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往小了说,就是一个给狗办证的故事。
往大了说,这片子体现了北京社会转型期间的危机。
从故事的起缘说起。
北京市政府因为狂犬病,出台规定要求带狗上街必须要狗证。
狗证一个5000元。
这段在我记忆中很清楚,因为5000块的高价吓了我一大跳。
北京人本来是没有养狗的习惯的,老外养狗那是因为生活无忧的清闲所致,可你看北京里公园遛狗的都是些谁?
大妈们,老太太们,家庭主妇们。
他们的生活绝非衣食无忧,见到警察必须跑之,因为5000块对于像老二这样的家庭并不是小数目。
相比国外,我们的教育和医疗都需要个人承担很大的费用,从这里抽出5000救狗,难怪妻子会哭。
然而奇怪的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一家三口居然谁都舍不得卡拉。
对于老二,卡拉某种意义上比他的儿子更招他喜欢。
政府一条规定便让社会转型的矛盾慢慢浮现了。
从片中可以看到,老二家住的公寓是典型的北京老楼,水泥地水泥墙,到处脏兮兮,漆都找不到一块完整的。
他妈妈家更是一个破破烂烂的阴暗的小房子,城内的院子都等待着被拆的命运。
但这并非北京的全貌,更多的是挡他妈妈家光的高楼大厦,办狗证毫无压力的资产阶级杨丽,办起事来毫不手软又怕麻烦的人民警察。
一面是高楼林立繁荣向上,一面是破壁残垣生活窘迫。
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向着国际大都市迈进,养狗的高雅情操引进了,高雅的人却没有。
为什么拼了命也要养这条狗啊?
片中的家庭主妇妻子,工人阶级老二,资产阶级杨丽都表达过“人不如狗”的想法。
无论哪一阶级,有钱没钱,底层的孤独感隔绝感,中产之间的不信任感,都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
人人都在养狗,养的是寂寞。
片子中唯一的大特写是儿子对老二大喊着:“你不配做我爸!
”。
他上课睡觉,半夜看狗,中途捡猫,遇到黄毛时胆怯却也勇敢了一把。
他对他父亲看得最清楚,他对他父亲的懦弱感到厌恶,自己的勇敢却也付出了代价。
他爸懂得夹缝里生存,他不懂。
本来关在笼子里的是狗,最后却是人关在了笼子里。
我喜欢这片子的细腻与真实。
尤其是作为一部体制内的院线电影,镜头间的尖锐耐人寻味。
把这样一部03年的片子放到现在,无论怎么比都是上佳的杰作。
唯一不满的可能就是结尾。
导演也许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找结果但是却没有结果”。
但是我依然觉得完全可以认真交代下结果。
否则就完全没必要一直用字幕为下午4点做着倒计时,结果时间一到却什么都没发生。
如果说主题是人,那则没有必要提醒观众故事核心是狗;如果说核心是狗,那么结尾则残缺得厉害。
交代故事结局的那两行字幕存不存在都是一样的。
另外我认为,作为一部院线电影,轻微的商业化处理并不会影响到故事的纯粹。
我一直以为这应是小说改编的剧本,于是看到编剧和导演都是路学长时有些惊讶。
4位主演的演技都太到位了。
1,老二领了工资,进门前拿出一张藏了起来。
2,加了一夜的半,回家后问,“卡拉怎么没欢迎我啊?
”3,知道狗让媳妇给溜丢了,老二出去找个角落把媳妇骂了一顿。
4,“我们的大中国呀,啊好大的一个家——唱——”中年音乐老师都这么上音乐课的。
5,老二的老情人杨丽比现任漂亮多了。
6,“这么说吧,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变着法让别人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说白了吧,只有在卡拉那儿,我才有点人样。
”老二说的。
7,老二提一袋水果找人办事,上客车时关门太急全给挤外面了。
8,亮亮朋友被人欺负,犹豫了一下,还是用自行车把那黄毛挡了一下。
朋友得救。
9,老二拿出私存的1500,给媳妇,凑5000,办个证吧?
10,你背着我找你老情人干什么?
