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是《追击者》,我只能倒抽冷气。
这种老辣犀利的处理,根本就不依照传统犯罪刑侦剥茧的套路来,开篇就让坏蛋亮相,依然让人摒息至终。
手法利落却也不失厚淀,本就不是一个新炫的犯罪事件,但就是这么勾人魂魄。
这种“新人王”让我自卑,因为看了这些年的国产垃圾片,如同一个母亲过份宠信自家的弱智儿一般,渐渐自己变得容易惊艳。
因错失被革职的警察忠浩干起了皮条客的营生,手下一帮妓女近来频频失踪。
他疑心是有人故意捣鬼,将之拐卖。
他对手下的妓女们粗暴,逼迫美珍拖着病体丢下女儿,去应付一个挑剔的客人。
美珍一去不返,追击之路就此启航。
忠浩除却前警察生涯的背景,其余一片空白,手下也就一个马仔可供调遣,还不很机灵。
这些也正好体现了他够狠够亡命。
他抓人也就是想给那帮人一个下马威,谁也休想阻止我的捞金路。
只是事情突然就变得不像他预想的那样,他撞上了一个连环变态杀人狂。
性无能的凶手凿死了这些他永远无法真正品尝的烟花女,不能拥有就必须彻底毁灭。
工具原始,原始得让人脊背发凉。
高潮来了。
抓凶,放凶,再度行凶。
凶手交待了行凶的所有详尽过程,唯独在藏尸点躲起了猫猫。
罕见的配合与坦诚竟还让警察怀疑他精神的正常性,并推测真正的凶手尚在逍遥。
忠浩被刺激得几近疯狂,不是凶手,而是被他的前同行们。
他只能一个人徒步追击战斗。
逃脱的美珍藏进了小卖部向老板娘报警求救,冗长的黑色等待。
当凶手悠闲进店买烟时,长舌妇坏了事。
刚刚劫后余生的美珍无力的依着墙,这一幕构成了对他能力的最大嘲讽。
这一次他干得非常彻底。
当美珍美丽的头颅和秀手像艺术品沉在鱼缸里,我们已经变得不再愤怒。
当凶手在店内血腥杀戮时,店外站有一直跟踪他的警察,不远处还有巡警车。
依靠,还有安全感,被永远地迟到了。
我不得不冷血地承认,这个历来银幕上顽固不死的“危急最后一分钟”的颠覆太有力度,忠浩最后那个突围欲冲案发现场的镜头让我热泪直淌。
别再动不动拉二个帅哥,拼凑几个糙汉就编造几大影帝共飚演技的哄人掏钱把戏了,我看扔几把黑蚂蚁也绝不能指望他们能做出金允石脸上的雕刻出来的复杂微妙表情。
我又自卑了,很自卑。
小学看香港的警匪片始,就烙下如下深刻印象:警笛永远响起在烟熄火熄的血拼现场,警察永远荷枪实弹的两两相觑相望。
上不能顾,下不能抚,被泼粪的除了那个倒霉市长,也应算上他们。
本片没有设计任何英雄,恶魔却一直傍在我们身边。
这里没有人性的觉醒,只有人性的血腥阴暗,还有面对罪恶的无奈反击。
所以,从吸血者转赴追凶者的沿途不需要赞歌的相伴。
血腥犯罪的片子除开教科书般详尽的教唆性负面影响外,其积极意义在于无情扯开了人性中原始深埋的罪恶后,我们反倒能更清晰化善恶的界线,在这些大罪大恶的挑衅与逼迫下,去勇敢对视,自觉纯善如天使。
这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赐人以勇气。
如同我的标题,让它不再只是祝愿。
同一天看了两部韩国电影。
还有一部是《率性而活》。
当一个胖子的妈妈打电话过来,顶真男说:你儿子因公殉职了。
电话那头有心脏病的老妈轰然倒下。
当时笑得哽咽。
《追击者》则是冷的让人颤栗。
两个地方特别难忘。
一处是片头。
一辆原本只准备停一小晚的淫媒车在某个巷角一停就是数月。
一场大雨之后,贴满树叶和广告纸的汽车在雨中显得特别破旧。
当时我很触动,我们小区就有这样一辆车,一辆老式大宇的原装进口车。
不记得停了多久,里里外外都是脏乱不堪,车玻璃上除了贴满了广告纸,还有人用笔写上了卖车电话。
我想每个经过的小区居民都会有所好奇。
有一天上班,我看到警车停在了前面,几个警察开车检查了一番。
似乎没有什么结果,因为到现在,那辆车还这么停在那里。
还有一处是好不容易死里逃生了一回的徐英姬在小杂货店被变态杀人犯意外撞见,终究难逃一死。
她颤抖着,就像一个坐等被执行死刑的囚犯。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只是一个劲的抖,不理解。
我认为是因为生活所迫带病工作,加上在地狱门口转了几十个小时,滴水未进,她已经没有力气了。
是害怕吗?
