
男主颇有些神似年轻时代的老卡。
技术控会有些许的失望,但本身也没指望从这样的人物电影中看出武器纪录片的效果。
就像老卡在授勋时候说的那样:“没觉得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只不过造了一个杀人机器而已……”枪非凶煞,戾在人心!
本身对武器不是太懂,但AK-47的大名还是听过的。
这好像也证明了AK这玩意儿真的做到了家喻户晓。
谁能想到,发明AK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一位门外汉呢。
跨界的杀伤力,极其巨大。
毛头小子凭借着跨界的热情,一路过关斩将,美好的人生向他展开了大门。
在这个过程里头,倒是可以管窥到当年的老毛子,即便是在内部,照样也是太多的狗屁倒灶。
可是,真正的科研,落到实处,除了天赋和热情,更多的还需要专业的知识。
最起码,画个图是应该的吧。
毛头小子不会画,这个不是问题。
上头很快安排了个美貌和才华并重的美女。
不过,毛头小子想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可没那么简单。
总之,毛头小子的事业和爱情,都是一波三折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样磕磕绊绊,毛头小子总算是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
昔日的毛头小子,终成一代大师。
直到现在,AK还活跃在世界舞台。
兵器,本身没有错误,造成太多的杀伐,大多都是人们的贪欲罢了。
据说当时的卫国战争很残酷的,平均每个士兵的生命都可以按分来计算了。
男主角开始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拿去参加评比结果却输掉了。
但也借此机会认识了女主角,她是一位单亲妈妈。
在评比的前一天晚上男主角送她回家,半路上她说想跳舞。
但却被大魔王截胡了,男主角感觉放在公文包里的Ak已经按耐不住了。
好在最终大魔王被男主角的杀气镇住了,大魔王知趣的离开了。
虽然男主角这次没有获奖,但是也让上司注意到了他的才华。
于是还是重用了男主角,虽然中途有一个小插曲。
有内卫怀疑男主角是奸细,因为男主角的哥哥出事了。
但是男主角主动交代了自己的问题,说明自己早在1935年的时候已经和家里人划清界限了。
最终男主角的Ak真的研制了出来,他获得了大奖。
女主角为了奖励他,告诉他快要当爸爸了。
男主角也升官了,获得了足够含金量的勋章。
还受到元帅的亲自接见。
特许可以度假回家看老娘了。
这是一部非常合格的传记电影,平白直叙,没有之前看过《波西米亚狂想曲》中那种澎湃,总觉得男主该逆袭的时候却失败了,看电影的时候总在等一个嗨点,可就是等不到。
假如我们是战斗民族,可能会感慨颇多,赞美一个伟大武器的诞生。
就像前几年看《拆弹部队》一样,没有处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看的就索然无味。
这部电影叙事非常清淡,非常鸡肋,绝对不算精彩。
很棒的电影,真的一生只为一件事奋斗,故事励志,摄影绝美,表演出色
AK47之父的故事。卡拉什尼科夫没上过学,也没接受过相关培训,之前只是坦克手,根本不会画图,可以设计武器完全靠天赋和灵感。从粗糙的手工枪械到AK47的诞生,电影流水账一般地讲诉了卡拉什尼科夫前半生的事业与爱情,有些平淡,戏剧冲突不大。还好AK47诞生在世界大战之后,不然不知道还会夺去多少人的生命。
真的很平淡,能淡出个鸟来,跳着看都没兴趣,删
因为测试的片段去看的,但全片差点意思
想学点武器知识结果都是俗套
男主演技不行
最牛产品诞生记——AK47,75年经久不衰
磨磨唧唧反反复复不知所云
一代枪王啊,却平平淡淡,政治片意味更多。没有什么精彩曲折的故事,也没有细说枪的研发比较,只说批准多难,有种苏俄人的粗糙大笔。
没拍出效果
2023-150
片头抄袭《太平洋战争》就不说了。搞研发的剧情跟狗撵腚似的狂飙突进,从前线战场到造出第一支AK仅占了30分钟篇幅。然而一到恋爱戏码节奏就慢下来了,男女主关系进展突兀,生编硬凑。测评的重头戏还算有趣,展示了AB-46和AD-46这两款竞品,结果一个不防水、一个不防沙。
狂徒 还得是2023冠军 因为taking away
电影倒不怎么无聊,问题就是看完也说不上这枪究竟好在哪
看得内心毫无波澜,本片不要期望过高
对比这部俄国人自己拍的历史传记片,更显出刚看过的美国小说《莫斯科绅士》是个带政治色彩的“西方神话”。本片讲述是前苏联AK47自动步枪发明家的传记片,继承了《普通一兵》、《董存瑞》等社会主义时期英雄主义电影的干净、单纯;当然也多了些“时代复杂性”的描写(揭示其哥哥做为政治犯一直被关押)。总体来说,还是个今天俄国的“主旋律”电影。喜欢这类题材的人,可看看。
本来是好故事,拍得过于平庸了,感情线占篇幅过多,具体枪械涉制造却涉及的很少,相比同类型的模仿游戏差太多了
感觉像看PPT
每次ak47的重要突破也只是一段配乐加一段剪辑人们指指点点,莫名其妙,叙事中规中矩,没啥亮点。
从前有一个坦克兵,他发明了三把枪,最后一把成功了。嗯,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