11,……12,C'est La Vie
这话是路学长说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少有的体制内导演,在北影厂上班。
当然了,他也说过自己不排斥任何制作方式。
他常被大家误认为是拍地下电影的导演,其实他的每部作品都得以公映,处女作《长大成人》还是1998年中国十大卖座片之一。
很荣幸,我接触到的第六代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长大成人》,那会儿我在读高中,不见得把片子讲的都看明白了,但是,一种莫名的震撼延续至今。
而《卡拉是条狗》,我也就是冲着导演去看的。
他属于让我一见钟情型的导演。
关于《卡拉是条狗》所传递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嘴了。
说点琐碎的吧,这片子最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是两处带有政治隐喻的场景,还都用了空镜头:一处是亮亮在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说不定还是《十七岁的单车》里头的那辆)经过天安门广场,要知道最近的《苹果》就被电影局删去了天安门升国旗的镜头;一处则是亮亮奶奶的阴暗的小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高楼大厦的对比。
另外,作为本片的“主角”,多处狗的特写也有着明显的意味,就像《落叶归根》里的“背尸”一样,本片的“寻狗”更多的只是一个载体,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才是实质。
导演说本片剧本送审时有四十多条修改意见,等到部分完成送审时只有十几条,最后拍摄完成后是一次就通过的。
不简单,体制内导演尽力保持着自己创作的独立性。
片子里还有几处细节也处理得挺有意思,比如那位车主喊留胡子的人的一幕。
音乐和音效的配合也不错,比如老二看见餐馆的狗肉的时候,传来的《甜蜜蜜》的歌声也被扭曲了。
还有画面的构图及拍摄手法的选择,比如一些特写和手提摄影,都展示了导演的科班功底。
总而言之,我觉得导演对于整部影片的略带诙谐的现实主义基调把握得相当到位,同时作为编剧,整个故事也讲得挺吸引人,商业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
导演没有去展示老二在丢狗之前是多么地爱狗,也没有设计他在之后如何歇斯底里,而是把故事直接置于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展开,形成张力,特别是高潮时制造的戏剧性。
可以说,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调和上,路学长做得不错。
葛优在本片中的表演被评价为“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正好《活着》我也刚看不久,我倒是觉得和《活着》一样,他“演”的痕迹没能完全脱掉,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其实他演得很“像”,只是有些地方“过”了点。
同样是演小人物,我觉得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表演就挺自然,不留痕迹。
另外,李滨的叛逆有点让人不可信,特别是最后和老爸吵架的一幕。
这个角色基本上和《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小坚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突破。
张艺谋几年前曾经说过:“第六代导演我比较欣赏贾樟柯和路学长。
这两个人心态都比较好。
”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么认为,反正我确实觉得这话不错。
如果说贾樟柯在体制外的艰辛让我感动,那么路学长在体制内的坚持则让我佩服。
正如导演所言:“我的电影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
如果审查通不过,我可以修改,不断修改到通过为止,但是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
”能够公开放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也就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该去苛求《落叶归根》这类对现实浅尝辄止的作品。
其实体制内的电影同样也可以做到很好,一路走来的路学长和地下归来的贾樟柯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会有一些好电影出来。
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
只要做得真实。
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
”路学长如是说。
如果没有最后那一行字,画面定格在玉兰无助地望着狗被拉走的表情上,那导演最后想表达的东西可能就无法被理解了。
对于老二来说,卡拉与亮亮何其的相似,两者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又何其的相近。
卡拉是老二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这是他自己说的;亮亮是他努力工作奋斗的动力,这并不需要特别说明,但事实如此。
在片子的末尾,当卡拉对他递上的狗粮不屑一顾的时候,与凉凉在牢里对老二大吼何其想像,奋斗半身,得来的却是不被认同,我个人感觉非常悲剧。
最后的字幕的作用更多的是想说明导演对于社会的无奈。
导演特意忽略了亮亮的结局,可能想说的是:狗的问题好解决,但是人呢?
无论最后亮亮是否会被起诉,这件事情的影响已经造成了:如果他被起诉,下半辈的便蒙上了不可磨灭的污点,如果不被起诉,老二也第一次震惊地知道了亮亮是多么地看不起自己。
整个家庭的伤害已经造成,无法挽回。
小人物的无奈,但生活还得继续。
如果让你用五千块钱买一条狗,你买不买?
又如果把狗换成尊严呢?