也许怕,也许也没那么怕。
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勇敢,对女儿的思念,都是让她有无比顽强的动力。
很真还是很假?
有人会说,这片子太假了。
变态都已经承认杀人事实,怎么会因为证据不足就给放了?
在小杂货店,怎么光天化日又陡添两条恶性?
其实挺真的,应该说是真得有点假。
我相信棒子国司法程序比我们更加机械和死板,我也相信棒子国的破案流程和我们一样落后和无奈。
《老无所依》和《杀人回忆》本片是作为《杀人回忆》的姊妹篇推荐的。
我觉得可比性不多。
除了都是讲述连环杀人的惊悚写实片以外,几乎没有可比较的内容。
《杀人回忆》到最后都没能找出凶手,几个小时的电影,就说了一件悬而未决的疑案。
《追击者》一开始就揪出了凶犯,结局也伴随着凶犯的落网而收场,但其中的过程,非常悲催。
如果以《老无所依》为一个过渡,可以发现,《老无所依》拥有和《追击者》一样扣人心弦的暴力过程,和《杀人回忆》一样无限开放式的收尾。
在这三部电影里,我们都能看到以警察为角度的无奈。
一般的刑事案件如何破获?
杀人案,我的理解,犯罪的关联性和流动性极度重要。
高三的时候,王宇超就提出了,你冲到观前街无动机的随便杀一个不认识的人,就很难破获的理论。
比如失踪人口,往往就是尸骨无存的事情。
比如一个确定性的凶案现场,确定了死者并开始从联系人排查之后,就再无线索了,这类的案件就会被挂号。
几年前听说,有一件灭门惨案。
其实是楼底下卖油条的人入室杀人抢劫,案发不久就回老家了,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回老家,所以警察就惯性的排除掉了他。
离得如此之近的人,都有可能不被抓获,何况变态?
在当今高速流动性的社会面前,老式的侦破思维往往显得异常无力。
《追击者》视角直击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性工作者。
警官问变态,是9个吧?
(很明显失踪的妓女名单经过统计就大概这个数),变态摇摇头:不对,是12个。
警察大吃一惊。
还有失踪了不报的,哪来那么多良心未泯的鸡头鸭头啊。。。
还是率性而活吧!
我能说这是部垃圾片么?
我能说我被豆瓣的评分骗了么?
片里的警察是傻逼,原因不用解释,写脸上了,片里的罪犯是傻逼,叫鸡杀人都不换电话号码,作案手段毫不掩饰的低级,片里的被害人也算是傻逼,不知道往人多的地方去啊,呆大街上都比小卖部安全,看出天朝人多的好处了……片里那个老板娘最傻逼,人家问你要锤子你就给,问你要砍刀你给不给?
死了活该。
白瞎我看到这么晚……想模仿杀人回忆却弄了个四不像。
导演跟拍黄海的是一个人,怪不得打斗都是duangduangduang的一个风格……渣片还有就是豆瓣的APP也特么也是醉了,不能写长评么?
