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四次旅程》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作品。
继《幸福的拉扎罗》后,又一部走到心底的意大利文艺片。
全片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语言,只有自然的声响,人、羊、树、炭在各自独立又相系的寻常存在与生命来去中发出本能的声音(咳嗽声和喘息,铃铛响和咩叫,风吹树叶声,木炭开裂声)。
导演“万物平等地存在”的生命大爱观自然地表达坦露,正是这种“人的语言体系消音”,人的居高临下“霸权”式的表达视角的消解,才能在作品中践行这种态度与观念,“只有从自然里发出的声响才是无差别的、通行的“语言””。
拍摄的视角也无处不在提醒我们放下“人类绝对第一叙事与观看主人公”的傲慢、蒙昧与乏味,小白羊、松树、乃至黑炭与烟尘,也有各自生命存在形态的对这个与人类共享“同租”的世界的观望,一个生命对自然中其它生命的观望与见证,而它们的视角也许比人类彼此间及投注于自然世界的更为平等坦率甚至有情。
我在夜里小羊看向镜头的双眸中的星星点点,与风拂过山坡松树沙沙回应的画面中,直接地领会到了这种自然本真因而平等的目光。
生命宁静真实在一起的感觉。
无差别的生命存在每一刻都是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的如实回应,即使是多年如一日的早起穿衣、赶羊上山、坐在同一片山坡放羊咳嗽、傍晚赶羊回家吃饭吃“药/尘土”睡觉,或是一年四季站在同一片山坡面对晴天清风与雨雪风霜。
死亡可以是偶然事件,而生命不是一场随机无主的偶然。
以自己的生命形态张开每个细胞的生长力与感受器,去体验这场自己主体在场的体验旅程,别轻漫与错过自己每一刻的临在吧,这就是活着的“好日子”。
有一个场景觉得很难划过,老人应该是知道每天从教堂求来服下的“咳嗽药末”其实只是教堂清扫得来的灰尘,他仍然天天服下,那一天丢了药包的他连夜赶到教堂拍门讨要,然而无人回应,第二天他被发现逝去在自己床上……这种表达感觉到了作者对宗教很复杂的态度,很有余味的处理。
结果就是全片静静默默看完,给微恙低能量的人提供了一场特别对症的心灵镇静与梳理抚触。
slow cinema 还是要在影院或者映室看🥵不然真的会持续不断被催眠,然后暂停。。。
这部是睡过去3次之后看完的。
是我的问题,太令人惊艳了,最令人惊艳的是爷爷死了之后的一个俯拍establishing shot 的长镜头,因为导的是一只狗狗,导的是狗狗的调度,狗狗真聪明🥺狗狗朝着迎来的孩子怒哄,孩子终于逃脱后岔路开来了一辆货车直往被拦着的羊窝,镜头却 pan right 跟着逃脱的孩子还有跟着孩子的狗,随着off screen voice 车尾冲破脆弱的围栏声,羊群可能是惊恐的哄叫声,镜头又 pan left 跟着返回去的狗狗揭示了令人难过的场面。
被放进爷爷棺材的洞被关了起来,image变得一片黑暗,接着切到了羊羔从妈妈黑暗的阴道间拉了出来,场面实着震撼,好像是不由言说的隐喻的match cut,令人深感震撼。
接着是这只羔羊的生命,令人担心和心酸,最后因为还小没有从沟上跳上来的能力,所以落伍,走上沟的时候羊群已经消失了,只剩下它一个人了,它的嘴巴和头被绑上了绳结,它就这么绝望地叫着,呼喊着;establishing shots 适配地展现了它的害怕,绝望。
这一个sequence导演基本上一直在导动物,真的好厉害,而且这部片子还是用胶片拍的,可见难度和工程量之巨大。
最后一个sequence是大自然遭到了人类的破坏。
历史感的大树被砍伐用作了人类娱乐的工具。
木头被堆成山丘燃烧变成了木炭,木炭又被人类燃烧化成了灰烬飘渺在空中……Cinema contains indefinite powers.
这是一种疗愈,这样的电影是超脱而隽永的。
有一种电影,用最“去人化”的镜头在呈现世界的一种可能是之前完全陌生的流淌和运动形态,不诉诸于讲故事,道理或者表达一些观点,那些无论如何太过于人性了,而关于人,并没有那么多好说,关于意义,也说的太多,太过剩,太泛滥。
人关于意义的焦虑是一种疾病,疗愈在重新审视意义与世界的关系是发生。
停止言说和追问!
