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片名来自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但是的确贴切合适。
在有限的行程里,选片成了问题,最要看的蓝色列车让我极其失望,这部山西本土电影,一下被海报打动,能想到是关于家庭的题材,也不管可能出现的太原惊雷买了票。
其实我担心片子又闷又土,可是,没有惊雷,满满都是惊喜[跳跳]太原话贯穿始终,就像我每天流窜街巷听到的一句句,一声声,格外亲切,好像闻到烟火气,邻里邻居不见外。
故事结构完整,节奏舒适,两位老人的表演让我要鼓掌!
老太太的数落,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头儿不省心灰溜溜,沾了屎和尿的生活总是那么不好闻也不好过吧~细节到位,老头换洗衣服,连屁股上的“屎”都很逼真,老头儿演的松弛动人,好极了好极了!
电影一面呈现衰老的父母,面对自己的功能消失很抱歉,最后连抱歉也不知道了,活回出生时的模样,一面是像正常生活的儿女,女儿和男友同卧一床照顾生病的父亲,两人情欲点燃,一阵喘息后还是默默归于平静,只有模糊的带着氧气罩的父亲在伴着机器的声响艰难的呼吸着~很丧啊~母亲在做饭时关不住的水龙头,意味着生命的流逝,父亲的离开,最后老两口相继死去,走在废墟上的魔幻处理充满寓意。
所以我说这真不是一部我以为的土片儿。
对了演秦牧的那位男士,长得(其他)(漂亮的意思),有味儿[色][色]这次看了六部,整体很满意,基本没有踩雷,开森。
我来说说,第一个夏家人忙乱而热切的身影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人生需要互相理解与支持,家是生命最大的栖息地,每一个人都在这里吸取养分。
第二,在老夏一家,夏建国的老伴儿文秀是确保这个家航向稳定的核心。
透过镜头能看到他每天在家里忙碌的身影,无论做出的是拿手的粉蒸肉还是平日里的小菜,都是这个家的灵魂所在。
夏妈不离不弃照顾患病的丈夫,房间里的一些个陈设的道具都充满了爱的味道,不得不不说里面的的服装道具选的都非常的考究。
过年期间最适合一家人重温的好电影无疑了!!!
深处挖掘对于生命的思考,里面融合了对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总的来看确实高度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
我和父母非常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电影内容,特别是老年人看过之后非常能够感同身受的想要不给儿女添麻烦,但是身体衰老的事实摆在面前又不得不让孩子照顾的心理让人不安与自责。
我很喜欢女主人公,夏天这个角色作为现代的年轻人,她在面对一些列事件的时候心里微妙的变化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了观众。
虽然不愿意相信,但人生的晚年不仅意味着生命的蜡烛渐趋熄灭,还会将生命的痛苦都聚集在一起,这也是影片对于生命尊严的呵护,以及对生命归宿的传统理念和思想。
当老夏在病床上努力提高意识向老婆提出回家的请求时真的是太难了,还好老伴瞬间领会并同意了。
老两口在病床旁双手紧握做了人生最后的告别后我泪目了老夏被老伴带去理发店刮胡子做最后的形象打理这段太虐了,我真的见不得这种场面!!
该影片讲述的是女主角夏天回到老家工作,为了帮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生存和死亡的意义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她站在医院走廊,大夫跟她说完话。
她颓然地走过来,迎面走来一个老者,好心劝解她:“姑娘,咋地情绪不高,一个人看病也没人陪?
我告你,生病并不可怕。
”她说:不可怕,爸,咱回家吧!