手机版网页做的还这么渣,客户端功能还不完善……
1美珍的车在那里停着,警方去山上找死人2。
人家都承认了怎样杀人,随便就放出来了3。
拿着一堆钥匙,不就近原则去试。
4。
身上的血迹斑斑抵挡不住警察放人。
5。
最后破门而入的警察之前干嘛去了,咋这会儿又找到地方了?
6。
如果是你逃出来你会先去哪里?
去小卖部还是别人家?
7。
如果你是警察在跟踪嫌疑犯你会多久进去小卖部看情况?
8。
别人报警说有人要杀他,你接警后会不会睡觉?
9。
你打斗制服别人后是先把他绑起来还是先观赏下他的家?
10。
你从没有信号的卫生间出来后为何不发短信了?
11。
杀人犯嫌疑人可以在警局里面带个手铐随便走走?
12。
不让手下开个车过来接他,打不到车就要自己跑过去,到底是着急还是不着急?。
13。
比对口供和之前的案子信息高度一致,警察内心毫无波澜,毫无紧张感,知道是在拍电影。
14。
老板娘话真多,买盒烟么,你卖就对了,可能我没有碰到话多的老板娘。
15。
原来是耶稣在安排。
好吧,你赢了。
16。
打高分的人图了什么?
是因为没看过好电影吗?
对于《追击者》的褒贬不一的观点,恰好凸显出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暧昧关系,既艺术作品依靠现实生活提供素材从而进行创作,而艺术作品却又总是高于现实生活之上,这种高于则充分表现在现实生活的理性与艺术作品的感性的矛盾上。
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这种互相依靠却又彼此矛盾的模糊性,反而造就了艺术作品的娱乐性。
大众对《追击者》的论战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是否合乎逻辑上,大部分观众认为《追击者》不能算是佳片的理由,则主要是剧情前后逻辑错误多,人物的刻画以及其行动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逻辑等。
《追击者》作为一部电影,得到了韩国本土大钟奖的肯定,当然还有美国人大笔美金买走的翻拍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追击者》成功了,而且对于最近的低迷的韩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成功了。
但是,如果抛下这些,《追击者》能不能算得上一部纯粹的佳片呢?
有的人说它是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有的人说它很垃圾很脑残。
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那么大众理所当然是评判一部电影好与不好的裁判,当然套用某位网友的话来说“农民都能评电影”,可以看出,作为裁判的大众所处的位置不同,欣赏水平的高低,观影角度的不同,所处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甚至关系到民族爱国情绪(比如有的网友的愤怒则主要集中在韩国人最近对我国历史的某些歪曲上,由此就把火发到了韩国电影上),对同一部电影的评论自然会出现褒贬不一的情况。
我想说的是,作为观众,当您在埋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很脑残的时候,您真的理智了吗? 《追击者》只是一个例子,有无数的电影处在与《追击者》相同的评论口水中,它们被淹没在大众的口水中,处在一种佳品与烂片的尴尬缝隙中,从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于是,像《追击者》这样的影片,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好,也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坏,那么,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影评的年代,谁都想去评判评判,但是,谁都不要说自己是完全对的,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判。
我们评判的不是一场球赛,我们评判的也不是一张已经有正确答案的试卷。
关于《追击者》的论战,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家的感性与评论家的理性的冲突,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导演,作为一部电影的创作者,他是一个艺术家,影片中小到一个道具大到整个故事,通通是为了传递导演的艺术创作理念,为的只是用影像语言更好地传递出影片要表达的核心,至于是不是每个观众都能领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接受,这是导演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这就是众口难调的问题。
《追击者》作为一部纯粹的犯罪惊悚电影,从最基本的悬念设置到人物的设置以及整个故事的节奏,是非常成功的,并且它成功地揭示了韩国社会的众多黑暗面,从而使其不失娱乐性也不失深刻性。
当然,以故事来说,《追击者》却又是很俗套的。
而剧情上的漏洞以及不和逻辑和常理的情节设置,则成为大大的把柄被各色观众评论家抓了个正着,这就只能表 明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别说花钱去电影院看,就算在家免费地下载着来看的大批观众,也在不停地抱怨着抨击着一部不对自己胃口的电影。
我一直很纳闷的是,《追击者》的剧组成员中,是否需要配备一位专业的检察官,一位专业的处理刑事案件的律师,一名专业的法医,一名专业的警探,或者还需要一名非常变态的杀手来设计作案手段,以此才能达到故事非常专业真实并且剧情不会有任何漏洞,从专业角度来说又非常不错,这样就可以让那些貌似对韩国的司法系统和刑侦破案逮捕审判流程貌似非常熟悉的观众通通闭嘴呢?