《卡拉是条狗》是围绕一条狗在讲述故事,片名听起来似乎只是以这狗为中心,但其实故事与狗无关,关于卡拉的种种,观众并不能直观了解,对着电影屏幕我们所能看到并深深留下印象的是老二等人物形象。
外文版的翻译中片名是《卡拉,我的狗》,这个片名似乎更加的贴切,至少人出现了。
《卡拉是条狗》通过狗的命运来表现普通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人性,或者说人的尊严才是影片中真正所表达的东西。
卡拉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它却是一条生活在一个拮据的工人家的狗。
即使它的主人并不富有,但因为它生活在那一个城市里,所以也身价五千。
一个过着平静生活的家庭,在某个夜晚因卡拉被警察逮走而掀了轩然大波。
一场围绕着狗的营救活动开始了。
家里每一个人都焦急,但最为焦灼的是男主人公老二。
葛优饰演的老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兢兢业业做着一份辛苦的职业(不时需要加班),每个月拿几张人民币,平时有空也会搓几圈麻将,怕老婆,管教不好叛逆的孩子。
他媳妇显然是个会过日子的女人家,神闲气定的,也不去管太多事情,只是想着平常日子能够平常过。
即使葛优是个天生的喜剧演员,而且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总能不时听到一屋子人的哄笑,但《卡拉是条狗》却不是喜剧,当我从影片最后的字幕里抽身回到现实里来,却感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悲哀。
人在生活里有时总会莫名地陷进一种孤独之中,老二当然不能算是个成功的男人,他没有钱,当然也没什么出息,他的媳妇玉兰对他虽然也好(从她在做菜,尤其是一根青瓜一人分一半上可以看出),但他们之间肯定还有很多隔膜,不然老二也不用瞒着她自己在阳台的破箱子底下藏了私房钱,也不至于要对着墙壁才敢大声地模拟着责怪她。
儿子呢,他觉得自己的父亲是窝囊的,他受不了他生活的方式。
一个男人,在作为一家之主的家里都是这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他在社会上会是怎样的角色。
所以卡拉对于老二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像他对杨丽说的“平时都是我在哄别人高兴,只有卡拉在哄我高兴”,卡拉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能够化解老二平时生活中的屈辱,填补他生活中的孤独。
卡拉的丢失,对于老二而言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他不顾一切想把卡拉要回来,其实也是在寻回自己最后的尊严,所以,哪怕是经济再拮据,他也在所不惜。
老二还是有自尊的,老百姓在经济与尊严的冲突上或许经常要陷入这样的一种斗争之中。
最后,卡拉回来了,卡拉是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它办了证,可以堂堂正正“做狗”了。
但老二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他终于又找回了精神寄托,或许他不再感到孤独了,但他的物质生活还是那样,甚至还要为这平白失去的五千块钱至少再捱上一段更加拮据的日子。
老二说“也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有个人样”,做人到底还是好,那种“人样”的感觉竟就让他如此满足。
但是,人并不比狗好做,当卡拉被锁在笼子里用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笼外的时候, 主人一家三口正在为它来回奔波,但可怜的人,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谁来救赎?
葛优有句名言:“高、大、全,别找我。
”这是葛优对自己的表演的基本定位。
在早年欣赏葛优的《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葛优对自己的这种定位,绝对是正确的和明智的。
在《卡拉是条狗》的片子当中,我们见到的也是这样定位在发生作用。
这种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作用,而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我不喜欢片子的中文名字,就语言意义上来说,它反而不如其英文名字来得潇洒,“KALA,MY DOG”简明扼要,显然比中文名字更让人一看就明白。
在片子中的葛优的表演,是成功的,把一个生活中的普通的小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小人物的坎坷与辛酸。
看了这部片子,我们常常想到小时候的邻居,以及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小巷子。
当年发生在身边的那些事情,跟现在面临的高楼大厦是完全不同的经历。
那是一个普通人和普通家庭所遭遇的寻常的小事,逃避不了,而且经常遇到。
葛优的表演天才,在片子中也发挥得很好。
尤其是他的形象设计,很幽默,不是甜美的幽默,而是苦涩的幽默。
一个这样的小人物,为自己的小生活而烦恼和追求,在人到中年之后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无奈,他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却是一个可信的实在的形象。