沉默,退回去,只是重新观看这个世界!
只是重新观看这个世界!
这是比马利克,侯孝贤,塔可夫斯基更克制的镜头,甚至都没有对话,只有场景,记录和运动,尽可能把“人”,把导演意志的在场感削弱到最低,而是通过镜头的角度运动和场面调度呈现一种新的或者至少是生疏的观看世界的感觉以及世界中的不同的生命运动的交汇,树,羊群,人,碳,羔羊,老者,小镇与山与林,一切看似并无分别,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的流转与运动中那些最细微朴实的瞬间才最为生动地记录着意义,结尾,一切仿佛如烟,随风而去,但千万别进去这种修辞的陷阱,因为烟从来不凭空产生,烟从烟囱漂出,烟囱在房子里,房子在镇里,镇子在大山里,山在大地上……再说一次,最好的导演只需要用镜头说话,只有镜头的流动才能向世界本身的流动最不被限制得敞开与交融……
老人衰死,群羊出圈,这是第一次。
小羊迷路,卧死于树,这是第二次。
巨树被伐,装点成仪,这是第三次。
木炭源木,入囱化烟,这是第四次。
唯二的趣味来自第一次的狗取石、车破栅,和第二次的人攀树、众喧腾,两次都是仪式。
第二次或许也是,毕竟羊戴上辔头,有约束的意味。
最后一次,算是最为静而隐晦的仪式了,所有生命都变为焦黑。
所以,以“仪式”的端庄耗尽“生灵”,四次。
{1}没有语言,只有自然的声响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的电影《四次》,是一部超绝的“默片”:全然克制的沉默,全片没有语言。
如果只是无对白电影,那并不新鲜,《四次》的独特在于,它并不是简单地取消台词(进而费力地在剧情、表演、镜头、音乐上做强调,以使电影依靠强烈的形式感而成立),弗兰马汀诺从根本上取消了观众习惯的各种电影语言:散文般的日常场景的松弛排列取消了故事和戏剧冲突、非专业演员和动植物的自然出演取消了表演范式、自然光下的直白影像取消了人造光对摄影机的干预、只用自然声响和同期录音取消了配乐在抒情上的霸权。
尤其对白和音乐,在自然界的声音系统里,是极小的特例,只属于人类,在别处并不通用。
上帝以巴别塔[1]造成语言的不通,而弗兰马汀诺以沉默无言的方式将塔拆解:没有语言,只有自然的声响,人、羊、树、炭在生死轮替中相互关联,发出本能的声音(咳嗽和喘息,铃铛响和咩叫,风吹树叶声,木炭细碎的开裂声),只有从自然里发出的声响才是无差别的、通行的“语言”,而仅仅人类的语言,并不能满足电影的表达需求,因此要被略去。
摄影机也是“沉默的”——纪录片式的白描影像,绝大多数镜头为固定机位,几乎没有主观视角的介入。
抛弃了喧哗的、模式化的技法,弗兰马汀诺将摄影简化到极致,而电影也在此时停顿、呼吸,回到诞生之初——《四次》成为默片时代未曾发出的余响。
{2}物是平等的,物尽其用弗兰马汀诺建了一个毕达哥拉斯循环理论[2]的实例模型,以客观、自然的视角陈述了物物平等、平凡和平静的事实。
电影分为四个段落,以四次黑屏为标记,记述了死与生的替变:第一次(40min处):老牧羊人死去,骨灰盒被封存时,黑屏,接下来,是羊羔诞生。
第二次(59min处):小羊在杉树下因饥寒死去,黑屏,接下来,是杉树被伐为木材。
第三次(75min处):杉木被焚烧,黑屏,接下来,是形成木炭的过程。
第四次(84min、2min处):木炭被燃烧,成为烟,黑屏,黑屏,烟灰和尘埃也是老牧羊人用于治疗咳嗽和延续生命之物。
影片结尾和开头是重复的、闭合的,在形式上也完成了四次一轮的循环。
四个段落记述的对象分别是牧羊人、羊、树和木炭,四者皆物,物与物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以“关系”作为存在的证据,每一物都有自己的时间线,每条线又关系着别的物,物尽其用,时间交叠,这一切关系的总和就构成自然。
除了四个主线上明显的时间流和相互关系外,电影在细节上也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出现的物体,这里举两个例子(由于这是一部几无剧情的电影,所以你丝毫不用担心剧透,预知的细节会让你更好的体会它):【砖块】牧羊人在羊圈旁拾起砖块,带回家用来压盛蜗牛的铝锅锅盖;回家时发现砖落,压不住锅盖,就把它扔出窗外;受难日仪式的演员把车停在路边,捡起这砖用来卡住车轮;游行中掉队的小孩被牧羊犬阻住,扔石子支开它,它衔起砖;车滑走撞毁羊圈,羊涌入房间,参与了牧羊人死去的过程。