那么,《追击者》很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的魅力也失去了娱乐性,那么,建议那些还在对影片细节和漏洞推敲不止的各位“侦探”们,不要看电影了,不妨可以去看看类似于《犯罪心理》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就算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也必须在真实上杜撰从而具备故事性和娱乐性,达到让人去观看的目的。
那么我宁愿导演的感性是高于现实的理性之上的,看一部电影,观赏一件艺术作品,唯有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到艺术家所创作的情境中去,才能充分地得到艺术享受,而一味地浮游在作品之外总是站在现实生活的理性高度上的人,是没有能力去享受艺术的。
像这样吹毛求疵的总是要把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现实生活的理性强硬地拉扯到一起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得当。
这一篇文章并不是在抨击那些刻薄刁钻地理想主义者们对《追击者》BUG的不懈寻找和对影片导演是否是脑残的论证,而是想说明,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那么较真,都纯粹点吧,工作了一天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就暂且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条条框框地各种理性丢朝一边吧。
第一次评论,几年来陆陆续续看了几百部电影,第一次有了写点东西的欲望,现在凌晨快三点了,这破电影让我在工作日的凌晨硬是打开手机骂娘。。
1主角最早发现了这个手机号码的凶手不对劲,然后打电话给手下的小妹让她不要找机会逃跑而是先进贼窝然后发短信告诉他。。
2当车祸后被带到局子里以后,在确认这个就是导致他两个手下小妹先后被消失的人时,男主从来就没有一句好话试图跟警察说清楚,反而是不断骂警察和挣扎动手来激化矛盾,生怕别人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3在面对一个脸上衣服上都是血,被人指控和女性失踪有关,开着来路不明车辆并且车主根本就已经失踪了,还在警局里把自己所有作案细节除了地址都说清楚以后,警察直接决定12小时内查不出来就立马放人(韩国警察破案都这么极限吗)况且杀了十多个人的变态你们也敢放?
不怕再出事?
4男主在寻找被关小妹的过程也非常迷幻,先去拜访凶手的亲戚,再去找其他几家按摩店了解情况,得出结论,这个人确实有问题。。
你两个小妹两辆车先后停在一个地方,凶手也就在这个地方和你撞车,你难道就不会觉得凶手可能就住在这个地方?
再说你叫小弟挨家挨户捅钥匙结果捅错方向(凶手在富人区小弟去了贫民区),自己去调查些有的没的,对剧情一点都没有起作用,最后还是靠着小妹自救跳窗逃出来的。。
5男主全片就在发飙追人打人骂人和狂奔上面,好像这个角色就不会说话和思考,快到最后突然智商上线指着地图说可能他住在离车5里附近的地方。。
我就???
6警察就纯粹是离谱,凶手说的全都信,自己没有一点调查,办案方向全靠想当然和狂揍,凶手不说就上山挖,说了就去工地挖,嘴上说着做伪证也要先抓了,然后转身干脆放人好像凶手上面有领导罩着一样,你这还没找到证据电视机那个嫌疑人就已经找到了?
