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开始有这个电影的消息,就一直很关注,虽然到现在还没看过这片子,不过充满期待,内地一引进,我就偕同偶那口子冲进电影院。
虽然是部恐怖片,不过是阿娇演的嘛,这么可爱的MM,再恐怖的片子也要支持!
而且阿娇就是个内向细腻的女孩,演起这类电影一定得心应手,不会让我们失望地!
其实我要说的重点不是那个,是《犀照》的这张海报真是没什么点睛之处,甚至比不上豆瓣之前上传的那张。
画面上阿娇笑得让人隐隐约约感觉到的还是Twins式的微笑,而冯德伦的侧脸又看不出什么深意,下面那个又诡异的让我不知所措......整张画面的构局倒是颇象《笔仙》...其实海报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某些爱海报甚于爱电影,收集海报成痴的人(就是我啦),海报往往就被认为是一部电影的Face,门面啊,何其Important!!!所以在此仅愿正式版海报可以高出我的期待(不好意思哦,这个算不上是个评论,希望可以早日看到更有见解的关于<犀照>的评论,小女子会尽微薄之力支持地)
其实在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时 就一直很期待 再加上阿娇和冯德伦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 所以就抱着万分幻想去看啦但是 整部片子的感觉是苍白无力的 先不说乏善可陈的情节 演员的演技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主要人物的性格更是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失意的富家少爷 痴心等候的妻子 丧尽天良的伙计 情窦初开的少女...相比之下 我更喜欢那个懂事又坚强的小姑娘灵芝 虽然不幸的生活让她性格怪异 但其实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景色还是很棒的 但是我更希望见到明媚阳光下的江南水乡
小时候听大人说鬼故事的时候就听说小孩子可以看见已经去世的亲人的鬼魂……没想到这一说法居然在这部影片里现身。
影片用让人意想不到的悬念看的人惊心动魄,正在庆幸刘诚没死的时候,好人有好报的时候却发现他其实已经成为刀下冤魂,深为其惋惜的时候,又为其女儿灵芝的安全担心,当然最终恶贼彭四还是罪有应得。
不过男人为事业离家四年,完全不知家庭变故,只能痛惜其太大意,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我不知道谁谁的演技如何,但是剧情让我难忘。
第一次看是小时候在电影频道,当时的感触早已全然忘却,时隔多年因为某个闪光,突然想起来冯德伦的一部惊悚片,想看的心情连出差凌晨归家的疲惫也未能打败。
看过但只记得刘诚对灵芝唱的那首儿歌,想来温暖,也许是因为这首儿歌让他们相认。
故事一开始,熟悉的感觉环绕周身,零星的片段穿成了线。
每个人看同一样东西着重点不同,这一次的重点不是爱情不是人性,而只是灵芝。
那么一个大院子,满是犀腊,为了随处见到妈妈,但妈妈的尸体仍放在那里,鼠虫叮咬,心疼却无能为力。
她很小,很勇敢,很懂事,感受到了爸爸的存在第一反应跑到了犀腊边,这也奠定了影片基调,她没有向爸爸诉说发生的一切,也不没有告诉他妈妈的离世,她还在坚持,她知道爸爸也会像妈妈一样离去,她知道要靠自己。
在诺大的庭院里,小小的人小小的手坚持做着犀腊,从追念妈妈再到爸爸,犀腊不只是她生理上的药,还是她心理的药,谁都动不得。
人生如有了依赖便多了一个软肋,然后只得全身心的装上盔甲,好像保护又好像暴露。
有时灵芝的角色让我忘记她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
也相信她可以在慢慢的坚强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也一样。
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人性丑恶,或是各路爱情线,尽管有许多Bug,但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想来也可以填充剧情自圆其说。
了却心事,意犹未尽。
高二的时候在《看电影》杂志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被犀牛角点燃能照鬼魂的传说所吸引,小心翼翼把《犀照》这个好听的名字写在本子上,成为了想看的片子之一。
暌违五年之后,终于看到这部电影,有鉴于豆瓣的评分在前,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去审视五年前自己的欣赏水平,然而看完之后,我只觉得又一次听见了熟悉的粤语,看见了纯正的港片,感受到了脉脉温情——所以欢喜。