夏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离不开人,已经渐渐不认识人,会走失、会大小便失禁。
偶尔清楚时,他会对家里人说“对不起”。
夏母独立照顾老伴,含辛茹苦已经十几年,满头白发,面容清苦。
大女儿夏花,已经成家生女,工作家庭的负担让她腾不出手来照顾夏父,只能用钱来弥补对父母的愧疚。
小女儿夏天为了帮助母亲照顾父亲从外地晋剧团调回本地工作,和已婚男人结束了夹缠不清的情感,母亲担心她30岁了没有男朋友,会受家里拖累,感到焦虑
夏母带夏父去寿衣店拿定制的寿衣,老板打开大红包袱,夸耀自己的寿衣做工好。
夏父的是古铜色缎面,绣着金丝福寿;夏母的是枣红缎面,绣着金丝牡丹。
夏母打开寿衣在自己身上比划,表示很满意。
她说衣服也认人,要拿回家沾沾人气。
夏父这会子忽然清醒了,主动抱起那一大包袱寿衣,两个人平静地回家。
好像去逛的是菜市场,平平常常买了一大捆葱回家过冬。
夏天晚上下班回家,经过楼道,听见哭声,她本能的恐惧与排斥,吓得缩作一团,来到自家门外,听到母亲的声音,隔壁的李叔昨晚在睡梦中去世。
是前世修来的福气,那是一种幸福,夏天似懂非懂,却不那么恐惧了
夏天跟闺蜜向红一起淋浴,向红心疼夏天因为照顾父亲,前男友和她分手,夏天看淡得失,一副顺其自然的样子夏天闺蜜向红婚礼现场,夏天遇到高中同学秦牧,俩人产生爱情,因为各种并发症,一家人不断地出入医院。
病情的加重,让夏母只能坐着轮椅。
夏母在帮爸爸洗澡时,奈何她实在是抱不动爸爸。
在卫生间门外等待的女儿终于忍不住冲进去,一把褪下了爸爸的裤子,那一秒,两位老人齐齐爆发出了绝望难堪的哭声。
女儿那一下,也褪掉了爸爸作为一个父亲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夏母哭着走出去,交给女儿打理,仿佛是完成了一次交接。
有次秦牧跟夏天来到夏家,碰巧夏爸把屎拉在身上,夏母扶夏爸去厕所,深感疲惫,她又不让夏天上前帮忙,认为男女有别,夏天就守在厕所门外。
当母亲扶不起父亲时,她就去帮助母亲。
夏母见此,忍不住骂夏父。
“家里一天不是屎就是尿,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你的?
”,夏天姐姐过来数落母亲,夏母和大女儿争吵。
“给了钱就不用伺候了?
”
夏天怕母亲生气又犯高血压,就过去阻拦姐姐,厕所只剩夏建国,秦牧就去帮夏建国擦屁股,夏母看见了,要秦牧出来,秦牧出来就到厨房里呕吐,夏天就要他先回去了,之后秦牧就再也没去过夏天家里
夏母喂夏父吃饭,他不吃,还随手打翻了夏母手里的碗,夏母求夏父不要折磨她了,夏父不想连累家人,他说了一句对不起,拿起一把叉子插进了自己的脖子,他没死成,被推进了抢救室。
被送进医院,夏天日夜守候病床边,依然念父亲年轻时的日记,在那些文字里,他是一个好好过日子的男人,羞涩又深情,自尊心极强。
然而看着眼前这个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人,她终于发出了喟问:“老夏,你这样也很辛苦吧?
”甚至萌动了不可说的念头。
秦牧收到夏母的信息来到医院,跟夏天久别重逢,画面转眼来到夏天跳舞上班的晋剧团,夏天上班,夏母在病房,夏父要老伴带他回家
夏天下班来医院,发现父亲病床空了,她一直追到老宅,看到父母俩人的遗体并排在一起她没有哭,镇定妥善地办完了葬礼回到家,在家里她看到,父亲起身来迎接她,母亲在厨房做吃的,没过多久,她意识到,家里并没有父母,只有墙上的钟声在嘀嗒嘀嗒地响着
亲切地道的太原方言,龙潭公园,梅兰芳剧院,小东门,熟悉的场景,平实生活渐渐呈现残酷,残酷中亲情涌动,有些镜头催人泪下,有些镜头不忍直视,有些镜头惊艳而凄美。
山西导演新作,真诚扎实的电影。
质朴良善,像太原人。
这样的电影居然在太原排片这么少?
搞不懂太原的影院这么纯洁地只想赚钱吗?
这是鼓励电影人都拍长津湖吗?
人家又拿龙标,又高票房?
另外,特别为山西的电影人叫好。
刚赞叹过爱情神话,又有了来处是归途,山西电影人牛逼。
他们都还年轻啊!
影片叙事细腻,龙潭公园取景,想想如果我当年没有回来,会在柳溪街住很久很久,早起去公园吊嗓子,完了挎着篮子穿过公园后门买菜,用太原话拍的电影,够用心咯。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
得之欣然,失之淡然。
孝敬父母,从陪他们吃一餐一饭开始,从情绪稳定开始,生活中体现担当,坚韧,勇敢,一切都不晚。
人到中年万般苦,没有来处,只剩归途。
2022祝好!