放完人盯梢的女警还不如不安排,看着人进了商店,又过了会贼头贼脑关了门,然后等啊等,最后进去收尸还在那掩面痛哭。。
可真有你的7最后就更是莫名其妙,先不说为什么警察在车上睡觉居民报警都没能醒,小妹经历了这种事还要给自己老板留言辞职,街上总是一个人没有(明明这里住户很多,前面也有过大堵车镜头),小卖部老板娘在里面有一个明显濒死状态的姑娘时还能正常做生意,柜台里面还正好有一把凶手的趁手兵器,两个女人都没有发出尖叫。。
换一个正常人肯定得至少得多叫个救护车吧。。
或者在街上大声叫个救命都比死等警察来的靠谱。。
8主角最后到底是怎么确认凶手家的也没交代,只见他犹豫半天,捅了一下就开了,要是你前面有这直觉电影早就结束了。。
然后打了半天警察来了就更玄学了,他们又是怎么冒出来的。。
凶手又是怎么用榔头分尸,撬开铁栏杆钻那么小窗户带着人头从还是没有一个人的大街上回去的。。
小女孩到后面直接在医院躺到最后,你以为前面铺垫是伏笔,其实是巨坑。。
电影不是一定要较真,但是每个地方都用无限巧合来凑,每次一切镜头就只有果没有因,里面的角色行为和思维极其荒诞,肯定就是有问题。
当把所有巧合凑在一起然后告诉你,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你说巧不巧?
我觉得这还挺侮辱人的。。
全片给我感觉就是又拖又烂还蠢,看了一众韩国高分片,这部是最差的,主要是巨大的逻辑硬伤太过侮辱智商。。
这就是追击者啊,怎么条目重复了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06309/
一部风格残忍黑暗,但远不如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残忍黑暗的影片,其社会抨击性与商业娱乐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但这并不是韩国电影的第一遭。
有别于中国和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首先就是在数量上制胜,由量变引起质变,这跟好莱坞是一个道理,因此韩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与名导大师才远远超出亚洲其他国家,而《追击者》不过是其每年例行推出的年度佳片,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影评人。
对于那些个别揪着剧情不放的影迷,如果该片能在韩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与热情,说明该片反映的问题绝对是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意义,越是难以置信,越是显出体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荒谬,如此简单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到?!
是的,也许就是因为做不到,才使本片背负了一层黑色的官僚主义外皮,如此发人深省,如此振聋发聩。
惊悚犯罪重口片,根据轰动韩国历代最残忍的杀人魔柳永哲真实个案改编,主人公英民和为了拯救一个女人追击他的唯一一名追击者忠浩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
希望比绝望更令人感到寒冷!
看完后非常令人难忘!
又一部片子讽刺警察,杀人回忆也是这么讽刺的。
之前看小姐里河正宇演公爵,这部应该是他比较早的作品了。
一部让人痛心疾首的影片,痛恨无能腐朽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关,一个被人们鄙视的皮条客反而是一个最卖命最有感情的人。
本以为美珍会得救,正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变态杀手。
影片看到最后还是很揪心的,就差一点啊,尤其是小卖部老板娘,看着真着急。
血腥暴力场面很多,气氛渲染好。
说它差的原因不是导演拍得不好,不是演员演得不好,他们都很努力的为我们观众表演着,但是我真的很想问编剧,警察有那么差吗?
最后小店那里,那个女警察一直在外面,难道她不好奇那个男的为什么要在里面那么长时间吗?
等她发现之后居然还是没有线索去破获???
这到底是什么编剧写出来的??
导演你又怎么能这么“慧眼”的拍出来,虽然你打算模仿《沉默的羔羊》和《杀人回忆》,但是你至少要建立在高智商犯罪的情况下吧!
至少让我们有苍白的无力感吧!!
假警察最后竟然自己就进去了,好吧!
你至少进去之前打个电话什么的啊!
还有那2户人家的失踪也没有引起什么反应!
卧槽!!
真的写不下去了!
真的2!!
还8.2分!!
这样漏洞百出的悬疑剧简直就是对我们的智商侮辱!!
把编剧拉出去测测智商!
社会再烂,也不至于这种案件都破不了啊!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