这部片子剧情BUG确实不少,演员演技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可能是囿于为了犀照这个卖点匆匆原创的剧本无法臻于精美,也可能是由于港片着实已经式微,没有人对港片给予宽容的态度,叫阿娇的明眸皓齿尽付烂片笑谈中。
港人,或者说南方人,对鬼神的态度是尊敬的、息息相关的、默默共存的,并不是像北方人那样“打倒牛鬼蛇神”一样深恶痛绝闭口不谈般嫌弃,这点从片中点满花灯的盂兰节就可以看出。
盂兰节如今在日本还是一个流行节日,在中国却只在两湖两广云南香港残存,敬鬼神放河灯,这种浪漫在北方人的脑中是如何也想象不出的,此类鬼片为何低分,我也能尝鼎一脔知之一二。
有冯德伦阿娇的撑场,这部片子却只有这么点人打分,没有在大陆上映也是极大原因。
在影片审映权完全囊括于广电总局的今天,鬼神之说自然无法通过,而犀照的传说,盂兰节的流传,乃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种种辗转,无疑都要超越广电总局翻云覆雨的本身,百年之后,人们还会在七月十四放河灯,却不会再记起这部电影未曾通过谁的关卡,未曾在何地放映...... 片中小女孩制作犀烛时抹汗的小手细微感动到我,母亲自杀,看见父亲已死,却还能那么坚强地熬制蜡烛为了和父亲相伴,是本片的闪光点之一。
我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若一部烂片能传递一些知识经验或者挖掘一些传统文化,那么我会多加一分,在这部片子里我看见了《晋书》,看见了过去救火的压水车,看见了制作蜡烛的竹筒,很开心,我觉得这就够了。
有人说,看完此片想起了去世的亲人,我,也是一样的。
我甚至还想,若有可能,找一点犀角粉末,好好保存,等到真有好友不幸逝世,忍耐不了节哀之苦,我便可制成犀照,点亮它,与她再见一面,倾肠一诉。
其实犀烛能照几行泪,这个传说,不过是寄托哀思,廖慰有无罢了。
我知道很多人是冤枉的,但是我砍了,杀不过百,我杀了你,超度你,然后归隐,真是自己合适啊,这个刽子手真是虚伪到家了,我听了都想吐了怎么着都是自私自利的,恶心死了,现实社会这样的人真是比比皆是啊,这种人会拿职责所在骗自己,害别人。
真是漂亮极了😃😃😃😃😃😃😃😃😀😀😀😀😀😀😀😀😀😀😀😀
看之前没有看任何的剧情介绍和新闻直到BT下来看到海报后才知道,原来是一部恐怖片。
晚上,一个人,关着灯。
恐怖中夹杂着感动。
于是我一会半蒙着眼,一会调低音量又一会感动到想拿餐巾纸似乎很久没有感动人的港片了GILL真的比较适合演电影,有导演头衔的冯德伦也让我觉得很顺眼。
感觉,这些电影似乎都找到了很浓烈的感觉既然恐怖不过日本,恶心不过美国那就在恐怖中带点温情像《怪物》那样恐怖是个外壳感动才是电影的实质恩我决定回家再看多一遍
心有灵犀一点通,犀烟沟通人鬼,人间很温情的一种心愿。
剧情不算新颖,但片中的父女情,是最让人泪目最值得品味的一点。
灵芝明明知道父母已逝,还是坚持制作蜡烛,只为多一点相处的时间。
很小的年纪承担不应属于她的压力。
令人感动的是,她出奇的坚强,天真的脸,充满乞求的眼神,加纯真的眼泪,试问这样的女儿,谁能不爱。
极少看恐怖电影,没有那个心理承受能力。
这次是上了贼船被人拖着看,就连我这么缺乏恐怖免疫力的好像也只被吓到了4次:一次是红衣女子离席后的诡异神态配合好像要发生点什么事情的灵异音乐(但是好像没发生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放火也不是她干的,此处铺垫得有点莫名其妙);第二次是阿娇表白后小惠突然间出现在她眼前;第三次是刘城缝头,这种情节不怕一下有点过不去;第四次是阿娇被水缸里伸出的手拖进去。
应该就这四次,其他的情节叙述得太匆促,也没有什么吓人的元素。
尽管如此,以后还是少看鬼片,特别是,不能在午夜时分和同寝室一惊一乍的、喜欢用突然的拉扯倚靠行为寻求安全感的室友一起看,会放大恐怖指数的^_^
故事情节,摄影手段,故事背景,包括男主角冯德伦的演出都挺不错.但阿娇毕竟是电影新鲜人,表演很单薄.而且缺少灵动性.幸好她的人物不是特别复杂.最有感处的是那个小女孩哭着对他的父亲说:"妈妈在里回来的前几天就自杀了,你回来的时候我也知道你也死了.因为你跟妈妈一样只有在点蜡烛的地方在能看到.11不才,说不清楚我为什么心里感动.也许是父女情吧!
浪费了。
在电影院看得,可想而知不会吓人
初中的时候在点播台断断续续看的,以我现在的标准或许不会是高评价,但当年看完心里都是对主角命运的唏嘘,他喊女儿的那一声声“灵芝”记到了现在。
坏人没坏到头但是欠揍!
这电影估计我妈会喜欢,俗不可耐的剧情,其它还可以,结局多少有点无奈和反讽
多加颗星给美丽的凤凰古城
(ಥ_ಥ)
看过了,没印象
这哥们自己都不知道啊
近期看的觉得不错的鬼片~
还算有点创意吧。
题材不差,就是缺乏细节,前半段比较精彩。绝对不是恐怖片······喜欢Stephen的长衫look
!!!
我都看不下去了
有点无趣。
纯粹是为了看帅哥。故事很弱,也不吓人。故弄玄虚而已。
最近就是特想看恐怖的,不管质量如何···
创意还不错,喜欢那古镇~~
有情节 有故事
某一年暑假在舅舅家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