【尘埃】木炭燃烧后,灰烬参与形成了教堂里的尘埃;修女清扫收集尘埃,作为药物与牧羊人交换羊奶;牧羊人在草地排便时遗落尘埃包,被蚂蚁搬走(尘埃遗失是牧羊人之死的一个缘由);蚂蚁在牧羊人的脸上爬;蚂蚁也在树皮上爬,这棵树是羊死去之处、将被砍伐并制成木炭;{3}尘埃是不可能真正落定的村民们路过牧羊人的房子,在举行耶稣受难日的游行,是对死亡的纪念。
牧羊人在游行进行之后的片刻死去,是对死亡的临摹、再现。
不久之后,人们还将庆祝复活节,还会有新的仪式和游行,但牧羊人不会以宗教的传说形式复活,弗兰马汀诺也不会临摹奇迹,他用电影给出的,是哲学上和自然上的重生方式:物(质)的转换和流变。
我们的生活,由一些庆生与祭死的仪式构成意义,死亡意味着结束,诞生意味着开始,但在自然中,它们不值得被专门提起,因为它们只是生命流转、时间更替的进程中的一瞬,和别的每一瞬并无多大不同。
一个死或一个生,都是沉默、平凡的事,是不可能作为生活结论的。
如同尘埃是不可能真正落定的。
--[1]《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巴别塔,希望能通往天堂,上帝便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之不能沟通,人类因此失败。
[2]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不朽,并在人、动物、植物和矿物的形态之间循环。
意义深远的电影!
这电影告诉我们能不要再害怕死亡,热爱生活!
影评反映了公元6世纪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灵魂不朽、灵魂轮回的思想!
和我国的佛教里说的: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
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对很多人来说,在年轻时就经历最亲的人离世是很痛苦的,对死亡异常恐惧,害怕亲人一个个都离自己而去!
不管灵魂轮回是不是真,但是如果走不出亲人离世的阴影可以选择去相信,去自我安慰!
村子里的石堆在冒烟,牧羊的老人在干咳,他去教堂里收集灰尘每天喝下想让自己恢复生命力。
可老人还是逃不过衰老,没起来的老人最后看到的是模糊中羊群占领了他的房间。
老人离去时一只小羊仔诞生了。
他长大,玩耍,然后在一次出游时掉了队迷了路,最终走到了一棵树下,冻死了。
那棵树茁壮成长,冬去春来,树被砍倒成了村民庆祝节日的道具,狂欢过后,高耸的树被运到了工厂分解成木条,然后,成为了那冒烟的石堆成为了炭火,炭回到了老人的房子,一切成了一圈。
几个月前看了这个导演的新片《洞》,当时的评论那部妙片说的就是只靠视觉也能讲好一个故事。
今天再次打开十几年前的导演的作品,依然感叹这句话的同时也能看到很多变化与不同。
【无台词无配乐固定机位】依然是该导演的特点,但《四次》要讲述的是飘渺的灵魂经历的四次游荡,从人到羊(动物)到树再到碳(矿物),这在哲学中意味着灵魂不朽不断循环。
也因此相比起新作品,镜头的变化要多得多,依然在每一个对象的表述上有重复镜头,但整个故事的讲述上变化多了,要比《洞》好接受很多,也有趣很多。
特别是老人离开后的一切都让人激动,仿佛透过镜头我真的触碰到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灵魂,我看到了它在不同的生命体中的表达和感受,这是这部片子的影响所带给我的最妙的体验。
我特别喜欢这种灵魂不灭的观点,让我想起莫言老师的作品《生死疲劳》。
当灵魂附着在不同的生命中去观察和看待相同的世界和环境的时候所看到的事情和感受会是不同的,也因此能更加直观的去体会自然宇宙甚至灵魂的广阔与深度。
而这些都通过纯粹的影像和导演的镜头语言传递给了观众。
特别是我看到结尾的碳的时候,我很难描述我那一刻的心潮澎湃。
就故事开头的冒着浓烟的土堆一下子有了答案,电影用一个半小时在我的心头画了一个圆,在这里连接上了。
那种命运感和释然都让我长叹一声,然后大呼妙哇!