我觉得,葛优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环境捕捉的很好,前半部缓慢的铺陈具有优秀喜剧的风范,笑点不是通过表演而是情节浮现出来,让人发笑的内容都紧接着地气但没有舞台气息(过分的巧合、夸张的台词),较少的几个由表演使人发笑的点也都不是依靠夸张和舞台,如冯小刚招手让葛优过来,葛优捧着狗佝偻着小快步走到车旁、葛优若有所思的吃着黄瓜等。
可是,到后来儿子和狗的对称线(我个人估计)因为删减而不大明显,最后儿子在派出所的呐喊相应的就不算很好的结局,父子之间的矛盾有还没铺开就仓促解决的感觉,杨丽对卡拉的感情我觉得也有点迅速结束。
不知是不是创作者刻意,这个故事中值得一说的是其中反映了很多“民族性”的东西:人们逃避规则、模糊对错、人与人的‘关系’似是而非,这些都是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显著的社会现象,现象的背后则是中国的整体话、辩证的、易经式的人生哲学的影子,在审批后电影还能将这些现象客观的叙述出来,这本身就表明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为人承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卡拉是条狗又不单单是个小人物的喜剧,电影还承载着更多的所指。
老二按现在的说法得叫蓝领,虽然比白领低那么一点点,决不是贫下中农的一分子.且不说有稳定的工作,持家有道的老婆,单是首都北京的户口就能羡煞旁边几亿人, 虽然每月的工资都得上交家里的一把手, 自己也能偷偷摸摸攒个小金库伍的.这样的生活就算是现在出身贫寒在城市里打拼的小白领也得奋斗10几年,更别提成天想着啥时候能坐上火车去北京看看的农民兄弟了.可是老二自己不这么觉得,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家里家外我他妈还像个人吗".想不像人那得看跟谁比了,有卡拉陪衬着, 老二当然是个人了, 因为"卡拉是条狗"嘛. 没了卡拉,老二觉得自己不像个人了,这种想法也传染了老二的媳妇, 就在老二发了话"不就是条狗吗,咱这日子还得好好过啊", 然后想跟自己媳妇亲热的时候,二嫂一扭脸,来了句"其实我也挺想卡拉的". 这又让老二开始琢磨自己还像不像个人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不但卡拉老二保护不了连自己的儿子亮亮出了事他也是无能为力, 亮亮为了托同学的爸爸把卡拉弄出来,帮同学打架结果关进了派出所.不知道听见亮亮面对着自己大喊"你根本就不配做我爸", 老二心理是什么滋味. 他这个普普通通的,没钱没背景没关系的连一条狗都保护不了的工人真的无话可说,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叹叹气,连一句狠话也撂不下了.这样的辛酸可能只有为人父母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吧.老二这样的实成人也不是没人喜欢,离了婚的杨丽就对老二青眼有加. 为了把卡拉弄出来,不但借狗证给老二还帮着老二到处托关系. 按照老二的说法,"因为我实在", "我是那不顾家的人吗", 杨丽这个红颜知己的出现没有带来另外一条剧情,也许仅仅是对可怜的老二所代表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原型的一个安慰,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老老实实工作的工人在这个城市的生存能力还赶不上一个离了婚的没工作的整天打麻将的会耍泼仅仅有那么一丁点姿色却又人老珠黄的中年妇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的关系多.在中国这个人治的社会中,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往往能决定一切,甚至是用钱不能直接买到的.想想看,连一个公交司机也可以耍耍大牌就因为他认识个狗屁调度,一个开车运狗肉的也可以对老二呼来喝去就因为别人有求于他.如果有可能,任何人都想骑在别人头上.一直到最后,我们知道亮亮的架是白打了,钱也是白赔了,最后狗证还不得不办,二嫂免不了又要因为老二找姓杨的女人帮忙发顿彪了. 然后日子照样过下去,老二一家人可以揣着狗证大摇大摆的遛狗了. 卡拉是条狗. 但是对老二一家却是那么的重要,这不是一出喜剧,是一出让人看了心理不痛快的高超的讽刺艺术.
在1995年,狗证本身不是问题,狗证的5000块钱才是问题.那时候的5000,价值远胜于现在的10万不止.一个证件凭什么要5000块钱?从底层的角度来看,匪夷所思.最多会抱怨一下为什么那么贵,但是不会去仔细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是从管制者这边来看,有很多好处.(1) 搞钱.抓狗本来就是得罪人的事情,不能搞钱凭什么要去干得罪人的事情?(2) 减少养狗数量.狗证价格高了,办得起狗证的人才少.办得起狗证的人少了,狗的数量才控制得住.(3) 给实在养狗的人留下一点缝隙.如果完全一刀切,完全不给养狗,可能执行起来难度会很高,而且可能会有不必要的冲突.给一个机会给你,实在你想养,可以拿钱来赎嘛.这样跟完全一刀切不给养相比,执行难度降低了很多,但是效果差不离.多高明啊.所以5000块钱的狗证,表面上是规范管理,实际上就是不给养狗.只是直接宣布不给养狗这话讲不出口, 搞一个高价狗证就好了嘛. 指一个地方,打另外一个地方.不止狗证是这样,中国体制内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你们觉得难受得很,他们觉得高明得很呢.