影片整体表现了一个家庭面在面对疾病的无奈和疲惫,主要讲的就是社会人口老龄化下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
夏老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家中的小女儿也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照顾生病的他。
随着病情的恶化,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演员表情塑造到很到位。
在护理过程中,老夏的反应也是直击人心的现实,作为一家之主他也有着不甘。
戏里展现的都是老太原居民中常见的景象,还有里面的布景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刚刚和老公追完了这部电影,演夏天爸爸的老戏骨演技太棒了演出了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表现出患者内心的挣扎感与无力感。
影片多方位地塑造相关家庭角色的形象,两代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深受对方影响。
我觉得家庭可以包容所有的弱点与失败,但同时也可以创造无尽的美好与温情。
其实正是因为家庭亲情纽带的联结,才让彼此的心获得更多的支撑与力量。
不论迷失方向或陷入困境,心中有爱的人总是可以获得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让大家不畏生活的艰辛,勇往直前,come on
电影角色塑造非常6演员演技没的说。
夏父与夏母是老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夏爸爸不但老年痴呆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而懊恼,就连自己心灵也饱受困苦与折磨,看的我抹了好几次眼泪。
老人极力控制自己失控失态的行为,当独处清醒时,他为自己的行为一遍遍地忏悔。
他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不想让亲人因自己的病情而痛苦失落。
唉出于人性的尊严和对家人的爱,他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在及时救治下,没有离开人世,没想到却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剧情反转最终还是与世长辞。
夏父的形象鲜明生动,我很喜欢!
这个角色代表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老年群体的形象。
勉勉强强。
剧本还是够劲爆的,但是其他地方乏善可陈。一部力求真实的电影说一些文艺过头的话实在太尬了,感觉梦境元素也有点强行添加的意思,不能给人一组很满足很饱满的情感共鸣和臆想。
映后跟朋友讨论,朋友第一句话就是:这导演是个长镜头之王啊!!!拿了龙标,快快上映,我要二刷!!!!
尚有来处,只剩归途!
老人的晚年很真实,崩溃于赤裸面对儿女亲人的关系在表演上却有太多隔阂感个别加入的超现实部分和小三部分可以去掉家庭空间长镜头的调度很流畅
第一次电影节观影,电影一般
“我们老了,一定要一起看电影,一起有尊严的相依为命,一起送大家体面的离开”。电影本身优点和不足根本无需评说,因为我们已经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了,这就是《来处》的使命和价值!!!
原来平遥这些新人导演真的有高出水平线之上的作品,太原农村老宅的场景实在让我有点没绷住;庆幸能在大荧幕看到这样一部作品
整体完成度不低,藏了一些私货有想法。喜欢这个调色。
每单独拎出一个主题都可以讲的很好,但魔幻现实主义介入,让内容被形式掩盖。全片有佳段但不成佳章,导演的表达欲和野心,导致影片整体连贯性的折损,影像叙事的主观意愿需要好好把控,这有时候和能力无关,关乎个人选择的第一顺位,什么是创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把摄影机推向它,聚焦它。
作为第一部可以了 毛病很多 想法可爱
其实还不错啊,琐碎却动人,平静而沉重,家长里短中的切肤之痛。
你,我们,你们。这什么瓜结局。
看的时候以为会是个高分电影,看完之后都不想给分了,光镜头好没用,镜头要和情节相匹配才算好,这题材搞这么魔幻就很奇怪。两星半
内容无聊 不太好看
导演估计是个影迷,能看出从不少名片名导那借鉴了很多,还是个长镜头爱好者,利用长镜头又强化了表演,再加上几个幻想的段落,很有灵气了
挺沉重的话题,人老了,阿兹海莫症。
真情在,果然感情是最好的利器。
有些刻意以及科学上其实有些说不过去...内容不及片名。
三星半,比好多看着文艺范儿十足但莫名其妙的片子好多了。起码很踏实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塑造出几个很鲜活的形象。影片是关于阿兹海默症的(不止于此),前面半小时比较中规中矩,像一个传统的家庭亲情影片,略显老套。不过剧情很扎实,演员非常到位,令人感到真切可信!后半段开始加入进幻想的场景,让影片一下丰富灵动起来——快到结尾的地府一瞥和女主站在满是水洼的旧房子里,意象出人意料且值得玩味。影片对死亡的认识理解还可以做得更深,不过已经是让人可以唏嘘回味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