不管别人喜不喜欢,我要推荐这一部!
特别是相信命运的人一定要看!
我们玩一个游戏,一个幻化游戏,一个轮回游戏,你将不止是人类,你也会不懂语言,你会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岛的一个村子待上一年,不过没关系,你用心看,用心听就好了,保管让你有熟悉感。
春:一个老人的春天你是一个老牧羊人。
你在树下靠着,但一声咳嗽突然从肺里爆出,“咳咳咳——”都快要把整个身体掏空了。
原野上,风吹草的沙沙声,羊身上铃铛的叮当声,狗的汪汪声才刚从坡上由远及近地传来,却被你的咳嗽声打得破碎。
仰头间,树上正在阳光下吐绿叶呢。
希望我的春天也能来啊,只是这个希望还未吐出来就又被涌上来的咳嗽压下去了。
还是这样在暮色里归家,羊什么时候在羊肠小道里跑得那么快了,一溜烟就穿没了,你还要被中途喷出来的咳嗽逼到路旁缓口气,天旋地转间瞥见狗还蹲着等你呢。
日出而作,日落而出,就这样子一直过下去就是你最大的心愿了。
最不安的一刻还是来了,从教堂取来的药丢了。
你在深夜死命地敲着教堂的门,那扇门依然那么严密。
第二天,羊等了你一早上都跳到房子来了。
你“哼哼”地喘息着,从丟药的那一刻你已感到征兆了。
春天树上抽出新芽来,那就会有旧叶要落下的。
昨天是你少有的着急,现在你已无法动弹了。
原来这就是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啊,你眼前看见的是——羊啊!夏:一只迷途的羔羊你从血泊中降生,“嗷嗷——”是你挣扎站起来的呼号。
你不知道,你的这“嗷嗷”声在旁边年长的羊听来宛如天籁,像是从刍草中吸取鲜美的汁,他们是好久没感受到充沛的生命了。
你终于站立起来了,世界从此就摊在你眼前了。
不过,你还小,只能和其他小羊在圈子里乖乖等妈妈和主人回来。
白天还可以和小羊闹,傍晚小羊们都玩累了趴在地上了,你踮起脚翘首,未长好的角伸得高高的,好想快快长大。
哦,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
这绑在脸上的线让你难受,但你终于可以和妈妈一起出去到郊外了。
然而你没想到的是这次将你困住的不是那小羊圈了,而是更广阔的世界。
你一声声的“咩咩”呼叫被淹没在沟里了。
你不相信,你急你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觉得是同伴来找你了。
嗓子哑了,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你一个了。
你终于累到叫不出声了,夜来了,你在那棵绝然独立的树下蜷起自己。
你是被世界困住了吗?
秋:一棵树的孤立你原本是那棵绝然独立于自然的树,现在的你依然独立,但却是孤立无援。
你立在一堆矮房子中,忍受着底下的人的喧闹狂欢。
这也是他们要把你带到这里的原因吗?
你不甘,你挣扎着身子。
你是成功地倒下了,只是你被大卸八块捆绑在拖拉机上,此刻,熟悉的山林、原野正在后退、消失。
最后,你被送到了煤炭场,你揪着自己的心,怎奈热火不是在你的心上,是燃在你的身上,怎么扑也扑不掉。
你想起了刚被送到这里看见的黑黑的家伙。
从高耸入云到低至尘埃原来也只是一瞬间。
冬:化为一团气的木炭你醒来了,是被类似杆子敲被子的声音吵醒的,他们就是那么在你身上打着的,要把你打的又松又软才是合格的煤炭。
你被包在袋子里装在拖拉机上,周围一团黑看不见,哦,反正你也是一团黑。
当听见狗“汪汪”叫,你知道到达村庄了,当听见“铿铿”敲门声,你就知道你的目的地到了。
你期待这一刻的到来吗?
很快就可以玩升天游戏了,穿过烟囱,你飞啦!