作品是自由的,作品却也是不自由的。
作者可以肆意涂抹他的作品,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漂亮的作品,故事就在一天之内爆发,冲突性强烈,其中尤其让我拍案叫绝的就是他儿子的那段节外生枝。
这是作者天马行空的发挥,整部电影被推到这份儿上也已到了顶点,最后的结尾该是如何的不用说也已明了。
如果电影结束在他老婆的那一个转身上将会非常完美,可导演最后竟还多此一举地打出一行字幕:卡拉于当晚重新回到老二家中,老二于次日去派出所给卡拉上了户口。
我说过,作品是自由的,可当作品已经成型,可当生活已经如此这般的呈现出来之后,结局可以说也已经被平凡的生活本身所规定了。
于是,作品到了这份儿上就不自由了。
对于一个我们早早就知道的结局作者却要打上这么一行字,嘎然而止,破坏整部电影的气氛,实在是太令我伤心了。
什么时候狗证5000
从第一眼的影像开始就被深深吸引,开场出字幕的那场戏太好,干净利落。至此从容的叙事和电影感的镜头语言贯穿始终。有限的影片格局和故事结构单一又集中,展现出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事实如此。演员也太好,都是人物都是生活。
为了一条狗 不懂
演员演技太棒,小市民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心理描述都表达出来了。
他们家那房子要是拆了,嚯嚯嚯
本子挺好,但片子看起来很闷,中年人的压力与无趣,就因为卡拉被抓走引发了普通家庭生活日常的各种矛盾。7.5分,目前7.3。
“那个男人好像一条狗”再次具象化的片子,感觉是葛优很被低估的一部电影,用寥寥几笔就勾画了2000年前后这个时代普通工人家庭的状况,以及人的状态,家庭成员之间的挤压,使他们更多把感情投射到狗身上,狗的困境是人的困境。
中規中矩。無亮色。2013.07.30
1.人与人的关系被扭曲之后,人只有在狗面前才觉得是个人。剧中有意思的一个剧情是,在女主拿出家里的存折之后,葛优突然在白天想和女主发生关系,这意味着原本异化的关系在感受到人内在的关怀的温暖之后,恢复成了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升起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欲望。2.狗、破房子,是城市化过程中不能容下的沙子,以这样的切入点入手,实则是在展示社会、政府总是在改变人细微的生活,《志明》似乎也是相同手法。北京那时的城中村也有魔幻现实之感。3.阶级的分野已经开始明晰。
很多年前看的,印象不深了,应该继续看第二遍。
中国第六代导演路学长执导,影片关注到底层生活一些最真实的地方,由一条狗引发的故事。那时候五千可是几年的工资,单论对于一条狗来说不值,对于有情感的陪伴者是真的需要考虑,更多想展现的是不合理的政策对人的打击以及人民的麻木隐忍,不管出了什么事情先想到找关系,当时也是现在更是,我们大陆人民逆来顺受惯了,警察权力地位是有话语权的,人民终究是百姓,得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结尾的那段话也是为了过审,电影是结束了但是现实生活还是一团乱麻。卡拉也是老二,老二也是卡拉,都是被关进了笼子里。
演员个个都成精了,电影让人哭笑不得,编剧简洁有深度,尽管题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导演却拍得如此脱俗,荒诞喜剧是一种大智慧
编剧导演家狗被抄了吧
02年左右狗证就要五千块,太吓人了。简单嘲讽以前的政策。全片夏雨那句话值得深究,这狗是你们家的吗?怎么和你不亲啊?这部作品之后,葛大爷就没有头发了
这狗通篇说的是卡拉,其实说的是老二,人情社会到处讨人欢心,想办事儿就得当狗呗。卡拉回来了,被生活磨平的那一角回不来了。前年我大姑家第一次办狗证,第一次一千块,拿着狂犬病接种证明还能优惠五百,没接种过的拿着狗证,可以免费接种一次。当年住平房的时候,家里有个京巴儿,正好赶上过这事儿。那时候城区五千块钱好像是事实,不过我们三环边上的好像也就一千块,那也没人上杆子办。主要那时候狗证办了,没有任何好处,看病买狗粮打针,该多少钱还多少钱。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政策确实管用,以前随便上街全是散养的狗,狗屎满地都是,咬伤人的多了去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小人物的无奈,其实我们都知道
人不如狗,终究是因为狗的忠诚不论对象。相比较而言,人太累了。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狗,而是家庭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他们面对社会现实的无力感。
朴实无华的国产电影,电影有着经典的背景,人物有经典的人生经历,对话中有经典的台词·~~
感觉奇怪的地方是矛盾到底在于狗证太贵导致养不养的问题还是情感身后导致追不追回卡拉的问题;当然优秀的作品可以同时讨论二者,但我却觉得这部片子的着墨是失于平衡的