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节
La belle saison,恋恋法式夏季(港),激情夏恋(台),夏日时光,Summertime
导演:卡特琳·科西尼
主演:塞西尔·德·弗朗斯,伊兹雅·海格林,诺埃米·洛夫斯基,让-亨利·康佩尔,Loulou Hanssen,凯文·阿札伊斯,布鲁诺·波达里德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5
简介: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法国,黛芬妮(伊兹娅·海格林 Izïa Higelin 饰)是农场主的女儿,因为不愿意接受父母替自己安排的未来,倔强要强的黛芬妮选择离家出走,孤身一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巴黎,想要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巴黎,黛芬妮邂逅了致力于女权运动的斗士卡罗尔(西西·迪·法兰丝 Cécile De Fr..详细 >
意料之外地产生了一种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或许对于女性来说 认识自己的性别确立自己的主体性这些带有女性主义的思考和行动 在一定程度会和性取向的认同有关联 或者说所有的经验和思考都是为了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阳光明媚的夏季 加之充满自然气息的乡村农场 过于适合恋爱了不过这种恋爱更像是两个人通过对方看清自己 爱人的影响力如此之大 即便她们离开了也会在生命中留下些什么//黛芬妮的母亲在发现黛芬妮和卡罗尔分手之后那几个窃喜的表情 让人既确信导演对生活的精准捕捉也受伤于她的残忍 在整个关于“自我确认”的故事中 这一笔可能是最深的颜色//和穆的相处过程也常常给我最后一封信中书写的那些想法 她是我照见自己的镜子也是会让我感受到安全和力量的盔甲
出柜于每个人都不同,有的人轻而易举,有的人难如登天。但是这是每个性少数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或早或晚而已。电影结局我觉得很不错,两个人都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ps:为女性自由权利奋斗的那一段,真的有泪目!
大概人总是很容易被思想层面比自己低等的外界审视所束缚,“继续把你妈妈当个蠢货,你就方便了”,主要是,跟蠢货发生冲突真的挺可怕的,越是对生活不加反省与思考而顺势而为的人类,越散发一种接近于动物的野蛮气息,这大概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的眼光会令人感到害怕的原因吧。
全都为了说背景去了,人物都平了很多。最前面在老家的背景那段完全剪掉都没关系吧。女权,还是女同,傻傻分不清楚。
Cecile de France改变刻板印象演了个原来直后来弯的妹纸。这是一部l'orientation 和classe推动情节的电影。女权主义运动作为大背景讲lesbian的生存,城乡的差别以及探求女性的社会职能建构。虽然是一部“悲伤”的片子,但没有悲伤的感觉,反而觉得结束得很干净,一切都还很温暖,脸上都还有阳光的温度
女权部分平庸,但私心说故事太美了,不管取景、人设,还是情感的起源发展,都美妙浪漫得不像话。40岁的Cécile简直可人儿,又飒又酷,爱得自由、随性又刻骨,演技飞起。胖胖的农妇姑娘魅力非凡,腰圆膀粗、热情、肉欲又禁锢,乡村girl毫不违和。果然还是女人懂女人,女导演的镜头让两位女性灿若桃花。
最后她们一起冲向火车站 我看到进度条就知道了结局→_→
太突兀了 好奇怪莫名其妙的突然就变主意。。。。但是她回家之后她妈那个笑我真服了 感觉这两部都是劝果断当拉拉的否则会后悔 开头的那首歌好感动像圣歌一样 难以想象这居然是五十年前的法国。五十年后我们仍然在这里踏步/退步,只是因为我们不想向前
妈妈发现女儿的事后,驱赶她女朋友,两人动手打架的段落,令人震撼...那个年代,站在一个妈妈的角度,同时站在一个农村出身的女儿的角度,都那么难,落泪。。。虽然还有很多缺陷,但完成的已经相当好了,和众多的男同、女同片都不同,社会背景的描述恰到好处,毫不刻意
对导演零期待,论坛网文的水平,前50分钟废戏,后段刻意设置多重由巧合而起的情节阻绊。通过勾起一段被抛弃的回忆赚取眼泪,然而塑造一个懦弱的恋人实在太简单也太安全了。再次印证了《断背山》的伟大,李安怀疑的不是爱情,而是存在。
田园生活,令人向往。两位女主能不能睡完穿下衣服,
有时候真的看不懂什么是爱情什么事情爱,到底哪个吸引你。黛芬妮那个勾人的眼神演的真好,但是实在是讨厌这种掰弯别人自己却软弱退缩的人,这种退缩让卡罗尔气的委屈都哑口无言了。喜欢卡罗尔面对问题时的坦诚,“我不需要堕胎因为我是同性恋”,回看黛芬妮而是躲闪。卡罗尔才是真正面对自己人生的人
比《阿黛尔的生活》尺度还大,看得哥昏昏欲睡【法国文化中心】
女权色彩浓重过头了,人和景有点违和。留白的结尾挺好。
对70年代女权运动的呈现太有趣,导演有诚意,却仍脱离不了百合片看一部能猜十部剧情的套路——都2015年了,荧幕上的拉拉们能别纠结自我认同了么? 19 Aug @ La City, Eaux-vives, Geneva with Gio
像是听了身边朋友的爱情故事,至于女权不女权的革命,应是法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孔孟言必称尧舜。一个生而女同勇敢传统的乡村女孩,一个巴黎女权社群的精神领袖。两人荷尔蒙里充斥着探索,挑战的炙热女性,初见就是有默契的。印象最深一幕卡罗尔因为黛一次女权运动夜宿未经允许的吻有了隔阂,卡找黛解释,也是二人关系转变的开始。导演安排两人的见面很有心思,卡告诉黛i'm not les,黛说我也不是,随后黛拉起卡的手,不到一分钟她们在街角热吻,能听见瞬间唤起的急促喘气的深吻,接着做爱。遇到情感,我们好像并不能创造出过更多新鲜剧情。卡和黛从无法拒绝-深情拥爱-月台相别,导演大概想试探每个人,人生里发生没想过的人和事,你有能力接纳自己,接受真相,勇敢坦诚应对吗。放上些年,那样小鹿乱撞的纠缠敢爱,挣扎哭笑才是最美好时节
女权是幌子。
抛却“美”的层面,个人认为好过了《卡罗尔》,法国片果然不会令人失望。不论是五十年代的纽约还是七十年代的巴黎,思想上我们都落后了人家一个世纪,当人家同性恋都合法化了,我们还停留在“她为什么这么大了还不结婚?”“她为什么结了婚还不要孩子?”更不消说对所谓的“敏感”电影实行大棒政策了。
上了年纪的女人真的是敢拍敢演,顺便把青年女演员带上道。
封面党,冲着漂亮的海报下了电影,点开来发现两个主角完全没有令人看下去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