你化为一股气,飘在山的怀抱里,升腾在云间。
恭喜你,人间才过了88min,你却觉得像一年那么长,你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完成了人—羊—树—煤四个角色的转换。
你知道了,这不是什么轮回游戏,这是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
阳光投下的影子告诉你时辰,山川树木的色彩告诉你四季的变化,万物之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你见证大自然中一个个生命的终结与萌动,它们躁动地生,静谧地死,完成了一个个轮回。
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地生发,你也无需讶异原始中的信仰,死亡的荒诞,生命的野性。
在日复一日中亦有奇特的瞬间,哲理藏在朴素间,感动埋在生命里,我们唯有热爱生命,敬畏自然。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他认为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不过你还会是一粒灰尘,一条狗,一块砖头,一只蚂蚁,你要再来一次循环吗?
最近刚好看了梭罗的日记,觉得两者是相通的,梭罗日记的信息量很少,减少了人事,自然是那么可爱,这颗心那么真诚。
也想起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于是打算读老子的道德经。
其实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界线不是吗?
这里在下了快1个月的雨后,今天天晴了。
自然是不会停下运动的脚步的。
哦,今天刚好是感恩节, 这部片子会让你感谢生命,在静默如迷之中感受万物有灵原文来自个人公众号 ——哇片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也就是说,所有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
42岁的前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用这个灵魂循环的理论来描述当今卡拉布里亚地区一个山村里的生活。
电影前四分之一的重心在衰老的牧羊人:他日复一日照顾羊群、送羊奶、用教堂扫地聚集起来的灰尘泡水治咳嗽……直到有一天悄无声息的死去。
全片最戏剧性的段落是在老人生命垂危的时候,牧羊犬把用来稳定斜坡上停放汽车的塞子衔开,于是汽车缓缓滑进羊圈,冲坏栅栏。
山羊纷纷出逃,却没有走远,大多聚集在牧羊人家门口,有的走进房间里关切探望卧病在床的老人。
镜头视角再次在老人和山羊间转换,表明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
羊群默默看着村人为老人料理后事,人类走向后景,羊群成为主角并旁观着一切人类行为。
老人故去不久,羊群里有一只小羊出生,它在一次放牧时脱离羊群,误入歧途,冻死在一棵高大的杉树下。
而在不久之后的冬日节庆里,那棵杉树被砍下、为村里的宗教仪式之用。
仪式结束后,烧炭工人将树拖到河北,用原始的方法把树做成木炭。
电影也就由此结束。
如果不知就里的观众没有耐心看完第一个牧羊人段落,以为这是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纪录片,就会错过下面的精彩。
全片没有对白也没有音乐,但精心设计的环境音、镜头语言、非专业人类演员与动物的联合表演让人惊叹。
关于灵魂循环、生命形式转换和生灵平等的概念是完全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的。
在宗教集会的段落中,牧羊犬对路人吠叫、纠缠,羊是静默的观众,但等路人全部离开画框、人群喧嚣远去,镜头依旧跟着狗来回无目的奔跑。
在这个长段落中影片的“主角”牧羊人却长时间缺席,也许焦躁的观众会以为影片失去了控制。
直到老人去世,叙事重心转移才解答了之前摄影机对观众的“玩弄”。
观赏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在于放弃叙事电影或者论述式纪录片训练出的观影经验,如果观众能放弃叙事期待和掌握“故事主线”的主动权、任凭摄影机镜头带领深入并无倚重的宇宙,才能体会到观影经验和常规不断被打破的惊喜。
这部电影的主角有四个:牧羊人、小山羊、杉树、木炭,没有任何一个占主要地位,但四者都是平等而有情的存在。
难能可贵的是担任演员的动物并非电脑特效,真实演出保持了所要表达的关于生命存在的哲学议题。
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宗教仪式,甚至还有教堂内部真人大小的圣经故事人偶等。
但这些宗教痕迹都应视为提醒灵性存在的符合标志,而不是具体宗教权威的代表。
这个意大利小山村里运行的时间似乎不是人类社会的时间,而是宇宙自然的时间,充满空间的是平等而和谐相处的灵魂,人仅仅是其中无奇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曾在2010年嘎纳电影节上获得欧洲电影标签奖。
虽在此盛名之下,如果观众不能把心态放谦卑,不能勇于推翻自己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欣赏世界的角度,必不能领略这部电影的美好。
当我在电影院观看此片时,旁边的男子一边喝着红酒,一边用iphone发着短信,睡着、和着电影里的雷声打鼾,醒来后继续品酒、发短信,终于在影片三分之一处退场,重回影院外灯红酒绿的世界。
这部由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执导的影片没有对白,没有剧情,大多用固定机位和长镜头来呈现事物本真的状态,但却讲了个及其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天地万物的存在与消亡宛如结尾烟筒里飘散的袅袅炊烟一般,残酷而温存。
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有一位牧羊的老人,他的羊每天都会被他带着爬上山坡的草地去吃草,那群羊大概二十余只,黑的,白的;有犄角的,没犄角的,有几只羊已经老得毛发失去了光泽,乳房无精打采地下垂着。
而在这段散漫的时间里老人则会倚在树皮都已经脱落的泛白的树干上闭上一会眼,时不时发出一声咳嗽声,睡没睡着也无关紧要了。
到了傍晚,他带着羊穿过林木茂盛的幽长小径回到家。
他知道自己已时日不长,却不甘心就此死去,于是他去教堂以求得生命的延长,古老的教堂在阳光的照射下漂浮的尘土都显现出来,而这些尘土被他当做了灵丹妙药。
他将一瓶刚刚挤出来的羊奶作为回报,便回去了。
生活在这个老人身上仍然一如往常地继续着,放羊,行走,在田地里拉屎,吃药,睡觉。
连地上的石头,远处的山峰,天上的云彩都没有变化。
岂不知岁月是把杀猪刀,悄无声息地便消解了生命。
老人还是在一个午后死去了,无力地挣扎了那么几下。
那一天的光线尤其敞亮,羊们从被撞破的羊圈里鱼贯而出,有的爬入老人的房间,带着新奇感,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躺在床上的老人已经长眠了。
而小镇的人们则聚在一起,将老人送葬。
但也仅此而已,太阳西落,夜幕降临,人们在葬礼之后散去,羊群也回到了羊圈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在老人死去之后,一只幼羊出生了,幼羊是白色的,落地时身上还残留着纷杂的羊水和长长的脐带。
幼羊一如其他同类一般成长着,羊群自然也换了主人。
除了有常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之外,无论人还是动物,都还得面对着命运无常的作弄。
小白羊在一次外出吃草是被羊群拉下,它悲伤地嚎叫了几声,随后来到一个树下,那棵树如鹤立鸡群一般,比其他树高出来一大截,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中遗世独立。
而羊则蹲在了树下的凹陷的坑里,大小正好,仿佛上天给它准备好了的葬身之处。
天空依然澄澈,羊望着它,最后一次思考这世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至少羊的尸骸都还已无影无踪了。
人们成群结伴地来到这个大树下,电锯一响,大树应声倒下。
大树被拖回小镇“参加”古老的祭祀仪式,它再次立了起来,即使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甚至还被一个男人攀爬至顶。
仪式结束后,大树被大卸八块,白色的枝干犹如白骨,好的“骨头”作了木材,成了家具或者房屋的栋梁,而细小的“骨头”作为木炭的材料,用作燃烧。
木炭厂里,从小镇拉来的木块被堆了起来,接着外面撒了厚厚一层煤灰,宛如巨大的坟墓,当炭火放进去少顷后,灰黑的木炭就完成了。
紧接着小镇的居民会开着车买上一车木炭。
木炭被扔入了壁炉,屋顶的烟筒里冒出来袅袅炊烟。
影片结束。
我尝试着复述了影片的内容,但毕竟文字过于枯燥而抽象,相对于影像的丰富性力有不逮。
所以接下来我就电影本身而言分析一下。
一:在主题和情节上虽然说电影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情节,但正如我上文所说,用看似散漫的镜语诉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而导演借四个消亡的故事其实是在说世界的永恒与生命的轮回。
《四次》这个标题即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
而导演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来讲述小镇的故事。
从人到羊到树再到木炭,正好对应人、动物、植物、矿物四种,而且影片开头既是结尾时工人制造木炭的镜头,于是整个影片形成一个闭环,预示着万物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打动我,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其不加修饰的生活化内容,没有刻意地去讲述什么,也没有去人为地制造冲突,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而且缓慢随意的节奏也让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去思考人生与世界。
而有些生活化的动作也能够引起共鸣,比如在影片中间一个孩子在追赶大人的时候被一只狗挡落了去路,于是和狗对峙着不敢前行,抓住机会才冲了过去,而此时大人们早已不见了踪影,于是小孩哭着跑了。
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生活。
电影不正是如此吗?
艺术不正是如此吗?
那些共通的情结最能打动人。
二:在镜头语言上首先,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对白,而且全程自然音响,不仅是对原始电影默片时代的致敬,而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减少了制作字幕和找字幕的麻烦。
要知道,在电影诞生伊始,是纯粹的光影的艺术,而且是以写实性和长镜头为主,而本片中静默的远景、全景以及长镜头的使用,让荧幕变成了一扇窗户,观众在窗户里边,故事在窗户外的远方。
这样做使影片从生活和艺术两个层面上做到了返璞归真。
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作为意大利电影,本片依然能够看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子,而且导演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对电影叙事技法和运镜上的探索和创新,无疑这种创新是有价值的。
哇,好无情啊。果然佛祖说的对啊,植物是无情界啊。人和动物等有情掺杂在植物和矿物中循环,果真变得不值一文生如草芥啊。看老爷爷半夜扑倒在教堂门口求救命香火那种绝望,还有小羊羔迷路了哭天喊地没人应,玻璃心碎一地啊。那些烧木炭的工人也不带个口罩么,这不得马上尘肺的节奏啊。
人的命运:每日劳作,放羊伐木烧炭,孤独死去;羊的命运:变成奶,变成肉,变成屎;树的命运:被采伐,被锯断,被烧成炭;炭的命运:化为热,化为灰,化为轻烟。
可我究竟是为什么要看一部关于碳循环的电影……不过小羊那一节还是不错的,它的表演好好啊hhh
如何生产活性炭。
静默中有自持的脉络与节奏,还是万物有灵且美生命循转倏忽,却不同流于万花筒式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纪录片,这是最难得之处。不俯视,不妄嗟。
4.8 靜物/生命平淡的交疊/非敘事非紀錄/沒有音樂與對白,鏡頭太強了/影像詩 ,回歸最簡單的基礎,真讓人無地自容啊。
老天,我看不下去
真正“隐入尘烟”的故事。同样是现代默片的形式,留给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当作是意大利南方小镇的四段记录短片来看也许乏味了些,不过有一股贯穿人、动物和植物内在的生命延续感,难免令人赞叹。四种形态的轮回变化,不仅轻易打破了自然界生物的固定界限,还悄然勾起些许哲学沉思的意味。
没有对白,拍的是乡村,所以必然会拿它跟匈牙利的《打嗝》比较。相对而言后者在漫不经心中透露的悬疑更能针对观众心理。这部显然重在导演个人的内心表达
不停的看着景别的变化,始终入不了戏,被这么好看的海报给骗了……
没有一句台词!老头的一生,小羊的一生,树的一生!5x倍速看完妥妥的!
"台词"最多的是羊:咩!
静。
牧者的離去,給這個版人類工具化的世界帶來混亂與麻煩,但大自然的可愛是,她們不一會就給你復原。當然不是每一個沒有宗教意識的共同體都做得到。
厌倦了这样的表达形式,美且无趣。
那些偏广角的镜头非常有意思:在固定的一片不变的场景下带有一些不惹人注目的流动性的元素,需要观看者特别去凝视它们才能了解这些人或物的行为。
8.0/10。①重病的老牧羊人的日常→小羊的日常→杉树的日常与最终被砍→木炭的日常与最终被烧,然后变成轻烟回归大自然。②静谧且充满自然主义韵味的诗意氛围的营造:缓慢克制的表演/剪辑/叙事节奏;固定或缓慢运动的运镜;大量长镜头和深焦镜头;舒适的音响;美而诗意的高水平摄影;零配乐零对白。③可惜对我来说捕捉的生活细节有很多要么太(像传统故事片般)套路要么太模糊宽泛,导致这些细节显得无趣。
太文艺了。。。分给形式吧
村落遗失在时间长河里,老牧羊人过着日子热爱着生命、小山羊孤独的眼神望着前方、杉树烧成木炭,木炭燃成青烟...我知道时间,冷冷经过;我知道万物,有生孤独。
无对白,无音乐,完全被吸引。牧羊人,羊,树,木炭,四次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